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十九大与作文之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我们的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坚如磐石的自主意识,无论碰到什么风浪,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挫折,我们都不会动摇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意志。——自信的历

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往往引导人们与现实相脱离,马克思是极力反对神性化的文化的……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惩,苦;悔恨)

中华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一部中华文化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

▲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种根基(摘录)

韩震

中华文明曾经有过古代的辉煌,因而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可是,由于近代的落伍,中国人的自信心受到极度摧残。那时,偌大的中国,不仅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一时间茫然

不知所措,而且也被往日的周边“蛮夷”欺凌。法国人佩雷菲特称中国是“停滞的帝国”,更有列强把中国人看作“东亚病夫”,他们似乎把中国看成是永远逝去的落日,再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是,这些人显然不理解中国文化内在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看不到中华民族与历史命运相搏的顽强韧性。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早在商周之际,我们的前辈就有了礼制的创设,随后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的百家争鸣,随后而来的是秦朝统一、两汉雄风、大唐盛世,再到两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保证了中华文明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数千年绵延不绝;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给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总是能够在困难中保持光复旧物的勇气;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给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勇于在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不断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拓新自己的文化内涵。

与美国文化相比,我们有历史的厚度;与许多小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有空间的广度;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洪水般的冲击下仍然从容发展,说明了我们文化的深度。就文化形态而言,中国文化自主性之“我”,就不仅是能够保持为“我”,而且是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有内在深度的“我”。

美国企业战略家库恩·劳伦斯·罗伯特就告诉世人:中国“经济上的变化只是我所看到的第二个最大变化;中国真正最大的变化是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他们的看法和见解、开放性的思维、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自信、他们走上世界舞台时所表现的那种热情,还有他们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个人自由”。

美国2008年5月号的《亚洲研究》中指出:“中国在改革起步阶段就致力于通过市场开放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没有像其他东亚国家那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敢于在开放中交流互鉴,敢于在竞争中一试身手,敢于在对抗中壮大自己,敢于大胆地改,敢于大胆地试,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不怕与狼共舞)

“和为贵”的初衷用意,“和而不同”的方法途径、“协和万邦”的目标追求。可以说,“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公允性。这种文化发展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就演变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成为中国“坚持主权平等、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公平正义”的外交政策。正是基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中国才能够为自己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英国学者罗思义(John Ross)也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优于资本主义模式,理由:一是“当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并非遵循‘华盛顿共识’发展,反而是仿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或深受其影响”;二是“仿效中国的发展战略或深受其影响的国家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是85%,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贡献率仅为15%”。是的,中国不仅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让几亿人得以脱贫。联合国的报告指出,近30年全球减贫成果的70%是由中国贡献的。中国人民有资格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人民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实践,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保证了我们能够一方面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规范我们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消灭贫穷”,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又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思考】晚清“师夷长技”,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否意味着失去了自信?

不。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语就集中体现了学习西方并没有放弃自我传统,以“中学为体”,体现的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作文素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