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开发对目的地文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

浅析旅游开发对目的地文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
浅析旅游开发对目的地文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

浅析旅游开发对目的地文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旅游管

浅析旅游开发对目的地文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

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看似拥有极积极正面的价值,实则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果无视旅游对目的地的消极作用,就有可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那么旅游开发对目的地文化会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面对这些影响,我们需要怎样的对策雷艳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旅游经济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文化的消极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一、旅游发展对目的地文化的消极影响

(一)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习俗的方式举行的,有其独特的内容。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很多民间习俗或庆典活动逐渐被商品化。为了迎合与取悦旅游者,随时都被搬上“舞台”,改变时间、地点、程序、方式或者内容。这些习俗或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其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可悲可叹。比如现下,有些寺庙与导游沆瀣一气,宣传所谓的发财香、智慧香、长寿香,把原本单纯的烧香复杂化、贵族化,诱导人们成套购香、重复购香、高价购香,以此牟取暴利,致使景区中的寺院焚香成灾,空气恶化。这样不仅改变了宗教的本色,还败坏了旅游目的地的风

气。还有,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需要,当地工艺品大量生产,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于市,这些产品实际上已不能表现传统的风格和制造技艺,使得当地文化的形象和价值受到损害和贬低。

(二)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

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而旅游的开发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会受到冲击。“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大同小异的“竹竿舞”从海南的黎族跳到云南的傣族,从贵州的苗族跳到广西的侗族,被人笑称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现象;另外,与10年前相比,现在丽江城区和坝区,讲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从小就直接单一的教小孩学说汉语已成为风气,约70%的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说纳西语,这无意中忽略了本土语言文明的传承,甚至可能导致本土语言文明的消逝。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少数名族文明的沦丧,是一种中华文明局部残损的莫大悲哀。这些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侵蚀,长此以往,旅游地的独特文化将被同化,神秘性的特点逐渐减弱,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随之下降。

(三)干扰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任何旅游目的地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随着外来旅游者和商人的人数的增多,导致当地居民生活空间相对缩小,从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侵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使其产生了排外情绪,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从起初的友好热情转为不满甚至怨恨,从而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这种影响还可能造成当地居民的外迁。三年前的游客可以任意走进漓江古城

的任何一座小院子,欣赏主人的园艺,跟主人攀谈,而现在居民对这样的交往已经不感兴趣,很多人家为了安全和不被打扰的需要,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白天不关门”的习惯,用禁闭的大门把自己和外界隔开。丽江古城70%以上的店铺或客栈,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赁经营。尽管外来人员的涌入给丽江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冲淡了古城那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些身着纳西族服装的外地商客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吆喝着,竞相招揽游客,毫无民族特色的外来商品则摆满了古城街巷。古城居民祥和恬静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导致原住居民不愿在古城内生活,带着留恋与无奈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尤其是近几年来,为了配合所谓的旅游开发而迫使当地居民不得不“别寻相宜的住处”,迁离自己住所。

(四)影响接待地文化的健康发展

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不可避免会将之前的生活方式带到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在国际旅游方面,旅游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一些消极的影响也会传播和渗透,对接待地文化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在生活方式上盲目模仿外来游客,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从而使赌博、贪污受贿、犯罪等不良的社会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五)文物古迹被不同程度的破坏

旅游活动的开展本身就会对文物古迹带来或轻或重的破坏:一类是旅游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的损坏,另一类是由旅游者造成的破坏。首先,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将废纸和果皮等垃圾随处丢弃,这种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文物古迹的破坏;其次,部分游客文化素质低,缺乏审美及保护意识,对文物古迹随手乱涂

乱画,处处留名纪念,直接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再次,旅游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甚至因为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出现了污染文物古迹历史风貌的建筑,出现了文物古迹被破坏或者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二、消除旅游发展对目的地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旅游目的地文化作为旅游的重要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开发利用的着眼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人们保护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加强对游客的行为管理

在旅游景区,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来引导和约束游客的行为,而且这些制定的行为规范一定要落实到位,彻底实施,并通过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来达到引导和教育游客的目的,让游客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哪些是被制止的,哪些是行为是可行的,让他们有保护当地文化的意识。这些行为规范可以通过在景区张贴有关标语,发放《游客须知》、广播、露天大屏幕电视、网络上旅游景区主页须知栏等方式传播给游客。

2.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对游客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发挥对游客的监督、引导和制约作用。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要主动指导游客的行为,并给他们提出一定的建议,让游客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文明性,争取纠正游客的思想观念。

3.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

相关机构要让当地居民明白,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

现实,旅游地居民要正确对待异地文化,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和吸收异地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并从意识上,行动上,制度上来抵制各种消极影响。对当地居民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人们明白,一个地区的文化,除了极少数陋习之外,文化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有个性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交流中,不能一味的吸收和模仿外来文化,也不能完全封闭自己,而是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与创造原本属于本地区的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突出独特性原则

突出特色是指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的思路,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这种独特性包括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像傣族有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汉族春节等等。中国有56个民族,民族民间节日大约有1700多个,这正是中国民俗文化享誉世界及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所在,坚持发展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经济背景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应该在保持民族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挖掘民族特色。总之,要充分认识到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的道理。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我们应该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明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可以创造,但以往的历史及其遗迹还有传统文化不能再创造,他们一旦被破坏、污染、侵蚀,就可能面临退化和消亡,就难以恢复;所以我们需要加强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旅游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继续造福子孙后代。为此,杜绝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应该坚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各种需求的同时,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四)加强对旅游地文化的保护,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当地旅游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建立健全各种旅游法规,建立旅游市场检查监督队伍和旅游法律服务机构,对不符合实情的宣传进行干预,对歪曲旅游地文化现象加以控制,以保证具有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文化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

(五)培养、引进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旅游市场存在规划不科学,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培养一大批专家队伍,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对旅游目的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六)当地居民积极参与

提倡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业中来,让当地居民了解旅游业,参与决策并从旅游业得到好处,争取他们对旅游规划的支持,加强他们对政府、规划者以及旅游经营商的信任,以便更好的认识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影响及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达到减弱消极影响,增强积极影响的目的。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必须树立“居民第一,游客第二”的思想,充分考虑目的地居民的期望,让他们能对未来本地区旅游开发发表意见并尽量做到尊重和采纳他们的意见。

三、总结

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是双面的,它在给目的地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

也在积极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以及影响当地文化的开发。本文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保护旅游地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开发旅游项目,让当地文化资源更好为旅游服务,以期实现人类和文化、人类与环境、旅游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虽然河北省具有许多优秀地文化旅游资源,但其文化旅游行业地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地关度很低,旅游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文化旅游行业进行整合、调整结构、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等发展建议. 河北省明确提出要“依托华夏文明核心区和燕赵文化根基深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未来地旅游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地作用,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地开发与营销,是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提高地重要手段. 一、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简介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地总体特征是:总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某些资源具有国内独占性和世界性,与京津大都市群有很强地关联性和互补性,但多种资源不具备协调性,空间配置不平衡.综合来看,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广阔、数量众多整体而言,自然地貌呈现以平原为主地多样性,体现出从塞外到中原过渡地自然地貌与环境特征.北部以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文化、张家口坝上草原文化为主;东部以秦皇岛北戴河海洋文化为主,;中部是以保定为主地冀中平原红色旅游文化. (2)文化旅游资源地方特色鲜明,保持了民间地质朴性燕赵大地古为边陲之地,与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素来有豪迈英武地气概,在河北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上也体现了这一气概.如戏曲、曲艺唱腔高亢激昂,歌

舞风格落落大方,武术、摔跤风格刚劲粗犷,许多杂耍表演也十分豪壮.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滦南评剧、徐水花狮、沧州落子、井陉拉花、定州秧歌、清苑哈哈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树一帜,并且大量保留着传统地表现手法和风格,受到外来文化地冲击很小. (3)旅游容量宏大,可进入性强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省,而且环绕北京和天津,这种独有地地理位置是其他省份不能相比地.从北京南下地列车都经过河北境内,每到旅游旺季,都会开通从北京到承德、北京到秦皇岛等多条旅游专线.有多个高速公路进出口,境内有津浦、石太、京广等15 条铁路干线.河北地海运条件便利,东临渤海,省内有京唐港、秦皇岛港以及黄骅港等.加之河北省迅速发展地航空交通,更使河北省具有很好地进入性,为河北省聚集人流、发展旅游起到强有力地促进作用 二、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河北省文化旅游地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所孕育地巨大潜力相比,其文化旅游业地发展还有很大地差距.具体来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结构散乱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不少,但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没有统一连贯起来,很多线路都是自成一体,没有进行合理整合.目前国际上旅游市场多以文化型、度假型以及复合型旅游产品为主,而河北省仍以传统地观光旅游产品居多,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没有形成规模,这是导致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缓慢地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河北省处在北京地外围,内环京、津,与其地域相连,文化背景 相似,很多旅游景点相近、甚至雷同.但河北旅游发展地各项条件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一、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涵义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旅游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由旅游者引起的有关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以及与其交织而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旅游者及其所负载的本民族、本地区的母体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文化形态,它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接待地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其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含义又如何呢? 在旅游研究领域,社会学家迪·迈康纳(Dean Maccannel)1976年在其著作《The Tourists》中首次提出“真实性”(Authenticity)问题,认为“前台”是给游客看的,正如宾馆的大堂、招待室、侍者展示给游客,是游客能够看到的地方;“后台”是旅游经营商和出售者所准备的真实现场,是隐藏道具和活动地方。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真实性问题: (1)从舞台真实性的角度研究 本文根据高夫曼(Goffman)提出旅游活动中文化的前台与后台理论、科恩(Cohen)提出的关于旅游情形的类型框架以及麦康纳关于旅游景观系统的6种舞台类型等观点,把文化真实性与表演性作为两个变量,构建出一个研究模型来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舞台真实性进行研究分析。 模型以横轴表示社区文化的本质,纵轴表示旅游者对社区文化的印象(见图1)。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917031928.html, 提供。两轴正方向表示真实,负方向表示不真实。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处于第一象限的情形是旅游者对真实社区(后台)文化的肯定,这种真实的

重庆文化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2008年度重庆文化旅游市场 调查报告 2009年1月

SINOMONITOR INTERNATIONAL 目录 一、文化旅游界定与研究意义 (3) 二、重庆文化旅游资源供给研究 (4)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供给充足 (4) (二)资源优势发挥不足,吸引度不够 (5) 三、重庆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研究 (7) (一)文化旅游消费环境特征 (7) (二)文化旅游线路消费特征 (8) (三)文化旅游商品消费特征 (10) 四、重庆文化旅游传播研究 (13) (一)来渝游客旅游信息来源渠道以互联网和外省市传统媒体为主,并随着游客旅游活动的深入而呈多样化趋势 (13) (二)根据游客旅游行为模式选择旅游信息传播途径 (14) 五、重庆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策略 (15) (一)产品策略 (15) (二)区域策略 (16) (三)传播策略 (18) (四)营销策略 (19) (五)服务策略 (19) (六)商品策略 (21)

SINOMONITOR INTERNATIONAL 文化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与热点。重庆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围绕重庆地区文化旅游资源、重庆文化旅游游客市场实地调查以及在线调查,分析重庆文化旅游市场资源状况以及游客市场状况与满意度评价,寻找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文化旅游界定与研究意义 文化旅游作为以文化为核心、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日益表现出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并逐渐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驱力。然而,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当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认识。本文站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经营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故将文化旅游做如下定义: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体验、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家(地区)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包括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都市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文化旅游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这些人文资源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虽然文化旅游是相对于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观光旅游而言的,但在现实中,二者往往存在于同一载体中,是不可分割的,秀丽景观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重庆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重庆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与经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1997年重庆直辖后的第一届党代会和人代会即做出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重庆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重庆旅游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特别在进入“十一五”后,重庆旅游业增速更为迅猛。2008年1-11月全市旅游总收入中,旅游外汇收入4.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498.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了18.6%和28.5%。旅游业正在成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 正是由于旅游业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意义,如何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优化和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也成为了重庆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旅游市场是文化旅游产品供求双方交换关系的总和,即在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联系。它包括文化旅游供给方(即旅游目的地与经营者)和旅游需求方(即游客),及文化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本文将通过对重庆文化旅游供给

宗教旅游案例分析之无锡灵山胜境

文化与艺术、信仰与科技造就的神奇――灵山。作为一尊高达88米、国内最大的青铜佛像,灵山大佛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宗教、历史和文化上,还体现在旅游上,灵山担负着带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重任。大佛、大庙、大景区,浓郁的佛教气息,无处不在的信仰精神和感化力量--这是灵山大佛景区的宏伟蓝图。灵山大佛景区于1997年建成,占地面积约30公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代表性丛林。使灵山在国内的旅游行业中取得了重要地位。 一期工程——灵山大佛(1994-1997年) 【主要项目设计】 建造项目——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为灵山大佛右手的复制件,它与灵山大佛右手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手掌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宽5.5米,手指直径就达1米,总重量达13吨,由此可见大佛的雄伟高大了。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令众生无畏无惧。 建造项目——百子戏弥勒

大型青铜艺术珍品名为“百子戏弥勒”,它高3米,宽7.8米,重9吨。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 建造项目——祥符禅寺 始建于唐代、且几度兴废的千年古刹祥符禅寺。内有钟楼里设置有“江南第一钟”。重12.8吨,高3.5米,下口直径2.5米。 建造项目——灵山大佛(核心项目) 灵山大佛高88米,连同三层石头基座在内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乐山大佛还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铜佛像。 灵山大佛佛体由1560块铸造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莲花座的440块,就刚好2000块。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块铜壁板的展开面积平均4—6平方米,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到9000多平方米。总共耗用铜725吨,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35公里。壁厚为6-8毫米。大佛的莲花座,共有四层莲花瓣组成,每层22瓣,共88瓣。凡捐资满人民币100万元的,可在一片莲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精选文档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未来十年,旅游资本要注重“情怀”打造,旅游产品供给将在新业态、新体验、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强化。不论项目投资的大小,都应更加重视情怀投入。 四、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建设,建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这是一种“景点旅游”的发展模式。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明显加强,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旅游的发展需要,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 所谓“全域旅游”,简单说就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最终实现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当前国际、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五、全球化趋势明显 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要想成为旅游强国,还需要提升本国的供给能力,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515战略”,推进旅游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实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决定性时期。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的物质生活变得十分丰富。然而,物质的丰富变得让人满足后,不少人开始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最能让我们丰富精神生活的方式——旅游,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城市也开始着力发展自己的旅游业,来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下面,我将分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旅游会带来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绿化、环境的净化和美化、旅游透明度的提高。通过到自然风景旅游区旅游,公众对环境问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游客需要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游览和体验城市风光、风情、历史和文化,这样就促使旅游接待地政府重视环境问题,下工夫改善环境,搞好接待地卫生。 使道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和完善。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会采取措施改善和完善已有的基础设施,如河湖的疏浚、交通的顺畅等。 促进地区饮食、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旅游是个综合性产业,既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基础,又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旅游兴而百业兴,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旅游接待地增加酒店餐饮休闲和娱乐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暂居条件,从而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所有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和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主要的吸引物。为发展旅游业,当地有关部门必然会加强管理,维护、恢复这些旅游发展的基础。如果管理得当,就能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保障。这些资源的持续利用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能长期为政府增加税收。 促进了环境的改善,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旅游,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依赖于健康、完好的生态系统。为保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决策者就必须下决心改善森林、水、空气和风景区的环境状况。有些地方是以林业和煤矿业为经济支柱的,如黑龙江。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当地在失去林业和煤矿业方面的生活机遇后,逐渐从旅游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中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内游客数量和私人投资的增加为改善自然、历史和文化景区的管理提供了资金保证,促进了森林、河流、湖泊、湿地、草原、火山和人文景观的维护、保护和恢复。 消极影响: 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冲突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正常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将会造成对周围野生生物的干扰,导致某些生物灭绝。如保护区人口数量的季节性增加、车辆流动和废气排放都会对动植物本来宁静的生存环境造成干扰,对处于繁育期的水禽造成影响,迫使成鸟弃巢,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旅游开发还会破坏森林植被,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区易受水土流失、淤积河道的影响;湿地水位下降,使芦苇和水草枯死,增加了草原火险隐患,破坏了动植物系统。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自然景观不当的旅游开发会对土地、植被造成损害,造成自然景观的消失,而且旅游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不和谐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或设施规模,无处不在的索道都会产生负面的视觉影响,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遭到破坏,

我国文化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及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文化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及市场现状分析 文化旅游业的表现形式 中投顾问在《2016-2020 年中国文化旅游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旅游业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旅游文化演出。中国的旅游演艺活动早在20 世纪八十年代就存在于各景区和景点,主要为剧场表演和巡演。真正引起中国旅游学术界对旅游演艺的研究是从主题公园的表演项目的研究开始的。2000 年后,大型实景演出逐渐走俏,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引起巨大的轰动。第二种是旅游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热门项目,中国各城市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主题公园的建设。目的地通过主题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目的地旅游产品类型,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还能重塑目的地形象,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其自身的吸引力。主题公园由于其建筑和项目设计、节庆活动、文艺表演及旅游商品等无不体现着文化创意,堪称文化创意的集大成者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典范。 第三种是旅游文化艺术园区。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艺术园区,形成了一系列以各种艺术形式为题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它们是都市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来参观。它们大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它们许多兼有旧城改造和旧城利用的性质。 艺术园区为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在丰富目的地旅游产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北京三大艺术园区中的北京798 艺术区,其所在的地方是前民主德国援建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利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前来租用闲置厂房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旅游管理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石长波徐艳红 文化旅游是一项以观念创新推动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意活动,以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需求。将哈尔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逬行剖析、解读, 从而 提岀发展对策'既有利于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哈尔滨市文化旅 游产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深的人文底蕴独占鳌头,逬而形成城市文化旅游业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文化旅游业的基本概述 (-)文化旅游业的内涵与核心 所谓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曹者创造的休闲娱乐方式和观赏对象为消费内容,目标是使旅游者获得丰富文化内涵,能够深度参与旅游体验活动之中。文化旅游业是 一种具有關性的综合产业,因其带动性强、辐射面广、关联性高而成为当代经济社 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与传统旅游业相比.它所包含的业态更富有文化内 涵和体验性。另外,一些具有商务考察性质的旅游形态则更富有专业的知识性和文化交流性。 从旅游业的核心来看『传统旅游主要是以资源为核心,凭借地方特色和地域差异吸引看旅游者。但是就其看眼点,不管挖掘过程中是否考虑了竞争关系和市场需 求,主要E绕固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束缚,综合了包括市场需求、城市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意开发,从而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因此也可以说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旅游业的分类 从对文化需求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史记、文物.古建筑、遗址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面;以技术成果、艺术、现代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面; 以节日庆典.居民日常生活习俗、祭祀、婚丧、衣看服饰和体育活动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面;以人际交流为表面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层面。从旅游的业态角度则可分为:遗址故居、影视基地、主题公园和艺术园区等多种形态。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看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看这个民族最深层的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竞争力提升 饶奔奔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21班姓名:饶奔奔)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旅游市场越来越大,旅游产品越来越多,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旅游地已经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化为形象的竞争,好的形象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旅游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秘密武器”。因此如何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管理变得异常重要。随着旅游目的地形象重要性的日益凸现,构建一套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系统迫在眉睫。 随着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其相关研究先后得到了国外和国内的重视。各大旅游地点纷纷采取各种营销策略提高其竞争力,提升其旅游业竞争力对于增强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论述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与竞争力地因素,以及如何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竞争力提升 一、相关概念 (一)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所谓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从传统的旅游理论来看,旅游目的地的范围更多地是从地理意义上来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城市、地域等进行分类。霍洛韦(英)指出具体的旅游胜地、一个城镇或整个国家或者地球上一片更大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当前,伴随旅游产业蓬勃的发展,旅游目的地成为了一个见仁见智的主观概念。布哈利斯(2000)把旅游目的地的范围设定为一个特定的已知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当中旅游消费者被看作是一个政府框架,这个政府框架是独立的完整的且有统一旅游业管理和规划。即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来对这个区域进行管理。具体说来,旅游目的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景点型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

关于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调查报告

作者: 日期: 2

关于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问卷表 关于大学生购买旅游纪念品情况的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A 男B 女 2. 您的年龄范围 A 18及以下 B 19-21 C 22 及以上 3. 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4. 您一年旅行的次数 A一次B 两次C三次以上D不旅游 5. 您旅行途中购买(多选) A特色食品B地方特色手工品C 明信片等D不买E其他 6. 您能接受的纪念品价格范围 A 50元以下 B 50-100 元 C 100元以上 D 没有特定范围 7. 您注重旅游文化产品的特性有(多选) A实用性B观赏性C趣味性D 其他______________ 8. 您对现有的旅游文化产品种类是否满意 A非常不满意B不满意C 满意D 较满意E 非常满意 9. 您需要旅游文化产品种类有哪些(多选)

A明信片 B 食品C玩偶挂件D生活用品E电子产品F其他 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陕西文化产品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过程分为手机微信调查以及当面询问的方式,以下是活动结果 调查结果 此次被调查人员总数为30人,男性15名,女性15名。 1 A 15 B 15 C D E 25196 346155 4111018 51617104 6141012 71615174 8311970 9121511185 (3 I 客观题目回答明细图 _1 h- F E D c A ■□□□■ ■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建成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个办事处,人口万,其中城区人口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公里,国道线和省道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年。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处精致的古院落。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文物余件。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以落下宏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汉恒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

我国文化旅游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我国文化旅游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促进旅游消费与投资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文化旅游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意见》针对旅游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问题,提出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政府加大对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既能补短板、惠民生,又能扩需求、促发展。针对我国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影响旅游消费增长的基础性问题,《意见》提出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强连通景区道路和加快停车场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旅游支线机场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等五项内容。以上内容既与游客体验直接相关,也是旅游公共服务的短板。通过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为游客提供更加放心、便捷、舒适的旅游消费环境。 二是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扩大旅游投资规模,改善旅游投资结构,能为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制约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发展的投资障碍和政策瓶颈,《意见》提出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推进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游艇旅游大众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等七项内容。以上内容是当前及未来游客消费和社会资本投资的热点领域。各级旅游和相关部门将以扩大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为核心,通过放松管制、破除制约新业态发展的制度障碍入手,推动落实支持旅游新产品开发和新业态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满足游客快速增长的大众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 三是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不仅能挖掘国内潜在旅游消费,还能吸引部分高端旅游从境外回流。《意见》从满足游客消费新需求、培育消费新热点的角度出发,提出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支持研学旅行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内容。通过培育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的旅游消费新热点,做大做强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四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已成为城镇居民“5+2”生活模式的重要载体,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主战场。为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增收富民作用,《意见》提出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等四项内容。 五是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调整休假安排对于激发旅游消费热情、扩大旅游消费规模的作用立竿见影,对抵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效果显著。目前,不少地区和单位在落实带薪休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还存在推动力度不够、落实进度比较缓慢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加快实施。针对当前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缓慢、游客集中出游带来的弊端等问题,《意见》提出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作息、鼓励错峰休假等三项举措。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及分析

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及分析 一、什么是旅游文化? 文化外表第一层是指服装、语言、建筑物等象征物(symbols),第二层是民族性格(heroes),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核心层是价值观(values),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奥的部分,它是文化的基石。而旅游文化是人类旅游活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旅游哲理内核和旅游成果积淀。 旅游文化分为两个层次: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另外旅游消费文化 又可以分为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和旅游审美文化,旅游经营文化也可以分为旅游产 品经营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 二、什么是旅游目的地及文化? 所谓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 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他们为旅游目的地下的定义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 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旅游地在不同情况下,有时又被称为旅游 目的地,或旅游胜地。 特别是以民族文化而著称的旅游胜地,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改 变当地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开始时,并不特别注重文化保护,极容易受 到游客的影响。后来外来者的进入使得当地的文化更难受到保护,对外来 者而言,赚钱是目的,文化并不是自己的,无所谓保护与否。 三、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的原因? (一)整体文化发生改变。社会的发展与成长促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已 经发生改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当然不能幸免。 1、文化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自文化建立以来,随着历史的变迁, 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母系文化发展为父系文化,再到今天的两 性平等;从迁移到经商,再到娱乐休闲,这些旅游的发展过程。 2、外来文化入侵。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在今天的全球经济的 影响下,不断混入未来成分。外国文化严重影响着中华的古老文化,更严 重的是,某些人崇洋媚外,完全摒弃了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 3、历史的变迁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舍弃。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自唐朝就传入中国的古老信仰,它一直是我们拯救内心痛苦和改过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7031928.html,2012-01-06 10:17:28现代商贸工业 摘要: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已成为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及有关案例研究等方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 我国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比较早的是徐崇云和顾铮在1984年发表的《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初探》。作者从直感上判断“旅游对社会文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之后一段时间我国学者更多的是进行旅游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期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才有了更加专门和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由“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 当地居民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载体,扮演着当地文化的继承者、保护者和传播者的角色。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目的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王妙(1999)等认为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向旅游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当中,这种模仿既包括动态的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同时指出这种示范效应不仅反映在当地居民,在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身上也有明显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员工。郑本法(1999)认为旅游使接待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刘丹青(2000)分析了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生成及其差异性的几个基本因索,揭示了旅游地特别是新开发的初期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若干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变化。李星明(2002)认为旅游者的自由和物质上的优越感,会导致接待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模仿游客的消费方式和行为。而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着祖先们传下来的生活习惯。李祝舜等(2003)通过研究欠发达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指出,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引起当地居民心理发生变化之后,通过社会化过程可以转化为社会心理。 2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社会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当地妇女的社会角色的转变。郑本法(1999)认为旅游业为当地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是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社会角色得到转变的妇女,其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会发生变化。周霄(2003)认为当地妇女抓住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在当地的旅游服务业中占据了大量岗位,提高了她们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 (2)社会阶层的改变。周宵(2003)认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接待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田敏(2003)指出由于难以平衡旅游收入方面的差别以及诸多条件对各方参与旅游的限制,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社会结构的严重分化,加速旅游地贫富悬殊的进程。 (3)移民问题。刘赵平(1998)认为旅游的开发不但帮助社区留住了将要迁移的人员,而且将那些寻求工作与发展机会的外来人也吸引进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那些处于边远地带的旅游接待地的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