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设计史 读后感
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读后感

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读后感读完《世界现代设计史》怎么写求求《教育原理》(陈贵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阅读心得研究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存在有哪两个方面的意义田中一子的《设计的觉醒》看完从朱娥先生的序言中,预计这将是一个值得一读的书没想到,书中的文字就像被赋予了魔力在我的内心深处,不断地引起震惊、感动、羞愧……我无法超越,我只能按照自己的节奏跑。
3、10重新包装开始部分阅读笔记——设计的作用是寻找功能与社会的联系。
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元素是可以控制的。
如何把握克制的程度,是一个设计师是否成熟的考验。
统治时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
针对大众过度消费带来大量浪费的社会现实,田中一子敏锐地意识到设计可以介入公共生活,产生社会影响。
从日常出发,倡导“资源循环再利用”,为企业提供了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方法,从基本理念出发,向社会灌输了“适当即是善”的新生活方式理念。
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
极大地影响了“品牌化”对产品本身的过度参与。
对于那些去掉商标后不再具有产品性格特征的产品,强调功能、质量稳定统一的无品牌产品则相反。
是一种对比,在浮躁的环境中,更能得到知识分子群体的认可。
“总是光鲜亮丽的东西是新的”的审美感,以及“如果不退不换”有轻微划痕” “21世纪消费观念将面临巨大变化,”田中一子看完《设计的觉醒》后如是说。
无谓的修改,每一季的时尚新品,以及本质上缺乏创新的新品开发,总让我觉得他们的思维已经落后于当今时代在大众做出明智的判断之前,这简直就是一切。
比起那些曲折的动作,宣传中的极端视觉作品会给人一种特别清脆的印象相比于那些充满消费主义和过度造型的设计,我认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给予一些评价那些考虑到地球和人类基本需求的设计。
如今,设计早已摆脱现代功能主义的桎梏,成为人们判断潮流的道具……设计师他的作品往往是从一个概念开始,以一个方法论结束,留下一个真实的作品而不是个人的印记一提到“设计”,很多人总会把它理解为“概念”或“图案”,看完《田中一子的《设计的觉醒》看完了。
样式雷读后感

样式雷读后感【原创版2篇】目录(篇1)1.引言2.样式雷家族的背景和历史3.样式雷在建筑史上的贡献4.现代建筑中的样式雷影响5.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样式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卓越的工艺技术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样式雷的影响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再现。
二、样式雷家族的背景和历史样式雷家族起源于清朝,其祖先在皇宫中担任建筑师。
通过多年的努力,样式雷家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设计风格的建筑师群体。
他们的设计既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理念,使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独树一帜。
三、样式雷在建筑史上的贡献样式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对细节的关注而闻名。
他们的设计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非常实用。
他们的作品包括故宫、颐和园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建筑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珍视。
四、现代建筑中的样式雷影响尽管样式雷已经消失在现代建筑的历史长河中,但他们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中仍然有所体现。
许多现代建筑师受到样式雷的影响,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例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建筑都体现了样式雷的影响。
五、结论样式雷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师群体,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目录(篇2)一、介绍1.样式雷的背景和基本情况2.为什么选择样式雷作为读后感的主题二、样式雷的建筑风格1.特点2.对中国建筑的影响3.样式雷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三、样式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作为建筑师的地位2.作为文化符号的地位3.样式雷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正文(篇2)读完《样式雷》这本书后,我对样式雷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样式雷,指清代雷氏家族,他们以设计皇家建筑而著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
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故宫、颐和园等,这些建筑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样式雷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精致、细腻、华丽著称。
他们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还注重了建筑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呼捷玛斯:一个被遗忘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锋

这一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强调了重新审视呼捷玛斯的重要性。呼捷玛斯 的建筑哲学和创作方法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
《呼捷玛斯:一个被遗忘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逻 辑严密,通过对呼捷玛斯生平、建筑理念、实践、影响等方面的全面介绍,让我 们得以一窥这位现代主义建筑先锋的风采。呼捷玛斯虽然被时间所遗忘,但他的 建筑哲学和创作方法却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现代主义建筑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呼捷玛斯的建筑理念,从中 汲取智慧与灵感,为未来的建筑与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阅读感受
《呼捷玛斯:一个被遗忘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锋》读后感
在阅读了韩林飞教授的《呼捷玛斯:一个被遗忘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锋》之后,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被遗忘的历史片段的挖掘,更是对现 代主义建筑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呼捷玛斯,作为苏联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 工作室,它的历史、成就和影响力被这本书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揭示出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 鲜活而充满魅力的现代主义建筑世界。
《呼捷玛斯:一个被遗忘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锋》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呼捷玛斯 形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以从中汲取 灵感和智慧,为当代建筑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精彩摘录
《呼捷玛斯:一个被遗忘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锋》精彩摘录
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浩瀚星空中,呼捷玛斯(Le Corbusier)是一颗耀眼而常 被忽视的星辰。他的建筑理念与作品,不仅代表了20世纪初建筑界的创新与突破, 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呼捷玛斯:一个被遗忘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锋》 这本书中,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建筑大师的思想精髓与创作历程。
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读后感

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想着这历史类的书籍会不会特别枯燥。
没想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超级会讲故事的老爷爷,从中国艺术设计的源头开始,一点一点地把那些古老的故事和精妙的设计展现在你眼前。
你看那些古代的陶器,每一个纹理都像是古人在跟我们悄悄诉说着他们的生活和审美。
从仰韶文化的彩陶,那些简单却充满活力的图案,就能感觉到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最初探索。
我就像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站在一个老工匠的旁边,看他如何用巧手在陶土上绘制出那独一无二的图案。
再往后看,讲到青铜器的时候,那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那些青铜器可不仅仅是一些盛东西的容器,那简直就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当时的“超级奢侈品”。
上面的纹饰复杂得就像迷宫一样,可又充满了秩序感。
我一边读一边想,当时的设计师得多厉害啊,没有电脑,没有先进的工具,全靠一双巧手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能打造出这么震撼人心的作品。
而且,书里可不仅仅是讲这些器物本身,还把它们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也讲得明明白白。
比如说,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流行这种风格的设计,那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那艺术设计上就体现出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每个诸侯国都想让自己的器物更加精美、独特,来显示自己的国力和文化。
这就好比现在的各个品牌之间互相竞争,都想在设计上压过别人一头。
到了近现代,中国艺术设计又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充满了挣扎和探索。
既有对西方设计理念的学习和借鉴,又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
看到这里,就感觉中国的艺术设计就像一个顽强的孩子,在不断成长,虽然磕磕碰碰,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有着这么深厚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这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看不懂的历史,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
它让我更加自豪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也让我对现代的艺术设计有了更多的思考。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走向新建筑》是德国建筑大师列奥·冯·克伦泽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是克伦泽对当时欧洲建筑界现状进行剖析的一本理论著作,同时也是他对于现代建筑的展望和设想。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克伦泽对建筑的思考和研究,更进一步提出了许多对建筑师和设计师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
读完《走向新建筑》,我深深被克伦泽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精神所震撼,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筑世界的可能性。
克伦泽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对于传统建筑的批判和对历史建筑的评述一直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
他认为传统建筑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封闭和停滞的状态。
建筑师们只是把过去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重复使用,缺乏进一步的创新和创造力。
而对于历史建筑,克伦泽主张尊重和保留其原有的建筑形式和历史价值,但同时也要让建筑师能够有更多的空间去重新思考和创造。
他认为建筑师应该具备创造全新建筑形式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和再现历史。
克伦泽对于建筑的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思考是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他相信建筑是一种集大成者,既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又要能够体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他强调建筑需要有独特的特色和表达方式,以便能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呼应和对话。
他认为建筑的主题应该是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个别个人或集体的需求。
为此,他主张建筑应该融合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各种元素,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宜居的环境。
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克伦泽还提到了对于城市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思考。
他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复杂而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建筑师能够充分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他主张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为中心进行设计和规划。
他还强调了建筑师在城市规划中的责任,他们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引领者和改变者,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通过阅读《走向新建筑》,我不仅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于艺术和人文科学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使我对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
《中国住宅概说》读后感

《中国住宅概说》读后感中国住宅概说是一本关于中国住宅发展历程和现状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演变、设计理念以及住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中国住宅概说从古代住宅出发,一直到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全面论述了中国住宅建筑的历史变迁。
书中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实地考察,展现了不同时期住宅建筑的特征和演变。
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准确呈现。
在古代住宅部分,书中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住宅的重视和注重。
中国古人讲究“居”与“食”,住宅被视为重要的生活场所,而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住宅的构造和布局,如四合院的宅基格局和南北方住宅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住宅形式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住宅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随后,书中讨论了近现代住宅的发展。
在此之前,我对中国近现代住宅的发展并不了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住宅在近百年的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早期的洋楼和公寓到现代化的高层住宅,书中逐一介绍了不同时期住宅建筑的特点和变化。
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建筑师在住宅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这让我对住宅设计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书中还探讨了住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住宅作为人们生活的场所,不仅仅是提供居住的功能,还需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
在这方面,书中提到了住宅的功能划分、布局设计以及社区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我从中了解到,好的住宅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住宅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住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住宅建筑的历史变迁和设计理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明确了住宅与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住宅概说是一本富有深度和广度的书籍。
通过对中国住宅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全面论述,作者让我对中国住宅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读后感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读后感一开始,我就像是个在艺术设计大门外探头探脑的好奇小娃。
这本书呢,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门里。
以前我看那些设计精美的东西,就只是觉得好看、酷,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读了这本书后,我就像是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书里讲到艺术设计的历史发展那部分,真的特别有趣。
就像在看一部超级长的连续剧,从古代那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设计,一路看到现代充满科技感和奇思妙想的设计。
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古代的工匠,拿着他们简陋的工具,却精心雕琢出一件又一件让人惊叹的宝贝。
而现代的设计师们呢,坐在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对着电脑屏幕,用各种软件创造出仿佛来自未来的设计。
这种古今对比,让我深刻感受到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多么的波澜壮阔。
再说说书中对设计原则和方法的讲解吧。
这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籍,以前我看那些设计作品,觉得设计师们肯定是有什么魔法。
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按照这些原则和方法来的。
比如说,设计要考虑功能性、实用性,这就好比是给设计穿上了一件实用的外套。
一个杯子,它首先得能装水,而且拿起来得舒服,这就是最基本的功能要求。
但是呢,光有功能还不行,还得有美感,这就像是给这件外套绣上了漂亮的花纹。
那些造型独特、色彩和谐的杯子,就像美人一样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李砚祖老师在书里提到的关于设计师的素养那部分,也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我以前以为设计师只要会画画,会用设计软件就够了。
没想到啊,设计师得是个全才。
得懂文化、懂历史、懂科学技术,甚至还得懂心理学。
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得有各种各样的技能。
一个好的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餐厅的装修,他得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用餐的习惯,得了解现代建筑的结构知识,还得琢磨顾客走进餐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而且这本书里还穿插了好多生动的案例。
这些案例就像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点缀在那些理论的天空里。
每次看到一个案例,我就会在脑海里想象自己要是设计师,我会怎么做呢?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想法还挺不错,有时候又被那些真正的设计师的创意惊得下巴都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
通过这学期的“世界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更深的了解了没事
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众多画家流派的风格,深刻地感觉到,不能以好看不好看来
评价画的好与坏,要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画家们的思想境界才可能对某
个画家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老师也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众多设计师的作品以及
个人背景,让我知道国外的一些著名设计师,课 堂上的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我们
在课外去了解更多。
阅读了《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以及相关设计的书籍深有感触。首先
我理顺了中西方美术发展过程,西方美术逐渐发展了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
古罗马时期的美术,比如雕塑《郑铁饼者》,古罗马在建筑上成就很高,接下来
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到十八世纪美术先后出现古典主义艺术和浪漫
主义画派。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的大量作品深刻反映
了当时社会矛盾或歌颂人民辛勤劳动。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
到后现代艺术。中国美术史以朝代分从史前及先秦,新石器时代主要以彩陶为主,
后来的青铜礼器、甲骨文、岩画等。秦汉美术由秦代陶塑兵马俑、画像石、画像
砖,汉代的釉陶、筒灯、铜镜、帛画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美术,
各自时期都有其代表时代的画家和作品。
在这个被时尚充斥,一切都在出现之初就即将消逝的年代,建筑似乎已经成
为了一种社会生活需要,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物质生活的必需品。然而作为一
名建筑师,建筑便是他的生命,在建筑的意义中他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像
建筑师那样思考》这本书让我领悟了我怎样才可以像建筑师一样思考建筑,思考
我的人生,理解建筑带给人们的真正快乐!书中的第一篇讲了一个优秀建筑的选
址有多重要,刚刚开篇就给我很大震撼!作者和他的妻子为了墨西哥一处现代主
义风格和式样精心修建的建筑所打动,他们非常享受这样一个充满奇妙美景和奇
迹的胜地的感觉,竟然因为这一处建筑居家移居此地,开始了在一个新的国家的
新生活。尽管那时他们还不会讲这个国家的语言。建筑师的达观与开阔是很难让
他人所效仿,然而可以让所有人钦佩的!读过这本书,我忽然顿悟到,人来最原
始的需求是建造能够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如果把建筑当作艺术来做,则要始终
保持对美的追求,这要成为我们个人考虑问题的核心。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
在进行设计时将其视为一种建筑艺术,做一个充满热情、见多识广的参与者。
我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人类是自然之母,
自然是人类之母。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使人、自然、建筑乃至整个
城市形成一个整体。这是城市环境规划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阅读了《环境美学》
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城市和建筑的设计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让建筑环保实
用、安全舒适有效率,并尽可能美观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需求。优秀建筑师设计的
理解对创造有活力的建筑和公共空间是何等重要。
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自己做事的原则,而我虽然不是设计师,
但我梦想成为一名设计师,设计我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