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教案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5

【课程标准描述】

1.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学习目标】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多角度观察、对比、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会说出解题的思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通过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会说出解题的思路。

【评价活动方案】

1.在观察座位示意图、小组合作讨论中,计算师生人数的过程,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师生讨论租的车是否坐得下,以评价学习目标2。

3、在练习中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7= 3×4= 9×6= 5×6= 4×8= 5×9=

2×8= 3×7= 7×6= 5×4= 6×8= 9×3=

2.二年级(1)班有45个小朋友,老师准备了42本笔记本,每人发一本,够吗?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评价目标1)

教师:二年(1)班的同学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在租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解决好吗?

1.收集信息,理解问题。

出示例题

数学信息: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能坐下吗?

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指出:现在能直接求“坐得下吗?”缺什么条件?(要知道车上有多少个座位)教师说明:对了,只要知道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和总人数进行比较,就知道能不能坐得下,那么,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可以怎样求呢?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评价目标2)

出示座位图

(1)仔细观察座位示意图,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请你自己试着做一做,并把想法在图中表示出来。再到小组中去交流自己的想法。

每一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说清解题思路。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应板书。(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解题的思路)

预设1: 2x7=14(个)2x7=14(个)14+14+5=33(个)

预设2: 4x7+5=33(个)

预设3:7x4+5=33(个)

预设4:2x8=16(个)2x8=16(个)16+16+1=33(个)

预设5:4x8+1=33(个)

预设6:8x4+1=33(个)

预设7:5×8-7=33(个)

(3)看到这么多的解答方法,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把大家的解答方法分成两类,一个是横向观察,一个是纵向观察。正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3.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知道学生和老师一共有32个人,客车有33个座位,现在你知道客车能坐得下吗?

引导学生比较32个<33个,能坐得下吗?

小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4.回顾检验。

(1)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先找数学信息,求出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需要多少座位,再求出客车有多少座位。

(2)用到了哪些方法?

运用到了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分析题意。

(3)怎么知道是否能坐得下?

用一共的人数和客车的座位数进行比较。

小结: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三、巩固练习。(评价目标3)

1.做一做。

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2.数学书85页第3题。

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3.数学书85页第6题。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数学信息(每节车厢需要6个轮子)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学习目标检测】

1.幼儿园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这些鸡蛋够吗?

2.已知每辆小汽车可坐3只,每辆大客车坐8只。一共有40只小动物要去参加运动会,来了1辆小汽车和4辆大客车,够坐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测试题

第6单元测试题 卷面(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8+8+8+8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2.3个7相加的和是()。 3.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是9,积是()。 4.根据口诀“六八四十八”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是()和()。 5.把口诀补充完整。 ()八二十四五()三十五 ()七四十二三()二十七 ()九六十三四()二十八 6.在里填上“>”“<”或“=”。 7×430 5×835 9×327 8×428 9×770 6×850 4×96×6 5×97×9 7.30比4个7多()。 8.9×4+4=()。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因为2+2=2×2,所以3+3=3×3。() 2.4×7和7×4都可以用口诀“四七二十八”来计算。() 3.在乘法算式里,积一定比其中任何一个乘数都大。() 4.6×6和4×9的结果都是36,所用的乘法口诀相同。() 5.求6个7的和,列算式是6×7。() 三、选一选。(10分) 1.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2,算式可能是()。 A.6+6 B.6×2 C.4×4 2.1块橡皮7角钱,五块橡皮要()。 A.3元 B.3元5角 C.35元 3.8×7表示()。

A.8和7相加 B.7个8相加 C.8个7相乘 4.与3×6+6的结果相同的是()。 A.6×3 B.6×4 C.3×7 5.下面几个算式中,积最小的是()。 A.5×5 B.4×6 C.3×7 四、算一算。(共18分) 1.口算。(12分) 5×6= 7×4= 3×8= 4×8= 3×5= 6×7= 2×9= 7×8= 9×5= 6×4= 7×3= 8×6=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6分) ()×5<36()×6<45 ()×8<50()×4<40 ()×6<25()×8<64 五、看图列算式。(12分) 1. 2.

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卷面(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75分)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38分) 1.4个9相加得();5个7相加得()。 2.8+8+8+8=()×()9×5+9=()×() 3.从28里连续减去()个7得0。 4.一个乘数是9,另一个乘数是8,积是()。 5.8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6.在里填上“>”“<”“=”或“+”“-”“×”。 7.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9=45 ()×9=54 ()×4=36 ()×8=64 ()×7=49 6×()=48 8.找规律填数。 (1)3,6,(),12,(),18。 (2)6,12,18,24,(),()。 (3)81,72,63,54,(),()。 9.乘法口诀接龙。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2020年的2月份正好有4个星期零1天,这个月有()天。 ①5 ②28 ③29 2.7+7+7+7+6不能改写成的算式是()。 ①4×7+1 ②4×7+6 ③5×7-1 3.如图所示,假如每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8米,从第1个圆到第5个圆的距离是()米。 ①32 ②40 ③48 4.一个正方形的游乐场,每条边上有9盏彩灯(每个角上都有一盏),一共有()盏彩灯。 ①36 ②32 ③34 5.买1本练习本要8角,买6本练习本要()。 ①48元②4元8角③14角 三、我会算。(共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12分) 4×7= 6×7= 3×9= 7×8= 6×8-8= 7×9+9= 9×6+9= 9×9-11= 6×2+2= 8×5+2= 7×7-4= 4×8+18= 2.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5分) 3.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9分) 36>5×()4×()<27 7×()<45 48>9×()()×7<52 ()×6<42 28>3×()9×()<43 8×()<59 四、我会列式。(6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科目数学 班级二(1)班 任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测试卷

编号:76854125658544289374459234 学校:麻阳市青水河镇刚强学校* 教师:国敏* 班级:云云伍班* 第6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卷面(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75分)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38分) 1.4个9相加得();5个7相加得()。 2.8+8+8+8=()×()9×5+9=()×() 3.从28里连续减去()个7得0。 4.一个乘数是9,另一个乘数是8,积是()。 5.8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6.在里填上“>”“<”“=”或“+”“-”“×”。 7.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9=45 ()×9=54 ()×4=36 ()×8=64 ()×7=49 6×()=48 8.找规律填数。 (1)3,6,(),12,(),18。 (2)6,12,18,24,(),()。 (3)81,72,63,54,(),()。

9.乘法口诀接龙。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2020年的2月份正好有4个星期零1天,这个月有()天。 ①5 ②28 ③29 2.7+7+7+7+6不能改写成的算式是()。 ①4×7+1 ②4×7+6 ③5×7-1 3.如图所示,假如每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8米,从第1个圆到第5个圆的距离是()米。 ①32 ②40 ③48 4.一个正方形的游乐场,每条边上有9盏彩灯(每个角上都有一盏),一共有()盏彩灯。 ①36 ②32 ③34 5.买1本练习本要8角,买6本练习本要()。 ①48元②4元8角③14角 三、我会算。(共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12分) 4×7= 6×7= 3×9= 7×8= 6×8-8= 7×9+9= 9×6+9= 9×9-11= 6×2+2= 8×5+2= 7×7-4= 4×8+18= 2.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5分) 3.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9分) 36>5×()4×()<27 7×()<45 48>9×()()×7<52 ()×6<42 28>3×()9×()<43 8×()<59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六年级上册主要编排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用百分数解决一般性问题,而本单元主要涉及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百分数(二)——折扣………………………………………1课时 百分数(二)——成数………………………………………1课时 折扣与成数练习课………………………………………2课时 百分数(二)——税率………………………………………1课时

百分数(二)——利率………………………………………1课时 税率与利率练习课………………………………………2课时 第一课时:百分数:折扣 教学容:P8例题1,做一做,P13练习二1、2、3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精编单元试卷 第六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33分) 1. ( )个( ) 列算式:( )×()=15或( )×()=15 2.从54里连续减去9,减( )次后结果是0。 3.○+○+○+○=24,○是( ) □+□+□+□+□+□+□=56,□是( ) 4.写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 ( ) ( ) ( ) ( ) 5.有8个大盘子,每个盘子里放6个脐橙,一共要放( )个脐橙。6.9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口诀得数相差( )。 7.比7个6多3的数是( )。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 16 24 ( ) ( ) ( ) 56 81 72 63 ( ) ( ) 36 27 18 9 9.猜灯谜。 ×7=7 4×=32 9×=45 ×3=21 8×=40 9×=81 10.>) <) =)爬向哪里?

9×78×8 7×55×7 9×78×9 6×69×4 9×77×8 8×8)7×7 二、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5分) 1.7个9连加写成算式是7+9。( ) 2.7个9的和比8个9的和少1。( ) 3.2个乘数都是9,积是18。( ) 4.任何一句乘法口诀都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乘法算式。( ) 5.7+7+7+7+7=5×7=35。( ) 三、选择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5分) 1.8×7和7×8的( )不同。 ①结果②口诀③读法 2.根据图形★★★★★★★★★★列出的算式不正确的是( )。 ①4×3 ②4×2+2 ③4+4+2 3.1支钢笔6元钱,买8支钢笔一共要用( )钱。 ①4元8角②48元③14元 4.学校书法小组有7个小组,每个小组有9人,共有( )。 ①63人②58人③49人 5.如图所示,假如每两个三角形之间的距离是6米,从第1个三角形到第5个三角形的距离是( )。 ①9米②30米③24米 四、摩天轮。(10分) 五、直接写出得数。(6分) 7×9-9=6×8+8=2×6+2=

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简单的数据整理,数学广角等。 在数的计算方面。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 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 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表示的意义,从情境图中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地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一起看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表示的意义,从情境图中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地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 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所表示的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创设情景:在美丽的地球上,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与我们朝夕相处。瞧!它们来了!(多媒体演示:各种小动物慢慢走来。) 2.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讲一讲关于它,你在画面上看到些什么。 3. 独立思考:提出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教师个别辅导) 组内交流。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请人或自己解决,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将你们组里的问题告诉大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乘法问题上。

教师板书个别问题,并以学生的姓名命名,激发兴趣。 4. 讨论:小兔子一共有几个萝卜? 学生可能出现加、乘两种方法,让学生再次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并回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质疑:算式3×4=12(根)中,3是从哪里来的?4表示什么?12呢? 5.“连一连”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问题的可与同桌或老师商量。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6+3”没有吃到水果。 生2:桃子表示3个6,松果表示6个3,但都可以与3×6,6×3连起来。 生3:桃子和松果同样多。 活动二 1.“说一说”:学生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理解图意,再试说算式。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幅图都可以用2×3或3×2来表示。 生2:有的表示2个3,有的表示3个2,还有的既表示3个2,又表示2个3。师:对!它们都可以用2×3来表示。 2.“摆一摆,说一说”: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再出示算式。 (1)讨论:3×2表示几个几?动手摆出两种摆法。 (2)由“小老师”出题,其他同学动手摆一摆,并与同伴说一说。 3.“接力赛”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的两个画面。 (2)小组接力完成:一个说图意,一个列算式。 一个说还可以怎样写,一个评价是否可以得到“智多星”。 活动三 1. 出示超市中商品乱放的场面,提问:这样的地方你们喜欢吗?该怎么办? 2. 学生口述,多媒体演示。 3. 以小组为单位,帮售货员阿姨清点货物。 4. 交流评价:老师这里有一张货物清单,看一看,你们点的对吗? 活动四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段、

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 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需要准的教具和学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6)和表内乘法 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公式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公式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每个乘法公式的含义和乘法公式的来源。难点在于让学生记住7-9的乘法公式,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利用2-6乘法公式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来转移7、8、9的乘法公式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记忆简明公式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2) “表内乘法(2)”的直观操作,是第四单元表内乘法(1)的延续。在“表内乘法(1)”单元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乘法的重要性,学习了2 ~ 6个乘法公式,初步掌握总结归纳乘法公式的方法非常重要本单元的教材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编排的。主要内容是乘法公式和7、8、9的简单应用。最后,对该单元进行安排和审查。 这个单元有5个学习新知识的班。具体内容安排如下:1课时、2课时、3课时、4课时、5课时、7个乘法公式、8个乘法公式、9个乘法公式、乘法加乘法减简单问题示例和材料示例1、七巧板制作的7个图案例2:鼓乐队演奏的情况,每行8个人,有8行。例3:选择文具店的价格并提问例4:九次龙舟竞赛,每船9人例5:计算公共汽车上的座位数,判断是否有32个人能做到。[排列特征] 1。乘法问题是从具体的例子中得出的,乘法公式是根据连续加法的

结果得出的。在设计7、8和9的乘法公式活动时,教科书选择典型的例子,以直观的形式计算连续加法的结果,然后编写乘法公式来总结乘法公式7的乘法公式使用拼图拼出的各种图形来获得加法的结果,并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8的乘法公式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的排列图组成,并以数轴的形式给出加法的结果。9的乘法公式基于龙舟竞赛的示意图,以数轴的形式给出加法的结果。 2。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总结乘法公式在设计7、8、9乘法公式的总结归纳过程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用7个连续加法的几个结果填写表格,并在数轴上写下8个和9个连续加法的几个结果。教材都给出了具体的例子。第二,在总结乘法公式时,给出完整的乘法公式和1的乘法公式,以及其他公式和公式,以便学生填写乘积并完成公式。第三,由公式计算的另一个公式只给出一个数字。3。解决问题的替代安排在学习了8的乘法公式后,例3安排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即“多少”是多少。在学习了9的乘法公式后,例5安排了“乘加两步”的问题进行计算和求解,这样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单位教学目标] 1。独立总结7 ~ 9的乘法公式,理解每个乘法公式的含义 2。记住7 ~ 9的乘法公式,可以用乘法公式进行乘法计算3.会用乘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学习如何总结乘法公式,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1.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 2.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á) 畜(xù)养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梗概部分,说一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四、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冒险精神、坚忍、有毅力、有智慧、勇敢、果断、勇于进取……)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浏览精彩片段,说一说在表达上它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观察物体(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