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的。

3、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写作

4、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2、指导学生初读诗歌,并掌握理解诗歌的基本方法——四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

3、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掌握诗歌诵读的方法技巧。

4、赏析诗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5、迁移扩展。古诗和现代的歌词,有很多的相似点,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方文山作词的歌曲《菊花台》很好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鉴《秋兴八首》(其一)和《菊花台》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写几句情景交融的歌词。

6、小结课堂。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所掌握的方法、所产生的感悟进行及时的反思小结。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 新课学习: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配以练习,突破难点。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第七段总括全文。 4、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归纳词的活用。 6、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xx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同类热门:: 高二语文说课稿: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高二语文说课稿:蜀道难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封面)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 一》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教案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 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 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 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 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 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 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 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 南赋》(王梦楼语)。而其实,《秋兴》这组诗也正可以与屈原的《哀郢》相比拟。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战乱的忧伤,确有其胎息 相同之处。 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 局限。这在杜甫也不例外。《秋兴八首》虽然描写的着重在当时政治中 心的长安,显示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情绪,但是他的眼光总是超越不出那 个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画省④香炉违伏枕”,第五首所提 到的“几回青琐⑤点朝班”,都表示着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仕宦 前途未能忘怀。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⑥,更不免眷 恋着那个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从表面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秋兴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

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通用定)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单元第课。本单元均属(文体)。本 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次接触单元,侧重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是在进一步落实必 修阶段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与高考的衔接。)相比于本单元的其它两篇文章分别侧重 于和,本文侧重于。 本文主要叙述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文章(特色)。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及前面必修阶段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积累并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欣赏、鉴别、评价语言和文学作品。加之学生生活体验少,与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时代隔膜,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考虑,结合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及作品。 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层次。(文艺评论: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所引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4.背诵文中优美句段。 5.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掌握鉴赏 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自身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或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小说主题。 或: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或: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掌握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基于教材……的要求) 难点:深入理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基于学情的考虑)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将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采用诵读法、合作交流法、启发法、点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师说》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导读: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1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 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杜甫诗三首 讲义---《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诗三首 一、新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杜诗三首,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后期生活概况: 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了鄜州(Fū,现在陕西富县)。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李亨(756~761年在位),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四月,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琯(guǎn),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 759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弃官入蜀,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宝应元年(762),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他又流亡到了梓[zǐ]州(现在四川三台)。过了两年(764),他的好友严武复为成都尹,他又从阆州(Làng,现在四川阆中)折回成都,入严武幕。不料严武第二年(765)即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依靠,他只好东下(永泰元年即765年5月离开成都),秋居云安(今四川云阳),大历元年(766)自云安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东),在夔州住了两年。此后他一直在水上飘泊,由江陵到公安,再到岳阳,于大历五年(770)卒于湘江舟中。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答复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领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泼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习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习题目:

问习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习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习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答复:“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领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习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详细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领会司马迁在记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习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别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习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习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的所要求的。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

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等奖

高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 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语言美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秋兴八首》创作背景详细整理稿

《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详细解析整理 一、诗歌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五岁,耳聋体弱,正寄居在长江岸边的夔州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在来到夔州这座地势险要的山城之前,杜甫已经在西南地区度过了将尽六年的漂泊生活。 冯志的《杜甫在夔州》中也写到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很多诗篇。两年内写了两三百篇,占他全部诗篇的七分之二。他在夔州住了两年的原因: (即青年壮游、长安困守、成都草堂、飘泊荆湘)764年春,杜甫携家由梓州往阆州,拟由水路出蜀(四川)。闻严武在成都,遂重回成都。六月,严武荐杜甫为节度史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到半年,厌倦幕府生活。765年正月,辞官回草堂闲居。四月,严武死,失去依靠,五月,携家离开成都,买舟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766年至夔州。夔州都督柏茂林多有帮助,于第二年迁居夔西,经营那里的四十亩柑橘园,又租得东屯的一些公田,雇人耕种,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同时进入创作的一个丰收期,在夔州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名篇即作于此时。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在这期间,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虽然基本结束了,但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从762 年开始,杜甫最重要的朋友如李白、房、储光羲、郑虔、苏源明、严武等人相继离世。他本人也在战乱流离的岁月中步入衰朽残年,并且体弱多病。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在秋意萧瑟的夔州城,杜甫创作出这组不朽诗作。 杜甫从山腰上的客堂搬至城内的“西阁”,大约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秋兴》八首组诗。秋季从来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时节,落木纷纷,秋风瑟瑟,总是容易唤醒诗人敏感的情思,致使杜甫写下著名的开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事实上,在后人看来无比高绝的吟咏,也只是一位垂老诗人在遥远异乡,孤独天地间的真切感受。 二、诗歌内容简介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定xxx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定xxx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定xxx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定xxx,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xxx》,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xxx》,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 【原文】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

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白话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四川奉节县)时(大历二年;;767年)的作品,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杜甫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2020年高二语文说课稿范文五篇

2020年高二语文说课稿范文五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高二语文说课稿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 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板块,这一专题……,《》表达了……,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积累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但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高一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了解得较为肤浅,(换成合适的一句话)所以在理解文章主旨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文言文)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没有养成调动情感、运用想象来填充意象,品悟情感的习惯;另外,爱国已成为他们情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阅历有限,他们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诗人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诗歌)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所以在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现代文、小说)诗歌不能用这个,因为诗歌不讲求理性认识,除非哲理诗。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2.3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接下来,我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设定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口、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的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来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为学生播放歌曲《我的祖国》,“”歌词所体现的情感与本文不谋而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导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烛之武退秦师》、《拿来主义》那个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