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建设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建设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寒冷地区的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在居民日常出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现状,哈尔滨市的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已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为了建设一个与哈尔滨市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公交系统,特编制此规划。
本次规划以《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为背景,进行客流产生与分布预测,同时对线网进行了适当调整、补充,此外重点对未来公交场站的用地进行了规划。
通过本次规划,形成了未来哈尔滨市一个拥有230余条线路、80公顷场站备选用地的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全新的公共交通系统。
哈尔滨市公共交通发展建设规划——2020年公交网分布图。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7.14•【字号】哈政办综[2006]57号•【施行日期】2006.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哈政办综〔2006〕5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六年七月十四日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05〕52号)和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黑土规组〔2005〕1号)要求,为做好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修编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修编原则科学合理地依法编制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类区域用地,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节约和集约用地方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规划期限、范围和目标(一)规划期限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05年为基期,2010年为近期,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二)规划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为本市市域范围,土地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包含8个行政区和11个县(市)。
行政区包括南岗、道里、道外、动力、香坊、平房、呼兰和松北8个区,县(市)包括阿城、双城、尚志、五常4个市和依兰、木兰、延寿、方正、通河、巴彦、宾县7个县。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发展成为各地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哈尔滨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也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并分析其涉及的关键领域。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其城市规划与发展紧密联系。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哈尔滨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城市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构建创新驱动型发展格局。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与创新型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城市规划应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打造宜居城市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交通是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市应加强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提升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和便捷性。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完善地铁、有轨电车和快速公交网络,提升城市的综合交通能力。
同时,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拓宽交通干道,优化道路布局,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城市规划还需注重优化停车场和停车管理,提高停车资源的利用率。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市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需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修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四、城市人口规划与社会发展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人口规划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哈尔滨市应根据人口变动情况,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社会发展政策。
加强人口流动管理,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规划还应注重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服务,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2年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天恒山规划

2022年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天恒山规划项目名称:
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总体规划(2014-2030)修改
编制单位: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总体规划(2014—2030)》
(5)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总规实施评估:
(1)根据黑政办规【2018】12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思想,建立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殡葬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殡葬服务技能,确保持续稳定地提供殡葬服务。
(2)结合历史遗留公墓用地,建设生态型、园林化、艺术性的绿色人文科技公墓,毗邻公墓建设社会事务人才孵化培训基地,为公墓项目及全市开放经营培训基地,推行国家级民政部公墓服务行业标准,统一规范殡葬服务行为。
总规修改内容:
(1)增加建设用地,将哈同公路与团结镇边界处南侧6.12公顷用地修改为建设用地,规划哈同公路防护绿地(G2)及电力线防护绿地(G2)共0.49公
顷;其余5.63公顷用地,规划为其它服务设施用地(B9)——其中3.74公顷用地规划为社会事务培训孵化基地,剩余1.89公顷用以满足团结绿色公墓发展需求(电力线位置及用地面积以土地实测为准);
(2)减少原总体规划中郭地方屯北侧规划的建设用地共6.12公顷。
将居住用地调整为耕地。
哈尔滨南岗大街规划方案

哈尔滨南岗大街规划方案背景介绍哈尔滨市南岗区是哈尔滨市的核心商业和文化地区之一,南岗大街作为其最主要的街道,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重要区域。
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活化其历史文化街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相关部门制定了南岗大街规划方案,以进一步优化其城市形象和空间品质。
规划范围南岗区南岗大街,由民族大街东部至友谊路西段,东西前行约2.5公里。
规划目标•通过规划布局、景观提升、历史文化保护等综合手段,推动南岗大街成为集商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地标性街道。
•提高街区空间品质,优化街道布局,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提升南岗大街对哈尔滨城市整体的形象和吸引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规划内容副中心节点(北极广场)北极广场是南岗区的副中心节点,规划以“寓意北国纯净、过渡南岗大街、串联多功能、作为副中心”的理念进行设计。
在北极广场内部,埋设无线电永久电极,同时布置了多组音响,利用斜坡形态的辐射,在广场内营造出特色的音乐空间。
海河文化广场海河文化广场位于南岗大街中心区域,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设计理念为“海河与梦想、文化与包容”。
广场以海河文化为主题,设置音乐喷泉、歌舞表演、艺术展览等多种文化活动场地,弘扬海河文化,丰富南岗大街文化品质。
森林步行街森林步行街以“绿色生态、娱乐购物、充满活力”的设计理念展开,在南岗大街规划中贯穿东侧,提供基于健康、美、环保、低碳的新业态集群。
联合路商务区联合路商务区是南岗大街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南岗大街更多的商贸配套设施和实力,增强其作为核心商业区的地位。
民族路历史文化保护区民族路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历史保护重点之一,除保留原有的地块、街巷外,通过立面砖、建筑外墙拓片、门楼装饰等手法,强化街区的历史性氛围。
总体效果通过以上的规划内容,南岗大街未来规划将有力提升其形象,增强其在哈尔滨市的地位。
经过打造,南岗大街将成为商贸服务、文化旅游、城市形象三位一体的时尚街区,成为哈尔滨市最美的城市名片。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哈尔滨,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和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讨论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包括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城市空间布局哈尔滨的城市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市中心区和城市副中心区。
市中心区位于松花江南岸,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商务中心。
在市中心区,大型商业建筑和高层住宅林立,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城市副中心区则是在市中心区周边逐渐形成的,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投资,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中心区域,集中了一批重要的产业和企业。
二、交通规划在交通规划方面,哈尔滨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中心区设立了多个公共汽车站和地铁站,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哈尔滨还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此外,哈尔滨还计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三、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哈尔滨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
然而,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
在政府的引导下,大量的污染企业进行了整顿或迁移,同时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此外,哈尔滨还建设了众多的城市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四、文化建设哈尔滨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为了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哈尔滨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加强对文化景点的管理,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形象。
另外,哈尔滨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
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便捷的交通系统,加强环境保护和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哈尔滨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这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五条主干旅游线
PPT文档演模板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中心都市旅游区空间发展格局 •一环三廊四区
•
森林植物园—名都滑雪场—运粮河旅游区—金河旅游公
冰 城
一环
园—农展园—冰雪大世界—太阳岛—东北虎林园—天恒 山—俄罗斯风情园
之
松花江风景休闲廊道
松花江市区段两岸
梦 三廊 马家沟城市生态休憩廊道
森林旅游。
酷 主要依托:阿城金源文化旅游区、 爽 森林动物园、玉泉(国际)狩猎 之 旅游度假区、松峰山旅游区、 都 平山旭东高尔夫旅游区、
尚志碑林文化旅游区和乌吉密滑雪旅游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PPT文档演模板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山水森林旅游带
•
冰 空间范围:
城
哈尔滨市区←→呼兰←→
马家沟市区段
阿什河绿色生态休闲廊道
酷
爽
文博与商务旅游区
之
冰雪、休闲、娱乐旅游区
都 四区 文教、科技与会展旅游区
战争遗址与工业旅游区
阿什河市区段
道外区和道里区为主
太阳岛、松北新区
南岗区和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平房区和动力区
PPT文档演模板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哈尔滨旅游总规核心发展体系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五 大 •战 略 •模 式
•旅游与经贸互相促进, •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 •与世界冰雪旅游、避暑旅游
•名城共建共兴
之 都 •龙头带动 区域联合战略
•生态优先 持续发展战略
PPT文档演模板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哈尔滨旅游总规核心发展体系之——•旅游发展定位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并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时期。
按照市政府《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部署,《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一五”发展纲要》在认真总结我市城市建设“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全面部署了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研究提出了改革方向和保障措施。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是今后5年指导哈尔滨市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文件,是哈尔滨“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十五”城市建设回顾“十五”期间,是我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变化显著的五年。
全市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和建设现代化北方名城、生态型园林城市的总体部署及发展要求,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增强载体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特色品位为突破口,围绕“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契机,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路桥、水、热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了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实施了改善百姓生活质量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基础设施总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市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增强。
“十五”五年,我市城市建设完成投资499亿元(其中住宅投资完成330亿元),是“九五”的2.2倍,为“十一五”城市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城市路桥建设。
按照完善路网、提高通行能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的总体思路,以建设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为目标,先后实施“5路10桥”、“8路14桥”、“7路2桥”等一批路桥重点工程。
续建完成了二环北线改造工程,形成了全长30.38公里、连接6个行政区的二环快速干道体系;新建了尚志——海城跨线桥、道外十四道街跨线桥、怡园桥、乡政桥4座大型桥梁、10余座人行过街天桥和保健路、长寿路、电塔街、松北区江湾大道等6条城市街路;综合建设了东西大直街、中山路、红军街、宣化街、东直路、民益街等10条城市主干街路,提高了道路内环网络通行能力;拓宽了花园街、田地街、南极街、景阳街、化工路、道外十四道街等12条“卡脖路”,解决部分路段“瓶颈”问题;打通了文昌街西段、乡政街、河松街、河洲街等11条“断头路”;改造了先锋路、哈阿路、哈东路、哈成路、二O 二国道等5条出城口道路,初步形成了成环成网、快捷畅通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
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一、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二、城市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增强区域与集约发展、中心区调整优化与新区联动发展的协调性;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落实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功能达到支撑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水平。
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创建“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现代大都市的构想,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功能完备、形象优美、交通顺畅、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和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能够举办各类国际性冬季运动会的城市和独具魅力的国际名城。
三、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第三章城市空间布局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北跃、南拓、中兴”。
“北跃”:江北地区以科技创新城为先导,以北国水城为带动,搭建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建设成为集科技、文化、行政、金融、奥体、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新城区。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77平方公里。
“南拓”:把哈南地区建设成为工业特色鲜明,新兴产业聚集,城市功能完备,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工业新城,成为拉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27平方公里。
“中兴”:加快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旧区改造及哈西、群力等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完善城市景观体系,再现浓郁的欧陆风情特色,彰显哈尔滨中西合璧的独特城市风貌格局。
二、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形成以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一个中心”,即哈尔滨市主城区,为市域中心城市。
十字型重点发展轴带指由滨洲—滨绥、京哈—哈绥铁路沿线的十字型城镇集合地带。
三大圈层结构由20公里、100公里和300公里为半径划定出核心圈、强辐射圈和拓展圈。
三个经济亚区分别为西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南部经济区。
三、主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一江”以松花江及其两侧湿地系统为主形成的主要生态廊道;“两河”以呼兰河、阿什河水系及其两侧绿地系统形成的生态廊道;“三沟”以何家沟、马家沟、信义沟水系及其两侧绿化系统形成的生态廊道;“四湖”以天恒湖、天鹅湖、长岭湖、太平湖及其风景区形成的生态区。
2、构建“一主六副”城市公共中心。
在道里中心区、爱建新城、道外“三马”地区、南岗中心区形成以行政、商贸、金融、信息、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主中心;在长江路一带形成以会展、行政、商住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学府路哈西地区形成以交通枢纽、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群力地区形成以金融、贸易、办公、商住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松北前进地区形成以行政、科研、教育、文化、休闲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松北松浦地区形成以科教、商贸、奥体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哈南新区形成以商贸、科技研发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
3、建设“五大产业基地”。
以哈南新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三大动力工业区、哈东工业区等现有工业基础,形成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哈南新区、利民开发区、松浦工业区、呼兰铁东工业区等形成绿色食品基地;以江北科技创新城建设为重点,并依托现有科技园区,向高开区、三大动力工业园、哈南新区、利民开发区等空间拓展,形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哈南新区、利民开发区形成医药工业基地;在高开区、哈东工业区、松浦工业区形成对俄科技合作和出口加工基地。
第四章主城区调整优化实施“四增四减”策略:“四增”即增加停车场和停车楼,增加绿地,增加现代服务设施等开放空间,增加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四减”即减少开发强度,减少人口密度,减少建筑密度,减少环境污染程度。
1、优化整合城市建设用地。
加大对旧城区改造的力度。
重点完善主城区配套服务中心建设,降低不必要的长距离生活出行;严格按照规划完善旧城路网格局,打通断头路、卡脖路,提高道路网络整体服务水平;完善公交线网布局和静态交通配套设施,提高旧城区公共交通和公共停车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加速旧城区有污染占地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搬迁工作;加强环境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充实和完善文、教、体、卫以及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的保护,保持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文脉的一致性、延续性。
2、确保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
按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房不同的布局原则,主要在哈西、机场路、三大动力、道外中部、松浦、平房老城区等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地区进行廉租房建设;在群力新区、保健路地区、南岗开发区、道外东部地区、哈南新区、前进片区、平房北厂地区进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在群力新区、哈南新区、松北科技新城地区、新香坊地区及旧城局部地区进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在群力新区、哈西地区、保健路地区、新香坊地区、前进片区、哈南新区等地区进行限价房建设。
3、以“疏解主城、提升环境”为目标,科学确定各分区开发强度对主城区用地按照高强度控制区、中等强度控制区、中低强度控制区和低密度区四类区域进行分类控制。
高强度控制区集中建设高层建筑群和标志性高层建筑,建筑密度30%—50%,容积率3.0—5.0,绿地率25%以上。
中高强度控制区以多层、高层为主,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建设。
建筑密度35%以下,容积率1.7—3.5,绿地率25%以上。
中等强度控制区以多层、中高层为主,邻近城市干道和局部地区,可布置部分高层建筑,建筑密度20%—30%,容积率1.5—3.5,绿地率30%以上。
中低强度控制区以多层为主,局部地区根据需要布置少量高层建筑,建筑密度15%—30%,容积率0.5—1.5,绿地率40%以上。
以工业、物流仓储为主要功能的中低强度控制区,建筑密度大于30%,容积率不小于0.5,绿地率不大于20%。
低密度区中城市生态廊道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10%以下,容积率控制在0.3以下,绿地率50%以上;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建筑用地控制在3%以下,严格保护和控制核心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景观,容积率不得大于0.5。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保护重点以保护近代历史文化遗存及保持和发展20世纪初形成的城市风貌特色为主,重点保护城市形态、城市格局、传统风貌、历史建筑等,继承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
重点保护老城整体格局与风貌,严格控制老城建筑形态与色彩及老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护好城市传统轴线、建城初期的传统道路格局。
历史保护内容分三个层次,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三是城市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
重点保护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风貌特色,即13个历史文化街区、5个历史风貌区、77处文物保护单位、245处历史建筑与174处拟定历史建筑及其历史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强中央大街、道外传统商市、红军街-博物馆、花园街、文庙、极乐寺、亚麻厂、太阳岛、萧红故居、石公祠、哈飞家属区、东安家属区、斯大林街等13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