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文化之花山拳
广西宁明花山壮族“骆越王节”的民俗文化探析

通讯作者简介:何卫东(1968- ),男,广西崇左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
广西宁明自秦代建立郡县以来已有 2000多年的发展史,创 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是壮民族先民骆越 人的代表性文化[3]。千百年来,骆越花山祭祖、壮族歌圩、稻做 文化、铜鼓文化、巫术文化等文化一直得到很好的活态传承[3]。 每年壮族三月三节庆中,广西宁明县开展“骆越王节”活动,政府 多部门联合宣传宁明骆越根祖文化,解读与弘扬内涵骆越文化 内涵,打造广西宁明地区壮族三月三“骆越王节”文化品牌,将多 项旅游产品与文化活动联合并提升等级,推动宁明“骆越王节” 文化品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4]。“骆越王节”活动的 骆越祭祖大典既符合民族共同心理,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增 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广西宁明骆越后裔们对本民族文化 的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壮族人民的民族自觉与民族信心,传承和 发扬本民族的优秀的骆越文化。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左江流 域体育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生 态 保 护 模 式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17FTY001);上海 市 体 育 局 体 育 社 会 科 学、决 策 咨 询 项 目 2016年度课题,目名称:上海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联发展 模式研究(项目编号:TYSKYJ2016036)
课题成果 KETICHENGGUO
广西宁明花山壮族“骆越王节”的民俗文化探析 AnalysisontheFolkCultureofLuoyuewangFestivalofthe HuashanZhuangNationalityinGuangxiNingming
花山岩画对崇左市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设计的启示

95产品设计崇左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各种手工艺的制作提供了材料来源。
同时,崇左市历史悠久,在秦汉时就纳入中央集权统一管理,曾分别隶属于象郡和郁林郡。
此外,“崇左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少数民族城市,全市除壮、汉、瑶等3个世居民族外,还有25个散居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43%,是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
”[1]历史上多民族的聚居和文化交融为崇左市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崇左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研究好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和世界文化遗产性的花山岩画,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助推崇左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发展。
一、花山岩画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正如前文所说,崇左的各民族同胞都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伟大进程,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花山岩画。
(一)花山岩画的文化价值花山岩画“泛指散落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江、黑水河流域200多公里范围内,由壮族先民创造的山崖壁画的总称。
”[2]是“中国第一处岩画类世界遗产、广西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以花山岩画为核心的骆越文化是壮族文化、岭南民族文化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同生共源。
”[3]据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者为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时间多集中于战国到东汉的700多年间。
岩画中描绘了骆越人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战争搏击、祭祀庆典、飞舟竞渡等场景,展现了壮族先民独具特色的文化。
其中,岩画中的人物和铜鼓等形象反复出现,不仅构成了花山岩画区别于其他岩画的重要特征,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作为壮族先民的骆越人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的智慧与勇气,显示出壮族先民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与不同族群相互交融而产生的独特文化,特别是壮族独具特色的“蛙崇拜”。
这也为研究壮族文化、岭南民族文化和东南亚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资料来源。
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武术有什么区别?

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武术有什么区别?作为东南亚和东亚的两个邻国,中国和越南都拥有非常长久的传统武术历史。
乍一看,这两者貌似很相似,但是实际上它们还是有不少差别的。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探究一下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武术到底有什么区别。
1.传统武术的种类中国的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各种不同的拳法都是各有特色。
比如说太极拳、螳螂拳、八卦掌、形意拳、咏春拳等等,每一种武术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和技巧。
但是越南的传统武术种类却相对单一,大多数传统武术就是范克里的一派武术。
这种武术是越南传统武术的代表,主要练习拍打踢腿、投膝、擒拿等技能。
2.自我防卫和攻防技能传统武术的本质是自我防卫和攻防技能训练。
中国的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和柔刚并济的原则,练习者不仅要全面锻炼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耐力等,还要注重心境、意境和气势的修练。
中国武术重视潜发内劲,并可将内劲转化为外劲实现攻防。
而越南武术则偏向于实用性和技巧性方面的练习,这也体现了越南人民的实用主义风格。
3.文化渊源中国武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武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诸侯国讲求的“用兵之道”中,武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越南的武术则更多的是受到范同克里和刘福文的影响,以民族英雄杨楚义作为榜样,琢磨出适合自己民族的武术。
4.服装和道具中国武术讲究的是“气贯长虹,震人心魄”的气势和“文以载道,武以守国”的大义凛然,其服装和道具数量很多并且精美华丽,如拳衣、鞋子、配件、武器等,画面非常壮观。
而越南的武术服装则相对简单,主要是常规的越南民族服装,越南武器的类型也较少,比较常见的是拳刀、长棍、双截棍等,但也有非常独特的传统武器如“蟋蟀锤”。
总的来说,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武术都是属于亚洲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更深入地了解亚洲文化,还能够领略到两种不同风格的武术的魅力。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艺术图案群体性与单体性的研究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艺术图案群体性与单体性的研究摘要:左江花山岩画中形态各异的肢体动作、佩戴的物件、使用的器物样式繁多,传达及储存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
本文从岩画图案的群体性及单体性两个角度出发,以对岩画图案的特征分析作为研究基础,挖掘图案元素在岩画上的表现特点,总结规律性表达手法,为研究壮族先祖骆越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提供借鉴利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岩画;艺术图案1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图案的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1.1 “万物祭”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万物祭”图案反映了原始部落族群的思维特征,传达了当时骆越民族对自然界的理解、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心灵寄托。
部落的人们认为与万物“沟通”需要特殊的媒介,部落中的面具者,也称为“师公”(祭师),只有“师公”才能与万物“沟通”。
因此,在“万物祭”群体性图案的共性中,强壮高大的部落首领身边总会伴随着至少1名面具者,面具者在画面中的大小仅次于首领。
1.2 “河水祭”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河水祭”图案中人物均为侧身式,双手举起,腿部呈现下蹲弯曲的姿态,乘于船中。
图案人物头部上方都绘画了1~2道斜杠,均为祭祀者的羽毛头饰。
在乘船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水流湍急的危险和沉船事件,部落为了保证船只出行安全,便想出在容易发生危险的水域处举行“河水祭”活动,以求生者行船平安。
1.3 “铜鼓祭”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铜鼓出现在群体性图案中人物的身旁,有的单个悬挂,有的多个组合排列,有的则呈现被人物举起的状态。
在群体性图案中铜鼓多则十来个,少至五六个。
图案中的人群多为侧面蹲踞形式,并以排列的方式面向部落首领或长老起舞,场面甚是壮观。
1.4 “祈求胜利”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祈求胜利”图案反映骆越族人对领地占有欲与民族强盛愿望,只有拥有更多的土地与水源,族人才能享衣食充足的生活。
位于宁明、棉江、珠山、驮柏山的岩画片区可观看到岩画中有较多的似犬类的动物,它们往往伴随在画面中身形最大的人物身前。
看似最小的人物攀爬在高大人物的手臂上或被举起,如孩童一般。
从图像学角度解析花山岩画中的祭祀场面

23传统与创新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左江流域与其支流明江流域,属于典型的南方红色涂绘类岩画类型,也是崇左市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
它是骆越先民经历战国至东汉四朝更迭的群体性祭祀活动的真实记录,花山岩画祭祀场面的分布依次从江州区、扶绥县、宁明县、龙州县逐渐密集,其中宁明花山的人物最多、体量最大、场景也最为丰富。
共同体现出骆越壮族先民创作花山岩画时贯穿于画面表征、创作表达思想与象征意义的统筹艺术观。
一、祭祀场面的画面表征分析关于花山岩画形象表征的记载,可追至清光绪九年(1883)编撰的《宁明州志》,其中提及:“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
未乱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黯淡。
又按沿江一路两岸,石壁如此类者有多。
”[1]基本概括出花山岩画的位置、颜色、动态等直观特征,但其中并无祭祀场面。
花山岩画处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下,常年湿热,由岩壁画面、天然台地与河流共同构建出的完整的祭祀场面性。
花山岩画的祭祀场面形式相对统一。
正侧身人紧密组合形成密闭的祭祀空间与画面,以蹲踞式正身人、双手上举式侧身人、铜鼓、犬为典型组合,人物与动物只表现主要躯体特征,无细节描写。
正身人物多居于画面视觉中心位置且身形高大,腰部多佩刀剑,一般在1.2米至1.8米之间,最高可达2.4米左右。
侧身人物一般以正身人物为从图像学角度解析花山岩画中的祭祀场面文/杨海兰摘 要:骆越先民所创的花山岩画表现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质朴艺术观。
花山岩画中的祭祀场面表现出形式相对统一、内容相对变化等画面表征。
花山岩画从图像学角度传递出骆越先民审美心理与环保观念,是多重信仰思想的创作表达,延伸出祭祀场面符号的多元象征意义。
关键词:花山岩画;祭祀场面;图像学;艺术观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从图像学角度解析花山岩画中的祭祀场面”(2020XJ20)研究成果。
在广西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这样一幅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

在广西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这样一幅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广西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这样一幅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它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开幕画惊艳了世界。
这便是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说到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是如果说到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第一幅画,看过的人可能还会有点印象。
在这幅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巨幅长卷中,最先出现的这组大气磅礴、神秘莫测的人形图案就是广西宁明的花山岩画,这些精彩丰富、粗犷跃动的图案惊艳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幅惊艳了全世界的画,到底是什么来头?凭什么能做为奥运会开幕上的第一幅画?今天就来聊一聊,广西左江的花山岩画!花山岩画在哪?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画面临江,高44米,宽170米。
花山岩画图像有1900多个,图像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以人物为主。
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创作之难无岩画能出花山岩画之左右。
花山,即壮语称为pay laiz(岜莱),即画得花花绿绿的山,在2016年,花山岩画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岩花类世遗项目的空白,也是广西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距今两千多年,如今岩石上的颜色依然很鲜艳,遥远而神秘!花山岩画到底有多神秘?岩画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是指在洞窟、崖壁、岩壁和独立岩石上进行的色彩丰富的绘画、雕刻、雕刻的总称。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岷江沿岸及附近的枫林峡谷,分布着79处岩画遗址,星罗棋布,绵延数百公里,造就了一座岩画艺术长廊。
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国内外所罕见。
它长约172米,高50米,面积8000平方米,所辨认的图像有1951个,。
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单体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岩画。
岩画为赭红色,图像以人物肖像为主,以动物、器物符号为辅。
绘制在江边的悬崖峭壁上,从山脚下2米处开始,以5至20米高的中部最为多。
距地面约40米,整个斜坡向外弯曲,崖顶到地面和岩壁的垂直距离有20多米。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壮族的文化艺术

壮族的文化艺术壮族的文化艺术山歌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
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绣球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驼)的原因。
舞蹈戏剧唐代,壮族先民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
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
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
这舞蹈流传至今。
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
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
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
流行于靖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以及龙州县新发掘出的天琴弹拨乐器。
歌圩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
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
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
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
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越文化之花山拳
广西宁明县何文宝
花山拳历史上盛行于左江流域,是骆越民族(壮族先祖)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系列的搏斗技艺。
花山拳的各种武术器械无一不是取材于当时的生产工具,充分体现了骆越先民在渔猎经济阶段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的水平,是祖国南疆丘陵地理民风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花山文化特征。
花山拳包括有花山红拳、花山红棍、花山刀、花山渔叉、花山猎叉等拳术和武术器械,是一种独具左江流域特色的民间武术。
花山拳有“以巧打拙”与“以快打慢”之分,不管哪种打法,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步法灵活,马步沉稳,门户严密,动作紧奏,出拳密集,目前主要流行于宁明、凭祥、崇左、那坡等地。
关于花山拳的起源,目前最流行的有两说法:一是源于战争说。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战争非常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挥兵南下,发动了对骆越民族的战争,此后,汉、晋、唐、宋、明等中原朝代都发动过对骆越民族的战争。
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中各种用于杀敌的技术和手段逐渐从军队中流传至民间,逐渐演变成了带有左江流域特色的花山拳。
二是源于劳动说。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
花山拳是骆越民族在“渔猎经济”时代产生的,骆越先民在从事日常劳动、捕渔,狩猎时,根据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成为一种民间武术并将它用于锻炼身体、防盗防匪、护卫家园。
这从花山岩壁画上可见一斑,壁画上就有人物在练武术,从外形上看,练武者四平大马,步法压得很低,和左江流域民间流行的花山拳的特点相吻合,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现在,花山拳已从最初的用于战争、搏斗,蜕变为左江地区民间节庆娱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在宁明著名的传统的花山祭祖节中、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江滨巡游中,花山拳的表演,就早已成为广受民众喜爱的
传统节庆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