地貌学答案整理

地貌学答案整理
地貌学答案整理

1.地貌学定义: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地球表层地形。

3.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层的各种形态特征、形成地貌的内外营力作用、地貌形成机

制、地貌演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各种地貌类型相关的沉积物特征。

4.地貌学的发展:

(1)地貌学是逐渐从地理学和地质学中发展起来的。

(2)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

(3)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地貌学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个时期的重要理论有侵蚀循环说(流行于英美)、河流侵蚀理论(欧洲)和第四纪冰川研究。彭克的《地表形态》一书确立了地貌形态的概念和科学的地貌学研究方法。第四纪冰川研究始于阿尔卑斯山。(4) 20世纪50年代,地貌学开始注意外动力的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六十年代以后,地貌学不同分支迅速发展,如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其中动力地貌学发展较快,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等一个接一个兴起。

(5)随着分之学科的建立,地貌学与邻近学科相互渗透,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也日趋精密,逐步将河流动力、海洋动力和冰川动力等的原理和方法引入。

(6)同时,由于古地理、古气候、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冰芯、黄土-古土壤序列、深海沉积等研究的开展,地貌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领域也更加广阔。

5.地貌学的分类:

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静态构造地貌学、动态地貌学)、过程地貌学、动力地貌学、实验地貌学、岩石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地貌年代学、遥感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

应用地貌学(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农业地貌学)

6.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1)矿产普查与勘探

1)在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的砂矿普查和勘探方面,地貌学是重要的方法。如在河床的深槽可以富集自然金等贵金属。

2)风化矿床也与地貌类型有关,如较为完整的宝石就可能出现在残积物中。

3)在原生矿产的普查和勘探方面,利用地貌方法,根据砂矿沉积、残积矿床追溯原生矿藏。4)通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的特征和规律研究,为勘探和开发石油服务。

(2)道路和城市建设

1)我国冰川、泥石流、冻土、喀斯特等地貌的研究为道路工程的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如在有冻土分布的地区,路基的建设要考虑任何防融化;山区任何防泥石流;沙漠地区如何防砂等。

2)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地貌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山城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大江大河变迁对城市的影响、三角洲大型城市建设与地下水过采导致地面下沉等。

(3)河道与港口整治

1)例如黄河下游为游荡性河道,对两岸的人类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地貌学为河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又如,三门峡水库的冲淤与渭河下游纵剖面的调整、长江中下游的截弯取直和分汊河道的治理等。

2)大的港口的地貌研究,如拦门沙的形成、淤泥质海滩的发育等。

(4)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1)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是水文地质和过程地质的基础之一。大量地下水赋存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许多大型工程(如大坝、水库、渠道、桥梁等)都建立在一定的第四纪沉

积物和地貌形态之上。沉积物的年代、分布、结构、厚度和成因等对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水质、水量和运动规律等有直接影响。

2)工程建设必须考虑地貌的影响。不论是三峡水库,还是南水北调,都离不开地貌研究。(5)农业生产

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防风林带建设和荒地调查和规划方面,地貌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河北平原古河道的研究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黄土高原地区的侵蚀、堆积研究对于该区的水土保持提供建设性建议。

(6)其他

环境保护、地震研究、测量、军事和遥感影像的解译等都需要一定的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知识。

7.构造地貌: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

8.构造地貌可以分为三级:

(1)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

大陆是在海平面之上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

大陆: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

大洋:

?从构造地貌观点看,它又分为大陆边缘和洋底两部分。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构造过渡带,水深0~-2500m.

?地貌上靠近大陆一侧的称为大陆架,而靠洋底一测的称为大陆坡和大陆基。

(2)大地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是大陆和海洋中的大的地貌形态和地貌单元。

?大陆上最为显著的大地构造地貌:构造山系和大陆裂谷。

?海洋中有大陆边缘和洋底。

1)海洋构造地貌:大陆边缘(稳定和活动大陆边缘两类)

洋底(有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小丘等次级地貌)和洋中脊:大洋中心部位的海底山系)

陆地构造地貌分区

?陆地构造地貌受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制约和老构造格局的影响,还受外力作用的破坏

和改造。

?大陆地壳内的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地貌形态。

?可以分为:板块边界活动构造带、板块内部活动构造带和板块内部稳定区等单元。(1)板块边界活动构造带

分为:新生代褶皱山带和大陆裂谷带

1)新生代褶皱山带

由高大的构造山系组成世界高大的构造山系分为两带:即环太平洋山带及横贯欧、亚、北非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构造山系特征

1.古老的构造山系发生褶皱、断裂变形,山系走向与构造线不一致;

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

3.山体边缘有断陷盆地形成;

4.山地因为抬升而发生地貌变形,如水系重组等;

5.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

6.地壳深厚,如喜马拉雅山达84km。

(2)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

包括褶皱断块山脉和断块山与断陷谷

褶皱断块山脉:经历了古生代以褶皱运动为主的板块碰撞阶段和新生代板块内块断活动,代表:天山、秦岭、祁连山、乌拉尔山和阿帕拉契山脉等;

(3)板块内部稳定区

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构造隆起和拗陷。

隆起区:长期侵蚀形成高原与低山丘陵,如鄂尔多斯高原。

拗陷区:长期堆积形成堆积平原,如华北平原。

10.高原隆起的影响

西南季风气流将不存在

青藏地区的大陆性气候将越加明显,气候会变得更加单调,这一地区将处于亚热带、温带的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地带中。

独特的高原季风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冷热源作用的季节变化形成独特的高原季风现象,对东亚季风起着维持和加强作用。

造成西风气流的分支

对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部自然景观差别显著

青藏高原南部的印度阿萨姆平原为湿润的热带常绿雨林地带,而其北部却是极端干旱的亚洲中部的温带荒漠;高原东缘与亚热带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地带相接,其西侧则毗连着亚热带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灌丛草原地带。

东亚季风的形成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它的隆起导致了东亚季风环流,导致了中国北方大片厚层的黄土堆积。

有的学者曾总结性地提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形成了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一种耦合体系。

古人类的进化

甚至古人类的进化也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高原南侧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早就发现大量的可能是人类远祖腊玛古猿(Ramapithecus)和西瓦古猿(Sivepithecus)化石,而且亚洲是迄今为止直立猿人化石发现最多的地方。

可以设想,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高原南侧的热带丛林最初是灵长类最好的生息地,当气候逐渐变干旱、森林缩小时,人类远祖才从林栖生活走到开阔地上,逐渐演化为直立猿人。古冰盖论

一些外国学者曾认为青藏高原上有过全面的冰雪覆盖,即“古冰盖论”。

11.地质构造地貌包括: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褶曲构造地貌

?单斜构造地貌(单面山和猪背山)

?穹窿构造地貌

?断层构造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

?火山地貌、熔岩地貌(火山锥、火山口)

?陨石地貌等(环形山)

丹霞地貌:属于水平构造地貌

●水平构造的岩层,受地壳运动抬升后,构造形态不变或只作轻微倾斜,所成的高原或台

地,分别称为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它们的顶部地形平坦或缓倾,与原来的构造面相当。

●组成顶面的岩层,多是坚硬岩层,因此它不易侵蚀。

当构造高原或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后,往往被切割成面积较小的方山。

其特点:是顶平坡陡,远望如城堡和山寨.

粤北仁化县的丹霞山,是典型的方山地貌,它由白垩系红色砂砾岩组成,也称为“丹霞地貌”。

12.风化作用分类

(1)物理风化

?岩石受到某种应力的作用,发生崩解,出现裂隙或破碎,这种只发生机械破碎,物

理性质发生变化而岩石化学成分不发生改变的过程。

?物理风化又称为机械风化。

影响因素:(1)卸荷剥离作用;(2)热力风化作用昼夜温差的大小

?温度变化速度

?矿物的颜色深浅

?矿物颗粒粗细

(3)冻融风化作用(4)盐类风化作用

(2)化学风化

●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参与下产生各种化学反应,从

而使岩石发生破坏作用,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称

为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通常是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盐化和氧化等

作用来进行。

13.崩塌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

?坡地坡度大于45 °。

?岩性不同,形成崩塌的坡度不同。如结构致密的原生黄土坡度要大于50°才发生崩

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坡地,坡度要大于60°才出现崩塌。

?坡地相对高度>50m,可能发生大型崩塌。

(2)地质条件

①在节理发育、构造破碎的坚硬岩石上,特别垂直节理发育的岩层上,容易发生崩塌;

②在构造运动强烈、地层挤压破碎、断层作用和地震频繁的地区也容易发生崩塌;

③岩石硬软相间。

(3)气候条件

?崩塌与强烈的物理风化密切相关

①在温差大的干旱和半干旱区,物理风化强烈,易发生崩塌;

②在我国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的有些地区,冻融过程非常强烈,崩塌现象也十分普遍。

(4)触发因素

?暴雨

?强烈的融冰化雪

?爆破

?地震

?人类活动等。

崩塌地貌

崩塌一般形成两种地貌,即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岩堆,后者也称为倒石堆。

倒石锥:指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锥形体。

倒石的锥规模:一般不超过几百平方米,有时也形成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的巨大倒石锥。

15.滑坡

(1)滑坡定义

?由岩石、土体和碎屑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

为滑坡。

(2)滑坡发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影响滑坡的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地貌、气候和地下水等。

?岩性:滑坡现象主要出现在松散堆积层中,基岩滑坡相对较少。

?构造:①与软弱面的关系,不论松散堆积层还是基岩,滑动面常常发生在顺坡的层

面、大节理面、不整合接触面、断层面等面上;②与上部透水层和下部不透水层的构成特征有关。

?地貌:滑坡和地貌的关系主要通过坡度和坡地基部等的冲刷来体现。

①基岩沿软弱面滑动时要求坡度为30~40°,松散沉积物20°以上;

②在河流冲刷坡地的基部也容易发生滑坡

?气候与水文等:

1)滑坡与气候的关系表现为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通常90%以上的滑坡都与降雨有关。

2)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的岩体的软弱面产生的。

3)地震直接破坏岩石的结构,减少粘结力,导致滑坡。

4)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滑坡。

(3)滑坡地貌

?滑坡地貌包括滑坡壁和滑坡体。

1)滑坡壁

?滑坡壁是滑坡体下滑后,在后缘出露的滑动面。其坡度很大,一般60~80°以上。

?它的高度代表了下滑的滑距,高度几米至几百米不等。

?新鲜的滑坡壁上会留下擦痕。

?滑坡壁多呈半圆内凹形。

2)滑坡体

?滑坡体:从较陡的斜坡上滑落的岩、土块体。形成的地貌包括:

?滑坡裂隙多分布在滑坡体的两侧及前缘隆起处;

?滑坡阶地是滑坡体分级下滑的产物;

?滑坡垄丘是滑坡体前缘的隆起形态;

?滑坡洼地丘后部相对低洼处较为滑坡洼地。在滑坡体上常常可以见到“醉树”。

16.(1)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丰富固体物质补给(2)水体补给(3)沟谷坡度(3)泥石流地貌

?在沟谷中发生的泥石流地貌,可分为上、中、下游三区。

?其中的上、中游为侵蚀区,下游为堆积区。

?上游和源头的侵蚀强度很大,一次溯源侵蚀可达数百米,下切深度百余米,拓宽沟

谷数十至百米以上。

?中游以下切为主,形成峡谷地形,谷壁陡峭而光滑,或留下撞击痕迹。

?下游以堆积为主,堆积物呈若干长条形的砾石垄岗,与泥石流流向平行排列。前缘

呈舌状伸出。

?堆积物无分选、无层理,大小混杂。

泥石流堆积物对河谷发育的影响

(1)改变主河河流作用过程和河谷形态

?河流因为两岸泥石流堆积物的涌入而摆动;侧蚀加强,形成曲流;河道呈葫芦状。(2)阻塞河道,形成险滩和湖泊

?泥石流成为天然坝,堵水成湖;湖水位上涨,溃坝,形成深切谷槽。

17.坡面径流的带

冲刷带:

●位于坡面中部,坡度较陡,片流水量因沿程补给(雨水)而增大,冲刷强烈。

●地貌类型:侵蚀纹沟

●其流向与坡向基本一致,横剖面呈V形,深度<0.5m。

淤积带:

●位于坡麓,由于坡度转缓和流速降低而发生淤积,围绕坡麓形成片状覆盖。

●地貌类型:坡积裙--片流沿斜坡下部和坡麓地带堆积的松散沉积物称坡积物。

●坡积物围绕坡麓披盖,形似衣裾,称为坡积裙。

河流的作用:侵蚀、搬运、堆积

18.洪积扇沉积规律

扇顶相:

●位于扇顶部,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

●砾石粒径粗大,其间有细粒物质充填;

●堆积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

●有砂质或砾石透镜体。

扇中相:

●位于洪积扇中部;

●物质组成较扇顶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砂组成;

●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

●砂层中可见交错层理;

●透镜体分布也比较普遍。

●层理:沉积岩中因沉积的物质颗粒成分、大小、形状和颜色不同而形成的成层现象。

是沉积岩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反映了当时沉积的环境。

●按形态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等。

扇缘相:

● 位于洪积扇边缘。

● 组成物质较细,由亚沙土、亚粘土组成,有时夹有砂质或细砾石透镜体;

● 具有水平层理或波状层理;

● 泉水渗出,沼泽化,绿洲。

河谷基本形态

● 谷坡:分布在两侧,有凸形、凹形、直线形和阶梯形等不同形态,常有阶地发育。 ● 谷底:是夹在两坡之间的低陷部分,内有河床和河漫滩二种地貌。

● 谷坡麓: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谷坡麓;

● 谷肩: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

● 河谷形态:峡谷、河漫滩河谷和成形河谷。

20.

河床中的微地形

形河床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影响侵蚀和堆积作用,在河床中形成各种地貌,如河床中的浅滩与深槽、沙波,山地基岩河床中的壶穴和岩槛等。

(1)浅滩:是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高程在平水位之下,主要由砂砾堆积而成。

● 位于河心的浅滩称为心滩或沙埂,位于河岸的浅滩称为边滩。

● 浅滩的生成:主要是由于流速骤减,挟沙能力降低堆积所成。

● 出现的位置:多在宽浅河床的岸边、弯曲河床的凸岸、束窄河段的上游壅水处及下

游扩宽处、支流汇人主流的汇口处以及上、下深槽之间的过渡处等。

(2)深槽

是河床中的深洼河段,由地壳下降或急流侵蚀而成。多位于弯道的凹岸、直道的主流线上等。深槽与浅滩往往交替分布,使河床变得起伏不平。

(3)岩槛 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岩层或岩脉,因难于侵蚀而突出在河床上,在岩槛处常形成瀑布或急滩,岩槛也会成为上游河段的暂时侵蚀基准面。

(4)壶穴是河床中的深潭,它多发育在瀑布之下方、旋涡流处或构造破碎带上。因为此处岩石易被冲蚀,加上穴里的旋涡流挟带着砾石进行磨蚀所致。壶穴多呈圆形,口小肚大,宽深可达数米。

(5)沙波:是河床中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综合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一般河流中都可以见到。

●沙波的脊线与河岸线斜交,横剖面不对称,陡坡朝向河流下游,可达30°,迎水坡

较为和缓。

●沙波有顺行和逆行之分,二者都可以形成斜层理。

●向下游移动的沙坡为顺行沙坡(形成向水流下游倾斜的斜层理);向上游移动的为逆

行沙坡(斜层理向水流上游方向倾斜)。

21.侵蚀基准面:河流各段的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河流汇口处,都是局部河段的侵蚀下限,成为地方侵蚀基准面。

22.河漫滩

●河漫滩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底,但洪水期可淹没,故又称为洪水河床。

●大型河漫滩也称为河岸冲积平原。

●河漫滩在沉积上具有二元结构特征。

(1)河漫滩的形成

●滨河床浅滩:最原始的河漫滩是出现在年青时期的V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

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由粗大砾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雏形河漫滩: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断

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雏形河漫滩常常与谷坡的坡积裙相接。由较粗河床相推移质组成。

●河漫滩: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谷底进一步扩宽,滩面再度淤高,洪水时由于滩面

水深变浅而流速减小,洪水中的大量悬移质就可以在那里沉积下来,构成由粉沙及粘土组成的沉积层。这样雏形河漫滩就发展成为真正的河漫滩。

(2)河漫滩的结构

●河漫滩沉积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

●在剖面上,下层是由河床侧向移动沉积的粗沙和砾石,称为河床相沉积;

●上层主要是细砂和黏土,是洪水期的漫滩沉积,称为河漫滩相沉积。

(3)河漫滩类型

河曲河漫滩、汊道型河漫滩、堰堤式河漫滩

23.河流阶地

(1)阶地的含义:河流下切侵蚀,原先谷底部分(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它沿河分布,以高出洪水面而与河漫滩区别开来。

(2)阶地的成因:

?相对负载:进入河流的冲积物与河流搬运的冲积物之比。

?相对负载>1——河流沉积

?相对负载<1——河流侵蚀,形成阶地。

?阶地形成条件:宽阔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

?导致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降等。

1)地壳上升

?地壳上升,河床纵剖面位置相对抬高,水流向下侵蚀力图达到原来的位置,老河床高起在河谷两侧形成阶地。

?地壳上升,河流以下切为主;

?地壳稳定,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

?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两种作用交替进行,形成多级阶地。如长江三峡地区,在巫山、巴东一带阶地多达9级。

2)气候干湿变化

?气候干湿变化会影响到河流流量及含沙量。

?当气候变干时,地面植物稀少,岩石物理风化强烈,带入河流的泥沙沙量增多,但此时河流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因而河床发生大量堆积;

?气候变湿时,植物茂盛,河流含沙量减少,加上流量增加,下切力加强,河床被重新下蚀,前期的河漫滩也就成了阶地。

?干湿交替,形成多级阶地。

?冰期(堆积)与间冰期(侵蚀)冷暖交替,形成阶地(河流中上游)。

3)侵蚀基准面下降

?气候变化和构造升降都能引起侵蚀基准面下降。

?冰期海水体积减少,海面下降,引起河流下游的河床纵比降增大,河流下切作用加强,从而造成阶地。

?上游地区的构造抬升

3、阶地类型

(1)侵蚀阶地

?它由基岩组成,但有些侵蚀阶地也覆盖有薄层的河流堆积物。

?该类阶地多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2)堆积阶地

?阶地主要由河流堆积物组成。

?根据河流下切深度不同,堆积阶地又可分为上叠阶地和内叠阶地。

(3)基座阶地

?组成阶地的物质上、下部不同,上部为河流堆积层,下部是基岩。表示河流后期的下切强度大,深入到基岩内部。

(4)埋藏阶地

(a)早期形成的阶地因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被后期的堆积物所覆盖而不显露的阶地。

例如在冰期海面下降时在河流下游发育的阶地,间冰期海面上升后被堆积物埋藏。

又如长江中游汉平原的藕池口一带,原来的阶地因地壳下沉而成为埋藏阶地。

(b)地壳长期下降,不同时期的冲积物一层叠加在一层之上,形成一种假埋藏阶地

4、非河流作用形成的阶地

(1)构造阶地(2)冲积锥、洪积扇阶地(3)滑坡阶地

(4)泥流堆积阶地(5)海岸阶地

24. 三角洲形成条件

(1)河流动力减弱

?河口区是河流、潮流、波浪和沿岸流等各种动力的消能区,在动力减弱的情况下,泥沙就会堆积。

?首先,河流人海时水面比降逐渐减少直至趋于零,水流转变为惯性流,流速大减,

产生堆积。

?其次,河水向口外扩散时,流速进一步降低,使沉积加快。

?再次,涨潮流在憩流时,流速为零,此时由海外带人的泥沙也随之沉降,加上盐水楔的胶体絮凝等,都会使河口区的堆积加强。

(2)泥沙来源丰富

(3)海洋动力较弱

(4)口外海滨区水浅

三角洲的分类:河流型、波浪型、潮汐型

25.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地文现象,总称为喀斯特。1、地理因素

(1)气候因素

包括降水量、气温和气压等方面。

1)降水量

降水量多少是影响岩石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如果降水量大,水的循环也会加快,这就可以不断地补充水因溶解作用而消耗的CO2,使碳酸增加,溶液不致饱和,喀斯特作用也就得以持续进行。

由于热带地区降水量最多,故喀斯特作用也最强。干旱地区因缺水,寒冷地区因水的冰冻时间长,都使喀斯特作用大为减弱。

2)温度

温度与水中CO2的含量或反比关系,即温度越高,CO2的含量越少。但温度却能加速水分子的离解度,使水中H+离子增多,溶解力亦因而得到加强。所以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水的溶解力较强。

3)气压

水中CO2的含量与气压成正比关系。

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气压越高,水中CO2的含量也越多,岩石的溶解度也越大。(2)生物因素

溶解岩石的酸类,有来自矿物的分解、火山的喷发、有机物的燃烧及分解、动植物的呼吸及微生物的作用等方面。其中的有机成因产生的CO2及其所造成的溶蚀强度约占生的CO2及其所造成的溶蚀强度约占总溶蚀强度的49%以上。

2.地质因素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构造构造影响岩石的透水性。

透水性好的岩石,能加速水的循环,而且使水流深入地下,加快地下的喀斯特作

3. 水的流动性

4. 水的溶解能力

5.时间因素:完整的岩溶地貌的发育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水的溶解能力、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流动性

26.喀斯特地貌:分成地表和地下

(一)地表喀斯特

按形态成因特点可分出:

溶沟与石芽、溶斗、溶蚀洼地、大型溶蚀盆地、干谷与盲谷、喀斯特石山和溶蚀平原。

溶沟:是雨雪水溶蚀岩石表面而成的沟槽。

石芽:为突出在溶沟之间的岩石,呈笋状、菌状、柱状或尖刀状等。

石林:是一种巨型石芽类型。

溶斗:是喀斯特地面上的一种封闭性小型洼地,呈碟状、漏斗状或竖井状。

天坑:巨大的岩溶漏斗

落水洞:开口于地面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是溶蚀、侵蚀和重力作用的结果。

溶蚀洼地:它是一种封闭性的小型盆地,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星形、长条形。

垂直形态有碟形、漏斗形和筒形,由四周向中心倾斜。

岩溶盆地:

干谷和盲谷:干谷曾经是昔日的河谷,但现在无水,成为干涸谷地。

盲谷是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河流前方被石山陡崖阻挡,河谷消失,河水从崖

下溶洞进入石山内变成伏流。这种前方失去谷形的河谷。

喀斯特石山:它是在喀斯特作用下所成的山体。峰丛、峰林和孤峰。

岩溶平原:原来的石灰岩高原或山地,经过长期溶蚀、侵蚀后,高度逐渐降低,最终成为起伏和缓的平原。

地貌发育初期以溶斗、溶蚀洼地—峰丛石山为主,如贵州高原。

中期以深切洼地、溶蚀盆地—峰林石山为主,如广西北部桂林、阳朔等地。

晚期以孤峰—溶蚀平原为主,如广西东南贵港等地。

(二)地下喀斯特

(1)水平溶洞

?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洞穴。(2)石钟乳、石笋和石柱

这是由洞顶滴水而产生的一组地貌,也称滴石。

石钟乳是由洞顶下垂的碳酸钙堆积,形如钟乳状、锥状等。

石笋是从石钟乳末端下滴在洞底上的水溶液内的碳酸钙由下往上的堆积,形如竹笋。它也具有同心圆的堆积结构。

石柱是由向下延伸的石钟乳与向上生长的石笋互相对接时产生的。

(3)石幔和石旗二者是洞壁的碳酸钙堆积。

?石幔是水溶液沿洞壁漫流时产生的碳酸钙层状堆积,光滑如布幔,故名。

?如果水溶液沿一条凸棱向下流动时,则产生突出在洞壁上薄片状的碳酸钙堆积,称

为石旗。

(4)边石坝和钙华板二者是洞底上的碳酸钙堆积。

?风力作用(风蚀、搬运和堆积)

?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沙地貌

27.风成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风力作用(风蚀、搬运和风积):表现为气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作用

风成地貌风对地面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物。

28.风蚀作用:地表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风沙流磨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包括风蚀残丘、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石窝、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雅丹、风蚀洼地等。

29.风积作用

1)在风的搬运过程中,如果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携带的物质将发生堆积

2)风积物包括颗粒较粗的由沙组成的风成沙和由粉沙组成的黄土。

二者分别形成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

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新月型沙丘链、抛物线沙丘

纵向沙丘:

多风向作用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

30.雅丹

雅丹指风蚀沟槽与不规则的垄岗相间组成的崎岖起伏、支离破碎的地表,也称为风蚀垄槽。它通常发育在已干涸的湖泊或河床上,由沙及沙粘土堆积层组成,结构疏松。沟槽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

31.黄土特征

?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土状堆积物,质地均一,以粉沙(0.05~0.005毫米)为主,其含量可达60%以上,多分布在干旱沙漠区的外围;

?黄土在空间上由物源区向外围,在时间上由新到老,其粒度由粗变细;

?黄土厚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

?结构疏松,多孔隙(40-50%),透水性较强,易沉陷

?黄土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碎屑矿物以石英、长石和云母占优势(>80%);

?富含碳酸钙(最高可达30%以上),有丰富的钙结核;

?含生物化石,以耐旱草本植物花粉和耐干旱动物化石为主,并含有丰富陆生软体动物(蜗牛)化石。

黄土的成因

?黄土的成因,有残积说、水成说和风成说等多种学说,目前风成说被广泛接受。以我国西北黄土为例,证据如下:

?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变细,厚度逐渐减薄;

?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当地的下伏基岩成分无相关性;

?黄土披覆在高度不一的各种地貌之上;

?黄土无层理,含陆生草原动物和植物化石,并埋藏着古土壤层。

黄土沟间地地貌:沟间地的地貌形态有塬、梁、峁。

32.冰斗、刃脊和角峰

(1)冰斗:是山岳冰川上游的一种围椅状盆地,它由陡峭的冰斗壁、凹陷的冰斗底部和在冰川出口处高起的冰槛等三部分组成。

?大多数的冰斗发育在雪线附近,因为这里的融冻作用比较频繁,容易形成冰川与产生冰川侵蚀。

(2)刃脊

如果山岭的二坡发育了冰斗,而且后壁互相靠拢时,山岭就变成十分尖锐的锯齿状山脊(3)角峰

当山峰四周(三面以上)发育了冰斗,其后壁也互相靠拢时,山峰就变得非常尖锐和突出,如金字塔状,这种由冰蚀而成的尖峰。如珠穆朗玛峰,外形就呈巨大的金字塔形。

32.冰碛物的沉积特征

?缺乏分选,大小混杂;

?没有层理;

?组成的成分为各种矿物和岩石的混合物;

?冰碛物中常有擦痕石和具有微弱擦痕的颗粒;

?长条形碎屑物定向排列,扁平面倾向上游;

?岩屑磨圆度较差,形状以次棱角、棱角状占优势;

?通常和其他冰川地形相伴出现。

33. 按冰碛物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分为6种冰碛:

?表碛:出露在冰面上的冰碛物

?侧碛:由冰床二侧侵蚀形成的碎屑物

?中碛:由二条冰川侧碛汇合而成

?底碛:由冰床底部侵蚀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终碛:位于冰川舌前端的冰碛

?里碛:由支冰川底碛汇入主冰川时,埋在冰内作横向分布,或其它被埋藏的冰碛物。

34.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中碛和里碛等都降落在底碛之上,组成

了波状起伏的丘陵。

(2)终碛垄:分布在冰川舌前端的弧形垄岗状堆积物。

终碛垄由二种堆积作用形成:

?第一是冰川前进时,像推土机一样,把冰前沙砾挖起并向前挤压隆起;

?第二是因冰川舌的剪切断裂作用,将底碛、中碛和里碛沿剪切面推举至冰面,后又沿冰舌斜坡滚落在冰舌前方,叠加在挤压冰碛物之上,共同组成终碛垄。

(3)侧碛堤:位于山岳冰川谷的两侧,由侧碛及坡积物共同组成的垄岗。高数十米,分布从雪线附近的冰斗以下直至冰川末端,常常与终碛垄相连。

(4)鼓丘:它是由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丘陵,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缓。高数米至数十米,长数

百米。

鼓丘内有时含有基岩核心,形如羊背石,它局部出露于迎冰坡,或完全被冰碛所埋藏。

35.冻土:在极地高纬及高山高原的地下,当地温终年处于0℃以下时,被冻结的岩(土)层。(含冰晶的土或岩石)(处于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