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莲组织培养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金线莲组培快繁条件的优化

金线莲组培快繁条件的优化肖小君;王曼丁;曾桢迦;唐正义【摘要】为优化金线莲快繁技术体系以批量生产金线莲,以其无菌苗为外植体,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6-BA,NAA,IBA)、蔗糖及活性炭等研究金线莲不定芽增殖、生根的影响,并进行移栽试验.结果表明:金线莲不定芽增殖培养以MS+ 6-BA 3.0 mg/L+NAA 0.5 mg/L+蔗糖40 g/L的效果较佳,生根培养以1/2MS+IBA 0.5 mg/L+NAA 0.3 mg/L+活性炭0.2 g/L的效果较好,较适移栽基质为珍珠岩∶泥炭土∶松树皮=1∶1∶1,成活率达98%.【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02【总页数】4页(P12-14,19)【关键词】金线莲;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作者】肖小君;王曼丁;曾桢迦;唐正义【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00;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四川成都610031;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00;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8.2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为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海拔500~1 600m的阴湿森林或竹林内[1]。
其株型小,叶形优美,叶脉金黄色呈网状,除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有药王、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可全草入药,是名贵珍稀的中草药[2],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金线莲的种子发育不全,由于其对生态环境要求严格,在野生自然条件下萌发率和繁殖率都极低[3],加之近年来,野生资源不断遭到破坏性采挖,以致处于濒临灭绝之地[4]。
随着药效学和临床应用对金线莲研究的深入,对金线莲药用价值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导致金线莲的市场需求压力增大。
目前,虽然金线莲的组培快繁技术在各个环节的研究已有报道[5-8],但不同基因型植物其繁殖体系还不稳定,工厂化、规模化的生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金线莲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Wc.Scb2222,45(3):15-07,25金线莲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李荣峰,粟杨盛(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百色333902)摘要是一种多年生用植物,野生,为1化发供1。
的人繁殖、段和外植、外植毒、培养基(基本、诱导、生根)选择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同时分析了中存在1,并后1研究重点。
关键词;;研究进中图分类号S56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513-6610(2222)25-0213-25doi:10.3969/jTssu.S513-6610.S222.S5.S2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agress of Tissee Cultara in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LI Rong-feng, SU Yang-steng(Colleve oS Agriculture ant Foot Engineering,Baisc CoUeve, Baise,Guangxi533902)Abstract Aeectochilus roxburghii is a perennial herUacecus medicinal plan).The wili resources have been gradually depleted.Awibcial cu/W vation can provide suficien)mate d ais Us the intustWai development oS A.roxburghii.This papes reviewed the awibcial breeding oS A.rob-burghil i the selection oS the stem sepmenW ant Wp but explants of A.roxburghii,the disinUction oS expinW,ant the selection oS medium(bast io,intuction, rooting).The problems in the tissue culture of A.roxburghii were analyzed,ant the research focus of A.roxburghii was pointed out in the future.Key words Aeectochilus roxburghii;Tissue culture;Research progress金线莲(noectochilm roxburghii),别名金线兰、金丝草、金丝线、金耳环、乌人参、金线虎头蕉、金线入骨消、金线石松、金石蚕、、小叶金耳环、麻叶菜等,是兰科开唇兰属植物的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因其叶脉呈金黄色。
不同培养基组分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及生根的影响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为兰科(Orchidaceae )开唇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金蚕、金线兰、金线虎头蕉等,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多地均有分布[1]。
金线莲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有“药用植物之王”的盛誉,在民间素有“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2-3]。
目前,关于金线莲组织培养方面的文献研究报道较多,如王雅英等[4]开展了金线莲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以不定芽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佳;在金线莲的种苗工厂化生产中,则以顶芽或茎段为最适合的外植体,利于诱导丛生芽和遗传性状稳定[5-6]。
在金线莲的增殖生根阶段,郝丽丽等[7]比较了6-BA 、ZT 对金线莲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ZT 效果要好一些;孟志霞等[8]比较了不同分裂素金线莲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6-BA 的增殖作用较KT 和ZT 作用要强;冉彩虹等[9]对台湾金线莲的生根试验中发现,采用IAB 与NAA 进行组合,诱导金线莲生根,其生根率可达92.53%。
在移栽驯化阶段,对于金线莲组培苗移栽前的瓶内炼苗,则室外要明显优于室内[10];而在移栽时,尽量选择苗高、粗壮且根系多的组培苗[11]等;移栽的基质可以菜园土与粗砂、木屑的混合基质[12],或苔藓、泥炭、腐殖土等基质[13]。
本试验在前期建立的金线莲快繁体系基础上,对培养基组分进行了调整试验,为优化金线莲快繁体系,提高金线莲组培苗的质量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以福建金线莲的茎段为外植体材料,建立金线莲组培快繁体系。
1.2试验方法1.2.1不同培养基成分对金线莲增殖苗生长的影响。
以MS 培养基为基础,依次分别对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成分进行加倍,共4个处理,分别为A 1、A 2、A 3、A 4。
在金线莲组培苗的增殖阶段,选择相同继代数且长势相近的增殖苗,将继代苗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上,每个处理接15瓶,每瓶接种6丛,重复3次,培养温度为(25±2)℃,光照时间为12h/d ,光照强度为2000~3000lx ,60d 后对金线莲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
金线莲组织培养和移栽技术研究

金线莲组织培养和移栽技术研究
陈兆贵
【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7)006
【摘要】文章通过筛选适宜金线莲丛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培养基和研究影响试管苗移栽的条件,建立起金线莲组织培养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金线莲丛芽诱导以MS+6-BA3.0 mg/L+NAA0.5 mg/L+KT1.0 mg/L为最佳;丛芽增殖以MS+6-BA3.0 mg/L+NAA0.5 mg/L为最佳;生根以1/2MS+IBA1.0 mg/L+NAA1.0 mg/L水解酪蛋白0.5%+0.5%活性碳为最佳;在移栽中,以混合土(普通土:沙质土:有机肥=1∶1∶1)作为基质为较好,移栽成活率达到90.9%.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陈兆贵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广东,惠州,51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3.1
【相关文献】
1.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J], 杨成行;李晓婷;袁建振;马清
2.金线莲练苗及移栽技术研究 [J], 韩晓红;张林成;段春红
3.台湾金线莲组培苗移栽技术研究 [J], 王光华
4.金线莲组培快繁及移栽技术研究 [J], 林秀莲;杨自轩;严旭超;赖钟雄;李璐;张梓洁;江新晓
5.金线莲组培快繁及移栽技术研究 [J], 林秀莲;杨自轩;严旭超;赖钟雄;李璐;张梓洁;江新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线莲的离体快繁技术

金线莲的离体快繁技术金线莲别名花叶开唇兰,为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珍稀中草药。
有关部门测定发现,金线莲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含量、抗衰老活性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国产和野生西洋参,在中药界有药王之称。
全草味甘,性凉,有清热润肺、消肿解毒的功效。
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痛、胃炎、膀胱炎、肾炎、吐血、毒蛇咬伤;还可降低胆固醇,防止血压升高等。
由于人们长期大量采挖和野生动物包括昆虫的咬食,加之近年来的山地开发、生态资源的破坏,野生金线莲数量大为减少,致使药源紧缺,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
金线莲的种子发育不全,在自然条件下发芽率很低,传统的分根扦插繁殖时间长、繁殖系数低,无法大量种植生产。
而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繁殖可大大提高繁殖速度,并有效地保护野生资源,解决中药材来源匮乏的问题,满足人们用药的需要。
在培养基中添加马铃薯提取液来取代水解乳蛋白或其它有机复合物,既降低了成本,又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一、离体快繁技术1、外植体的准备为了获得较多的接种材料和降低污染率,可将植株剪成带2~3节的插条扦插于细河沙与珍珠岩的混合基质中,浇透水,搭一塑料小拱棚,在棚上盖上双层遮阳网,使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在80%左右,25天生根发芽。
当芽长到1cm左右时剪下,作为接种材料。
采芽前15天左右不要浇水。
也可以直接从产地取嫩枝作为外植体。
2、培养条件及马铃薯提取液的制作方法以N6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根状茎诱导培养基:N6+6~BA0.5mg/L+NNA0.1mg/L+10%马铃薯提取液+0.08%活性炭;增殖培养基:N6+6~BA0.1mg/L+NNA0.2mg/L+10%马铃薯提取液+0.08%活性炭。
上述培养基均加0.7%琼脂和3%白糖,pH5.5~6.0。
培养温度20~25℃,每天光照12小时,光照度2000~2500Lx。
马铃薯提取液的制作方法:将未发芽的马铃薯去皮,按需制培养基量计算并称量,用清水洗净,切成厚2~3mm、长和宽分别为3~4cm的薄片,放入比需制培养基量少一些的清水中,大火煮开后15~20分钟,用单层纱布过滤,其过滤液即为马铃薯提取液。
多倍体金线莲一次性成苗及移栽

多倍体金线莲一次性成苗及移栽何碧珠;吴沙沙;邹双全;兰思仁【摘要】筛选多倍体金线莲一次性成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并探讨不同基质对移栽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S+1.0 mg·L-16-BA+1.5 mg·L-1 NAA+150 g·L-1土豆+3%蔗糖+0.65%琼脂+0.15%活性炭为最佳一次性成苗培养基配方;经120 d培养即可获得生长、生根同步完成的组培瓶苗,具有长势一致(株高5~7 cm),茎节多且粗(茎粗1.19 cm),根系发达(每株2~3条根)等优势;最佳移栽基质为:泥炭土:碎松树皮=1:1(体积比),移栽苗成活率(92%)最高,长势最好,植株增高(1.53 cm)、增重(0.43 g)均达到最大,折干率(13.31%)相对较高.%Polyploid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has bigger vegetative organs than its diploid plant, such as roots, stems, leaves, be-sides which it also has higher growth rate and organics synthesis rate, stronger resistance, and higher medicinal ingredients. In this study, one-step seedling formation culture medium and transplanting of polyploid A.roxburghii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MS+1.0 mg·L-16-B A+1.5 mg·L-1 NAA+150 g·L-1 potato. mud+3% sucrose+0.65% agar+0.15% activated carbon is the optimum culture medium for one-step seedling formation. Fully growing plants formed from one stem, 5-7 cm in height, 1.19 cm in stem di-ameter, and 2-3 healthy roots can be gained after 120 d′s cultivation. The optimum transplanting medium is matrix peat : bark=1 :1 (v : v) with 92% transplanting survival rate, 1.53 cm increase in height, 0.43 g increase in weight, and 13.31% dry discount rate. To solve transplanting problem of polyploid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because of its larger vegetative organsand high growth rate, one-step seedling formation culture medium and transplanting of polyploid A. roxburghii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S with 1.0 mg·L-16-BA, 1.5 mg·L-1 NAA,150 g·L-1 potato mud, 3% sucrose, 0.65% agar and 0.15% activated carbon was the optimal culture medium for one-step seedling formation. After 120 d cultivation, plants fully developed to 5~7 cm in height, 1.19 cm in stem diameter, and 2~3 healthy roots. The optimum transplanting medium was matrix peat:bark = 1 : 1 ( v : v) with 92%transplanting survival rate. Moreover, it resulted in 1.53 cm increase in height, 0.43 g increase in weight, and high dry discount rate at 13.31%.【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5)005【总页数】7页(P522-528)【关键词】金线莲;多倍体;一次性成苗;移栽【作者】何碧珠;吴沙沙;邹双全;兰思仁【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兰花保育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兰花保育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海峡兰花保育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兰花保育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23+9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为兰科(Orchidaceae)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地生兰[1-2],在民间素有“药王”、“神药”和“金草”等美称,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炎、急慢性肝炎和肾炎等症,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3],市场需求量大,但在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低、自身繁殖能力差、生长缓慢、抗性弱[4].多倍体植株具有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较二倍体大,植株生长速率和有机物合成速率快,抗逆性增强及有效药用成分增加的优势[5].多倍体金线莲产业化生产对于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产上所用的金线莲种苗均来源于组培繁育苗,需经增殖、壮苗和生根等多个阶段[6-7],生长周期长,且瓶苗存在生长弱小、茎节徒长、炼苗时间长、栽培适应性差、缓苗速度慢和成活率低等问题,成为金线莲产量、有效成分积累以及产品品质提升的限制因子,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和种植难度,影响产业发展.一次性成苗方法在朱顶兰(Amryllis vittata)[8]和枣树(Ziziphus jujuba)[9]等植物组织培养中有报道过,具有成苗时间短和成本低等优点,但有关多倍体金线莲一次性成苗快速繁殖技术及在产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经鉴定的多倍体金线莲继代植株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一次性成苗培养基和移栽基质的筛选,研究结果对于缩短培养时间、降低培育成本、减少工作量、提高产品品质、增加有效活性成分和产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1 材料以福建永泰藤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金线莲(图1A)为试材建立无菌体系,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秋水仙素诱变多倍体植株.对变异植株的株高,茎节粗细程度、数量,叶片数量、大小、厚度等形态学特征进行初步筛选,经细胞学鉴定确定后,将四倍体无菌植株(图1B)用于一次性成苗繁育和移栽研究.1.2 多倍体植株一次性成苗的诱导在超净工作台上将高6~8 cm,具3~4个节间、3~4片叶的粗壮植株从丛生芽中选出,切成带一个茎节,长1~2 cm的茎段接种到经高压灭菌的一次性成苗培养基上,接种茎段有序平放在培养基上,以增加培养材料与培养基的接触面积及有效苗的形成.以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0.65%琼脂和0.15%活性炭,设计6-BA(0、1.0、2.0 mg·L-1)、NAA(0.5、1.0、1.5 mg·L-1)和有机添加物(3 mg·L-1花宝1号、150 g·L-1土豆泥、3 mg·L-1蛋白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共设1~9号处理,每处理接种7瓶,每瓶4个芽,重复4次.培养室温度(23±2) ℃,接种后第1周置于黑暗培养10 d,后光照培养11 h·d-1,光照度1 500~2 000 lx.培养120 d后对各组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记录,测定其增殖芽数、株高(用游标卡尺测定茎基部至最高芽顶端的长度)、茎粗(用游标卡尺测定茎中部直径)和生根数(每个处理所有植株根系总条数/植株总数).株高5~7 cm、根数>1.5条的植株为有效苗,有效苗/%=有效苗数/接种数×100.1.3 炼苗与移栽将一次性成苗培养基培养4个月的瓶苗(苗高6~8 cm,单株苗重1.05 g,具有2~3条根系,根长1.0~2.0 cm)移到自然光条件下炼苗(夏季用黑色遮荫网搭建炼苗棚)5~7 d后从瓶内取出,用自来水清洗根部附着的残留培养基,将清洗干净的小苗放入竹框中置阴凉处阴干至不滴水为止,根部用1%多菌灵浸泡消毒5~10 min后用于移栽.移栽基质选用泥炭、碎松树皮、蛭石、珍珠岩、椰糠、稻壳、细沙和水苔,按不同体积比混合(表1).移栽基质经过消毒后装入50孔穴盘(规格:5 cm×10 cm)中,挑选生长一致的瓶苗进行移栽,每种基质种植50株,移栽后浇足定根水.将移栽好的穴盘置于塑料大棚中,大棚光照度控制在3 000 lx左右,温度控制在25~28 ℃,日常管理中根据土壤干湿程度进行浇水.种植3个月后统计移栽成活率,把苗挖出、洗净、擦干,测量每株株高和鲜重,然后在80 ℃的恒温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测量其干重,计算净增高、净增重和折干率.折干率%=(鲜种-干重)/鲜种×100.1.4 数据处理试验数据采用Excel和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2.1 不同培养基对金线莲一次性成苗培养的影响将带一个茎节,长1~2 cm的茎段接种到一次性成苗培养基中,接种40 d后茎节处萌发出1~3个芽,随后芽体生长,新叶伴随长出;培养3个月,植株长成具有3~4个节的小苗,在基部第1和2节处分布许多白色绒毛并长出根系;随着茎节不断生长,根系也逐渐变长,根颜色由白色转为深绿色,部分根系扎入培养基中;培养120 d可获得生长与生根同时完成且植株生长一致可直接进行移栽的健壮瓶苗.不同培养基一次性成苗的培养情况如图2所示.从表2可知:不定芽增殖倍数最大的是9号处理,培养120 d不定芽增殖2.91个(图2I),其他依次为6、5、7、8、4、1、2和3号处理,长出有效芽较少,生长不一致(图2A~H);株高和茎粗最大的是6号处理,其株高和茎粗分别为7.08、1.19 cm,其他依次为2、7、3、8、4、9、5和1号处理,有效芽较少,生长不一致导致株高和茎粗存在较大差异;生根数最多的是3号处理,培养4个月后生根2.21条,其他依次为6、2、5、4、1、8、9和7号处理.对表2中不定芽增殖数进行极差分析,从极差R的大小(表3)可以看出,3个因素对不定芽增殖数影响程度大小为:6-BA>有机添加物>NAA.由K的大小和不定芽增殖数可知,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2.0 mg·L-1 6-BA+1.5 mg·L-1 NAA+2.0 mg·L-1花宝1号.类似地,3个因素对株高影响程度大小为:有机添加物>NAA>6-BA.比较K的大小和株高可知,培养基较佳组合为1.0 mg·L-1 6-BA+1.5 mg·L-1 NAA+150 g·L-1土豆.3个因素对茎粗影响程度大小为:有机添加物>6-BA>NAA.比较K的大小和茎粗可知,培养基较佳组合也是1.0 mg·L-1 6-BA+1.5 mg·L-1 NAA+150 g·L-1土豆.3个因素对生根数影响程度大小为:6-BA>NAA>有机添加物.比较K的大小和株高可知,培养基较佳组合为0.0 mg·L-1 6-BA+1.5 mg·L-1 NAA+2.0 mg·L-1蛋白胨.2.2 3个因素对金线莲4个测量指标的效应检验和多重比较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处理因素对一次性成苗不同考查指标的影响,以便找出更佳的一次性成苗培养基,对表2、3作进一步分析,进行各因素主体间的效应检验和多重比较,结果如表4、5所示.从表4可知:因素A对不定芽增殖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因素B、C对不定芽增殖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从F的大小看出,3个因素对不定芽增殖数影响程度大小为:6-BA>有机添加物>NAA,其结果与极差R的比较结果一致.对影响不定芽增殖数的3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SSR检验,结果(表5)显示:在0.05水平上,因素6-BA的第1水平与第2、3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第2水平与第3水平的差异不显著;因素NAA和因素有机添加物的第3水平与第1、2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第1水平与第2水平的差异不显著.从表4可知:因素B、C对株高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因素A对株高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从F的大小看出,3个因素对株高影响程度大小为:有机添加物>NAA>6-BA,其结果与极差R的比较结果一致.对影响株高的3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SSR检验,结果(表5)显示:在0.05水平上,因素6-BA的第2水平与第1、3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第1水平与第3水平的差异不显著;因素NAA和因素有机添加物3个水平间的差异极显著.从表4可知:因素C对茎粗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因素A、B对茎粗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从F的大小看出,3个因素对茎粗影响程度大小为:有机添加物>6-BA>NAA,其结果与极差R的比较结果一致.对影响茎粗的3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SSR检验,结果(表5)显示:在0.05水平上,因素6-BA的第2水平与第1、3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第1水平与第3水平的差异不显著;因素NAA的第1水平与第2、3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第2水平与第3水平的差异不显著;因素有机添加物3个水平间的差异极显著.从表4可知:因素A、B对生根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因素C对生根数的影响不显著.从F的大小看出,3个因素对生根数影响程度大小为:6-BA>NAA>有机添加物,其结果与极差R的比较结果一致.对影响生根数的3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SSR检验,结果(表5)显示:在0.05水平上,因素6-BA的第3水平与1、2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第1水平与第2水平的差异不显著;因素NAA的第3水平与第1、2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第1水平与第2水平的差异不显著;因素有机添加物的第1水平与第2、3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第2水平与第3水平的差异不显著.综合评价6-BA、NAA、有机添加物对不定芽增殖数、株高、茎粗和生根数的影响,对茎段培养4个月后诱导出的不定芽增殖数、株高、茎粗和生根数进行极差分析、4个测量指标的效应检验和SSR检验.结果表明:对不定芽增殖数影响程度大小为:6-BA>有机添加物>NAA,最优组合为2.0 mg·L-1 6-BA+1.5 mg·L-1NAA+2.0 mg·L-1花宝1号;对株高影响程度大小为:有机添加物>NAA>6-BA,最优组合为1.0 mg·L-1 6-BA+1.5 mg·L-1 NAA+150 g·L-1土豆;对茎粗影响程度大小为:有机添加物>6-BA>NAA,最优组合为1.0 mg·L-1 6-BA+1.5 mg·L-1 NAA+150 g·L-1土豆;对生根数影响程度大小为:6-BA>NAA>有机添加物,最优组合为0 mg·L-1 6-BA+1.5 mg·L-1 NAA+2.0 mg·L-1蛋白胨.一次性成苗的培养目标是有效芽数量多,茎节纤维多且粗壮,长势一致,根系粗壮且多,综合考虑这些指标,一次性成苗培养的最优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1.5 mg·L-1 NAA+150 g·L-1土豆+ 3%蔗糖+0.65%琼脂+0.15%活性炭.2.3 不同基质对金线莲移栽苗生长的影响从表6和图3可以看出,6(泥炭+碎松树皮)、1(水苔)和5号(泥炭+珍珠岩+蛭石)基质移栽苗的成活率均高于90%,且长势相对较好.6号基质移栽苗长势最好,叶片大、饱满,顶芽长出新叶,茎粗壮、较硬(图3F),植株增高(1.53 cm)和增重(0.43 g)均达到最大,折干率(13.31%)相对较高;1号基质移栽苗虽长势较好,叶片大,有新叶长出,但基部叶片枯萎(图3A),折干率(9.53%)低;5号基质移栽苗长势优良,叶片饱满,部分叶片发黄脱落,顶芽长出新叶,茎杆挺直.7号基质(泥炭+珍珠岩+稻壳)移栽苗与5号基质移栽苗的长势相当,7号基质加入稻壳对茎的生长有利,茎段纤维含量高,折干率最高,同时成活率高于85%.4(泥炭+珍珠岩+细沙)、3(泥炭+椰糠+蛭石)和2号基质(泥炭+椰糠+细沙)移栽苗的成活率均低于80%.其中,4和3号基质移栽苗的长势较差,基部叶片发黄掉落,茎杆细弱;2号基质移栽苗的长势最弱,生长现象不明显,大部分叶片脱落,叶片柔软,茎细小,净增高、净增重和折干率均最低.3.1 金线莲一次性成苗与分段成苗的差异金线莲分段成苗一般需经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两个诱导过程才能完成,增殖培养需要120 d左右,生根培养需要30 d,为了增加增殖系数,激素用量比较大,从而使有效苗所占比例减少[10-15].分段成苗的植株生长弱小(单株重0.875 g)、茎节徒长、炼苗时间长(需30 d)、环境适应力差、缓苗速度慢、成活率低(60%~70%)、抵御病虫害能力差、连续生长时间短(大量存活仅60~90 d),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内含物的变化,增加生长成本和种植难度.一次性成苗从茎段开始培养到成苗、生根再到可移栽的时间只需120 d,一次性完成生长过程,在培养期间无需更换培养基,获得培养时间短(培养4个月后直接移栽)、扩繁系数高、植株生长一致、炼苗时间短(7~10 d)、适应性强、缓苗速度快(7~10 d)、病虫害少、茎粗(直径4 mm)、根系发达(3根以上)、叶片颜色深且绒毛状明显、叶脉金线明晰、连续生长时间长(2 a以上)的植株,培育时间缩短1/5,节约能耗30%,节约劳动力50%.金线莲分段成苗的繁殖系数一般为2.5~5.2[16-18],而一次性成苗的增殖率虽然仅为2.55,但一次性成苗的有效成苗率、移栽成活率比前者高.从育苗成本上看,由于分段培养添加了大量激素,植株表现为茎细小、水分含量高、自身营养积累欠缺、苗体弱、根系发育不良,因此在规模化生产上要想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方法是延长炼苗时间,分段成苗的炼苗时间需30~40 d[19],而一次性成苗的炼苗时间仅为7~10 d.在生产实践中增加炼苗时间并不是提高移栽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更直接的因素是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的合理构成及有机添加物的合理配比,才能使苗生长得更加健壮.3.2 金线莲一次性成苗培养基的选择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有机添加物都是一些成分较复杂的天然复合物,如土豆含有脂肪、蛋白质及少量的Ca、Mg、K等多种营养成分;蛋白胨含有机氮化合物、维生素和糖类物质;花宝一号含有N、P、K等丰富的矿质元素.这些有机添加物的使用有利于生根和壮苗.鉴于有机添加物在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本试验在金线莲一次性成苗的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了土豆泥、蛋白胨和花宝一号,随着有机添加物比例的增加促进了株高、茎粗、生根数和有效成苗率的提高.有机添加物在瓶苗培养过程中的效果依次为土豆泥、花宝一号、蛋白胨.金线莲一次性成苗培养综合考虑的是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内生长有效芽数多、生长健壮、长势一致、根系发达等指标,选择出最优的培养基为MS+1.0 mg·L-1 6-B+1.5 mg·L-1 NAA+150 g·L-1土豆泥+3%蔗糖+0.65%琼脂+0.15%活性炭,一次性成苗每个茎段成苗数2.55株,每株根数2.14条.此结果与江建铭[10]的“金线莲一步成苗中每个外植体增殖4.8株、每株根数2.5条”结果差异较大,可能由培养基成分构成及外植体接种方式不同引起.金线莲一次性成苗培养采用平放接种茎段的方式诱导有效芽.3.3 金线莲移栽苗和移栽基质的选择瓶苗的质量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很大,移栽时要选择株高适中(6~7 cm)、茎粗壮、具2条以上根系的瓶苗进行移栽.若苗过小,根系发育不好,移栽后缓苗时间长,适应力差,抵抗病虫害能力差,容易死亡;苗过大,移栽后地上部分蒸腾作用大,遇高温天气时容易萎蔫.此结果与黄慧莲等[12]的研究结果相近.移栽时应选择株高5 cm以上、茎径0.18 cm以上、具2~4条根系、生长状况良好的苗,才能保证有高的成活率.金线莲属浅根性植物,根系不发达,生长在土壤表层,要求土质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高等,且金线莲瓶苗生长在无菌、营养丰富的环境下,适宜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差,移栽时基质的选择很关键.胥学峰[13]认为,单一基质(蛭石或木屑)较适宜金线莲移栽苗的生长,移栽成活率高达95%;吴坤林[14]认为,细沙、珍珠岩和泥炭按一定比例混合用于金线莲种植,成活率可达90%.不同移栽基质对金线莲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不同,这与基质构成、种植品种的不同有关.本试验结果表明,泥炭与碎松树皮按1∶1的体积比混合最适宜金线莲生长,成活率达92%,生长良好.泥炭保水能力好,但透气性差,易板结;而碎松树皮呈细块状,吸水性差,孔隙度大,二者结合互相取长补短,防止基质板结,保水透气性好.【相关文献】[1] 陈裕,林坤瑞.金线莲生长发育与光照强度关系[J].福建热作科技,1996,2(4):22-23.[2] 蔡文燕,肖华山,范秀珍.金线莲研究进展[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3,32(3):68-72.[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08.[4] 马志杰, 胡宏友. 民间药材金线莲研究动态(综述)[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 31(S): 27-31.[5] 陶抵辉.植物多倍体的研究与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0(7):22-27.[6] 王建明,王松良,詹巧杰,等.金线莲组织培养的条件优化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1):45-46.[7] 黄德贵,陈振东.金线莲组织培养与人工栽植研究:无菌外植体建立技术和配方[J].福建热作科技,1993(3):11-14.[8] 储成才,李大卫,余慧琳.朱顶兰组织培养一次成苗[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3):47.[9] 陈宗礼,薛皓,延志莲,等.枣树试管苗一次成苗培养基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2005,25(1):57-63.[10] 江建铭.一种药用金线莲组织培养一步成苗快速繁殖:200810059233.3[P].2008-07-09.[11] CUMPIENKO G S, PAVIOVA N 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ant of gamma-irradiation of seeds for diploid and poly-ploidy paints [J]. Radiasionnaya Biologiya Radioekologiya, 1995,35(4):518.[12] 黄慧莲,刘贤旺.金线莲试管苗移栽试验研究[J].江西科学,2001,19(1):52-54.[13] 胥学峰.金线莲的种苗繁育及栽培技术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7.[14] 吴坤林.金线莲快繁及工厂化生产中间试验[J].中药材,1997,20(12):595-597.[15] 孟志霞,郭顺星,于雪梅,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福建金线莲丛生芽增殖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 1 777-1 780.[16] 梁丽凤,林晓林,伍宇雁,等.金线莲增殖和生根培养条件的优化[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27(3):5-8,13.[17] 祁永琼,王丽莉,罗瑞芳,等.金线莲不同外植体组织培养成苗技术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57-59.[18] 刘荣,申刚,罗晓青,等.金线莲丛生芽增殖的液体悬浮培养条件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8):61-62,102.[19] 陈汉鑫.金线莲组培苗设施栽培技术[J].南方园艺,2015,26(1):60-62.。
金线兰的组织培养

研究金线兰组织培养的目的
目前金线兰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需求量很大, 它在国内市场的售价已达2000元人民币每千克。 但由于人为的大量掠夺性采集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金线兰的自然蕴藏量越来越少,开发金线兰产业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金线兰的培养方法
目前用于金线兰组培的外植体主要有:具腋芽 茎段、带叶茎段、茎段、茎尖、种子及芽、叶、 带节茎段。
四、生根培养
待芽长得差不多长时在无菌条件下,切下 丛生小植株,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生根 培养基为1/2MS+NAA0.5mg/L+IBA0.5mg/L+ 活性炭1.5mg/L,适宜的条件:700lux, 9h/d;温度25+-20C。
金线兰繁殖的研究现状
目前,由于金线兰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及经济药用价值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者进行了人工培养的研究。 国内陈远光等对金兰进行了引种栽培的研究,发现金线兰 在人工创造的生态环境下,能正常生长发育;国内对金线 兰组织培养的研究主要分为原球茎培养和丛生芽培养。
2、原球茎继代
当茎尖培养诱导出的原球茎达到一定大小 并长满瓶时,此时进行继代培养,即在无 菌的条件下切成小块,接种到新鲜的培养 基中,切块大小为2~3mm,以MS作为基本培 养基,添加5~10mg/L的BA、1mg/L的NAA。
三、诱导芽伸长
当产生较多的丛生芽时,取出切成带有3~4 个丛生芽一簇,接种在 MS+NAA1.0mg/L+2.4—D0.5mg/L,再附加不 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3.0mg/L。
金线兰的药用价值金线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具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用于肺结核咯血糖尿病肾炎膀胱炎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毒蛇咬金线兰生长于山区阔叶林下带被树叶遮蔽的阴湿地上对生态环境要求严格自然分布星散数量少产量低组织培养是其大量繁殖的重要手目前金线兰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需求量很大它在国内市场的售价已达2000元人民币每千克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

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金线莲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具有观赏价值和医药价值。
金线莲的培育技术对于保证其生长和繁殖的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金线莲的培育技术规程,帮助种植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金线莲的培育方法。
一、选种和播种1. 选种: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金线莲种子,以确保良好的生长和繁殖。
2. 播种:将金线莲种子均匀撒在透气性良好的播种土壤上,然后轻轻覆盖一层薄土,保持湿润。
二、环境要求1. 光照:金线莲喜欢充足的阳光,因此种植区域应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
2. 温度:金线莲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25摄氏度,生长期间要注意保持稳定的温度。
3. 湿度:金线莲对湿度要求较高,种植区域应保持适度的湿度,避免干燥。
4. 通风:金线莲需要良好的通风环境,种植区域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积聚湿气。
三、土壤要求1. pH值:金线莲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pH值在5.5-6.5之间。
2. 肥力:金线莲喜欢肥沃的土壤,种植前可以施加有机肥料或复合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3. 排水性:金线莲对排水良好的土壤要求较高,避免积水。
四、浇水管理1. 浇水量:金线莲喜欢湿润的环境,但要避免过多的浇水,以免导致根部腐烂。
2. 浇水时间:早晨或傍晚是最适合浇水的时间段,避免在中午或晚上浇水。
3. 频率: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五、施肥管理1. 有机肥料:金线莲生长期间可适量施加有机肥料,以提供充足的养分。
2. 矿质肥料:可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补充矿质肥料,以满足金线莲的营养需求。
六、病虫害防治1. 病害防治:金线莲容易受到灰霉病等真菌病害的侵袭,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2. 虫害防治:金线莲常见的虫害有蚜虫和螨虫等,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七、繁殖技术1. 分株繁殖:金线莲可通过分株繁殖,将成熟的株分开,重新种植到新的土壤中。
2. 种子繁殖:金线莲的种子可直接播种,也可以提取种子进行育苗,然后移植到新的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