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武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武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吴郁芳武平县农业农村局,福建武平364300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调研分析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农村三产融合的主要优势条件和模式,发现当地农村三产融合存在产业延伸程度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要素保障缺乏、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延伸拓展产业发展链条、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对策,为促进同类型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产融合;农村;武平县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6-58-40引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2]。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三产融合),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
在纵向上,要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向卖品牌产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
在横向上,要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产业的类型,提升乡村经济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逐渐成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1武平县概况武平县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接合部,是农业生产大县。
武平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光资源丰富,耕地肥力好,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有水稻、百香果、芙蓉李、脐橙、绿茶、辣椒、象洞鸡、灵芝及海鲜菇等优势特色产业。
农村三产融合生态产业发展项目研究方案 智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发展项目研究方案

农村生态产业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研究方案目录第一章总论 (4)1.1项目概况 (4)1.2设计依据 (4)1.3面临的机遇 (5)1.4存在的问题 (7)1.5建设意义 (10)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2)2.1项目政策背景 (12)2.2项目区域背景 (14)2.3项目现状 (18)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9)第三章市场分析 (23)3.1我国畜牧养殖业市场发展分析 (23)3.2农产品加工产业分析 (26)3.3观光农业市场分析 (31)3.4产品销售方案及营销策略 (37)3.5SWOT分析 (38)第四章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40)4.1项目建设地点 (40)4.2建设条件 (40)4.3基础设施概况 (42)第五章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 (44)5.1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44)5.2项目定位 (45)5.3项目运营 (45)5.4建设规模与内容 (45)5.5产品方案 (47)第六章建设方案 (50)6.1技术方案 (50)6.2设备方案 (64)6.3工程方案 (64)6.4结构设计 (70)6.5运输方式 (72)6.6公用工程 (73)6.7绿地景观建设方案 (80)6.8信息支持体系 (80)第七章环境影响分析 (82)7.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82)7.2环境影响评价应坚持的原则 (82)7.3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83)7.4环境影响分析 (83)7.5环境保护措施 (88)7.6环境影响评价 (94)第八章资源有效利用及节能 (95)8.1国家节能相关法律及设计规范 (95)8.2主要能源种类和消耗量 (95)8.3项目节能措施综述 (96)8.4资源综合利用 (100)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101)9.1劳动安全 (101)9.2消防 (104)第十章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 (106)10.1项目组织机构 (106)10.2人力资源配置 (107)10.3员工培训计划 (108)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 (110)11.1项目管理 (110)11.2项目保障 (111)11.3项目实施进度安排的依据 (112)11.4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12)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115)12.1估算依据 (115)12.2估算方法 (115)12.3建设投资估算 (116)12.4流动资金估算 (116)12.5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 (116)12.6资金来源 (117)第十三章经济效益分析 (120)13.1编制依据 (120)13.2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的说明 (120)13.3年营业收入及税金估算 (123)13.4产品成本估算 (123)13.5利润估算及分配 (124)13.6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24)13.7不确定性分析 (125)13.8评价结论 (126)第十四章项目招标 (127)14.1编制依据 (127)14.2招标原则 (127)14.3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的相关规定 (128)14.4招标程序 (131)14.5项目招标方案 (133)第十五章风险分析 (135)15.1风险程度分析 (135)15.2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135)第十六章社会评价 (137)16.1社会评价目的 (137)16.2社会评价原则 (137)16.3社会评价方法 (137)16.4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分析 (137)16.5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40)16.6利益相关者分析 (143)16.7社会评价结论 (143)第十七章社会稳定性风险分析 (144)17.1编制依据 (144)17.2风险调查 (145)17.3风险识别 (147)17.4风险估计 (156)17.5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157)17.6风险等级 (160)17.7风险分析结论 (162)第十八章结论与建议 (165)18.1结论 (165)18.2建议 (165)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农村生态产业融合发展项目1.1.2建设工期根据类似项目经验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缩短工期,使项目尽早投入使用并产生效益,建设期初步安排为3年,即2016年7月~2019年6月。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与乡村振兴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与乡村振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成为了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与乡村振兴进行深入探讨。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的核心在于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和连接。
一产业是农业,二产业是工业,三产业是服务业。
传统上,这三个产业之间往往相互独立,互相制约。
但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随着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服务业的崛起,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
首先,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过去,农民只注重农业生产,缺乏对工业和服务业的了解。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产业融合的需求,农民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训和教育,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农村发展,支持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创新。
只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企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开发新产品,推动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企业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工业生产环境,促进服务业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也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此外,教育培训也应成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的重点。
农民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适应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也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只有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升级得以实现,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乡村振兴战略下巫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下巫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作者:谭镜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到2022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目标,还需要进行很多摸索。
重庆市巫山县结合县情实际,以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格局为主体,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但是,巫山县作为渝东北门户,中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毋庸置疑还存在一些短板,为此,巫山县还需培育多样化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并加强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这个重点。
如何实现产业兴旺,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在发展“三农”工作中作出的重要决策。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判断“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加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问题和挑战不少。
直面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要求,是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寻求适应中西部落后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金翅膀”。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及价值意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质,还是属于产业融合。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工业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工业的快速发展缺乏农业支撑,两者的联系有些割裂,一部分学者借鉴日本发展“第六产业”和“第六次产业化”实践,提出加快农业同第二、第三产业渗透融合势在必行。
由此,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在山东得到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源头和重要形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较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说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进了一步,是农业产业化升级的更高形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统一为有机整体,延伸產业链,拓展产业功能,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
乡村振兴视域下一三产业融合的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DOI:10.19995/10-1617/F7.2023.24.133乡村振兴视域下一三产业融合的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宋鑫 吴红晨 商旭旭(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菏泽 274000)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本文围绕乡村振兴视域下一三产业融合的农村经济发展,从不同角度分析其重要性,并探讨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一三产业融合;农村经济;产业融合;电商助农本文索引:宋鑫,吴红晨,商旭旭.乡村振兴视域下一三产业融合的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商展经济,2023(24):133-136.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2021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05%,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相对较低,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把产业振兴放到五个振兴的首位,明确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这充分说明促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的“三农”理论政策的创新和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1 乡村振兴背景概述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举措。
贵港市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56XIANGCUN KEJI 2021年11月(下)贵港市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苏凯梅邢永秀(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贵港530003)[摘要]产业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而要实现我国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经济上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在农村三产对接融合方面有一些实践探索,但存在着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发展空间难以拓展,产业融合的外部环境尚待改善等问题,需要从培育新型主体、激活生产要素、推进产业集聚、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去推动,以更好地实现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贵港市;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33-56-3党的十九大以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连续4年,成为中央三农重要文件中关键内容之一。
我国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进化、引领发展的压舱石,也是不断构建完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
目前,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探索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交流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旅游、教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1]。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有效整合农村资源,规范农村企业现代化、规范化高质量经营,促进乡村振兴,从而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一、引言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指农村一产业(农业)、二产业(工业)和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应用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1. 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和协同发展的过程。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融合,产生新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补效应。
产业融合有效解决了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资源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村产业综合竞争力。
(1)产业融合带动模式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和企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农村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形成农业产业综合链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2)科技创新驱动模式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引导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推动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农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孵化和应用。
2. 案例分析(1)山东省潍坊市富鸿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村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发展蔬菜种植、水果养殖等一产业项目,引导村民开设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项目,形成了以“主导产业+多元产业”为主导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该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实现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考

Journal of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考魏维(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世界范围来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新趋势。
在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重点工作,其不仅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而且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抓手,是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
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让农业与二产、三产深度融合。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长春市也一直把农业强市作为发展的目标。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长春市更要下大力气解决种植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不够、农产品品牌不响、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要加大气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在农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长春市;产业融合[中图分类号]F327;F3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1-02-15[文章编号]1671-6671(2021)02-0077-06[作者简介]魏维(1982-),女,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关键。
所谓产业融合是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统一为有机整体,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功能,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
[1]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会进一步创新传统的农业理论和实践。
因为一二三产业融合能够模糊产业之间的界限,在融合过程中,使第二、三产业的标准化、新理念和新模式应用于第一产业,从而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产业链和分工链条,即诞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这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和就地城镇化,以及提高农民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7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转型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农村三个产业之间联系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业资源利用不足、农村要素配置不合理等方面。因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过去的产业链连接向价值链延伸拓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催生出农村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必将是新形势下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1]。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各地不同的现实条件和资源禀赋,呈现出多种实现形式。(一)农业产业内部融合1.产业重组性融合。这种融合通常依托当地农村的优势资源,在农业内部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建立起相互联系,从而使农业内部相互衔接、循环利用,进而形成多种收入渠道。当前这种融合方式比较典型的有循环农业和林下经济等。如靖西市果乐乡大有村正积极探索一种优质安全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该村将养殖废弃物经转化处理作为有机肥料进行生态转化循环利用,用以发展经济作物、水果、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从而培植起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农业生产企业。这种融合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农业资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产业链延伸型融合。这种融合是指一些农业经营合作组织,以农业为中心,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链条。产前链条延伸主要是把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种子、农药、肥料的供应和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产后链条延伸主要是将后期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市场销售等环节纳入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农业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提升农业价值链。西林县央龙村正是这种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的典型代表,该村通过引进龙头茶叶公司,以“公司+支部+合作社”的方式扩展茶叶种植面积,壮大茶叶产业,种植成功后,公司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转型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农村三个产业之间联系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业资源利用不足、农村要素配置不合理等方面。因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过去的产业链连接向价值链延伸拓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催生出农村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必将是新形势下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本文通过对百色市农村产业发展的案例进行解读,归纳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主要形式,分析当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旷爱萍李延
*本文为广西文科中心项目《发展壮大珠江—西江经济带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研究---以广西为例》(ZX2017004)和广西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农村三产融合下的广西精准扶贫路径研究》(MXT2017019)的阶段性成果。2理论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7期和农户进行七三分成。如今在龙头公司的带动下,央龙村建立起了一条集茶叶生产、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二)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1.农业与工业融合。这种融合主要是利用工业上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管理方式等,来改造传统农业的融合模式。以工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用机械化、自动化控制的先进技术机械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模式管理农业,推动工厂化、集约化高效农业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态农业、智能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业态。平果县坡造镇伏琴村是一个以养蚕为生的小村落,虽然有着养蚕的传统优势,但是由于其产品通常只是充当原材料卖出,无法得到较高的回报。近年来,该村加快了产业融合步伐,通过引进大型蚕业科技公司,投资222万元建设现代化的标准大蚕室、高效节本烘茧站、蚕沙无害化处理站,推广种植果桑及桂桑优12号,由公司统一供苗、供技术、产品回收,带动专业种植户按标准化、无公害化种植,由公司通过回收产品、统一上市销售,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农业与服务业融合。(1)观光休闲农业。这种融合主要是利用农村优美的景观资源,将其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身的休闲农业。这种模式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可持续,既美化了乡村又实现了发展,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百色市多地都在积极开发观光旅游业,建立生态休闲农业基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乐业县甘田镇村村联建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案例。甘田镇作为重点打造的旅游名镇之一,全力打造集旅游、民俗、体育三位一体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努力打造“一湖、一区、两园、三基地”的旅游新格局,经过几年努力甘田镇旅游建设已经初见规模。(2)农业配套服务。这种融合主要是为农业产业提供配套的服务,为农产品的储存与销售提供便利。通常的做法是发展当地的农资超市,主要经营农药、化肥等涉及种桑养蚕的商品,搭建电商服务平台联合发展,尝试农村电商、农资配送一体化服务发展模式。田阳县五村镇在农业资源不多的情况下,采取这种融合方式,实现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该镇通过桥马村、百宙村、定夜村、巴浪村等9个贫困村抱团的形式,参与投资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与形成成熟产业链和运作模式的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经营的民营企业合作,生产果蔬塑料包装筐,参与冷链分拣、物流配送经营等。这种产业融合模式具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成为田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三)非农产业之间的融合1.工业内部融合。农村地区工业内部的各类行业的融合一直存在,这种融合形成的产业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往往带动当地多个产业的发展,可以吸收当地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如平果县果化镇布荣村蕴藏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是平果县铝工业开采的主阵地。随着铝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铝矿产资源得到开发,当地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服务业内部融合。这种融合模式强调主要依靠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历史遗迹、美食特色、优美风光、休闲体验等开发,以自然、文化来促进当地服务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如田东县模范村结合独特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立足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做文章,打造集山水度假、休闲观光、美食、摄影、玩水等功能为一体的龙潭灵湖度假景区,实现了宜居乡村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结果。(四)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贯穿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整个过程中。在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实现了在线化、数据化,农产品线上预定、结算,线下交易已成为常态。互联网在农业方面的运用大大缩短了农产品供求双方的距离,大大开拓了农产量的销售市场。一直以来,百色市农村各地都在积极运用互联网来进行产品的经营管理,主要是利用淘宝等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的销售。
二、百色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百色市农村的实地调查,各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总体规模不大,融合层次较低,各产业之间的融合不紧密等问题,与互联网的结合还处在摸索之中。百色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存在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融合发展方式落后问题目前,百色市农业与二三产业3理论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7期融合程度不紧密,附加值不高,链条短、层次浅,融合模式、产品等同质化比较普遍。如在开发生态休闲农业方面,很多地方多停留在观光或者是采摘层面,档次较低,不能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要。(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由于普通小农户长期分散经营,对市场了解少,在市场谈判中处于弱势,且不利于一二三产的融合。因此,需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目前百色市能对产业融合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许多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太过机械化,机制设置和利益分配十分混乱;一些新型主体缺乏产业融合的能力,难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虽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企业+农户”的生产组织,这种农户只管生产,企业只管加工,导致农产品质量不过关,市场上缺乏本土的真正优质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三)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随着产业融合的发展,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势必出现利益分配复杂化的现象。目前百色市尽管发展了一些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如“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与农户经济利益的联系并不紧密。在这些组织中,农户通常只是和企业机械对接,农户依然是价格接受者,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没有使利益充分联结。(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物质条件和有效的公共服务。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百色市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设施落后等现象。农村基础实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交通落后,严重阻碍产业渗透与关联,影响物流的发展,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一)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当前百色市通过积极引导,探索创新,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取得了较显著成效。但各地因其资源条件不同存在着差异化,有的地方百花齐放,有的地方却融合困难。因此,各地需要在认清当地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运用创新的“立异思维”进行全局谋划,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放大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模式过程中促进产业融合。(二)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要加快培育包括农民、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工商资本等多元化的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从各地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对本地区整体农业发展进行规划,鼓励和引导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加入到农民合作社中,支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延伸,拓展业务领域,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知名品牌。(三)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不断创新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区域内充分深挖资源潜力,把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内生发展有效动力,拓宽发展渠道,让农民共享产业整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强化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让农户与企业形成利益分享、责任共担的结合体,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契约意识,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逐步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形成稳定利益联结机制[2]。(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多渠道产业融合服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大力建设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交通网络,加强当地的网络通信设施的全面覆盖,更新当地落后的仓储物理设施,为当地的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发展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借助互联网,实现要素快速速整合、交换,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融合发展型企业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解决方案。参考文献:[1]郝立丽,张滨.新时期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与推进机制[J]学术交流,2016(7):2l-24.[2]李国祥.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7(2):l5-17.(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