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于609年建立进士科,至此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名目很多,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

唐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前后有所变化,大体上,进士科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明经科为帖经、经义和时务策。帖经是经学基础知识测验,诗赋是考察文采辞章,经义是经学理论,时务策是以经学为基础的政论见解。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如明法考律令,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等等。相比而言,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构思,故难考。但进士虽难考,

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唐代科举能否考中,不仅在于考场发挥如何,更要看平时文章如何。当时有纳卷和行卷之制。参加考试的学子,要把自己的优秀旧作汇集成卷,在考试前送给文坛名士或政坛要人以求推荐,称行卷;或者直接送到礼部供主考录取时参考,称纳卷。另外还有通榜公荐,主考的友人帮主考定取舍为通榜,高官名人直接向主考举荐为公荐。

唐代科举每年一次,进士大致录取数人至五六十人,中唐以后固定在三十人左右。唐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因此,进士及第,极为荣耀。但科举考中后,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即出身,是否能够任职还需要经过吏部铨选。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与改革

北宋初年科举制的发展

北宋初年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且在武则天首创殿试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定制,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进士及第者称为“天子门生”。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以防止考官舞弊;真宗时又创立了誊录制。为防止考官辨认笔迹,所有密封卷面,一律由书吏照抄一遍,考官阅卷只能看抄本,判定取舍后再对照原本。第四,扩大录取名额。例如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

间科举取士近万人。

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限制了豪门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大大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使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一般平民敞开了大门,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导致官吏人数激增。

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的改革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进行变法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王安石对科举制的改革是为其变法服务的。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些对科举制改革的措施也被废除。

(4)明清:科举制的僵化

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第一场为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选一道;第三场为时务策五道。殿试只有一场,考时务策一道。清代乾隆以后,改为第一场为四书义三道,五言八韵诗一道;第二场为五经义各一道;第三场依旧为时务策五道。

乡试考取者为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会试第一名俗称会元。殿试不淘汰,取中者为进士,分三甲。一甲三人,俗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余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考中举人即可任官。考中进士后,经过挑选庶吉士,其余

进士直接任官。

明朝与前代不同的是,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制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考试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答题必须采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经义的解释,如四书,以朱熹的经为准,考生只能“代圣贤立言”,背诵经书的内容,以注疏的语言解释经的意蕴。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程式化、标准化、规范化极强的文体。该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明朝的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销蚀了人的个性,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

(5)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否决。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创办新式学校、主张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积极作用:

首先,科举制最大的特点是彻底否定了门阀世族的身份和特权,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

其次,为中国历代政权选拔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

最后,科举制度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统一考试制度,形成“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有利于稳定和巩固统治。

消极作用:

首先,科举在加强思想的集中和统一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人们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先进科学技术的兴趣。同时,也导致中国社会创新能力大大缺失,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

其次,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特别是八股取士制度的出现,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导致士人不能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技术,自身能力也得不到相应地提高。

最后,科举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启示:

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不复存在,其积极合理的因素我们正在逐渐地吸取并加以效法。但是,它遗留的消极阴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当务之急是转变考试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注重知识的扩展与融合,改善教育理念,提倡终极人文关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