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的税务政策构建

体育产业的税务政策构建
体育产业的税务政策构建

体育产业的税务政策构建

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以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体育产业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1]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从生存向休闲娱乐转变,这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极大的发展潜力。鉴于此,从现行税收政策的视角来研究中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体育产业与税收激励政策的关联度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体育产业市场潜力大,启动速度快,产业关联度广,提供就业机会多,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同时,体育产业污染小,产值高,具有关联效应和正外部性,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等特征。[2]作为国民经济中极具关联效应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由于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3]另据北京奥组委统计,2008北京奥运会直

接带动体育产业的收入约在30亿美元,而间接收入在54亿美元左右,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4]由此可见,体育产业由于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因而是具有广阔发展情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然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体育市场零星单一、发育缓慢,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也不强。基于此,其建立、运行和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予以扶持和促进。体育业是产业和事业的结合,并不排斥政府公共财政对体育的大力支持,这是因为体育产业的许多内容是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很多不完全是商业盈利,体育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国家财政和体育业的相互关系。在目前我国体育业仍然是“举国体制”的国情下,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我们知道,税收政策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调控政策之一,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对体育产业资源的配置方式上起着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这是税收杠杆的经济调节手段。特别是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税收政策的激励目标主要体现了国家对这一绿色朝阳产业和仅处于起步阶段和初步增长阶段的弱势产业的支持与激励,以及对体育产业税收负担的减轻和产

业利益的保护。国家通过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措施来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在促进区域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降低体育产业发展成本、降低体育产业的经营风险,促进就业,鼓励出口,增加产业收益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强调对体育产业的税收公平,其核心是普遍和平等课征,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前者是以同等的课税标准对待经济条件相同的纳税人;后者应以不同的课税标准对待经济条件不同的纳税人。在现行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对诸如高新技术产业、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小型微利企业、创投企业、非居民企业等均制定有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地支持了这些产业(企业)的发展;而对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具有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新兴产业却没有制定优惠政策来专门加以扶持和激励。又如在现行营业税政策中,无论是从公众的普及程度及消费方式,还是从产业吸引力和盈利能力均弱势的高尔夫球、台(桌)球、射击(箭)、保龄球等体育产业项目要同普及程度高、盈利能力强的夜总会、卡拉OK歌舞厅、歌(舞)厅等纯娱乐项目一样按照最高20%的相同税率征收营业税,这严重制约了税收政策支持我国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的幼稚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严重违背了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税收政策激励目的,势必不利于这些体育产业项目的长足发展。因此,不管从体育产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且具有新经济增长点的长远角度讲,还是从产业周期理论中我国体育产业是幼稚产业的角度而言,体育产业都应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大力扶持与长期激励。国家要立足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的现实国情,依据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使体育产业承担的税收负担与其发展能力相适

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

从税收激励传导机制而言,运用税收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目标。主要通过诸如减免税、税前扣除、宽限期、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对体育产业资源实施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促使其投入与产出效率的最大化,进而影响、调节体育产业中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最终调整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实现充分就业,保持体育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据国家体育总局资料显示,我国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扶持每年以12~13%的增幅增长。[5]可见,凭借税收扶持激励政策给予相关的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体育产业的做强做大创造有利条件,获得良好的体育投资效益。而且税收激励政策产生一种良性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体育产业,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利益,承担包括增加国家税收、增强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社会责任。体育产业越大,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就越多。这种税收与体育产业的关联性必将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此,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税收政策作为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工具,激励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必将大有作为。

二、现行体育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形成了“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三大比较成熟的产业板块。[6]现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措施在相关税种的税收优惠措施中的体现,主要反映在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中。

我国对于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统一的税收政策激励体系,而且激励体育产业的税收政策不稳定,特别是临时性的体育税收政策扶持多,持久性的税收激励政策少,但总体上税收支持力度不大,激励不足,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