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修辞的妙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修辞的妙用

周爱荣(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主要从词语锤炼、辞格运用方面,分析鲁迅先生小说的语言修辞艺术。论述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时,善于选择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增强表达效果;采用多姿多彩,新颖别致的修辞方法,体现出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

关键词:鲁迅小说;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性、体裁的多样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语言的讽刺性等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在小说方面,尤其偏重于研究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笔者认为,鲁迅先生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修辞巨匠,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极具特色的语言修辞艺术。本文仅就其小说来探讨一下鲁迅先生的修辞艺术。

修辞讲究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取得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鲁迅先生的小说,无论是在词语的锤炼,还是辞格的运用上,都进行过精心选择和仔细推敲,收到了奇妙的表达效果,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修辞艺术。

1 词语锤炼

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最恰当的词语,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是有独到功夫的。他选用词语,既能体现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语言表达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含蓄深厚,又能体现用词的连贯性,力求配合得当,整体和谐,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或增添新意,或附加色彩,或弦外有音,或陡增文采。如:

(1)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故乡》)

这里的“心情”指心境的感情状态而言,“心绪”则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而言。这是一组意义相近而又有差别的近义名词,不可互相替代。鲁迅先生这种把近义名词交互使用而又有区别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在使用动词方面,鲁迅先生尤其注意筛选最妥帖的词语,灵活多变,使作品增添文采。如:

(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孔乙己》)

例(2)中的“排”字,用得精彩。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这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个性化的神情和动作。而例(3)中的“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历经岁月沧桑已经临近生活的穷途末路。“摸出四文大钱”,准

确地写出了孔乙己的潦倒不堪、走投无路,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4)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药》)

例(4)中的几个动词,把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康大叔的丑恶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揭露了他的丑恶面貌和贪婪本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像这样的例子,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不胜枚举。足见鲁迅先生善于运用恰当、准确的动词,表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

鲁迅先生在用词上,十分注意词语的前后配合,整体呼应,更加增强了作品的修辞效果。

如:(5)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之事。(《孔乙己》)

上句中的“偷”(口语词)、“窃”(文言词)、“偷窃”(书面语词)是一组语体色彩不同的同义词。小店里的人们用“偷”取笑孔乙己,孔乙己则用“窃”辩解遮掩,故意做字面文章,似乎“窃”与“偷”不同。选用“窃”字一方面是为了描绘孔乙己不得已而辩解的窘态,另一方面也同他开口闭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有力地表现出这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迂腐和可悲。而“偷”和“窃”连缀使用,既符合故事叙述人店小二略识文墨的身份,也对孔乙己的辩解起了点破的作用。“偷”、“窃”、“偷窃”三个同义词紧密配合,前后照应,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了作品深厚的寓意。

(6)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社戏》)

“跳下”、“拔”、“陪”、“坐在”、“聚在”、“点开”、“一磕”、“退”、“出了”、“架起”、“一换”、“夹着”、“前进”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闷了一天的迅哥,和十几个少年傍晚坐船去赵庄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又用“年幼的”、“较大的”、“潺潺的”、“碧绿的”、“飞一般”这些修饰语,把当时的情景、声音、色彩、速度等等一一描绘出来,有声有色,引人入胜。鲁迅先生不仅善于选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还善于恰当选用方言词、文言词、外来词和专门术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还善于运用叠词以及双声叠韵词、摹声词等,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 辞格运用,精彩纷呈,新颖别致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修辞方法,这也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仅就他小说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方法加以说明。2.1 比喻比喻,是人们常常用到的修辞方法。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得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在他的小说中,几乎篇篇都有比喻。单是《药》一文,就有十六处运用比喻。如:(1)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2)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药》)(3)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例(1)用仿佛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颈的鸭子,来比喻踮着脚伸着脖,围在刑场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例(2)比喻新颖而又奇特,显示了作者特强的观察力。例(3)首先对杨二嫂进行具体的外貌描写,然后用一个比喻来刻画她的形象,鲜明而又生动。这三个比喻新颖而又贴切,使人过目不忘。2.2 借代运用借代,可以表达作者的爱憎,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常常灵活运用这一修辞方法。如:(1)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2)“老栓,你有些不舒服吗?———你生病吗?”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驼背五少爷话还没完,突然闯进一个满脸横肉的人,……“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红眼睛原知道他家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药》)例(1)中的“短衣帮”指穷苦的劳动人民,“穿长衫的”指有钱的上层人物。这是用衣着特征来指代人。例(2)中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是以人的长相特征代替人。少爷养尊处优,不劳动,最容易驼背。牢头见钱眼红,用红眼睛来指代,一语双关,再恰当不过了。另外还用“满脸横肉的人”、“黑的人”等来指代刽子手,增强了读者对他憎恶的感觉。借代的运用,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3)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4)“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阿Q正传》)例(3)“银桃子”是用事物的质地和形状来代替“柿油党”的徽章;“柿油党”是通过谐音来代替所谓的“自由党”。例(4)中的“哭丧棒”是指代假洋鬼子的所谓文明棍。这两例借代,表现了作者对“柿油党”和“假洋鬼子”的嘲讽之意、憎恶之情。

2.3 夸张鲁迅先生在作品中还善于通过夸张来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如:(1)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阿Q正传》)“拍的一声”跟“打在自己头上”本来是同时出现的。这里用超前夸张手法,使人先闻其声,使所描写的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