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

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照实记录。作为一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制作一份吸引人的课件吗?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快来鉴戒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精选篇1)

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豪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摸索与探索。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第一要请教师自身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摸索,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获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爱好,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形分析:

一、教师自身状态分析:

(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存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体会,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有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进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摩。

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存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存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锤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掌控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各抒己见,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教材简析:新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势必对我国中学教育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高中教材突破了本来单纯以时间为顺序,以朝代更替为链条的编写模式,将大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浓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脉络的演进进程中,历史不再是死板的记忆和背诵,动气与活力跃然纸上。要巩固他们的知识点,必须做一些合适他们的练习题,而做练习题不能以题海作为战术,而应做到“教师下海,学生上岸”精选精练,逐渐提高。

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头脑里有清楚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挑选合适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能,使之掌控考试的方法。

2、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产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合适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进程中我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变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会糅合

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知道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棵的具体安排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棵学习情形。这样做到日日清。

(2)及时单元检测,把本单元所复习的主要内容以试卷情势考察一遍。考完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

(3)每个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复习进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2)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答应的范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浏览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精选篇2)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增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第一要请教师自身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摸索,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获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爱好,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形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重视基础的培养和爱好的培养。另外,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应

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干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出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重视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仔细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爱好。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重视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控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控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产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合适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进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知道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形。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情势或试卷情势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个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进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答应的范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浏览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篇三

新学期又开始了,为使今后的工作能更顺利的展开,特制定此工作计划,请领导多多批评指导。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侧重反应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干,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体会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觉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少学习爱好,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进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知道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判与说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从独裁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建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学生掌控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

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坚固,知道准确。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门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控起来,到达记忆坚固,知道准确,运用灵活。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精选篇3)

一、指导思想

1、在教学进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形,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和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规定的各项具体任务,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

2、教学进程中,尽可能帮助学生认真学习,知道课表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换中相互帮助,相互增进,努力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熟悉,相对来说容易融会到历史老师的教学习惯中,但一方面由于本学期重新分班,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进程,另一方面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中看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仍应重视基础的培养和爱好的培养。另外,学校推行学案制教学,但在教学进程中学生比较爱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制作学案的同时也制作PPT,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量媒体直观浅显、生动活泼的方式出现给学生。

三、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一)工作重点:

1、总的要求: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爱好。

2、重视教学设计的探索,精心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备学习方法。

3、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4、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控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控学习知识的方法。

5、努力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操作能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具体措施:

1、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我校实行学案制的情形,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得到全面优化。做到课前充分准备,课中高效落实,平时听评课推心置腹,课后认真反思提升质量。

(2)努力尝试三种课型的模式

结合其他优秀教师的体会,在教学中,努力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培养自己的教学习惯。

第一种课型,新授课。它的基本环节:课标导航,制定学案,创设情境,模式学习→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落实知识,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知识。

第二种课型,复习课。它的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第三种课型,讲评课。基本环节:考情展现→个性纠错→典例分析→变式巩固→补偿训练。

(3)进一步完善学案导学模式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形,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部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课前精心编制的学案,充分发挥学案对学

生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课堂高效落实学案的导学功能;课后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延展功能。

(4)在巩固环节上,力求做到每课一练,每单元一练。

(1)每堂课最后留一些时间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形,做到每课一练。

(2)每单元总结测查,把前面所学主要内容以试卷情势考察一遍,做到每单元一练。

(3)利用学校教诲处、级组组织的月考、中段考、期末考,查漏补缺,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知道得与失。

2、虚心向科组的其他历史老师学习。

根据科组的安排,教学结对子活动中,与夏培荣老师结成教学伙伴,相互之间多听课、多指导,加在备课、教学重难点掌控、课堂语言表达、授课板书设计、作业批改、试卷讲评等教学进程所有环节的相互学习,增进我校历史学科建设的成长。

3、充分利用科组教研活动,展开高效交换。

历史科组人数少,高一年级历史老师就本人一人,集体备课的落实只能在科组教研活动或课落后行。在集体备课进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集体研究,做到课前一周认真准备,写好教案;课间向40分钟要效益;课后及时反思成败得失。

四、教学进度(略)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精选篇4)

一、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动、深入实行素养教育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推动素养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增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偏文爱好班按计划完成历史必修①后半部分的教学及历史必修②的教学。在期中考试之前完成必修①的教学,期末考试前完成必修②的教学,偏理爱好班完成必修②的教学。

三、具体教学举措

1、掌控课改方向,注意新、旧教材的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材不同于以往的通史体例,而是将历史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情势编写,割裂了历史之间的联系,同时重历史史实的叙述,缺少相干历史背景的介绍及对历史史实的评判。为补偿这一缺点,我们在备课时力争做到深入研究新、旧教材,对照新、旧教材的不同,力争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形成完全而科学的历史体系。

2、群策群力,构建有效课堂

①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由备课组老师谈一谈对本周教法相干意见和看法,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掌控备课环节。

②在课堂教学上,找到学生的爱好点,设计一些相干的问题由学生摸索或讨论,以激发学生的爱好。

③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掌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教育。

④每节课后由备课组老师相互交换教学心得,力争让课堂精益求精。

3、精讲精练,夯实学生基础

以《优化训练》节节练和单元训练卷为依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题目,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基础。节节练上的题目要求大家平时完成,每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重点地进行讲授,单元训练卷主要用于晚自习的练习或考试。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对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面改。

4、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前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进行复习备考。

四、加强备课组的交换和建设

1、切实抓好每周的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组的协力。

2、以听课、评课的方式带动全组的教学,由海江老师多讲示范课、优质课,宋小英、潘延庭老师讲实验课、研讨课,并组织全组老师进行互评,增进组内的交换和提高。

3、由宋小英老师设计相干多媒体教学课,在全组进行交换。

4、将历史教材的相干专题分配给组内的每一位老师,以一位老师为主体,并在采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精选篇5)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增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摸索,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爱好,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出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触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显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掌控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知道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想,还能更苏醒的掌控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三、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觉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少学习爱好,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1进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知道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判与说明;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从独裁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建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五、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爱好。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重视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控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控学习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产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合适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进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知道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形。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情势或试卷情势考察一遍。

(3)每个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进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答应的范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浏览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六、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重视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社会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仔细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考试说明学习要求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1. 掌握理学形成的背景,弄清宋代儒学的发展。 2、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影响。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使儒学更为理性化,思辨化。 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2、理学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3、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 4、主要思想: 二程朱熹 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 后物;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天理和伦理道德的关系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 来。人伦道德就是“天理”;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人 性。 提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贯通明理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存天理,灭人欲。④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5、程朱理学的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②朱熹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③他的思想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说明:考试说明中并无此内容,此属于新版教材新增内容。) 2、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案(3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课时“顺乎世界之潮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②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是以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圆明园》视频导入,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近代中国被侵略的事实,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该往何处去,中国人又该何去何从,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以此导入本课所学。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 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说明:A、“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实际情况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全面先进。) B、早期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只看到西方先进的军事等生产技术,未认识到西方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 C、在晚清思想界“万马齐喑”的局面之下,林则徐、魏源等人冲破思想藩篱,提出被称为“新思想”的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你认为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新”在何处?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新:①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②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③新思想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成为近代中国的思想主流,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体现了他们的开创精神、勇敢精神等。 2、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时间断限:19世纪60----90年代;运动口号:师夷长技 二、维新变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是万物的尺 度”的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识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 过程与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 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哲学观点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一、单元引言简析: 1、标题引出“人文主义”概念,展示“蒙娜丽莎” 油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明确 人文主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 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 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简单地说,就是关 心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狭义 地说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2、起源于何时,如何发展的? 学生阅读引言,分层。教师明确: 起源于古希腊:由敬畏“神”到关注“人” 发展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注重人性,宣扬人性的力量,形成人文主义思潮 进一步发展于“启蒙运动”: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引入:师生谈话。 1、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 明之源? 古代希腊。 2、由古代希腊你能联想到什么? ---------希腊神话。 出示宙斯像------ 3、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古代希腊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反映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拜,表达了人们借助神话解释疑惑的愿望。于是有了许许多多动听的神话故事。 另一方面我们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中人物都已人格化,宙斯神像的人格化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在此基础上,导出古代希腊──欧洲文明的中心,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这一结论。 新课 一、智者学派 首先由敬畏“神”——关注“人”的学派是? 智者学派: (1)产生时间:公元前5世纪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 (3)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何解释这一命题------学生解释 (4)意义: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怎样生活才算幸福? 以人的需求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了解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知道“两弹一星”、“863计划”、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概念;列举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包括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运用: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中的图片、资料等,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 2.独立或合作整理、归纳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并制成简明扼要的表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党和政府的科技战略决策是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可靠保证。 2.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本节课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2日,《人民日报》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表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社论。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大大加强了国防力量,减少了来自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新中国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新课学习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分别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哪个领域的科技成就最为突出? 师:由课文可以得出,最突出的成就,在这些方面: 1.“两弹一星”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了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这两弹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中国科技研究人员的艰苦努力。 思考:中国研究核武器,是否打算跟美国决一死战? 回答:否。是为了造福人类。成就: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阳江核电站。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在使用核技术方面,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积极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尽力。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运行和使用,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靠自己的力量建成核电站的国家之一,结束了中国内地无核电的历史。阳江核电站的投入使用,不但将解决广东的用电极度紧张问题,也为国家的能源结构优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2)在火箭导弹研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我们看到的这张图片,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后来在美国留任教学,并参加美国的火箭导弹研究工作,成为美国有名望的科学家,并受到高度的赞誉。美国一位专栏作家称赞他“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毅然决定要抛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到中国,但是受到了美国当局的阻挠。美国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叫嚷着:“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之后,钱学森受到了美国移民局的迫害,并失去了5年的自由。后来在中国政府出面干预下,他才回到了中国。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同步教案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共享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普通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作为本册的结尾内容,与当今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它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将其安排为活动课,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同时,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与感受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共享起到的前所未有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活动立意】 ①通过自主探究和汇报分享,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共享所起的作用。 ②通过具体案例、畅谈感受和深度探究,让学生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发展所提出的新课题,尝试通过合作学习,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以此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梳理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认识其革命性的变化。 2.通过合作学习,搜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的典型案例。通过深度学习,分享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人类文化共享的辩证认识,提高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事物的能力。 3.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的新课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信息技术革命的历程,了解其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 难点:探究现代信息对人类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教学思路】 全班分成8个组,围绕以下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1.第一组,自主梳理并汇报分享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第二组至第五组,小组合作并班级研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②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巨大影响。 第③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传播内容的巨大影响。 第④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传播规模的巨大影响。 第⑤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传播效果的巨大影响。 3.第六组,小组合作搜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的典型案例,探讨对其辩证认识。 4.第七组,调查研究并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机遇和新挑战,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案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产生的条件,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 2.知道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的含义和路线,理解它们的历史影响。 3.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商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引言---《唐朝胡商牵骆驼俑》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丝绸之路产生的条件,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 2.知道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的含义和路线,理解它们的历史影响。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一)自学指导一 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1、丝绸之路的概念、路线及如何衰落? 2、张骞通西域时间、目的、影响? 3、学了以上知识有什么启示或收获? (二)自学指导二 阅读第二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1、“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 2、“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 3、“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概况?带来什么作用? 4、学了以上知识有什么启示或收获?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丝绸之路 1. 丝调之路 (1)概念:人类早期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进通欧亚大陆的商道,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后人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路线:东以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穿越河西走廊,西出阳关或玉门关后,分为南道、北道和中道三条支线。南道和中道大体上形成于汉朝,北道则是隋唐时期新开辟的。 (3)衰落:唐朝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2. 张骞通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攻击匈奴。 (3)影响:获得大量西域资料,这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

高中必修三历史教案

高中必修三历史教案 教案标题: 高中必修三历史教案 教学主题: 中国古代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变迁; 3.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变迁; 2.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3. 中国古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4.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学方法: 1. 教师授课; 2. 小组合作讨论; 3. 视频资料观看。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

2. 历史课件; 3. 历史图书; 4. 历史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变迁 (2课时) 1. 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基本概念; 2. 教学过程: 逐一介绍中国古代的朝代,包括兴衰变迁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各个朝代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4. 教师总结:对各个朝代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 (2课时) 1. 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2. 教学过程: 分别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并举例说明; 3. 视频观看: 播放相关历史文化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 4. 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影响和启示。 第三课: 中国古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2课时) 1. 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过程: 分别介绍中国古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包括其重要背景、影响和意义; 3. 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各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贡献和影响; 4. 教师总结:对各个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 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制作一份吸引人的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篇1) 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激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思考与探索。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师自身状况分析: (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备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案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亚历山大远征、“希腊化时代”和蒙古西征的过程及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远征、“希腊化时代”和蒙古西征的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亚历山大远征、“希腊化时代”和蒙古西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引言---图片导入《战场上的亚历山大》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亚历山大远征想象图。大家思考一下,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对!古代著名的扩张战争。那么,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有何关系?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并掌握亚历山大远征、“希腊化时代”和蒙古西征的过程及历史影响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一)自学指导一 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1、蒙古西征的背景和过程如何?有何影响? 2、分析蒙古西征对中西文化影响的两面性? 3、学了以上知识有什么启示或收获?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西征的背景: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2.蒙古西征的过程 第一次西征:1218年后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蒙古西征的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2)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3)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①由东向西迁徙: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由西向东迁徙: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教案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拿破仑战争 ⏹背景 欧洲君主干涉法国大革命 ⏹过程 ☪第一次 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 ☪第二次 1794—1815年拿破仑时代 ☪第三次 1815—1875年曲折中走向共和 ⏹结果 ☪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欧洲各地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 重构欧洲政治文化 ⏹内容 ☪反对封建专制 提倡⑧⑧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普遍诉求 ⏹表现 ☪俄国:“十二月党人”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起义失败 ☪波兰:1830年华沙起义 争取民族独立 ☪德意志:⑨普鲁士废除农奴制改革→1848年爆发革命要求统一 制定宪法未成功→后来于1871年统一了德国 殖民战争 ⏹战争 中国「鸦片战争等」印度 埃及 ⏹文化侵略 ☪目的 改造消灭被殖民地区文化淡化民族意识 ☪武器:输出价值观民主 自由 人权等 ☪形式:⒀基督教传播;学校;报刊 殖民地半殖民地呈现出新的多样性文化 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 ⏹中国 外来林则徐 魏源 ⑩郑观应等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本土传统文化阵痛前行依然影响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新文化运动 ⏹印度 外来移植英语及英国法律 政府 文官等制度文化;用欧洲意识形态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 本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 ⑾种姓制度仍然有重要影响 ⏹埃及 外来独立后实行⑿君主立宪制本土保留伊斯兰教及传统生活方式

【教材问答】 教材P66“学思之窗”:你还能够说出一些美式英语中来自印第安语和非洲黑人语言的单词吗?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⑴来自印第安语的,如moose(驼鹿)、summer squash(西葫芦)、sachem(酋长)、tomahawk(石斧)等。来自黑人语言的,如Juke(用假动作诱使对方球员离位)、bad­mouth(说某人坏话)、fundy(杰出的)、crib(小房子)等。 ⑵这些单词说明美国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 教材P67“思考点”: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提示:⑴相同点:①背景:它们都曾受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②构成: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是二者共同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缺陷。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⑵不同点:①产生影响的国家不同。对美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英国,对拉丁美洲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②使用的语言不同。美国的通用语言是美式英语,拉丁美洲的通用语言主要是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③文化特征不同。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原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战后拉丁美洲的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教材P68“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提示: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十二月党人”是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他们没有团结工农群众,因此最终失败。但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这些贵族青年军官的愿望最后得以实现。教材P68“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提示:⑴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⑵出现争取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斗争,改革与统一的呼声开始高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同步教案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第6课,以“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为要点构成本课学习内容。第一子目“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介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及其产生的影响;第二子目“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介绍公元后的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基本概况。本课既有学生熟悉的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中已涉及中国古代人口的迁徙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但本课中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于老师和学生应该说都是陌生的。但作为选择性必修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人类迁徙以及对区域文化的影响、进行历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又是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把历史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高二学生,他们对历史学习有兴趣,自学能力强。经过高一的历史学习,观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本课时间跨度大,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涉及的民族、地区多,知识信息量大,这部分内容对没有充分的涉猎和阅读的高中学生来说相对较远,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在研读史料中理解主干知识,感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地图,在时空定位中,引导学生认识古印欧人和欧亚游牧民迁徙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理解游牧民族迁徙对于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 3、通过早期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学习,体会他们对区城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并以此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游牧民族迁徙的基本过程,分析游牧民族迁徙对区域文明产生的影响。 难点:全面认识民族迁徙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有冲突碰撞,更有交流融合,由此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五、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亚欧大陆,经历了好几千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由黄河至长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恒河,西亚、中亚由安那托尼亚至波斯、阿富汗,欧洲由地中海沿岸至波罗的海之南,由不列颠至乌克兰,乃至与亚欧大陆毗连的地中海南岸,都先后不一地成为农耕和半农耕地带。由此构成一个绵亘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之间的偏南的长弧形的农耕世界在这个农耕世界之北,是宜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 【课前思考】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重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庐山白鹿洞书院 新课: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 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充分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包括革命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二史一情”教育等,既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3.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2.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思考: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填写知识结构表格。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讲解这一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并总结影响,即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苏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最全)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形成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①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④教育: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产生 【政治】1)“仁”的思想【核心】2)“礼”的思想(贵贱有序)指周礼代表没落奴隶主3)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4)注重政治与人事5)敬鬼神而远之 【文化教育】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开创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 【基本文献及地位】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孔子言论被编为《论语》开创儒学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成为大宗 1)“仁政”思想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性善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 3、荀子 1)仁义、王道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之向善 4)“天行有常”(唯物):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5)深入讨论“礼”,学习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汉代儒学(儒家思想的兴起) 秦皇汉武在思想专制上目的同;秦亡汉兴的原因是政策不同,措施决定结果。 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建立大一统国家②实质:文化专制。③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不同:①政策:秦对儒学排斥打击;汉尊崇。②原因:秦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③影响:秦时儒学进入低潮;汉时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背景:①王国:诸侯实力膨胀,威胁中央②边境:匈奴威胁西汉③土地: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代表作:《春秋繁露》) 主要观点:①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限制皇帝残暴行为。 ③阶级矛盾: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④统治秩序: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仁义礼智信、孝) 特点:1、外儒内法(阴阳、道)2、儒学神化3、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二、西汉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原因:1、董仲舒改革2、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