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

基本信息

软实力(SOFT POWER):它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则分为政治价值观(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现这种价值观时)、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
编辑本段
详细介绍

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 硬实力和软实力 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围绕“软实力”的一系列研究, 明示人们以一种新型、全面和平衡的发展路径 ,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
[1-2]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美国学者克莱因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国力方程”,把“战略目标”与“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国民意志”,都是极其复杂的无形因素,也可称为软实力,难以用静态标准来衡量。另一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把

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视为软力量。英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库伯则认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之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各种软实力间既相互竞争较量,又相互诱导吸引、融合。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势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大力推行其民主、人权等价值观,这就是以硬实力为依托扩张软实力的例子。早在170年前,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指出,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质力量进行压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国则靠精神力量进行压制,连人们的意志它都想征服。2003年是美国硬实力展示最充分的一年。布什政府在新保守派的主导下,企图依靠超强的硬实力,通过“先发制人”等强力手段,重塑世界秩序,却使美国的软实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侵蚀,甚至连美国的传统盟友都觉得美国“越来越陌生”。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的开国元勋汉密尔顿所说的,美利坚人“占优势的激情是雄心和私欲”
编辑本段
社会影响

国家层面
在国家层面上,约瑟夫·奈的说法——所谓 “软实力”,就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是准确和完备的,它实际上也契合我们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为谋求影响力而诉诸情(吸引力)与理(说服力),以“合情合理”为处事原则。至于国家软实力的来源,我们认为 ,一国的文化、国内政治价值观与作为其贯彻与体现的政策和制度、外交政策、以及国民素质和形象,是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基础。
外国软实力在教育中
区域层面
在区域层面上, 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通过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动员和发挥心智 能量的作用来达到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依靠对内激励民众的士气,整合民众的力量,发挥民众的聪明才智,对外 吸

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包括工业技术和管理、组织技术),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的的能力。现代经济学分析证明,这种能力 以区域文 化、人才素质、公共服务和区域形象为基础。其中的区域文化,既包括具有区域特色的、静态的文化,也包括区域的文化生产力。需要说明的 是,政治地位——如首都、省会城市等具有政治地位上的优势——虽然是一种无形而重要的资源,而且也是区域吸引力的来源之一,但是它一 般并非区域本身争取、建设的结果,而更接近于资源禀赋一类,而资源禀赋主要是作为区域硬实力发挥作用的。
企业层面
而在企业层面上, 软实力是指企业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对外占领利益相关方 的心灵,对内依靠运
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体系
用员工心智能量以达到企业目标的能力。在企业内部, 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模式、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软实力 资源,而在企业外部,品牌和服务、社会责任和企业知名度三个方面则是其软实力的资源基础。
企业软实力与区域软实力概念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便是软实力的 本质——源自心灵,诉诸心灵所产生的影响力。归根结底,软实力的核心是人——人的价值观与聪明才智——和制度(广义的,包括作为非正 式制度的文化的制度)。
软实力是一个难以衡量的变量。然而,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可衡量性同样也一直 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但是数量化的 GDP 已经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几十年。各界人士也确信,软实力存在高低之分。因此,软实力同样 也可以在一定的精确与可靠程度上进行测算。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以权威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针对各层次的软实力分别研制出一套评测体系 ,作为指导各级主体提升自身软实力的参考与指导。
软实力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关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其次,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资源
再次,发展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最后,如何处理软实力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编辑本段
软实力时代

行业与行业、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区隔越来越模糊。如今,IBM不仅仅是商业电脑和应用软件供应商,更是企业咨询服务机构;而Mac不仅仅意味着苹果电脑、Mac OS操作系统和简便易用的IPod,更代表了移动通讯工业设计的最高创意实现;与此同时,Google不再限于互联网领域的搜索技术,它在各个专门知识门类对信息检索技术的开发,和对整个信息的整合理想成为其多元化形象的最佳代表。
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软实力称霸的时代,跨领域混战

的大戏已经拉开序幕。
软实力时代
从创世纪进入到21世纪,对世界的命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3个犹太人:在个体思想层面,被西方社会奉为神明的耶稣·基督;在社会科学层面,缔造共产主义思想并深刻影响了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卡尔·马克思;以及在自然科学层面,提出相对论、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奠定现代自然科学基石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相比起精于制造机器的日耳曼人,相比起擅于制定规章制度的撒克逊人,犹太人更善于用深层而无形的思想去影响世界,并推动历史的车轮更快速地前进。这就是隐含在犹太人大脑中的“软实力”。对于现代企业家而言,是否具备这样的软实力,是决定企业在商业世界沉浮的核心要素。
通过对市场的把握、对传统思维的超越,组织创新资源,根据客户的需求,因地制宜地推出新产品、新生产模式、新服务方式的能力,是企业软实力的集中表现。而具备软实力的企业,在创业的初期往往以隐形冠军的形态存在于业界。譬如民族企业的神话百度,譬如迅速挑战中国人饮奶习惯的蒙牛,譬如应用无处不在的Google,譬如正在与Google争夺网络应用开发商控制权的facebook。
创新的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现在,再提创新力依然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倡议。创新有很多种类,完全颠覆寻常逻辑的是原创式创新,或曰颠覆式创新;在成形模型的基础上修补,螺旋式上升的是模仿式创新;彻底抛弃旧套路,重组资源寻求突破发展的是抛弃式创新;保持既有业务的同时,积极寻求市场空白点,大打蓝海战略的是拓展式创新。
在软实力第一的时代,且看风云企业如何展开十八般武艺在不停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激流勇进。
颠覆式创新与模仿式创新
微软和苹果都是有创新力的公司,唯一的区别在于鲍尔默的创新相对保守和稳妥,而乔布斯的念头更大胆、更彻底。
“我觉得中国不要去学比尔·盖茨,有一个更好的偶像,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你看苹果做出来的东西,人性化,时尚感强,非常富有艺术气息。相比而言,微软在操作系统里面已经阻碍了整个工业的进步,英特尔也是。”当网易CEO丁磊说出这番话时,即使是五年前还如雷贯耳的微软,正通过开发网络搜索技术和便携式媒体播放器设备,高度紧张地应对来自Google在互联网领域和来自苹果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市场份额蚕食。
Google和苹果是颠覆式创新厂商的最突出代表。
在平衡收入和利润的驱动力下,Google的创新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实行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战略,广泛涉足消费者在线服务,诸如离线广告、企业主机软件服务和企业搜索市

场等。而在消费者在线服务市场,Google向互联网搜索之外的市场拓展,推出图像管理、网络电邮、视频和及时信息等服务,它的胳膊已经伸到了以前人们无法想像的一些领域,这只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在IT业界再次引发了类似于从前人们对微软产生的那种对巨人和垄断的恐惧。
而苹果,总是能给它的粉丝带来无尽的惊喜,让全球为之疯狂的iPhone只是苹果众多惊喜中的一个而已。
2008年5月初,乔布斯宣布同20世纪福克斯、沃尔特迪斯尼影业公司、华纳兄弟、派拉蒙影业公司、环球影业家庭娱乐和索尼影业娱乐等众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这就意味着,在类似《钢铁侠》这样的大片发行DVD的当天,苹果的用户就可以在iTunes网站下载这些电影,在苹果的产品上尽享大片。
苹果精心地选择出最好的合作者。2004年,宝马首次在其年度新款车型的储物小格中加入iPod转接器,克莱斯勒、福特和本田等汽车制造商随后也加入这个潮流。超过20万家公司与苹果签署了制造与苹果相容产品的协议,70%的新款美国车都配备了iPod转接器,大约10万个飞机座位也将同样配上这个绝无仅有的组件。
在乔布斯的哲学里,苹果始终是,也必须是一家能“全盘掌控”的公司,“对未来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而言,软件都将是核心技术”。这样的苹果才不至于像戴尔、惠普或索尼那样,因为等待微软最新操作系统的发布而延迟推出硬件产品。这样的苹果不用看着微软干着急,而可以随意修改系统,还可以为iPhone和iPod制作特别的版本。
Google和苹果的日渐强大给我们的启发是,原来颠覆式创新既可以是技术上的创新,还可以是企业经营战略上的创新。
抛弃式创新与拓展式创新
企业软实力服务于企业的未来生存,最高层次的软实力是按照从未来到现在的时间序列整合各种资源,也就是,用未来的眼光指导现在的经营管理,为企业的未来生存做准备,立足于创造价值、创新价值,用独特的眼光和管理理念来控制和引导整个企业的发展脉络。
比如IBM把亏损的PC事业部甩给联想,再比如惠普公司与康柏合并后,采取的开放式经营模式,把资源专注在一个特定领域里,同时成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公司。
对于摩托罗拉而言,也是如此。2007第四季度财报显示第四季度移动终端事业部的销售额同比下降38%,一年前,这个部门还为公司贡献了27亿美元盈利,然而2007年全年,该部门的亏损额为12亿美元。“摩托再好,也要骡来拉”,摩托罗拉在鼎盛时期被大众传播的笑言如今正好在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中派上用场。
现在摆在MOTO面前的“骡子”比较合适的有两个,一个是微软,一个是Google

。这两个巨头未来的发展重点或者说新业务的增长点都和MOTO有关,同时,手机行业也正是这他们眼中的下一个蓝海。一者推,一者拉,抛弃式的和拓展式的创新在同一过程中分别得到实现。企业持续不断的发展依赖于对自身持续不断的改变,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抛弃行为并非消极的选择,相反是战略意义上壁虎断尾式的积极作为。
创新的反义词是灭亡
1917年,《福布斯》杂志首次推出了“福布斯百强企业”排行榜,到了1987年,《福布斯》将这份名单重新刊出,与当年的名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其中61家企业已经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而幸存的39家中,只有18家时隔70载仍然有幸跻身百强之列,
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的绚烂像焰火般短暂?从美国钢铁公司的兴衰过程中可窥一斑。一个世纪前,JP·摩根收购了安德鲁·卡内基创办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以及其它784家独立公司后组建的美国钢铁(US Steel),是全世界最无与伦比的巨无霸,鼎盛时控制了全球钢铁产量的51%,而当时钢铁是制造一切产品的基础,以至于当时主流的“左派”思想家们以此为理由担心资本家代替政治家统治全世界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会到来……
然而今天,谁还听说过这个公司呢?是它的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吗?当然不是,而是外部市场改变了!二战以后新材料的使用使钢铁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新兴钢铁企业如米塔尔钢铁公司积极发展新型特种钢材的发展战略,又使美国钢铁这样以普通钢材为主的老牌企业失去了业内地位,于是在内部运营平稳的情况下从巨无霸沦为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如今,世界瞩目的IT圈企业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打造着其软实力,异常活跃地跳动着它们创造性的脉搏,譬如涉足企业管理咨询的IBM,譬如进军手机业务领域的苹果,譬如紧随网络搜索需求的微软,譬如紧贴用户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的Google,他们制胜的法宝是企业的软实力,更是各自不同的创新之道。
沈国康认为,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纵观宝洁、福特等数十家生命力旺盛的百年企业,他们的创新并非停留在口号之上,无论是彻底颠覆逻辑,还是渐进地模仿,还是抛弃或者进军某一业务,其创新的圆心日渐清晰,一张一弛、一进一退都始终紧跟外部环境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正因为此,他带领着自己的公司始终走在不断自主创新的征途之上,因为创新的反义词并非保守,而是直接的灭亡!
编辑本段
软实力概念

即企业内在的体现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以后有学者把软实力引申应用于企业,形成企

业软实力的现代管理科学:即以企业组织模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管理科学、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品牌战略、企业社会公信度、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指数等,所构成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诸要素。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 —个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性的能力。
编辑本段
软实力根基

即企业把握规律及趋势的保障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企业软实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并在未来能够继续发酵的正确能力和习惯,而正确能力和习惯又在于企业能时时处处对趋势的预见和规律的把握,所以“势”列为企业软实力的根基。
市场需求:一是趋势,企业由现在迈向未来,需一种可以把握的发展方向或变化轨迹; 二是态势,企业由过去走到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确定性状态; 三是优势,企业能够由过去走到现在,由现在迈向未来,所依靠的是什么?
企业拥有:一是择势,就是企业在把握未来趋势、过去态势、现在优势的前提下,选择适应形势的生存方法;二是定势,就是确定企业未来生存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生存境界;三是造势,着眼于企业未来生存发展,努力培育、塑造坚实的企业文化。
编辑本段
软实力作用

即企业发展的核心
企业软实力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核心部分是如何形成企业特有的资源整合模式,实现良性规模化持续发展的自身独特企业文化,并被员工所认同,
编辑本段
作用价值

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背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解读〕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如何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如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企业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当前,已经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方兴未艾。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应该把握以下三点。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创立、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观、社会责任感、企业制

度等的复合体。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简言之,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因为有了这一判断标准,所以员工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可贵的,什么是要抛弃的。表现为行为,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够更好地统一广大职工的思想和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够进一步调动职工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凝聚一切力量,焕发出创新的激情,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够树立起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新风尚。总之,企业的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人心涣散,企业无法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
编辑本段
建设委员会

委员会简介
(英文简称ccosp,以下简称委员会),是在政界、经济界、学术界的倡议下,在中国决策科学院、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支持下成立的。
委员会紧紧围绕提升国家软实力重要战略课题,以企业和城市为服务主体,开展企业和城市软实力研究、咨询、培训、推广等工作,加强企业和城市软实力建设,提升企业和城市软实力。
软实力是支撑未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还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努力,委员会愿与各界人士一起探讨研究软实力战略课题!
提升软实力,铸造新三十年新辉煌!
领导成员
管益忻 主任
邓正红 常务副主任
李季副主任
王汝平副主任
郭金生秘书长
专家团队
文宗瑜财政部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
王庆吉 营销策划实战专家
帅新武华凯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艾 丰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
孙晓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成 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 澄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声雄 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所长
张国有北京大学副校长
杨志民北京交通大学企业文化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罗卫国中国亮点(管理)课题组组长
范恒山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
夏 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柴海涛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彭剑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潘承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会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