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精神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沂蒙精神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人民在困境中展现的坚韧、勇敢、顽强的精神面貌。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区受到了日军长期的残酷压迫和摧残,但沂蒙人民从不屈服,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土地,坚决与敌人作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家园安宁。
他们面对着强大的敌人,自己却只有一支简陋的枪,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战斗中,用自己的顽强拼搏换来了战争的胜利。
沂蒙精神中的坚韧和顽强,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任何困境下都不屈服的意志,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满生命力的精神风貌。
沂蒙精神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各尽所能的奉献精神。
沂蒙山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经济资源匮乏,生活水平极度贫乏,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抗战,而是相互帮助、团结一心,共同承受苦难。
当时沂蒙山区养的牛多得需要一个镰刀牛村(集体喂养牛的地方),但为了支援前线,沂蒙山区人民将牛全部集中起来,用“八一镰刀牛村”的方式共同养殖,以支援国家的抗战。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各尽所能的奉献精神,反映了沂蒙人民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中国农民传统文化中对集体利益高度重视的价值观。
沂蒙精神也体现了对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尊的追求。
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人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和自由。
他们虽然物质贫乏,但精神却是富有的,他们对祖国深怀敬意和热爱,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国家的边疆,捍卫民族的尊严。
这种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尊的追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遭受侵略时期共同的情感表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的核心价值观。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坚韧、勇敢、顽强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各尽所能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尊的追求。
沂蒙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抵抗外来侵略中展现的一种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的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习沂蒙精神的感受和体会

学习沂蒙精神的感受和体会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地区人民的一种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奉献精神。
沂蒙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经历了前赵后周与抗击日寇的长时间抗战,他们守卫了中国的心脏地带,贡献了巨大的牺牲与努力。
沂蒙人民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沂蒙精神,并以此为信念和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习和感受沂蒙精神,首先让我深感到了其中的积极向上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沂蒙人民在长期抗战中面临了种种困难和艰苦,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敌人的抵抗和对解放事业的追求。
无论是在战争的最前线还是在后方,沂蒙人民始终坚守信念,不畏艰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毅力,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只有坚持信念和追求正义,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其次,学习沂蒙精神使我更加理解了团结的重要性。
沂蒙地区的人民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在战争中与敌人作战,还是在解放区建设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都始终保持着内部的团结一致。
他们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共同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
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才能够战胜强敌,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种团结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胜利。
再次,学习沂蒙精神使我明白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沂蒙人民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繁荣而奋斗。
他们始终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种民族精神是他们奉献精神的根本,也是他们能够坚持战斗到最后的动力所在。
我深深被这种民族精神所感动,也深深明白了只有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够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学习和感受沂蒙精神使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和理想的信念。
沂蒙人民在解放战争中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努力。
他们不仅在战争中英勇奋战,也在解放区建设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沂蒙精神的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沂蒙精神的研究现状述评一、沂蒙精神的内涵和特点沂蒙精神是指在沂蒙山区的艰苦环境中,人们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它包括了对生活的坚守和奋斗、对困境的积极应对、对集体的忠诚和奉献等方面。
沂蒙精神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坚韧不拔,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勇往直前的行动;二是团结一致,沂蒙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相互支持、合作共赢,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集体力量;三是奉献精神,沂蒙人民矢志不渝地为家乡、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展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沂蒙精神的研究进展沂蒙精神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通过对沂蒙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了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沂蒙精神进行深入研究,从更广泛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沂蒙精神的本质和内涵。
沂蒙精神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沂蒙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沂蒙人民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沂蒙精神的多维度特征和形成机制。
其次是对沂蒙精神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分析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对沂蒙精神的塑造和传承产生的影响,揭示了沂蒙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再次是对沂蒙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通过对沂蒙精神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论证,揭示了沂蒙精神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三、沂蒙精神研究的不足之处沂蒙精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方法上的单一性是目前研究的一大问题。
大部分研究仍然采用传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于沂蒙精神的深层次内涵和形成机制等问题缺乏全面的解答。
其次,研究视角上的局限性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沂蒙山区的特定背景下,对于其他地区和群体的沂蒙精神研究相对较少。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沂蒙山区位于中国中部,其地处山高水长、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是中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之一。
这片土地却孕育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品质和态度,它概括了对困境的坚韧不拔、对命运的豁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沂蒙精神不仅是沂蒙山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国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首先体现在对困境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上。
沂蒙山区地处偏远,自然资源匮乏,面临着破碎山地、落后农业和交通闭塞等严重困难。
沂蒙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们靠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不畏艰辛地开垦山地、治理水土,艰苦奋斗、拼搏不息,最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奋斗史诗。
沂蒙人民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沂蒙人,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不退缩,不气馁,不放弃,用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去开创美好生活。
沂蒙精神还体现在对命运的豁达和乐观态度上。
生活在沂蒙山区的人们凭借着一颗豁达的心,接纳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不愁穷、不畏苦,看淡得失,迎难而上,在坎坷中坚韧,在磨难中坚强,宽容待人,热心助人。
他们不悲观抱怨,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苦难和灾难,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保持头脑灵敏、心情舒畅,生活仍然充满希望。
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无疑是凝聚了沂蒙人民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乐观进取,向上向善。
沂蒙精神还体现在对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上。
沂蒙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热爱家庭,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坚守与奋斗的故事。
沂蒙人民用执着和坚毅的奋斗精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关于追求美好生活和建设家乡的壮丽篇章。
他们在保家卫国、科技兴农、文化惠民、生态保护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造就了一片天高云淡、雪花飘飘的美好沂蒙。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沂蒙精神是指山东沂蒙地区在长时间压迫和迫害下,人民以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对抗压迫和迫害。
沂蒙地区包括临沂、蒙阴等地,也是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这里孕育了众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和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沂蒙精神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沂蒙地区的人民始终坚守信仰,牢记初心。
他们深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无论遭遇怎样的压迫和困难,他们都始终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追求。
第二,沂蒙精神体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
沂蒙地区的人民经历了数十年的战火和纷争,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战斗意志。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到底。
沂蒙精神体现了忠诚的品质。
在沂蒙地区,有许多为了信念和理想献出了生命的英雄人物。
他们不畏强暴,坚守信仰,甘于牺牲,忠诚于革命事业。
他们的忠诚精神,成为了革命的楷模,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第四,沂蒙精神弘扬了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在沂蒙地区,人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形成了紧密的群体凝聚力。
在战争年代,沂蒙地区人民共同抵抗侵略者,共同为了自由和独立而奋斗。
他们知道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实现伟大的理想。
沂蒙精神让人们明白,只有坚持正确的信仰和理念,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诱导,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
而沂蒙精神通过英雄的事迹告诉人们,只有坚守内心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世界的漩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沂蒙精神提醒人们,只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才能取得胜利。
无论是个人的事业还是国家的建设,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沂蒙精神中的斗争精神,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沂蒙精神强调了团结的力量。
赞美沂蒙精神的句子

赞美沂蒙精神的句子沂蒙山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
沂蒙山区英雄的事迹感动了国人,他们用血肉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构成了沂蒙精神的核心。
以下是围绕“赞美沂蒙精神的句子”写的文章:一、沂蒙精神:艰苦奋斗,不甘落后,为民造福沂蒙精神是伟大的,它涵盖了中国革命的许多特点。
沂蒙山区的先驱者们几乎是被割去了所有技能的人,他们需要自己创造生命的必需品,他们拿起钳子和锤子建造了小房子、制作衣服。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毅力,支持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也奠定了沂蒙精神的基础 -- 持之以恒,不由一丝慌乱,艰苦奋斗。
二、沂蒙精神:顾全大局,革故鼎新,始终如一沂蒙精神的第二个显赫特征是,他们总是寻找改变现状的办法。
他们及时调整、适应变化,追求进步。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群勇于冒险的人,他们在危险的领域进行着优秀的探索,他们不断探寻着贫穷山区在未来会怎么样,他们是大公无私的革命志士,他们信奉在每个人的内心寻找和谐。
这就是沂蒙精神的价值,这也是我们学习沂蒙精神的动机。
三、沂蒙精神:爱国情怀,不忘初心沂蒙山区英雄的事迹,感染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
他们所做的事情离我们好像很远,但他们的历史是我们的历史,他们的爱国情怀是我们的爱国情怀,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勇气、坚韧不拔和爱国热忱。
这也是沂蒙山区英雄镶嵌在每个人心里的火炬,我们应该让它点燃未来,传承下去。
总的来说,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
沂蒙山区英雄的精神虽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这些精神对我们的价值无穷,因为它是一种大公无私的情感,也是一种反对浮躁、追求内心平衡的信仰。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多去学习这些精神,而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动碰撞沂蒙精神的火花,点亮未来的路。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1. 引言1.1 沂蒙精神的概念沂蒙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山东省沂蒙地区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和文化精神。
沂蒙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沂蒙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精神内涵。
沂蒙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善美、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美德。
在沂蒙地区,人们注重勤劳、勇敢、纯朴,敢为人先,乐于助人,善良宽厚,这些特质构成了沂蒙精神的核心要素。
沂蒙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在时代变迁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成为当地人民自豪和自信的精神支柱。
沂蒙精神不仅体现在沂蒙地区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励着人们追求理想,奋斗不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沂蒙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更在于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永恒。
1.2 沂蒙精神的来源沂蒙精神源自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省临沂市与沂蒙山区的革命斗争和人民精神的集中体现。
沂蒙山区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历来为战乱之区。
在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沂蒙地区成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展开了长期浴血奋战的抗日斗争。
在这一时期,沂蒙人民展现出了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抗日救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沂蒙精神的来源不仅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更是沿袭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勤奋、团结、坚韧等优秀品质。
在沂蒙人民的生活中,这些传统美德得到了深刻体现和传承,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
沂蒙精神的来源既有历史的烙印,又有文化的底蕴,是沂蒙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的结晶。
【字数:221】2. 正文2.1 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不断创新的过程。
沂蒙精神源远流长,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沂蒙人民就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他们在战火中崛起,勇往直前,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沂蒙精神感悟

沂蒙精神感悟
沂蒙精神是一种执着、坚强、团结和奉献的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精神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体现在沂蒙山区人民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不畏艰险、坚持战斗、严守纪律、忠于革命的精神状态。
我从沂蒙精神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首先,坚持信念是前提。
沂蒙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信念,只有坚信胜利才能跨越一切难关。
而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同样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一步步前进。
其次,需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沂蒙山区人民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在条件极其恶劣、生活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战斗。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需要保持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屈服于困难和挑战。
最后,团结合作是关键。
沂蒙山区人民在游击战争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保护自己的家园,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队伍。
团结合作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品,没有团结合作就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之,沂蒙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我们需要从中吸取力量,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出一种自己的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启蒙的历史过程及其结果摘要:本论文主要是研究中国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对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导致这一结果的内在根本原因,旨在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字:启蒙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启蒙运动一:启蒙的含义及中国启蒙产生的时间:1:含义在我们的印象中“启蒙”一词看起来似乎我们都能说上一点,但要准确定义,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关于启蒙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康德说:启蒙,也就是使人类从自感罪责的未成年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大胆的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决心不依赖别人的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1。
弗兰克·梯利认为,几乎所有遵循洛克原则的哲学家都可以称为启蒙者,也就是说,启蒙与经验主义是分不开的。
大多数人认为,伏尔泰把英国的经验主义思想带到欧洲大陆,促进欧洲大陆的觉醒和新思想的传播的这一行动,就是启蒙和启蒙运动。
可以说,科学与理性就是启蒙的基本内涵。
而“启蒙”在中国人的理解中,无疑与民主,自由,科学相关,与开启理性精神,去除蒙昧信仰相联系。
所以,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启蒙运动就是一场反基督教的文化运动2。
2: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朝中叶时就有了启蒙的星星之火,明清之际时又出现了一大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们,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
尤其是黄宗羲先生的《明夷待访录》还被冯天瑜教授称为中国政治的启蒙书,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来看的话,中国的启蒙显然开始的比西方还要早。
不过很遗憾,由于中国专制制度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并未开化。
总的来说,它的影响力仍然十分的微弱。
真可谓是启蒙之黎明,明明可望,黑夜却漫无尽期。
这样的状况竟然一直持续了三百多个世纪。
不过,学界更多的则认为,随着西方文化的在华的广泛传播,中国才真正踏上一条全新的启蒙之旅,开启了真正的启蒙或启蒙运动。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大规模的启蒙运动发生了两次。
第一次启蒙开始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
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指1915--1919年,后期是1919--1920年。
第二次是始于1936年的新启蒙运动,由陈伯达最先提出,张申府最后一次提及。
到了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东北三省的沦陷与中国殖民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此起彼伏,冲突不断。
国人对于启蒙的兴趣逐渐被救亡的主题所取代3。
“求亡压倒一切”的口号提出,图存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
于是,启蒙问题就被暂时搁置了。
这样看来,中国的启蒙运动就比西方来的要晚些了。
十七世纪的法国是启蒙思想发轫的源头,也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地带,并由此扩展到了欧洲各国。
本论文将着重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启蒙的历史过程及其结果,对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潮,将不做过多的赘述。
二:中国启蒙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启蒙运动的产生,肯定不会是历史的偶然为之。
其背后一定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启蒙之时,中国还处于封建集权的末期,自然经济也并未解体。
但是,西方的大炮不费吹火之力就打开的中国的大门,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深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文化意识的落后。
于是,艰难的启蒙之路就由此而拉开了。
而且,启蒙与救亡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1.2.3.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赵林邓守成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2 P641.民族危机的加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就是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
中国人民在封建势力与列强势力的双重夹击下,生活苦不堪言。
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英、法、俄、德等西方大国无暇东顾。
日本则认为这是他独占中国的“天佑”良机4,日本由此迅速加强了扩大侵略,独占中国的步伐。
侵占山东,提出二十一条等激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
另一方面,朝鲜三一运动的兴起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知识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刺激。
在与帝国主义不断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也在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探索。
可以说,是中国的民族的危机把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逼上了启蒙之路,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的思索,一种更好的社会制度。
民族的危机与矛盾为启蒙的到来与爆发奠定了基础。
清末以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其开始逐渐解体。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下,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中国的工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不过,在西方廉价工业产品输入的情况下,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有限5。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展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工商业发展获得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工商业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发展中,他们成为了爱国学生、知识分子、启蒙者的主要支持力量。
所以,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为中国的启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西方列强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西方文化。
鸦片战争后,经世学派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冯桂芬主张“以中国之伦常明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着手了解世界的大势。
英法联军战争又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寻找自强之道,求富之路,开始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和科学。
于是,“洋务运动”开始兴起,它大张旗鼓的仿效西方的资本主义列强,提出“中体西用”。
面对一个全新的局面,梁启超先生这样说道“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6。
启蒙先贤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西学,并深刻的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民主与科学了。
除此之外,西方的新学说新思潮也在中国广泛传播。
这里所谓的新学说新思潮,是指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法等国流行的各种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学说7。
美国的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来华讲学,给正处在黑暗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带来了实用主义哲学。
这不仅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武器,还给知识分子的政治活动、文化活动都打上了实用主义的思想印记。
而罗素的到来,则有力的深化了先进知识界对中国社会如何根本改造的思想探索,支持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由以英美西方资本主义为目标向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为榜样的历史性转变。
另外,无政府主义、人本主义思潮也在中国开始蔓延。
各种各样不同的学说给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在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股不同往日的清风。
3:新启蒙运动的背景新启蒙运动又称为第二次启蒙运动,它与第一次启蒙运动的背景是有些不同的。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启蒙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4.日本外交史》下册信夫清三郎编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P4435. 五四运动主编金开城编著金东瑞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P126.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第一册7. 新编五四运动史张德旺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 P272以说,第二次启蒙运动就是对它们的继承与发展。
但遗憾的是,这时候,五四运动所开启的思想自由的氛围却正在慢慢消失。
其次,国民党在文化领域的法西斯主义是推动新启蒙运动发起的重要原因。
在新启蒙运动倡导这那里,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文化政策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上的黑潮卷土重来......某些哲学的著作,充满了神秘主义,贯穿了神学......8陈伯达先生将国民党的文化政策比喻为黑潮,神秘主义、神学等虚幻的东西来斥责它,这其中所包含的愤怒与不满可想而知。
再次,日本的侵略理论及其在东北“满洲国”实行的奴化教育和文化政策是导致新启蒙运动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自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东北的日渐沦陷,伪满洲国的建立,这种奴化教育全面铺开了。
这深深的刺激了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爱国青年们,为了不让日本侵略者泯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目标得逞,他们发起了第二次启蒙运动。
最后,为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和振兴民族精神。
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党内教条主义盛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另一方面,西化派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东化派的文化优越论都不能成为振兴民族精神的有力依托,这就导致了新启蒙运动的兴起。
三:中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中国启蒙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从第一次启蒙到第二次启蒙再到现今,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与困难。
说起中国的启蒙,总离不开那些为了启蒙事业奋斗终身,至死不渝的青年知识分子们。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陈独秀、梁启超、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人。
这时,中国正处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民族危机,政治黑暗将人们压得快要喘不过气来,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浪高过一浪。
绝大多数地区的文化教育虽然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冲击,但基本状况却没有得到实质性转变,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对这一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
陈独秀甚至尖锐的指出: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
直无非难执之理由9由此可看出,陈独秀对国人思想的启蒙与开化的重视。
1914年7月,陈独秀在《甲寅》1卷4期上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在这篇文章中,他抨击了国民没有自觉爱国心的麻木,强调了国人必须有现代的爱国意识。
至此,他开始把改善国民素质,解放国民思想,提高国民道德作为消除亡国危机的根本与关键。
1915年6月,36岁的陈独秀结束最后一次留学生活动回国,落脚上海,决心从文化的启蒙入手发动思想革命。
并着手筹办了《新青年》杂志,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在《创刊号》的《社告》他明确指出,办刊的宗旨是唤起、推动广大青年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责任感,以面向世界的开发眼光,学习各国的新思潮、新学术,以探求修身治国之术。
陈独秀高举的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就是民主与科学。
关于民主,他首先突出强调的是民权,即人从封建专制、思想禁锢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结束束缚压迫,抛却奴隶状态。
在学习西方色民主上,他最为推崇的是法国,并高度评价了法国的人权说。
对于如何实行民主,新文化营垒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一致认为,健全的个人主义是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的先决条件。
胡适指出,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人的个性,压制个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独立精神都完了,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不会进步了10。
同时,他们还大力提倡科学,在《敬告青年》发刊词中,陈独秀即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两轮焉。
他认为科学是专业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本质是“求真”与“务实”这与1916任鸿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科学精神论》的主旨不谋而合。
围绕科学这个中心,《新青年》还相继发表了各个国家的译著,如法国薛纽佰的《现代文明史》英国8.陈伯达《论新启蒙运动》《新世纪》第1卷第2期 1936年10月9.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6月第1版 P8210.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 1918年6月15日赫胥黎的《近代思想中之科学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