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券制度

合集下载

教育均衡发展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教育均衡发展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教育均衡发展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教育均衡发展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公平正义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体现,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尤其是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

各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不尽相同。

一、国外关于教育公平有代表性的观点:(1)起点均等论,指入学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一战前这一观点在西方占主导地位。

目前,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期望,也首先集中在保障学龄儿童入学机会的公平上,而且主要关注贫困地区(家庭)儿童以及女童的入学机会公平问题。

(2)过程均等论,指教育条件的均等,主张让每个儿童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欧和北欧地区。

而且,至今不少高福利国家仍然沿用这一制度,通过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支持免费的公共教育事业。

(3)结果均等论。

强调学业成功机会均等,以便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主要是60年代中后期以科尔曼为代表的观点并推行至今。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把教育公平的一部分重点放在学业成功机会上。

如美国通过“学券”(Voucher)和“特许学校”与学校学习,不排斥任何学生,提供与他们个人的学习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

因此,全纳教育要求普通教育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即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全纳教育的发展已经向普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全纳教育的思想已不再局限于特殊教育,而是要实施普通教育的改革。

———摘自:黄志成《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趋势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2期三、美国的“学校选择计划”———解决贫富分化和教育质量差异从美国的“择校制度”来看,学校选择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

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

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当前,教育政策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但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篇一《论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化》摘要:当前,教育政策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但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本土化研究的严重不足。

因此,中国教育政策特别需要本土化的研究。

这就要求教育政策研究者必须消除研究中的“崇洋”心理,培养本土意识和强烈的实践关怀精神,建立本土化的教育政策研究方法体系,同时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向外借鉴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策研究;本土化一、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研究中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历史就是教育政策周期性变更的过程,也是教育政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政策研究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

但从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来看,其繁荣的背后,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1.教育政策研究中引进了太多的西方理论和概念,导致政策理念模糊应该说在中国刚刚开始市场经济改革,教育发展需要新的理论和模式的时候,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但随着引进的概念和理论的繁多,而且缺少对那些貌似相同的政策模式进行组致的区分,以及对实行此种政策所需要的条件进行详尽和细致的分析,导致教育政策理念混乱。

比如“教育券”政策,就存在多种形式,英国、美国、哥伦比亚、以色列等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教育券”政策,但这些国家设计这些模式的最初理念和目标并不相同,有些甚至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究竟需要哪一种,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推行,能否解决当前中国教育中的问题,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目前最重要的是效率问题还是公平问题,等等,“教育券”政策研究中对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似乎并没有给予很好的回答。

教育券制度对基础教育体制的影响

教育券制度对基础教育体制的影响
维普资讯
l0 l
第 9期
N 9 O.
宜宾学院学报
Ju a o Y b nvr t o r l f i n U ie i n i sy
Sp 20 e .0 6
教 育券制 度对基础教 育体制 的影 响
张 文 艳
( 中 师 范 大 学 政 治 学 研 究 院 , 北 武 汉 4 07 ) 华 湖 30 9
折算发给每一位学生, 学生凭券可以进行 自主选择 , 到任何一所 均摊到每个学生, 并以‘ 教育卡’ 的形式发放到学生个人, 让学生 以通过发放教育券保持对教育的投入; 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学生
质量的整体提高。
收稿 日期 : 0 6— 4—0 20 0 5
掌握充分的选择权而增强了竞争 , 竞争的结果是学校教育教学 账户, 将上级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资金和县级财政对义务教育
教育券理论首先在我国浙江省长兴县得到实施。20 年 9 01 月, 为了缓解高中入学高峰的压力, 鼓励部分学生进入民办高中
或职业高中就读 , 浙江省长兴县出台了《 长兴县教育局关于教育
券使用办法的通知》 以教育券的形式对就读民办高中或职业高 , 中的新生予以一定数额(0、 050 的定向经费补贴。20 2 3 、0 元) 00 02
育的投入、 推动职业教育、 扶持贫困学生、 培育教育市场等方面都
, 。
垄断有悖于竞争, 进而导致公立教育质量和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 发挥了很好的政策导向作用 严重。而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出路便是让教育走市场化道路, 改
变对公立学校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 由政府 向学生家庭直 接发放教育券。也就是说, 政府把本该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 政府认可的学校, 包括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这样 , 政府可

高等教育实行教育券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高等教育实行教育券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人们对教育 , 尤其是 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接受高质量的文化教
育成为普通家庭 自主消费的观念和行为 , 自主择校 择专业 的要求 日益强烈 。由此 , 长期在计划经济 体
多样化 以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的 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O O 2越
2 01芷 0
中等教育
3 9 5.3
3 6 6. 3 3 4. 9 3 6 5. 3
初等教育
3 6 3.3
3 2 4. 4 3 6 2. 4 3 9l 2

到了我 国居民所能承受的限度 。在不断扩大招生规 模 的情况下 , 解决 资金投入渠道和提高资源配置成
8 %、8 4 %、6 4 %, 9 3 .1 2 .3 而上年 相 应 的数字 为 2 . 是 。同时 , 7 政府不分优劣 , 对所有高等院校实行包揽 7 %、 .1 2 .4 其中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所 占 式 的财政投资 , 7 3 6 %、 5 %, 7 7 一定程度上保护 了落后院校 , 限制了
进教 育公平和效率、 促进 民办高技 的发展 、 高学生福 利 , 提 并提 出教育券应 用于我 国高等教育的理论构 想。 关键 词 : 高等教育 ; 教育券制度 ; 可行 性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3 64 20 )3 06— 4 10 —2 1(06 0 —0 1 0
收稿 日期 : 0 —1 — 0 2 5 2 2 0 作者简介 : 丹 ’ 西南 大学 教育学 院教育经 济与管理专 业研究生 , 现主要研究教育经济 。王智武 , 庆市教育学 院中文系, 主要研 究教 育经 重 现

维普资讯

试论教育券制度在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教育券制度在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0 09年第 3 期
总第 8 期 l
徐 纱 特 立 研 究 '卸粒喜科謦投学 报
— —
N.2 9 o 0 3 0
S ra . e il No 81
试论教育券制度在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李 娟
( 南 大 学 教育 学 院 , 庆 40 1外实践证明, 教育券制度对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实现教 育公正具有积极影响。我 国农村 幼 儿教 育 目前存在 “ 学化 ”教 师待 遇低 、 小 、 管理 不 完善 等 问题 。在 我 国农 村幼 儿教 育 中应 用教 育 券制 度 , 具
的愿望不够迫切。根据江西省教委示范幼儿园评 估小组对安远 、 寻乌 、 宜丰、 丰城等县( 农村学前 市)
教育 状况 的调 查 显示 : 安远农 村幼 儿人 园( ) 只 班 率
幼儿 家庭 的经济 负担 ,并 以此来 促进 国 民教育 整 体水平 的提高 。
有 1.1 寻 乌县农 村幼儿人 园( 率 只有 1.%, 93%, 班) 8 0
成部分 。2 世 纪 中叶 以来 , 0 随着儿童权利 意识 的不 断提 高 ,教育 机会均等 ”“ 证每个孩 子都 能享受 “ ,保 到有效地促进其身心 和谐发 展的 良好教育 ”成为一
育券 )以此支付部分学费。这样家长可为子女选 ,
择任何 学校就读 , 不再 受到 学 区的限制 。而 学校将
丰城市农村幼儿人园( 率为 4 . 宜丰澄塘镇 班) 6 %, 4
所收集的教育券 向政府兑换现金 ,用 以支付办学
所需 费用 。于是 , 校之 间将会 为 了争取学 生 和经 学
种社会需求。加上此时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意
识 的变化 以及对教育提 出的挑战 ,使得幼儿教育 得 到了社会 的空前关 注 ,促 进幼儿教育 民主化 问题 随 之被提 上议事 日程 。这可以说是各 国制定幼儿教育 政策 和发展方 针的重要 出发点 和归宿。回 西 方 国家 在实 行教 育券 政 策时 ,根 据各 国的

美国教育券制度及其蕴含的公平意义

美国教育券制度及其蕴含的公平意义

2 詹 克 斯 教 育凭 证 ( o c l ) 与 教 育 券 制 的 发 展 . V u hPa n
弗 里 德 曼 提 出 的 教 育 券 政 策 是 纯 “ 排 富 性 ” 模 无 式 ,所 有 适 龄 儿 童可 以 获得 等 面 额 的 教 育 券 , 自 由选 择 不 同 收 费标 准 的学 校 ,不 足 的 部 分 由学 生 家 长 自己 支付 ,以促 成 自由 的教 育 市场 。 弗里 德 曼 的 教育 券 理 论 被认 为是 全 无 限制 的制 度 , 由于 涉 及 当时 社 会 的 既 得 利 益 与 偏 见 问题 ,难 以 在 实 际 中被 采 纳 。并 且 ,这 种 全 无 限制 的凭 证 制 度 有 可 能 使 那 些 处 境 不 利 群 体 儿童 条 件 趋 于 恶 化 , 加 剧 教 育 机 会 的人 种 分 化 和 阶层 分化 ,导致 更 为 严 重 的 教 育 不 平 等 。美 国学 者 詹 克 斯 (ec s ) 认 为 ,如 果 对 教 育 Jnk ,C
障 问 题 ,也 涉 及 社 会 教 育 资 源 的公 平 分 配 问题 ,与 今 天 所 倡 导 的 全 民教 育 、终 身 教 育 、 回归 教 育 、补 偿 教
育 、特 殊 教 育 、成 人 教 育 等 许 多教 育 改 革 与 发 展 的 重 要 内容 息 息 相 关 , 已经 成 为世 界 各 国政 府 和 人 民所 关 心 的重 要 问题 。本 文通 过 对 西 方 教 育 券 制 度 及 其 所 蕴 含 的公 平 意 义 分 析 ,希 望能 为 促 进 我 国教 育 公 平 的实
3 教 育 券 的 实 质 .
教 育 券 起 源 于 美 国 ,是 在 教 育 领 域 中试 行 的 一 种 代 币 券 。二 战 后 ,西 方 国家 从 恢 复 和 发展 经 济 、建 立 民主 政 治 体 制 的 目标 等 因素 出 发 ,都 十 分 关 注 公 共 教 育 体 系 的扩 展 。 由 于公 立学 校 的 质 量 每 况 愈 下 ,历次 改革 均不能令人满 意 ,就有人 从市场经 济的角度来 考察公 立学校 制度 。其 中 ,芝 加哥 经济 学 派的 带头 人 。1 7 9 6年 诺 贝尔 经 济 学 奖获 得 者 弗 里 德 曼 ( l n r d a ) 于 Mio Fi m n t e

“教育券”制度的几点思考

“教育券”制度的几点思考

到 的全 部教 育券 向政 府换 取与 此相 当 的年度 教 育拨 款 。我 国 的 “ 育 券 ” 度 与 国外 的 教 育 教 制 券 制度 有所 区别 , 义 务 教 育券 、 有 职业 教育 券 、 贫 困助 学教 育券 、 教师 教育 券 等 , 过发 放教 育 通 券对 弱 势教 育与 弱势 群体 进行 补贴 。浙 江省 长
变 、 校 竞 争 机 制 的 激 化 、 育投 资模 式 的 改 革 , 育投 资 制 度 的借 鉴 , 将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 来 新 的 机 学 教 教 都 带
遇与挑战 。
[ 关键 词 ] 育制 度 ; 育 投 入 ; 育券 教 教 教 [ 图分 类 号 】,0— 1 . 中 C 4 0 18 [ 献标识码 ] 文 A
在“ 教育 券 ” 度 下 , 府 、 校 、 生 三 者 之 间 制 政 学 学
的关 系发 生 了根 本 性 变 化 , 使 了 教育 选择 权 促 力 下移 , 家长 和 学 生 自主择校 就读 , 让 这样 政府 将 教 育选 择权 力 下移 给学 生 和家 长 , 复 了学 恢 生 和家 长 本 该 具 备 的权 力 。教 育 选 择 权 力 下 移 , 学 校 与学 生 的关 系变 成 了双 向选 择关 系 , 使 学生 可 以选 择 满 意 的学 校 , 而决 定 教 育经 费 从
在特定 情 况 下 。 校 可 以 因学 业 成 绩 、 济 、 学 经 宗
新 因素 , 以大 大促 进 教育质 量 与效益 的提 高 。 可 综观“ 教育 券 ” 的实 践 与理 论 研 究 , 它将 给 学校
管理带 来一 些 深刻 变化 。
[ 稿 日期 ]0 7—1 —1 收 20 1 6
‘ 育 券 ’ 度 的几 点 思 考 ‘ 教 ’ 制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浅析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浅析
目前各高校会计核算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即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付作为标准同时既没有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也没有固定资产折旧所以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高校当期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高校成本和学生学费年年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内部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人 文教 育
. 1 39
我 国 高 等教 育 成 本 分 担机 制 浅析
史与现状 出发 ,然后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 了我 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存在 的问题 ,最后针对这些 问题提 出了五点优化策略。 关键词 :高等教 育 ;成本 ;分担机制 中图分类号 :G 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0 6 ( 0 1 6— 0 0— 2 2 X 2 1 )0 0 0 0
3 企 业 、社 会 负担 高 等教 育成 本 的现 状 .
年来这个 目 标却从未实现 ,各级政府本应该用于教育的预算也经 常被挪 作他用 ,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 、更没有有效的体制安排去保证 国家对 教 育投入政策的落实 。结果导致 实际财政 经费投入 的相对 比例持续减 少 , 国家分担 比例过低 ,而个人所分担学费持续增加 ,比重过大 ,超过 了大 部分家庭 的承受能力 ,造成社会不公等 教 育成 本 分 担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从 建国后 至今 ,我 国高 等 教 育成 本 分 担 大致 可 分 为 四个 发 展 阶 段 : 国家完全承担高等教育成本 阶段 、个 人分担 高等教育 成本试 行阶 段 、高等教 育成本分担改革推进 阶段 和高等教 育成本分 担多渠道发 展阶 段 。到 目前 为止 ,我国学生对高 等教育成 本分 担的基 本情况是 :增 长速 度远远快 于国家财政投入 的增长 速度 ,也远 远高 于人们收 入增长速 度。 具体分担情况 如下 : 1 .政府分担 高等教 育成本 的现状 首先 ,政府所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 因地 区、经济 发展水平 、高校性 质不 同而不 同。在经济发达地 区,普通高校教育经费 中国家 财政承担 的 份额明显高于经济欠 发达 地 区;在 同等生 均成本 的高校 中 ,中央 属高 校 、发达地 区高校 的学费标 准也 远远 高于 地方 属高校 、欠发 达地 区 高 校。其次 ,在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 高速发 展 ,财政收 入逐 年增加 , 政府分担高等教育经费的绝对数额逐步增加 ,而 占高等教育 总投入 的相 对比例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2 .个人及其 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现状 自2 0世纪 9 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 制以来 ,生均成 本的不 断上 升导致 学费标准 不断提 高 ,个人 负担 的高 等教育 成 本 比例迅 速上 升 ,已经超 过了社 会大多数人所 能够承担的心理极限 ,使得高 等教育成 为与医疗 、房价并 列的社会 “ 三座大 山”之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教育券制度
姓名:彭婷学号:46 学院:教育学院
内容摘要:教育券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最先提出来的,曾在许多国家也被试用过。

教育券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能够为各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出路。

本文主要是针对教育券制度建设过程具体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展开的。

关键词:教育券教育公平教育券制度
正文:
所谓教育券是指由政府或私人机构发给学生家长的具有一定面值的证券,家长将此证券给予其孩子所就读的学校,然后该学校再凭借证券去发放该证券的地方去兑换成现金,作为学校办学经费的一部分。

它实际上是将学生接受教育所需要的费用交还给了学生家长,让家长来决定该如何去消费,进而决定其子女所就读的学校。

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享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权。

教育券这个概念最初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的。

他提出教育券的背景是当时美国的教育已得到普及,公立学校发展得很快,而私立学校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

主要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干预较多,规定一定年龄段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在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由此,公立学校迅速发展起来。

然而,公立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此外,由于私立学校的入学费用较高,能够进私立学校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学生。

这样一来,一方面限制了私立学校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制造了不公平的因素。

由此,弗里德曼主张在教育中引进教育券制度,“给予家长以较大的控制孩子教育的权力”。

他认为公立学校之所以教学质量差主要是因为公立学校之间缺乏竞争,没有推动它们前进的动力。

而通过使用教育券,家长可以任由选择孩子接受教育的学校,只要学校愿意接收他们的孩子,不论是在本州还是在其它州,也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这样既可以促进公立学校之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可以使各阶层的学生有进私立学校的机会,从而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与教育公平。

弗里德曼的教育券被提出来以后受到很大关注,各界教育人士纷纷就他的理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曾将该理论付诸教育实践中,较为人熟知的有美国、智利、中国等。

在我国主要是浙江的长兴县、湖北的监利、山东的沾化、云南的大理和山西的左权等地。

但各地区具体的教育券制度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别还很大。

教育券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曾在20世纪末受到多国的青睐,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今,这股热风似乎又冷却下来了。

然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却永远也不会过时,它能给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为各国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提供新出路。

正如前所述,对于教育券制度的具体内容,各国各地区之间存在有很大的分歧。

在此,我想以这些分歧点为起点来探讨教育券制度。

1、教育券是否应该毫无差别地发放给所有学生
这问题也是教育券理论中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即教育券是否具有排富性的问题。

教育券最先被弗里德曼提出时是被认为是毫无差别地发放给所有学生的,学生再凭借他所领取的证券择校入学。

一直到后来,詹克斯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理由是如果教育券的面值是依据生均费确定的,那贫困的学生仍然无法进入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因为他们无法支付教育券与实际学费差额的现金。

因此,实质上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仍然是有限的。

而且,一些国家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对于弗里德曼的教育券制度,中上层的家庭是受利的群体,而下层的家庭的受利并不明显。

所以,针对教育机会的均等问题,詹克斯主张给贫困生分发“第二张教育券”,作为与实际学费差额的补偿这样,贫困的学生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地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以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

詹克斯提出的教育券制度相对于最初的由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设想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思想要将经济领域中市场的自由竞争的机制引入教育中,试图以此来提高教育的效率,是以效率优先为原则的。

然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作为国家的公共事业,不应仅仅是追求效率,更应注重其公平的原则。

教育券制度之所以为教育所采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促进教育公平。

如果一味地放任学校之间的自由竞争,那将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

因此,国家应该适当干预学校间的不良竞争,以保证教育的相对公平。

具体表现在教育券制度中就是国家对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予以补助,使学生不仅在入学机会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同时也保障学生在接受优质
教育上拥有同等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受制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等,教育不可能通过实施某一政策或法令就能完全地实现教育公平,只是它能缩小教育差距,使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教育券制度适用于哪些学校
一般来讲,各国的教育券制度主要应用于初等和中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由于更具有私人消费品的性质,一般不实行教育券制度。

而对于初中等教育又可分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那么教育券在各级学校中是否应该都被承认呢?在美国,教育券既引进了学校,也引进了私立学校,提高了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了私立学校的发展。

而在中国浙江的长兴县,教育券主要是用于民办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对于促进民办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在公学校和私立学校都应该引入教育券。

承认教育券在私立学校的使用,无疑可以推动私立学校的发展,从而使一国的办学方式更多样化。

同时,将教育券制度应用于普通公立学校更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

以我国为例,我国的教育投资一直以来都是偏向高等学校和高中,而对义务阶段的投入却远远不足。

据1988年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对初中高等学校投入的经费比是1::,而世界一般发展国家对应的比例是1::8,发达国家的比例是1:4:,有的甚至是1::。

虽然统计数据的年代距现在已有20年了,但在这20年里,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是居
高不下,而对义务阶段教育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初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分析其原因,除了国家本身的政策存在问题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对义务教育实行地方分级管理以来,地方的投资就占了该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的部分。

可是,一些地区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对教育进行投入,而是挪用教育经费用于经济建设或是被一些腐败官员刮入他们自己的腰包里,造成这些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的现象。

如果引进教育券制度,那么学校就不会是被地接收地方政府发放的教育经费,而是凭借教育券直接向相关机构去“索取”办学所需的教育经费。

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具体的实施过程是很复杂的。

比如能否保证学校凭借教育券就能及时地兑换成等额的现金,心脏兑换双方该由谁来代理等等。

这就需要为教育券制度的实行提供一个外部的保障措施。

3、学校对持有教育券的学生是否具有选择权
根据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思想,学校对学生是拥有选择权的,即学生在选择学校的同时也要被学校选择。

而有的学者不承认学校的自主选择权,当学校的学生人数已经饱和时,学生将通过抽签的方式而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学校。

理想的教育券制度应该是学生可以任由选择其所就读的学校,而学校对于学生所做出的选择不应拒绝。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然而,这种思想的前提是学生家长具有足够的理性,他们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最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学校,
而不是一味地从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等级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存在差别的,而学生家长也并不都是理性的个体,如果学校不能对学生进行选择,那么就会产生好的学校生源过剩,而差一点的学校缺少生源的后果,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因此,学校拥有选择学生的权力的方法更具有可行性。

可是学校选择学生的标准一定是跟学校的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除此之外的金钱或权力绝不能纳入择生的标准范围之内。

我们都知道我国现今的择校问题极为严竣,择校的形式主要有分择校、钱择校和权择校,这些择校形式一方面给教育带来了严重的不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加固了应试教育的地位。

如果我们在推行教育券制度的同时,明确学校择生的标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今择校现象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以上就是笔者针对教育券制度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的对于教育券制度本身的一些看法。

除此之外,教育制度还需结合外部相关体制的完善来保障其健康顺利地实施。

其中最关键的是教育法律体制的完善。

前面提到过如何确保学校能将其所收取的教育券到相关的机构去兑换成等额现金的问题。

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来保障该行为的实现。

对于那些没有及时给学校兑换现金的机制,法律应予以相应的制裁,使学校得到法律救济。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谎报教育券数额的学校也应给予相应的惩罚。

此外,对于我国而言,如果教育券是全国公认的话,那么就应该改革户籍制度,使各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流动变得不那么困难。

最后就是教师的工资制度以及学校公共建
设的投资政策的调整。

因为家长手中持有的教育券代表的仅仅是生均费,并不包括以上两种费用。

如何使教师的工资制度与公共费用投资政策适用于教育券制度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