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

合集下载

全球化翻译中的译者文化身份

全球化翻译中的译者文化身份
是 指在 全球 化翻 译 浪潮 的冲击下 .译者 保 固其 民族文 化特 性对 “ 他性 ”文 化 的一种 本 土化 。翻 译 的全球性 和 民 族 性直接 影 响 到译 者的文 化身份 定位 ,译 者文 化 身份 的 两重特 性相 互 渗透 ,需要 达到 一种 动态平 衡 。
【 关键 词 ] 化身份 :全球 化 :民族 化 :渗透 性 文 【 中图分 类 号】1 [ 献标识 码] 1 1 文 - 5 3 ^
放 .相互 对 话 ,但实 际 上 ,翻译 中的 文化 碰撞依 然 贯 穿于 翻译 对话 的 全过 程 , 出体 现在 译者 的文化 身 份 突 ( u u l ety 不 是一 成不变 的单 一体 , cl ri n l) tad i 而是 一 个 既融 合 外来 文化 又 维护本 民 族文化特 性 的矛 盾体 , 它 具有 鲜 明 的包 容性 和本 土性 两重文 化特 性 , 者通 过 前 翻译 吸 取 外来 文化 的滋 养 .与世 界 其 他 民族 共 融 共 处 . 向中西 文化 的全 球一 体 化 ; 者则 是 面对垒球 迈 后 化 的 翻译 浪潮保 持 民族 文化 身份 , 而不 至被 异域 文化 完全浸 淫 和 同化 的问题
同于文本 本 身 ,不过 , 我们 可 以透过 它们 挖掘 其 隐藏
[ 收稿 日期】 0 20 - 5 20 - 1 1
61
维普资讯
“ 夷之 长技 ” 才 能 “ 国 罔强 ” 师 救 ,译 者们 翻译 了大
量 的 自然科 学 社会 科学 著作 和文学 作 品。他 们 的文
己任 上 。林 纾 与 E 子仁 合 译 《 巴黎茶 花女 遗事 )而产 生的 “ 断尽 支那 荡 子肠 ”的 轰 动效应 , 成 了清束 人 促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要: 中国文化“ 走 出去 ” “ 一带一路” 建设等重要战略的 实施 , 足以说 明 中国正值对外 宣传 的好 时机。 中
国的对外 宣传 离不开外 宣翻译 , 翻译 的“ 忠” 与“ 不 忠” 直接影 响着对 外 宣传 中国的效 果。外 宣翻 译的 目的昭彰 鲜明 , 即, 让 中国走向世界 , 传播 中国的 良好形 象, 赢得 更 多的读者 , 以及取得 更多的国际支持 。为实现 其翻 译 目 的, 外 宣翻译 坚持 “ 译有所为” 的原 则, 而外 宣译者在翻译 活动 中必须充分发挥其 主观 能动性。唯有逐 渐加 强译 者的“目的” 意识 , “ 双重文化角 色” 意识 , “ 读 者至上 ” 意识 , 才能 名副其 实地 遵循 外 宣翻 译 中的“ 译有 所为” 原
外语 的活 动 ” 。 … 这 个 定 义 明确 指 出 了外 宣 翻
贷, 一定要 牢记外宣翻译 的 目的和译者所 担 当的
责任 , 并在 翻译 活动 中积极 发挥 其 主观 能动性 。 第一 , 译 者 要有 针 对性 , 即根 据 受 众 心 理 与 受 众 文
译 的 目的 、 信 息源 、 信息 载体 、 传播渠 道 、 传 播 对 象, 并 明确 了外 宣 翻译 形 式 迥 异 , 受众 迥异 , 目的
文章编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7 ) 0 5— 0 0 9 7— 6
全球 化 背 景 下 外 宣翻 译 中译 者 主 体 性 研 究
杜 丽 娟 , 2
( 1 . 阜阳师范学院 , 安徽 阜 阳 2 3 6 0 4 1 ;2 . 上海外 国语 大学 , 上海 2 0 0 0 8 3 )
迥 异 。广义 的 “ 外 宣翻译 ” , 一 应俱 全 , 包括 一 切从

《2024年译者的适应与选择_外宣翻译过程研究》范文

《2024年译者的适应与选择_外宣翻译过程研究》范文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_外宣翻译过程研究》篇一译者的适应与选择_外宣翻译过程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宣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翻译技巧,还需要在文化差异、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出适应与选择。

本文旨在探讨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参考。

二、译者的适应1. 语言适应外宣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熟练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还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微妙差异,避免因语言差异导致误解。

2. 文化适应文化差异是外宣翻译中需要重视的因素。

译者需要了解源语和目标语所属文化的背景、价值观、习俗等,以在翻译中保持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同时,还需要根据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审美和习惯。

3. 政策法规适应外宣翻译涉及的政策法规较多,译者需要了解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以确保翻译内容的合规性。

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敏感词汇和表述方式,避免因违反政策法规而引发问题。

三、译者的选择1. 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目的,可以选择直译、意译、音译等不同的翻译方法。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增译、减译、改译等技巧,以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

2. 翻译工具的选择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译者提供了丰富的翻译工具,如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术语数据库等。

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工具的局限性,避免过度依赖工具而忽视人工审校。

3. 翻译团队的选择对于大型外宣项目,译者可以选择加入翻译团队,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在团队中,译者可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此外,团队还可以提供审校、校对等后期服务,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四、提高外宣翻译质量的措施1. 加强语言和文化培训译者需要不断加强语言和文化培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作者:杜丽娟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5期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战略的实施,足以说明中国正值对外宣传的好时机。

中国的对外宣传离不开外宣翻译,翻译的“忠”与“不忠”直接影响着对外宣传中国的效果。

外宣翻译的目的昭彰鲜明,即,让中国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良好形象,赢得更多的读者,以及取得更多的国际支持。

为实现其翻译目的,外宣翻译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而外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唯有逐渐加强译者的“目的”意识,“双重文化角色”意识,“读者至上”意识,才能名副其实地遵循外宣翻译中的“译有所为”原则。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译有所为中图分类号:H315.6文献标识码:A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宣翻译的目的昭彰鲜明,即对外宣传中国,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树立和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为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外宣译者责无旁贷,一定要牢记外宣翻译的目的和译者所担当的责任,并在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第一,译者要有针对性,即根据受众心理与受众文化等因素保证其翻译能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读者;第二,译者要有创造性,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并且日新月异的新词不断涌现,外宣译者必须发挥其主体性来应对翻译的挑战性;第三,译者要有目的性,善于分析和掌握中西方思维模式的细微差异,时刻不忘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把握翻译,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并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外宣翻译,就实质而言,定当是“译有所为”。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务必要勇于挑战翻译中的障碍,积极拓宽跨文化思维,加强译者主体性意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外宣译者只有树立正确的意识观,才能名实相符地做到“译有所为”。

一、外宣翻译的界定张健教授认为,“外宣翻译指以中国走向世界为目的,在明确了目的受众(外国普通民众)的前提下,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将汉语宣传材料翻译成外语的活动”。

当前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_基于目的论视角

当前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_基于目的论视角

第 29卷第 2期 2010年 4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Zhengzhou Institute o fA e ronautica l Industry M anage m en t(Soc ial Science Ed iti on V o. l 29N o . 22010. 4收稿日期 :2010-03-01作者简介 :王继慧 , 女 , 讲师 ,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当前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基于目的论视角王继慧(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 河南郑州 450002摘要 :外宣翻译即对外宣传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诸方面的先进成果和现代特色。

文章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框架 , 从外宣翻译的五个方面外宣翻译的性质、翻译材料的文化语言处理、译者主体性、读者接受和译者培养等方面具体探讨了外宣翻译认知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外宣翻译 ; 文化处理 ; 译者主体性 ; 读者接受 ; 译者培养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50(2010 02-0112-03一、引言外宣是指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或者其他宣传手段 , 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 客观、真实地向远距离的或来华的外国人和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介绍旨在反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建设成就 , 争取世界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支持 , 改变他们对我国的思维定势 , 在海外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 。

黄友义指出 , 外宣翻译工作要遵循三贴近 ! 原则 , 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 , 以增强我国的对外宣传效果。

二、翻译功能目的论与外宣翻译翻译功能目的论又称功能翻译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莱斯和诺德。

1971年德国的莱斯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 ! 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文化之于翻译——论翻译的跨文化实质

文化之于翻译——论翻译的跨文化实质

文化之于翻译——论翻译的跨文化实质
马鹏俐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1(000)025
【摘要】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逐渐紧密,因此翻译的重要地位便逐渐凸显出来,并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翻译的文化性实质、翻译过程中由于忽略文化因素造成的误译以及译者的跨文化自觉三个方面着重探讨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重要作用虽然屡遭忽视,却无法改变文化之于翻译犹如水之于鱼这一事实,也正因此,翻译工作者以及外语研究者任重而道远.
【总页数】2页(P175-176)
【作者】马鹏俐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因素与藏汉翻译——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2.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之于跨文化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3.高校跨文化翻译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评贾岩《跨文化翻译教学中本土化身份重构策略研究》
4.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从跨文化视角看中英文商品名称中"颜色"的翻译
5.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教学策略——评黄净《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技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译本传播角度看待中国文化英译——以“零翻译”与归化翻译为例

从译本传播角度看待中国文化英译——以“零翻译”与归化翻译为例

2021年21期总第56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国门,翻译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如何准确翻译,还要突破译本难以传播的困境。

白酒官方译名的更改,为译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以零翻译和归化翻译为例,初步探讨了中国文化英译策略。

【关键词】零翻译;归化翻译;文化走出去;译介【作者简介】李晓含,孙大为,华北理工大学。

一、引言近日,白酒的官方英文译名正式更名为“Chinese Baijiu”的消息走红网络。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海关商品名录中的中国白酒英文译名由原来的“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变更为“Chinese Baijiu”。

与原来的译名相比,“Chinese Baijiu”更加简洁且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原译名中的“distilled spirits”指的只是“蒸馏酒”这个笼统的概念,将白酒译为“中国蒸馏酒”就相当于把伏特加(vodka)翻译为俄罗斯酒精饮料,有画蛇添足的嫌疑。

正如饺子的译名从一开始的“dumpling”到后来的“jiaozi”,零翻译有时更有利于名词的全球化传播。

据报道,中国酒业协会称,协会自2017年以来开始将“Chinese Baijiu”作为官方英文名称在所有场合使用,经过各界努力宣传,“Chinese Baijiu”译名终于逐渐被接受。

由此可见,翻译具有历时性,随着历史的发展,翻译标准会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势之下,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迫切的任务,翻译在这中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译外的翻译策略,除了要考虑如何翻译好,还要考虑翻译后的传播问题。

根据多元系统论分析可知,来自中国的译作在西方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中国的作品外译之后要面对如何被西方读者接受的问题。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 而且是文化的翻译。

译者的主体性指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

本文主要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红楼梦》译本的基础上,认为译者文化背景对译文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语境翻译是通过译者这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表现影响到双语间语码转换的得失及其文化传通的成效。

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

(许钧,2003∶6) 这与译者翻译活动的主体地位不相符。

因此, 以译者为中心探讨文学翻译实践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能给文化与翻译研究带来一些认识与启示。

1.语言与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及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按其本质是文化的。

”语言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刘宓庆, 2003∶157)。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不同, 翻译既要在深层上对比不同文化的共性, 又要在表层上充分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个性。

发扬原作及译文的优势, 才能完成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

因此, 语言的翻译即是文化的翻译(李运兴, 2003∶154)。

2.译者与译者主体性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 曾被冠以“译者,舌人也”、“翻译者,叛逆者”、“职业媒婆”、等各种称呼。

这与译者实际的主体作用是不相符的。

笔者认为, 译者是与原作者是平等的主体对话关系。

译者的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许钧,2003:9) 我们考察译者主体性可以通过译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3.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文化归化模式3.1 信赖与吸收以下几个例子来自于《红楼梦》的两个不同的译本。

一本是杨宪益夫妇译的,另一本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lbrd)译的。

从整体效果看,两个译本都很成功, 但在文化内容上, 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第35卷第3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May,2008V01.35No.3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刘雅峰(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上海200083)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外宣翻译的实质应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译者只有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翻译的功能目的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以及技能意识等,才能做到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外宣翻译;译有所为;官方语言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08)03-0140-03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古语云:“酒香不怕巷子深”,意即好的酒其香味自然能飘到很远的地方,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购买欲。

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对外宣以及外宣翻译而言,这句古语似乎已经失去了效力。

外宣的准确含义应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解疑释惑。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积极有效地向外传播,就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和理解,甚至遭到敌国的恶意歪曲和攻击,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刘建明在《新闻发布概论》j书中谈到“美国记者对中国的了解比以往有所改进,但是美国报纸更多报道的事件缺乏足够的社会背景,往往忽略报道重要的社会趋势。

因此,中国的整体形象是被扭曲的,报纸所传播的讯息是消极的。

……徐小鸽1994年对美国报纸报道的调查发现,美国报道中国总是持批评态度,并以负面报道居多”[1](P446)。

从这种意义而言,外宣及外宣翻译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文化全球化日益突出了外宣翻译的重要地位,无疑为促进外宣翻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给外宣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国要走向世界,要生存,就必须加强外宣翻译,让世界了解中国。

只有这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被全球各国认同,才具有全球化的性质。

创造这种文化的国家会作为一个对全球化具有贡献的国家而存在着,但是这种被认同的文化已经属于全球各国所有,不再具有国别性[2](P47)。

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常常会使译者陷入困境,那么,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的实质是什么?译者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与作用呢7.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绝不是将外宣内容的文本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其实质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是“译有所为”。

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至少体现在:翻译目的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积极主动地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家、不同层面的译入语受众以及不同的时间,把中国文化的精华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让全世界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真实地了解中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博大精深。

胡庚申教授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套系统的翻译理论,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

其翻译方法,可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收稿日期:20084)2-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YY015);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刘雅峰(1966一),女,辽宁咯左人,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博士生。

·-·——140·-——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P133)。

最佳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3](P144)。

该理论体现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的实际,对其有很强的解释功能并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参照。

这是因为文化的一体化是翻译的基础、出发点与归结处,只有适应或顺应了文化环境或语境,翻译才能使自身存在下去。

外宣翻译“译有所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取决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囿于篇幅,本文仅以官方语言中四字格为例探讨译者如何把握微观层面的“三维”转换。

请看下例: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摘引自温家宝总理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此段文字是典型的汉语四字格连用句。

其中,前半部分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分别属于“述宾结构”与“主谓结构”,它们之间用的是顿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分别属于“偏正结构”与“联合结构”,它们之间用的也是顿号;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之间用的是逗号。

后半部分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都属于“偏正结构”,而且它们之间用的是顿号;“改革开放”是“联合结构”;“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坚持”排比句的内容。

逗号、顿号,看起来都表示句子的停顿,但从句子内部关系分析,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顿时间比逗号短。

如果无条件地全部保留四字格原有的内部结构或刻意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来翻译此文的四字句,就会出现句意主次不分、句子结构混乱的局面,有悖于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和外国人的思维习惯,令译人语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不仅达不到外宣的目的,还破坏了汉语四字句本身的美并给译人语读者留下中国官方语言罗嗦、无主次甚至是含混不清的印象,势必影响中国政府和国家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请看下面的译‘文:Lookingbackonourpracticalexperience,wehavecometothefollowingconclusion:Wemustfreeourminds,foHowarealisticandprag-maticapproach,keeppacewiththetimes,workhardwitllapioneeringandinnovativespirit.an—swervinglytaketheroadofChinesesocialism,ad-heretothereformandopeninguppolicy,pursuedevelopmentaccordingtoscientificprinciples,maintainsocialharmonyduringdevelopmentandensurepeacefuldevelopment.Onlybydoingcanweattaintheultimateobjectiveswehavesetformodernization.[4]译文并未受四字格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束缚,而是根据具体的语境,译出了四字格的指称蕴涵和文化蕴涵,特别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英译,实现了由“意合”到“形合”的转变。

同时,用几个动词短语并列做谓语翻译四字句的主体,其正式程度与原文更加吻合。

无论在语言维、文化维还是在交际维上都做到了最大程度的适应。

二、文化全球化迫切要求译者新的意识观从翻译实践角度来看,可以说,“适应”和“选择”或多或少其实一直都是译者的潜意识行为,是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一种本能。

[5](P37)但是,文化全球化迫切要求外宣译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意识观,以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尽可能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品。

1.译者的“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

“从全球着眼,从本地着手”(thinkingglobally,actinglocal—ly)是全球化时代西方十分流行的警句,它说明了无论全球化进程有多快,普及程度有多高,我们都必须从一个基本的事实出发,那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从这种意义上说,译者办好自己的事情首先就要增强“全球意识”和译者的“主体意识”。

有的西方学者把全球意识解释为把世界作为一个单一整体来思考的共同意识,主要表现在从全球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生存方式。

全球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全球文化的内核形成的过程,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有全球文化。

译者增强全球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就会理性地使本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促使全球文化健康发展,最终促进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

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

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

“在生机蓬勃的文化语境中,随着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扬,个人和时代语言,均由具有清醒的主体意识的译者操纵,在经过了选择、清理、修饰、过滤、一141—强调与重新组合后,译文便具有了生命”[6](P9)。

但增强译者主体意识绝对不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我为中心“任意的翻译”,任何膨化和贬斥译者主体功能的偏颇态度都是不科学的。

2.译者的“文化自觉”意识。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个概念。

如果我们概括为一句话,其文化自觉就是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在确认自己的文化价值中学会解决处理文化接触问题并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面对全球化浪潮,面对2l世纪,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当保持文化自觉,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

这就要求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实践中译者增强文化平等对话的自觉意识,避免不经推敲,采用西方中心的不恰当的“归化”和文化自恋的“异化”极端;避免有悖于翻译活动根本目的的不恰当或过于强调了翻译实践中的政治色彩和因素。

3.译者的翻译“功能目的”意识。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弗米尔(H.J.Vermeer)在20年前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的奠基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的是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

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skoposrule),译者可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调整翻译策略,灵活选择诸如删减、调整等翻译方法对源文进行处理。

翻译活动的目的对“翻译什么”与“为谁翻译”以及“为什么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对翻译立场、翻译方法也有制约。

一般说来,每一个翻译行为都有基本层次的翻译目的,也许还会有最高目标(最后的目的),这两极之间还会有一些中间层次,而这些层次上又会有种种不同的向度。

鉴于此,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译者,若缺乏翻译功能目的意识,就很难正确把握外宣翻译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标。

4.译者的“读者意识”。

郭天一将读者意识分为三层:“读者是谁,读者有何需求以及读者需求如何满足”【7](P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