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完整).doc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完整).doc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完整).doc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5分)

1、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符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口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环境管理: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值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3、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 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4、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的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5、流域环境管理:指以特定流域为管理对彖,以解决流域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6、区域环境管理:指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7、行业环境管理:指以特定行业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行业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8、部门环境管理:指以貝?体的单位和部门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单位或部门内的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9、资源环境管理: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口的, 以实现可再牛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牛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的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管理。

10、环境质量管理:指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11、环境技术管理:指通过制定环境技术政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以调整产业

结构、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革与创新为内容,以协调技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0的的环境管理。

12、环境规划管理:指依据规划或计划而开展的环境管理。

13、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指依据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清洁生产工艺要求,以管理制度为实施载体,以建设项目为管理内容的一类环境管理。

14、环境监督管理:指从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出发,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一切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行为以及对依法负有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行为依法实施的监

督管理。

15、三同时管理制度:指建设项冃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6、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7、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生物因素、汕生物因素)和人类的社会经济耍素Z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18、环境政策执行:指将研究制定的环境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使政策内容变为现实,以实现预期政策口标的动态过程。

1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己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20、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冇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牛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牛物牛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21、水生态修复: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Z达到最佳效果的综合修复受损水环境的方法。

22、容量总量控制:即把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受纳环境具体功能所对应的环境标准范围内。

23、目标总量控制:即把允许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的范围内。

24、行业总量控制:即从行业生产工艺着手,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投入种类与数量和预测污染物的生产,使排放的污染物总量限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的限额之内。

25、社区: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冇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

26、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创新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壇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捉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彩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7、产品生命周期:指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和后处理四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产品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着环境。

28、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内在耍求,在决策屮全而考虑、统筹兼顾,在环境、紧急、社会Z间寻求最佳结合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简称综合决策)。

29、环境信息系统:指以环境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表达,并采用空间分析和模型分析等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动态的环境信息,为资源环境管理、研究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30、决策支持系统:是指以决策模型、数据库和决策者组成的,以集成系统为特征的支持决策的信息系统。

二、选择(20分)

1环境管理手段: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P3

2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p3

3环境管理是针对次牛环境问题的一种管理活动p4

4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p4

5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人是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p4

6宏观环境管理是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实施的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

7曲此口J见,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的综合一体化,决定了整体性是环境管理的最主要特征p8

8可操作性是环境规划牛命力的主要标志p9

9信息的密集、不完备、不正确和难以获得是环境规划与管理所而临的一大难题10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实质是影响人的行为P9

11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k P13 12观念的转变是根本pl3

13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彖和行为本身三大组成部分D13

14从行为主体來说,还可以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pl3

15政府行为是总的国家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令、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pl3

16市场行为是指各种M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牛产者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pl3

17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行业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资源环境管

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督管理(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pl7-pl9

18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国家,是輕污交易的诞生地P24

19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P29-31)起步和深化阶段是重点

①、起步阶段(1973?1983年):

1973年8川,国务院召开了第?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丁?保护和

改善环境的若十规定》。

②、发展阶段(1984?1995年)

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第: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现

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地位。重大事件有1984年5川,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并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5年10川, 洛阳召开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污染限期治理和污染集屮控制等管理制度和措施;1992 年8丿J联合国发展大会Z后,中国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③、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在1996年7丿1,国务院召开了笫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做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启动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20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0年3月发表《世界自然保护人纲》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正式形成,该报告首次提到“可持续发展”一词p41 21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曾主持由21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里程碑式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汛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P41

22人地系统由人类社会系统和地球自然物质系统构成p49

23人地系统的特征(理解每个特征的含义)p49-50

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远离平衡态、具冇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系统。

(1)人地系统是一个复杂旦系统。它具有众多的层次结构,可以分解为若干了系统,而子系统又可以分解为子子系统等。其主要特征是具冇大量的状态变量,反馈结构复杂,输入与输出均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2)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需要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既包括与英他区域进行的交换,也包括与外层空间进行的交换。只要开放,人地系统才能不断发展,否则,就将走向灭亡。

(3)人地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与外界没有

任何交换的封闭的系统,会退化为无需的热混沌的状态,即一种平衡态。由于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充分的开放使得系统与环境的充分交换成为口J能,也就使得系统远离平衡成为可能。只冇远离平衡才能发展。

(4)人地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系统。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可以由于系统内巨涨落由一种状态,通过内部的自组织变为新的有序的状态,并依靠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微小的扰动而消失,所以它实际是一种具有耗散结构的口组织系统

(5)人地系统是具冇协同作用的系统。人地系统出无序转向冇序的自组织作用,其机制在于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间的各要素之间会产生彼此合作即协同的作用。协同作用的结果产牛了宏观的有序,协同作用越大则系统就表现出越强的整体功能。当人与环境Z间的I?办同作用强时,则表现为人地关系的和谐。

(6)人地系统具有时空特征。它的时间过程在静态上表现为规模、结构、格局、分布效益,在动态上表现为演变、交替、发展周期;它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区位、生存空间、生态系统、地域实体(城市系统、行政组织系统),研究人地系统必须重现它的时空关系。

24消除环境外部不经济性,使生产者或消费者自己承担所产生的外部费用,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手段:一类为经济刺激,另一类为直接管制,经济刺激是指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采用限制性或鼓励性措施,促使污染者自己减少或消除污染的手段;直接管制是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等,强行对外部予以管理的方式卩68 25排污收费、产权交易、排污许可(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p68

排污收费:对排污者征收排污税,以使污染者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这种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税收被称为“庇占税”,也被称为“排污收费”。

产权交易:产权交易关理事I960年由科斯提出的。科斯反对政府利用排污标准、收费等方法干预污染问题的解决,他认为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由排污者和污染受害者通过死人的交易活动可以达到私人之间的契约,从而自行解决污染问题。

排污许可:基木思想是政府把排污总额分配给各个排污企业,发放排污许可,并允许排污许可在市场上买卖。

(26-27理解每类标准的具体规定适用范围P102-103)

26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并不是指对大气环境的区划,而是指为确定研究地区的大

气环境规划目标而对这些地区进行的功能区划分。环境空气质量分为: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名胜古迹、疗养地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特定工业区、交通枢纽干线等地区。

27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地表水环境划分为五类水域;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等;

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8根据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将区域声学环境分为0~4五类区域,分别执行五类标准,各类标准的适应区域如下:

0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于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要求昼间的等效声级低于5(MB,夜间低于4(MB;

1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于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耍保持安静的区域;该区昼夜间等效声级应低于55dB,夜间应低于45dB;

2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于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该区昼间等效声级应低于60dB, 夜间应低于50dB;

3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于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其噪声标准要求昼间低于65dB,夜间低于

55dB;

4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于交通干线网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

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一般,4a类要求昼间等效声级低于70dB,夜间低于55dB;4b类要求昼间等效声级低于70dB,夜间低于60dB; 29水生态系统健康作为一种考虑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而利益的管理理念, 引起各国政府与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水坏境管理的FI标和方向pl82

30水生态修复至少要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四大原理pl84 31影响大气自净能力的因素,包括气象的、地理的各种因素,理解每个因素的影响机理p215-216

例如:影响大气口净能力的气象因素:风、湍流和大气稳定度;

影响大气自净能力的地理因索:大气圈不是孤立存在的,边界层内空气流动总是受下垫面的影响,如自然景观、地形地貌、海陆位置、城乡分布等, 都会引起小范围内的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湍流的变化,从而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间接影响;

32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熟悉每种类型所包含的具体技术p287

例如: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禽畜粪便综合利用技术、渔业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林业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煤肝石综合利用技术;

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

生活垃圾发电技术、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废玻璃回收利用技术、废旧家电资源化利用技术、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综合利用技术、废旧橡胶制品回收利用技术;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油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技术.其他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33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木模式IS014000理解定义和内涵p316

IS014000系统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它的初衷是通过规范全球工业、商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用户的环境行为,改善人类环境,促进世界贸

易和经济的持续发展。ISO系统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三部分。ISO 14000系统标准的捉出和实施,为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提供了合适的规范,是企业环境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同时也为企业国际交流提供了共同语言。

34综合决策的主体,概况为政府、企业、公众,理解每个主体的特征和作用p353(1)政府: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屮,中央政府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主体,其重要性主要來口于它的权利和权威,因此,在综合决策中,政府属独特的主导地位,与其他主体相比,占据绝对优势。政府各职能部门是综合决策中起实质性作用的主体,这主要指它们是“政府”在各项职能上的实际代表者,掌握着重要的决策权。实际上政府的决策是由各个部门提供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对于最终做出的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政府各职能部门Z间的综合决策,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最关键的层次。

(2)企业:作为一个有明显利益倾向的的群体,企业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在综合决策屮的力量来自它的经济实力以及由此产牛的社会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的经济发展,企业需要有口身独立的表达渠道。企业可以说是与环境保护关系最紧密的社会实体,他们参与一方而可以增强综合决策的代表性,另一方血可为决策的贯彻执行铺平道路。

(3)公众又划分为非政府组织、社区、普通公众三个主体。

非政府组织是一个有一定内涵的概念,专门指那些以某种社会福利口标为其宗旨,从事非赢利性活动的社会团体。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方面,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是独特和有益的,因为作为冇特定目标,在相对狭小的领威内工作的这些组织,往往积累了某种特殊的知识,并且它们在这些专门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是丰富和详细的,有些是独有的,这对于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水平有特殊作用。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也有所发展,现在它们的主要活动方式还是主要借助于自行组织的活动和新闻媒体,但可预计,将来参与正式的综合决策过程的步伐将加快。

社区主要以居住地为单位构成一个地域性较强的人群联合体,显然是当地居民组成的一个特殊利益群体。社区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参与主要是与他自身利益相关的;在范围上,主要限于社区相关的地域范围;在层次上,主要限于建设项目。当然,社区也可能作为一个地域集体,参与到所在区域内的更高层次的政治决策过程中,借以表达他们在环境问题上的态度。

这里所指个体存在的公众,主要以个人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行动。公众参与综合决策的力量显然是较小的,但仍有其特殊的价值。在这里公众个体可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个体出于无私的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而愿意为国家的公共决策作出贡献,这种公益心强的公众大量存在,拥冇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在综合决策屮虽然力量不大,但增强了社会公止和止义的分量;另一种情况是个人由于口身利益相关而参加决策过程,这是他作为一种制衡力量而发挥作用的,其作用大小取决于它所涉及的利益问题的严重程度,及个人所受到的利益损害越大,则越能获得社会的同情,只是个人力量有可能变成一股社会力量,从而对决策的结果产生影响。

35决策支持系统七大类,理解每类的含义与特征p375

(1)文件抽屉系统允许立刻访问数据项

(2)数据分析系统允许通过为任务裁剪的运算符或具有普通性质的设置或运算

符操纵数据

(3)分析信息系统捉供对一系列数据库和小型模型的访问

(4)财务模型计算基于财务定义的计划行为后果

(5)代表性模型评估基于部分无定义的模型行为后果

(6)优化系统通过产生符合一组约束条件的最佳解决方案为行动提供指导原则(7)建议系统对于执行结构良好的任务可导致具体建议决策的机械工作36决策支持系统的三个技术层次,理解每个层次的含义与特征,P377-378

(1)专用DSS

能后实际完成具体任务的系统称为专用DSSo它是-?种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但是其特点与数据处理系统完全不同。专用DSS包含一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一个或一群决策者,处理一批相关的决策问题。

(2)DSS工具

用于DSS开发的第二个技术层次,可称之为DSS工具,它是DSS最基础的一个技术层次。DSS工具是便于开发专用DSS或DSS生成系统的硬件或软件单元。这类技术在近年开发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中包括新的专用语言、支持会话方式的操作系统的改进技术以及彩色图示硬件和支持软件。

(3)DSS生成系统

DSS生成系统是一个有相关的駛件和软件组成的“包”,其目的是提供迅速地、易于构造的开发DSS的一系列功能。DSS生成系统只能用DSS工具来开发,当涉及对话、模型和数据库等部件时,DSS生成系统可看作是操作数据和生成数据的解释程序,而DSS工具既用于生成或修改解释程序,也用于生成或修改数据木身。

简答(30分)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p5

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关系p6

答:(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在现代环境管理屮,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最终目标

都是为了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调控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组织并管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限值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破坏门然资源的行为,最终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呢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口J持续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p7

答: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可操作性、广泛

性和群众性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plO

答:(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系统原则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5环境规划的任务pll-13

答:(1)全而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

(4)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主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促进规划区域内为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采取综合的环境工程措施

6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类型pl7-pl9

答:1)环境规划的类型

(1)按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的环境规划、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

(3)按环境要索划分:犬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4)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5)按性质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2)环境管理的类型

(1)按管理范围分: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行业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

(2)按管理性质分类:资源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3)按照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来划分: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督管理

7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p35?37

答:(1)环境与经济协调规划继续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

(2)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将从污染末端控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3)环境规划的污染控制方式将更突出区域集中控制

(4)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将继续得到青睐

(5)城市生态规划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6)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7)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前景看好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p42

答:(1)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I?办调(2)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3)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

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存在价值上

9协调共生的理论内涵p53

答: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一方面要顺应口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了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

(2)其次,应采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的同步发展模式

(3)其三,合理开发区域口然资源,使其达到充分利用和永续利用

(4)其四,整治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10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p61?62

答:(1)生态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就是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模拟生态组织关系,研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生态产业、生态城市设计,规划和调控复合生态系统中各部门的组合、各行业的比例、各要索的布局、各种生产的工艺、各种资源的开发等,形成协调共生的系统结构,发挥高效的整体功能。

(2)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捉高

(3)制定促进复合生态系统发展的生态政策

(4)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5)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11环境政策的主要特征p74?75

答:(1)环境政策的多元性交叉与渗透

(2)环境政策体系的多向相关性与整体性

(3)发展观和价值观是环境政策思想的灵魂

(4)环境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5)环境政策执行中的连锁反应和波及效应

12循环经济理念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实现途径p85

答:(1)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在环境规划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2)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3)增强循环经济理念的环境规划实效性

(4)循环经济理念在环境功能区划中的实践

(5)循环经济理念在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构建屮的应用13确定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的原则p90

答:(1)客观性原则

(2)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

(4)保证目标的可行性

(5)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

14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p97-98

答:(1)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

(2)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

(3)环境污染预测

(4)社会和经济损失预测

(5)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

(6)牛态环境预测

15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plOO-101

答:(1)确定具体的环境保护目标

(2)合理布局

(3)落实环境口标

(4)科学使用环境投资,使治理方案有效实施得到保证(5)可使各种法律制度得到正确实施

16环境规划管理方案的生成pl04

答:(1)前期准备与调研阶段

(2)评价、预测与主要问题辨析阶段

(3)方案的开发设计阶段

(4)方案优化阶段

17环境规划管理的决策过程对规划方案的要求P107-110

答:(1)编制的环境规划管理方案要具冇弹性

(2)编制的方案要具有应用导向性

(3)编制的环境规划管理方案要具有衔接性与延续性

(4)编制的环境规划要具冇时序性和阶段性

(5)环境规划管理方案编制的始终要体现民主性

18环境规划与管理实施的基本条件P112

答:(1)环境规划纳入总体规划

(2)编制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3)全而落实环境保护资金

(4)实施环境保护目标管理

19环境预测工作展开的7个主要步骤pll9

答:(1)确定预测口标

(2)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3)选择预测方法

(4)建立预测模型

(5)评价预测模型

(6)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7)分析预测结果

20区域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步骤P141-142

答:(1)基本资源的收集

(2)绘制能量系统图

(3)编制能值系统分析表

(4)建立能值指标体系

(5)系统动态模拟

(6)结论评价

21影响水环境容量的因素pl77

答:(1)水体特征

(2)污染物特性

(3)水质目标

(4)排污方式

22水环境功能区划技术路线P180-181

答:(1)收集基础资料、综合分析与调查阶段

(2)定性判断与分析阶段

(3)定量模拟阶段

(4)综合决策阶段

23水污染控制单元应用的技术流程pl82

答:(1)水污染控制单元划分与功能界定

(2)水污染控制单元内控制断而及水质现状调查(3)各单元污染排放情况和主要污染源识别

(4)排污量与水质预测

(5)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

(6)容许排放量确定

(7)污染控制路线与方案制定

24区域大气规划的主要内容p200-201

答:(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及预测

(2)划分环境功能区

(3)确定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4)选择规划方法,建立规划模型

(5)确定优选方案

(6)规划方案的实施

25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p274答:1)指导思想

(1)全面落实“三化”

(2)实施全过程管理

(3)加强分类管理

(4)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5)坚持可持续导向

2)基木原则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2)远近结合、以近为主

(3)弹性规划、突出重点

(4)区威组团、统筹规划

2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技术路线p275

答:(1)现状调查

(2)趋势预测

(3)目标和指标设置

(4)规划方案形成与优化

(5)规划方案确定

(6)方案实施与后续管理

27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p277-278答:(1)源头管理规划

(2)收运管理规划

(3)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规划

(4)固体废物产业化发展规划

28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P290-292

答: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1)环境现状调查:城市自然概况(自然、经济、社会)、土地和水系利用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生态环境特征调查与生态登记、城郊环境质量现状、居民生活状况、与环境有关的市政设施状况、环境污染效应调查

(2)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城市开发规划概要、城市环境功能分区、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噪声整治规划及其他、工业污染源控制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能源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郊环境规划、绿化和生态调节区、特殊保护区规划

29城市环境管理的内容p294-295

答:(1)城市环境规划管理

(2)城市环境质量管理

(3)城市环境目标管理

(4)城市环境危机管理

30社区的特征p304

答:(1)具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居住环境

(2)冇正规的社区管理委员会

(3)社区的成员貝?有较强的社区参与精神

(4)社区成员的工作性质相同或相似,因而他们对环境的需求水平基本一致(5)具有社区凝聚力

31生命周期评价的组成p322?323

答:目标和范围的确定、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生命周期改善评价32综合决策的基本内容p352?353

答:(1)改进或改变决策过程

(2)完善综合决策机构

(3)冇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鼓励措施

(4)建立综合核算体制

33环境信息系统的组成p363?364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和组织机构

34环境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p364

答:(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

(2)数据格式化、转换、概化、数据操作

(3)数据的存储与组织

(4)查询、检查、统计、计算

(5)显不与输出

35决策支持系统七大类P375-376

答:(1)文件抽屉系统允许立刻访问数据项

(2)数据分析系统允许通过为任务裁剪的运算符或貝有普通性质的设置或运算符操纵数据

(3)分析信息系统提供对-系列数据库和小型模型的访问

(4)财务模型计算基于财务定义的计划行为后果

(5)代表性模型评估基于部分无定义的模型行为后果

(6)优化系统通过产生符合一组约束条件的最佳解决方案为行动提供指导原则

(7)建议系统对于执行结构良好的任务可导致具体建议决策的机械工作

36EDSS技术系统的结构p381?383

答:(1)人机交互系统——是用户与EDSS的接口部分

(2)问题处理系统——是EDSS求解具体问题的核心部分,是交互系统与知识系统的中间接口

(3)知识库系统一一由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组成

(4)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是EDSS进行空间问题求解的主要数据源,它所储存的信息是空间辅助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5)模型库系统——是EDSS的核心,由模型库和模型库管理系统组成

37DSS开发与设计原则p392?393

答:(1)结构化原则(2)模块化原则(3)通用原则(4)整体化原则(5)逐步求精原则(6)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软件设计原则

四、论述(10分)

1、论述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原则.时空尺度、目标与指标框架P172

答:原则:(1)可持续原则:水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协调发展是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最高准则。

(2)经济生态化原则:构建协调、有序、网络化的立体生态经济系统,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及产业生态化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与传输效率,促进其循环再生,实施经济平衡与水生态平衡的统一,尽可能减少经济系统对水环境系统的各种胁迫与干扰,提升其生态服务能力。

(3)和谐共生原则:和谐性是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要求,包扌舌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水环境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和谐。水环境与其他自然要素和谐是基础,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是目的与根本要求。

(4)自我调控原则:优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使其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对外来的污染负荷与人为干扰,具备自我调节与稳定的机制,提高水环境系统的恢复力、承受阈值与持续自生能力。

(5)系统优化原则:在充分认识水环境组成、结构与过程基础上,依据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结构功能与过程的协调原则,借鉴系统工程的动态最优化思想与方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恢复工程措施与法律、行政及经济手段相结合,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规范与对水环境系统的管理相结合,实施系统规划与管理。

时空尺度:(1)按照空间尺度划分:流域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区威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企业水环境规划与管理

(2)按照时间尺度划分:长期(>10年)、短期(5?10年)、年度

(3)规划与管理实践中的吋空边界选择:规划与管理边界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确定水环境影响分析的范围,合理安排规划与管理方案措施及后续监测、评估的时空范围

目标框架:

指标框架:水环境规划与管理指标体系是一个整体,既应全面反映水环境系统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包括水环境系统相关的社会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指标,又要涵盖水环境各要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还要有反映以上各要素间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指标,并反映水环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1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环境功能区划——是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3.总量控制规划——是指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对象,将污染物排放量限制在区域或流域环境容量以内的方法。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利用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20.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1.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2.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23.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24.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5. 环境现状评价:根据环境监测资料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作现状评价。 26.规划方案:为实现相同的规划目标,可以采用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27.推荐方案:指由规划编制部门建议实施的规划方案(经过方案的优化)。 28.结构化决策:决策问题结构良好,可用数学模型刻画。 29.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31.集聚规模经济:指产出和平均投人随经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张承中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水体的自净过程: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规划管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2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第二章 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

高纲1243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528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共分11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第八章为“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第九章为“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第十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公众参与者类型及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第十一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工程本科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题库

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工程本科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题库一、单选题(共50题,70.0分) 1、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A.环境保护法 B.海洋环境保护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标准答案:D 2、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中国 标准答案:D 3、提出“人类有权在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良好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的国际环境宣言是( )?。 A.1970年《东京宣言》 B.1972《斯德可尔摩宣言》 C.1982年《内罗毕宣言》 D.1992年《里约宣言》 标准答案:B 4、判断某环境区域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 D.环境基准 标准答案:A 5、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A.自然资源 B.废弃物 C.商品 D.环境质量 标准答案:A 6、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1)、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2)、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3)的大小排序为()。

A.(1)>(2)>(3) B.(3)>(2)>(1) C.(2)>(3)>(1) 标准答案:A 7、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标准答案:B 8、一般而言,环境权是指()。 A.法院有审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权利 B.国家有管理环境的权利 C.公民享有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D.企业在获得排污许可后,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标准答案:C 9、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监察部门 标准答案:A 10、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dS=dSi+dSe,下列属于环境协调共生的熵变类型是()。 A.dS<0 B.dS>0 C.dS=0 D.不确定 标准答案:A 11、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 A.缓冲区 B.实验区 C.核心区 D.外围保护地带 标准答案:C 12、环境管理的核心的管理对象是()。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题

1.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2.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方针。 3.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4.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我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政策归纳为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6.“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7.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 8.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 提出管理的14原则:1.劳动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酬报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 9.管理的二重性: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为防治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2.根据控制点位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位置分为预先、过程、事后控制 3.根据实施控制的来源分正式组织、群体、自我控制 4.根据控制信息的性质分反馈、前馈控制 5.根据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分直接、间接控制。 12控制原则 1.控制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从总体上看,它既包括对人的控制,也包括对物的控制,这就增加了控制的复杂。 2.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众参与原则2.系统控制原则 3.一致与比较原则 4.预防性原则 5.例外与重点原则 6.灵活性原则 7.经济合理原则 8.反馈原则

4527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复习资料

04527环境规划学 复习重点:第一到第六章及第八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与方法及应用。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或判断题,简答题,单选题,论述题,计算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价格法:直接根据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2.机会成本法: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对其他产品生产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益。 3.防护费用法:环境资源破坏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为防护该环境资源不受破坏所支付的费用来推断。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6.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 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 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 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 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 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 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 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 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 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 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 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 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 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 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 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 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 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 所组成的系统。 20.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 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 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21.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 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2.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 的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便增加生 态效益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23.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 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 量之目的。 24.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 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 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5.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 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6.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 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 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 27.土地退化: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 性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 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消失。 28.城市生活垃圾:指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 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 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9.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 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 能力。 30.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 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 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 (2)研究阶段 1

2017年下半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论文真题

希赛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a3988657.html,),专注软考、PMP、通信、建造师考试 2017年下半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论文真题 ●论IT服务方案设计及实施 随着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各行各业的IT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如何保障IT系统的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IT服务,已经成IT部门及用户关注的热点问题。IT服务规划设计处于IT服务生命期的最前端,IT服务方案设计是IT服务规划设计阶段的核心工作,方案设计的好坏对于确保系统的运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T服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需要及时跟踪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达成一个多方都满意的服务,其主要内容:及时收集用户的需求变更,分析现有服务方案对于服务质量的影响,提出IT服务的改进方案。 请围绕“IT服务方案设计及实施”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设计的服务对象和业务场景,以及你在该 服务方案设计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详细阐述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是如何进行服务模式和服务级别的设计。 3、详细说明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在实施过程的中出 现过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的。 ●论IT服务团队管理 IT服务团队人员的岗位包括管理岗、技术岗和操作岗,都需要较高的服务意识,工作中需要注重流程化与规范化,使用专门的工具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及转移,以便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团队管理一般包括目标管理、激励管理、执行管理和人员发展管理等,IT服务团队通过执行管理,充分合理运用组织资源,不断改进组织环境并提高效率,使得团队的整体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以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请围绕“IT服务团队管理”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轮式。 1、简要叙述你所在IT服务团队基本情况,以及你在其中承担的主要工作; 2、结合你参与过的IT服务项目及特点,论述如何进行团队管理; 3、结合实际IT服务项目团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简要叙述团队管理实施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更多考试真题及答案与解析,关注希赛网在线题库(https://www.360docs.net/doc/ea3988657.html,/tiku/)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要点的整理

一概念: 1. 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基本任务? 概念: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科技等手段来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2. 清洁生产: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3 循环经济及三大原则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4.水环境容量及分类(P195):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 1 )按水环境分类:自然水环境容量,管理水环境容量,(2)按污染物质分类:好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分类,有毒有机物,重金属 5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 安排 6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7 环境承载力: 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8 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9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10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清单分析是对产品,工艺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向环境的排放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二. 简答题 1 人类认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三个路标: 1972 联合过人类环境问题: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问题;200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 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 我国环境个管理的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污染者付费政策.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4 中国国家级环境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 1. 宪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2. 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 的环境保护基本方法是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我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资源单行法环境资源单行法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要素或者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立法构成: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法 4 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两级组成,即在类别上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实际上为省级)二级;在类别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及方法标准和其他标准五类。 5 其他部门法律中有关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规范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部门民法中也有一些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6 国际条约、国际公约 5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6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可分为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一共是八项制度。 7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8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最新版)

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容量的允许下,以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的、 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如何理解环管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 (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环境法学,环境生态学,系统工程,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等等 差别 1、时空关系上,环境规划侧重于未来的规划,环境管理注重于现实的管理; 2、他们分属于不同于不同的学科。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并以制度、法律、体制和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是总的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令、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市场行为是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生产者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公众行为则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环境规划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环境工程学号班级: 10605123 姓名:陈世刚 指导教师:付尧 能源与水利学院

摘要 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与目前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幵展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将生态理论引小城镇规划,幵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有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是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必须优先发展,只有加强生态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mall town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is because that theory and content of small town planning don't adaptto itsdevelopment.l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ve study on small town planning. Theimplement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small towns contributed to the coordina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al relations,at the sametime,promote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the economic andenvironment. Theoretical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The eco-environmental planning is the core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Ecology must give priority ro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town. Only by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oul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mall-tow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复习提纲 ——1/2/3/4/8章(LL部分) 1.环境管理的里程碑事件 a)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寂静的 春天》,该书通过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特别是滥用杀虫剂DDT后果的描写, 向人们阐述了海洋、天空、河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 关系。 b)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布《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分析了世界人口、 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 以当时的人口与工业增长发展下去,世界将面临“崩溃”,解决问题的方 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c)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第一个 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性会议。该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文件,《宣言》将会议形成的共同看法和制定的共同原则加以总结,提出 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初步构筑起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和理 论的总体框架。 d)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 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 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e)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or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简称WCED)。次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出任该委员会主席,并以 “持续发展”为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 f)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人类有能力使 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 g)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和发展大会”,把环 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与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尚金城第一章总结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 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目的 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5.宏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宏观环境管理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手,新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透战略,政策、对兼租增施的行为总体,主要包店而强国家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环保机构改革,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国的环楚保护方针、政策,制定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微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微观开境管理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玉要包括区城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区域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加强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简答题 1.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调控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组织并管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限值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3.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各要素之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