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摘要:从2009年底中央正式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步伐。但在工程审批过程中,设计人员提出的设计方案与中小河流治理目标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导致设计报告反复修改,既浪费精力和出图费用,又耽误项目的审批。现就设计方案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做以总结,并结合我省已经审批的工程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初步设计,编制

中图分类号:p941.7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治理方案的确定

根据现场查勘所找出存在的问题、地形条件和勘测成果、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合理确定建设任务、治理原则和治理范围。

1、总流域面积或治理段以上流域面积小于200km2的纯平原河道,治理方案以除涝为主,主要解决除涝问题,不新建堤防。除涝标准一般按3-5年一遇设计,城区段可以提高到10年一遇,一般不提防洪标准。工程措施有:清淤疏浚,弯道凹岸防护,阻水损毁建筑物重建等。

2、总流域面积或治理段以上流域面积大于200 km2的纯平原河道,治理方案以除涝、防洪为主,主要解决除涝、防洪问题,可以新建堤防。除涝标准一般按3-5年一遇设计,城区段可以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按10-20年一遇设计,城区段可以提高到50年一遇。工程措施有:清淤疏浚,新建、加固堤防,弯道凹岸防护,

新建、重建或加固排水涵洞,阻水损毁桥梁重建等。

3、上游为山丘区、中下游为平原的河道,治理段位于河道的中下游平原段,治理方案以防洪、除涝为主,主要解决防洪、除涝问题。防洪标准按10-20年一遇设计,除涝标准按3-5年一遇设计。工程措施有:新建堤防、加固堤防、河道清淤疏浚,弯道凹岸防护,新建、重建或加固排水涵洞,阻水损毁桥梁重建等。

4、上游为山丘区、中下游为平原,治理段位于河道的上游山丘区段或纯山丘区的河道,治理方案以岸坡防护为主,一般不新建堤防。山丘区河道不提除涝标准,只提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也只对沿岸村镇提。工程措施有:开挖疏浚子槽(常年有水的)、子槽岸坡防护,滩地以上岸坡防护(主要对岸坡以上紧邻村庄段),阻水损毁桥梁重建等。有堤防段的河道,同时要注意排水建筑物的修建。河道治理长度,要尽可能与规划一致,治理长度只能比规划范围大,不能比规划范围小(若是比规划长度小,要说明理由和原因)。只能治理干流,不能打着干流的旗号治理支流。对于支流,必要时可以对支流沟口处进行防护,但长度最多不超过1km。河道治理要注意以不侵占河道行洪通道为原则,合理确定治理河段的治导线,适当留足滩地,维护好河道行洪断面和洪水滞蓄场所,同时为今后进一步治理留有余地。工程建设内容要避免与市政园林建设相混淆,生态措施只能放在护岸、护坡、堤防等河道治理工程上,不用于绿化、靓化等市政园林工程。

二、除涝设计标准的确定

应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根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结合河道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下游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合理确定河道设计标准。

以除涝为主的河道,首先要确定除涝设计标准。根据灌排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排涝设计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设计频率、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排涝设计标准只提设计频率(即3年一遇或5年一遇),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根本就不提,这是不全面的(凡是要确定设计除涝标准,必须把这三个内容都要写上)。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及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一般情况下,旱作区通常采用1~3日暴雨1~3日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通常采用1~3日暴雨3~5日排至耐淹水深。

三、设计流量的计算

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结合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附近有较长实测洪水流量资料时,优先采用p-ⅲ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直接推求设计洪水;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实测洪水资料短缺时,可根据经审批的省区的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排涝设计流量的计算一般采用暴雨资料进行推求,常用的计算方法有经验公式法和平均排除法。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

排涝模数q=krman;平均排除法中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流量公式是:排涝模数q=r/86.4t。公式中重点是r(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k(综合系数)、m(峰量指数)、n(递减指数)、t(排涝历时)值的确定,这几个参数确定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流量计算成果。

对于设计中采用的流量成果,要根据类似地区或相邻河流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四、除涝水位的确定

以除涝为主的河道,最重要的是除涝水位的确定,应该从田间、农沟、斗沟、支沟到干流根据地面比降考虑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逐级计算得来的。推算公式为:

h=a0-d农-∑l×i-∑z

式中:h—排水支沟沟口处除涝水位;

a0—排涝区内控制点(相对最低点)的地面高程;

d农—农沟除涝水位至农田地面高度,一般为0.2m;

l—农沟、斗沟、支沟等各级沟道长度;

i—各级沟道水面比降;

z—各级沟道中的局部水头损失,一般过闸取0.05~0.10m,上下级沟道衔接处水位落差,取0.1~0.2m。

计算的干流上的除涝水位一般比田间地面高程低0.5m左右。如果治理段内有几条支沟,每个支沟口都要推算出一个水位,把这几个支沟口的水位连接起来,就是干流上的除涝水位。

五、水面线的推算

要明确河道设计水面线推算的方法、采用参数及主要计算成果。一般采用恒定非均匀流公式进行推算,关键是起推水位的确定。起推水位要选择治理段上下游已有闸坝河道断面作为起推水位的断面,如果没有这样的断面,可以选择比较规则的河道断面作为起推水位的断面。

根据选定的河道设计参数、起推水位,逐断面进行河道水面线的推求。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上下游河道水面线衔接情况,若上下游水位衔接不一致,则重新选定起推水位,直到上下游水面线衔接一致为止。

六、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

治理方案以防洪为主的河道,或山丘区有重要乡镇和村庄不满足防洪要求的河段,如果现状没有堤防,就需要新建堤防。新建堤防应从地形地质条件、河势及治导线、拆迁占地、工程量及投资等方面进行比较,合理提出推荐线路;局部退堤段或裁湾取直段应说明理由。推荐堤线应说明起始点位置、经过的主要地方、桩号范围、长度等基本特性。现有堤防不得向河滩地进建,不得缩窄河道行洪断面。

新建堤防的堤型应结合河道具体地形、地质条件和拆迁占地等条件进行方案比选。既要新建堤防又尽可能少占地,可以采用复合型堤防,即防洪墙与土质堤防相结合的断面型式,这样虽然堤防投资增加了,但永久占地减少了,实施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

七、建筑物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