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3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和缘起……………………………………( 13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 13 )(二)源与流: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缘起…………………………( 14 )二、显与隐: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表现……………………………( 15 )(一)自由意识的显在表现……………………………………………( 15 )(二)自由意识的深层体现………………………………………( 17 )三、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意义及局限………………………………( 21 )(一)意义…………………………………………………………( 21 )(二)局限…………………………………………………………( 22 )注释……………………………………………………………………( 24 )参考文献………………………………………………………………( 25 )英文摘要、关键词……………………………………………………( 26 )

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摘要:萧红追求的自由是不受拘束,也是平等、光明,含有爱和温暖的自由。这种自由意识吸引着无数读者走近她、倾听她。它是如何产生的?她的自由意识在作品中体现在显现的“时代主题”和自觉或不自觉的“女性意识”,也体现在隐现的深层次的人文追求:启蒙式批判、重视个人生存意义和价值追求爱和温暖的生命哲学,以及艺术形式独创性中蕴含的自由意识。这其中有对时代的关注、大众视角,既凸显了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不乏温情的清醒。“自由”是萧红生命和文学的核心词汇。

关键词:萧红、自由意识、源流、意义

萧红一生都在歌颂自由、追求自由。从她的作品问世至今,有关其自由意识的研究已有不少。有关于它们体现的反抗压迫的论述,如鲁迅肯定了它“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1],闫红认为萧红“表现出与小说政治意识形态取向一致的抗战文艺创作主题”[2]。有的是关于其追求艺术上创造性的论述。也有有关其追求性别自由的研究,如《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苦难意识》[3]。这些研究是从不同侧面分析其作品中自由意识的某些方面,而对于整体上把握其自由意识缺乏系统研究。笔者希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地分析这种自由意识的缘起、表现及意义。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和缘起

人的意识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有意或无意地形成。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吸引着无数读者走近她、倾听她。它的内容包括哪些,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一> 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

萧红的自由意识主要包括反抗和创造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在客观方面的不满并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性别压迫,力图创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在内在精神层面则表

现为反抗传统、不盲从时代潮流、继承并创造启蒙式的批判、反抗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忽视,创造一种清醒深刻的人生和文学形式。

<二> 源与流: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缘起

1 坎坷的个人遭际

萧红生于地主之家,因为被认为生日不吉利而被改了生日。父母亲人的排斥,使得萧红形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她敏感于自身的被忽视、无形中的被压迫,敏感于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较早地感受到了父权的压迫,较早地关注周围生活中的不平等,从而把目光投向了底层,开始为自身和他人争取重视和平等。这寂寞孤单的童年中,尚有一个爱她的祖父。他给了她温暖和爱,使她明白这世上除了寂寞和憎恶外,还有这样的体贴和关爱。对于萧红来说,“越是体验到美、善的一面”[4],越不能忍受恶的一面。所以,她更强烈地仇视父权、向往平等和温暖。她毕生为着这温暖和爱而追求:反抗父权压迫、反抗阶级压迫。这些童年经历,形成了萧红生命意识中最初也是最根本的意识——自由。

萧红用多半生的奔波寻找一个建立在平等和爱的基础上的家,却失败了。她在抗争中得以上中学,接触新思想,最终逃婚。但爱情随之幻灭,她遭到囚禁。数次逃离后在萧军的帮助下得以逃脱危难,可是内在的精神上的不平等又压抑着她,后与端木蕻良结合,最终带着满身心的伤离世。在萧红的感情经历中,可以看到她的勇敢和自由,她宁肯漂泊,甚至被怀疑和中伤,也不屈从时人的议论和规范。在凄清的感情经历中,她越发感到社会上的性别压迫、男权社会无形的压力。所以,她勇敢地将争取女性平等的剑挥向无边的黑暗。

2 精神血脉

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李向辉曾说鲁迅是萧红“人生、文学命运的关键人物”[5]。鲁迅的自由观也在精神血脉中影响着萧红。鲁迅曾受到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的影响,从而对封建政治秩序和社会精神状态对个人的压抑、控制进行激烈的否定。“自由意识成为他的基本的价值标准”[6],他渴望通过“撄人心”唤醒人的意识。同时“政治革命的要求被纳入到鲁迅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思考中”[7]。他“以自由意识……为核心建构了反省民族文化的价值标准”[8]。这种自由意识深刻地影响着萧红。早在上学时,萧红已经被他的思想折服。在上海的交往中,“为人生”、“不必趋时”的指导使她坚定了现实

主义创作,比如她曾说作者要写熟悉的题材而不必在表面迎合时代。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着萧红自由意识的形成、发展。她用独特的艺术风格抒写着救国救民的心境。正如在《社会性、女性、人性——萧红创作三重主题研究》[9]中所说“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整体呈现出逆主流创作潮流而动又与主流创作契合、互补的态势”。

3 时代的映照

20世纪30年代,随着异族入侵、剥削的加剧,救亡已取代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萧红作为此时期登上文坛的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作家,必然受时代影响,为“救亡”奔走。作为沦陷的乡民,她是深味失去自由的痛苦的,所以,追求民族的解放、身体的自由也相应地成为她的自觉追求,她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在深层上关注着、寻求着民族解放的根本——精神自由。

童年经历形成了她敏感的性格,使她敏感地怜悯他人的痛苦,形成了初期的自由意识。而情感的经历,又拓展了她追求的自由的空间:女性自由。她的自由意识在鲁迅的影响下完善、成熟,在时代的解放潮流中,她的自由意识得以进一步发展。她能从个人经历出发,产生自身的生存体验,并有把这种生存体验升华为艺术的能力。她自始至终是为着个人的、大众的甚至是人类的自由而努力的。

二显与隐:萧红作品中自由意识的表现

从踏上文坛起,萧红就以其赤子之心为追求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以及彻底的自由而奔走呼号。萧红自始至终地将目光投向底层大众,从初期的《王阿嫂的死》、《桥》、《手》,再到代表作《生死场》、《马伯乐》、《北中国》,每一部作品都渗透着她的赤子般的爱,用心体会你会听到用心擂响的响应时代又不盲从时代的呼唤自由的声音。

<一> 自由意识的显在表现

1 根系大地:赤子之爱

对于萧红初期作品中的时代主题,研究界多持赞同的声音。从早期鲁迅、胡风的为《生死场》所作的序和读后记,到当代的李长虹的《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等系列论述,都肯定了其早期作品的时代主题。而对于其中后期的作品,如《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评论者多认为其背离了时代。但仔细完整地读她的中后期作品会发现,她的作品从不曾失掉赤子般的爱。

萧红的走上文坛,受到了萧军及其朋友们等进步左翼青年的影响,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时代背景,都使她的早期作品染上时代印记。所以《王阿嫂的死》、《看风筝》、《夜风》等作品把批判的目光指向了“日伪统治的基础——地主和资本家”[10]。《生死场》是萧红走上全国文坛的力作,因其文本的独特性(只在后七章中描写抗日内容),在后世不断引起热议。如摩罗认为《生死场》主要是写“农民的生、老、病、死”[11],也有从女性角度、哲学角度的研究,但无论是赞同还是否定“抗日主题”说,都或简或繁地承认“抗日”、“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显现。

到了其创作后期,时人更多关注《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等,且不论这些作品的主题意蕴是否迎合时代(后文探讨),历来评论者都很少关注到她的创作于中后期的诸如小说《汾河的圆月》、《黄河》、《北中国》,剧本《突击》(与人合著),以及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书》、《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等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抗战剧团、奔丧后追赶队伍的战士,还是抗日斗争、对于恢复祖国山河和坚定抗战信心的呼唤和鼓励,都表明了她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时代。萧红是用更深沉的感情去书写更有力量的追求自由的作品。纵观她的创作历程,显现的关注时代的作品的数量由多到少,但质量、艺术上则是由涩到精的,我们要从整体上体会她的那颗自始至终关注时代的渴求自由的赤子之心。有的评论者或不承认萧红作品中的时代主题进行否定或从从缺点退步方面论述,如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的“退步”论。有的评论者虽然承认了其时代主题,如王义杰指出的:“萧红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就是在展开叙述的角度和方式上也是集体化、大众化的”[12]。但并没有将它上升到萧红的为人生、现实主义的自由意识,显得缺少深度。

2 爱由平等始:春曲谱响半角天空

萧红的女性意识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抗中形成的。敏感的心灵使她看清了父亲的残酷:歧视、压榨、虐待;细腻的思维使她明白了来自“爱人”的隐性压迫:不肯定、欺骗和遗弃。她渐渐明白他们是这男权社会一切权威的集中点。于是敏感倔强的萧红开始反抗,为自己,也为许多像她一样的在男权社会中艰难生活下的女性。这种隐含在生命深处的自觉意识使她走向了追寻性别平等这一自由国度的道路。在作品中体现为对孕育真相和女性苦难命运的描写。

萧红笔下的孕育是残酷的,初为人母的欣慰,对新生命的渴望荡然无存,生育被称为

“刑罚的日子”。王阿嫂说:“什么孩子,就是冤家”,《弃儿》中怀孕的痛苦感,《生死场》中的惨烈的生育场面描写:“女人横在血光中“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新生命还没到来就已经被诅咒,初为人母的幸福被这血光浸透着彻骨的寒凉。萧红以自己经历的孕育之痛向人们揭露这惨烈的现实。孕育是刑罚,不仅因为身体之痛,还有孩子父亲的漠然、不体贴甚至压迫,这些撕裂了女性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对丈夫关爱的期盼的心。正如《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13]中所说:“她始终未曾放弃对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自己的女性立场”。她的作品描绘了很多女性,从生育到死亡,从生存到生活,最终死的死、残的残,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种种不幸呢?

王阿嫂、金枝、王婆、翠姨、小团圆媳妇……这些女性的不幸命运都是来自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的男权中心社会。她们的惨烈遭遇无形中让人们开始思考着罪恶之源,其深刻处还在于,萧红的作品也开始从女性自身的弱点去寻找女性苦难的根源。比如翠姨的遭遇。她是我继母的异母妹妹,却爱上了我的堂哥。他们有可能在一起,但一切都因为她的受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习俗的戕害,所以来不及喊出求救的声音便去世了。这是女性在传统文化积压下的压抑、残缺自我的弱点。同样“小团圆媳妇”不正是在街邻和婆婆的受传统文化、思维影响的无意识中被残害的吗?所以女性自救对于追求女性的解放也极其重要。

对于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新时期有很多论述。如《论萧红小说的婚恋悲剧》[14]、《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思考》[15]。但这种论述只是从性别角度研究,除了首次运用女性视角研究的论述外,其他的相关论述多是将其不断深化,为笔者了解其女性意识提高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少有将女性意识与萧红的自由意识相联系的观点,且没有将它归入到萧红整体的自由意识中。

<二> 自由意识的深层体现

1 国民灵魂的鲁门刻画者

鲁迅先生曾说要刻画出国民灵魂的丑态和痼疾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启蒙式探索,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反帝的时代潮流中被淹没了,救亡文学淹没了一切个人的声音。这样的时代中,作为吸取“鲁门的乳汁”(孙犁语)的萧红,却在表层背离时代主题下,与主流契合着。萧红用作品表露着国民灵魂麻木、残酷,向读者展示了启蒙式批判的必要性,她追求的启蒙、人的主体性觉醒正是萧红自由意识的一部分。

翻开《生死场》,种种国民愚昧、麻木、自私的丑恶嘴脸层层展现,无目的的生生死死、造的太滥毁的太惨的生命。时间在这里停滞、轮回。倘不是异族的入侵,他们依旧这么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不怜惜子女、把人的价值低于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一切、混沌不堪。最终他们还是走向了反抗,但这反抗是为了什么?自觉的反抗意识似乎没有显现。这在给人们希望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疑问:他们的反抗之路还能走多远?怎样的反抗才是最根本的?

如果说《生死场》中这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还显稚嫩,那么创作后期的《呼兰河传》则使这种批判成熟了、犀利了。有关《呼兰河传》的主题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萧红是不会不顾时代地陷入个人回忆的。在深入挖掘文本后,会发现这种启蒙式现实主义的批判。

在这小城里,人们多是动物性的存在,退回了末人的状态。萧红“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默默透视中剖析着老中国民族的灵魂”[16]。此外,有关大泥坑的描写更是显示了国民的本质:顺应一切,贪图这远离自身危害的安逸,也显示了中国民众的“瞒和骗”。明明是瘟猪,偏要自欺欺人地说是淹死的猪,且不许有人说实话。这一幅幅国民灵魂中的愚昧、瞒和骗,显示了旧中国的痼疾,其实这也是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所在,更是救亡的根本归处。“这是一片风景,也是一个象征,它暗示着一种文化意义的缺席,而这个意义的隐匿已有恒久的历史”[17]。此外,围绕小团圆媳妇上演的闹剧更是无形中批判了国民灵魂。健康自然的小团圆媳妇被按传统习惯活着的婆婆“匡正”致死。可是婆婆哭着“那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荡产的五千多吊钱”而瞎了一只眼。人性的泯灭,不自觉的残害,这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渣滓造成的。与之相关的看客们,种种文化病态下的民众们正是造成中国衰弱的根由。在对《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作品的研究中,有人指出它们中体现了萧红的国民性批判、启蒙意识,如《论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18],但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将它与“抗战”主题对立,没有认识到这种启蒙和批判意识正是萧红企图建立在群体觉醒基础上的抗战,从而在根本上反抗民族压迫,实现身体和精神的真正自由。在萧红的自由意识中,民族救亡与启蒙并重,只有唤醒了底层民众的灵魂才能在冲破封建旧藩篱的基础上带给民族救亡强劲的力量。

2 生命荒原上的跋涉者

萧红的作品用一幕幕生死意义图逼近哲学的高度。她追求的自由,除了反抗压迫之外,还向往着爱和温暖。失却了爱,人会麻木、冷漠、无法激起生命的活力。她要使人认清这无爱无温暖的人生的可悲与恐怖,从而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萧红的反抗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忽视、追求含有爱和温暖的自由意识便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而非有关研究者指出仅仅体现了“个人书写”或“怀乡主题”。

《生死场》中人们忙着生,忙着死,活着麻木、盲目,死了漠然,这里只有生命的荒原,人们都在动物性缺乏自主性地苟活着。王婆是不羁的,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状态下,她的种种表现又是那么的恐怖:不小心将女儿摔死,没掉一滴泪,却在丰收中慰藉着自己。这样一个不羁的灵魂在《生死场》中显得弥足珍贵,却又因生存困境的挤压畸变成了同生死场中他人一样漠视生命的人。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成业将女儿残忍地摔死。这生存困境造成人的生命价值的扭曲,在生死场上形成了生命荒原。在这里,每个人都背负着生存困境的十字架蹒跚前进,他们不再关心在乎别人的生死。萧红作品展现的种种生命的虚无感在《呼兰河传》描写呼兰城中人无聊、盲目、沉滞生存时达到了极致,但就在这极致的虚无中,她让读者怵目于这虚无而反思自己。同时她又给了读者萧红式的观照:爱与温暖。

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中,她集中描写了一个祖父对孙女的爱:宽容她、怜惜她、教她知识和做人。一个小女孩的自立与叛逆、善良与坚韧就在这祖父的爱的滋养下扎根,使得她的人生开始有意义、并向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去追求。磨倌冯歪嘴子也是这个混沌、盲目的小城中的亮点。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老实本分的人会和王大姑娘自由结合,他们遭到邻人诋毁、嘲笑。而妻子死后大家都等着看他笑话、等他喝闷酒悲伤时,他依然很有把握地活着,笑着。正如鲁迅在《野草?复仇》[19]中两人鉴赏“这路人的干枯”以及“他们的无聊”甚至于干枯、失了生趣,只为自己的立我。萧红更多地是以善意的爱和温暖拯救他的虚无、击退看客们的恶意。

萧红在这生命、世事的悲凉中,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和温暖。无论是反面展示生命的荒凉和无意义去惊醒世人的盲目、无价值生存,还是正面用爱和温暖鼓励世人去追求爱和意义,从“自我”走向“为我”,都体现了跋涉在生命荒原上的萧红的人道主义温情,使得萧红的自由意识更为完整地表现出来。

3 艺术藩篱中的攀援者

萧红是极其个性和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精神世界的主要阵地——文学里,她反抗着既有的形式和传统,攀援着现有的艺术藩篱,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世界。她曾说不同的生活下会有不同的小说,不必趋同。艺术上的自由集中体现在她的“散文化”、“诗化”、“绘画化”的小说文体上。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带有“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特征的。比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都与传统小说重视线索、时间顺序、典型人物、矛盾冲突等不同,而是将场面并置。这种空间结构又带有蒙太奇式的画面感。

至于“诗化”小说,则更多表现在她的作品的重韵律、一唱三叹式的语言上。如《呼兰河传》中第四章的第2节、第3节、第4节和第5节中开头分别用了“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使这种顶真回旋的韵律感如诗般和谐,这如诗般的韵律和凝练的语句在萧红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牛车上》:“那不是旷野,也不是山岗,又不是海边,又不是树林”。给人一种诗意的沉醉。“绘画化”小说主要体现在她的小说中对色彩的敏感,对场景造型的重视,比如《生死场》中对太阳的描绘,《呼兰河传》中对后花园景物的色彩渲染,以及这两部小说中的对场面造型式置观,都有绘画感。

此外她的作品的语言是本色、朴拙的,体现了萧红的平淡从容,这其中又蕴含着哲理性和悲凉感。同时萧红对于多种文体和题材都进行了尝试,如讽刺小说《马伯乐》。有关其作品艺术上的创造性也有相关论述,如《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20]中对其散文特征的研究比较深刻,《独特的叙事模式,多义的主题内涵——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叙述模式》[21]中对其叙述模式有较完整的论述,但没有归源到萧红的自由意识:不受任何既定传统的约束,以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文体、语言结构表达自我。

这些自由意识的显现的和内隐的表现中,有的论述者注重于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但没有将它们归源到萧红的自由意识这一根本所在,而且,在研究前期,只以是否符合抗战主题和艺术传统为标准,对其激烈地肯定或否定,到了新时期,研究视角更广泛、深入,但也在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极力否定萧红作品中的时代主题,认为那种研究缺乏深刻性,从而忽视了萧红作品研究的整体性。笔者希望通过发现这种种表现背后的自由意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的人生和作品中的反抗性和创造性,以及这其中的人道主义温情。

三萧红作品中自由意识的意义及局限

<一> 意义

1 与东北作家群比较

萧红以前期作品明显的时代主题以及东北流亡人的身份被纳入东北作家群,从而共同展现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存和反抗,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我们还应看到属于萧红式的独特的意义。萧红不同于萧军式正面描写抗战,较少带有有政治文化意识。不是“概念化”的呼号,不带有东北作家群中占主体形态的昂扬姿态和讴歌的盲从。萧红追求的更多的是启蒙式、现实主义式的解放。除了启蒙,她对笔下的人物、风俗都带有较多的批判色彩。如对风俗的描写,不似他们多表现其正面特点,而是更多带有批判意味。这种不屈从潮流、不盲从集体的独特视角,既补充了东北作家群,从而“共同塑造了直立起来的东北形象”[22],又显示了她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特性和锋利性。如《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23]中指出:“(《生死场》)触及现代文化抉择的生命起点、人的觉醒……诸方面的时代情绪和文化发展问题”。由此可看出萧红的自由意识使她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2 与丁玲和张爱玲比较

丁玲以昂扬的激情携着《莎菲女士的日记》走上文坛。那种狂飙、呼唤个性、坦露自我的态度体现了五四青年女性知识分子的时代要求。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氛围和丁玲与时代联系紧密的个人经历,使她虽创作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带有知识分子内省的作品,但整体上的创作依然是服从于时代的政治需要。而且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带来的荣耀进一步将她与时代、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她是追求民族解放的巾帼英雄,却也淹没了个人和知识分子的清醒与理性。与丁玲不同,萧红的自由意识在时代潮流中更坚定。萧红后期作品透露出的那份清醒,既关注社会、政治、国家民族,又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国民灵魂的启蒙,又在根本上契合了时代精神。

张爱玲也是在抗战的背景下写作的,但很少涉及战争。从《沉香屑》到《倾城之恋》、《小团圆》,她关注的是都市中的饮食男女,表现的是大俗大雅的稳妥人生。这种不涉时代的态度似乎与萧红有些相似。但张爱玲描写的都是都市男女、俗世红尘、人的倾轧,而萧红描写的始终是乡村大众在盲目沉滞中的压抑、生存困境对人的残害。同是旷世才女,

张爱玲更多的是以讥诮、机灵的语言冷眼旁观尘世中的一切,态度是不屑、讽刺的,调子是苍凉的。萧红则是以细腻质朴的语言悲悯着劳苦大众,并坚信着遥远但光明的未来,态度是同情的、悲悯的,调子是悲凉却又深挚的。所以与丁玲和张爱玲相比,萧红的作品既不盲从时代,带有个人体验,保持着自身的自由意识,又关注着现实、时代和民众,不乏温情和深刻性。所以对萧红的这种自由意识的研究使得萧红能在与其他作家的比较中更突出。

3 对萧红的自由意识的研究、把握也可以发现其承接和创造意义,从而表现出萧红及其作品的地位。其启蒙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文学精神中的启蒙传统,使得“改造国民灵魂”的主题得以延续,显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深刻性,另一方面又为开拓新式启蒙主义做出了贡献,从而使得这一文学精神得以发展。同时自由意识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又给当代文学提供了艺术滋养和优秀范式。新时期小说中有对萧红作品的空间结构形式的继承。也有对《呼兰河传》等小城回忆系列的对家园故土的精神寻根性的继承,如新时期的“寻根文学”。此外,新时期的“新写实”小说,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等小说的注重“写实”、“场景展现”也体现了对萧红作品的原生态性的继承。

<二> 局限

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由于受时代、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完善处。比如,在向内转视角上由于过分重视个人体验使得女性体验出发的细腻化缺少了鲁迅式批评现实的冲击力。比如在《呼兰河传》中由于某些部分过于温情,使得内容有流于感伤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在新开拓的文体、艺术上稍显稚嫩。比如场景并置的空间结构,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连接,对读者的跳跃性思维的要求增加,也就相应地影响了其作品的读者接受范围。同时,某些残酷场景的过分渲染,使得作品过于沉重、悲凉,带给读者的对于未来的光明和希望过于渺茫。

综上,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让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光芒。这其中有对时代的关注、大众视角,既凸显了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以自由之态保持着不乏温情的清醒。对五四鲁迅文学精神的继承更是显示了超越历史的眼光,同时在艺术上的种种自由创造又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范式。她的重视人物情感体验、精神体验的视角又与后世文学的

向内转遥相呼应,显示了她的作品的自由意识的恒久价值与超时空魅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萧红作品中不为时代潮流所压迫的自由精神对于当代文学抵制商业化、大众文学冲击保持当代文学精神和理想仍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九年,百万字著作,对于视创作为生命为宗教的萧红来说是不甘而有憾的;31年,坎坷不幸的机遇,对于生存能力有信心、坚强的萧红来说更是不甘的。但这坎坷的际遇、短暂的文学生涯、不甚丰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她、它们的自由意识已足够了。“自由”是萧红生命和文学的核心词汇。萧红,这一自由灵魂的歌者,用一部部浸着自身生命、血的著作之地吟唱着自由从而带给了她身后的我们无数的感动和震撼。

注释:

[1]鲁迅:《<生死场>序》,《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2页

[2][9][10][16]闫红《社会性、女性、人性——萧红创作三重主题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

[3]陈红丽《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苦难意识》,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闵青《萧红—艺术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沉醉》,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兰州大学,2007年

[6][7][8]汪晖《自由意识的发展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3期

[11]摩罗《<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和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0期

[12]王义杰《从<跋涉>看萧红的早期创作》,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

[13]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4]李琦《论萧红小说的婚恋悲剧》,娄底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5]曾利君《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7]邹水萍《跋涉在苦难尘间的生命书写者——萧红》,南昌大学,2005年

[18]郭秀琴《论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语文学刊,2007年第5期

[19]鲁迅《鲁迅经典文集》,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37页

[20]赵园《论小说十家?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1]周春梅《独特的叙事模式,多义的主题内涵——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叙述模式》,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22]朱玉珠《东北作家群中的别样景观——论萧红对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的超越》,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3]皇甫晓涛《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林贤治著《漂泊者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刘艳萍:《主流叙事与人性书写——姜敬爱与萧红小说的主题意蕴之比较》,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

[3]朱勤:《生命生存价值的探索者——萧红小说初探》,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刘永莉:《萧红——鲁迅启蒙文学精神的继承者》,理论学刊,2003年第6期

[5]季敏:《论萧红叙事文本的形式创造》,扬州大学,2003年

[6]江少英:《萧红小说诗学风格的建构》,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重帏之下的心灵隐痛——萧红小说中的父女情结》,保定学院学报,2009 [7]张华张永辉:

年第1期

[8]黄丝雨:《“离”与“归”——从萧红创作看其矛盾心态》,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吕新梅:《试论萧红小说的现代意识》,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0]王妹:《论萧红小说的叙事模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1]王雪:《论萧红小说的个性化审美意蕴》,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

[12]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3期

[13]王妹:《论萧红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4]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青岛大学,2003年

[15]孔凡梅:《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源与流》,山东大学,2005年

Free Soul Singer - On the awareness of freedom in the works

of Xiao Hong

Abstract:The freedom that Xiao Hong pursues is unfettered, and also equal, bright, filled with love and warmth. This awareness of freedom attracted countless readers approaching her and listening to her. How does it arise? Her awareness of freedom in the works is well illustrated in the self-evident "theme of times" and the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female consciousness ". It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humanistic pursuit which is looming and deep: the Enlightenment-style criticism,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istic meaning and value, the life philosophy of pursuing love and warm and free awareness contained in the original art forms. All these are concerned with the times, the public perspectives which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as well as tender reminder of freedom. "Freedom" is the key word of Xiao Hong's life and her literature.

Key Words:Xiao Hong awareness of freedom origin meaning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二次创作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二次创作 摘要:声乐艺术包含了声乐表演以及声乐创作两种艺术创作形式。声乐 表演与声乐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属于既密切相关却又有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歌唱艺术其实由两个创作过程组成,一是作品在最初的创作中原作者的词曲创作过程,称作“一度创作”,二是演唱者对原作品的表演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作“二次创作”。“二次创作”的声乐表演是一种对作品赋予新生命的创造行为,是表演者在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以及深入了解作品深层内涵为前提下,运用歌唱的形式原作品进而再次创作的全过程。声乐表演的二次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理解与感情投入将作品更为鲜明更为动人的呈现给听众的行为。本位在对声乐表演的二次创作本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原则以及重要性等做了全面的分析,以望加深学习者对声乐表演艺术二次创作的认识。 关键词:声乐表演;二次创作;重要性 一、引言 声乐艺术是集创作——作品——演出——欣赏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审美过程。这个过程系统的阶段性和完整性是为了人类在声乐艺术形态的表现以及审美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和艺术的创造。声乐的创造过程、作品形成、演出体现以及欣赏完整地构成声乐艺术的信息传导系统。在这种有机系统中完成声乐艺术美的“二次创作”是至关重要的过程。将音乐作品中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及没有确定意义的音响塑造表现在舞台上具有声音表达及人物性格塑造是一件多么耗费声乐演员毕生精力的艰巨使命!声乐表演中的“二次创作”既包括着一般美学的基本原理,更是揭示出具有特定的指向构成声乐表演的具体内容。 二、声乐表演艺术二次的本质与意义 (一)声乐表演二次创作的本质于概念 声乐表演,是一种表演性特别强烈的艺术形式,它需要通过特定的某种媒介来展示其内容与本质。它与绘画等艺术不同,绘画艺术可以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使人欣赏,然而声乐表演要供人欣赏是必须要由歌唱者将声乐作品变成有声、有词、有情、有型的二次创作,才会产生令人心动的音乐。作品演出要求歌唱者的积极配合以及出色的表演,使作品的潜力以及内涵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单纯的乐谱、音符不同于文章是可以直接向听众传输情感及思想,如果没有表演,它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特殊符号,因此,音乐是时刻离不开表演艺术的。 所谓的二次创作,重点强调的是“二次”,就是说声乐创作者不只是要把乐谱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相对应,更重要的是要在演唱表演过程中提示出更深层更具体的作品内涵,以彰显出于其他作品不同的表演的艺术性及内容个性,从而使作品因创作并且通过演唱进而增添创作色彩。因二次创作中有创作人的个性扩展、内容的创新及形式创新等特点,所以一般也被称为“再创作”。声乐表演就

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报告

*******学院****届学生毕业论文 质量分析报告 一、论文情况的整体评述 (一)论文成绩分布 学院****届共计*个专业,*个教学班,毕业论文成绩分布情况如下表:

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论文中仅优秀、良好二者就占到总论文数的一半以上,表明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基本具有初步进行研究的能力,在所有的论文中及格所占的比例为*%左右,表明学生掌握一些了科研规律。 但还可以看出,优秀论文所占的比例偏少,这与学生的态度、我们严格要求和把关论文质量有关。今后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二)论文的选题范围 绝大多数论文选题符合专业训练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实际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定,基础研究类选题占的比重较大,应用研究类篇数和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占选题材总数的相对较少。部分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专业实践进行研究,反映出学生有一定的实际能力。 (三)论文的格式 我们通过阅读学生的论文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论文的撰写格式,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论文的格式,学习的还不到位,像前言,结束语的写作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论文研究多是运用文献综述法,少量论文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常规数理统计法和实验研究法等方法。表明学生运用多途

径收集材料的能力及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五)在论文分析方面 论文的分析基本上能做到结合本课题相关专业理论、基础理论对 所研究的问题与材料进行论述与分析,并经过一定的抽象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论文论证较全面,符合逻辑规律,论证的范围与研究范围也相一致,而且有少数优秀论文有一定的深度,论点突出,有一定的创新。但对少部分学生而言明显存在逻辑分层不清的弊病,逻辑分层不清是很难将所要研究的问题阐述清楚的,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的改进。 (六)论文答辩 学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答辩活动,做到仪表大方整洁,精神饱满大多数同学能把论文梗概及主要思路、研究方法、结果和分析等报告清楚,论文报告时间掌握较好。回答问题简洁明了,不回避问题,条理清楚,反映学生准备较充分,对研究的问题和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时也暴露出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狭窄,知识联系把握得不够以及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等不足。 二、建议 (一)制定各项奖罚制度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发表时间:2009-06-26T14:47:16.200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3月第3期供稿作者:葛洪伟[导读] 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穷人和女性作为外视角,落在作品的题材、人物和故事上面;而作为内视角,则表现为作者的道德立场、思想和情感的倾向性。萧红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暴露权势者,反抗“男权中心社会”,控告世界的不义。但是,当她批判穷人和 妇女的愚昧和残酷时,那充满愤怒的目光中,却又是含了哀悯的。她清楚地知道,使穷人和妇女的人性劣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立场上,她作了必要的倾斜。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燃烧在那里面。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女性视角的运用,需要具备自觉的女性意识或女权意识。比如张爱玲,虽然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女主角,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性质,故而在颜色、比重、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她那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生死场》就是鲜明的一例。《生死场》写于1934年。萧红二十来岁在哈尔滨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约半年之内占领了东北全境,萧红作为难民离开东北往内地跑。1934年萧红和她的伴侣萧军来到青岛,萧军在这里写《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是直接写抗战活动的小说,萧红在这里写《生死场》。两本书写完之后就寄给了鲁迅。鲁迅看了很欣赏,经过不太长的周折就帮他们在上海出版了。书出版的时候,萧红萧军本人已经到了上海。“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抗日情绪非常强,不太夸张地说,全国都在关注东北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大家把注重点都集中到了作者的独特身份(东北人)、作品的独特地域(东北)和独特情绪氛围(抗日)上,两部小说都被定位为抗日小说,两位年轻的作者一下子名声大振,享誉全国。《生死场》就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播。 笔者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生死场》一共七八万字,如果看成八万字的话,前面的三分之二大约五万多字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九·一八”之前的十来年,约1921年前后,这个时期东北两个村庄的老百姓是怎么样过日子的,怎么样地生病,怎么样病了没钱看医生,怎么样地死亡,怎么样贫穷得养不起孩子只能把孩子摔死……全是写的这种东西,这是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写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切的人生感触。萧红作为一个难民逃到了关内,回望备受异族蹂躏的故乡和比平时更加苦难深重的父老乡亲,她意识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应该担负起某种与时局有关的责任,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谴责和控诉,表达一个具有亡国之忧的人收回故土的愿望。另外,萧红在学习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受到萧军、舒群、金剑啸这几个人的影响。舒群、金剑啸都是共产党员,萧军也是左翼倾向很明显的人。他们的影响也会使得萧红的创作有时候主动向左联的文学主张靠近。于是我们看到,她笔下的这帮普通老百姓,他们生老病死的过程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日本人占据村庄以后,他们的生活便多了一个内容:反抗日本人。在写作中,萧红大胆地打破传统的写实的方法,而采取一系列颇类现代主义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内倾的、断裂的、碎片化的处理上面。她的《生死场》并不像写实主义小说那般的将生活系统化和戏剧化,它们是反完整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彼此间并没有廊庑相连。故事无中心,无主角,甚至于无情节。没有一个人物是支配性的,支配的力量惟在命运的逻辑本身。《生死场》之后,萧红已经成为一位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家。在当时,国家意识形态因为民族战争的兴起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治代替文化,救亡代替启蒙,阶级性代替人性,宣传代替艺术,在这种语境的支配之下,萧红作品的价值不可能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教科书里,她书中的丰富的人性内容和非主流倾向被遮蔽了。作为存在者,萧红有理由无视所谓的“文学史”的存在,而仅仅属意于她的文学,它的潜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人道主义与自由。这是最高的,因而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学品质。她对文学和历史的贡献也是独一无二的。责任编辑王庆斌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写信结识鲁迅,1934 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 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浅谈声乐作品的处理与演唱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3863693.html, 浅谈声乐作品的处理与演唱 作者:陈娜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6年第10期 【摘要】声乐演唱需要演唱者对音乐作品进行准确的解释和体会,使演唱者自身能够通过其歌声,对音乐作品进行完美的展现。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最能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形式。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歌唱技巧,而忽略了演唱中的表演。艺术歌曲具有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婉转性、情感的真挚性以及音乐形象的独特生动性等风格特点,应该在了解艺术歌曲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演唱处理方案。 【关键词】声乐作品风格处理演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3-01 声乐演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综合了演唱者的脑力、体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将随着人的文化底蕴的提高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得以升华。 一、要深入分析作品 1.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 很多艺术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饱含丰富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就是以音乐形式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浓缩和凝结。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古典时期的作品声音力度不是很大,强弱的幅度对比也不是很强烈。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就着重强调自我主观意识的表达,作品多以理想事物、古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的结合,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重视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体现民族性。 2.要分析作品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既明显又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借助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科研支持,更好地分析和演绎不同国家、民族风格作品。 3.正确理解歌词的含义 每一部作品都有属于它自身的情感的含义,在演唱作品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每句歌词的含义,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作者想要充分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的演唱出作品的含义。

毕业论文现状分析范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现状分析范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是指学生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学校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带来的关于毕业论文现状分析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在会计 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特别是在职业技术院校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项目活动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出发,讨论完成项目活动的方法和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会计教学,任务设计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会计职业教育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女口,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等;另外,教学方法陈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在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出新。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

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综合性。职业教育要培养的能力及其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通常以从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它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围绕项目或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具体项目、技术及其方法。这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还必然涉及跨专业知识。 (二)自主性。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现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做活动的主人;;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个具体环节的细节;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学生的学习较多采用工作小组方式进行,同时创造条件、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这便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助于形成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及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学习的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会计工作能力行为提高;;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形成这种多样性的能力,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刘雪哲 学号 11040021 指导教师文春凤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 9430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0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中,萧红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女性作家。萧红孤独寂寞、执着倔强的鲜明个性,使小说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本文将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相结合。通过分析萧红小说中描写小人物悲苦、爱情不幸的悲剧主题,苦难生活中屈服或抗争的女性形象,清新自然的儿童视角,体会萧红孤独寂寞的个性、复杂矛盾的心理、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探究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性格、人生经历等之间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性格特征;人生经历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导读:一、人物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三、世人评价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上文是关于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在《呼兰河传》中,她与祖父快乐的后花园生活,也被真实的展示了出来。”一次,“我”将后园的玫瑰摘下插到祖父草帽上,祖父不知,进屋后祖母看见,大笑不止。这样真实欢乐的场面恐怕只有在祖父这篇中才能见着了吧。就是这样简简单单,才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光吧。萧红的作品不仅仅真实创造人物、自己心爱的人还真实自我,用一种勇于表现真实的态度,写下了自传性的《商市街》。尤其经典是她自己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看到旅馆别的房间的门上挂着“列巴圈”,她萌生了“偷”的念头。萧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后又因为没有了柴火不得不向房东借柴火,由于不好意思张口,他们只好写了一张字条去求借。她总在自己身处难堪的时候,往往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最真实的东西,所以很能打动人。她对自己的感情从不隐瞒、从不文饰,这一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萧红就是萧红,有着她独特的萧红体。这是没有人能够模仿的。她那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她面对着自己的第二任男人萧军,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都说对于越亲近的人来说,描写他的外貌必然是绰绰有余的长篇大论。且看萧红眼中的萧军“颧骨很高,眼睛小,嘴大,鼻子是一条柱”。仅仅十五字,便有棱有角,形神兼备了。远远超过那些冗长的篇章。以上这对萧军外貌的描写还不算什么,在散文《雪天》中有一段对话: 军:“饿了吧?” 红:“不饿” 军:“够不够?”

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以《呼兰河传》为例 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级:2010级1班 学号:102001010062 学生姓名:田甫 指导教师:朱伟华(教授) 完成时间: 2013年 10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田甫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为例》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田甫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引言 (1)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 (1) (一)人称的交替使用 (1) (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 (2) (三)女性自身视角 (3) 二、独特的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 (3) (一)语言的陌生化 (3) (二)语言富有浓厚的美感和情感色彩 (4) (三)修辞使用多样化 (4) 三、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5) (一)重视情感淡化情节 (5) (二)小说和散文没有明显的界限 (6) (三)诗情和画意融合在一起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浅析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

浅析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 目录 1、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工作不到位 (2) 1.1对选题不够重视 (2) 1.2写作前的检索文献、资料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3) 1.3不能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 (3) 2、毕业论文写作没有遵循毕业论文选题原则 (3) 2.1论文选题不具有主客观条件 (3) 2.2论文选题没有根据所学学科和专业,拘泥于套用学院或系里提供的论文题目 (3) 2.3论文选题没有联系实际,缺乏现实意义 (4) 3、没能根据论题需要收集和处理材料 (4) 3.1材料使用缺乏分析评价,堆砌材料 (4) 3.2无法充分使用材料 (4) 3.3选用他人材料不做文献引用、注释,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4) 4、毕业生缺乏撰写专业论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4) 5、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4) 5.1专业不对口 (5) 5.2脱离自己的工作实际 (5) 5.3选题没有新意 (5) 5.4选题过窄或过小 (5) 6、语言太枯燥,缺乏艺术感染力 (5) 7、格式混乱 (5) 8、指导教师要求不严,指导流于形式 (5) 9、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 (6) 10、改进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建议 (6) 10.1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6) 10.2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进行针对性辅导 (6) 10.3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7) 10.4指导教师切实负起责任,严格要求,精心指导 (7) 10.5科学组织论文答辩程序,严把毕业论文答辩关 (7)

引言: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是对自己知识水平、综合能力的检测;对教师而言,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应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由此探讨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近年来,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总是不多,平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论文固然难以令人满意,有些成绩好的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考察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工作不到位 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工作,是毕业论文写作中具有关键作用的第一步,从多年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看,写作的基础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对选题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式大体有四种:一是由任课教师将课题交院系,院系将各教师上交的课题汇总后统一公布,由学生自选;二是院系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课题研究,结合学生的学识、能力和水平拟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三是学生参加学校某部门的科研攻关集体或科研小组并开展工作,其研究课题可作为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四是如学生对本专业围的某些问题实实在在下过一番苦功钻研,可由学生自报课题。

浅谈萧红小说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萧红小说中的人文情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红以《生死场》的发表,闯进了中国文坛,同时显示出了不平凡的才华。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1936年初,鲁迅曾称誉萧红说:“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冰心一样。” 为什么萧红的小说不仅在三十年代初出现就拥有广泛的读者和影响,在流传四十年之后,人们又愈见耀眼的艺术魅力,而且在国外的影响,也愈广泛,引起了国际上中国新文学研究家的重视?这是因为:萧红是一位有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萧红小说主题,往往“力透纸背地表现了此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理想爱情的艰难曲折的心灵历程,并随之而来的幻灭的痛苦,由此反映出了时代的黑暗。尤其,萧红小说中所体现的独特的人文情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红怀着深重的悲悯情怀描写着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麻木与轻视,展现了一片赤裸裸的生与死的荒原。这种生命的麻木状态在萧红的精神体验中被赋予悲凉的色调,它在作品中被作家以象征性隐喻的手法一一点出:“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的盖伏下,像是一颗大型的菌类”,“也许她的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这里显然不是关于形体丑恶的描述,而是指涉着人以动物的方式支配生命的特征;“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被折磨到臀下蠕动着白色的蛆虫,牙变成绿色,这里同样不仅是个人悲剧的描写,而是某种“生命溃烂”的象喻;“老马走进屠场”,这里意味着一个象征性的行为过程,即人(两脚行走的动物)的命运和归宿正如同那走向屠场的老马一样,“因为一切过去的年代规定了它”。人的百年孤独的生活的洞门是“斑斑点点的血印”,人们正从这里出出进进,老王婆“好像自己踏在刑场了”。正因为她感着了这残状,才在其后显出不同于别人的冷漠、怪异,这是感悟了生命残酷的自我放弃与嘲弄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角度来比较,萧红的确与在她以前的作家不同,她不是写“问题小说”,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她没有冰心那样的心境来宣传“爱的哲学”;她也缺乏冯沅君的爱情小说的缠绵悱恻,吟唱着“恋爱路上的玫瑰花是血染的,爱史的最后一页是血写的,爱的歌曲的最终一阙是失望的呼声。”但是却还没有摆脱反封建包办婚姻。庐隐虽然也曾注目社会题材,但是她的主人公大半自命“我是一个最脆弱的人”,感情不能战胜理智,因而,温文尔雅而流于纤弱;凌叔华则“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则是带着强烈时代感和叛逆意识的新女性。当然,萧红更不类于此。萧红的小说,与她以前的女性作家相比,题材有所突破,在风格上则以“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著称,给人以一种清新的感觉。 萧红是一个有着深广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那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以及不寻常的情感经历使她在创作中具有了“直面真正的人生”的勇气,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始终关注思考着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呼唤着人性尊严、人生温暖和理想的生命形态。正是在这一点上,萧红的小说达到了深刻的人性深度,其悲剧意蕴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而获得了久远的魅力。 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