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能量代谢的测定

生理学┃能量代谢的测定

生理学·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sm rate)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量,是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机体的能量代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在整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中,机体消耗的蕴藏于能源物质中的化学能和最终转化为热能及所做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完全相等的。因此,测定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可通过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营养物质的量,然后按营养物质的热价(见后文)计算出它们所含的能量,也可通过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量。但实际上很难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营养物质的量,故通常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推算,即通过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能源物质代谢所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量,推算出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并计算出产热量,这样就能得到机体的能量代谢率。若使机体保持在安静状态下,避免做外功,则此时机体产生的热量即为所消耗的能量,因而只需测定机体在一时间内的散热量即可获得能量既可获得能量代谢率。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根据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测定机体能量代谢率通常采用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两种方法。

1、直接测热法:直接测热法(direct calorimetry)是指直接测定受试者安静状态下在一定时间内的散热量的方法。测定时让受试者居于一个特殊的隔热小室内,受试者应保持安静状态,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流经隔热室的水温变化及水的流量,计算出受试者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量。由于直接测热法所使用的装置结构较为复杂,操作也很烦琐,故这种方法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2、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是指根据受试者安静状态下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推算消耗的能源物质的量,进而计算出产热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依据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即反应物与产物的量之间呈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氧化1mol葡萄糖时,需要消耗6mol O2,产生6mol CO2和6mol H2O,同时释放一定的热量(ΔH)。其反应式如下

利用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的耗氧量、CO2产生量以及释放的热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可推算出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量,计算出其产生的

热量。

利用间接测热法测算单位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常涉及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食物的热价通常用焦耳(J)作为计量单位(1cal = 4.187J)。食物的热价分为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分别是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热价列于表7-1中。从表中可见,糖和脂肪的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相同,蛋白质则不同。如前所述,这是由于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被氧化,有部分包含在尿素、尿酸和肌酐等分子中的能量从尿中排泄,还有很少量含氮产物在粪便中排出,因而其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氧热价表示某种物质氧化时的耗氧量和产热量之间的关系。由于各种营养物质分子结构的不同,因此,同样消耗1L O2,各种物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也不相同(见表7-1)。

呼吸商: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进行氧化供能的过程中,需要消耗O2,并产生CO2。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t,RQ)。严格地说,应以CO2和O2的摩尔数来计算呼吸商,但由于在同一温度和气压条件下,摩尔数

相同的不同气体,其容积也相等,因此,也可以采用CO2与O2的容积数(ml或 L)来计算呼吸商,即

各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需O2量和产生的CO2量与其分子中所含C、H和O元素的比例有关,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时各自的呼吸商见表7-1。由于葡萄糖氧化时,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是相等的,所以糖氧化时的呼吸商等于1.00。蛋白质和脂肪氧化时的呼吸商分别为0.80和0.71。如果某人的呼吸商接近于1.00,说明此人在这段时间内所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氧化。在糖尿病患者,因葡萄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机体主要依靠脂肪代谢供能,因此呼吸商偏低,接近于0.71;在长期饥饿的情况下,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自身蛋白质的分解,故呼吸商接近于0.80。正常人进食混合食物时,呼吸商在0.85左右。

一般认为整体条件下的呼吸商可反映机体中三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比例,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吻合。若让受试者在一定时期内只摄取某种单一的营养物质,结果所测得的呼吸商与理论计算值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机体的组织细胞不仅能同时氧化分解各种营养物质,而且也可使一种营养物质转变为另一种营养物质。例如,当一部分糖转化为脂肪时,由于脂肪的分子组成中氧的含量较少,原来糖分子中的氧就有剩余,这些剩余的氧可参加机体代谢过程中的氧化反应,相应减少了从外界摄取的O2量,从而使呼吸商变大,甚至可超过1.0。此外,当某些因素影响肺通气功能时,也将改变呼吸商。例如,在肌肉剧烈活动时,由于出现氧债,糖酵解加强,因而产生大量乳酸,乳酸与体内缓冲系统作用,结果使肺排出的CO2量明显增加,使呼吸商变大。即在肺过度通气或酸中毒等情况下,机体CO2的排出量就会增多,使呼吸商变大。相反,在肺通气不足或碱中毒等情况下,呼吸商则变小。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的氧化,因此,蛋白质的代谢量可忽略不计。由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CO2量和消耗的O2量的比值称为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NPRQ)。表7-2显示不同的非蛋白呼吸商所对应的的糖和脂肪各自氧化的百分比以及相应的氧热价,利用这些数据,可使能

量代谢的测算更为简便。

下面介绍间接测热法的具体做法。

(1)间接测热法的步骤:通过测定机体一定时间内蛋白质和非蛋白物质产热量,进而计算出能量代谢率。

1)氧化蛋白质的产热量:首先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尿氮排出量。蛋白质的含氮量一般为16%左右,即在体内氧化1g蛋白质可产生约0.16g的尿氮(粪便中的氮排出量忽略不计)。将测出的尿氮量除以0.16,即为体内氧化蛋白质的量。根据蛋白质的生物热价(见表7-1),就可计算出氧化蛋白质的产热量。

2)氧化非蛋白物质的产热量:先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耗氧量和总的CO2产生量。根据每克蛋白质氧化时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见表7-1),可算出受试者在这段时间内用于蛋白质氧化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然后,从总的耗氧量和总的CO2产生量中减去用于氧化蛋白质氧化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便获得非蛋白(糖和脂肪)物质氧化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由此求得非蛋白呼吸商(NPRQ)。然后查表7-2可得出相对应的非蛋白氧热价,从而计算出氧化非蛋白物质的产热量。

3)总产热量:将氧化蛋白质的产热量与氧化非蛋白物质的产热量相加,即可算出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热量,即能量代谢率。

以下举例说明间接测热法的测算方法。假定某受试者24小时的耗氧量为400L,CO2产生量340L(已换算成标准状态的气体容积),尿氮排出量为12g。根据这些数据,可计算该受试者1小时的能量代谢率。具体如下

氧化蛋白质时

氧化蛋白质量 = 12g ÷ 0.16 = 75g

产热量 = 18kJ/g × 75g = 1350kJ

耗氧量 = 0.95L/g × 75g = 71.25L

CO2产生量 = 0.76L/g × 75g = 57L

氧化非蛋白物质时

耗氧量 = 400L - 71.25L = 328.75L

CO2产量 = 340L - 57L = 283L

NPRQ = 283L ÷ 328.75L = 0.86

查表7-2,当NPRQ为0.86时,氧热价为20.41kJ/L,因此,氧化非蛋白物质的产热量计算如下:

产热量 = 20.41kJ/L × 328.75L = 6709.79kJ

该受试者24小时内的产热量为

总产热量 = 1350kJ +6709.79kJ = 8059.79kJ

1小时的能量代谢量为

8059.79 ÷ 24 = 335.82kJ/h

上述的测算方法较为烦琐,在临床上和劳动卫生工作实践中,能量代谢率的测定常采用以下两种简化方法:一种方法是将蛋白质的氧化量忽略不计,将测得的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所求得的呼吸商视为非蛋白呼吸商,经查表找到相对应的氧热价,耗氧量与此氧热价相乘,便可计算出一定时间内的产热量。另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是仅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根据国人的统计资料,受试者食用混合膳食时的非蛋白呼吸商定为0.82(这实际上是基础状态下的呼吸商,见后文),与此相对应的氧热价为20.20kJ/L,用测定的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乘以20.20kJ/L,即可得到这时间内的产热量。实际上用简化方法所获得数值与上述经典测算方法所得数值非常接近,仅相差1%~2%。

(2)测定机体耗氧量和CO2产生量的方法

1)闭合式测定法:临床上及实验室中常用肺量计来测定耗氧量。该装置的结构与原理如图7-1所示,在肺量计内充有一定量的O2,让受试者通过呼吸口瓣吸入装置中的O2,呼出气中的CO2和水则被气体回路中的吸收剂吸收。记录装置与气体容器的上盖相连,呼吸过程中肺量计内气体容积改变可引起上盖移动,吸气时上盖下降,呼气时上盖上升,由此记录出呼吸曲线。由于每次呼吸将摄取一定量的O2,呼出气中的CO2又被吸收,因此,描笔不会回到原来的高度。随着呼吸的持续进行,气体容器中的O2逐渐减少,描记的曲线呈逐渐下降。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测试6分钟),以描笔下降的高度与容器的换算

系数相乘,即为该时间内的耗氧量。根据实验前后CO2吸收剂的重量改变,即能算出单位时间内的CO2产生量。

2)开放式测定法:即气体分析法,该方法是让受试者自然呼吸空气,收集受试者一定时间内的呼出气,通过气量计等测试仪测出呼出气量,并分析呼出气中O2和CO2的容积百分比。由于吸入气为空气,而空气中的O2和CO2的容积百分比是已知的,因此可根据吸入气和呼出气中O2和CO2容积百分比的差值及呼出气量,计算出这段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

3)双标记水法:上述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通常是在受试者保持安静状态且不做外功的条件下进行的。双标记水法(doubly labeled water,DLW)也依据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此法的特点是可在受试者自由活动的状态下测定能量代谢率。测定的方法是:给予受试者一定量的氘(2H)和18氧(18O)标记水2H2O和H218O,在一定时间内(通常约10天)间断采集尿液,测定2H代谢率和18O代谢率。由于2H参与体内的水代谢,18O除参与水的代谢外还参与CO2代谢,因此,机体CO2产生量可从18O代谢率和2H代谢率之差求得,呼吸商则根据受试者实际摄入的食物组成推算。根据呼吸商和CO2产生量即可求得耗氧量,进而求出每日消耗量。由于此法检测使用的双标记水是无放射性的,对健康无不良影响,且采用非侵入性的口服方法,不需要限制受试者的活动,检测结果也较精确,因而可用于儿童生长发育、运动生理、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但由于测试费用较高,所需时间较长,测定时需要放射性核素比值质谱仪等特定的测试仪器,并要求检测者具备相应的检测技术等,因而此法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能量代谢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消耗量。准确测定能量代谢对于了解机体能量平衡、评估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制定个性化的健身和减肥计划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能量代谢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直接测定法是通过测量产生的热量来估算能量代谢。其中,直接测定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热量计法,即将被测者置于热量计室内,通过测量室内温度的变化来计算能量代谢。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操作较为繁琐,且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 间接测定法是通过测量某些生理指标来推算能量代谢。常用的间接测定法包括氧气摄入法和二氧化碳产生法。氧气摄入法是通过测量被测者在特定时间内消耗的氧气量来估算能量代谢。这一方法基于氧气和能量的直接关系,适用于长时间的测量。而二氧化碳产生法则是通过测量被测者在特定时间内排出的二氧化碳量来间接推算能量代谢。这一方法操作简单、方便,但准确度较低。 除了上述常用的测定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能量代谢测定技术。例如,基于心率监测的能量代谢测定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心率来推算能量消耗量。这种方法无需复杂的设备,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能量消耗评估。此外,近年来还有一些基于人体动作和姿势识别的能量代谢测定技术,通过识别人体动作和姿势来推算能量消耗量,可以

广泛应用于健身和运动监测领域。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直接测定法通过测量产生的热量来估算能量代谢,准确度较高但操作繁琐。间接测定法通过测量某些生理指标来推算能量代谢,常用的方法包括氧气摄入法和二氧化碳产生法。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能量代谢测定技术,如基于心率监测和人体动作识别的方法,可以更加方便地评估能量消耗量。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对于准确评估能量代谢和制定个性化的健身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中, 既不能增加,也不减少。这是所有形式的能量(动能、热能、电能入 化学能)互相转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机体的能量代 谢也遵循这一规律,即在整个能量转化过程中,机体所利用的蕴藏于 食物中的化学能与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和所作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 完全相等的。因此,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食物,或者测定 机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 测定整个机体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量,通常有两类方法:直接 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一)直接测热法 直接测热法(direct calormetry)是测定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 向外界环境发散的总热量。此总热量就是能量代谢率。如果在测定时 间内做一定的外功,应将外功(机械功)折算为热量一并计入。图7-1 是本世纪初Arwater-Benedict所设计的呼吸热量计的结构模式图。它 是由隔热密封的房间,其中设一个铜制的受试者居室。用调节温度的 装置控制隔热壁与居室之间空气的温度,使之与居室内的温度相等, 以防居室内的热量因传导而丧失。这样,受试者机体所散发的大部分 热量便被居室内管道中流动的水所吸收。根据流过管道的水量和温度差,将水的比热考虑在内,就可测出水所吸收的热量。当然,受试者 发散的热量有一部分包含在不感蒸发(参看第二节)量中,这在计算 时也要加进去。受试者呼吸的空气由进出居室的气泵管道系统来供给。

此系统中装有硫酸和钠石灰,用业吸收水蒸气和CO2。管道系统中空气 中的O2则由氧气筒定时补给。 直接测热法的设备复杂,操作繁锁,使用不便,因而极少应用。 一般都采用间接测热法。 图7-1 直接测热装置示意图 (二)间接测热法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量之间呈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是定比定律。例如,氧化1mol葡萄糖,需要6mol氧,同时产生6mo lCO2和6molH2O,并释放一定量的能。下列反应式表明了这种关系:C6H12O6+602→6CO2+6H20+△H 同一种化学反应,不论经过什么样的中间步骤,也不论反应条件 差异多大,这种定比关系仍然不变。例如,在人本内氧化1mol葡萄糖,同在体外氧化燃烧1mol葡萄糖一样,都要消耗6molCO2和6molH20,而且 产生的热量也相等。一般化学反应的这种基本规律也见于人体内营养 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蛋白质的情况下有些出入,参看下文),所以 它成了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 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这种 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整个人体中氧化分解的糖、脂肪、蛋白质 各有多少,然后据此计算出该段时间内整个机体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因此,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每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 有多少(即食物的热价);二要分清三种营养物质各氧化了多少。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问答题)

9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60%~70%)、脂肪(30%~40%)和蛋白质(少量)。生理情况下,体内的糖和脂肪供能,特殊情况下(长期饥饿或体力极度消耗时)靠蛋白质供能。机体能量的去路: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 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所以,机体所消耗的能量最终等于机体产生的热能和所作的外功。 92.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什么?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中的定比定律是一致的,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即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反应物与产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间接测热法的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人体氧化分解糖、脂肪、蛋白质各有多少,并测出耗氧量,从而计算出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三大物质的量,再根据有关数据计算该段时间内机体所释放的总热量。 93.什么是非蛋白呼吸商,测定非蛋白呼吸商有何生理意义?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由于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碳氧的比例不同,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氧耗量也不同,所以呼吸商也不同,糖的呼吸商为1.0,脂肪的呼吸商为0.71,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混合食物的呼吸商通常为0.8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根据非蛋白呼吸商的大小,可推算机体糖和脂肪氧化的百分比,并可直接计算氧化某一种物质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量。 94.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闭合式测定法和开放式测定法两种。闭合式测定法通常使用代谢率测定器。该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受试者通过通气管和呼吸口瓣将氧气吸入,其呼出气则通过吸收剂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后,又进入容器。通过记录装置便可查处在一段时间内受试者的耗氧量,另外通过测定吸收剂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差,便可计算出受试者的二氧化碳产量。开放式测定法是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采集受试者一段时间内的呼出气,测定呼出气量并分析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容积百分比,将其与空气比较,就可计算出受试者该时间内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 95.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⑴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活动加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即使轻微的劳动或运动,都将提高代谢率,剧烈运动时期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⑵精神活动: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烦恼、愤怒、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不随意肌张力增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⑶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各种食物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⑷环境温度:人处于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代谢率

运动生理学(能量代谢)

技能大赛《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 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 [三磷酸腺苷] 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 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换器 二、ATP与ATP稳态 1.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 ATP → ADP+Pi+E 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Kcal)的能量。 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这一直接补充过程由肌肉中的另一高能磷酸化合物CP(磷酸肌酸)完成。CP释出能量用以将ADP再合成为ATP。 CP+ADP→C+ATP ATP 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 ),并释放出能量。 A、三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 B、二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 C、三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 D、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 ATP 分解释放的能量被用于()。 A、水的吸收 B、肌肉做机械功 C、兴奋的传导 D、细胞膜上各种"泵"的工作 2.ATP稳态的概念 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一方面,组织细胞存在高效能的ATP转换机制,即正常组织细胞中ATP浓度较低,但大多数条件下细胞内又能够满足各种生命活动较高浓度ATP的需求。 另一方面,ATP稳态被打破,机体会迅速出现疲劳状态。 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环节是()。 A、糖酵解 B、糖类的有氧氧化 C、糖异生 D、ATP的合成与分解 三、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一)糖代谢 糖代谢---最主要经济快速能源70% 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每天从糖类获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消耗的( ) %。 A、50 B、60 C、70 D、80 糖的吸收主要是以( )为吸收单位。 A、葡萄糖 B、麦芽糖 C、糖原 D、淀粉 正常情况下血糖的去路有()。 A、有氧氧化 B、合成糖原 C、转变呈非糖类物质 D、随尿排除体外 ()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 ( ) 1、糖原 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350-400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克。 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许多研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能量代谢测试题及答案

总计:6大题,32小题,共100分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A.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B.食物的氧热价 ?C.呼吸商 ?D.食物的热价 2.测定基础代谢率时不要求: ?A.室温保持20~25℃ ?B.熟睡 ?C.清醒、无精神紧张 ?D.至少禁食12h 3.进食后,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最多的物质是:?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混合食物 4.下列关于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哪一项不正确:?A.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强度呈正比关系?B.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 ?C.能量代谢在环境温度20~30℃时最为稳定?D.安静状态下思考问题会对能量代谢产生较大影响5.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最终分解为: ?A.丙酮酸 ?B.ATP ?C.乳酸 ?D.二氧化碳和水 6.以下哪一项不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特点: ?A.能量输出功率高 ?B.无氧代谢 C.ATP生成量少 ?D.由糖在缺氧条件下生成ATP 7.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A.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B.食物氧化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C.1g食物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D.氧化1g食物,消耗1升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8.磷酸原供能系统和乳酸供能系统的共同特点是:?A.不需要氧 ?B.生成乳酸 ?C.供能时间长 ?D.ATP生成量多 9.蛋白质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的原因是:

?A.人体无法完全吸收蛋白质 ?B.部分蛋白质要转化为糖 ?C.蛋白质的主要功能不是供应能量 ?D.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氧化分解 10.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 ?A.食物的卡价 ?B.氧热价 ?C.呼吸商 ?D.能量代谢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是,主要以的形式存在。 2.能源物质中糖、和都可参与有氧氧化 3.g食物氧化时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 4.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及精神和情绪活动等。 5.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除取决于能源物质储备外,能量代谢及能力也是重要因素。 6.ATP和CP均含,因此将组成的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 7.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和两个供能系统都不需要氧的参与 8.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和的分解。 9.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可生成分子ATP,经有氧氧化可生成分子ATP。10.一定时间内机体的和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氧热价 2.ATP稳态 3.呼吸商 4.基础代谢 5.基础代谢率 四、简答题 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各能量供应系统的ATP生成量和生成效率的特点。 2.简述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特点。 3.简述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什么? 4.机体为什么要将ATP含量保持在稳定状态?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人体运动时能量供应过程。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几个因素。 六、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题20分共20分 1.能源物质的摄入能够满足能量代谢的需求是运动员表现运动能力的前提。由于能量需求直接测定的限定因素较多、测定方法复杂,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使用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学时分配】 本章总学时:2学时 第一节能量代谢 1学时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1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理解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的的概念。 2.掌握影响能量代谢是主要因素。 3.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生理变动和临床意义。 4.掌握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及体温调节。 5.熟悉产热与散热的方式和部位。 6.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基础代谢率; 3.人的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波动; 4.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教学难点】 1.能量代谢的测定。 2.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提问、讨论式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第一节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1.能量的来源: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的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是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和储能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糖是体内主要的功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在长期不能进食等特殊情况下也参与供能。 2.能量的利用: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3.能量平衡:指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1.原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2.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2)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4)非蛋白呼吸商:由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CO2量和消耗O2量的比值。 3.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热法: (2)间接测热法: (3)双标记水法:

西医综合-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西医综合-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总分:2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不定项选择题{{/B}}(总题数:22,分数:27.00) 1.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测定的数据是 (分数:1.00)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二氧化碳产生量 解析:[解释] 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不需要实测呼吸商,只需测出一定时间的耗氧量,再乘以混合食物呼吸商(0.82)时的氧热价(4.8),换算即可。 2.下列关于体温正常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分数:1.00) A.一昼夜中清晨较低,午后较高√ B.成年男子体温平均较女子高 C.新生儿体温偏高 D.老年人体温偏低√ 解析:[解释] 体温在一昼夜之间有周期性的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的高0.3℃,而且其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其体温调节机构的发育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因此体温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动。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也偏低,因而也应注意保温。 3.呼吸熵是 (分数:1.00) A.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摄入O2与呼出CO2量的比值 B.呼出气与吸入气的比值 C.一次呼吸中,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O2量的比值 D.呼出气与肺容量的比值 E.一定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解析: [解释] 呼吸熵是指一定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4.下列关于汗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1.00) A.主要成分为水分 B.渗透压高于血浆√ C.Na+浓度受醛固酮调节 D.由汗腺细胞主动分泌 解析: [解释] 汗液汗液中水分占99%,固体成分则不到1%。汗液不是简单的血浆滤出物,而是由汗腺细胞主动分泌的。刚刚从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液与血浆是等渗的,但在流经汗腺管腔时,在醛固酮的作用下,汗液中的Na+和Cl-被重吸收,因此最后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当机体因大量发汗而造成脱水时,常表现为高渗性脱水。 5.新生儿棕色脂肪组织具有代谢产热功效的关键性生物分子是 (分数:1.00) A.瘦素 B.解偶联蛋白√ C.增食因子

生理学┃能量代谢的测定

生理学┃能量代谢的测定 生理学·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sm rate)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量,是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机体的能量代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在整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中,机体消耗的蕴藏于能源物质中的化学能和最终转化为热能及所做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完全相等的。因此,测定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可通过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营养物质的量,然后按营养物质的热价(见后文)计算出它们所含的能量,也可通过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量。但实际上很难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营养物质的量,故通常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推算,即通过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能源物质代谢所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量,推算出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并计算出产热量,这样就能得到机体的能量代谢率。若使机体保持在安静状态下,避免做外功,则此时机体产生的热量即为所消耗的能量,因而只需测定机体在一时间内的散热量即可获得能量既可获得能量代谢率。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根据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测定机体能量代谢率通常采用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两种方法。 1、直接测热法:直接测热法(direct calorimetry)是指直接测定受试者安静状态下在一定时间内的散热量的方法。测定时让受试者居于一个特殊的隔热小室内,受试者应保持安静状态,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流经隔热室的水温变化及水的流量,计算出受试者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量。由于直接测热法所使用的装置结构较为复杂,操作也很烦琐,故这种方法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201607生理学知识点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考查内容: 1.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 床的简化测定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知识点1: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一、可利用的能量形式:ATP(直接供能物质);磷酸肌酸(ATP的储存库) A型题 1.(1992)关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哪项是错误的: A 体内合成反应所需的能量均由ATP直接供给 B 能量的生成、贮存、释放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 C ATP的化学能可转变为机械能、渗透能、电能以及热能等 D ATP通过对氧化磷酸化作用调节其生成 E 体内ATP的含量绝少而转换极快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ATP 解析:体内合成代谢所需的能量不是全部由ATP直接供给,例如GTP参与DNA 的复制和转录、UTP参与糖原合成、CTP参与神经细胞脑磷脂和核酸的合成。 2.(1993,1994)人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 葡萄糖 B 脂肪酸 C 磷酸肌酸 D GTP E ATP 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ATP 解析:ATP是体内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 二、能量来源:糖(70%);脂肪(30%);蛋白质 A型题 3.(1995)静息状态时,体内耗糖量最多的器官是: A 肝 B 心 C 脑 D 骨骼肌 E 红细胞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脑的能量来源

解析:脑的能量供应主要依赖于糖的氧化分解,是静息状态下消耗糖最多的器官。 三、能量利用:热能(最低形式的能量);机械能 A型题 4.(2005)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中,最终不能转化为体热的是: A 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 B 细胞合成各种功能蛋白质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D 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 E 内、外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能量的转换形式 解析:总的来说,体内各种功能活动消耗的能量主要转化为热能,只有肌肉收缩消耗能量可以转化为机械能而非热能。 知识点2: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代谢率= 热能+ 机械能 二、相关概念 1 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 L O2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影响因素 代谢物质:糖1.0;脂肪0.71;蛋白质0.8 呼吸运动:深快呼吸增加呼吸商 A型题 5.(1993)呼吸商数值不同表示: A 耗氧量不同 B 产热量不同 C 氧化的营养物质不同 D 代谢水平不同 E 以上都不对 答案:C 层次:应用考点:呼吸商的影响因素 解析:呼吸商主要受代谢的物质种类影响,因此呼吸上的数值不同可代表代谢的营养物质种类不同。 6.(1994)呼吸商是:

基础代谢量的测定条件(一)

基础代谢量的测定条件(一) 基础代谢量的测定条件 什么是基础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BMR)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所消耗的最低热量,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等。 为什么要测定基础代谢量? 测定基础代谢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能量消耗情况,进而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从而达到控制体重、健康管理的目的。 如何进行基础代谢量的测定? 基础代谢量的测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饥饿状态:在测量前至少8小时内不进食。这是因为食物的消化吸收会增加能量消耗,影响测定结果。 •完全休息:在测量前至少8小时内不进行剧烈活动。身体的运动会增加能量消耗,影响测定结果。 •室温环境: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测量,通常为20-25摄氏度。极端温度会影响新陈代谢的速率,从而影响测定结果。 •心理平静:在测量期间保持心理平静,避免焦虑或紧张状态。因为情绪的波动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影响能量代谢。

•平躺姿势:在测量期间保持平躺姿势,避免过度活动或弯腰。不合适的姿势会影响代谢的准确测定。 测定基础代谢量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1.标准化计算公式法:根据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因素,使用 特定的公式来估算基础代谢量。常用的公式有Harris-Benedict 和Mifflin-St Jeor公式等。 2.间接卡路里法:通过测量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的量,计算出 能量消耗。常用仪器有代谢仪和呼吸气体分析仪等。 3.手持式代谢仪法:使用小型手持设备,通过测量呼吸中的氧气和 二氧化碳含量,估算基础代谢量。这种方法相对便捷,适合在日 常生活中使用。 结论 基础代谢量的测定是了解能量消耗情况、制定合理饮食和运动计 划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测定时,需要注意满足特定的条件,以得到准 确可靠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科学的测 量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和活力。 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测定条件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基础代谢量产生影响:

间接能量测定

间接能量测定 间接能量测定的原理及应用 一、三大产能营养素 1、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碳水化合物) 2、主要功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是人体产生能量的源泉 3、摄入过剩:肥胖糖尿病、三高等 4、摄入不足:营养不良贫血、低血糖、儿童发育不良、免疫力低下、延缓病人的康 复等 5、平衡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只有保持三大营养素的平衡,才能使能量代谢处 于平衡状态,使人获得健康。 6、能量代谢:研究人体能量摄入与消耗,静态/运动状态下营养物质的代谢氧化 二、如何测能量代谢 1、传统的能量代谢测定 (1)Harris-Benedict公式 男性 66 + { x 体重 (kg)} + {5 x 身高 (cm)} –{ x 年龄 (yrs)} 女性 655 + { x体重(kg)} + { x身高(cm)} – { x年龄(yrs)} (2)根据经验估计:25-35kcal/L或基础疾病*应激系数等 2、间接能量测定法(金标准) 通过使用代谢监测系统测定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氧气的消耗量来计算三大营养物质在能量消耗中的构成,并得出三大营养素在人体的代谢情况与平衡状况,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配比适当的营养支持。 原理: 不同的营养基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在代谢时需要消耗不同量的氧 通过测定呼吸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就可以了解测试对象

能量代谢和能量消耗的详细情况 测定尿素氮(urea urinary nitrogen,UUN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营养基质的混合比例 准确的测试结果有助于 为病人提供适当、适量和科学的营养支持 掌握病人代谢状况的变化,为调整营养处方提供依据 间接测热法是测定能量消耗的“Gold Standard”金标准

生理学与营养代谢

生理学与营养代谢 生理学与营养代谢是两个相互关联且互为依赖的重要领域。生理学研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营养代谢则关注食物如何被人体吸收、利用和转化为能量以维持身体健康。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生理学与营养代谢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是生理学与营养代谢的核心内容之一。身体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并将其转化为身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能量代谢包括基础代谢率(BMR)和活动代谢率(AMR)两个基本概念。 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BMR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性别、体重、体脂肪含量和肌肉质量等。通过了解BMR,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能量需求的基本情况。 活动代谢率(AMR)是指人体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所需的能量消耗,其中包括运动、工作和日常活动等。AMR随着个人的活动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变化。通过适当的运动和控制饮食,我们可以调整AMR,以达到身体健康和体重管理的目标。 二、营养需求 营养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物质。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合理的营养摄取和平衡的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源来源,提供的能量比蛋白质和脂肪更为经济高效。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包括肌肉、骨骼和器官等。脂肪是储存的能量,同时也是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它们在身体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酶的活性化和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导致多种营养缺乏症,并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生理学调节营养代谢 生理学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和控制营养代谢过程。例如,通过神经系统调节食欲和能量摄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甲状腺激素调节基础代谢率等。 食欲是食物摄取的主观感觉,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糖水平、胃肠道激素和神经调节等。食欲与能量摄取之间的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和体重管理的关键。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胰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重要激素,它们调节血糖水平。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胰高血糖素则促使肝脏释放葡萄糖维持血糖水平。这两种激素通过负反馈机制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甲状腺激素影响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当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时,基础代谢率下降,而补充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甲状腺激素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灰质:神经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中呈灰色。 2、白质:中枢内的神经纤维聚集处。 3、皮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4、髓质:大、小脑内的白质。 5、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6、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7、内环境:细胞外液 8、稳态: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 9、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膜特化,凹凸相连,形状呈阶梯状,称闰盘。 10、尼氏体:胞质内所含物,为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及有力的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11、轴丘:胞体发出轴突的部分呈圆锥形,称轴丘,其内无尼氏体。 1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构成一个运动单位。 13、生物电: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 14、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 15、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 16、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外正内负) 17、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 18、动作电位: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 19、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的过程。 20、超极化: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21、复极化: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时的极化状态。 22、跳跃传导:电流从一个朗飞结跳到另一个或下几个朗飞结的冲动传导方式。 23、神经元: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4、突触: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是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2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2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超极化方向发展。 27、神经递质: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作用并能发挥快速而精确调节的物质。 28、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由非条件刺激引起,具有固定的神经联结。 29、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具有暂时性的神经联结。 30、近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线发散聚焦在视网膜前,导致物像模糊的现象。 31、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眼的折光能力过弱,致使入眼的平行光线的主焦点落于视网膜之后,形成模糊的物像。 32、散光:折光面上某条或多条经线或纬线曲度异常,通过角膜不同方位的光线在眼内不能同时聚焦而使物像变形和视物不清。

生理学试题答案能量代谢

一、选择题 1、机体70%的能量来自() A、糖的氧化; B、脂肪的氧化; C、蛋白质的氧化; D、核酸的分解; E、脂蛋白的分解; 2、能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磷酸肌酸; B、三磷酸腺苷(ATP); C、葡萄糖; D、环-磷酸腺苷; E、脂肪酸; 3、临床上用简便方法测能量代谢时,必须测定的数据是 A、食物的卡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呼吸商; D、单位时间内耗氧量; E、体重; 4、体内能源的主要贮存形式是 A、肝糖原; B、肌糖原; C、脂肪; D、蛋白质; E、葡萄糖; 5、机体在一段时间内避免做外功,当体重不变时,其消耗的能量最终都转变为 A、热能; B、ATP; C、脂肪; D、电能; E、糖原; 6、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是 A、体表面积; B、体重; C、身高; D、性别; E、年龄; 7、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进食; B、肌肉活动; C、环境温度; D、精神活动; E、性别; 8、机体安静时,能量代谢最稳定的环境温度是 A、0~5℃; B、5~10℃; C、15~20℃; D、20~30℃; E、30~35℃; 9、进食后,使机体产生额外热能最多的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合食物; E、维生素; 10、能量代谢率的表示单位是 A、kJ/(kg·h); B、kJ/(cm·h); C、kJ/(m2·h); D、kJ/kg; E、kJ/h; 11、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变化百分率应为 A、±25%; B、±20%; C、±15%; D、±30%; E、±5%;

12、人体基础代谢率 A、与体重成正比; B、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C、与身高成正比; D、与身高×体重成正比; E、与体重×体表面积成正比; 13、基础代谢率常用于诊断的疾病是 A、垂体功能低下; B、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低下; C、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D、糖尿病; E、肥胖病; 14、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错误的是 A、清醒; B、静卧; C、餐后6h; D、室温25℃; E、肌肉放松; 15、体温是指 A、体表的平均温度; B、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C、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 D、胸腔内的平均温度; E、腹腔内的平均温度; 16、体温的昼夜间波动不超过 A、0.1℃; B、0.3℃; C、0.5℃; D、0.8℃; E、1℃; 17、关于体温生理变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女性基础体温低于男性; B、老年人体温略低; C、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D、运动时体温升高; E、体温呈昼夜周期性波动; 18、关于正常人的体温,正确的是 A、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 B、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 C、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 D、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 E、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19、在一昼夜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清晨2~6时; B、晚上0点以前; C、中午12时左右; D、下午2~6时; E、上午8~12时; 20、劳动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肺; B、心脏; C、肝脏; D、肾脏; E、骨骼肌; 21、安静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内脏; B、脑; C、心脏; D、骨骼肌; E、皮肤;

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 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光能,生物体需要其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装置,将太阳能转换成自身课被利用的化学能。 3.所有细胞均具备能量转换的能力。 4.ATP由含氮碱基与戊糖构成的腺苷再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形成。 5.人体食物中糖类的消化产物多以单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 6.1g糖在体内完全烧化可释放约4kcal的热量,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因此提供能量是糖类最主要的生理功能。 7.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8.能量摄入=能量释放(食物)+能量释放(做工)±能量储存(脂肪)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记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TP、CP的分解。 2. 2.ATP在ATP酶催化下迅速水解位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 第二章肌肉活动 1.肌肉的武力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是指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3.不同组织细胞兴奋性是不一样的,其中神经、肌肉和腺细胞称之为可兴奋细胞。 4.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一定的刺激强度、维持一定的作用 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新分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或阈值。 5.强度小鱼阈值的刺激位阈下刺激。 6.阈值或阈强度是评定神经肌肉兴奋性的最简易指标。 7.理论上:意味着刺激的强度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 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8.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9.兴奋是产生可传播动作电位的过程。 10.静息时细胞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称为静息电位。 11.动作电位的图形类似迅速起落波峰,又称峰电位,其上升支为除极相,下降支为复极相。 12.膜内的电位负值减小称去极化。 13.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称超极化。 14.膜除极后,又恢复到安静时的极化状态,则称复极化。 15.电位传导机制虽然以无髓纤维为例。 16.髓踃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是跳跃的。 17.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习惯上称为神经冲动。 18.特征:①.生理完整性;②.双向传导;③.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④.绝缘性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填空题 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①____ 、②和③_______________ 的氧化分解。 2.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是①_____ 定律和② _____ 定律。 3.临床上测定能量代谢的常用方法是测定机体在一段时间内的①____ ,再乘以混合食物的②,从而计算出③ ___________ 。 4.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① ____ 和②。常温时主要依靠③_______________ 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④ ____ 产热占极大比例。 5.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①,其散热的方式有②_____ 、③、④和 ⑤4种,常温时以⑥____________ 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⑦ _____ 散热。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①____ ,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 ②性脱水。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③____________ 。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①期体温降低,②期体温升高, 因为此期血液中③ _______________ 激素水平较高。 8.体温调节中枢在①,下丘脑的②_________ 是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其中的③ ____ 可能起调定点作用。 9.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①_____ ,肌紧张②______ ,产热量③,皮肤 血管④ _____ ,汗腺分泌活动⑤,散热量⑥。 10.在致热源的作用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的热版神经元兴兴奋的阈值①___ ,体温调定点② _____ ,导致发热。 二、选择题 用型题] 1.体内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迅速转化为热能者占() A.30%以上 B. 40%以上 C.50%以上 D.60%以上 E.70%以上 2.下列中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磷酸肌酸 C.脂肪酸 D.ATP E.蛋白质 3.正常人的能量代谢率在下列情况中最低的是() A.安静时 B.熟睡时 C.室温为18~25℃时 D.进食12h后 E.全身肌肉松弛时 4.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是() A.进食 B.高温 C.肌肉运动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2、食物得热价 3、食物得氧热价 4、呼吸商 5、食物得特殊动力效应 6、基础代谢 7、基础代谢率 8、体温 9、基础体温 二、填空题 1、机体活动所需得能量,最终来自食物得、与得氧化分解。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得能量70%来源于。 2、体内最重要得贮能物质就是。 3、人体主要得产热器官就是与。常温时主要依靠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产热占极大比例。 4、人体主要得散热器官就是,其散热方式有、、、。常温时以散热为主 ,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散热。 5、当环境温度在℃范围内变动时 ,能量代谢水平较低,也较稳定。 6、汗液中 NaCl 得浓度一般比血浆中得,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得脱水属于脱水。大量出汗时 ,除补充足够得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得。 7、女子得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排卵前 (卵泡期 )期体温降低 ,排卵后 (黄体期 ) 期体温升高 ,因为此期血液中得水平较高。 8、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左右 ,生理学中以学说加以解释。 三、选择题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得来源与去路

(一 )能量得来源 1、机体70%得能量来自( A ) A 、糖得氧化 B 、脂肪得氧化C、蛋白质得氧化D、核酸得分解E、脂蛋白得分解 2、机体能量得主要来源就是( C ) A 、蛋白质 B 、脂肪C、糖类 D 、氨基酸E、甘油三脂 3、机体得直接供能物质就是( E ) A 、蛋白质 B 、脂肪C、糖类 D 、氨基酸E、 ATP 4、下列哪种物质即就是重要得贮能物质,又就是直接供能得物质? A 、葡萄糖B、肝糖原C、三磷酸腺苷 D 、脂肪酸 C E、磷酸肌酸 (二 )能量得去路 二、能量代谢得测定 (一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得几个概念 5、食物得氧热价就是指( B ) A 、 1 克食物氧化时消耗得02 量 B 、某物质氧化时,消耗 1 升02 所产生得热量 C、1 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得热量 D、1 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得C02 量 E、以上都不就是 6、呼吸商就是指同一时间内( D ) A 、耗02 量/混合食物B、混合食物/耗02 量C、耗02 量/ C02 产生量 D、C02 产生量/耗02 量 E、 C02 产生量/非蛋白食物 (二 )能量代谢得测定方法 三、影响能量代谢得主要因素 (一 )肌肉活动 7、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得就是( B ) A 、进食B、肌肉活动C、环境温度D、精神活动E、性别 (二 )精神活动 (三 )食物得特殊动力效应 8、进食以下哪种食物得产热量最多( A ) A 、蛋白质 B 、脂肪C、糖类D、氨基酸E、甘油三脂 (四 )环境温度 9、环境温度在( A) 能量代谢相对稳定。

人体生理学习题-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填空题 1、人体惟一能利用的能量是食物中所蕴藏的(化学)能,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中,(糖)、(脂肪)和(蛋白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食物)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热能)与所做的外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 3、能量代谢的直接测热法是将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散发出来的(总热能)搜集起来并加以测量的方法。 4、能量代谢的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反应物的量和产物的量之间的(定比)关系,计算一定时间内整个机体所释放出来的(热能)。 5、长期病理性饥饿情况下,能量主要来自机体本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故(呼吸商)接近于0.80。 6、体内氧化分解的蛋白质可由(尿氮)量乘以(6.25)得到。 7、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8、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与一个身材瘦小的人进行比较,每小时每(千克体重)的产热量差别较大,但每小时每(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比较接近。 9、烦恼、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等精神紧张状态下,机体的产热量(显著增加),但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代谢率(很少增加)。 10、体温是指机体的(平均深部)温度,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11、正常机体中影响产热的主要因素是(骨骼肌的活动)。 12、基础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器官)和(脑)。 13、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皮肤(血管的口径),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来改变皮肤温度,从而使散热量符合当时条件下体热平衡的要求。 14、分布到皮肤的血管形成动脉网和丰富的静脉丛,并且有大量的(动静脉吻合支),因此皮肤(血流量)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动。 15、汗液中的NaCl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低),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高)渗性脱水。 16、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增加),主要原因是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增强甚至寒战)。 17、人体小汗腺的支配神经属(交感)神经,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 18、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其中心(主要)部位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9、若血液温度升高到体温调定点水平以上,则机体的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 20、在致热原的作用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 21、能量代谢是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22、机体所需的能量均来源于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氧化,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70%由(糖)分解提供,其余由(脂肪)提供。 23、体内产生的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则以自由能的形式贮存于(ATP),体内既能贮能又能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TP)。 24、机体利用能量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除肌肉所做的外功外,绝大多数都最终转换成(热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