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文论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文论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材料一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不能说你认为的好人就是好人。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老师观点:我们的理解是,不能简单地讲什么是人性或什么是人的本质,也不能简单地讲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因为人性和人的本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人性包括人的一般本性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又可区分为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人性概念是相对于个体存在而言的,人的本质概念是相对于个性存在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性和人的本质都是一种抽象。然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相对于人的一般本性,人的个体本质相对于类本质又是具体的。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的类本质作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最高抽象是不变的,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和人的个体本质则是可变的。要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破除本质等于一般的观念。/在理论上,不能把一般和本质等同起来。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本质的即是一般的,事实上一般并不等于本质。

类本质首先是相对于动物而言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质、特点。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类有很多特点,都能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认识到把握人的类本质不是要简单地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是要把握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质、特点,人的类本质是人的一般类特性产生的根源和基础,这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即人的劳动实践。

我们认为,和类本质相对的不是个体本质,而是人的个体存在,它们之间才构成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和人的个体本质相对的是人的个性存在,区分每一个个人的是人的个性存在,而不是人的个体本质。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个性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但具有同一本质的人却可能不只一个,有可能是几个乃至一群。

材料二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仅仅具有一种尺度,人却能掌握无数种尺度,所以,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固定的、有限的、而人的生产是全

面的、开放的、无限的。

所谓“种的尺度”,指的就是与人相对的各种自然物的存在本性所决定的尺度,既包括各种动物的尺度,也包括各种植物的尺度,还包括各种无机物的尺度。说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是为了突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就人的生产可能性而言的。马克思强调的重点是人的生产劳动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这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马克思紧接着又写道:“并且懂得怎样处处...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所谓的“内在的尺度”指的就是人的生命需要所决定的尺度。” 教材:马克思所论述的“两个尺度”,不管是“种的尺度”,还是“内在的尺度”都不是单指物的尺度或人的尺度,而是既包括对象的尺度,也包括主体的尺度。

马克思在提出“人也按照...”之前,用了“因此”一词,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说明美的规律确实与两个尺度有关,但有关并不等于说就是这两个尺度的结合或统一。诚然,在某些情况下,人按照某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同时也是根据自己内在的尺度来生产,二者可以达到高度的统一。

美的规律 马克思没有正面回答何为美的规律问题,但通过原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美的规律是属于人的规律;二、美的规律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有着内在的因果性联系;三、人的生产的全面性、自觉性、有目的性是美的规律得以成立的最深刻的基础。理解“美的规

律”必须从马克思的原文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可望对“美的规

律”达成相一致的理解。

首先,文中前后出现了两个“物种”概念。这里“任何物种”也包括人的话,那么这两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人不仅能够按照人自身的尺度和需要去生产,而且还能够按照人以外的其他动物的尺度和需要去生产;如果不包括人在内,那么以上的理解仍然成立。原文意在强调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区别。即人的劳动是自觉地有意义的,而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支配的。动物的肉体需要一种强制的行为,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其次,“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人的尺度,即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感觉、意志、愿望、情感和一切创造精神的总和。它是与动物的尺度和需要有本质区别的高级的需要和目的,是具有规范性的主体性的东西。 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生产最为典型地体现了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本质区别。这就是自由自觉性、全面性、无限可能性。在这里,马克思显然把美的规律当作已知的东西来说明人的生产的特点。马克思对美学基本问题有着清楚的自我意识,只是他本人并没有直接阐发美的规

律问题。

“内在的固有的尺度”就是真的尺度、善的尺度和美的尺度,其中美的尺度最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按照美的尺度进行的生产也最能体现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本质区别。因而,“美的规律”和“美的尺度”可以说是同样的概念,内容基本一致,美的规律就是“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统一。但马克思的原文并没有

对“尺度”概念的解释,因而认为“美的规律”就是“美的尺度”的观点不免具有主观随意性。朱立元先生则试图从劳动的本质特征来理

解“美的规律”,他认为美的规律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有着内在的因果性联系,人的生产的全面性、自觉性、有目的性是“美的规

律”得以成立的最深刻的基础。但仅仅指出这些还是不够的,要全面把握“美的规律”的丰富内涵,还必须把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与马克思哲学本身以及整个美学发展史联系起来。

材料三 四个规律 A异化劳动意味着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

少。”(手稿) B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动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手稿) C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动,而是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手稿) D人同人的异化,“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手稿)

异化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私有制条件下, “劳动对劳动者是外在的即不属于他的本质”,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在异化劳动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的颠倒。因此,这里说:劳动创造了美,说明了在美的创造中的有关的两个问题:即: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第二自然产品,而且可以创造产品美;另一个就是说明在

异化劳动条件下,也可能进行美的创造,但这种美的创造的成果却与劳动者完全脱节。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美,但所获得的却是美的反面,即丑。马克思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这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性被严重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出“劳动创造美”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美与人有关;一是美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人的感性活动——劳动的基础上。)

几乎在每个文明国家的文化史上,都记载有这样一些画家飞雕塑家飞音乐家飞舞蹈家或诗人的名字,他们是从学徒、工匠飞流浪汉以至奴隶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大师。这说明,在异化条件下,劳动者不仅有美感,而且还通过曲折的渠道,按照美的规律在造物。因为,美感本来就不是人们头脑中天生赋有的东西,手的灵巧,脑的聪敏,美的感受力,凡此种种,是应该而且可以在劳动实践中生长出来,提高起来的。因此,任何社会形态里的劳动,都将自觉不自觉地遵行着美的规律。如果不是从个人的偶然性上看问题,而是从总体上看,人类始终在探索和应用“美的规律”来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如果不是如此,怎么理解审美意识的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怎么说明人类艺术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演变趋势,又怎么解释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进程?在数千年私有制社会里,劳动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不是异化劳动创造美的最雄辩的证明吗?

材料四 ( 马克思说:“劳动产生了美。”这是一个正确的科学判断。我们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美和美感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使自然具有属人的性质,同时在人同自然界发生的广泛深刻的联系中,丰富、深化了人的感觉能力,使人的感觉逐渐地成

为“理论家”。)作为哲学性质的美学,其基本职能就是探求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就是使美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以及如何使其成为美的事物的那东西,即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出“劳动创造美”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美与人有关;一是美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人的感性活动——劳动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与历史的结合中探讨美的本质,并从而阐述了“美的规律” 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由此审视美,美的本质也有不同层次。从本质上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从根源上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于一种客观存在审美价值,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由于哲学观点的不同,对美的研究的途径和对美的根源的说明也不同。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形式,但是这种喜悦的根源并不在于情感形式的本身,研究美的本质,就是要探索是什么因素决定这些感性形式成为美的。

·我们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珍贵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所谓自由,并非毫无必然性,不受必然性的约束;也不是任何随便的意思。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把握,自由创造即按照人类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活动。自由创造势和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二者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继承以往发展全部丰富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即使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受到压抑与损害,但创造也没有停息,只是由于条件不同,创造的特点不同罢了。

·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三)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

·生产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美就是人的自由创造和形象的生动表现。||在生产劳动中的产品并不是一切都是美的,并不是所有劳动中的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产品要达到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自然形式问题。人类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各种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的自由创造就是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目的需要,对对象进行能动的自由的加工的结果。||美都是有形式和内容的。它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它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同样也适用于美。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正是由于美表现者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等珍贵的特性),所以它才能普遍地引起人的喜悦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论,坚持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去探寻美的本质,因而能够对“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

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统。材料五 艺术生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的概念,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他把艺术生产归结为“精神生产”指意识形态性质的生产;马克思所讲的意识形态也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物质生产相联系的处于生产过程中或被生产出来的“精神生活”包括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艺术。

不平衡的体现 表现:笔记

原因: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以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形成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文艺反映经济基础,却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二是经济基础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的直接因素是上层建筑的各因素,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因素,阶级斗争是文艺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是文艺的历史继续性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法律、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艺思潮对文艺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形成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的这种多因素的观点为很多人所赞同,但人们对这些因素的概括有所不同,夸大的重点也有区别,如有人以为,除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意识的原因之外,还应充分估计到艺术内部特征和艺术家个人因素的作用。也有人提出,文艺自身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现象的主观方面的重要原因。还有人以为,在影响文艺发展的诸原因中,政治是最主要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比其它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研究不平衡的原因时必须着眼于政治。

如何理解不平衡现象:首先,应当指出的是,这种不平衡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说到底,仍然是所属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便是希腊神话的出现也植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土壤。

其次,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飘浮于上层建筑的顶端,距经济基础有所疏隔,被一系列中间环节所阻滞而变得模糊,它只能通过诸多中介因素,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

再次,一定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社会精神意向对引发和推动文艺的发展往往起到重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我们还应看到,文艺自身的传统、态度和趋向,也会在相对独立的意义上对文艺自身的发展起到特殊的作用。

材料六 由于艺术形式分类的原则和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第一种:以艺术形象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时空艺术:戏剧、影视、舞蹈。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电影。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作品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静态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 所谓八大艺术形式就是:绘画,雕塑,建筑,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电影。

艺术创作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审美意象的孕育;(二)审美意象的形成;(三)审美意象的物态化。审美意象从孕育、形成到物态化,经历了审美感受、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环节。对生活的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是积累生活素材、萌发创作冲动的必要环节,是使创作得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基础;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审美意象,并将审美意象凝聚力完整、独特的艺术形象,这是决定艺术创作成败的最关键的阶段;艺术传达则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将经过艺术构思的艺术家思维中形成的审美意象转化为艺术形象。 它们之间紧密衔接,彼此关联,互相渗透。

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

希腊神话魅力:1 再现了童年时代的“真实”(笔记) 2 取代的认识功能。 希腊神话具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功能。它用想象和幻想的形式,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表现了当时希腊人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英勇的进取精神和风貌。他们认为,神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有婚姻,有爱情,有英勇,有正义,有嫉妒,也有邪恶等等人类所具有的感情和性质,而那些掌控宇宙自然地能力便是他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神秘事物的自我解释。 3希腊神话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从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从题材的宏阔到人物

形象的深刻和生动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希腊艺术如俄狄浦斯、卡桑德拉、安提戈涅、丹纳士的女儿们、伊菲姬妮亚等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再现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而且表现了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人类丰富的创造潜能在悲剧性毁灭中的升华,蕴含着人类自由生活的内在要求。最后,在我看来,虽然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民在人类发展的幼年时期创作的,但是它的思维方式却是符合现代的马克思所认为正确的艺术思维方式的。马克思阐述了正常的思维的行程总是从具体上升为抽象,再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希腊神话的原型其实只是普通的具体的人们,但是它综合了大部分人的情感,特征以及人特有的感情,如爱,恨等,再根据这些情感抽象地塑造出有着鲜明特征的神的形象,只是他们身上的特征集中而且强烈。这样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是人类艺术发展和产生的一个必然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这也是希腊艺术永恒魅力的原因之一。

材料七 首先必须看到,恩格斯这里所认定的不是用人的、道德的、政治的和党派的观点,应当理解为不能用抽象的“人”的观点和狭隘的偏私的道德的、政治的和党派的观点。*恩格斯所倡导的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评论对象包括并理应体现着作家作品是进行人学的、道德的和政治的评价。实际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思想内涵必然蕴含着人学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内容。因此,完全脱离人学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的内容的文学评论是不存在的。文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同人学观点、伦理道德观点和政治观点总是这样那样地、程度不同地交融和联系在一起。蒋笔记

怎样理解恩格斯所倡导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用美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自觉地注重和强调文艺的特殊规律和审美属性。作家从事审美创造活动,对自身的发现和创造精神,对审美心理结构和功能,对选择和驾驭形式语言符号的才能和娴熟的技巧,都必须达到较高的境界和水准,应遵从艺术把握生活的特殊规律,探寻审美创造的独有的方法、途径和目的,肯定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用历史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艺术的历史根源,对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要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使作品蕴含着巨大的生活容量、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历史深度、浓郁的时代氛围,勾勒出可以观照一定的地域和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

综合恩格斯对文艺的观念模式和文艺的批评模式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学观点、人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完美融合,可以表述

为由这三大观点所体现和昭示出来的艺术精神、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的有机统一。

老师: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只有少数论者持不同意见。我们认为恩格斯提出的是文学评价的标准,而不是一般文学批评的标准。恩格斯所批判的“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恰恰是一般文学批评的标准。 一般文学批评有的从特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立场来看待文学,有的从抽象的“人的”尺度来批评文学。这对于一般文学批评来说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文学评价而言则是错误的,文学评价必须超越“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以达到对作家作品

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评价。

我们认为,相对于一般文学批评标准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文学评价的标准是有限的和相对确定的,否则的话文学史的写作将不再可能,文学的经典也难以确定。

材料八:这段话出自恩格斯《致毓娜。考茨基》的信。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是第一句话讲典型人物应有代表性、普遍性,第二句话讲的是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特殊性,第三句话讲的是前两句话的综合,就是说,人物所具有的代表性、普遍性与个性、特殊性,这两者互相融合渗透、统一,方才构成典型人物,即黑格尔所说的”这个”

“这个”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初见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个”不仅是指事物和现象的“绝对个别的存在”,同时也指“普遍的东西或共相”它指的是任何一个具有“情感确定性”的存在物。它包含着辩证法的两个方面:第一,具有感性确定性、个别性,个别性又是

与“共相”即普遍性相连接的。第二,具有感性确定性的“这个”是诸多特质的集合体,

恩格斯关于每个人都是“典型”,同时,又是“单个人”的典型塑造思想,显然吸取了黑格尔“这个”理论的合理内核,并对它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可以根据恩格斯的典型人物的理论,把典型定义为“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单个人”。

教材:恩格斯关于艺术典型塑造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塑造典型必须从生活出发。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决不允许有丝毫的主观随意性。恩格斯批评毓娜。考茨基说:“如果作者过分欣赏自己的主人公,那总是不好的。”强调不应对笔下的人物过分偏爱,使其失去独立性。

2 要用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塑造艺术典型。黑格尔认为,在艺术表现里,“如果没有形象化为独立自主的个别人物,它们就还只是一般思想

或抽象观念,不是属于艺术领域的”。他还反对把人物性格抽象化为诸如愤怒、妒忌、信仰、忠良、德行,罪行之类寓言式的性格类型。 黑格尔在艺术典型的个性描写方面,主张必须有三个特征:1 丰富性,即一个艺术典型应该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2 明确性,即在诸多性格特征中,必须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3 坚定性,即始终一贯地“忠实于它自己得情致”,“根据自己得意志发出行动”,而不是“让外人插进来替他作决定”。

3 艺术典型应是“有代表性的性格”。 恩格斯在这封信中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里说典型有个别性,特殊性,同时又有代表性、普遍性。“有代表性的性格”,代表一定的阶级和倾向,代表特定时间。典型人物应该具有阶级和时代的特征,应该通过艺术描写揭示人物所属阶级的某些本质方面。

4要描写好典型人物生活的环境。 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主张。

蒋笔记 典型环境决定了典型人物,而典型人物又反映了典型环境。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这是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因此,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物”的命题,是一个整体性命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对环境的反作用。这种现象特别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通过人物的努力可以把法庭变成讲台(如高尔基《母亲》),把监狱变成战场(如《红岩》),可以改变穷山恶水,可以带来周围人物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甚至推动历史的前进

材料十 结合美学教材和蒋笔记 拉萨尔说,他写《济金根》这个悲剧,除了借以表达他对现实问题的观点之外,同时也是为了体现他的悲剧观念。拉萨尔的悲剧观念是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来表述的。其实,拉萨尔的悲剧观念,不过是黑格尔悲剧观念的翻版。

马克思、恩格斯不赞同拉萨尔的悲剧观念。他们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不是观念,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念同拉萨尔的悲剧观念的根本区别。艺术中的悲剧是现实中的悲剧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念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悲剧是历史地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悲剧的事件和人物不是什么“普遍精神”、“永恒正义”这类观念的化身,而是一定历史的现实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件和人物都能成为美学上和艺术上的悲剧的对象,能成为悲剧对象的,只是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在历史上具有合理性或至少还没有完全丧失合理性的人物和事件。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汽车理论考试必备资料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部分:填空题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从获得尽可能高的平均行驶速度的观点出发,汽车的动力性指标主要是:(1)汽车的最高车速Umax(2)汽车的加速时间t(3)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max。 2.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性能。 3.汽车在良好路面的行驶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加速阻力。 4.汽车的驱动力系数是驱动力与径向载荷之比。 5.汽车动力因数D=Ψ+δdu/g dt。 6.汽车行驶的总阻力可表示为:∑F=Ff+Fw+Fj+Fi 。其中,主要由轮胎变形所产生的阻力称:滚动阻力。 7.汽车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阻力是由: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对应的惯性力组成。 8.附着率是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 9.汽车行驶时,地面对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不应小于滚动阻力、加速阻力与坡道阻力之和,同时也不可能大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与附着系数的乘积。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国际上常用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欧洲为代表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每加仑燃油所行驶的距离。2.评价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循环工况一般包括:等速行驶,加速、减速和怠速停车多种情况。 3.货车采用拖挂运输可以降低燃油消耗量,主要原因有两个:(1)带挂车后阻力增加,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加,使燃油消耗率b下降(2)汽车列车的质量利用系数(即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较大。 4.从结构方面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措施有:缩减轿车尺寸和减轻质量、提高发动机经济性、适当增加传动系传动比和改善汽车外形与轮胎。 5.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种类、设计制造水品;另一方面又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有关。 6.等速百公里油耗正比于等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与燃油消耗率,反比于传动效率。 7.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结构形式。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系指:发动机的功率和传动系的传动比;它们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很大影响。 2.确定最大传动比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最大爬坡度、附着率及汽车最低稳定车速。 3.确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的问题:保证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充分发挥、足够的后备功率储备、受驾驶性能限制和综合考虑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4.某厂生产的货车有两种主传动比供用户选择,对山区使用的汽车,应选择传动比大的主传动比,为的是增大车轮转矩,使爬坡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空载行驶时,由于后备功率大,故其燃油经济性较差。 5.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变速器使用的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发动机的负荷率越低,燃油消耗率越高。 6.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称为比功率,发动机提供的行驶功率与需要的行驶功率之差称为后备功率。 7.变速器各相邻档位速比理论上应按等比分配,为的是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8.增加挡位数会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这是因为:就动力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发挥最大功率附近高功率的机会,提高了汽车的加速和爬坡能力。就燃油经济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率区工作的可能性,降低了油耗。9.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的动力装置参数有两个,即最小传动比和传动系挡位数。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1.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是:(1)制动效能,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即抗热衰退性能(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2.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评定指标是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汽车的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开始操纵制动控制装置(制动踏板)到汽车完全停止住为止汽车驶过的距离,它的值取决于制动踏板力、路面附着条件、车辆载荷和发动机是否结合等因素。 3.决定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最大制动减速度即附着力(或最大制动器制动力)和起始制动车速。4.汽车在附着系数为Φ的路面上行驶,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Φo,若Φ<Φo,汽车前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后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前后轮同时抱死。 5.汽车制动跑偏的原因有两个:(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2)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互相干涉)。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第一章 朱立元:“美存在么?它是怎样存在的?”因为只有“美”存在了,然后才能言说“美”是什么等其他问题,而传统美学不问美是否存在或怎样存在就直接问美是什么,绞尽脑汁给美下定义,结果陷入理论误区,因为连是不是有美都没有解决,就问美是什么,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因此,美的存在问题是美的首要问题。 美概念不是一个合理的名词性概念,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可以被美概念指代的美事物。 美概念是其他事物的符号,不是实际中一个独立事物的符号 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终结 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的问题,造成回答的吊诡。 所有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在证明这一回答是不正确的,因此不成为一个回答;所有试图说明“美”确实是个存在物的理论,都表明“美”不是个存在物;只要说明美是什么事物了,这个事物就肯定不是美;只要对美是什么命题做出回答了,这个回答一定在进行着自我否定。 美概念是一个代名词!(概念的概念 审美知觉的建立 人类具有一般审美能力之后,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当作审美对象。 美学研究应该清晰地揭示:事物自身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人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第二章 由美本质转向审美

世上原本没有美事物,美的事物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美感,美感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审美,审美怎样形成? 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对事物外在形式、形象相对独立地加以知觉并因此而产生愉悦性情感体验的过程。 由于审美活动带有形式知觉的特征,不是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利害性。 所谓审美发生,就是非利害性形式知觉活动的发生。利害与非利害?? 人的需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生存活动相关的实用性的需要,是利害性的;一类是不与生存活动相关的非实用性的需要即审美需要,是非利害性的。 审美活动完成之后的社会功用不能等同于审美活动本身的性质,不归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利害属性问题。 利害性?? 美学中的“利害性”概念专指与人的生存需要直接关联的价值属性。 生存需要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 第二类是社会性需要,如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需要; 第三类是精神需要,如荣誉感、道德感、幸福感等等。 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美感的体验性区别 到目前为止,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性美感的区别都只能是凭借人的主观感受来划分的。凡是利害性的需要及其满足都会被体验为同一类感受,可称之为“生存感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答案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的标准。 1.0 分 A、 具体个人 B、 具体民族 C、 具体群体 D、 人类群体 我的答案:D 2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1.0 分 A、 列维纳斯 B、 海德格尔 C、 胡塞尔 D、 萨特 我的答案:C 3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是()。1.0 分 A、 胡适 B、 冯友兰 C、 牟宗三 D、 成中英 我的答案:B 4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1.0 分 A、 美 B、 理 C、 法 D、 情 我的答案:D 5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0 分 A、

自然的面貌 B、 人对自然的改造程度 C、 人对自然的心理状态 D、 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的答案:D 6不属于《红楼梦》的诗词是()。1.0 分 A、 《红豆曲》 B、 《枉凝眉》 C、 《怅诗》 D、 《葬花词》 我的答案:C 7青少年的美育需要注意()。1.0 分 A、 要使青少年自由、活泼地成长,充满快乐,蓬勃向上。 B、 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C、 要对青少年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8王夫之从哪里引入“现量”的概念?()1.0 分 A、 道家学说 B、 逻辑学 C、 唯识论 D、 因明学 我的答案:D 9“乐”可以使人心气平和,这是()的观点。1.0 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A 10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 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C、 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C 11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1.0 分 A、 托尔斯泰 B、 屠格涅夫 C、 普希金 D、 契诃夫 我的答案:C 12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1.0 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我的答案:C 13把一切强壮有力的东西、力量认为是丑陋的是()。1.0 分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启蒙运动时期 C、 中世纪 D、 君主专制时代 我的答案:D

汽车理论考研试题汇编

汽车运用工程I(汽车理论)试题1 交通学院交通类专业2001级(2004-01-07) 一、概念解释(选其中8题,计20分) 1 汽车使用性能 2 滚动阻力系数 3 驱动力与(车轮)制动力 4 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 5 汽车动力性及评价指标 6 附着椭圆 7 临界车速 8 滑移(动)率 9 同步附着系数 10 制动距离 11 汽车动力因数 12 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 13 汽车(转向特性)的稳态响应 14 汽车前或后轮(总)侧偏角 二、写出表达式、画图、计算,并简单说明(选择其中4道题,计20分) 1 写出带结构和使用参数的汽车功率平衡方程式(注意符号及说明)。 2 写出n档变速器m档传动比表达式(注意符号及说明)。

3 画图并叙述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附着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4 简述利用图解计算等速燃料消耗量的步骤。 5 写出汽车的后备功率方程式,分析后备功率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的影响。 6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绘制I曲线,写出这些方法所涉及的力学方程或方程组。 三、叙述题(选择其中4道题,计20分) 1 从已有的制动侧滑受力分析和试验,可得出哪些结论? 2 写出图解法计算汽车动力因数的步骤,并说明其在汽车动力性计算中的应用。 3 写出图解法计算汽车加速性能的步骤(最好列表说明)。 4 写出制作汽车的驱动力图的步骤(最好列表说明)。 5 选择汽车发动机功率的基本原则。 6 画出制动时车轮的受力简图并定义符号。 7 分析汽车紧急制动过程中减速度(或制动力)的变化规律。 8 在侧向力的作用下,刚性轮和弹性轮胎行驶方向的变化规律(假设驾驶员不对汽车的行驶方向进行干预)。 四、分析题(选择其中4道题,计20分) 1 确定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基本原则。 2 已知某汽车φ0=0.4,请利用I、β、f、γ线,分析φ=0.5,φ=0.3以及φ=0.7时汽车的制动过程。 3 汽车在水平道路上,轮距为B,重心高度为hg,以半径为R做等速圆周运动,汽车不发生侧翻的极限车速是多少?该车不发生侧滑的极限车速又是多少,并导出汽车在该路段的极限车速? 4 在划有中心线的双向双车道的本行车道上,汽车以55km/h的初速度实施紧急制动,仅汽车左侧前后轮胎在路面留下制动拖痕,但是,汽车的行驶方向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请产生分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汽车理论》清华大学余志生版-期末考试复习题

汽车理论习题集必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写在该小题后的括号内) 1、评价汽车动力性的指标是(A ) A.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汽车能爬上的最大坡度 B.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传动系最大传动比 C.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传动系最小传动比 D.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最大驱动力 2、汽车行驶速度( B ) A.与发动机转速、车轮半径和传动系传动比成正比 B.与发动机转速和车轮半径成正比,与传动系传动比成反比 C.与发动机转速和传动系传动比成正比,与车轮半径成反比 D.与发动机转速成正比,与车轮半径和传动系传动比成反比 3、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加速行驶时,其行驶阻力包括(B )。 A.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B.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 C.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D.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4、汽车等速上坡行驶时,其行驶阻力包括( A )。 A.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B.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 C.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D.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5、汽车加速上坡行驶时,其行驶阻力包括( D )。 A.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B.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 C.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D.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6、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包括(D )。 A.摩擦阻力和形状阻力 B. 摩擦阻力和干扰阻力 C.形状阻力和干扰阻力 D. 摩擦阻力和压力阻力 7、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B )。 A. 与车速成正比 B. 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 C. 与车速的3次方成正比 D. 与车速的4次方成正比 8、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C )。 A. 与迎风面积和车速成正比 B. 与迎风面积的平方和车速成正比 C. 与迎风面积和车速的平方成正比 D. 与迎风面积的平方和车速的平方成正 比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考研汽车理论试题第套

一、概念解释(选其中8题,计20分) 1 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2 汽车动力性及评价指标 3 同步附着系数 4 汽车通过性及几何参数 5 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图 6 汽车动力因数 7 汽车燃料经济性 8 迟滞损失 9 汽车操纵性稳定性 10 稳定性因数 11 功率平衡图 12 制动距离 13 汽车驱动力 14?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二、写出表达式、画图或计算过程,并加以说明(选择其中4道题,计20分) 1 写出带结构、使用参数的汽车行驶方程式(注意符号)。 2 写出带结构、使用参数的汽车功率平衡方程式(注意符号)。 3 画图并说明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附着力三者关系 4 画出前轮驱动汽车加速上坡时的整车受力分析图(注意符号)。。 5 列出可计算汽车最高车速的各种方法,并绘图说明。 6 写出汽车的后备功率,叙述其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的影响。 7 写出所有可以绘制I 曲线的方程及方程组(注意符号)。 三、叙述题(选择其中4道题,计20分) 1 变速器传动比通常的分配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2 从制动侧滑受力分析和试验,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3 简述影响平顺性因素。 4 分析汽车行驶阻力的组成。 5 试用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分析汽车的最大爬坡度 max i 。 6 汽车的驱动-附着条件为? F F F F F t i w f ≤≤++,其中z F F ??=。已知汽车(转弯或侧偏)行驶过程中驱动轴的左右车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

力分别为zr zl F F 和,且zr zl F F <,此时公式) ()(max zr zl t F F v F +=?是否成立,并说明原因。 7 试说明汽车制动时在侧向力作用下发生后轴侧滑更危险? 8 道路阻力系数ψ,请写出它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表达式。 9?描述刚性车轮在侧向力作用下运动方向的变化特点。 四、分析题(选择其中4道题,计20分) 1 已知某汽车φ0=0.3,请利用I、β、f、γ线,分析φ=0.5,φ=0.25以及φ=0.75时汽车的制动过程。 2 在划有中心线的双向双车道的本行车道上,汽车以68km/h 的初速度实施紧急制动,仅汽车左侧轮胎在路面上留下制动拖痕,但是汽车的行驶方向仅轻微地向右侧偏离,请分析该现象。 3 请分析制动力系数、峰值附着系数、滑动附着系数与滑动率的关系以及应用条件。 4 请分析汽车制动时,整个车身前部下沉而后部上升的原因(提示:考虑悬架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力分析方法)。 5 请从受力分析入手,分析轿车急加速时驱动轮在路面留下黑印(擦印)的现象,并解释其与制动拖痕产生机理的异同。 6 某汽车在干燥的柏油路面上实施紧急制动时,左右车轮均未留下制动拖痕,而在压实的冰雪路面上实施紧急制动时,左、右车轮均留下明显的制动拖痕,请分析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或该车的制动性能。 7 某汽车(装有ABS )在实施紧急制动后,在路面上留下有规律的制动拖痕斑块,即不连续的很短的拖痕,请分析该现象。 8 某汽车在行驶中突然发生向右偏驶而下路翻车事故,汽车的左轮在路面上留下清晰的向右弯曲黑色痕迹。驾驶员自述:在行驶中汽车左轮突然抱死,汽车向右侧偏驶而下道。请问驾驶员陈述是否为真?请推断左侧轮胎向右弯曲黑痕是如何形成的(提示从受力分析入手)。 9 有一辆新出厂汽车,出厂时对汽车的制动性能进行了测试检验,左右车轮的制动力相等,但是在新柏油公路上实施制动时,右轮出现的制动拖痕时刻比左轮的制动拖痕晚,换而言之,左侧制动拖痕比右侧的长。请分析该现象(提示:考虑道路横断面形状)。 五、计算题(选择其中4道题,计20分) 1 某汽车的总质量m=4600kg,C D =0.75,A=4m 2 ,旋转质量换算系数1δ=0.03,2δ=0.03,f =0.025,传动系机械效率T η=0.85,发动机的转矩为 tq T =20000/ e n (tq T 单位N·m,e n 单位r/min),道路附着系数为φ=0.4,求汽车全速从20km /h 加速至40km/h 所用的时间。 2 已知某汽车的总质量m=4600kg,C D =0.75,A=4m 2 ,旋转质量换算系数δ=1.06,坡度角α=5°,f=0.015,传动系机械效率ηT =0.85,加速度du/dt=0.2m/s 2 ,u a =30km/h, 1 4.60=g i i ,=,m r 367.0=,此时,克服各种阻力功率需要的发动机输出功率是多少? 3 已知某汽车质量为m=4600kg,前轴静负荷1350kg,后轴静负荷为2650kg,h g =0.98m ,L=2.8m,同步附着系数为φ0=0.6,试确定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是多少? 4 已知汽车的B=1.8m,h g =1.15m ,横坡度角为10°,R=35m,求汽车在此圆形跑道上行驶,设侧向附着系数为的0.3,求汽车不发生侧滑,也不发生侧翻的最大车速。 5请推导出下述公式(注意单位和常数) g a e e i i rn u n T P 0377 .09549 == : 6???已知汽车仅受纵向力(切向力)作用时纵向附着系数75.00=x ?,而仅受横向力(侧向力)作用时横向力系数40.00=y ?。请问汽车以等 速圆周行驶时,纵向和横向附着系数是如何变化的? 7 请详细写出下述两公式的变换过程: T s a s CFb Q u Pb Q ηγ= ?= 02.1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 (一)美学的历史 1、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 先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 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 隋唐五代宋元(禅宗); 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 (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 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 (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 朱光潜 宗白华 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 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 (1)两个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 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二审美的本质 (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西方: 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 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 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个观点: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马克思区分了“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与“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两种不同的直观自身的方式,而且他更强调前者。这就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现实审美观念。 泛义的劳动(生产)是在尺度(需求目的)与外在尺度(对象环境规律)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20 分。)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摹仿说 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游戏说 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1.0?分 A、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0?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 1.0?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 1.0?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0?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汽车理论超级总结(考研笔记)

备注:各课次内容中:用红色字标记的是重点,加粗且斜体标记的是难点,既用红色标记又加粗斜体标记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次1: 内容: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1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2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一、汽车驱的驱动力:发动机的外特性,传动系的机械效率,车轮半径,汽车的驱动力图。 课次2: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滚动阻力及滚动阻力系数,空气阻力及空气阻力系数,上坡阻力,加速阻力。 课次3: 三、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1-3 汽车行驶的驱动与附着条件,附着力与附着利用率 课次4: §1-4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利用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5 汽车的动力因数与动力特性图:利用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课次5: §1-6 汽车的功率平衡:利用功率平衡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课后习题:汽车动力性习题 试验1:汽车动力性路上试验 课次6: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2-1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2-2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汽车发动机的负荷特性与万有特性,汽车稳定行驶时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课次7: §2-2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汽车的加速、减速与停车怠速的耗油量计算。§2-3 影响汽车燃没油经济性的因素: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使用因素,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结构因素,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途径。 试验2:汽车燃油经济性实验 课次8: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功率与传动系传动比的选择 §3-1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3-2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确定 课次9: §3-3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确定 §3-4 传动系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确定 课后习题:汽车燃油经济性及传动系统参数选择习题 课次10: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4-1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4-2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的关系,滑动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 课次11: §4-3 汽车的制动效能:汽车的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 汽车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4-4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跑偏,制动侧滑。 课次12: §4-5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理想分配曲线, 二、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实际分配线,同步附着系数及其选择,制动过程分析 课次13: 三、在附着系数不同的道路上的制动过程分析、利用附着系数与附着效率。 §4-6 制动力调节:制动力调节原理,制动系限压阀、比例阀,防抱制动系统。 课次14: 第七章汽车的通过性 §7-1 汽车通过性概述 §7-2 汽车间隙失效、通过性的几何参数 §7-3 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课后习题:汽车制动性和通过性习题 课次15: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1概述:操纵稳定性概念,车辆坐标系,刚体运动微分方程。 §5-2轮胎的侧偏特性:轮胎坐标系,轮胎侧偏现象与侧偏特性,

山师美学原理重点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讲美的研究 一、柏拉图智者的问题——美是什么 第一,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 第二,柏拉图的“美”,不是指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一切“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因而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 第三,因为美是一种抽象的形式或属性,所以,对美的研究,是哲学的研究。 二、美的哲学的历程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美学第一个历史阶段(填空)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数的和谐”(美的合规律性) 2.苏格拉底: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美的合目的性) 3.柏拉图:美是理念 注意:这一时期,都是围绕“美是什么”进行研究的。到亚里士多德,变成了“艺术的研究”,再到普罗提诺那里,就变成了“美和艺术的研究”。 三、客观走向主观美学 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的事物属性分类:第一的性质:广延、形状、大小、运动、数量(纯客观的、可测量的)第二的性质:色彩、声音、气味、滋味等 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认为美就是事物的第二的性质,只能靠“心眼”或“第六感觉”去把握 18世纪的美学家博克不同意,认为美的根源应该到社会情感中去寻找,就是爱,即同情。结论是美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比如小巧、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色彩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那些心灵最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四、客观美学走向神学目的论 客观论的两个难题:美是什么;美的来历 亚里士多德:事物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即质料因和形式因。形式比质料重要。 形式因有包括制动因和目的因。最高绝对形式是“神”。 第三讲审美的研究 一、美学之父 1.美学的创立与发展 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通出版出版了一本叫Asthetik的书,翻译过来就是美学。(他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这门独立的学科) 文艺复兴后、康德之前,欧洲哲学和美学主要为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 经验派:夏夫兹博里、哈奇生、博克、休谟,先确定个人的美感,然后再寻找它的普遍标准和美的概念。 大陆理性派:先确定美的普遍概念,然后再寻找认识和实现它的途径。 莱布尼茨:“前定和谐”,即宇宙在诞生之前就是和谐的。美就是事物的秩序、多样的统一,就是宇宙的和谐与完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这种和谐与完善。 沃尔夫,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 鲍姆嘉通: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近代美学真正的父亲是康德。 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哥白尼式的革命” 审美在康德那里叫做“鉴赏判断”。 康德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主张批判。所谓批判,就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审美的四个契机: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同感。 二、美感的特征 康德美的分析是从美感即审美愉快的独特性质入手的。判断一个对象美不美,我们不是看它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