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人用单克隆抗体制品生产及检定考虑要点
fda对 抗体药物质量标准

fda对抗体药物质量标准一、特异性FDA对抗体药物的特异性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体药物应具有明确的靶点,能够与特定的抗原或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二是抗体药物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在与靶点结合时,不应与非靶点物质发生结合或相互作用。
为了确保抗体的特异性,FDA要求生产商提供详细的亲和性测试数据,包括KD 值、KA值等,以证明抗体与靶点的结合能力以及与非靶点物质的区分能力。
二、纯度FDA对抗体药物的纯度要求很高,因为杂质的残留可能会影响抗体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了确保抗体的纯度,FDA要求生产商提供详细的纯度测试数据,包括蛋白质含量、宿主细胞蛋白残留、DNA残留、支原体残留等。
此外,FDA还要求生产商提供有关抗体药物生产过程的详细信息,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细胞库的建立和存储、细胞培养、抗体收获和纯化等。
三、稳定性FDA对抗体药物的稳定性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体药物应具有长期的储存稳定性,能够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其质量和有效性;二是抗体药物应具有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保持其质量和一致性。
为了确保抗体的稳定性,FDA要求生产商提供详细的稳定性测试数据,包括加速储存测试、长期储存测试、冷冻干燥测试等。
四、安全性FDA对抗体药物的安全性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体药物不应引起明显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二是抗体药物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为了确保抗体的安全性,FDA要求生产商提供详细的安全性测试数据,包括动物毒理学试验、免疫原性测试、过敏性测试等。
五、有效性FDA对抗体药物的有效性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体药物应具有明确的生物活性,能够与靶点结合并发挥预期的作用;二是抗体药物应具有批次间的一致性,即不同批次的产品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
为了确保抗体的有效性,FDA要求生产商提供详细的有效性测试数据,包括生物学活性试验、药效学试验等。
六、批次一致性FDA对抗体药物的批次一致性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批次的产品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二是不同批次的产品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特征。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包括治疗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病及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等。
然而,如何控制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对其应用效果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制定一套完整的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单克隆抗体的质量控制技术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主要涉及抗体的生产、加工和检测等多个环节。
其中,抗体的生产包括细胞毒性和毒性等药理学指标的监测,加工则包括缓冲剂、保存剂和抗体的冻干等处理方式,检测则包括重组抗体的纯度、杂质和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等方面。
二、单克隆抗体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单克隆抗体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细胞毒性和毒性等药理学指标的监测,保证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安全、有效。
其次,在单克隆抗体的发酵和加工过程中,应优先使用高效的菌种进行培养和发酵,同时采用适当的缓冲剂和保存剂进行加工,以保证单克隆抗体产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单克隆抗体的提纯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杂质含量,保证抗体产品的纯度。
最后,在生产完成后应对单克隆抗体的结构和活性进行检测,了解单克隆抗体产品的性质和活性,对后期的药品研发和生产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三、单克隆抗体应用过程的质量控制单克隆抗体应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涉及药品贮存和运输、药品使用和高效监测等方面。
首先,应采用适当的药品储存方式和条件,保证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药品受潮、受热或冻结等情况对药品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在单克隆抗体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依据疾病的状态和药品使用历史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同时采用高效、准确的监测手段进行鉴定,保证单克隆抗体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最后,应对药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临床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进行药品疗效、副作用和安全性的监测和评价,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诊断和研究领域。
为了确保单克隆抗体的质量,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一、单克隆抗体的质量控制原则1. 产品特性分析针对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分析,包括抗原特异性、亲和力、稳定性、纯度等指标的测定。
2. 表征方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表征,包括结构分析、功能分析、免疫活性测定、亲和力测定等。
3. 杂质检测对单克隆抗体中的杂质进行检测,包括重链异质体、轻链异质体、聚集体等的测定。
4. 稳定性评估对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其质量的影响,以及冻融循环、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5. 生物活性测定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包括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诱导、细胞表面标记等功能的检测。
二、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1. 抗原特异性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特异性进行测定,如ELISA、Western blot等。
2. 亲和力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进行测定,如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
3. 纯度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纯度进行测定,如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
4. 结构分析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结构进行分析,如质谱分析、X射线晶体学等。
5. 功能分析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功能进行分析,如细胞功能实验、动物实验等。
6. 杂质检测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中的杂质进行检测,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等。
7. 稳定性评估对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
8. 生物活性测定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如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细胞凋亡诱导实验等。
9. 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根据上述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单克隆抗体的质量符合要求。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单克隆抗体是一类高度特异性的抗体分子,由单一B细胞克隆所产生。
其优势包括高亲和力、高特异性、低背景信号、可重复制备等。
为了确保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指导。
以下是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
1.选择适当的细胞系和培养条件:细胞系的选择对于单克隆抗体的质量至关重要。
细胞系应保证其遗传稳定性、生长活力和抗体产量的稳定性。
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的配方、温度、CO2浓度、培养时间等,应根据具体细胞系的特性进行优化。
2.保证单克隆性:单克隆抗体应具有单一的抗原结合位点和抗原特异性。
确保单克隆性需要采用适当的细胞分离技术,如限稀稀释法或单细胞克隆法。
此外,还可以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等方法进行验证。
3.确认抗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是其在分子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
可以通过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技术验证抗体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并与其他抗体进行比较。
4.抗体纯化和浓缩:纯化和浓缩方法对于单克隆抗体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透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去除杂质和非特异性抗体,提高抗体的纯度和活性。
5. 稳定性测试: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对于存储和使用非常重要。
稳定性测试应包括冻融稳定性、温度稳定性、保存时间稳定性等。
这些测试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
6.结果解读和评估:对于单克隆抗体的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估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步。
需要比较样品与对照组的差异性,以确定抗体的特异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评估抗体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与其他方法的一致性。
以上是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遵循这些原则,可以确保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单克隆抗体制备步骤及注意事项

单克隆抗体制备步骤及注意事项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是指由单一B细胞克隆分离得到的抗体,其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主要有杂交瘤技术和重组DNA技术。
以下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一:抗原免疫1.选择合适的抗原:根据需要检测的分子或细胞表面标志物,选择合适的抗原。
2.免疫动物: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兔子等。
选择适合的动物后,根据抗原的种类和免疫动物对该抗原的敏感性,设计免疫方案。
3.免疫计划:免疫计划包括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和免疫次数等。
通常先进行原位免疫,然后再以单体或混合抗原进行体内免疫。
步骤二:细胞融合1.收集脾细胞:在最佳时期,解剖免疫动物,取出脾脏。
2.细胞培养:将收集的脾细胞在无菌条件下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在培养基中培养,以供细胞融合使用。
3.准备骨髓瘤细胞:选择合适的骨髓瘤细胞,例如NS0或SP2/0等。
将其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4.细胞融合:在抗原刺激下,将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用聚乙烯醇或其他化合物促进细胞融合。
步骤三:细胞筛选与扩展1. HT增重培养:用含有hprt缺陷的培养基筛选融合细胞,以选择杂交瘤细胞。
2. Limited Dilution扩展:以一细胞一孔的方式将杂交瘤细胞进行有限稀释,使其实现单克隆化。
3.细胞培养:将单克隆细胞株移植到培养瓶中,进行培养和扩增。
步骤四:单克隆抗体鉴定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ELISA方法筛选单克隆细胞株,检测其抗原特异性。
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将单克隆抗体应用于细胞和组织切片,检测其在特定细胞或组织中的反应。
3.流式细胞术: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单克隆抗体与特定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结合情况。
步骤五:单克隆抗体生产与纯化1.细胞培养:将单克隆细胞株培养扩增至一定程度。
2.抗体收集:将培养上清液进行抗体收集。
3.纯化与浓缩:利用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技术,对抗体进行纯化和浓缩。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单克隆抗体是高度特异性的抗体,可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因此在开发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的指导原则。
一、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包括质量控制、稳定性评估和保存条件的优化。
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筛选细胞系细胞系的选择与繁殖条件对单克隆抗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细胞系应具备良好的生长特性、稳定的遗传背景、高产量和易于维护等特点。
繁殖条件应考虑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状态、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等因素。
2. 制备单克隆抗体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要监测其生长速度、抗体产量和产品稳定性等指标。
监测生长速度可以评估细胞健康状态和生产能力,并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产量。
监测抗体产量可以为产量优化提供参考,并且可以通过测量此过程中的抗体表达稳定性来检测产品一致性。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定,并使用合适的技术。
需要对所选纯化方法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并根据抗体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优化。
二、产品质量控制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制品,其产品质量的评估需要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监测。
产品质量控制常用的指标有:1. 纯度纯度是指单克隆抗体中实际含有的目标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比例。
可以通过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检测。
2. 功效单克隆抗体的功效是指其针对目标分子的亲和性和特异性。
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进行监测。
3. 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单克隆抗体在长期储存和使用中保持其活性的能力。
可以通过储存条件的优化和稳定性测试来评估产品的稳定性。
三、原材料质量控制原材料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用的原材料包括培养基、抗体对、生物材料等。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优质原料原材料应具有高纯度、低毒性、稳定性和良好的质量控制文档等特点。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引言:单克隆抗体是一类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体,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
为了确保人用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的技术指导原则,包括抗体的制备、纯化、结构鉴定、功能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
一、抗体的制备1.1 选择合适的抗原:根据研究或临床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抗原作为单克隆抗体的靶标。
1.2 免疫动物的选择:根据抗原的物种来源,选择合适的免疫动物,如小鼠、兔子等。
1.3 免疫方案的设计:根据抗原的特性和免疫动物的生理特点,设计合理的免疫方案,包括抗原的剂量、免疫次数和免疫间隔等。
1.4 抗体的采集:采用合适的采集方法,如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收集合适的免疫动物血清。
二、抗体的纯化2.1 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根据抗体的特性和纯化要求,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如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
2.2 纯化条件的优化:优化纯化条件,包括缓冲液的选择、pH值的调节、离子强度的控制等,以获得高纯度的抗体。
2.3 纯化后的抗体的检测:对纯化后的抗体进行检测,包括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纯度的评估和杂质的检测等。
三、抗体的结构鉴定3.1 全长抗体的结构鉴定:采用质谱、X射线晶体学等方法,对全长抗体的结构进行鉴定,包括抗体的重链和轻链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等。
3.2 抗体片段的结构鉴定:对抗体的片段,如Fab片段、Fc片段等进行结构鉴定,以确认抗体的结构特征和稳定性。
四、抗体的功能评价4.1 亲和力的评估: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ELISA等方法,评估抗体与抗原的结合能力和亲和力。
4.2 中和活性的评估:对中和性抗体,采用中和试验,评估抗体对病原体的中和活性。
4.3 细胞毒性的评估:对细胞毒性抗体,采用细胞毒性试验,评估抗体对肿瘤细胞的毒杀作用。
4.4 免疫调节活性的评估:对免疫调节抗体,采用细胞因子释放试验等方法,评估抗体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单克隆抗体制备步骤及注意事项

单克隆抗体制备步骤及注意事项一、脾细胞的准备:1.将Balb/c小鼠拉颈脱臼处死,浸泡于75%酒精3~5min。
无菌操作取出脾脏,置于盛有5mL不完全培养液的平皿中,洗涤3次去除脾脏表面的脂肪和结缔组织。
2.将洗好的脾脏用剪刀剪成3~5个小块,然后将脾脏研碎,过细胞筛,收集细胞。
3.将脾脏细胞悬液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min,弃上清。
再以同样的方法洗涤离心一次。
4.将沉淀细胞重新悬浮于10mL不完全培养液中,计活细胞数,取108个脾淋巴细胞悬液备用。
注意事项:➢免疫脾细胞一般取最后一次加强免疫3天以后的脾脏,制备成细胞悬液,因为此时B淋巴母细胞比例较大,融合的成功率较高。
二、骨髓瘤细胞的准备:1.选好骨髓瘤细胞株,取体外培养对数生长期细胞或体内生长的肿瘤分离骨髓瘤细胞。
2.取对数生长骨髓瘤细胞离心,用无血清培养液洗2次。
3.制备细胞悬液,计活细胞数。
4.调整细胞浓度,取107细胞悬液备用。
注意事项:➢常用的骨髓瘤细胞系有:NS1、SP2/0、X63、Ag8.653等。
➢骨髓瘤细胞系应和免疫动物属于同一品系,这样杂交融合率高,也便于接种杂交瘤细胞在同一品系小鼠腹腔内生产大量McAb。
➢骨髓瘤细胞的培养适合于一般的培养液,如RPMI-1640基础培养液,DMEM培养基。
小牛血清的浓度一般在10~20%。
细胞的最大密度不得超过106个/mL。
➢一般扩大培养以1:10稀释传代,每3~5天传代一次。
细胞的倍增时间为16~20小时。
➢一般准备融合前的两周就应开始复苏骨髓瘤细胞,为确保该细胞对HA T的敏感性,每3~6个月应用8~AG(8氮杂鸟嘌呤)筛选一次,以防止细胞的突变。
➢保证骨髓瘤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良好的形态,活细胞计数高于95%,也是决定细胞融合的关键。
三、细胞融合:1.将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按1:10 或1:5的比例混合,加入20~50mL RPMI-1640培养液。
2.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8min,弃上清,用滴管轻轻吸净残留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用单克隆抗体制品生产及检定考虑要点前言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正在修订1987年的“人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检定考虑要点(PTC)”。
该最新修订本的目的是向开发单克隆抗体制品的发起人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包括研究性新药(IND)和产品许可证申请时应提交的资料。
此文件取代了1987年的文件,并反映了在多次国内、国际会议上讨论过的值得重视的经验,这些会议包括:1.FDA疫苗和相关生物制品咨委会于1990年8月召开的“生物制品潜在逆转录病毒污染”讨论会。
2.由国际生物标准化学会(IABS)发起并于1990年11月在伦敦召开的“生物制品安全性的病毒学方面会议”。
3.由FDA、IABS、NIH、国家疫苗规划办公室、HHS和WHO发起,于1991年3月在Bethesda召开的“传代细胞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的国际性会议。
4.由FDA和NIH联合发起,于1992年1月在Bethesda召开的”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前安全性试验工作会议”。
单克隆抗体和其他生物制品一样都有可供参考的法规(21 CFR部分200~299和600~680)。
与CBER制定的其他考虑要点一样,单克隆抗体考虑要点亦不试图包容所有问题。
当特殊制品产生特殊的未包括在“考虑要点”中的问题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本文及相应的法规本对生产和生产设施进行讨论,发起人应与治疗药物研究和评审办公室及生产企业许可证发放和产品监督办公室磋商。
某些单克隆抗体可由CDER负责主要审查工作,或由CDRH与CBER联合复审,各中心的管辖权依据1991年10月CBER和CDER及CBER和CDRH的内部协议执行。
本考虑要点适合于按此协议联合复审的单克隆抗体。
主档案在研究性新药申请初始阶段不需要全部完成本文中讨论的所有资料,而应在临床开发阶段,由适当的中心以对话方式指导下,使资料不断完善。
在某些情况下,在同一设施内以相同的方法制备及检定的单克隆抗体时,资料应归于单一主档案(Master File)中。
一般说来,对提交IND主档案,企业或生产许可证申请中的生产数据、信息及所引用的文献均予保密。
范围用于活体外净化骨髓去除免疫或肿瘤细胞或与活体外净化骨髓装置相结合使用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收集细胞(如红细胞生成素干细胞)或纯化其他制品的单克隆抗体应与直接用于病人单克隆抗体的纯度、效力、安全性及无外源病毒污染标准相符合。
另外,活体外骨髓处理(如补体)通常与单克隆抗体结合使用的试剂亦应符合同一直接用于患者的单克隆抗体标准。
单克隆抗体的组合CBER认为以有前途的临床前评估及临床理论为基础提出进行的联合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和许可证申请尚待讨论。
目前预期有两种组合单克隆抗体类型:杂合型(cocktails和系列型(panels)。
在此文件中,cocktail定义为以固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两种或多种单克隆抗体。
相关的靶抗原包括位于传染性病原体上的多种抗原及多种肿瘤相关抗原。
制品的组合理论应有清楚的临床环境或临床资料为依据。
另外,应证明组合单克隆抗体间无干扰作用,并鉴定其协同或增强效应。
有必要设定每种成份的剂量,剂量设定应根据临床前或临床资料证明某一剂量是必需量或是上限,以及组合物中单抗的比例而定。
在此文中所用panelse的定义为直接抗相关抗原(如肿瘤抗原,HLA型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系列,根据靶抗原的特性,可将其中一种或多种单抗用于单个患者。
这些可按单一产品申请许可证。
举例来说,单抗系列可以包括淋巴瘤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及直接抗不同细菌或病毒血清型的单克隆抗体。
必须设定每种成分的剂量。
在证明全系列有效性的重要临床试验中,应首先获得系列中各成员某些临床经验资料。
制品的生产和检定I.单克隆抗体的生产目前,大多数单克隆抗体是抗体产生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经化学诱导融合后获得的可无限传代的杂交瘤细胞系生产的。
在某些情况下,杂交瘤与其他细胞系的再次融合会产生三重或四重杂交瘤。
我们预料将来重组抗体及人抗体会有所增加。
一般说来,下面所述的原则可适用于所有杂交瘤及异源杂交瘤产品,不考虑来源的种类。
所有的生产程序应符合现行GMP标准。
A.细胞系应提供下列材料1亲本(骨髓瘤)细胞系的来源,名称和特征,包括其合成及/或分泌的重链或轻链免疫球蛋白;2动物种类,品系,特性及免疫细胞的组织来源;3获得可无限传代细胞系程序的描述,如在建立细胞系时采用;4 免疫原的鉴定及特性;5.免疫方案的描述;对于人源单克隆抗体,无论是体外还是体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鼠模型)免疫程序均应描述;6.所用筛选程序的描述;对于人源单克隆抗体,应描述富集抗原特异性B细胞群所用步骤。
7细胞克隆程序的描述(当细胞由含血清培养液适应无血清培养液时,应重新克隆);8建立及运用主细胞库及生产用细胞库所采用种子批系统的描述。
参照文献(1)。
B.组织培养法制备应提供下列材料1组织培养程序的描述,如果制品完全在体外制备或细胞在接种小鼠前经过体外传代;2.所用培养液的描述,包括合格证明及检定结果(用于杂交瘤增殖的血清应无污染物及外源因子);3.防止或控制病毒,细菌,真菌及支原体污染的措施;4.用于进一步生产的细胞或组织培养上清的合格标准。
C.腹水法制备1应提供有关接种细胞的资料(见B.1)。
2.动物的管理应符合NIH (有关实验动物的饲养与使用指南》,为保证获得生产单克隆抗体用稳定一致高质量的腹水,应建立起动物健康监控规划,包括检疫程序、前哨动物及内部卫生监测计划(包括支原体筛检)。
我们亦建议使用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
应确定对前哨小鼠进行血清学检测的频率,通常根据病毒污染情况确定检测频率。
3. 制备腹水的所有记录还应包括下列内容:a.所用动物的种属,性别及年龄;b.动物供应者;c.降植烷用量;d.接种细胞量及浓度;e.初次免疫、细胞接种及腹水采集的时间;f.腹水采集次数及方法;g.”批”的定义;h.动物垫料、饲料及水;i.同笼动物的数量;3.各流程的环境条件。
D.纯化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工艺应具备下列特征:1生产技术应能防止引入并可去除污染物;包括动物蛋白及材料、DNA、内毒素、其他热原质、培养液成分,层析柱析出成分及病毒等;2.纯化前测定病毒污染程度;3.应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已知可去除或灭活逆转录病毒的步骤(见参考文献2及第六章去除病毒验证的讨论);4纯化方法去除各种外源因子能力的验证。
建议在验证试验中采用多种模拟病毒,包括大和小颗粒病毒,DNA和RNA基因组病毒,以及对化学敏感和有耐受性的类脂包膜和无包膜病毒株。
这些试验应在实行最后生产工艺时进行。
Ⅱ.纯化未修饰单克隆抗体的鉴定单克隆抗体在用于人体试验前,应对其抗体特异性,结构完整性及效力等进行精确而全面的鉴定。
单克隆抗体应尽可能无非免疫球蛋白污染物。
应以一套适当的合格的内部参比品作为批间比较的标准。
此套参比品应为己知结构、特异性及效力,在适当条件下保存,并定期检测其结构完整性。
当产品改进时,参比品亦应相应改变,到Ⅲ期临床效力试验开始时应最终确定下来。
A.结构完整性应联合使用SDS-PAGE、IEF、HPLC或其他适当的理化方法证明纯化抗体未断裂。
未聚合,末修饰(如:碳水化合物侧链缺失),应将生产批与内部参比品进行并列比较。
B 特异性试验应证明单克隆抗体与靶抗原特异结合。
一旦抗体的特异性得到鉴定,则应用人的组织进行交叉反应性筛检(见第Ⅵ章)。
1.直接结合试验应包括阴、阳性抗体及抗原对照。
至少应检测一种同型匹配但不相关的(阴性)对照抗体。
阴性抗原对照应包括一种化学结构相似,但抗原性无关的复合物(如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大小、电荷及电荷密度)。
2.只要有可能,对蛋白,糖蛋白,脂多糖,或其他含有反应表位的分子进行生化测定,并测定自身的抗原表位,若抗原决定簇为碳水化合物,则应确定糖的组分、连接键及正位异构体构型。
3.若有可能,应利用具有确定结构的抗原制品(如寡搪或肽),采用抑制法或其他技术鉴定抗体的特异性。
对于复杂的生物混合物,对直接结合试验所用的被试抗原或抑制剂批应进行标化。
应定量测定抗体结合被可溶性抗原或其他抗体抑制。
4.一旦确定某一抗体的特异性,重要的是定量测定抗体的结合活性,可以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如亲和力测定,亲合性测定,免疫反应性测定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
目前已有许多已发表的方法适用于抗体结合活性的测定。
C.抗独特型疫苗l.如果是抗独特型疫苗(Ab2疫苗),应鉴定Ab2免疫原,例如是传统型(Ab2 α)还是抗原模拟型(Ab2 β)(5a)。
2.苦可以获得人Abl抗体(名义抗原),则应证明Ab2 β疫苗与适当的Abl群抗体具有反应性。
3.应用远交系及近交系动物对Ab2制品免疫应答(对靶抗原)的适当性进行研D.效力试验及标准规格效力试验可用于鉴定产品,监测批间变异和确保产品的稳定性。
可通过结合试验,血清学试验,在动物模型中的活性试验,体内或体外功能试验进行效力测定。
最理想的情况是,试验方法与制品公认的生理活性具有最相近的关系,并有足够的敏感性,以检测出制品临床功能差异。
由于效力试验用于保证制品批间一致性,因此效力试验应可靠,可重复并敏感。
1.抗体结合活性可用ELISA,RIA,放免沉淀反应,细胞毒性反应,流式血细胞计数或其他适宜标准方法定量测定。
活性应以每mg抗体的特异性抗原结合活性表示。
产品应与内部参比品对比,若已建立起适当的抗体亲和力测定方法,则该方法将有助于其他试验。
在计算效力时应采用平行线性生物测定法或类似的有效统计方法。
2.单克隆抗体的效力亦可用测定动物模型测定活体内功能的方法测定,尽管该法常常较繁琐且难以标准化。
当体内及体外测定抗体活性相关时,动物模型有助于验证体外效力测定方法。
3.在效力试验中,充分反映制品生物学活性的允许值范围应以特定抗体的经验为依据。
较理想的是,临床结果应与效力试验相关,以发展有意义的替代的体外效力测定法。
这意味着应在临床开发阶段使用大批制品。
Ⅲ.与毒素、药物、放射性核素或其他试剂偶联单克隆抗体的特殊考虑除对先前讨论的有关末偶联单克隆抗体(裸露单克隆抗体)的建议外,免疫结合物的生产厂家应注意下列内容:A.免疫结合物的构建应提供构建免疫结合物所用试剂的详细资料,包括:1.单克隆抗体部分的同种型,结构,纯度及结合特异性;2,描述与单克隆抗体连接的成分如:毒素,药物.酶及细胞因子,包括:a.所有成分的来源,结构,制法,纯度(包括证明无外源因子)及特征(若所用成分是购进的,应提供厂家的分析证书)。
每种成分的毒性描述应充分说明可能出现不良作用的发生率及严重性;b.来源于传代细胞或用遗传工程方法制备的产品[(如转染瘤;细菌合成的,嵌合的,易形的,互补决定区(cdr)接合的及单链Fv抗体;以及重组免疫毒素等]应符合参考文献(1),(17)和(18)中所提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