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三相和两相短路电流的计算

8.1.2三相和两相短路电流的计算
8.1.2三相和两相短路电流的计算

8.1.2.2 三相和两相短路电流的计算

在220/380网络中,一般以三相短路电流为最大。一台变压器供电的低压网络三相短路电流计算电路见图8?1?1。

图8?1?1 低压网络三相短路电流计算电路

(a )系统图;(b )等效电路;(c )用短路阻抗表示的等效电路图 低压网络三相起始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有效值按下式计算

22

22230

3

/05.13/k

k

k

k

n k n X R X

R U Z cU I +

=

+==

'' kA (8-1-19)

L m T s k R R R R R +++= L m T s k X X X X X +++=

式中 n U ——网路标称电压(线电压),V ,220/380V 网络为380V ;

c ——电压系数,计算三相短路电流时取1.05;

k Z 、k R 、k X ——短路电路总阻抗、总电阻、总电抗,mΩ;

s R 、s X ——变压器高压侧系统的电阻、电抗(归算到400V 侧),mΩ;

T R 、T X ——变压器的电阻、电抗,mΩ;

m R 、m X ——变压器低压侧母线段的电阻、电抗,mΩ;

L R 、L X ——配电线路的电阻、电抗,mΩ;

I ''、k I ——三相短路电流的初始值、稳态值。

只要222

2/s s T T X R X R ++≥2,变压器低压侧短路时的短路电流周期分量不衰减,即I I k ''=。

短路全电流k i 包括有周期分量z i 和非周期分量f i 。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的起始值I i f ''=20,短路冲击电流ch i ,即为短路全电流最大瞬时值,它出现在短路发生后的半周期(0.01s )内的瞬间,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I K i ch ch ''=2 kA

(8?1?20)

短路全电流最大有效值ch I 按下式计算

2)1(21-+''=ch ch K I I kA

(8?1?21)

式中 ch K ——短路电流冲击系数,f

ch T e

K 01

.01+=; f T ——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衰减时间常数,s ,当电网频率为50Hz 时,∑

=

R X T f 314; ∑X ——短路电路总电抗(假定短路电路没有电阻的条件下求得),Ω;

∑R ——短路电路总电阻(假定短路电路没有电抗的条件下求得),Ω。

如果电路只有电抗,则∞=f T ,2=ch K ,如果电路只有电阻,则0=f T ,1=ch K ;可见2≥ch K ≥1。

电动机反馈对短路冲击电流的影响,仅当短路点附近所接用电动机额定电流之和大于短路电流的1%(I I M r ''>∑?01.0)时,才予以考虑。异步电动机起动电流倍数可取为6~7,异步电动机的短路电流冲击系数可取1.3。由异步电动机馈送的短路冲击电流的计算式(8?1?22)。 由异步电动机提供的短路冲击电流M ch I .按下式计算

rM qM M ch M ch I K K I ..29.0= kA

(8?1?22)

计入异步电动机影响后的短路冲击电流ch i 和短路全电流最大有效值ch I ,按下列两式计算

M ch s ch ch i i i ..+= kA

(8?1?23)

])1()1[(2)(..2M M ch s s ch M s

ch I K I K I I I ''-+''-+''+''= (8?1?24)

以上式中 s ch i .——由系统送到短路点去的短路冲击电流,kA ;

s

I ''——由系统送到短路点去的超瞬变短路电流,kA ; M

I ''——由短路点附近的异步电动机送到短路点去的超瞬变短路电流,kA ,其值rM qM M

I K I 9.0='',如果有多台异步电动机,则rM qM M I K I '=''9.0; qM K ——异步电动机的起动电流倍数,一般可取平均值6,亦可由产品样本查得,如果有多台异步电动机,则应以等效电动机起动电流倍数qM

K '代之其值rM

rM qM qM P P K K ∑∑=')(;

rM P ——异步电动机的额定功率,kW ;

rM I ——异步电动机的额定电流,kA ,可由产品样本查得,如果有多台异步电动机,则应以

各台电动机额定电流的总和rM I ∑代之;

s ch K .——由系统馈送的短路电流冲击系数;

M ch K .——由异步电动机馈送的短路电流冲击系数,一般可取1.4~1.7,准确资料可查图8?1?

2。

图8?1?2 异步电动机额定容量rM P 与冲击系数M ch K .的关系

f T ''-反馈电流周期分量衰减时间常数

低压网络两相短路电流2k

I ''与三相短路电流3k I ''的关系也和高压系统一样,即32866.0k k I I ''=''。 两相短路稳态电流2k I 与三相短路稳态电流3k I 比值关系也与高压系统一样,在远离发电机短路时,32866.0k k I I =;在发电机出口处短路时,325.1k k I I =。 8.1.2.3 单相短路(包括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计算

(1)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计算:TN 接地系统的低压网络单相接地故障电流1k

I ''可用下述公式计算

2)0()2()1(2)0()2()1()0()2()1(1333

/0.133/???

?

??+++???? ??++?=++=''X X X R R R U Z Z Z cU I n n k

p

p

p

p

p

n Z X R X R U ?????220

220

3

/2

2

2

2

=

+

=

+

= kA (8?1?25)

??

?

????+++=++=

+++=++=????????L p m p T

p s p p L p m p T p s p p X X X X X X X R R R R R R R R R ??????????3

3

)

0()2()1()

0()2()1(

(8?1?26)

L m T s R R R R R ????+++=)1()1()1()1()1( L m T s R R R R R ????+++=)2()2()2()2()2(

L m T s R R R R R ????+++=)0()0()0()0()0(

以上式中 n U ——220/380V 网路标称线电压,即380V ,3/3803/=n U ,取220V ;

C ——电压系数,计算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时取1;

)1(R 、)2(R 、)0(R ——短路电路正序、负序、零序电阻,mΩ; )1(X 、)2(X 、)0(X ——短路电路正序、负序、零序电抗,mΩ; )1(Z 、)2(Z 、)0(Z ——短路电路正序、负序、零序阻抗,mΩ;

p R ?、p X ?、p Z ?——短路电路的相线—保护线回路(以下简称相保,保护线包括PE 线和PEN

线)电阻、相保电抗、相保阻抗,mΩ。

(2)相线与中性线之间短路的单相短路电流1k

I ''的计算:TN 和TT 接地系统的低压网络相线与中性线之间短路的单相短路电流1k

I ''的计算,与上述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计算一样,仅将配电线路的相保电阻L p Z .?、相保电抗L p X .?改用相线—中性线回路的电阻、电抗。 8.1.2.4 低压网络电路元件阻抗的计算

在计算三相短路电流时,元件阻抗指的是元件的相阻抗,即相正序阻抗。因为已经假定系统是对称的,发生三相短路时只有正序分量存在,所以不需要特别提出序阻抗的概念。 在计算单相短路(包括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时,则必须提出序阻抗和相保阻抗的概念。在低压网络中发生不对称短路时,由于短路点离发电机较远,因此可以认为所有组件的负序阻抗等于正序阻抗,即等于相阻抗。

TN 接地系统低压网络的零序阻抗等于相线的零序阻抗与三倍保护线(即PE 、PEN 线)的零序阻抗之和,即

?

?

?

??

+=+=+=??????)0()0()0()0()0()0()0()0()0(333X X X R R R Z Z Z (8?1?27)

TN 接地系统低压网络的相保阻抗与各序阻抗的关系可从式(8?1?26)求得

?

???

???

??+=++=+=++=++=3233233)0()1(0)2()1()0()1()0()2()1()

0()2()1(X X X X X X R R R R R R Z Z Z Z p p p ???

(8?1?28)

(1)高压侧系统阻抗:在计算220/380网络短路电流时,变压器高压侧系统阻抗需要计入。

若已知高压侧系统短路容量为s

S '',则归算到变压器低压侧的高压系统阻抗可按下式计算 32

10)(?''=s

n s S cU Z m Ω

(8?1?29)

如果不知道其电阻s R 和电抗s X 的确切数值,可以认为s s X R 1.0=,s s Z X 995.0=。 以上式中 n U ——变压器低压侧标称电压,0.38kV;

c ——电压系数,计算三相短路电流时取1.05;

s

S ''——变压器高压侧系统短路容量,MV A ; s R 、s X 、s Z ——归算到变压器低压侧的高压系统电阻、电抗、阻抗,mΩ。

至于零序阻抗,Dny 和Yyn0连接的配电变压器,当低压侧发生单相短路时,由于低压侧绕组零序电流不能在高压侧流通,高压侧对于零序电流相当于开路状态,故在计算单相接地短路时视无此阻抗。表8?1?2列出了10(6)/0.4kV 配电变压器高压侧系统短路容量与高压侧系统阻抗、相保阻抗(归算到400V )的数值关系。

表8?1?2 10(6)/0.4kV 变压器高压侧系统短路容量与高压侧阻抗、相保阻抗(归算到400V )的数值关系

注 ① s

s s S S U Z ''=?''=160

1032

ρm Ω ② s s Z X 995.0=,s s X R 1.0=。

③对于Dny11或Yyn0连接变压器,零序电流不能在高压侧流通,故不计入高压侧的零序阻

抗s R ?)0(,s X ?)0(,即:

3

232)(31

)1()0()2()1(s s s s s ps

R R R R R R ==++=?????m Ω,

3

232)(31

)1()0()2()1(s s s s s ps X X X X X X ==++=????? m Ω

(2)10(6)/0.4kV 三相双绕组配电变压器的阻抗:配电变压器的正序阻抗可按(式8?1?30~式8?1?33)有关公式计算,变压器的负序阻抗等于正序阻抗。Yyn0连接的变压器的零序阻抗比正序阻抗大得多,其值由制造厂通过测试提供;Dyn11连接变压器的零序阻抗如没有测试数据时,可取其值等于正序阻抗值,即相阻抗

32

23

210103--??=??=rT

r r T S PU I P R (8?1?30)

2

2T

T T R Z X -= (8?1?31) r

r k T S U u Z 2100%?

= (8?1?32)

当电阻值允许忽略不计时

r

r k T S U u X 2

100%?

= (8?1?33)

式中 rT S ——变压器的额定容量,MV A (对于三绕组变压器,是指最大容量绕组的额定容量);

P ?——变压器短路损耗,kW ;

%k u ——变压器阻抗电压百分值;

r U ——额定电压(指线电压),kV ;

r I ——额定电流,kA 。

(3)低压配电线路的阻抗:线路的零序阻抗和相保阻抗的计算方法。

1)线路零序阻抗的计算:各种形式的低压配电线路的零序阻抗Z (0)均可由式(8?1?27)变化为

2)0()0(2)0()0(),0()0()0(]3[]3[3p p p X X R R Z Z Z ?????+++=+=??? (8?1?34)

式中 ?

?)0(Z ——相线的零序阻抗2)0(2)0()0(p p X R Z ???+=? ;

p Z ?)0( ——保护线的零序阻抗,2)0(2)0()0(p p X R Z ???+=? ;

??)0(R 、??)0(X ——相线的零序电阻和电抗; p R ?)0(、p X ?)0(——保护线的零序电阻和电抗。

相线、保护线的零序电阻和零序电抗的计算方法与正、负序电阻和电抗的计算方法相同,但在计算相线零序电抗??)0(X 和保护线零序电抗p X ?)0(时,线路电抗计算公式中的几何均距j D 改用0D 代替,其计算公式如下

p L p L p L D D D D 3210=

(8?1?35)

式中 p L D 1、p L D 2、p L D 3——相线L 1、L 2、L 3中心至保护线PE 或PEN 线中心的距离,mm 。

2)线路相保阻抗的计算公式:单相接地短路电路中任一组件(配电变压器、线路等)的相保阻抗p Z ?计算公式为

???

?

?

?

?

????

+++=+++=++=+=+++=++=+=p p p p p p p

p p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R R R R R R R R R R X R Z )0()0()2()1()0()0()2()1()0()2()1()0()0()2()1()0()2()1(22][31

]3[31

][31]3[31

][31????????? (8?1?36)

式中 p R ?——元件的相保电阻,][31

)0()2()1(R R R R p ++=?;

p X ?——元件的相保电抗,][31

)0()2()1(X X X R p ++=?;

)1(R 、)1(X ——元件的正序电阻和正序电抗; )2(R 、)2(X ——元件的负序电阻和负序电抗;

)0(R 、)0(X ——元件的零序电阻和零序电抗,p R R R )0()0()0(3+=?;p X X X )0()0()0(3+=?; ?R 、?)0(R 、?)0(X ——元件相线的电阻、相线的零序电阻和相线的零序电抗; p R 、p R )0(、p X )0(——元件保护线的电阻、保护线的零序电阻和保护线的零序电阻。

(4)导线阻抗的具体计算方法: 1)导线电阻计算:

a )导线直流电阻

A

L C R j

θθρ= Ω (8?1?37)

)]20(1[20-+=θαρρθ Ω·cm (8?1?38)

上两式中 L ——线路长度,m ;

A ——导线截面,mm 2;

j C ——绞入系数,单股导线为1,多股导线为1.02;

20ρ——导线温度为20℃时的电阻率,铝线芯(包括铝电线、铝电缆、硬铝母线)为0.0282Ω·μm (或0.028×10?

4Ω·cm ),铜线芯(包括铜电线、铜电缆、硬铜母线)为0.0172Ω·μm (即0.0172

×10?4Ω·cm );

θρ——导线温度为θ℃时的电阻率,Ω·μm (或×10?4Ω·cm ); α——电阻温度系数,铝和铜都取0.004;

θ——导线实际工作温度,℃。

b )导线交流电阻

θR K K R j if j 1= Ω

(8?1?39)

)

2(2

δδ-=r r K if

(8?1?40)

f

μρδθ

5030

=cm (8?1?41)

上三式中 θR ——导线温度为θ℃时的直流电阻值,Ω;

if K ——集肤效应系数,电线的if K 可用式(8?1?40)计算(当频率为50Hz 、芯线截面不超过

240mm 2时,if K 均为1),平线的if K 见表8?1?3;

j K 1——邻近效应系数,电线j K 1可从图8?1?3曲线求取,母线的j K 1取1.03;

θρ——导线温度为θ℃时的电阻率,Ω·cm ,其值见表8?1?4;

r ——线芯半径,cm ;

δ——电流透入深度,

cm ,因集肤效应使电流密度沿导线横截面的径向按指数函数规律分布,工程上把电流可等效地看作仅在导线表面δ厚度中均匀分布,不同频率时的电流渗入深度δ值见表8?1?5;

μ——相对导磁率,对于有色金属导线为1;

f ——频率,Hz 。

表8?1?3 母线的集肤效应系数K jf

图8?1?3 实习圆导体和圆管导体的邻近效应系数曲线 (a

)实心圆导体;(b )圆管导体

f —频率,Hz ;100R —长100m 的电线、电缆在运行温度时的电阻,Ω

表8?1?4 导线温度为θ℃时的电阻率θρ值 Ω·cm

表8?1?5 不同频率时的电流透入深度δ值

c )导线实际工作温度。线路通过电流后,导线产生温升,可按《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二版)P424页中电压损失计算公式中的线路电阻R ',就是对应这一温升工作温度下的电阻值,它与通过电流大小(即负荷率)有密切关系。由于供电对象不同,各种线路中的负荷率也各不相同,因此导线实际工作温度往往不相同,在合理计算线路电压损失时,应首先求得导线的实际工作温度。

导线温升近似地与负荷率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电线、电缆的实际工作温度可按下式估算

αααθθθθθθ+?=+-=2

2)(P C p n K K

(8?1?42)

式中 θ——电线、电缆线芯的实际工作温度,℃;

n θ——电线、电线线芯允许长期工作温度,℃,其值如表8?1?6;

αθ——敷设处的环境温度,℃,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温度差异较大,为实用和编制表格的方便,本书中,室内采用35℃,室外采用40℃;

C θ?——导线允许温升,℃。

电线、电缆在不同负荷率p K 时的实际工作温度θ推荐值见表8?1?7。 表8?1?6 电线、电缆线芯允许长期工作温度

表8?1?7 电线、电缆在不同负荷率p K 时的实际工作温度θ推荐值

2)导线电抗计算:配电工程中,架空线的各相导线一般不换位,不简化计算,假设各相电抗相等。另外,线路容抗常可忽略不计,因此,导线电抗值实际上是感抗值。 电线、母线和电缆的感抗按下式计算

L f X '='π2

(8?1?43)

25.04

425.04ln 10210ln ln 2105.0ln 2----?=????

? ??+=????? ??+='re D e r D r D L j j j z

j j D D r

D lg

106.4778.0lg

106.44

4

--?=?= (8?1?44)

当50=f Hz 时,式(8?1?43)可简化为

z

j D D X lg 1445.0=' (8?1?45)

图8?1?4 母线排列图 (a )母线平放;(b )母线竖放

图8?1?5 架空线路导线排列图

(a )三线制导线三角形排列;(b )三线制导线水平排列; (c )四线制导线水平排列之一;(d )四线制导线水平排列之二 以上三式中 X '——线路每相单相长度的感抗,Ωkm ;

f ——频率,Hz ;

L '——电线、母线或电缆每相单位长度的电感量,H/km ;

j D ——几何均距,cm ,对于架空线为3CA BC AB D D D ,见图8?1?5,穿管电线及圆形线芯的电

缆为δ2+d ,扇形线芯的电缆为δ2+h ;

r ——电线或圆形线芯电缆主线芯的直径,cm ;

d ——电线或圆形线芯电缆主线芯的直径,cm ;

z D ——线芯自几何均距或等效半径,cm ,其值见表8?1?8;

δ——穿管电线或电缆主线芯的绝缘厚度,cm ;

h ——扇形线芯电缆主线芯的压紧高度,cm 。

铠装电缆和电缆穿钢管,由于钢带(丝)或钢管的影响,相当于导体间距增加15%~30%,使感抗约增加1%,因数值差异不大,本书编制时忽略不计。

1kV 及以下的四芯电缆感抗略大于三芯电缆,但对计算电压损失影响很小,故本节电压损失计算表均用三芯电缆数据。 表8?1?8 线芯自几何均距z D 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