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公开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公开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公开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第2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案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开眼看世界

难点:冲击--回应模式与睁眼看世界、多元史观与通商口岸的开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圆明园图片、《十二生肖》、《盗墓笔记》相关剧照。

教师讲述: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五千二百亩。它本是明代一故园。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一百五十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匹的大型皇家宫苑。然而,在第二次鸦片中,它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教师提问:这两部影视作品《十二生肖》《盗墓笔记》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兽首下落何方?

教师补充:这些影视作品反映的是流失国外的圆明园文物“12生肖兽首”。目前已经回归的有8件: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龙首;另外4件——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至今下落不明。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第二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卷土来,圆明三园情何堪

1.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满以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他们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拥有3.6

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其棉纺织品的价格只有0.57便士。”“他们把英国棉纺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材料二:(咸丰)十一月乙卯朔,……英人在广东以查船构衅,放砲攻城。绅团愤击之,歼数百人。敕叶名琛相机办理。……己卯,叶名琛奏防剿英夷获胜。——《清史稿·文宗本纪》

教师提问:以上材料说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根本原因:列强为继续扩大在华利益;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其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

学生回答:“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营口、淡水、汉口、南京、九江、镇江等沿江沿海十处通商口岸;

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同行。

3.教师讲述:不久,英法两国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⑤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4.教师讲述:僧格林沁与京津保卫战

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大沽海口战败。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僧格林沁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

5.教师讲述: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教师展示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录自法国作家雨果

材料二: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写道: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

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有条件可以放映《火烧圆明园》纪录片片断)

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是人类文明之殇。

教师补充:是啊,无独有偶,2019年4月,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也发生了火灾,这两次火灾,一为天灾,一为人祸,都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

6.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7.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概括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中国难以抵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8.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9.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教师讲述:①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迫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②文明史观:是中国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

③社会史观:传统农业文明与先进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带来重大变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问题。

④阶级史观: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严重损害中国经济主权,加速半殖民地化进程。

目标导学二:“师夷长技以制夷”——沉睡雄狮忽觉醒,睁眼看世天下燃

1.教师讲述:冲击--回应模式。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提出了著名的冲击--回应模式,即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

教师进一步提问: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过后,先进的中国人有怎样的回应呢?

2.学生回答: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3.教师进一步补充: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福建布政使徐继畬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4.教师提问:司马迁的《史记》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同样有世界历史地理的内容,《史记》仅仅介绍了中国周边的朝鲜、印度、中亚、西亚的历史,而《海国图志》则以五十卷的内容详细介绍欧西各国的历史地理概况。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开明士大夫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学生回答:从闭关锁国到被动对外开放;从盲目自大到向西方学习;从武威德化到抵制侵略。

6.教师总结:很好,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不懈奋斗。

三、课堂总结

这正是:天朝上国忙闭关,盛世危机起波澜。虎门销烟日将旦,列强叩关悲风晚。英法美俄卷土来,圆明三园情何堪。沉睡雄狮忽觉醒,睁眼看世天下燃。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让我们一起继往开来、牢记历史,凝心聚力共同实现中国梦!

?板书设计?

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

年10月—1860年10月

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背景:列强坚船利炮对士人的冲击

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

评价: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睁眼看世界

?教学反思?

本课是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第一课,需要讲授两课时,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承接第一课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所授课程。在本课中我始终重点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这个主题,进行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讲解。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知识点的衔接要更自然、流畅,要增加逻辑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