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科技常识

2018年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科技常识

1、国家科学技术奖

包含5个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2)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我国公民。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3)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

(5)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奖项不分等级。

2、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拉开了现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1、19世纪末的有三次大的发现: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伦琴射线”即“X 射线”; 1896年英国的汤姆生发现电子;

1897年法国的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

2、经典物理学的两朵乌云:第一朵乌云“以太”学说;第二朵乌云“紫外灾难”。20世纪初的这两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物理学的一场大变革。第一朵乌云“以太”学说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第二朵乌云“紫外灾难”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产生。

3、培根:“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称其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4、有线电报—美国人莫尔斯(1844年); 无线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1895年); 电话----美国人贝尔(1876年); 发电机----德国人西门子(1866年)。 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 佛洛依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

6、力

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生活中常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重力的单位是N,但是表示符号为G,公式为:G=mg。m是物体的质量,g一般取9.8N/kg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地球对物体的重力,好像就是从这一点向下拉物体。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或指向地心的(不是垂直向下)

压力与压强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并指向表面的力。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形变效果)的物理量,是垂直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或流体中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

大气压

大气压:地球表面上的空气柱因重力而产生的压力。它和所处的海拔高度、纬度及气象状况有关。标准条件{温度T=288.15开(K),空气密度ρ=1.225千克/立方米}下海平面高度大气压力为101325帕,称为标准大气压。

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空气分子运动的越强烈,压强越大【夏天打足气的自行车易爆胎】;

②密度:密度越大,表示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越大,压强越大;

③海拔高度:海拔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就越小。

7、光

镜面反射:发生在十分光滑的物体表面(如镜面)——两条平行光线能在反射物体上反射过后仍处于平行状态——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8、声音

声音的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振动产生声)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物体学中用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个反应声音特征的因素就是音色。

9、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

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区

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2、嫦娥工程

2004年启动的,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其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卫星是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并将首次实现月夜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