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大家好,本次课开始我们将讨论走近中医药的第五节脏腑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结构最核心的部分是脏腑

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缺胳膊少腿并不足以致人于死地,但人不能没有脏腑。

假如去除l人体的心、肝、肾,那么这人还能活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当然活不了,

因为这些是生命需要的最基本的器官,缺一不可。

中医的脏腑和现代医学的脏器是否完全一样呢

中医所指脏腑和现代医学所称的脏器他是有本质区别的,

现代医学是从解剖角度入手,定义脏器的

是观察到的,组织、形态各异的人体内部组织器官,

而中医则是从功能角度来定义脏腑,

有时与解剖学上的概念相差很大,

本次课就是希望大家对中医所指的脏腑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脏”和“腑”是否有差别?

中医里的“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但“脏”和“腑”有本质区别,

我们首先介绍中医里的“五脏”

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五种内脏,

多为实性器官,充满精气。

其功能以藏为主,

即五脏能储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

如精、气、血等。

中医里的心、肺是否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心、肺是一致呢

五脏中的心、肺的确是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心、肺基本一致,

从位置和形态上更加接近,

细微的差别是中医将心脏外包裹着一层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与心脏进行了区别

特别心包和心脏出现病理变化的时候它的症候差别还是比较大的。那功能方面差别大吗

是的,从功能角度看,

中医认为心脏除了有主血也就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外,

还有藏神也就是主管神明,

或者简单说叫主管精神情志活动的作用;

肺除了有主管呼吸的功能外

还有通条水道,参与水液代谢的作用

人们常说“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

那么现代医学并没有此说法

是否因为中医里的肾、脾与现代医学的肾脏、脾脏不是同一回事?这个问题非常好。

中医所称的肾、脾与现代医学解剖所见的肾脏、脾脏是不完全一致的中医认为:肾具有“主管生长发育、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主管纳气、濡养温煦脏腑”的功能。

从上述功能看,应该是多器官的综合体,

除了现代医学的肾脏外

还应包括男性的睾丸、女性卵巢等的部分功能,

不过,肾还是最关键的部分,这是历代医学家的共识,

比如《黄帝内经·素问》里就讲过

《医贯》里面也提到过:

“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

这就跟我们解剖上所看到的肾脏是一致的

后天之本“脾”呢

中医认为脾有两大主要功能:

一个是主管消化吸收,还有就是统摄血液。

从功能定位看,与其说是现代医学的“脾脏”,

不如说是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

它包括胃、肝、胰脏、肠道消化、吸收的部分功能,

另外还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在现代医学是没有定位的

那么,腑又有哪些呢

刚才我们是讲了中医的五脏

下面中医的“腑”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形态上呢,并不像“脏”那样充满精气,而是中空的;

功能上,不像“脏”那样能够化生、贮藏精气,

而是受盛、传化水谷。

这里指的“胃、小肠、大肠”是否与刚才讲到的“脾”有重叠

这个问题非常好,表面上看,的确是重叠了,

实际上中医是将胃、肠道的功能进行了分解,

将其转运食物及乳糜的功能定位在“胃、小肠、大肠”的“腑”的层面。而将消化、吸收的功能分解到“脾”脏上。

那么,胆的功能又有哪些呢?

从现代医学来看,胆具有储存、浓缩、分泌胆汁的作用,

人体需要的时候,它将胆汁分泌到肠道,

暂不需要的时候就储存在胆囊里。

中医里面《医学见能》就讲到,

“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

与肝相比的话,它具有“腑”的功能,中医将它归为“腑”

但因为同时具有“贮藏”精气的功能,

所以,又和“脑”、女子包、髓、骨、脉”一起称为“奇恒之腑”。

因为它们有共同特点

形态上中空,似六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五脏。

“三焦”又是什么

按五行分类,中医有“五脏、五腑”,不包括三焦。

实际上三焦和五脏、五腑不在一个分类层级上。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提到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焦是遍布在人体胸腔、腹腔,

是血气、津液运行至五脏六腑的途径,

一般认为,上焦它是位于横膈膜以上的部份,包括心、肺。

所谓“上焦如雾”,指的是上焦的宣发功能,

令气血、津液如雾般散发全身。

中焦它是位于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位置,包括脾、胃等。

当脾胃运化及腐熟食物的时候,水谷就会分解消化,

所以“中焦如沤”,其实指的是中焦的消化功能。

而下焦呢,是位于肚脐对下,包括了肝肾膀胱等。

那么“下焦如渎”,指的是下焦排泄浊物的功能

那么,通过上述这么一个讨论,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下面一些结论第一个,中医是以脏腑为核心来构建人体的模型的

那么第二方面,中医所指的脏腑它与现代医学的脏器

在形态功能方面它是有差别的

如果认识到上述这两点,我们就抓住了中医脏腑的本质

这次课内容就这些,下次课我们接着讨论如果认识脏腑经络理论

2大家好,上次课我们讨论了脏腑的概念和分类

那么这次课,我们将重点讨论如果认识脏腑理论

那脏腑理论更准确的讲应该是藏象理论或藏象学说,

是在脏腑概念和功能认识基础上,

进一步得认识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关系,

并将阴阳、五行的思想运用到这些关系的分析之中。

听起来很复杂

的确如此,中医的脏腑理论部分是比较复杂的,那么也是难以理解的我们今天主要让大家从宏观上来看看如何认识脏腑理论,是入门性质的我们将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藏象”与“脏腑”有何不同

第二个是藏象学说的源流

第三个方面是藏象学说与阴阳五行

那么,我们还将讨论藏象五系统

最后呢,我们介绍一下脏腑功能它是怎么样确定的

我正有个疑问:脏腑和藏象有什么不一样

脏腑的概念上次课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那么大家有个基础认识,,还能记得有哪些脏腑吗

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

六腑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还有三焦

非常好。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

象呢,是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

因此,藏象学说就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所以“藏象”学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

之后的《难经》等着作对藏象内容进行了丰富

特别是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

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还有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

逐渐就形成人体的五大系统等会我们还要继续来讲解,

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和自然界它是有整体联系。

老师您刚才提到唐代就已经建立了脏腑与五行的联系,

能否更详细点谈谈脏腑和五行的关系

是否还记得我们在讲到五行思想时,我给了大家一张图表。

其实里面将脏腑与人体其他组织器官

自然界多种现象通过五行进行了关联,

最后,我们用了个图示来总结。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图,大家看看能找到哪些对应关系?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

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非常好。中医认为“脏”、“腑”是存在对应关系的,

其关系的建立是通过五行的属性相关联,

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

所以中国文化里面用“肝胆相照”来形容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脏腑理论里是否涉及阴阳?

你记得非常准确。

不错,脏腑理论不仅引入了五行思想,还渗透了阴阳思想。

我们知道,就人体阴阳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物质为阴,那么功能为阳。体阴用阳,阴静阳动。

所以根据脏、腑的特点,

一般认为“肝、心、脾、肺、肾”它是属阴的,

而“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属阳的,

因为五行的对应关系,因此又认为上述五组对应互为表里

即肝与胆互为表里,

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都是互为表里的关系。那么是否意味着各组对应的脏腑它们的功能相近呢

这到不一定,到是发生病理变化时,两者更容易出现关联性,

如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的话,会导致胃的纳差。

心火也可以下移到小肠,那么同时出现心和小肠的这种病变的症状我还有一个问题:五行图里有相生、相克,

如果将人体脏腑、器官放入该系统,

是否意味着五脏、五腑及其他器官间也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那么这个讨论起来确实比较复杂

需要有丰富的临床观察和临床经验

了解它们之间的生理、病理变化,

有些需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

或者中医院校的一些专业课程进行深入了解。

那这些脏、腑的功能是怎么确定的呢

这的确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奥妙,

主要是通过临床生理、病理状态时出现的不同症状

以及治疗后的变化总结出来的。

那么举个例子来说

当一个人脾气健旺的时候,则饮食正常,大便正常而又规律;

如果出现脾气或者脾阳虚弱的时候,

则会出现腹胀、便溏等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还有头昏、目眩等气血生化乏源的症状,

那么如果用“理中丸”,

主要是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的复方进行加减治疗思维话

可改善症状,乃至治愈。

因此,“脾”与“运化”,也就是我们讲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密切相关。现在很多人就是腹泻的时候,他常常会从自己的家里找一些抗生素来吃那么是否说明抗生素可以治疗脾虚症状

这个问题很好,也很重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抗生素依赖”,

我是这么来称呼的现象,抗生素依赖现象

如出现感冒头疼、牙痛、腹泻等症状时,

急忙去找抗生素,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有血液的指标来证明细菌感染才能使用

否则的话,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中医的脾虚泄泻是不能随便使用抗生素治疗,

为什么呢?

因为现代研究已经有证据证明中医的脾虚它是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而使用抗生素的话常常会加重菌群的失调,

非但治不好脾虚泄泻,反而会加重症状。

原来这样

是的,那么学点中医药知识其实也很实用。

当然,因为时间原因,我们不能讨论更多的例子,

相信大家按照这种方法去学习,完全可以学到更多

这次课我们的内容就这些,下次课我们将讨论经络的概念和功能。

3大家好,那么前面我们讨论了脏腑理论,

接下来两节课,我们将讨论经络的理论

我们首先来看一段录像

大家对录像中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

我看到病人做手术的时候睁开双眼,特别不解,

像这种胸腔手术应该处于麻醉状态呀

其实影片中患者他并没有使用麻醉药,而是使用的针刺麻醉的方法。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

不仅减轻麻药的副作用,还能节省手术时间,

不需要进行术后的复苏,

更重要的还能避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术后功能恢复过程中,

减少病人的这种负担。

为什么针灸能够起作用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它就认识到人体有很多经络贯通全身

经络上面分布有很多穴位,

针灸可以通过针刺穴位而产生镇痛等一系列效应

当然也就包括了针刺麻醉

所以,本次课的重点谈谈经络概念和功能

首先呢,我们谈谈经络的分类和名称的问题

人体的经络大致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

简单理解的话,

“经脉”是分布在人体身上的经络的“主干道”

而络脉则是“羊肠小道”,但它们之间是贯通的。

我们今天呢主要重点谈谈这个十二经脉。

大家可以看到,人体的胳膊、腿,中医叫手和足,

上面各有六条经脉,其中,3条为阳经,3条为阴经,

合起来称十二正经,实际上是有二十四条,

因为人的左右是对称的,所以实际上还是十二条。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经络上面有哪些元素

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

还有阳明、厥阴

还有脏、腑

很好,大家看的非常仔细

那么,记住十二正经的名字其实就记住大致的位置和所络属脏腑那么,我们先看看经脉在人体手足上的分布

它基本上有这么一个顺序

如果你把手伸出来的话,

应该是在手的内侧的外沿这个位置是太阴经

而中间那一条呢是叫厥阴经

再往下面,手的内侧内沿叫少阴经

接着往下到人的背面。挨着少阴的是太阳经

中间是少阳经,再外面是阳明经

所以可以看到,内侧这三条阴经和外侧三条阳经

然后我们再看看它对应的脏腑

这么说一条经络只联系一个脏或腑

不能这么简单理解。

在名字里出现的脏或腑,表明该经是属于该脏或腑,

但该经同时还联络相表里的腑或脏。

比如说,手太阴肺经,它是属于肺,但同时它还会联络大肠。因为大肠和肺它是相表里的

事实上,十二正经实际上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尾贯通,

这就涉及到经络的循行分布问题。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

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

从而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这样一个流注系统

那流注什么呢?

中医认为流注的是气血阴阳,即人体的物质、信息和能量

正如《灵枢? 逆顺肥瘦》里面讲到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样把人体的全身的上下和内脏就连成了一个整体

除了十二正经外,还有哪些重要的经脉呢

比较重要的还有“奇经八脉”,

其中的“冲、任、督、带” 是比较重要的。

奇经八脉分布不象十二正经那样规则,

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彼此间也没有表里相合。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

可以再参阅《中医学基础》等教材进行深入的了解

经络到底有什么用呢

概况为四句话吧

第一句话是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那么这个是强调它的一个结构上面来说把人体构成一个整体

那第二个方面,就是叫通行气血阴阳;

那么这是讲的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第三个方面讲的是感应与传导;

第四个方面它能够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

可以通过经络的针刺等等来调节人体的功能

关于“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是比较好理解的,

然后刚才您讲到十二正经它是与人体的各个脏或腑是对应的,然后前面也学过就是脏腑分别与五大系统,比如说眼、耳相对应那么这个可能就是经络系统

那我们想知道,如何理解通行气血阴阳

我们知道血液是在血管中运行的,那怎么会跑到经络里去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非常不容易来回答,

因为经络的实质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世界性难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

古人之所以认识经络应该是从功能角度来定义的,

就像定义脏腑一样。

我们前面讲过,脏腑是从功能角度来入手定义的

那经络呢,如果从广义上来说,

应该包括血管、淋巴、神经这些有形的组织,

所以具有通行气血阴阳的作用。

但经络又不完全等同于这些组织,

因为它还有感应、传导、调节机能活动。

那么举例子来说,

牙疼病人,当接受治疗在合谷穴位针刺的时候

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但解剖学上它是观察不到

该穴位与口腔任何淋巴、神经或者血管它有这种联通关系。

所以针灸不仅能观察到近端治疗,

还能够观察到很多类似上面所举例子的远端治疗效果,

充分说明经络在很多时候与血管、淋巴还有神经它是没有关系的那到底经络实质是什么呢,下次课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次课呢,我们内容就谈到这些

所以,下次课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经络的实质

4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经络的概念和功能

本次课我们将重点讨论经络的实质

那么究竟经络是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新功能?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探究。

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讲的是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

第二个方面是体表循经线检测方法

第三个方面是循经感传的形成机制

第四个方面是经络实质的观点与假说

那么“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

指的是用毫针或者脉冲电或者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的穴位的时候

它会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的感觉沿着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

有时会出现虫爬感或者麻跳感,还有人会出现流水感或者冷的感觉

那么在1972-1978年这段时间,

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按统一标准对60000多人的普查结果显示:传感出现率达45.2%,而且无种族、地域、年龄等差别。

通过观察,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主要特征:

第一,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

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

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

第二个方面呢就是感传方向和回流它是有规律的

比如刺激人的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走,它是一个单向传导

如果刺激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

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

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

那第三个方面是循经感传的速度

远较神经感传速度慢,

那么我们知道,刺激神经它会传导非常非常快

感传的速度是多少,差不多每秒钟0.1m这个速度

但有个体差异,有人会出现走走停停的“间歇”现象,

或者也有出现越过某穴位的“跨越”传导

那第四个方面呢,主要是循经感传的趋病性

部分患者在发病期,相关经脉的循经传导十分明显,

一旦疾病缓解,其感传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那第五个方面就是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感传过程中于经线上施加机械压力,或冰袋局部降温均可阻滞感传现象

有没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检测经络路径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科学家运用交叉学科方法研究经络路线,

获得一些值得肯定的结果,

这些方法包括测定穴位点的电阻、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或者是叫穴位声发射信号

还有现在用到磁共振成像(MRI)技术

还有用到薄层CT图像技术等等来研究

那么80年代中期,有人将Yc99过锝酸钠洗脱液

注入健康受试者或患者的穴位(腕踝部),

然后以大视野γ-闪烁照相机自动扫描,

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迁徙过程图像,

发现其运动轨迹在肘膝关节以下与古典经脉路线高度吻合。那磁共振成像技术现在在医院应用很多

那他怎么运用于经络的研究呢

最近10年间科学家将磁核共振技术应用于经络研究,

并有些非常令人鼓舞的成果

在《中国针灸》2010年第二期杂志上就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很有代表性我们来看看结果

那么这个研究呢通过核磁共振成像,

标记出人体上肢筋膜结缔组织的聚集处,

通过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

与传统中医记载的经络走行路线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两者有相似性,

那么这就提示中医的经络解剖学基础

可能是分布于人体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

那经络循经感传它的研究的形成机制研究现在结果怎么样

总结起来,其实不外乎包括两种观点

一种讲的是通过中枢兴奋扩散的一种机制

比如说是由于针刺穴位时产生的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

特别是大脑皮层内产生的定向扩散。

那么感传循行于外周,实质则在中枢。

支持该观点的依据是这样来解释的

一旦大脑皮层感觉功能或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后,

循经感传现象就不再发生,就观察不到了

但是失去“外周”的比如说截肢患者,

仍有60%以上有循经感传现象,因此好像与“外周”关系不大

这是第一种观点

那第二种观点认为就是因为外周动因激发的

那怎么来解释呢

它认为体表神经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的某种“动因”所依次兴奋,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从而产生了主观感受的感传。

那么支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