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券制度论文
教育券引导城市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走向公平-精品文档资料

教育券引导城市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走向公平Education vouchers:to orientate migrant students' education t owards fairnessYUANYe(School of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 na):With the increase in migrants' population,their child ren who cannot a fford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have posed a real challenge to basic education incities.Children of migrants will be members of the city,so their education ha 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that cannot be neglected.As a new approach to optimiz 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education vouchers contribute to solv ing the problem with theoretic basis and practical possibility of institutionalinnovation,which manifests the equity in education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it.一、教育券简介“教育券”的英文表述通常为“education voucher”,也称“school voucher”。
教育券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弥尔顿•弗里德曼在1955年撰写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教育券制度的研究

、
1教育券制度的发展
教 育券( h o o c e ) s o l v u h r是指政 府把 教 c 育 拨 款 以 教 育券 的 形 式直 接 下发 到 学 生 手 中 , 生 自主选 择 学校 , 学 用教 育券 充 当部 分 学 费 ,学校 再 去 政府 有 关 部 门把 教 育 券 兑 换 成现金 ( 弗里德 曼 , 5 ) l 5 。 9 弗里 德 曼学 券 制 模 型如 图 l所 示 。
教 育券 政 府 ———。 ◆ 学 , 。 l 公办 —— 一 ’ 学 校 -! -— -- ・
L
办 模 型 ,学校 必 须 展开 竞 争 , 尽 量 多 地 招 收 学生 ,以取 得 教 育 券 向政 府 兑 现 办 学 经 费 。这 一 方 案 将 基础 教 育彻 底 市 场 化 ,其 目的是 解 决 公共 教 育 的效 益 、 公 平 问题 。皮科 尔与 怀斯 曼( 6 ) 出 “ 1 4提 9 与 收 入联 系 的 市场 模 型 ” 他 们注 意 到 如果 学 , 校 把 自 己 的学 费 定 的 超 过 教 育券 的 面 值 , 那 么 自然 会 影 响 到 教 育 消 费 者 的 入 学 机 会 , 他们 的模 型 中 ,提 出 了为 低收 入家 庭 在 的 学 生 发 放 更 高 价 值 的 教 育 券 。 詹 克 斯 ( 0) 出 了 “ 1 7 提 9 补偿 性市 场模 型”, 提 出 他 了教 育 机 会 的 公 平 性 问 题 ,提 出要 有 选 择 地 提 供 教 育 券给 失 败 的 公 立学 校 并 更 偏 向 低 收入家庭。
2教育券制度的应用
自教 育 券 这一 概 念 产生 以 来 , 美 国 、 在 哥 伦 比亚 、 智利 、 中 国等 国家 的部 分 地 区 有 小 范 围的实 施 , 得 了一 些成 效 , 取 但也 反
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实施教育券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实施教育券制度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摘要:近年来,“择校热”在我国中小学中持续升温,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国禁止择校,然而在美国由于教育券制度的实施,使择校得到政府承认和许可。
实施教育券制度有助于个人择校自由、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文章在比较中美教育券制度的实践情况、借鉴美国实施教育券制度的宝贵经验基础上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教育券制度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为构建适合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实际的教育券制度提出建议,以期为“择校热”找到降温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教育券;义务教育;择校;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一、教育券在国内外的实践情况(一)教育券在外国的实践情况20世纪90年代,教育券制度开始在美国实行,在弗里德曼教育券理论的指引下,美国掀起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运动。
第一个试行发放教育券的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通过“密尔沃基家长选择方案”调查显示,该市的学生教育成本降低了,而且学生的成绩大部分显著提高。
同时美洲的其他国家,如智利、哥伦比亚也引进了教育券制度,欧洲的瑞典也在90年代开始引入教育券制度。
这些国家引入教育券制度后学生的辍学率普遍降低,入学率相对提高,学生成绩也有明显进步,而且吸收大量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中等学校接受教育。
2004年1月22日,美国参议院批准了华盛顿州一千四百万美元的教育券计划。
来自哥伦比亚特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资格得到面值7500美元的教育券资助,他们可用这笔钱去任何宗教的或世俗的私立学校上学。
可见,教育券的实施,不仅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就学机会,而且教育券制度的实施能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
(二)教育券在我国的试行情况2001年浙江省长兴县首开教育券试行先河,该县经济较发达,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然而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尤其是义务教育资源匮乏,优质教育资源更缺乏,仅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人们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2002年,长兴县教育局发放了三种面额不同的教育券:200元、300元和500元。
美国教育制度(通用13篇)-规章制度

美国教育制度(通用13篇)-规章制度篇1:美国教育制度篇3:美国教育制度篇4:美国教育制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在为赴美留学做各种准备了。
对于这些同学来说,第一步要准备的就是了解美国教育体制,以便对未来留学生活形成一个宏观的概念。
美国教育体制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公私立教育体系。
美国学校分为公立、私立两类,公立学校系统规模庞大,是因为背后有美国政府资助,所以美国九成的学生大多在公立教育系统内就读。
联邦政府也设有教育部,不过功能不同于我国的教育部,美国教育部是教育政策研究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国的学券制述评

( 北京 师范大学 , 京 107 ) 北 085 ( e igN r a U ie i ,e ig10 7 ) B in om l nvr t B in 8 5 j sy j 0
【 要】 学券制是二十世纪丸十年代 咀束美国套共教 育改革 实现私有化与 市场化过程 中流行起 来的一种 摘
论> 中就提出, 多一个家长选择某所学校 , 每 政府就 应该为该学校增加一份补助金。即应该把公众的资 金提供给私 人 家庭以 支付 教 育 费用 , 把学 生择校 看 成是对原来的赠款式教育投资的否定。因为那种投 资方式不仅 使公 立学校 教 师变 懒 , 而且 还 吸引 走 了 优 秀的教师 。亚 当斯密 的结 论 是 , 学校教 师的薪 水 中至少有 -J部分 应该 是来 自家长 的 , J x 学券 制 是 一 种提高教 育效率 的 有效途 径。 托马斯 ・ 因把亚当斯密的学说在十八世纪后 培 期带 到 了美 国 , 加入 了他 自己的解释 : 有权 为 并 家长
券 f oce) Vuhr又称 凭证 , 原本 是一种 商业活动方 式 , 的是给予 某 些消费 者 在 自由市 场 经济 中购 它指 买特别 指定 的商品或 服 务 的权 力 , 由政府 认定 谁 有 这项权 力 , 又 能提 供这 些 商品 和服 务 。而学 券 制 谁 就是 由政府 ( 一般 是 州政府 】 向一 些 家庭 给 予 某种
的发展背景及其实践情况做一简要的介绍与评价。 1 学券制的发展历程 .
用学券来 资助 学生上 学的想法至少 可以上 溯到 十八世纪。17 英国人亚 当斯密在他 的< 76年 国富
到普遍韵反对, 该计划未能实行便宣告失败。
进 八二 十世 纪 以后 , 美 国有关学券 制度 的争 在 议颇多, 真正实施并取得一定成 功的计划很少。著 名经 济学家 、 诺贝 尔奖获得 者 、 芝加 哥大学教授 米尔 顿 ・ 弗里德曼 ( lnF em n 从五十 年代 起就 开 Mio rd a ) t i
教育券_由来_实质_意义和评价

教育券:由来、实质、意义和评价王德林(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教育券是把教育投资按每个学生所应享受的额度直接发放到学生及其家长手中,使其可以支付所就读学校或其他受教育形式的部分或全部学杂费用的一种支付手段。
虽然教育券的理论和实践都源于美国,但我们要把它改造和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券制度。
关键词:教育券;教育投资;实质中图分类号:D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2-0219-04一、教育券的由来教育券发端于美国。
由于公立学校的质量每况愈下,历次改革均不能令人满意,就有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察公立学校制度。
其中,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带头人,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 ilton F ried m an)于1955年在 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
此后,他又在 资本主义与自由、 经济学和公共利益、 自由选择:个人声明、 公立学校:使其私有化等论著中做了一系列理论工作,来深入和完善他的教育券思想。
在他看来,把公立学校置于政府的直接管理并强迫人们进入这种学校的做法,使公立学校体制内滋生出了一种自身无法克服的官僚主义。
在这种官僚体制中,公有的、受到保护的、垄断的、没有竞争的、集团化的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是必然的。
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政府将投入教育的钱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到家长手中,允许家长在任何一个愿意接受他的子女的学校使用教育券,不论这所学校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也不论这所学校是否座落在他们居住的学区、城市、州。
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旨在把竞争引入公立学校体系,在教育券的流动中实现优胜劣汰,并在一定程度上医治公立学校的!社会集权过度症∀,适当遏制教育官僚主义的滋长。
[1]20世纪90年代以前,出现了一些由私人或民间机构资助的择校补助金券计划。
1990年,威斯康星立法机关通过了美国第一个由公款资助的教育券计划### 密尔沃基家长择校计划。
美国择校制度之是与非——教育券改革在美国的争议

收稿 日期:o 9_ 5 8 2 o _o _2 作者简介: 宋维红 (9 4 ), , 16 一 女 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教育学 院, 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 向: 教师教育、 比较教育 。
14 2
及在 职培 训等 , 可能 因为 经费 的减少 而不 能保 证 。 都 这对那些继续留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是极为 不公 平 的。 因而 , 了满 足少 数学 生择 校 的愿望 , 为 更 多的学生将面临教育经费减少以至教育水准下降的 局面 。 三 、 关 使 用 教 育 券 择 校 对 教 育 质 量 影 响 的 有 争议 教育改革的 目的, 归根到底 , 都是为了提高人才 培养的质量。因而 , 使用教育券择校是否有利于学 生学业 成绩 的提 高成 为支 持方 与反 对方共 同关 注 的 问题 , 也是 有关 教 育 券 择 校 的 争议 中最 为 扑 朔 迷 这 离 的地 方 。 例 如 : 于 密 尔 沃 基 择 校 项 目 的 评 估 。 19 对 90 年 , 斯康 星大 学 的 Jh t 威 onWie博 士 和 他 的 同事 的 t 研究 结论 大致 是 : 用 教 育券 择 校 的学 生 与那 些 仍 使 然在 密尔 沃基 公立 学校 就读 的来 自低 收人 家庭 背景 的学 生没 有 出现 学 业 成 绩 上 的 显 著 差 异 。 之 后 , 来 自哈佛 大学 的 P u .P tsn等 人 对 密 尔 沃 基 al E ee o r 教育 券择校 项 目的有 关 数 据 重新 进行 分 析 , 出 了 得 与 Wie博士不 同 的结 论 。他们 报 告 说 , 据 显 示 , R 数 使用 教育券 转 学到私 立学 校 就读 的学 生在 数学 和 阅 读方 面 的学 业成 绩 明显 优 于公 立 学 校 的学 生 。6由 - 于两次 研究 得 出 了截然 不 同 的结 论 , 自普 林 斯 顿 来 大学 的 Ccl os eiaR ue又对 同样 的数 据进 行 了第 三 次 i 检 验 。这次 工作本 来 是想对 前 两次 互相 矛盾 的结 论 进 行检验 后做 一 次 澄清 , 结果 这 一 次 的数 据 运 算 得 出了第三 种结 论 : 用 教 育券 的学 生 与 留在 公 立 学 使 校 的学生 相 比 , 其数 学成 绩 呈 明显差 异 , 而在 阅读 方 面则 未见 明显 差异 。 这样 的 困惑 同样 出现在 对 克利夫 兰 市教育 券 择 校项 目及对 纽 约 、 盛 顿 及 俄 亥 俄 州 代 顿 市 私立 基 华 金教 育券择 校项 目的评估 结果 中 。美 国国家教 育 学 会 ( E 在 其 有关 教 育券 择校 的报 告 中指 出 : 关 N A) 有 教育券 择校 对 于学生 学业 成绩 影 响 的许 多 研究报 告 之 所 以出现 如此 巨大 争议 , 研究 者 的研究 动机 、 与 数 据 来源 、 据 搜 集 方 式 及 分 析 方 式 等 都 有 密 切 关 数 系。 无论 是 支 持 者 还 是 反 对 者 , 可 能 有 意 无 意 都 地选 择 了对 自己有 利 的证据 而 忽 略 了对 自己不利 的 方 面 。因而对 使用 教育 券择 校 在学 生学 业成绩 的提 高上究竟是否有积极影 响, 事实上 目前还是难有结 论 的。 四 、 关 使 用 教 育 券 择 校 对 社 会 和 谐 影 响 的 有 争议 美 国城市 大 量 居 住 的是 低 收 入 阶层 , 各 社 区 且 呈 明显 的 种 族 趋 同。 因 而 , 立 学 校 在 执 行 “ 近 公 就 入学” 策时, 政 学生 也 会 出现 种族 背景 趋 同 : 在 非 如 裔社 区的学校学生 以非裔为 主; 在拉 丁裔社 区的学 校学生多为拉丁裔 的。倡导使用 教育券择 校者认 为, 使用教育券择校有助于改变美 国社会 目前种族 呈相对分离状态的局面。 但是 , 反对者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的研究发现 , 当有色人种 的学生不断地转人那些传统上是纯白人
教育券制度

教育券制度[摘要] 教育券是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可以用作抵充学杂费的有价证券。
它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
本文论述了教育券的定义及其特征,介绍了国内的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展望了教育券制度的发展前景并指出了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教育券综述研究现状一、引言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译教育凭证;另有School voucher,一般译为学券制),是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可以用作抵充学杂费的有价证券。
它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
20__年4月11日至13日,浙江杭州召开了“全国教育券、教育选择与教育公平高级研讨会”,这助推了教育券制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研究日渐深入。
在目前中国大陆的“教育券”实践中,浙江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不但是因为最早开展“教育券”实验的长兴县就在浙江省内,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还是目前惟一一个在全省推广“教育券”的省份,同时也是“教育券”实验时间最长、类型最丰富、制度最规范、受惠学生最多的省份。
本文试图对国内已有相关研究作初步的梳理,并结合研究现状提出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二、研究现状 1.研究的主要内容(1)关于教育券制度缘起的研究。
国内已有研究表明,此项制度最先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在1955年所倡导,后因公立学校教师工会的反讨而推进缓慢,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等国开始有新的进展。
2000年11月,长兴县教育局组织考察团赴美考察。
20__年秋,浙江省长兴县在国内率先实施教育券制度。
可见,我国现行教育券制度的基本理念源于弗里德曼的主张。
(2)关于教育券制度模式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冯晓霞教授将有关教育券的理论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无排富性”模式,即给所有适龄儿童等面值的教育券,家长可以自由选择收费标准不同的学校,不足部分自己支付,以促成自由的教育市场弗里德曼的教育券理论属于这一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教育券制度论文
摘要:长兴教育券模式的推行成果表明政府通过代币券的形式将社会资金引入教育领域,对我国普职均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长兴的教育改革成果深究其原因,是政策性的引导和教育市场化运行的结果,家长的教育选择能力在这里被表面的成绩所掩盖。
因此,对家长的再教育,比如开办家长学校和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对家校合作的推进具有关键性作用。
教育券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获得者米尔顿.弗雷德曼于1955年首次提出,是由政府颁发的一种证书,父母可持此证书免费(或延缓、偿还家庭教育开支)向收费的私立学校申请入学,而非只能采取就进原则,使他们的孩子只能被分配到附近的公立学校,收到此证书的学校可持此向政府兑换一定数额的教育经费。
一、美国教育券制度概述
最早实行的教育凭证计划,是美国实施的城市学费资助项目,分别在美国的福蒙特州(1869)和缅因州(1873)执行。
1964年皮科尔与怀斯曼和克里斯多夫·詹克斯提出补偿性教育模型,主张教育券应帮助低收入家庭学生解决上学困难等问题。
之后,20世纪9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率先将教育券理念运用到实践中。
1990年,美国开展了一项为家长择校的计划,“密尔沃基家长择校计划”。
1966年,俄亥俄州的弗里克兰市也实施了教育券制度计划,1999年,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开始在全州范围内实施教育券计划。
2004年,美国参议院批准了华盛顿的教育券计划。
二、教育券制度与家校合作的关系考察
(一)从传统教育模式的盟约观念到现代教育券模式的契约观念社会上根据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分两种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因在一起生长而形成;另一种是很明确的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前一种是礼俗社会,信奉以人情和信念为基础的盟约精神,后一种是法理社会,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础的契约精神,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教育券将教育变成家长和学校的交易品,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都尽可能的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条件,这会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促进家校合作。
(二)教育券制度可协调和促进家、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育券将市场引进教育领域,提高了学生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间接的方式调动了家庭的教育资源,家长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监督学校教学资源的使用,这也会制止教育经费的公款私用和浪费;为了吸引学生手中的教育券,学校也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事务,以此进一步改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
(三)多元教育服务下学生家长的选择
教育券制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家长)的择校权利和范围,它同时也对学生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家长要具备一定的教育选择能力。
所谓的教育选择能力,是指在家长为孩子择校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包括如何获取学校信息的渠道、获取学校信息以及根据所获取的学校信息如何进行理性的权衡和选择等。
教育券制度的运作模式
下,家长们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校,这就间接的促使家长在有意识的提高了自己的教育选择能力。
三、美国教育券制度对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启示
(一)家庭结构的特殊性需要特殊的对待
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里包括哪些成员以及他们的关系。
对于我国而言,在教育上体现为独生子女教育与因“黑户”而导致的失学问题。
市场经济的功能在教育领域即便再强大,如遇到了政策上的壁垒,也是爱莫能助。
因此针对家校教育融合在政策上的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如放宽因超生导致的“黑户”政策限制,优先解决教育问题,放宽因户籍制度致使流动儿童不能异地求学的户籍政策等。
(二)家庭式学校与学校式家庭的换位思考
家庭式学校,是指学校把学生视为“具体的人”、“完整的人”和“鲜活的人”;学校式的家庭,是指有些家长将学校教育的理念应用于家庭教育。
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辅导班乱象是家校合作畸形发展结果,教育券的市场效应同样具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家庭式学校秉持人本理念,力争带给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展;学校式家庭则将学校系统化的教育理念植入家庭教育。
这种换位思考式的“教育换位”能使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从而有效的,科学的促进家校合作。
(三)普职教育结构的均衡发展
“普职融通”是借助国际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构想,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的培养模式。
在我国,普高与职高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对于基础教育的协
调发展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长兴教育券模式的推行成果表明政府通过代币券的形式将社会资金引入教育领域,对我国普职均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长兴的教育改革成果深究其原因,是政策性的引导和教育市场化运行的结果,家长的教育选择能力在这里被表面的成绩所掩盖。
因此,对家长的再教育,比如开办家长学校和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对家校合作的推进具有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Erica Cordova.“School Choice:Vouchers”.Retrieved 2011-08-11.
cation in America:The Tuition Voucher Issue..Yahoo! Contributor Network.Mar 30,2007
Jay Green & Greg Forster.Rising to the Challenge:The Effect of School Choice on Public School.http:///2004-10-01
Hendrie,Caroline.Wis.Bars.Two Schools From Voucher cation Week,2004,(7)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12
颜丙峰.理性审视:关于在中国推行教育券的几点质疑.教育发展研究.2004.(6)
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