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共33页
卡纳琳(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幻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
0.11±0.19 0.19±0.11 0.24±0.30
4.36±0.78
8.79±1.49
3h
0.98±0.82
0.89±0.45
0.81±0.69
5.37±1.01
* 与对照组相比,P<0.01
卡纳琳载药化疗
CNP吸附顺铂治疗癌性腹水
图为一次腹腔注射 后的结果,总有效 率达92%
卡纳琳载药化疗的特点
卡纳琳载药化疗
CNP – 顺铂腹腔化疗预防结直肠癌术后转移
组别 术后6个月转移率 术后12个月转移率 术后24个月转移率
试验组 Dukes B期 Dukes C期
0 7.8
3.9 * 13.8
8.0 * 22.6 *
对照组 Dukes B期
Dukes C期
0
9.3
12.8
17.1
23.9
45.2
三、结直肠癌的淋巴引流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手术切除范围的最直 接因素 结直肠的淋巴系统主要与其动脉伴行, 其淋巴结自外周向中央分布,分别称为:
结肠壁内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二者均属边缘淋巴结,
是第一站淋巴结
结直肠癌的淋巴引流
2. 中间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与结肠主干动 脉伴行,共有5组淋巴结:右半结肠有回结肠 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中结肠淋巴结;左半 结肠有左结肠淋巴结与乙状结肠淋巴结 3. 主淋巴结,第三站淋巴结。分布于结肠各条 主干动脉的根部。右半结肠为回结肠动脉根部 淋巴结、右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结肠中动脉 根部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分解

• 定义
• 颈内静脉〔v.jugularis interna〕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干。上于颈静脉孔处与颅 内乙状窦相续。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同行在颈动脉鞘内。至胸锁关节前方 与锁骨下静脉集合成头臂静脉。
•
解剖位置
•
颈内静脉的属支有颅内和颅外支两种。
•
1〕颅内支 通过硬脑膜窦搜集脑膜、脑、视器、前庭蜗器及颅骨的血液。
臂丛brachial plexus是由第5以 下〔至颈8〕颈神经前支和第 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走出,行于锁 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前 方进入腋窝。臂丛的支分布 于胸上肢肌,上肢带肌、背 浅部肌〔斜方肌除外〕以及 臂,前臂、手的肌、关节、 骨和皮肤。组成臂丛的神经 根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 每个干在锁骨上方或前方又 分为前、后两股,由上、中 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 前股自成内侧束,三干后股 集合成后束。三束分别从内、 外、后三面包围腋动脉。
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分区
9.颈外侧淋巴结 颈外侧浅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外表,沿颈外静 脉排列。 颈外侧深淋巴结〔颈深淋巴结〕:沿颈内动、静脉 和颈总动脉排列 颈外侧上深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位于乳突尖 至肩胛舌骨肌横过颈动脉的程度处 前组〔颈内静脉前淋巴结〕:沿颈内静脉排 列 外侧组〔颈内静脉外侧淋巴结〕:沿颈内内静脉外 侧分布 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颈深下淋巴结〕:沿颈内静脉、 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的周围排列 前组:沿颈内静脉配布 外侧组〔颈横淋巴结〕:沿颈横血管及其分支排列
转移淋巴结形态及边缘
表现为形态规那么且边缘清楚与形态不规 那么且边缘不清楚者,其原发肿瘤之间存在 极显著性差异 。鼻咽癌及甲状腺癌中,形态 规那么且边缘清楚者分别为 88 % 和 86 % 。 口咽癌,喉癌及下咽癌中形态不规那么且边 缘不清者分别为59 % 和68 % , 且外侵明显。 这与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分化差, 恶性程 度高有关。
胃癌的转移途径

胃癌的转移途径胃癌的转移途径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高。
胃癌的转移途径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其他部位的途径。
了解胃癌的转移途径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胃癌的转移途径、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胃癌的转移途径胃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浸润转移胃癌的直接浸润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如胃壁、腹膜、肝、胰腺等。
这种转移方式常见于胃癌的早期和局限期,治疗时需要考虑手术切除的范围和方式。
2. 淋巴转移胃癌的淋巴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淋巴管道转移到淋巴结和淋巴管,最终到达淋巴系统中的其他部位。
淋巴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和数量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血行转移胃癌的血行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转移到其他器官和组织,如肝、肺、骨骼等。
血行转移是胃癌晚期的主要转移方式,也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行转移的部位和数量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胃癌转移的因素胃癌的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是影响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肿瘤的浸润深度、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等都会影响转移的方式和程度。
2.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和数量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手术方式和范围手术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手术方式和范围对于转移的控制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化疗和放疗化疗和放疗是胃癌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控制转移和提高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对于控制转移和提高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预防和治疗预防和治疗是控制胃癌转移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 饮食调节饮食调节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癌症转移是否有一定的目的地?以方便出现症状时能早发现,早诊断

在癌症高发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该病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并逐渐开始认同最新的疾病知识,尤其是癌症患者本人。
毕竟,癌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抗癌过程曲折漫长,其中最不想面对的,就是癌症出现复发转移,而这意味着病情进展,治疗难度增加。
那么,癌细胞转移是否有一定的目的地?掌握其规律,以方便在早期就想出阻断它去路的方法。
目前,已知癌症转移有三条途径: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基于这些转移路径,基本上大部分癌细胞在转移的时候,都会有比较“青睐”的目的地,医学上对此称之为“器官亲和性”。
例如,当癌细胞占据上风,此时遍布全身的淋巴系统,成为常见的被侵蚀地,进而发生淋巴结转移。
而当癌细胞搭着血流的“顺风车”,也会转移到较远的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
在癌症康复阶段,虽然患者会尽可能的结合多方协作,来预防病情反复,但转移的出现仍然防不胜防。
既然如此,基于这种器官亲和性的关系,癌症患者应对此规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尤其是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的发现转移苗头,比如,当乳腺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应首先考虑是否是淋巴结转移,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当癌症发生转移后,尤其是出现远处器官的转移病灶,此时癌邪占据上风,患者治疗不能一味地追求肿瘤的消退,在进行对抗性治疗时,把握好频率、剂量与身体间的动态平衡,当出现毒副反应和并发症时,应及早干预、对症治疗。
同时患者还可早日将中医纳入治疗方案中,以扶正为主,保护脏腑功能,提高机体耐受力,促使治疗的有序进行,还可以缓解或减少不良病症,改善生存质量,从而提高整体疗效。
在关于癌症转移的问题上,袁希福老中医在四十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诸多心得,如他所说:“治癌如救火,等火势大了整个大楼都烧起来了,哪怕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扑都很困难。
所以最好的救火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不让它起火。
”所以,癌症患者要及早进行转移的预防功能,如果出现了病情进展,亦不可轻易放弃,及早开展中西医综合治疗,维持抗癌和身体的动态平衡,有助于尽可能地延长生存周期。
肿瘤总论详解演示文稿

ACTD、柔红霉素、ADM、EPI、Mx
插入DNA,干扰转录
mRNA
核苷酸 DNA
三尖杉酯碱 干扰核糖体功能,阻止蛋白质合成
氨基酸
L-ASP 分解门冬酰胺
翻 译 蛋白质
嘧啶合成
抗嘧啶药
5Fu、FT207、UFT、5’-DFUR、卡培他滨 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
MTX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烷化剂、MMC、DDP、BCNU、CCNU 与DNA交叉联结,破坏DNA
S DNA合成期
G2 DNA合成后期 继续合成RNA和蛋白质
M 有丝分裂期
可分为四个时相
前、中、后、末相
第21页,共29页。
细胞周期(cellcycle)
细胞动力学
第22页,共29页。
化疗适应症
1.对化疗敏感的全身性恶性肿瘤 2.化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综合治疗中用化疗控制远处转移,提高局部缓解率
化疗类型1—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
恶性肿瘤在局部有效治疗(手术或放疗)后所给予的化疗
目的:杀灭微小转移病灶
原则:术后2-4周内开始
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
需给予多疗程治疗
第26页,共29页。
化疗类型2—新辅助化疗
定义:新辅助化疗是指局限性肿瘤手术或放疗前给予的化疗
优点:
•缩小手术或放疗范围,减少手术或放疗损伤 •清除或抑制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少 •从手术切除标本中了解化疗敏感性
第13页,共29页。
肿瘤化疗的发展
1946年 五十年代
Gilman HN2治疗淋巴瘤 CTX、 5Fu
MTX治疗绒癌
乳腺癌的远处转移诊断详述

乳腺癌的远处转移诊断详述*导读:乳腺癌的远处转移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乳腺癌局部复发是远处转移的标志。
绝经期前、淋巴结阴性患者如果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或无血管浸润,其局部复发率(伴或不伴远处转移)低,10年复发率为8%。
如果肿瘤大于2厘米或有血管浸润,局部复发率显著增高到19%,绝经后妇女的相应复发率为16%。
研究提示,肿瘤大小和血管浸润可成为区分患者复发危险的指标,由于局部复发危险接近20%,这部分患者应该接受术后辅助放疗。
对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无论绝经前后,淋巴结数目和组织学分级都是局部复发的预测因素。
研究人员认为,这强调了对切除标本进行准确病理学检测的重要性,因为肿瘤大小和血管浸润能提供额外的预后信息。
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绝经前后患者的10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5%和34%。
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侵犯的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然后是依次到距离较远者,当肿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行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直接向较远的淋巴结转移。
临床上称这种转移的方式为跳跃性的转移。
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出现了一些难以寻觅到原发病灶的淋巴结转移癌。
肝脏是各种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的脏器,为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肝转移指非肝内的原发肿瘤可经血行或淋巴途径转移到了肝脏。
常见的肝转移肿瘤多来自消化道、肺、胰腺、肾及乳腺等部位。
肺部转移一般指恶性肿瘤发生恶化,转移到肺部。
肺是全身血流的必经之地,其丰富的毛细血管床是一高效过滤器,成为各种恶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
死于恶性肿瘤者20~54%有肺转移,15%肺部是唯一的转移部位。
肺转移瘤的发生,一般认为是肿瘤细胞停留在肺的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的分叉部位,黏附在毛细血管的内皮形成凝块,并穿过管壁进入血管外的结缔组织内,然后细胞增生,成为小的瘤体,形成转移性肿瘤。
医学影像学——肺肿瘤的影像诊断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病例3 病程进展
2001-1-2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病例3 2001-4-18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病例3
2001-628
数字影像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病例3
2001-8-8
中央型肺癌----病例4 阻塞性肺炎
中央型肺癌、肺门纵隔转移
中央型肺癌病例5
中央型肺癌
肺脓肿厚壁空洞 肺鳞癌厚壁空洞
支气管扩张的 鉴别诊断
一、肺脓肿 二、先天性肺囊肿
一 肺脓肿
1. 发病速度 起病急、高热;
2. 痰量
大量脓痰 ;
3. 胸部影像 大片密度增高影,内有空洞和液平面;
4. 抗生素治疗有效,急性肺脓肿炎症影完全吸收。
慢性肺脓肿炎症影部分吸收。
二 先天性肺囊肿
1.既往史有x线参考或肺囊肿病史; 2.x线影像:边缘光滑,壁薄(1mm),
图33-肺鳞癌
右肺下叶中高分化鳞癌 (SQ.CA)-病灶边缘毛糙 ,内见偏心空洞,内壁不 规则,见结节向腔内突起
早期:
弥漫型肺癌
孤立的结节状或肺炎样浸润影
晚期:
弥漫性病变:
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结节状或班片状影
片状癌性实变:融合
弥漫型肺癌
弥漫型肺癌
血道 肺野外围多发圆形小结节 中、下野多见
大叶性肺炎CT表现
大叶干酪性肺炎
原发性肺癌的鉴别诊断
中心型肺癌: 支气管腺瘤 支气管结核
周围型肺癌: 炎性假瘤 结核球 肺良性肿瘤
弥漫型肺癌: 粟粒型肺结核
纵隔肿瘤---肺肿瘤
右上叶炎性假瘤
炎性假瘤
球形肺炎
球形肺炎----治疗后10天
谢谢大家,欢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