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伴精神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帕金森病伴精神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帕金森病伴精神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帕金森病伴精神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祥华孙圆满

山东省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科277101

【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有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试验,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来本院诊治的帕金病森伴精神病患者70例(PDPsy组),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后选出对照组仅患帕金森病的患者70例(P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Y等级、睡眠、抑郁、焦虑、认知、生活质量。结果:PD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要低于PDPsy 组患者的病情,X2=10.8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Psy组的患者病程要比PD组的患者长(X2=17.46,P<0.01)。PDPsy组的患者失眠以及日间思睡情况比PD组重(ESS:t =2.13,P=0.04;RBD:X2 =5.83,P=0.02)。两组患者抑郁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 =0.74,P =0.67)。PDPsy组焦虑状况要较仅有帕金森病患者严重,(t =2.41,P =0.02)。两组患者在认知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 =0.58,P =0.99)。PDPsy组的患者的生命质量较PD组的患者要低(t =3.84,P=0.01)。结论:帕金森病伴精神障碍的患者焦虑、睡眠、生活质量较差,需要照顾者以及医护人员更多关注。

【关键词】帕金森病;精神障碍;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quality of life on the mental disorder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 Methods: We had a matched case-control trial,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age and gender on the study. There were 70 patients who had Parkinson with mental disorder on thePDPsy group among July 2013 to July 2014. The PD group were the patients having Parkinson without mental disorder. Compare the sleep, depression, anxiety, cognition,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atients’H-Y degree in PDPs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PD group(X2= 10.88, P<0.01).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in two group on diseaseduration(X2 = 17.46, P<0.01). The patients on the PDPsy group had insomnia in the dark and sleepiness in the daytime than these on the PD group (ESS: t = 2.13, P = 0.04; RBD: X2 = 5.83, P = 0.02). And the patients on the PDPsy group were more anxiety than that on the PD group(t = 2.41, P = 0.02).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on depression and cognition between two groups.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DPs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PD group(t= 3.84, P= 0.01). Conclusion: Patients having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ve poor quality of life. That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Parkinson; mental disorders; quality of life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为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临床上主要有动作症状以及非动作症状,其中动作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少动、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非动作症状主要有抑郁,焦虑以及精神病性症状【1-4】。精神病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幻觉、错觉、妄想和存在的错误观念。根据是否使用帕金森治疗药物,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病率在5%-40%之间【5】,有相关报道,抑郁的发病率在20%-40%,痴呆的发病率在20%-30【2】。帕金森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以及抑郁焦虑的比例比较高,可见帕金森病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以及社会交流,对患者的家属以及照顾者也增加了一定的负担【6-8】。本研究比较帕金森伴精神障碍患者与帕金森未伴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精神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来本院进行诊治的患者。满足其中一条以上者诊断为帕金森伴精神病性障碍【9,10】:(1)符合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或者英国帕金森病协会的脑库诊断标准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诊断。(2)出现幻觉,错觉,妄

想以及错误观念其中一个。(3)反复发生或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出现幻觉,错觉,妄想以及错误观念。(4)有关精神病性症状发生在原发性帕金森病诊断后。(5)需要排除有其他原因引起的精神病性症状:如精神病、路易体痴呆、精神分裂等。帕金森病患者诊断标准为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或者英国帕金森病协会的脑库诊断标准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诊断。对象的剔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本研究中帕金森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共70人分为 PD组,按照年龄、性别、病程进行1:1匹配,帕金森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70人分为PDPsy组。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N%)

项目PDPsy组

(N=70)

PD组

(N=70)

统计量P

年龄分布- -

45以下4(5.71) 4(5.71)

45-55 11(15.71) 11(15.71)

55-65 15(21.43) 15(21.43)

65-75 35(50.00) 35(50.00)

75以上5(7.15) 5(7.15)

性别- -

男33(47.14) 33(47.14)

女37(52.86) 37(52.86)

病程17.46 <0.01

1年以下2(2.86) 19(27.14)

1-5年50(71.43) 42(60.00)

5-10年16(22.85) 8(11.43)

10年以上2(2.86) 1(1.43)

Hoehn-Yahr分级10.88 <0.01

1级8(11.43)18(25.72)

1.5级18(25.71)27(38.57)

2级44(62.86)25(35.71)

注:病程,Hoehn-Yahr分级均采用卡方分析,病程经卡方分析后,P=0.001;

H-Y分级,P =0.004。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Hoehn-Yahr评分量表对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主要从睡眠、抑郁、焦虑、认知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价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睡眠情况的评价采用爱泼沃斯量表(Epworth sleepness scale,ESS)以及夜晚是否呼喊、踢脚、打拳等于梦境有关的行为。HAMD主要评估患者白天思睡情况【11】,满分共24分,10分以及10分以上表示患者存在日间过度思睡,评分在7-9表示患者可能有日间过度思睡。夜晚患者出现于梦境相关行为用来评价快速动眼期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的程度,通过向患者询问睡眠质量评价患者失眠情况。

对患者抑郁的评价主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超过24分表示患者存在严重抑郁;超过17分,低于24分表示存在轻度或中度抑郁;小于等于7分表示未出现抑郁症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价患者的焦虑情况,包括或者超过29分,表示患者有严重焦虑,包括或者大于21分表示患者有明显焦虑,包括或者超过14分是肯定患有焦虑,超过或者包括7分患者可能有焦虑状况。对患者认知情况的评估主要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满分为30分,分值越低表示认知受损害情况越严重。ADL量表是康复医学中最基本的量表,评价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适应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做的最基本的共性活动。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次录入,采用Epdata3.1软件;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量表评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对于患者H-Y分级比较采用X2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帕金森严重程度比较

表1中可见,在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进行匹配后,两组患者帕金森疾病的严重程度比较,帕金森病组患者严重程度要低于帕金森伴精神障碍组患者的病情,X2=10.8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帕金森伴精神障碍组的患者病程要比帕金森病患者长,X2=17.46,P<0.01。

2.2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失眠、认知比较

两组患者失眠情况比较:帕金森伴精神障碍的患者失眠以及日间思睡情况比仅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重(ESS:t =2.13,P=0.04;RBD:X2 =5.83,P=0.02)。两组患者抑郁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 =0.74,P =0.67)。帕金森伴精神障碍的患者焦虑状况要较仅有帕金森患者严重,(t =2.41,P =0.02)。两组患者在认知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 =0.58,P =0.99)。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x±s)

项目PD组PDPsy组X2/t P

ESS 6.08±2.11 7.11±2.34 2.13 0.04

RBD

21(30.00)35(50.00) 5.83 0.02

(N%)

HAMA 13.10±5.44 13.70±5.07 0.74 0.67

HAMD 13.65±6.34 14.32±6.51 2.41 0.02

MMSE

29.01±2.89 29.10±2.72 0.58 0.99

(分)

ADL 47.32±2.67 38.27±2.33 3.84 0.01

注:RBD为X2检验;ESS、HAMA、HAMD、MMSE、ADL为两独立样本t检验

2.3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

帕金森伴精神障碍的患者的生命质量较仅患帕金森的患者要低(t =3.84,P=0.01)详见表2。3讨论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年龄性别匹配的情况下,帕金森伴精神障碍的患者病程一般长于没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且患者病情等级较未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严重。可见患者患有帕金森病是否发生精神障碍与患者的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本研究从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及非动作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中非动作症状主要分为失眠、抑郁、焦虑。对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主要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采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认知方面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研究中的患者帕金森病等级较

低的原因造成的。有相关研究表明,患者两组患者在抑郁方面的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的研究结果【12】存在差异。在睡眠情况、焦虑、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帕金森伴精神障碍的患者在生活质量上较未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要低,需要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更多照顾。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帕金森病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 46(1):56-60.

【2】Lee A H, Weintraub D. Psychosis in Parkinson's disease without dementia: Common and comorbid with other non‐motor symptoms[J]. Movement Disorders, 2012, 27(7): 858-863.

【3】曹江, 李洪英. 帕金森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 22(4):278-280.

【4】吴伟博, 卢惠娴. 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特点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3):331-333.

【5】Weintraub D, Comella C L, Horn S. Parkinson’s disease—Part 3: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J]. Am J Manag Care, 2008, 14(2 Suppl): S59-69.

【6】Ravina B, Camicioli R, Como P G, et al. The impac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early Parkinson disease[J]. Neurology, 2007, 69(4): 342-347.

【7】Liu C Y, Wang S J, Fuh J L, et al. The correlation of depression with functional activ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J]. Journal of neurology, 1997, 244(8): 493-498.

【8】Aarsland D, Larsen J P, Karlsen K, et al. Mental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 are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caregiver distr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999, 14(10): 866-874.

【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 帕金森病的诊断[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6):408-409.

【10】Ravina B, Marder K, Fernandez H H, et 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sychosis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port of an NINDS, NIMH work group[J]. Movement Disorders, 2007, 22(8): 1061-1068.

【11】严金柱, 季晓林. 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及其评估工具[J].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9, 18(2):107-112.

【12】刘莲花. 住院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J]. 重庆医学, 2014, (17):2142-2144.

全球首个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管理推荐专家共识

全球首个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管理推荐专家共识 蒲公英医站 发布时间:2019-3-08 Liu CF, et al. Chin Med J (Engl). 2018 Dec 20;131(24):2976-2985. 前言 背景知识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影响全球约40 - 98%的PD 患者。睡眠障碍通常会对PD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尽管近期发表了3篇关于PD患者睡眠障碍的综述,但是对于PD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尚无一致的建议。 基于现有的证据、临床经验和专家意见,为PD患者睡眠障碍的管理(失眠、日间过度嗜睡、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不宁腿综合征和睡眠呼吸障碍)提供建议 1失眠 PD患者的总体失眠患病率为27-80%(Loddo G, et al. Front Neurol 2017;8:42.),中国PD患者的失眠患病率为30.0-86.8%( Huang J, et al. Parkinsons Dis 2017;2017:4267353.)。与PD患者失眠相关的关键因素包括女性、PD病程、抑郁、焦虑等,这些可能与睡眠片段化有关。导致睡眠片段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夜间运动功能障碍和夜尿(Falup-Pecurariu C, et al. Int Rev Neurobiol 2017;133:719-42.);此外部分PD治疗药物(如司来吉兰)可能会增加失眠的风险(Loddo G, et al. Front Neurol 2017;8:42.)。可通过采集临床病史、问卷调查、多导睡眠图(PSG)和体动记录仪对PD患者的失眠问题进行诊断(Falup-Pecurariu C, et al. Int Rev Neurobiol 2017;133:719:42.)。 若PD患者的失眠既非医源性失眠,也非PD运动并发症所致,则应考虑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觉醒卫生行为、刺激控制疗法、限眠疗法、放松疗法、认知技术等(Loddo G, et al. Front Neurol 2017;8:42.)。PD患者失眠症状的治疗推荐如表1。 表1. PD患者失眠症状的治疗推荐结论总结 专家推荐

(推荐)帕金森病护理常规

帕金森病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强直和体位不稳为临床特征,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 一般护理 1、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纤维素、低盐、低脂、适量优质蛋白的易消化饮食,加强营 养状况监测。 3、安全护理:对于上肢震颤未能控制、日常活动笨拙的患者,应谨防烫伤、烧伤,对有错 觉、幻觉、欣快、抑郁、精神错乱、意识模糊、智能障碍的患者应特别强调专人陪护。护士应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自伤、坠床、坠楼、走失、伤人等意外。 4、运动护理:与患者和家属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目的在于防止和延迟关节强直和肢 体挛缩。 5、生活护理:对于下肢运动不便、坐起困难的患者应配备高位坐厕、高脚椅、手杖、床铺 护栏、室内或走廊扶手等设施;保证床的高度适中;呼叫器置于患者床旁;生活用品固定放于伸手可及处。以方便患者取用。 6、皮肤护理:长期卧床患者使用气垫床或按摩床,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 7、排泄护理:对于顽固性便秘者,指导进食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 喝水,每天顺时针按摩腹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排尿困难者应评估患者有无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指导患者全身放松、辅以腹部按摩、热敷以刺激排尿,必要时给予留置

尿管。

专科护理 1、安全护理:专人陪护,依据病情加用床栏,防止坠床。由于患者行动不便,移开环境中 的障碍物,注意患者行走时的安全。有抑郁、幻觉时要注意做好“三防护理”。 2、用药护理:注意观察抗阻胺药金刚烷胺、左旋多巴等药物副作用。观察有无胃食管反流 症状,及时吸出口腔内的反流物,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服左旋多巴期间忌服维生素B6、利眠宁、利血平、氯丙嗪、奋乃静等药物。以免降低药物疗效或导致直立性低血压。饭后服药,防止胃肠道反应。密切观察消化道、心血管系统、精神症状、语言能力及运动障碍等药物副作用的表现。 3、并发症的护理:卧床患者应鼓励翻身,做主动、被动运动,防止发生关节僵硬、挛缩、 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等。 4、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言语不清、构音障碍的患者,应耐心倾听;指导患者使用手 势、纸笔、画板等沟通方式与他人交流;沟通过程中注意尊重患者,不可随意打断患者说话。安全教育 1、安全护理: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根据家居环境制定安全照顾措施,避免独处,外出时 一定要有人陪伴并佩带写有姓名、地址和联系电话的卡片或手腕带,以防走失。 2、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坚持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动。加强日常生活的锻炼,进食洗漱穿脱衣服等应尽量自理。卧床患者协助其被动活动和按摩肢体,一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 3、用药护理:告知患者本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治疗,并了解常用药的种类、方法、剂量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并发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40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价,分为睡眠障碍组(n=18)及对照组(n=22例),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其发生与患者HAMD 评分、RBD评分关系密切。结论:合并抑郁、快动眼行为障碍可能是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应早期给予心理、药物等综合护理,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sleep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PD).Method:Forty patients suffered from parkinson disease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sleep disorder group(n=18)and control group(n=22),according to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leep disorder in PD were analyzed.Result:The occurrence of sleep disorders in PD is close to the score of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and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Conclusion:Depressi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could b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sleep disorders.Sleep disturbances in PD should be given early psychology,drugs ca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s disease. [Key words] Parkinson disease;Sleep disorder;Nursing 帕金森病是(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异常等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在非运动症状中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是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能力的主要因素[1-2]。近年来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也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临床上通过总结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的特点,对于研究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探讨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了解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病情况和影响因素,探讨其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科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12月收治的40例帕金森病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2]。病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言语沟通能力正常,神志清楚;排除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颅内感染、中毒、长期服用利血平、氟桂利嗪、甲氧氯普胺、锂等有明确锥体外系副作用药物;无肝肾功能不全、心肺疾病;患者或亲属签署知情

氯氮平片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研究观察

氯氮平片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研究观察 发表时间:2018-12-21T11:20:40.77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作者:唐揽玺 [导读] 评价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行氯氮平片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的价值,为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用药治疗提供参考。 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评价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行氯氮平片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的价值,为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用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8年5月收治治疗的90例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按照1:1比例分组。参照组45例患者接受多巴丝肼片治疗,试验组45例患者联合氯氮平片治疗。比较2组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期间PANSS、UPDR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治疗后PANSS以及UPDRS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组间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P>0.05。结论:氯氮平片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在未增加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可以提高治疗预后效果,具有联合推行价值。 【关键词】氯氮平片;多巴丝肼片;帕金森病;精神障碍;不良反应 帕金森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类型,致残情况明显,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帕金森患者中约1/3有精神异常表现,直接影响基本生活。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以中老年为主,患者有肌强直、运动迟缓、情感障碍等表现,以药物治疗为主[1]。本文就我院患者为例,总结具体用药方案、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6年9月-2018年5月,总计90例。纳入标准:(1)符合《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近期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3)患者资料完整;(4)患者家属知晓治疗方案。排除标准:(1)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者;(2)实验药物禁忌患者;(3)中途退出实验患者。以1:1比例分组,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参照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55-78岁,中位数(67.50±3.50)岁;病程1-6年,中位数(2.85±1.35)年。试验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56-78岁,中位数(67.65±3.65)岁;病程1-5年,中位数(2.72±1.30)年。组间基本资料经统计学计算,P>0.05。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多巴丝肼片口服60mg/次,每天早晚2次/d,连续用药4周。另外,可视患者病情情况进行药物加减。 试验组——多巴丝肼片用药方法与参照组一致,氯氮平片口服50-200mg/次,每天早晚2次/d,连续用药4周。 1.3观察指标 记录2组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用药不良反应(直立性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以及嗜睡、便秘)表现以及PANSS、UPDRS评分情况。 1.4指标评价标准 1.4.1效果评价标准[2] 痊愈标准——PANSS减分率>75%。 显效标准——PANSS减分率介于51-75%之间。 有效标准——PANSS减分率介于25-50%之间。 无效标准——以上PANSS减分率均未达到。 1.4.2指标评价标准[3] 以阳性和阴性综合征PANSS量表评价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阳性、阴性症状,分值越低越佳。 以帕金森综合UPDRS量表评估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状态,分数越低越佳。 1.5统计学方法 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实验观察指标以SPSS21.0处理。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以%形式展开以及X2检验;PANSS以及UPDRS评分以形式展开以及t检验。若P<0.05说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参照组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效果见表1。总有效率(93.33%、75.55%)经统计学计算,X2=5.4135,P=0.0199。

帕金森病人的护理

模块十六 / 神精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任务 2-8 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 【案例】 李女士,66 岁。在其丈夫搀扶下来高血压门诊就诊。时查:四肢、下颌颤动明显、无力,上肢较重;面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走路缓慢,慌张步态,神疲乏力。病史:患者于7 年前出现左上肢颤动、无力,后陆续出现右上肢、双下肢及下颌颤动、无力。2008 年在医生建 议下服用安坦,坚持治疗一年至今,症状明显好转,能独立行走。现症:下肢,上颌颤动基本消失,上肢与之前相比明显减轻,走路步态见稳,步幅见大,面部表情较前丰富。 初步诊断:帕金森病 思考: 1.该患者患帕金森病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2.最主要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对瘫痪患者进行压疮预防护理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帕金森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帕金森病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能够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帕金森病患者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的慢性疾病。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特征。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且不能自动缓解,病人主要死于疾病晚期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脑部炎症、肿瘤、代谢障碍、脑动脉硬化及使用某些药物如氟桂利嗪、氯丙嗪、利血平等产生的震颤、肌强直等症状,成为帕金森综合症。 二、病因病因尚未阐明,目前认为并非单因素引起,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年龄老化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多见于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活体或尸检中均证实了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多巴胺D1受体和D2受体逐年下降,

帕金森病的健康教育

帕金森病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为由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二、帕金森病主要功能障碍 1、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经常出现顽固性便秘,给予钡餐检查时,可显示结肠无张力,甚至形成巨结肠。还可以引起食管、胃及小肠的运动障碍。因此,患者可有食欲减退,也可因胃-食管反流而出现恶心、呕吐。而应用复方左旋多巴起始时引起的恶心、呕吐、头晕,是由于呕吐中枢的刺激所致,一般应用6—8周消失。 2、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帕金森(震颤麻痹)病会使许多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即在忽然起立时会出现低血压。在以前的研究中,一直认为这种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左旋多巴所致。但后来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本身才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罪魁祸首。研究人员发现,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存在交感神经功能丧失。而交感神经负责调剂人体在运动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血压变化。交感神经系统的完整对于患者耐受站起过程中的血压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帕金森病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丧失导致了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是疾病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3、其他:有些患者大量出汗,常见于患者的头面部,也可以只限于震颤一侧的肢体。由于大量的皮脂溢出,使患者出现脱发或秃顶。性功能降低和男性阳痿也较常见。应用复方左旋多巴后性功能可以改善。 三、帕金森病患者注重心理护理 近来强调家庭成员与患者的关系在患者的康复中的作用,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功能丧失逐渐加重,影响着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常需要依靠配偶或依靠已成立家庭的中年子女。因此,患者除了遭受机体病痛外,还要体验到依附于别人的感觉。家庭在为残疾患者建立一个合适的康复环境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在康复治疗前估计康复效果常常要取决于患者及家庭成员的态度、对治疗的反应及生活环境三个方面。如果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很注意尊重患者,鼓励他参与各种活动,这样有利于刺激患者的主动性和生活的积极性,由此患者可在主动参与家庭活动中能康复。本病多发于中老年,精神障碍多表现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行为拘谨,退缩、不愿与人交往等。尤其是忧郁,常无明显诱因处于隐袭发展中,往往易被忽视,故应引起注意,实施心理治疗及护理,多与患者交谈,并引导患者与周围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亲属多探视,热情关怀,细心观察,防止意外发生。

氯氮平片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

氯氮平片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究氯氮平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奥氮平联合多巴丝肼治疗,观察组给予氯氮平联合多巴丝肼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UPDRS评分与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氮平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效果显著,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精神状态。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lozapine Tablets combined with Dopamine Silk Hydrazine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mental disorders.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4,80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ental disorders admitted to the author’s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eatment,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lanzapine Tablets combined Dopamine Silk Hydrazine Tablets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lozapine Tablets combined Dopamine Silk Hydrazine Tablets treatment.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the UPDRS scores and PANS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Clozapine combined with Dopamine Silk Hydrazin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mental disorders,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motor function and mental state. [Key words] Clozapine;Dopamine Silk Hydrazine;Parkinson’s disease;Mental disorders 帕金森病是目前第二大神經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于患者长时间服用多巴胺能药物,其出现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可达16%~40%[1],患者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错觉等,其中幻觉症状最为常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氯氮平是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物,其特点为能有效的抗精神病,同时不会产生锥体外系副反应[2],为此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氯氮平联合多巴丝肼片对帕金森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现将其治疗效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帕金森病患者如何用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6640545.html, 帕金森病患者如何用药 作者:王学廉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1年第12期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为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还是建议患者到较为专业的治疗中心,才能获得疗效保证。选择药物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病情。根据是原发性帕金森病还是帕金森综合征,对症下药。 2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及临床表现来选择药物。轻、中度患者,可选用抗胆碱药物。自1892年以来,这类药物就被用来治疗帕金森病,迄今仍是轻症帕金森病患者的首选药物。抗胆碱药物能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强直症状,而对缓解少动的作用不明显。复方左旋多巴(如息宁、美多巴等)是外周多巴羧酶抑制剂与左旋多巴的复合制剂,左旋多巴和复方左旋多巴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的四个主要症状(震颤、强直、少动、姿势异常)中的少动和强直的疗效较好,而对震颤的疗效较差;重度帕金森病患者可选用左旋多巴类与抗胆碱药物合用,或应用其他左旋多巴增效剂(如溴隐亭、司来吉兰等);金刚烷胺适用于以少动和肌张力增高为主的轻症患者,它能迅速缓解少动症状,也适用于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和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禁忌者。 3合理联合用药。多巴胺疗效衰减或副作用严重时可与小剂量左旋多巴制剂合用。此类药物能在多巴胺神经元突触点直接激动受体,与多巴胺起协同作用。合用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司来吉兰,此药可与复方左旋多巴联合应用,其作用机制是阻滞多巴胺的氧化脱氢,以延长外源性及内源性多巴胺的作用时间。 4应遵照“减缓原则”用药。选用抗帕金森病的药物时,对于帕金森病初期患者,能简单者不应复杂,不可多品种同时应用;无论何种抗帕金森病药物均应由小剂量逐步缓慢加至适合量。适合量是指患者能够耐受,病情有明显改善的最佳有效剂量。 新癀片外用新法/蒋肖男 新癀片是老药,其成分是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水牛角、吲哚美辛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热毒淤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胁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新癀片外用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帕金森病导致的精神障碍的治疗

帕金森病导致的精神障碍的治疗 *导读:帕金森氏病导致的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这种精神障碍疾病类型具有精神障碍疾病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一些其它类型所没有的特点。因此,对因帕金森氏病导致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应特别讲究科学的方法,本文就来探讨一下。…… 帕金森氏病导致的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这种精神障碍疾病类型具有精神障碍疾病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一些其它类型所没有的特点。因此,对因帕金森氏病导致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应特别讲究科学的方法,本文就来探讨一下。 帕金森病导致的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巴金森氏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为人格改变,智能障碍,精神病性表现,以及由治疗原发病引起的精神改变。可出现急性器质性反应:意识混浊,定向障碍,精神错乱,幻视。有些则以抑郁为主,可有自杀行为,具体症状如下: 1)精神症状:①意识障碍综合征;②抑郁综合征:情绪低落、焦虑,严重时可自杀,以女性患者较多见;③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听,被害和疑病妄想较多见;④痴呆综合征。 2)神经症状体征:①以运动减少,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及姿势障碍为主的锥体外系综合征;②其他如流涎、皮脂溢出、言语障碍和植物神经症状等。 3)病程:隐匿,缓慢病程,病程数年之久,导致全面社会功能损

害、痴呆、最后多因躯体疾病或合并感染死亡。 帕金森氏病导致的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帕金森氏病导致的精神障碍属于比较严重的疾病类型,因此需要坚持服用药物来控制疾病的“恶化”,主要包括五类药物。 1)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苯甲托品、东莨菪碱等。最近出现的甲苯乙胺对肌强直疗效较好,宜小量递增;2)促多巴胺释放剂: 如金刚烷胺可与抗胆碱能药并用。 3)多巴类药物:如左旋多巴或左旋多巴加脱羧酶抑制剂的卡比多巴等;4)哌啶烷基类衍生物:如叔二苯哌啶主要作用为影响多巴 胺释放或吸收,同时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和5-HT系统激动作用。5)精神药物:类抑郁综合征用抗抑郁剂,幻觉妄想综合征用抗精神病药治疗,但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尤其是锥体外系副反应。6)外科治疗:适用于难治的严重功能障碍的上肢震颤患者,立体定向对侧后脑切开术可能缓解症状,但不主张行双侧后脑切开术,因有构音障碍、假性球麻痹的危险。

帕金森氏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生活及康复护理

帕金森氏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生活及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1-09-13T15:07:32.9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张礼廉[导读] 帕金森氏病所致精神障碍,也叫做震颤麻痹所致精神障碍 张礼廉(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安徽巢湖 238000)【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1-069-01 帕金森氏病所致精神障碍,也叫做震颤麻痹所致精神障碍,是指绝大多数帕金森氏病患者在经历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的三主症后出现精神障碍。帕金森氏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但又常见的散发性疾病,男女发病均等,患病率为150/10万。 1 日常生活护理 1.1不要改变原有生活习惯例如早起、洗漱、进食、物品放置等均可顺其自然。尽量鼓励个人生活自理和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强病人的责任心,如负责自己居室的门窗开关、清洁床头桌、扫地等,使其对生活保持信心。 1.2保持生活起居、饮食、睡眠的规律性,逐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1.3适当让病人会客或外出,但必须有人陪同。外出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1.4病人记忆和智能受损时,使其表述症状困难,因此症状具有隐蔽、不典型和多病共存的特点。需要护理人员全面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1.5仔细测定,慎重对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高度警惕疼痛、胃部不适等一般症状。本组病人多数年老体弱,基础代谢率低,机体反应差,脏器功能降低,机能状态不稳定,因此体温升至摄氏37度,或脉搏、呼吸突然加快,或血压波动明显时,均应提高警惕。特别对伴有动脉硬化或冠心病的病人,血压突然增高,要警惕心衰、心绞痛及脑血管意外。做到小痛不放过,无痛不麻痹。胃部不适可由牙齿不好、吞咽困难、饮食无度等原因所致,但也需注意其他严重疾病如肝癌、心脏病所致的可能性。 1.6老年人合并症多而重。因此对各种合并症的预防与对症护理是重要的护理内容。除了按常规护理意识障碍,兴奋躁动,幻觉妄想,饮食与睡眠障碍外,还需根据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及患者其他疾症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康复训练护理 2.1对各种失语和认知障碍,要尽早进行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康复训练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持之以恒的原则。先从病人受损最轻的言语功能着手,如运用姿势性语言眼神,手势等进行交流。然后再用具体物品、单字、单词、短句进行训练。语言训练过程,发音练习要尽早开始。智能训练过程,作业训练应尽早进行。 2.2尽早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肢体按摩应从远端关节开始,应按肢体正常功能方向开始被动运动。一开始因疼痛病人不愿活动,此时应安慰鼓励并稍加强制。活动从短时间小运动开始,逐步增量。应鼓励尽早恢复自主活动。 2.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预防脑血管疾病。

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5日,市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温业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且有逐渐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 帕金森病向年轻人群蔓延 “门诊接诊的帕金森病人数逐年小幅上升,每月接诊多则20余名患者。”市二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余丽霞告诉记者,近年来,帕金森病发病正呈现一个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而且有一小部分低于50岁。但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仍是帕金森病的主力军。 据介绍,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老年的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 “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致残性疾病。”温业旺告诉记者,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完全杳出帕金森病的病因,但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杀虫剂或某些工业化学用品等密切相关,“年龄的老化,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这也只是帕金森病的促发因素。” “每月接诊至少3名失眠患者,多则达数十名。”爱康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何江涛告诉记者,在门诊经常能见到四五十岁的中年帕金森病患者,这些患者往往生活压力比较大,自我要求也高,患病以后比老年患者更加痛苦。 记者了解到,其实帕金森病在发病前会表现出一些“蛛丝马迹”,了解这些常识有利于帕金森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比如,手臂不由自主地抖动;平时颤抖,但睡眠时不会出现抖动的现象;行走比正常人缓慢,走路迈不开步子,而以小碎步前进,但仍然容易跌倒;讲话语速日渐缓慢,肢体僵硬不灵活,写字时手发抖,而且越写越小等。 尽早治疗效果较好 “帕金森这病无法预防,属于慢性病,发病后症状将会伴随一生。”余丽霞告诉记者,从临床经验来看,在发病早期就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病情也相对稳定,生活能基本自理。如果病情到了晚期,现有的治疗手段对改善病症也很有限,患者通常会出现残障。因此,一旦发现有帕金森病的症状后,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还可延缓疾病进程。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然而药物治疗只能改善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不能控制病情发展,而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失效后,通过植入体内的脑深部电刺激,控制引起症状的异常神经电,从而消除症状。“一般来说,手术治疗对年龄较轻,症状以震颤为主且偏于一侧的患者效果较好,但手术后仍需药物治疗。”余丽霞介绍。 多做有氧运动食物要清淡 温业旺表示,无论是对帕金森病患者药物还是手术治疗,有氧运动、心理调节仍是对抗疾病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帕金森病患者多伴有抑郁症,甚至会患上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因此帕金森病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平时家人要和他们多交流谈心,让他们笑口常开。与此同时,病人自己要多进行锻炼,如快走、慢跑、游泳、蹬车、瑜伽、练太极拳,这些有氧运动都是缓解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病情的良方。温业旺提醒,患者做运动时,最好家人陪伴身旁,以防止意外发生。 有些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便秘,平时要多吃有益消化的食物,尽量清淡点。温业旺提醒,帕金森病患者服药时不要进补一些甲鱼等高蛋白质的食品,否则不但会降低了药物中美多巴

帕金森病案例分析

精心整理 典型护理案例(帕金森) 一、患者病情 床号:###床姓名:###性别:男年龄:74岁籍贯:### 入院日期:2012—03—20 入院医疗诊断:1.帕金森病、 2.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1 2 3 4、日常活动与自理情况:机体活动能力1度,生活能自理 5、嗜好:无烟酒不良嗜好 心理社会资料:(包括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个人工作学习情况,经济与家庭支持系统等) 患者为退休教师,经济上没有负担,发病九年,病程较长,症状进行性加 重,所以,患者及家属比较焦虑,担心疾病预后。患者配偶已去世,现由子女照顾。 二、身体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一般情况、心肺腹部体检等阳性体征、专科情况)T:36.5℃P:68次/分R:20次/分卧位BP:160/100mmHg立位BP:120/78mmHg身高:175cm体重:

70Kg,患者神志清醒,由卧位转为坐卧位或立位时感头昏,记忆力、计算力下降,余高级神经功能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光反射灵敏,眼球各个方向运动正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慌张步态,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左上肢静止性震颤,针刺觉两侧对称,快速轮替运动不协调,跟腱串联试验不能完成,平衡障碍,颈强直。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诊断性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磁共振示:多发性腔梗 改善微循环。 1 有关 2 3 4 5 6 7 8 9、自尊的紊乱:与震颤、体位不稳导致身体形象改变有关 六:主要护理措施 1、指导患者安全防范措施,如活动、外出需有人陪伴。 2、指导患者起床等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防止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有头晕或眩晕症发生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3、鼓励患者自己照顾自己,增加独立性,必要时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4、鼓励患者每天活动关节至少两次,加强主动活动,主动活动不好时,协助进行活动。

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

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 案例编号:101031 知识点: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帕金森病患者的用药护理;帕金森病患者安全护理;帕金森病患者的饮食护理 关键词:帕金森病;慌张步态;面具脸;齿轮状强直;跌倒;美多芭用药护理 患者,女,78岁,农民。因“四肢不自主抖动伴行动迟缓2年”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右手不自主抖动,静止时明显,持物、活动时减轻,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随之右下肢及左侧肢体也出现抖动,并渐进性出现行动迟缓,走路启动困难,慌张步态,转身迟缓,表情呆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翻身困难、系纽扣困难,随意动作明显减少,伴进食呛咳。 体格检查:T37.1℃,P83次/分,律齐,R20次/分,BP136/80mmHg,神志清楚,口齿清,面具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舌肌无萎缩,饮水试验3级,颈抵抗约3横指,双上肢呈齿轮状强直,静止时可见震颤,行走时躯体前倾前屈,步距小,四肢肌张力增高,四肢肌力5级,腱反射两侧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颅脑CT:脑萎缩;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医疗诊断:帕金森病 入院医嘱:神经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低脂低盐饮食,留陪一人,多巴丝肼片(美多巴)口服。 情境1 入院护理 该患者在家属陪护下轮椅送入病房,责任护士予热情接待,安置床位,完成生命体征监测以及护理评估。 问题1 该患者符合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该患者符合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为:

1. 症状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抖动,静止时明显,持物、活动时减轻,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随之右下肢及左侧肢体也出现抖动,并渐进性出现行动迟缓,走路启动困难,慌张步态,转身迟缓,表情呆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翻身困难、系纽扣困难,随意动作明显减少,伴进食呛咳。 2. 体征面具脸,颈抵抗约3横指,双上肢呈齿轮状强直,肢体可见静止性震颤,四肢肌张力增高。 问题2 目前该患者首优的护理问题是什么?你将如何护理? 躯体移动障碍与黑质病变、椎体外系功能障碍所致震颤、肌强直、体位不稳、随意运动异常有关。 护理措施: 1. 生活护理护士经常巡视病房,主动了解患者的需要,与患者沟通时态度要和蔼、诚恳,要尊重患者:指导并鼓励患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料理,增进患者的舒适,预防并发症。 2. 运动护理告知患者运动锻炼的目的在于防止和推迟关节僵直和肢体挛缩,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锻炼计划,以克服运动锻炼的不良影响。 (1)尽量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床边体操等,注意保持身体和各关节的活动强度与最大活动范围。 (2)指导患者注意姿势,以预防畸形。应小心观察头与颈部是否有弯曲的倾向。正确姿势有助于头、颈直立。躺于床上时,不应垫枕头,且患者应定期俯卧。 (3)该患者存在起步困难和步行时突然僵住等现象,因此指导患者步行时思想要放松,尽量跨大步伐;向前走时脚要抬高,双臂摆动,目视前方而不要注视地面;转弯时要以弧形式前移,不能原地转弯,以免失去平衡;护士和家属在协助患者行走时,不要强行拖着患者走;当患者感到脚黏在地上时,可告诉患者先向后退一步,再往前走,这样会比直接向前容易。 (4)过度震颤者让他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手抓着椅臂,可以稍加控制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帕金森病伴发的精神行为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帕金森病伴发的精神行为障碍 一、概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或特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是由于黑质变性致使纹状体多巴胺不足,使多巴胺与兴奋性乙酰胆碱失去平衡,其特征性表现除 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障碍等运动性症状外,还可伴发精神行为问题。30%~80%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精神行为障碍。常见的精神行为症状包括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抑郁是国际公认的帕金森病最常伴发的精神症状,其危险因素为抑郁障碍家族史、既往抑郁障碍发作、女性、早发性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精神症状。帕金森病伴焦虑的发病率为 3.6%~40.0%,抑郁与焦虑障碍经常共存,共病率为 14%,并可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之前出现。帕金森病伴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的发生率为 16%~75%,其中幻视22%~38%,幻听0%~22%,妄想5%,其危险因素包括痴呆、认知障碍、高龄(65 岁及以上)、疾病持续时间延长、睡眠障碍、抑郁、视觉障碍,以及使用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认知障碍也是帕金森病的常见症状,即使在帕金森病早期也可有轻微的认知损害,约30%的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发展成痴呆,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6 倍,与年龄呈正相关,其危险因素包括帕金森病病情较重(特别是运动迟缓和僵硬)、高龄、出现幻视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焦虑、抑郁症状 患者边缘系统[11C]RTI-32 结合率显著下降,提示抑郁、焦虑症状可能与边缘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系统代谢异常有关。帕金森病伴焦虑、抑郁的机制可能是慢性疾病导致功能损害或心理反应,也可能是左旋多巴等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引起 5-羟色胺减少的结果,还可能是疾病的过程(即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受损)或损害累及额叶的结果。帕金森病所致的抑郁也可能有独立的发病机制,而不是对帕金森病本身的情绪反应,因为抑郁的严重程度和帕金森病病情无关。 (二)精神病性症状 重度帕金森病患者易并发精神病性症状,与长期使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有关。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痴呆、抑郁、较差的视敏度可能是幻觉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内路易小体沉积、单胺能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以及视觉空间加工障碍有关。 (三)认知障碍 尸检研究中帕金森病痴呆的主要病理相关因素是皮质和边缘路易体(α-突触核蛋白)的存在,也有证据表明淀粉样斑块比 tau 病理更为活跃,促进痴呆的发展。帕金森病认知损害的基础是黑质细胞的退行性变。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递质缺陷都是认知能力下降的基础。胆碱能系统似乎在帕金森病早期受到影响,帕金森病患者Meynert 基底核胆碱能细胞的丢失显著,这也是目前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痴呆的基础。有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缺陷也可能由皮质、皮质下多巴胺环路受损、纹状体内多巴胺减少导致前额叶内多巴胺耗竭所致。

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14T13:15:41.4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2期作者:李荣荣 [导读] 对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进行探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李荣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二医院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对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进行探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择取与2007年NINDS/NIMH制定的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相符的79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按是否存在精神障碍进一步将其分为PDNP组(不存在精神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与PDP组(存在精神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另取64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有29例(36.7%)明显多于对照组2例(3.1%)(χ2=9.476,P<0.05)。幻觉、错觉是PDP组患者的最常见表现,PDP组患者年龄、睡眠障碍评分(SCOPA-SLEEP)、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发生率与PDNP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PDP组患者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SCOPA-SLEEP评分、RBD。结论:高龄与睡眠障碍是导致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精神障碍高于正常人群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帕金森病;精神障碍;临床特点;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113-02 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尽管临床目前对帕金森病的具体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帕金森病患者所具有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情绪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逐渐被临床所发现。现将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取对象包括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9例PD患者与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4名健康人群。观察组纳入79例帕金森病患者,包括42例男性,37例女性;年龄最小的为64岁,最大为82岁;平均年龄(70.2±4.7)岁;21例为小学初中文化水平,26例为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32例为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对照组纳入64名健康体检者,本组对象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33名,女性31名;年龄区间63~80岁,平均年龄(69.7±5.1)岁;拥有小学初中文凭的有18名,拥有高中大专文凭的有27名,拥有大学及以上文凭的有19名。两组对象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精神障碍诊断两组对象精神障碍诊断以美国国立神经病与中风研究所、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制定的PD精神障碍(PDPsy)诊断标准为依据。参照该诊断标准明确被诊断对象有无存在错觉、幻觉、妄想、错误的存在性感觉等精神障碍表现。 1.2.2 PD精神障碍亚组分析 PD患者认知功能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估,情绪状态评估工具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运动症状评估参照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第Ⅱ、Ⅲ项进行评估,睡眠障碍情况评估采用帕金森致残量表-睡眠(SCOPA-S)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发生情况作以调查。 1.3 观察指标 计算观察组与对照组精神障碍患病病率并行组间比较;对照比较PDPN组与PDP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n)表示例数,(%)表示百分比,用χ2检验;(x-±s)表示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精神障碍患病率组间比较 与PDPsy诊断标准中所提及的幻觉、错觉、错误的存在性感觉、妄想等表现相符的患者在观察组分别出现12例、8例、6例、3例,观察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36.7%。对照组出现与PDPsy诊断标准中所提及的幻觉、视错觉表现相符的患者分别有1例,精神障碍患病率为3.1%。观察组精神障碍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476,P<0.05)。 2.2 PDPN组与PDP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与PDPN组比较,PDP组患者年龄与SCOPA-SLEEP评分明显要高,组间差异显著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构成、受教育程度、运动症状、认知功能、情感状态等方面两组并无显著差异,前述比较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