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日(节选)

长江三日(节选)
长江三日(节选)

长江三日(节选)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启碇续行,我到休息室里来,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白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

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有改动)

【评点】

作家善于抓住沿江各处景物的特点,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瞿塘峡险峻壮美、绚丽多姿的风光。在景物的描写中,作家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时而引用古人诗句、古时歌谣,时而巧用比喻修辞,铺排点染,使长江瑰丽的风姿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长江三日节选阅读答案

如果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象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象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十点十五分至巴东,已入湖北境。十点半到牛口,江浪汹涌,把船推在浪头上,摇摆着前进。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象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你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十一点十五分到姊归。据袁《宜都山川记》载:姊归是屈原故乡,是楚子熊绎建国之地。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美髯白皙,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大鱼驮回姊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姊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经过很长一段急流绕过泄滩。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急流刚刚滚过,看见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身沿着这山峰右面驶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 1.第一段两个“诗意”有什么表达作用? 2.“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其中用“闸门”“画廊”作比喻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特征?{不超过六个字} “闸门”说明瞿塘峡 “画廊”说明巫峡 【阅读答案】:

江山多娇导学案含答案

山东省峡山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编号:01 使用时间:2012-02-09. 编制: 刘娜娜 杨鑫炜 王书军 审核: 包科领导: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第 1 页 共 4页 第 2页 共4页 江山多娇 ---《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牢记“翱翔”“云蒸霞蔚”“马厩”“夙愿”等基础知识,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深入讨论,学会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体味作者复杂情感的方法。 3.激情投入,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阅读初体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勾画重点的字词和精彩段落并试着做点评,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2.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能学到什么?用红笔在课文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再读深挖掘——导学引领,探究深化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刘白羽是当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代表作有《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个太阳》《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 《红玛瑙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五台山下》等。其作品《长江三日》被选入高中教材。 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 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二战后,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 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二、了解背景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你认为文中哪些字词重要?请认真地写在下面的空白处,并适当进行拓展。 二、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几个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品味。 2.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在下面空白处。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随堂测试及答案(部编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随堂测试及答案(部编版) 一、基础达标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敏.(mǐn ǐng)而好.(hǎo ào)学默.(mò mè)而识.(shī hí)之 论.(lún lùn)语诲.(huǐhuì)人不倦.(juàn iàn) 2.读拼音,写词语。 song dúhéng xīn suǒwèi quēyī bùkě bùchǐxià wèn huìrén bújuàn qǐbúshì 3.解释划线的字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好:()。 耻:()。下问:()。 (2)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计。 漫浪:()。决:()。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士人:()。恒:()。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B. 朱熹认为“三到”之中最重要的是“口到”。 C. 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5.下面句子的“下流”与“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的“下流”的意思相同的是()。 A. 他居然连这种下流的话都能说出来,真是个无耻之徒。 B. 此地位居长江下流,水势不可阻挡。 C. 这种行径只能说明他们的卑鄙和下流。 D. 这次比赛中,最下流的作品都比往年的好。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_,记亦________。 (3)有志则________;有识则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皆无识者也;有恒者________。 7.解释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盖士人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要有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整体梳理。 《论语》这三则,让我们明白了读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广陵王元璙的花园,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人苏舜钦购得。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当代文学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7、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__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9、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0、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11、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文革”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12、《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13、《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14、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5、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谈读书(节选)”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导读:课文题解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灸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上三峡》、《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课文简析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全文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条思想线索贯串全

文,统帅全篇,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特点提示 本文即写了三峡水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又写了三峡各自的特点,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瞿塘峡的描写,则从正面写它的形、声、色、势以壮其观;对巫峡的描写,则多采用贴切的比喻以状其秀;对西陵峡的描写,则通过“江津号”的艰难行进和上行船的小心翼翼从侧面来突出其险。除了挥酒自如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作者还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以上几个特点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思考 作者在叙写西陵陕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表达了对屈原和王昭君的怀念之情? 解题思路 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提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该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有三大题2l小题,共8页,请逐页核对无误再答题;全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时可以使用《新华字典》;希望你沉着应考,相信你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芜湖最早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山青水秀,鸠乌云集,故得名鸠兹。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而得名芜湖。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设县易名芜湖。三国时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长江边的今城东南隅丽毛山。两宋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区也迅速扩大,芜湖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沿江形成商业中心地带,号称“十里长街”。开埠通商以后,芜湖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芜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独具媚力的现代名城。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 ①湖泊.( ) ②东南隅.(.)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①错别字:改正:②错别字:,改正: 3.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2分) ①易名: ②天翻地覆: 4.下面是某社区工作小结中的一段文字,画线句子有语病,末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改正(6分) 近年来,我们社区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①多次邀请法官、律师、公安干警和法律工作者来社区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②以案说法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未成年人参加慰问孤寡老人和环卫工人等社区公益性活动。由于道德教育的务实开展,社区没有一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③2007年我们社区获得了芜湖市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社区的光荣称号。 改正: ① ② ③ 5.名句默写。(10分) ①蒹葭苍苍,。(《诗经》) ②三人行,。(《论语》) ③得道者多助,。(《孟子》) ④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⑤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苏轼《江城子》) ⑦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⑧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或民生疾苦的名句,请你写出上下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

3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练习与答案

3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4.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 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5.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6.“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7.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答: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8.“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从全篇来看,诗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三问三答”,或“活用典故”,或“借古讽今”。)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的讽刺,及强烈的爱国、卫国的思想感情。 12.这首词融经铸史、驱遣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示例:譬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作者借用三国枭雄曹操对刘备称赞孙权的故事,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显得十分贴切自然。 13.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14.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 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 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 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 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 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 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 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 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 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 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 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 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 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

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 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 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 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 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 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 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 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 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 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 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 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 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 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 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 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 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 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

三峡游记_长江三日游

长江三日游 满怀喜悦之情,8月20日我们乘住的豪华游轮缓缓离开了宜 昌码头,逆水向山城重庆进发。 早餐后,我们部分人从游轮走过跳板,再从另一艘船的跳板上岸,参观三峡人家。三峡人家是典型的土家族建筑风格,土家族的 风土人情、土家族姑娘的对歌相亲、成亲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引 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 午餐后,我们冒着高温或在游轮六层的平台上凭栏眺望,或在房间的舷梯旁座椅上极目远看。游轮开足马力劈波斩浪,逆流而上,犁出了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滔滔的江水向东奔驰,两岸青山相对而出,或雄伟陡峭,或嶙峋峥嵘……江面时而开阔、时而狭窄,江水 时而汹涌奔腾、惊涛裂岸,时而缓缓流动,平稳低沉。 空气出奇的新鲜,仿佛吸呼一口便能延寿益年。我们站在甲板上尽情的欣赏着两岸风光,不时看到一两艘渔船,船上的渔夫在宽 阔的江面上、在汹涌的江水中,稳立船头,撒网捕鱼。好一副魄力 和胆量!

20日下午天热得像个火炉,知了躲在树丛中不时发出“热了”、”热了”的鸣叫声,人人挥汗如雨,但再热的天也阻挡不了我们去三峡大坝的游览决心。远眺雄伟的大坝,听着导游的介绍,不能不敬佩我们伟大祖国科技的日益发展、国家实力的强大、水利工作者的睿智和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卓越远见。 晚餐后,我们尽早来到六楼平台,等着看游轮过闸。可是直到晚上10点多钟,第六闸门才缓缓开启,船体也随着慢慢升高。不到30分钟,水面就升高了30多米,后面的闸即被江水淹没。据说轮船过六道闸水面累计升高120米左右。这不能不令人吃惊,不能不再一次感叹祖国的伟大和科学工作者的智慧。 第二天上午7时半多,我们从游轮上转乘一艘较小的轮船,游神农溪。据导游介绍,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的莽莽青山之中,溪水清冽明净,两岸山峰奇峻,江面忽宽忽窄,水流忽急忽缓。峡间幽静,空气清鲜,只是偶尔听得几声鸟鸣,看到几只猕猴和山羊在山中出没。船行进间,忽然听人惊呼:“看悬棺!”我们急忙顺着手指处看去,陡峭的山壁上放着一副棺木,据导游介绍,神农溪的悬棺有上千年历史。大家十分吃惊,真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棺木放置在悬崖峭壁上。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调研测试卷(有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时间: 90 分钟 分值:100 一、默写古诗《鹅》,书写正确美观,行款整齐。(4分) . . 二、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z āo y āng b ǐng x ī f ū hu à quǎn fèi pì rú shì hòu mǐn jié p í q ì jǐnɡ jiè g ōng y ǎng 三、选择题。(第1小题4分,其余每小题1分,计14分) 1.请把下列每组加点词语中两个错误读音圈出来,并把正确读音写在题后括号里。 A.解闷( m ēn ) 哺育( b ǔ) 引吭大叫(k àng ) ( ) B.麦秆(g ān ) 陡峭(qi ào ) 窥伺(ɡu ī s ì ) ( ) C.黄浦江(p ǔ) 车轴( zh ú) 奢侈 (sh ē c ǐ ) ( ) D.一撮儿(cu ō) 侍候(sh ì) 供养不周(ɡòn ɡ) ( )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腔调 促近 掘地 孵化 细声细气 B.贪玩 尽职 搞纸 疙瘩 如怨如诉 C.提供 譬如 侍候 奢侈 空空如也 D.据目 脾气 敏捷 姿态 不盛其烦 3. 下面词语不全是一类的一项是( ) A.哺育 辅导 捕捉 谱写 黄浦江 B.俏丽 陡峭 悄悄 捎信 稍息 C.千里马 老黄牛 百灵鸟 领头羊 小蜜蜂 D.纸老虎 变色龙 铁公鸡 应声虫 孺子牛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 。 B.爷爷总是一丝不苟.... 地打理院中的花草,所以它们长得很好。 C.今天同桌不小心弄坏了明明的玩具,明明一整天都是一副生气勃勃....的模样。 D.小猫无忧无虑....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好像周围的一切都跟它没关系似的。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A.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不慌不忙) B.它径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一直) C.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 训斥) D.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假若)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 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B.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 C.武汉长江大桥静静地横卧在江面上,慈祥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C. 我家的小猫可调皮了,有时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 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白鹅,是一位已经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B.热干面是武汉非常有名的小吃之一。 C.在学习中,我们要随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D.学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我知道了纳米是一种很小的长度单位。 8.“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下面句子不能够体现鹅高傲的是( ) A.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B.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C.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 D.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吃饭了吗?”妈妈问:“没有的话,就先吃饭吧!” B.我看见墙上写着:“请讲普通话”几个字。 C.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D.我听老师说:明天学校组织春游! 10.下面句子中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是( ) A.我们家那个淘气包不知道又跑到什么地方去玩了。 B.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C.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D.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 11.下列句意和三字词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比喻那些常常在相互对立的观点间变来变去的人。(变色龙) (2)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应声虫) (3)比喻做事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或单位。(纸老虎) (4)比喻一毛不拔,十分吝啬的人。(铁公鸡) 四、根据所学内容填空。(4+9=13分) 1.将“千里马”“百灵鸟”“井底蛙”“应声虫”填在相应的句子中。(4分) ①如果孩子成长在无知的世界里,他便成了目光短浅的 。

(完整版)培根谈读书阅读答案

培根谈读书阅读答案 导语: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谈读书阅读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谈读书阅读答案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加黑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直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句的论点来。

东北大学16春学期《大学语文》在线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 1.105、王蒙20世纪50年代以小说( )知名,却也因此错化为“右派”。 (满分:5) A.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B. 《改选》 C. 《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D. 《灰色的帆篷》 2.83、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是( )。 (满分:5) A. 辛辣犀利,事理相融 B. 浪漫飞动,真率热烈 C. 舒徐自在,悠闲冲淡 D. 漂亮缜密,纯正朴实 3.112、下面有关字的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满分:5) A. “钢、功、芳、慈”都是形声字,但形旁和声旁的结合方式各不相同。 B. “戳穿”的“戳”和“杀戮”的“戮”是形似字。 C. “假、会、都、提”有的不是多音多义字。 D. “刻苦”的“刻”和“克服”的“克”是同音字。 4.93、关于《茶馆》的剧中人物唐铁嘴由抽大烟改抽“白面儿”这一情节,下列选项描述准确的一项是( )。 (满分:5) A. 作者意图要批判这样的败类。

B. 讽刺这种人以堕落为荣的无耻嘴脸。 C. 揭露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毒害。 D. 控诉贩卖霉品者的罪恶。 5.28、李商隐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这表明他的诗歌具有( )。 (满分:5) A. 很浓的感伤倾向 B. 现实主义倾向 C. 浪漫主义倾向 D. 主观化倾向 6.102、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 )。 (满分:5) A. 《呐喊》 B. 《狂人日记》 C. 《孔乙己》 D. 《阿Q正传》 7.39、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 (满分:5) A. 贞观之治 B. 安史之乱 C. 宦官当权 D. 玄武门之变 8.55、元代不少杂剧都是根据唐传奇小说改编的,其中《西厢记》的素材是( )。 (满分:5)

培根《谈读书》课文原文阅读

培根《谈读书》课文原文阅读(部编本五年级上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长江三日》教案(语文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长江三日》教案(语文版高二选修备课 资料) 教学目的 1毖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毖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3蓖ü文章欣赏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碧寤嶙髡呱⑽挠镅灾性毯的丰富哲理、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弊プ√氐忝栊淳拔锏男捶ā 2痹擞枚嘀中薮欠椒ㄐ淳笆闱椤 3毙淳爸兴阐发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课前预习 1苯淌Υ笃聊徽故旧字生词,学生回答。 字音:

启碇dìng涪陵fú扁舟piān辄zhé相峙zhì 阴霾mái迂回yū草坂bǎn眺望tiào秭归zǐ 汨罗江mì一泓清泉hóng 词语: 暮霭宁馨 隽秀婀娜:清秀美丽的样子。 层峦叠嶂:形容山峦重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2弊髡呓樯堋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课上交流。 刘白羽,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散文《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日出》《长江三日》,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风风雨雨太平洋》,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3贝蠹叶猿そ及三峡有那些了解?(大屏幕展示图片)

(1)长江从青藏高原各拉丹东奔流直下,汇集百河千川,劈开崇山峻岭,气势磅礴…… (2)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楚动人。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 (3)《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 二、学习新课 (一)阅读课文,总体感知 《长江三日》每一日所抒写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 第一日:写11月17日雾天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 第二日:写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 第三日:写19日出三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丽的夜景作结。 (二)研究第二日作者游历三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1毖生速读这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古诗文阅读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知识讲解

古诗文阅读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 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 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归有光 沧浪亭记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③有国时,广陵王④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⑤之西南。其外戚⑥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⑦淮南纳土⑧,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⑨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⑩,望五湖⑾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⑿、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⒀之所争,子胥、种、蠡⒁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⒂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⒃,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⒄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选自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阅读理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2)迨淮南纳土 (3)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4)极一时之盛 2.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沧浪亭是谁建造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为什么? 4.“沧浪亭”得名于《沧浪歌》。请填写完整《沧浪歌》,并回答问题。 (1)《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 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 (2)这首民歌隐含着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