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文献翻译及外宣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山东民俗文化的翻译及外宣策略研究

山东民俗文化的翻译及外宣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齐鲁文化走出去专项(课题编号:18CZCJ09)。

[作者简介]杨琨(1984-),女,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文化外译研究。

山东民俗文化的翻译及外宣策略研究杨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3)[摘 要]山东民俗文化是我省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翻译及外宣是推动民俗文化国际化,打造民俗文化名牌的重要手段。

目前,山东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尚未受到充分重视,外宣翻译的文本材料质量不高,缺少文化底蕴。

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学、翻译学、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重点探讨山东民俗文化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以及外宣策略,以便有效传播山东民俗文化。

[关键词]山东民俗文化;翻译;外宣策略[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20)04 0078 02 [收稿日期]2019-12-24 一、引言山东作为齐鲁故地,礼仪之邦,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山东民俗以其种类繁多,题材广泛闻名,这些民俗形式直观记录了山东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集体智慧,凝练了我省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文化外宣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化发展有效方式。

但是,目前山东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尚未受到充分重视,推广宣传形式单一,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对山东民俗的很多翻译并不准确,外宣翻译的文本材料质量不高,缺少文化底蕴,译文晦涩难懂,甚至出现一些误译,如一词多译、望文生义、音译过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国友人了解山东民俗,影响了山东民俗文化向世界的传播。

在“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从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现状出发,积极建构与调整民俗文化翻译策略,从而助力山东民俗文化的传播,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的,更好地推动山东民俗文化的传播。

二、山东民俗文化的翻译原则山东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民俗性和地方特色,山东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应尽可能的保留原语文化的异域特色,同时还需要考虑语言、文化、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最终实现弘扬民俗文化及旅游文化的外宣功能。

论外宣翻译中的“内外有别”原则

论外宣翻译中的“内外有别”原则

·文艺之窗·193论外宣翻译中的“内外有别”原则武汉东湖学院 刘 楠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外宣翻译就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桥梁,是国家传播民族文化的窗口。

在外宣翻译中需要注意介绍中国发展的实际和符合外国受众的需求,所以对从事对外传播翻译工作的人员来说,最应该注意的是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差异。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义友先生曾提出了“外宣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黄义友,2004)。

这就告诉我们外宣翻译的独特性,不能完全按照我们汉语的思维习惯,而要注意“内外有别”的原则。

外宣翻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对外性,它的对象是国外读者。

但是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多带有典型国情色彩的事务和观念,很多国内流行的说法和表达不太容易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如何克服翻译中的这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就要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注意“内外有别”的原则,翻译中虽然始终强调“忠实”的原则,但不意味着对原文形式和内容的亦步亦趋。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对内可行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对外就合适,对内和对外要有区别,必要时要允许某种程度上的“双轨制”,甚至允许原文和译文“各行其是”,这就要熟悉和了解汉英读者的不同心理习惯及其相应的文体规范上的差异,对国外读者不熟悉的汉语文化背景知识可以适当解释,或变通处理。

因此,在外宣翻译中往往需要灵活变通,对原文也可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写。

如下面的这个例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现就鼓励外商来本市投资提出如下意见”这样一段文字是我们在汉语媒体中是经常能看的,在汉语并无不妥,但是翻译成英语之后,就会发现如果完全直译的话,译文是非常臃肿啰嗦的,使得英文读者很难读下去。

政府外宣文本英译失误探究

政府外宣文本英译失误探究

政府外宣文本英译失误探究作者:曹李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22期曹李宏(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陕西西安710302)摘要:政府外宣文本的英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目标读者了解我国的窗口。

但此类文本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

文章首先界定了此类文本,然后就英译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对此类文本特点认识不足、译者自身语言因素、语用失误及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导致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政府外宣;英译失误;语言因素;语用因素;文化因素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070-02作者简介:曹李宏(1980-),男(汉族),陕西蒲城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国政府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所以翻译活动,尤其是大量政府外宣文本的译介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

在此过程中,汉英翻译承担着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双重任务。

然而,笔者经过对近五年相关译文的搜索、比对、分析后发现,其中有些译文质量令人堪忧:是非不明、立场不定、通顺但不忠实。

由于我国外宣文本英译的主要目标读者群体为生活在中国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化不甚熟悉的外国人,因此,这些译文不仅不能起到正面宣传作用,反而容易引起目标读者对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理解偏差,轻则损害国家形象,重则引发祸端。

这除了与译者缺乏政治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等因素有关,更与译者不了解政府外宣文本的特点以及两种语言在语言层面、语用层面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密切相关。

为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必要弄清我国政府外宣文本的定义。

一、政府外宣文本的厘定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宣研究专家张健教授指出,政府外宣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国家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及军事等方面,属于应用翻译范畴。

中国翻译协会会长黄友义指出,外宣翻译即把与我国相关的各类信息译为外语,并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

外宣翻译与归化、异化策略研究

外宣翻译与归化、异化策略研究

外宣翻译与归化、异化策略研究作者:金品卓韩英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3期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辽宁省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以省市政府英文网站为例(项目编号L14DYY043)” 的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外宣翻译肩负着传播中华文明、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以及增进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等重任。

本文从外宣翻译的含义着手,重点探讨了在外宣翻译中该如何对归化和异化策略进行选择的问题。

关键词:外宣翻译;归化;异化作者简介:金品卓,女,1972年生,硕士,沈阳工程学院公外部教师,副教授;韩英焕,女,1980年生,硕士,沈阳工程学院公外部教师、讲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2一、外宣翻译的含义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领域互相联系、依赖及渗透,逐渐成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相互更好地了解。

外宣工作成为帮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而外宣翻译更是在其中起到了传播中华文明、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增进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以及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等作用。

外宣翻译包含多种传播渠道:国际会议、期刊、报纸、图书、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

所谓外宣翻译,“对外宣传”是目标,“翻译”是手段,简而言之,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转播。

二、归化与异化策略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和“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这两个翻译术语(Lawrence Venuti,1995)。

其实早在1813年,施莱尔马赫就曾在一次有关翻译方法的演讲中就表述了相似的观点: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整的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即“异化”;另一种是“尽可能不打扰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靠近读者”(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即“归化”。

外宣翻译视角下的汉英语言风格差异研究

外宣翻译视角下的汉英语言风格差异研究

外宣翻译视角下的汉英语言风格差异研究翻译对外宣传文件或材料时,译者应充分考虑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风格上的明显差异,并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修改或删减,以使译文符合译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意识,确保他们能顺利地获取信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标签:外宣翻译汉英语言风格译语受众一、引言汉英两种语言不仅在词汇、句法及语篇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而且在语言表达风格上也有明显差异。

在汉语中,人们经常选用华丽的词藻或使用习语、成语及各种修辞格,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英语行文则强调逻辑的严谨,表达的洗练和文风的质朴。

因此,在汉译英时,尤其在外宣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风格上的差异,并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调整,以确保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风格,更贴近译语受众的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获取所宣传的内容,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取得预期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汉英语言风格的差异,分析处理这些差异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具体的策略。

二、处理汉英语言风格差异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的对外宣传中,有时为了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升国际地位和形象,往往会使用一些夸张的修饰语,以渲染气氛,增添语言的感染力。

这在汉语语境中是常见的,但如果按照汉语的文风进行翻译,不仅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而且容易使译语受众无法真正理解原文的意义,从而达不到宣传的目的与效果。

因此,在英译对外宣传材料时,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调整,并恰当地处理汉英风格差异,尽量使译文易于让读者接受。

在处理汉英语言风格差异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以使国外受众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为首要目的我们对外宣传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国外受众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摄取我们所要宣传的内容,扩大他们的信息量,这就要求译文既要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又要言简意赅。

如果在翻译中保留汉语过度修饰、华丽溢美的风格,势必会给译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甚至使他们因为晦涩难懂而失去兴趣,放弃阅读,从而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跨文化视角下的军事外宣翻译技巧

跨文化视角下的军事外宣翻译技巧

近年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逐步形成了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也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军事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传播我们的国防政策和军队建设发展情况。

中国军队对外宣传工作的迅速发展,对树立我国军队良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军队起着巨大作用。

开展军事外宣翻译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外宣水平,帮助我国在国际舆论阵地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

如果译者对中外文化理解不足,是很难保证我国的军事政策方针能够在准确、恰当、适度的翻译原则下恰如其分地被翻译出来,从而走入世界。

因此,本文以跨文化视角为切入点,探讨如何翻译出一篇准确、恰当、符合外国文化习惯的外宣翻译材料。

1目前军事外宣翻译情况概述1.1军事外宣翻译应把握的主要因素在各国军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军事外宣翻译工作所承担的外宣任务显得愈发重要(邱采真等,2015)。

军事外宣翻译有着较明确的交际意图,注重外宣效果,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要非常注重输出国的社会文化,还要兼顾其他因素。

下面,分析译者在进行军事外宣翻译时应时刻把握住的两点因素。

1.1.1政治因素军事对外宣传翻译的内容最重要的就是政治因素。

军事外宣作为一种目的性较强的工作,要求译者有极高的政治素质和政策解读能力。

在我国的军事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确保翻译结果符合国家的对外宣传方针,并准确阐释国家对于较敏感的政治、军事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当然,军事对外宣传翻译需要将客观事实和一定的宣传色彩结合起来,若译文过于死板,读者在内涵理解上就会有困难。

所以,译者要坚定政治立场,正确解读我国国防军事政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译文的艺术处理,加强作品的可传播性。

1.1.2文化因素在一些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容易误用非客观态度看待我国军事、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军事外宣材料可能被误认为是倾向严重、脱离事实的信息。

因此,译者需要考虑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

只有充分把握听众的心理,正确表达翻译中的原始观点,翻译才能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纽马克翻译理论下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纽马克翻译理论下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纽马克翻译理论下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外宣翻译策略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探究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论文中所研究的源语文本摘自成都市博物馆中收藏的与成都皮影戏相关的文字。

笔者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即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的指导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文本翻译为英语目的语的外宣文本,希望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都皮影戏的传播起到推动的作用,从而将把成都皮影戏推上世界舞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外宣;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一、成都皮影戏的历史与特征历史悠久的成都皮影戏的来源众说纷纭。

笔者通过翻阅《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本书(第五章“传统戏剧”),发现了书中将皮影戏的发展历程与四川的历史变迁相结合,其中一章写道:“明末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将湖北皮影引入川北地区,清朝康熙年间云南皮影随吴三桂雄狮传至四川,与四川皮影融合,在川北山乡发展出一种流行民间的川北“土灯影”。

清乾隆初陕西“渭南影子”由北而南进入川北地区,清朝嘉庆间川北“渭南影子”进入川西地区;咸丰年间川西地区的民间艺人根据川北地区的“渭南影子”并以川北“土灯影”为基础,创作了被民间赞誉为“最复杂的皮影”,即“成都灯影”。

《果然皮里有春秋》论文中,通过翻阅清末宣统年间的《成都通鉴》中《成都之游玩杂戏》一节已反映:“陕灯影,秦腔也。

小儿可观。

”该句解释了1941年有位署名叫笑百的论断:蜀中的灯影戏,恐即从北方来的。

成都皮影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精美绝伦。

“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

”匠人为了保证影人上色效果,一般使用新鲜宰杀且白净透亮的牛皮,避免使用发黑发青的牛皮或是因意外死亡的牛。

再充分运用娴熟的技艺,用各个宽窄不同的刀具去镂刻。

成都皮影戏也具备演出川剧化的特色。

成都皮影戏在音乐方面以唱川剧高腔、胡琴、昆腔为主,表演时的演奏乐器有锣、鼓、二胡、三弦、唢呐和梆子等,文武兼备,剧目丰富,生、旦戏尤其出彩。

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外宣翻译研究

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外宣翻译研究

2019年第1期第35卷(总第457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1,2019Vol.35Total No.457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外宣翻译研究王玉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3)摘要: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非遗”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并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目录中的“杨家埠年画”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以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年画doi:10.16083/ki,1671-1580.2019.01.033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1—0143—04—、研究背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世代相承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积淀、是先辈智慧的结晶,它们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代表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叫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总的看来,目前的研究侧重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十分缺乏0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即非物质性、动态性,其保护和传承更加困难,外宣翻译更是难上加难。

鉴于此,本文结合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方法,旨在为“非遗”外宣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现状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外国民众为对象的交际活动亠作为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起步较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者们对国内非遗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相关专项出版物也较为少见。

2008年,由福建省文化厅主编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⑴,作为我国第一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岀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伟红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
《狼图腾》英译本对中国当代文学“走 出去”的启示
朱玉富
曲阜师范大学
中华武术俄译的特色——《走进中华武 术殿堂》回顾
姜雅明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俄中语--华系以文《化中经华典文文化献概翻览译》中俄的译一本点为体例会
3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中译外研究
范达
天津外国语大学
2 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
冯全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论《红楼》复译中的互文性
邵璐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从诺奖看中国当代文学外译 ——以莫言小说英译为例
王志勤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倾听、阐释与对话:中外文化交流的桥 梁—哲学视野中的翻译研究
魏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从《脉经》英译实践透视中医古籍英译 的现实意义
外宣翻译标准“信” -语用策略、受众偏好、关联程度
雷芳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中的彰显
王建辉 魏家海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目的论视角下的湖湘景点对联英译研究 ——以岳麓书院为例
宇文所安英译《离骚》的隐喻“象思维 ”
29 伍峰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看赵元任对谐 音修辞的顺应性翻译
34 郭玉梅
天津外国语大学
35 贾岩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论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学外国语学院
论汉语博物馆展品介绍文字英译过程中 平行文本的作用
37
李晶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对“学术型”翻译硕士研究生(MA)培 养模式的再思考
38 李运博
天津外国语大学
43
张传彪 龚帆元
宁德师范学院外语系
试论翻译“忠实”与创造性变通
44 张传彪
宁德师范学院外语系
中国人的语言认知与“望文生义”
45 李淑琴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企业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意识
46 赵玉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翻译中的法律意识
47 张林影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及其恰当处理
中国外文局
中译外:当前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中央编译局文献部日文处
从奈达的翻译标准来看《江选》的翻译 实践
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读者
基地
意识
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
政论文章英译的几个常用技巧 ——十八大文件翻译札记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外宣翻译中的增译与减译技巧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30 许建忠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北民歌翻译生态标准浅说
31 张国敬
天津外国语大学
何为启蒙?我之管见 译者前言
32 厉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中的改写 ——以老舍作品的Evan King译本为例
4 中译外翻译教学研究及有关中译外的其他问题
33 高璐
中央编译局文献部法文处
论翻译中的忠实原则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姓名
王学东 黄友义 范大祺 陈大亮 王丽丽 李灵 滕梅
单位
论文题目
1 中央文献翻译及外宣翻译研究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译文修订 ——以《共产党宣言》为例
关于《日语翻译与实践》课程建设与教 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39 申宝楼
中央编译局文献部西文处
西班牙语前置词短语“DENTRO DE”释 义辨析
40 石爱伟 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从有关翻译的隐喻看翻译的本质
41 王雪莹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翻译过程中语域对文体功能的制约
42 席仲恩
重庆邮电大学
论社会科学文献英译中的引文规范 ——以APA格式为例
国家机构对翻译活动的规范 ——以中央编译局马列著作及“毛著”
翻译为例
谢海静
中央编译局
《江选》翻译工作的心得和体会
张琳娜
中央编译局
中央文献汉译俄成语翻译浅析
杨丽娟
西安外国语大学
论意识形态对政治文献翻译的操纵
刘冰
中央编译局文献翻译部
如何解决党政文献翻译中的“问题”
张伟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外宣英译中的表达策略
王晓妮 边彦耀
中央编译局文献部西文处 中央编译局
浅谈中央文献翻译中一些常见字、词、 结构和典型句式的处理方法
中央文献翻译中的还原翻译
孙显辉 肖德强
中央编译局 中央编译局文献部俄文处
依循政治的逻辑 ——中央文献英文翻译
中央文献翻译中的等值问题
刘亮
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英文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翻译 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