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的作用

电影音乐的作用
电影音乐的作用

电影音乐的作用【论文摘要】: 电影音乐能解释、烘托、揭示电影画面,有补充情节、扩大容量,激发情感的作用;电影音乐还能渲染气氛(背景气氛、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电影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使其它的任何艺术门类不能比的;电影音乐可以算得上是电影的情感之翼,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元素。

【论文关键词】:影视;音乐影视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通过声、光、电、磁和机械来完成的,并通过画面语言、文学语言、音乐音响语言来完成的。而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达元素,在影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与音乐是骨肉相连的事物。人们的眼睛和耳朵在同一时间接受讯息,视听觉共同作用于我们的大脑,音乐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并且一直保持着和画面的节奏统一。

一、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引导观众的思维联想。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在影片中用的很多的。由于用得多,便往往处理得一般化,缺乏个性,不够考究,也常常分量过重,或使用时间不当,因此遭到评论家的批评。如果能克服这些不足,提高背景气氛音乐的品位,那么,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这种音乐的作用,可以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

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

1.渲染环境气氛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故将电影的感情基调表达的淋漓尽致。例如上海电影制片厂1983 年摄制的故事片《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作曲吕其明)。它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

来表现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为此,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曲家吕其明根据这个总的基调,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规的配器,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这种情绪的音乐在片头音乐中有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间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结尾则表现得更为强烈;英子的父亲已去世,她和妈妈、弟弟去为父亲扫墓,从小把她带大的纯朴的农村妇女宋妈也要离开她们回农村去了,英子和妈妈、弟弟在满地黄树叶的秋天坐着车子和宋妈告别??这段画面的背景音乐就是在弦乐队的轻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别》的曲凋,这平缓、疏淡的音乐,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或是欢乐、喜悦,或是悲苦、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轻松、愉快等等;有时影片的某个场面营造的是一种特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等,而此时往往很少对话或没有对话。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当然这种音乐要用得准确适度。,一直表达出更加完美的效果。

2.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追求也在改变,因此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都有所不同。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同时,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用。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选用具有当地特点的歌曲、地方戏曲、地方曲艺的音乐,即可为影片营造渲染出一种地方色彩来。

3.渲染民族特点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民族的音乐,又为影片渲染了民族特点。用音乐为影片渲染气氛,有时编导和作曲者也采用对比的手法,使影片中的某些音乐段落同整部影片或影片局部的气氛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在渲染烘托气氛方面获得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如《老枪》这部讲述“二战”时期法国一位正直的外科医生为死去的妻女及全村百姓向德国鬼子复仇的法国故事片中,用片头片尾清新、优雅、无忧无虑的音乐,同整个影片紧张、残酷的基调形成尖锐的对比,使影片起到了深刻批判德国法西斯对人类和平犯下罪行的作用。

二、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这就是音乐得连贯作用。由于一部电影的时间有限。如果把一些短暂的镜头都详细地交待清楚,那要占用很多篇幅(画面)。而音乐是不占空间的。音乐把这些表面并无关联的镜头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这是电影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之一。

在镜头组接过程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动作在时间、空间上具有

很大的跳跃性。因此从一个局部或片断看,它常常需要另一种艺术手段从形式结构上加强它的连贯感。音乐正是这样一种手段,影片中的音乐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不连贯的,但它在局部上的连贯性常常对它所伴随跳跃的画面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使它们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一种连贯感。

三、所谓电影音乐承担的剧作作用,主要是指影片音乐在与画面结合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仅是电影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而且参与到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去,直接影响剧情的发展。换句话说,在这样的影片里,如果去掉音乐,故事情节将连接不起来而发生中断。可见音乐是任何艺术元素无法取代的。

同样,乐曲也能起到剧作作用。在意大利影片《父子深情》描写一个终日为生活奔波的父亲因没有给失去母爱的儿子以应有的关心和温暖,在儿子夭亡前陷入无尽的内疚和悔恨之中。一首格调清新、感情亲切的乐曲多次出现,贯串在整部影片之中,参与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增强着影片的感染力。这首乐曲第一次出现在片头:失去了儿子的父亲在雨夜幽暗的房间中在唱机前聆听着这首乐曲,唱片是儿子生前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父亲的;伴随着音乐,他陷入了对往事回忆的悲哀之中。乐曲第二次出现在儿子从唱片店为父亲挑选生日礼物时。乐曲第三次出现在寂寞的孩子陷入对母亲在世时家庭幸福情景的回忆中。这首乐曲以最完整形式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影片尾声的悲剧高潮之时:父亲满足孩子最后一个请求,来到游艺场中,生命垂危的孩子在父亲的怀中安详地死去,乐曲一直伴随到终场。这首乐曲在影片中4 次出现,每一次都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影片不可缺少的剧作元素。

四、电影音乐发挥的评论作用,这种作用恰是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即用音乐表达创作者对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如歌颂、赞美、同情、控诉、哀悼,感叹等等。德国著名作曲家汉·艾斯勒(1898——1962)写作过大量电影音乐,他曾说:“音乐像一个旁观者对画面进行评论。” 在艺术作品中,作者总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在戏剧中常常通过出现在舞台边缘的旁白者,表达作者的思想立场和感情态度。歌剧《原野》开头的男声朗诵便是一例:“长夜弥大,大地昏沉,在旧中国的原野上,群魔乱舞,冤魂呻吟,处处是新坟。看,满身血污的七尺汉,为报仇,敢闯地狱门,孤掌难鸣,血洒黑松林。可敬、可悲,可悲、可敬。俱往矣!看今天,群阴伏,太阳升,神州红旗展,弦歌祭先人。”这段朗诵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仇虎命运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酿成仇虎悲剧的那个黑暗社会无情的鞭挞。在电影中虽然有时也可以采用类似戏剧旁白的画外音方式进行评论,但这种方式如运用得不好容易产生生硬、不自然的感觉,而用音乐进行评论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音乐在时间的流程中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当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时。音乐的评论作用可能不—定被观众觉察到,但正是这不被觉察的音乐,强化了银幕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五、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电影音乐则会是主题思想的从旁助理,电影中的各个艺术元素,诸如导演、摄影、表演、美术??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音乐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的产生是各种艺术元素综合的结果,在电影这门艺术中尤其是这样。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