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人用单克隆抗体制品生产及检定考虑要点
单克隆抗体(McAb)制备注意事项

单克隆抗体(McAb)制备注意事项(一) 免疫动物的选择用于免疫的动物,应选择与亲本骨髓瘤细胞同一品系的动物,因为免疫动物品系和骨髓瘤细胞种系越远,融合的杂交瘤细胞越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越不稳定。
目前使用的瘤细胞系,仍限于小鼠和大鼠的骨髓瘤细胞系,其中多来源于纯系BALB/c小鼠,所以要选择该系小鼠用作免疫动物,一般认为,为了减少盲目性,融合前,应测定免疫小鼠的抗体反应性,如果呈阳性,可供融合用,那些对特定抗原不产生血清抗体的小鼠,得不到特异的杂交瘤细胞。
一般选择8~12周龄,重约20g,健康无病的纯系小鼠,雌雄均可应用。
(二) 免疫方案1 抗原免疫用的抗原尽量设法提高其纯度,并保存其活性。
同样浓度的抗原,若含有较多的杂质,会明显影响抗体的产生,并为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的筛选带来麻烦,获得所需的分泌特异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机率也低。
2 免疫小鼠一次免疫务必同时免疫几只小鼠,以免小鼠中途死亡。
每次注入抗原后,次日,小鼠会出现全身反应,体温升高、盗汗、耸毛等,此时对室温和饲养均需注意,以防小鼠死亡。
在融合前末次静注或腹腔注射时,谨防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而导致小鼠死亡。
3 不同抗原的免疫方法可溶性抗原,在初次免疫用明矾沉淀抗原100μg与2×109灭活百日咳杆菌混合皮下注射,间隔4~6周,用盐水抗原100~200μg 加强免疫,3天后取脾作融合;细胞抗原免疫,用2×107个细胞注入小鼠腹腔,间隔2~3周,再重复一次,3周后用同样数量细胞注入小鼠腹腔,3天后取脾作融合。
除上述常规免疫方法外,近年来还建立了脾内免疫法及体外细胞免疫法。
脾内免疫是将抗原直接注入小鼠的脾脏,具有抗原用量小及免疫周期短的优点;体外细胞免疫,是将抗原加入于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中,使之形成免疫细胞。
(三) 融合剂PEG对细胞有毒性,一般采用分析纯规格。
浓度越高,对细胞的毒性越大。
以40%~50%的浓度为宜,pH值以80~82促融率最高。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鉴定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鉴定一、实验目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是细胞免疫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涵盖了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免疫动物和抗体效价检测等各个方面内容。
二、实验原理: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大量无限增殖,但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而抗原免疫的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在体外不能无限增殖。
将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继承了两个亲代细胞的特性,既具有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制增殖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
经在HAT培养基[含有次黄嘌呤(H)、氨基喋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T)]中进行选择性培养,未融合的脾细胞因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而死亡;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合成DNA的主要途径被培养基中的氨基蝶呤阻断,又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不能利用培养基中的次黄嘌呤完成DNA的合成过程而死亡。
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由于从脾细胞获得了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因此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和增殖。
经过克隆选择,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培养,即可无限制地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
三、试剂与器材:细胞培养板、解剖器械、平皿、酶标仪、加样器、细胞计数板、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等。
四、操作方法:1、抗原制备;一般而言,抗原的纯度不很重要,特别是免疫原性较强的抗原。
A.可溶性抗原(蛋白质)以1mg/ml~5mg/ml的溶液加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分多点小鼠皮下注射,总量为0.3ml~0.6ml,间隔3~5周再同样注射一次,10天后,断尾取血一滴,测抗体效价,选滴度高的小鼠做融合试验。
一个月后可以经静脉(尾静脉)给予无佐剂抗原0.2ml~0.4ml,3~4天后,杀死小鼠取脾做融合用。
B. 颗粒性抗原如抗原来源方便,可以不加佐剂而增加免疫次数,缩短间隔时间。
例如用羊红血球免疫小白鼠,以1%浓度每只皮下注射0.2ml,每周2次,共免疫5~8次,取脾前3天,再免疫一次即可。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和纯化及鉴定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和纯化及鉴定一、实验目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是细胞免疫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涵盖了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免疫动物和抗体效价检测等各个方面内容。
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主要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大量无限增殖,但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而抗原免疫的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在体外不能无限增殖。
将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继承了两个亲代细胞的特性,既具有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制增殖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
经在HAT培养基[含有次黄嘌呤(H)、氨基喋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T)]中进行选择性培养,未融合的脾细胞因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而死亡;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合成DNA的主要途径被培养基中的氨基蝶呤阻断,又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不能利用培养基中的次黄嘌呤完成DNA的合成过程而死亡。
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由于从脾细胞获得了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因此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和增殖。
经过克隆选择,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培养,即可无限制地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
三、试剂与器材:细胞培养板、解剖器械、平皿、酶标仪、加样器、细胞计数板、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等。
四、操作方法:1、抗原制备;一般而言,抗原的纯度不很重要,特别是免疫原性较强的抗原。
A.可溶性抗原(蛋白质)以1mg/ml~5mg/ml的溶液加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分多点小鼠皮下注射,总量为0.3ml~0.6ml,间隔3~5周再同样注射一次,10天后,断尾取血一滴,测抗体效价,选滴度高的小鼠做融合试验。
一个月后可以经静脉(尾静脉)给予无佐剂抗原0.2ml~0.4ml,3~4天后,杀死小鼠取脾做融合用。
B. 颗粒性抗原如抗原来源方便,可以不加佐剂而增加免疫次数,缩短间隔时间。
例如用羊红血球免疫小白鼠,以1%浓度每只皮下注射0.2ml,每周2次,共免疫5~8次,取脾前3天,再免疫一次即可。
单克隆抗体高三知识点

单克隆抗体高三知识点单克隆抗体是一类由单一种克隆的细胞分泌的抗体,其具有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特点。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高三生物单克隆抗体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单克隆抗体是指通过将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淋巴细胞与癌症细胞融合,从而获得一种能够识别与之融合的抗原的抗体。
二、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步骤1. 抗原注射:将目标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
2. 细胞融合:分离与抗原结合的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使它们融合成为杂交瘤细胞。
3. 杂交瘤细胞筛选:利用杂交瘤细胞的克隆性,将其培养于选择性培养基中,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
4. 杂交瘤细胞培养:将筛选出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克隆培养,并收集细胞培养液。
5. 检测单克隆抗体: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组织化学(IHC)等。
三、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 生命科学研究: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分子组成、细胞信号传导途径、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2. 临床诊断: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如癌胚抗原、风湿因子等,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3. 药物研发: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和高亲和力,可以作为药物靶点,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
4. 蛋白质纯化: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纯化目标蛋白质,提高纯度和产量。
四、单克隆抗体的优势和局限性1. 优势:单克隆抗体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能够准确识别目标抗原,具有较低的交叉反应性。
2. 局限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较为复杂和耗时,制备成本较高;同时,单克隆抗体可能存在较长的保护期,需要定期验证。
五、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1. 曲妥珠单抗(Rituximab):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2. 重组人源化抗EGFR单抗(Cetuximab):用于治疗表达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等。
3. 格列卫单抗(Trastuzumab):用于治疗表达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早期和转移性乳腺癌等。
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产品总论

3
上网搞
90 无菌容器密封以防污染,如需冷冻干燥,先进行冷冻干燥再密封。
91 3. 产品检定
92
应根据产品关键质量属性、对产品和工艺理解认识的积累和风险评估的原则,制定
93 相应质量控制策略。产品检定采用的检测方法应经验证并符合要求。纳入质量标准的检
94 定项目、可接受标准限度,应结合来自于临床前和/或临床研究时多批样品的数据、用
42 参比品
43
选择已证明足够稳定且适合临床试验的一个/多个批次,或用一个代表批次作为参比
44 品,用于鉴别、理化和生物学活性等各种分析,并应按特性分析要求进行全面分析鉴定。
45 中间品
46
生产工艺的设定应优先采用连续不间断的生产方式,如需储存中间品,应对中间品
47 的贮存条件进行验证,证明该贮存条件不影响后续工艺用物料的质量指标和产品在有效
4
上网搞
120
采用适宜的方法对供试品氧化产物、脱酰胺产物或其他结构不完整分子进行定量分
121 析。供试品测定结果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122 3.2.4 工艺相关杂质
123
采用适宜的的方法对供试品宿主蛋白、宿主细胞和载体 DNA、蛋白 A 及其他工艺
124 相关杂质进行检测。供试品测定结果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27 原、产品相关杂质和工艺相关杂质的去除、纯化用材料(如色谱柱填料)的重复使用性
28 的可接受限度、产品质量属性批间一致性、抗体偶联药物的偶联方法或基于品种质量属
29 性的其他抗体修饰方法、以及对生产中所需一次性材料的监控等。
1
上网搞
30 特性分析
31
应采用现有先进的分析手段,从物理化学、免疫学、生物学等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
人单克隆抗体制备

人单克隆抗体制备一、引言人单克隆抗体是由一种单一的免疫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与传统的多克隆抗体相比,人单克隆抗体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备方法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完成:1. 免疫原选择:选择与目标疾病相关的适当免疫原,如病毒、细菌、肿瘤抗原等。
2. 免疫动物免疫:将免疫原注射到合适的动物体内,如小鼠、大鼠等,以激发免疫反应。
3. 混合细胞免疫:从免疫动物中获取免疫细胞,如B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4. 杂交瘤细胞筛选:使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能够产生目标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5. 单克隆细胞扩增:将合适的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或裸鼠体内,获得单个克隆的杂交瘤细胞。
6. 抗体表达和纯化:将单克隆细胞培养并收集上清液,通过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纯化目标抗体。
三、应用领域人单克隆抗体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人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通过与靶标分子结合,抑制病理过程或刺激免疫系统,达到治疗效果。
2. 诊断:人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诊断试剂,用于检测疾病的标志物或特定分子。
例如,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可以判断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
3. 研究工具:人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研究工具,用于研究特定分子的功能、相互作用等。
例如,可以使用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水平。
4. 药物研发:人单克隆抗体也可以作为药物研发的载体。
通过将药物结合到抗体上,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稳定性,减少副作用。
四、发展前景人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单克隆抗体将被制备出来,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制备过程中可能出现杂交瘤细胞的不稳定性和纯化困难等问题。
单克隆抗体制备常见问题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常见问题分析一、前言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
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为医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也为临床疾病的诊、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
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
虽然单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由于其经济价值,仍然有很多人在从事这项研究,而且其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大问题。
我本人就是其中一个,由于是第一次做单抗,所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终于在前几天得到了几株阳性克隆。
鉴于此,我将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整个过程贴出来,同时搜索了园子里面一些战友的求助帖以及一些经典的应助帖,希望能对将要或是正在从事这项研究的战友们有些帮助。
二、动物的免疫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
一般要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 颗粒性抗原免疫性较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下面以细胞性抗原为例的免疫方案:初次免疫1×10,,0.5ml ip (腹腔内注射)? 2,3周后第二次免疫1×10,,0.5ml ip? 3周后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 1×10,,0.5ml ip或iv(静脉内注射)?取脾融合2. 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一般要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
要求抗原和佐剂等体积混合在一起,研磨成油包水的乳糜状,放一滴在水面上不易马上扩散呈小滴状表明已达到油包水的状态。
商品化福氏完全佐剂在使用前须振摇,使沉淀的分枝杆菌充分混匀。
初次免疫Ag 1,50μg 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 (一般0.8,1ml 0.2ml,点)?3周后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 (ip剂量不宜超过0.5ml)?3周后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上,不加佐剂,ip? (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检测免疫效果)?2,3周后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3天后取脾融合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
EMA单抗指导原则

Guideline on development, production, characterisation and specification for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related products,EMA/CHMP/BWP/532517/20081、研发阶段1.1 结构应阐明抗体在作用机理、生物活性和稳定性方面的结构特征,至少包括抗体的免疫化学属性(例如亲和力,组织交叉反应,同种型[isotype],同种异型[allotype])的合理性,效应子功能对抗体活性的重要性和效应子功能的完整性。
谨慎考虑可能在患者身上产生抗体反应的风险,特别当单抗与人Ig不是高度同源时,或者在抗体结构上鉴定出潜在的免疫原性表位时。
这可能会导致临床不良反应和/或改变治疗潜能。
1.2 细胞系生产单抗的细胞基质应为稳定、连续的单克隆细胞系。
应阐明选用该细胞系的理由,说明与其他途径相比该细胞系有能力生产出预期的产品。
重组DNA技术获得的细胞基质应遵循“Produ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medicinal products derived by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3AB1A),以及相关的ICH指导原则Q5A (viral safety),Q5B (expression constructs)和Q5D (cell substrates)。
分离单克隆细胞系前的过程,如细胞融合、病毒转化、噬菌体展示筛选所用的基因库、体内和体外技术等内容无需太详细描述。
但关乎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如氨基酸和翻译后修饰等对免疫原性或效应子功能有影响的改变、外源试剂和潜在污染物的使用等,需要提交充分的资料来评价单克隆细胞系的同一性和纯度。
慎重考虑通过细胞融合或转化获得的永生化人/非人B淋巴细胞作为单克隆细胞系。
以人B淋巴细胞作为母细胞系会带来传染性病原体(包括变异型克雅氏病[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vCJD]和EB病毒)的传播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用单克隆抗体制品生产及检定考虑要点
前言 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正在修订1987年的“人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检定考虑要点(PTC)”。该最新修订本的目的是向开发单克隆抗体制品的发起人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包括研究性新药(IND)和产品许可证申请时应提交的资料。
此文件取代了1987年的文件,并反映了在多次国内、国际会议上讨论过的值得重视的经验,这些会议包括: 1.FDA疫苗和相关生物制品咨委会于1990年8月召开的“生物制品潜在逆转录病毒污染”讨论会。 2.由国际生物标准化学会(IABS)发起并于 1990年 11月在伦敦召开的“生物制品安全性的病毒学方面会议”。 3.由FDA、IABS、NIH、国家疫苗规划办公室、HHS和WHO发起,于1991年3月在Bethesda召开的“传代细胞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的国际性会议。 4.由FDA和NIH联合发起,于1992年1月在Bethesda召开的”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前安全性试验工作会议”。
单克隆抗体和其他生物制品一样都有可供参考的法规(21 CFR部分200~299和600~680)。与CBER制定的其他考虑要点一样,单克隆抗体考虑要点亦不试图包容所有问题。当特殊制品产生特殊的未包括在“考虑要点”中的问题时, . 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本文及相应的法规本对生产和生产设施进行讨论,发起人应与治疗药物研究和评审办公室及生产企业许可证发放和产品监督办公室磋商。
某些单克隆抗体可由CDER负责主要审查工作,或由CDRH与CBER联合复审,各中心的管辖权依据1991年10月CBER和CDER及CBER和CDRH的内部协议执行。本考虑要点适合于按此协议联合复审的单克隆抗体。
主档案 在研究性新药申请初始阶段不需要全部完成本文中讨论的所有资料,而应在临床开发阶段,由适当的中心以对话方式指导下,使资料不断完善。在某些情况下,在同一设施内以相同的方法制备及检定的单克隆抗体时,资料应归于单一主档案(Master File)中。一般说来,对提交IND主档案,企业或生产许可证申请中的生产数据、信息及所引用的文献均予保密。
范围 用于活体外净化骨髓去除免疫或肿瘤细胞或与活体外净化骨髓装置相结合使用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收集细胞(如红细胞生成素干细胞)或纯化其他制品的单克隆抗体应与直接用于病人单克隆抗体的纯度、效力、安全性及无外源病毒污染标准相符合。另外,活体外骨髓处理(如补体)通常与单克隆抗体结合使用的试剂亦应符合同一直接用于患者的单克隆抗体标准。 . 单克隆抗体的组合 CBER认为以有前途的临床前评估及临床理论为基础提出进行的联合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和许可证申请尚待讨论。目前预期有两种组合单克隆抗体类型:杂合型(cocktails和系列型(panels)。
在此文件中,cocktail定义为以固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两种或多种单克隆抗体。相关的靶抗原包括位于传染性病原体上的多种抗原及多种肿瘤相关抗原。制品的组合理论应有清楚的临床环境或临床资料为依据。另外,应证明组合单克隆抗体间无干扰作用,并鉴定其协同或增强效应。有必要设定每种成份的剂量,剂量设定应根据临床前或临床资料证明某一剂量是必需量或是上限,以及组合物中单抗的比例而定。
在此文中所用 panelse的定义为直接抗相关抗原(如肿瘤抗原,HLA型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系列,根据靶抗原的特性,可将其中一种或多种单抗用于单个患者。这些可按单一产品申请许可证。举例来说,单抗系列可以包括淋巴瘤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及直接抗不同细菌或病毒血清型的单克隆抗体。必须设定每种成分的剂量。在证明全系列有效性的重要临床试验中,应首先获得系列中各成员某些临床经验资料。
制品的生产和检定 I.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目前,大多数单克隆抗体是抗体产生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经化学诱导融合后获得的 . 可无限传代的杂交瘤细胞系生产的。在某些情况下,杂交瘤与其他细胞系的再次融合会产生三重或四重杂交瘤。我们预料将来重组抗体及人抗体会有所增加。一般说来,下面所述的原则可适用于所有杂交瘤及异源杂交瘤产品,不考虑来源的种类。所有的生产程序应符合现行GMP标准。
A.细胞系 应提供下列材料 1亲本(骨髓瘤)细胞系的来源,名称和特征,包括其合成及/或分泌的重链或轻链免疫球蛋白; 2动物种类,品系,特性及免疫细胞的组织来源; 3获得可无限传代细胞系程序的描述,如在建立细胞系时采用; 4 免疫原的鉴定及特性; 5.免疫方案的描述;对于人源单克隆抗体,无论是体外还是体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鼠模型)免疫程序均应描述; 6.所用筛选程序的描述;对于人源单克隆抗体,应描述富集抗原特异性B细胞群所用步骤。 7细胞克隆程序的描述(当细胞由含血清培养液适应无血清培养液时,应重新克隆); 8建立及运用主细胞库及生产用细胞库所采用种子批系统的描述。
参照文献(1)。 . B.组织培养法制备 应提供下列材料 1组织培养程序的描述,如果制品完全在体外制备或细胞在接种小鼠前经过体外传代; 2.所用培养液的描述,包括合格证明及检定结果(用于杂交瘤增殖的血清应无污染物及外源因子); 3.防止或控制病毒,细菌,真菌及支原体污染的措施; 4.用于进一步生产的细胞或组织培养上清的合格标准。
C.腹水法制备 1应提供有关接种细胞的资料(见B.1)。 2.动物的管理应符合NIH (有关实验动物的饲养与使用指南》,为保证获得生产单克隆抗体用稳定一致高质量的腹水,应建立起动物健康监控规划,包括检疫程序、前哨动物及内部卫生监测计划(包括支原体筛检)。我们亦建议使用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应确定对前哨小鼠进行血清学检测的频率,通常根据病毒污染情况确定检测频率。
3. 制备腹水的所有记录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所用动物的种属,性别及年龄; b.动物供应者; c.降植烷用量; d.接种细胞量及浓度; . e.初次免疫、细胞接种及腹水采集的时间; f.腹水采集次数及方法; g.”批”的定义; h.动物垫料、饲料及水; i.同笼动物的数量; 3.各流程的环境条件。
D.纯化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工艺应具备下列特征: 1生产技术应能防止引入并可去除污染物;包括动物蛋白及材料、DNA、内毒素、其他热原质、培养液成分,层析柱析出成分及病毒等; 2.纯化前测定病毒污染程度; 3.应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已知可去除或灭活逆转录病毒的步骤(见参考文献2及第六章去除病毒验证的讨论); 4纯化方法去除各种外源因子能力的验证。建议在验证试验中采用多种模拟病毒,包括大和小颗粒病毒,DNA和RNA基因组病毒,以及对化学敏感和有耐受性的类脂包膜和无包膜病毒株。这些试验应在实行最后生产工艺时进行。
Ⅱ.纯化未修饰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单克隆抗体在用于人体试验前,应对其抗体特异性,结构完整性及效力等进行精确而全面的鉴定。单克隆抗体应尽可能无非免疫球蛋白污染物。应以一套适当的合格的内部参比品作为批间比较的标准。此套参比品应为己知结构、特异性及效 . 力,在适当条件下保存,并定期检测其结构完整性。当产品改进时,参比品亦应相应改变,到Ⅲ期临床效力试验开始时应最终确定下来。
A.结构完整性 应联合使用SDS-PAGE、IEF、HPLC或其他适当的理化方法证明纯化抗体未断裂。未聚合,末修饰(如:碳水化合物侧链缺失),应将生产批与内部参比品进行并列比较。
B 特异性 试验应证明单克隆抗体与靶抗原特异结合。一旦抗体的特异性得到鉴定,则应用人的组织进行交叉反应性筛检(见第Ⅵ章)。
1. 直接结合试验应包括阴、阳性抗体及抗原对照。至少应检测一种同型匹配但不相关的(阴性)对照抗体。阴性抗原对照应包括一种化学结构相似,但抗原性无关的复合物(如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大小、电荷及电荷密度)。
2.只要有可能,对蛋白,糖蛋白,脂多糖,或其他含有反应表位的分子进行生化测定,并测定自身的抗原表位,若抗原决定簇为碳水化合物,则应确定糖的组分、连接键及正位异构体构型。
3.若有可能,应利用具有确定结构的抗原制品(如寡搪或肽),采用抑制法或其他技术鉴定抗体的特异性。对于复杂的生物混合物,对直接结合试验所用的被试 . 抗原或抑制剂批应进行标化。应定量测定抗体结合被可溶性抗原或其他抗体抑制。 4.一旦确定某一抗体的特异性,重要的是定量测定抗体的结合活性,可以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如亲和力测定,亲合性测定,免疫反应性测定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目前已有许多已发表的方法适用于抗体结合活性的测定。
C.抗独特型疫苗 l.如果是抗独特型疫苗(Ab2疫苗),应鉴定Ab2免疫原,例如是传统型(Ab2 α)还是抗原模拟型(Ab2 β)(5a)。 2.苦可以获得人 Abl抗体(名义抗原),则应证明 Ab2 β疫苗与适当的Abl群抗体具有反应性。 3.应用远交系及近交系动物对Ab2制品免疫应答(对靶抗原)的适当性进行研究
D.效力试验及标准规格 效力试验可用于鉴定产品,监测批间变异和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可通过结合试验,血清学试验,在动物模型中的活性试验,体内或体外功能试验进行效力测定。最理想的情况是,试验方法与制品公认的生理活性具有最相近的关系,并有足够的敏感性,以检测出制品临床功能差异。由于效力试验用于保证制品批间一致性,因此效力试验应可靠,可重复并敏感。
1.抗体结合活性可用ELISA,RIA,放免沉淀反应,细胞毒性反应,流式血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