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中央编译局)

合集下载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籍外译是指将中国的古典文献、典籍、文化经典等翻译成外国语言,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传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古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使得中国的文化与智慧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诗词、经史、哲学、艺术、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

这些古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展示了中国人民多元而博大的精神世界。

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翻译成外语,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古籍外译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培养和素质提升,提高对中国古籍的理解和翻译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外传播与推广古籍翻译成果的工作,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古籍的翻译成果,增强古籍外译的影响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翻译成果的前沿性与创新性,挖掘更多有价值且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进行翻译。

总之,中国古籍外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翻译工作的力度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和独特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古籍外译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将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展开和主题论述。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在概述中,会简要介绍中国古籍外译的背景和现状,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而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在引言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内容的简要描述。

最后,目的部分会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论述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提出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来探讨和分析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几点思考

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几点思考

对国家社科基⾦“中华学术外译项⽬”的⼏点思考对国家社科基⾦“中华学术外译项⽬”的⼏点思考*李雪涛【摘要】[摘要]国家社科基⾦于2010年设⽴的“中华学术外译项⽬”,旨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才⾛向世界。该项⽬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外⽂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进⼊国外主流发⾏传播渠道,以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中国传统⽂化的了解,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这⼀项⽬实施三年来,为中国学术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巨⼤贡献。本⽂从分析中国学术外译⽬前存在的问题⼊⼿,对“中华学术外译项⽬”提出了⼏点具体的建议,并希望借此将这⼀项⽬打造成为⼀个中华学术外译的系统性⼯程。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年(卷),期】2014(012)001【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中华学术;外译;哲学社会科学【⽂献来源】https://http://www.doczj.com/doc/b0cff079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3e.html /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yunnan-normal-university-teaching-studying-chinese-foreign-language-edition_thesis/0201233796203.html

【主持⼈语】⾃⼰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为什么要将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中也⼀直有这样⼀个愿望,希望某⼀天,可以有⼀⽚⾃由的学术空间,⼤家完全不为评职称或申请课题,不为年度考核与评奖,不为⽤论⽂换学位,同道中⼈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畅谈,把⼀个问题讨论清楚、探讨明⽩,能为关注这⼀话题的同⾏们提供些许裨益。恰逢《云南师范

英汉翻译的几点思考

英汉翻译的几点思考

所谓英汉翻译就是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对比,跨越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障碍,忠实于原文阐述表达原文的一般规律。

严复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有巨大影响。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重要理论,也是多种翻译方法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为了可以忠实而通顺的传达原作者的风格与意图。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从跨文化视野的角度,在译文上作必要调整或变动且需注意对应的语体、语域、文体及注重文学翻译的风格。

1“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Free translation)则是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但都是为了可以忠实而通顺的传达原作的风格与意图。

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结构与文体结构有相同的一面,可直译。

但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就只能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习惯与规范,就只能意译。

特别要注意的是:“直译”要杜绝“生搬硬套的翻译”,“意译”也不等于“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翻译”。

2直译和意译的辨证关系直译很多时候也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词类、词序、句式等方面的调整或变动,才能使翻译出的“成品”成为既“忠实”又“流畅”的“再创作作品”。

有的句子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性,在翻译时需要对原来的语序进行大幅度的调整,需要透过字面意思,用重新组织的汉语句子将原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表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其实,直译和意译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本意,没有好坏之分,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辨证的关系。

鲁迅曾在他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所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

“易解”与“丰姿”是鲁迅关于翻译的真正内涵。

对中国翻译标准的思考

对中国翻译标准的思考

对中国翻译标准的思考对中国翻译标准的思考——解读《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方法的积淀已日趋丰富,同时也亟待突破。

翻译研究从只关注译者天赋、技巧、悟性等的最初阶段已经层楼更上,引入了以科学、客观、明晰、严密等特质见长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这是受我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降所引进的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影响的。

其利在于克服了以直觉灵感为归依的传统模式;然而过分强调逻辑推理与结构分析等纯客观的物化方法,也难免会使翻译陷入囿于文字本身的困境。

现象学哲学方法论渗透到各个学科之后,翻译研究领域也展开了以弘扬人的主观性、创造性、意象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现象学方法的尝试,从而将翻译从原先的封闭结构中解放出来,摆脱了机械操作,使得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真正成了人类的精神活动。

但是究竟如何翻译,怎样去翻译,对这个问题,国内翻译界乃至世界一直争论不休。

我国翻译标准的典型学说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经历了古代佛经翻译时期、近代西学翻译时期和现当代翻译时期。

以十年“文革”为界,之前,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时期;之后,为中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时期。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以十大学说说为重要标志:古代的“文质说”(以支谦、支徽为代表);近代的“信达雅说”(以严复为代表);现、当代的“信顺说”(以鲁迅为代表);“翻译创作说”(以郭沫若为代表);“翻译美学论”(以林语堂为代表);“翻译艺术论”(以朱光潜为代表);“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意境论”)(以茅盾为代表);“神似说”(以傅雷为代表);“化境说”(以钱钟书为代表);“整体(全局)论”(以焦菊隐为代表)。

十大学说思想,既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构成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一条贯穿始终的长轴。

我国对翻译理论及标准进行的论战对信、达、雅的质疑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翻译界出现了一场“翻译标准”的论战。

许多著名文人诸如鲁迅、瞿秋白、梁实秋、赵景深、陈西滢、林语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了这场论战。

关于译典编研的理论思考

关于译典编研的理论思考

关于译典编研的理论思考摘要:本文就目前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事业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典籍翻译涉及的任务,学科性质,顺译与逆译,闭门造车与借船出海,典籍翻译与非典籍翻译的区分和对策,以及当下从事民族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的独特意义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于当下的典籍翻译实践与研究具有一点建设性意义,并望有志于从事典籍翻译实践与研究的青年学人励志进学,继续民族典籍翻译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经典化典籍翻译顺译逆译民族典籍跨学科研究人类学诗学。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典籍,主要是以语言文字和书面文本为基础的文化典籍。

这些典籍或典藏书籍在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交流频繁的条件下,需要一个对外翻译推广的过程。

在这个翻译的过程和产品中,中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会经历一个由古道今的变化,由内而外的变化,和现代社会现代思想发生关系和碰撞,进而成为现代文明和思想价值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基础,或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得以保留和延续,发展和进步。

这就是目前我们进行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文化史意义,和有助于改变中国与世界及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现代学术意义。

一关于典籍和典籍翻译的认识在世界范围内,文化典籍翻译古已有之,而且“自轴心时代”以来,始终伴随着文明史的脚步一直不断。

就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而言,到了近代,才为中国人自己所重视。

往近处说,典籍翻译这件事情实际上也是一直有人在做,例如民国时期的林语堂,早就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解放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在做,林戊荪老师的《孙子兵法》和《论语》翻译,可谓先行。

个人的努力和民间的活动之外,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主要是汪榕培老师在带领着大家做,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在这一方面,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领导作用,值得特殊地强调。

学会的领导人,如潘老师和汪老师,或是中外兼通的学者,或是勤奋的翻译家,他们的研究和翻译功不可没。

迄今,这个领域先后开了八次研讨会,从事典籍翻译的人员,通过学术研讨,逐渐把力量汇集到一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中央文献翻译及外宣翻译研究

1中央文献翻译及外宣翻译研究

张伟红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
《狼图腾》英译本对中国当代文学“走 出去”的启示
朱玉富
曲阜师范大学
中华武术俄译的特色——《走进中华武 术殿堂》回顾
姜雅明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俄中语--华系以文《化中经华典文文化献概翻览译》中俄的译一本点为体例会
3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中译外研究
范达
天津外国语大学
2 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
冯全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论《红楼》复译中的互文性
邵璐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从诺奖看中国当代文学外译 ——以莫言小说英译为例
王志勤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倾听、阐释与对话:中外文化交流的桥 梁—哲学视野中的翻译研究
魏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从《脉经》英译实践透视中医古籍英译 的现实意义
外宣翻译标准“信” -语用策略、受众偏好、关联程度
雷芳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中的彰显
王建辉 魏家海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目的论视角下的湖湘景点对联英译研究 ——以岳麓书院为例
宇文所安英译《离骚》的隐喻“象思维 ”
29 伍峰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看赵元任对谐 音修辞的顺应性翻译
34 郭玉梅
天津外国语大学
35 贾岩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论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学外国语学院
论汉语博物馆展品介绍文字英译过程中 平行文本的作用
37
李晶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对“学术型”翻译硕士研究生(MA)培 养模式的再思考
38 李运博

对科技文献翻译工作的思考

对科技文献翻译工作的思考

对科技文献翻译工作的思考摘要:本文结合航空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在科技文献机器翻译的必要性,科技英语翻译人员的工作重心也将从翻译转移到技术校对和译文的后期整理,科技文献翻译工作重在术语替换、逻辑关系的整理和全文修饰,从而使得科技文献翻译能够兼顾效率和准确率,促进航空制造业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科技文献,机器翻译随着人工智能应用于机器翻译领域,大幅提高了机器翻译的效率和准确率。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神经机器翻译NMT(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大幅提高了航空工业企业的科技英语翻译工作的效率,于此同时,其对传统科技英语翻译模式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一、科技文献翻译中采用机器翻译的必要性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提出了用机器来进行翻译的想法。

1949年,美国科学家W.Weaver发表《翻译备忘录》,正式提出机器翻译的思想。

机器翻译系统主要分为三种: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系统、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系统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系统。

2013年以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较大进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系统组件替代了基于规则和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系统。

[1]目前常用的基于神经网络翻译引擎技术的人工智能翻译系统主要有百度、科大讯飞、Google、有道等公司。

互联网上使用最多免费的在线翻译系统Google,百度和微软。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航空制造业的科研生产工作中需要翻译的科技文献越来越多,传统的人工翻译已不能满足实际翻译需求。

在航空制造业科技英语翻译工作中,人工智能翻译更加迅速,而且费用低廉;但是人工翻译具有专业性强,逻辑缜密的优势。

当前,科技英语翻译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和人工结合起来,兼顾科技英语翻译的准确率和效率,使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能满足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

二、科技文献翻译工作的重点从用途来看,科技英语书面翻译主要包括正式技术文件的翻译和参考文献的翻译。

对翻译本体的几点思考

对翻译本体的几点思考

2015年第1I期(总第679期)夫教资料 圄 吸国 

对翻译本体的几点思考 高文峻 (广东农_T二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507) 摘 要:本文对与翻译本身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这几个问题是:译者翻译的动力何在、原文是否可译 和译文是否需要完全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翻译 动力 可译论 不可译论 忠实 

一、

译者翻译的动力何在 

翻译lT作.无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一种劳动,需要持 续地运用身体机能。 缺少来源于兴趣或来源于利益(获得利益最终也是为 了满足译者的某些兴趣或欲求)的内在驱动力,译者是无法 启动的。具体有哪些驱动力呢?或许有以下几种: (一)外语原作精彩、有内涵。译者本人深得阅读该作之 趣或深受启发、为其折服,欲让不谙原文的目标语读者共 享。这种动力比较原始,是一种纯粹的分享欲,尤其在朋友 间常见。 (二)外语原作在世界文坛或学术界取得成功,赢得了 众多原语读者的称赞:或者获得了像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 国际性奖项。在此情况下.即便译者本人不甚喜欢该作品. 也会在国内读者的巨大期待中欣然动笔翻译。 (三)职业译者。翻译是他/她的全职_T作,当长期合作的 出版社指定一部作品希望其来翻译时,职业精神使得他/她 便不推辞地答应了。译博尔赫斯多部作品和杰克・凯鲁亚克 小说《在路上》而广为人知的王永年就在此列,尽管他坦言 并不喜欢凯鲁亚克的作品。 (四)还有一些出于其他现实动力而进行的翻译。如为 了评职称、完成科研T作量或兼职赚点译文稿费等。 二、原文是否可译 翻译行为是不是一种无用功?与此问题紧密相连的乃 是另一个问题:原作究竟可否译成另一种语言?对此在翻译 界(包括翻译理论界)有两种对立的看法——可译论和不可 译论。 哪些人持可译论,哪些人又是持不可译论的呢?具体到 人群的归类,笔者尝试分析如下: (一)从事翻译T作的译者基本上都是持可译论者 否 则,他们若认为不可译的话就不会去进行翻译实践了。 (二)在不从事或者较少从事实际翻译操作的翻译理论 T作者中,大多数人属于可译论阵营。此阵营巾还可细分 为:(1)完全的可译论者(如功能对等派等)。(2)部分可译论 者。即主张除了诗词等艺术性、文学性高的文本不可译外其 他文本可译的学者。他们认为“语言的可译度是不相同的。 工具性语言可译度很高.思想性语言可译,但难度极高,而 文学性语言则几乎不可译”。(朱恒,2015:8)(3)承认诗词等 艺术性高的文本难译.要运用专门对策处理这些文本的有 条件可译论者。 (三)在不从事或者较少从事实际翻译操作的翻译理论 工作者中.少部分人属于不可译论者.如解构主义者和哲学 解释学派等。他们或是运用“延异”、“不在场”等概念强调原 文文本的不可把握和不可复制性:或是通过剖析原文本产 生时的复杂心理过程,揭示出原文本不一定就表达出了原 作者最本真的意思。这样,在他们看来,去翻译本来就不确 定的原文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原作是不可译的。 三、译文是否需要完全忠实于原文 (一)认为译文需要对原文完全忠实,用“信达雅”作为 标准,首先强调“忠”(即“信”)的,仍是目前的主流意见。二十 世纪很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不同语言之间 存在着一种共通的深层结构(deepstructure),透过原语可以 抵达这种深层结构,译文对原文完全忠实就体现在.目标语 就是要把这种深层结构表达清楚。另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 奈达深受乔姆斯基上述学说的启发.他用了自创的一个术 语“核心句”(kemelsentence)来表达“深层结构”这个意思.在 他看来,好的翻译就是功能对等的忠实翻译,其标志就是目 标语要把蕴涵在原语里的“核心句”清楚准确地还原 来。 (二)目前学术界存在一种认为译文无需对原文完全忠 实的趋势。这种趋势主张运用更宽容的视野,更着眼于用历 史的、具体的眼光理解当时译者的处境和用意.认为有时译 文不完全忠实于原文也是合情合理的。“合情合理”的情形 或许有以下几种: 1.译文受制于当时强大的政治压力。想避免被取缔的风 险,所以先考虑如何扎根下来,再谋求进一步发展。例如,佛 经刚译人中国时,不得不暂时部分引入原文中没有的例如 “孝”、“忠”等儒家概念。“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佛家弟子要 剃须发、不娶妻(不娶便无后,而‘不孝有_Ⅲ,无后为大’)、不 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道;而佛教主张的 世主义则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 作者:贾毓玲 来源:《中国翻译》2011年01期 网络编辑:文路 发布时间:2011-06-22 点击数: 7763 打印本页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 中央文献的翻译理论性、政策性、综合性强,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进而做到正确分析解读原文,透彻把握原文精神实质,产出形神兼得的高质量译文。为此,必须坚持翻译与研究并重,注重语言外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政治理论素养;把握政策;扩大知识面;高质量译文

季羡林先生说:“翻译要的是中外文语言功底,更是经验、学养、见识、悟性和人品。”笔者认为中央文献的翻译尤为如此。中央文献的翻译包括领袖著作、领导讲话和党代会、人代会、中央全会文件等重要文献的翻译,理论性、政策性和综合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要做好这项工作,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基本要求,但对原文的正确解读和透彻理解更是关键。中央文献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要求译者在不断探索外语语言规律、积累常用词汇和熟悉翻译套路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深入研究,扩大知识面,对原文有彻底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译文,提高翻译质量。下面笔者结合中央文献翻译特点和工作体会,从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注重培养政治理论素养,为提高译文的准确性打好基础 中央文献是政治文献,要求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 (一)要关注时事政治 中央文献表达党和政府立场,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我们必须结合业务关注政治,了解国家政治生活,对社会现实问题有所研究,具备政治敏感性,为准确提出新的译文做好准备。

例如,胡锦涛主席最近在APEC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让“包容性增长”这个名词一跃成为舆论热点,意指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要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有人说译文是tolerant growth,这种译法已经在媒体上使用。这种望文生义的译文笔者认为不妥,会产生歧义,认为我们的增长过头了,但我们得容忍。尤其国外媒体经常批评中国经济增长失控,是neck­breaking growth。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调控的三大目标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失业率应该是3、4、5,即GDP 3%,CPI 4%,unemploymentrate 5%。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历史上经济总量基数小,还需要解决庞大人口的就业问题。我们必须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我们是在保8%,怎么会去忍受增长呢?这样的译文会造成错误的外宣效果。反过来,如果我们关注这个问题,就会知道“包容性增长”第一指发展成果要惠及所有人群,不是少数人的暴富;第二发展要全面均衡,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要同步进行。“包容性增长”的译文应该是inclusive growth,把所有人群、所有方面都要包括进来,去公平合理地布局、分享增长。

要关注时事政治,我们还必须关注重要的中央会议,跟踪了解国家政策措施和相应术语,为提出新译文作准备。例如,每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我们并没有翻译任务,也应该学习会议文件,因为它是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晴雨表,解读这份文件是我们备战来年年初全国“两会”主要文件翻译任务应该做的功课。例如,近两年来部分城市房价过快增长,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成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话题,有关各类住房的新词汇新提法也层出不穷。碰到相关段落翻译的译者觉得自己很倒霉,找不到各类住房的对应译文。事实上,这些提法多数在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如果平时注意调查和研究这些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就不难提出恰当的译文。例如,“普通商品房”指的是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住房,译文可以是small- and medium-sized condominiums to be sold at low and medium price leves。“自住性住房”指非投资、非投资性住房,译文homes for non-investment purpose;“投机性购房”就可以译作speculative housing purchase。“两限”房指的是限制房价、限制面积的住房,译文housing with limited size and price。“经济适用房”多年前的译文是affordable housing,但这种译文的意思在当今各类保障性住房细化后已经变得不甚明确,需要对其进行修改;这类住房主要指它的经济性,即住房的价格比同期商品房要低,所以译文修改为low-cost housing。“二手房”相对于新房而言,译文used homes。廉租房,顾名思义low-rent housing。公租房,即非个人所有,由公共机构出租,译文public rental housing。“保障性住房”的翻译,需要弄清楚它的范畴,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各类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包括两限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以及廉租房等等,也就是指市场无法解决、需要政府提供的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住房。而这个词在英语中有现成的对应词,即low-income housing。这个译文起初提出时,有人不敢用,改为常见的搭配housing for low-income residents。还有媒体把“保障性住房”译为government-subsidized housing,即“政府补贴性住房”。那么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分配给职工的住房,也全部是补贴是福利,这种译文显然没能体现“保障性住房”的时代特色和中心意思。经过两年的使用,low-income housing现已成为“保障性住房”的规范性译文。

全国“两会”文件的翻译,是中央文献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件是中央政府对全年工作的部署,会出现许多新理念、新提法、新词语,需要我们提出新的译文。我们必须关注时事关注政治,弄清问题,同时思索译文或批判性地借鉴译文。否则,只能临时现抓,影响译文正确性。

(二)要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 中央文献无论是领袖著作还是领导人讲话和重要会议文件,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才能把握译文的准确性和稳妥性。例如,翻译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时,遇到的问题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怎么译?是单数还是复数,是特指还是泛指?是一个整体还是三个个体?有关单复数和冠词的使用,是小学英语就应该解决的问题,相信我们学得都不错。但这些简单的问题在翻译时却并不简单。马克思主义立场是人民大众的立场,是对一个类型的社会的承诺;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方法是辩证的思想方法,不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唯物论、辩证法和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的统一体,是要打包到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解为马克思对不同事物的各种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泛指,不能用复数,也不能拆分。译文应该是the Marxist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整个短语作主语的时候要做单数处理,不是Marxist stands, viewpoints and methods。

(三)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央文献的脉络,理清脉络对从整体上把握译文很有帮助。还拿上述文章的标题做例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国专家认为“体系”一词没有实际意义,就像“加快改革步伐”quicken economic reform、“密切合作关系”close cooperation、“计划工作”planning 一样,是中文惯于使用的类别功能词,英文中没必要出现。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甚至还有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它的确是个理论体系a theoretical system,不是虚词,必须保留。用词解决了,两个句子的关系如何处理?当然我们可以照搬原文并列结构,用and把两部分并置,这样很省事,也保险,但不是好的译文。仔细分析一下全文,就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这个理论体系,就要学习这种立场观点方法,从而运用它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理论体系和掌握观点方法不是并驾齐驱的两项政治任务,是有从属关系的,如果稍微做一下改动,把and 改为to,既能凸现这种关系也能凸现英文的层次感,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为了使标题更简洁,“深入”和“努力”这样的枝叶部分可以不译,因为凡是学习都不应该浮皮潦草,如果不努力也不会掌握。但主干部分必须正确,“Stud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Marxist stand,viewpoint and method”。

(四)要具备基本的政治常识 作为一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者,对我国政体、国体、党的组织机构、领导体制、人大和政协组织构成都要明白,不应该缺乏政治常识。但常有人把党的中央委员会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混淆,如十七届五中全会,应译为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常有人错误地译为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因为不懂得是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全体委员在开第五次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