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最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总体城市设计可修改文字

群力新区的发展定位
➢发展驱动力分析
中心城区产业 与人口的外溢
2
1
位于哈大齐工业
走廊和城市对外
发展
交通的重要节点
驱动力
城市深厚的科研
教育资源基础
3
4
迎宾路开发区的
快速发展以及对Βιβλιοθήκη 服务业的需求群力新区的发展定位
➢目标
•群力新区将成为哈尔滨最具国际意向的
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塑造: 哈尔滨的城市新名片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创新示范区 充满现代活力的远东最佳商务区 世界一流的寒地生态居住区 东北亚国际文化交流区。
区的过渡地带
•良好的通达性 •城市对外的联系节点
综合区位分析
➢时间的区位-发展阶段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30.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342
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6.4∶35.3∶48.3,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重超过城市第三 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8.1亿元,新兴的商务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等增长 迅速;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公共交通结构分析图
➢道路交通系统 •坚持公交优先策略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道路系统结构分析图
•保证车行顺畅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建筑密度控制分析图
➢建筑密度控制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土地开发强度分析图
➢开发强度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开放空间系统分析图
➢开放空间系统 •全区性开放空间系统 •社区性开放空间 •邻里性开放空间 •庭院半开放空间
群力新区位于城市西南侧,松花江南沿岸,高低漫滩衔接地带。 滨水,位于城市上风向、上游,地下水丰富,水质好。
发展机遇
•城市滨水区设计开发
•松滨水地区是城市一个非
哈尔滨城市规划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绿色 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挖掘和传承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文化 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具体规划愿景
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
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 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
工业区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居住区
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居 住品质。
文化旅游区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产 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
加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建 设,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便
利性。
道路交通
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 通行能力和效率,缓解城市交 通拥堵。
绿道网络
建设绿道网络,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通道,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
05 产业发展规划
现有产业分析
工业基础雄厚
01
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涵
盖了能源、机械、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
农业资源丰富
02
哈尔滨地处东北平原,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农业资源,是国家和
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心、哈尔滨市呼兰区文化体育中心等。
03
文化体育资源配置
哈尔滨注重文化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优化
了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提高了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0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与修复
湿地保护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最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

哈尔滨市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哈尔滨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既是开发区二次创业的第二阶段,又是开发区争创全国一流的关键期。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深入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开发区,推进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商务部、科技部和省市有关“十一五”发展的规划和要求,特制定哈尔滨开发区第十一个五年经济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国家级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于2001年12月合并,这标志着哈尔滨开发区发展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十五”时期是开发区二次创业第一阶段,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
五年来,开发区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发展集中区,努力提高自有经济比重,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龙头带动作用;狠抓招商引资这个中心,努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省市对外开放窗口作用;重点发展集群经济,努力壮大主导产业的规模,积极发挥省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努力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和企业发展服务水平,积极发挥省市投资服务高地作用;重点发展孵化经济,努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挥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作用,全面超额完成了二次创业第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从2003年起,开发区集中区产值连续三年翻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近两年在科技部和商务部的排名稳步上升,为开发区“十一五”发展和全面实现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
按全口径计算,“十五”期间开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
其中,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1亿元,占哈尔滨市的11%,是2000年末的3.8倍,是两区合并之初的2.65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99%。
哈尔滨市明年拆迁规划方案

哈尔滨市明年拆迁规划方案1.引言1.1 概述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拆迁工作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
明年拆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哈尔滨市明年拆迁规划方案进行全面解析和讨论,旨在揭示其背景、重要性以及具体内容,以期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倡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文章结构部分将会介绍整篇文章的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让读者对文章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首先将简要介绍文章的大纲和目录,然后详细说明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讨论重点,以及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和连接。
通过文章结构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布局和逻辑,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的主旨和要点。
1.3 目的明年拆迁规划方案的制定旨在为哈尔滨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保障。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更好地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明年拆迁规划方案也旨在保障广大居民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通过合理安排拆迁安置和补偿政策,以及规范拆迁程序,可以有效解决城市改造中的社会稳定问题,确保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明年拆迁规划方案的制定对于哈尔滨市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正文2.1 哈尔滨市当前的拆迁情况哈尔滨市当前的拆迁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复杂和紧张的。
随着城市发展和改造的加快,许多老旧建筑和农村村庄面临拆迁的命运。
在城市区域,一些老旧的住宅楼、工厂厂房和商业综合体已经被列入拆迁范围,并且已经展开了一些局部拆迁工作。
同时,农村地区也存在一些村庄需要进行拆迁,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在拆迁过程中,一些居民和村民表示不满和抵触,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居住地或祖辈的老宅。
最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汇编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规划范围:
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
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
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构建“一主六副”城市公共中心。
3、建设“五大产业基地”。
主城区居住用地用地规模及布局:
至2020年,居住用地面积为1290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8平方米,规划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35平方米。
形成21个居住片区,重点建设群力、松北等居住新区。
主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目标:
以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商贸、信息、金融、交通、科技、文化的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完善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全力推进“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建设。
在大力改造、提升老城区商贸金融中心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发展空间,重点建设行政、商务、文化、科技创新等新城市中心,逐步健全城市中心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多中心发展格局。
主城区工业用地布局:
1、实施“退二进三”、“退二进绿”。
2、主城区完善、提升、新建8个工业区:三大动力工业区、哈东工业区、道里西部地区(含高开区)、哈南新区、江北科技园区、松浦工业区、利民开发区和呼兰铁东工业区。
3、规划5大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医药工业基地、对俄科技合作和出口加工基地。
主城区仓储用地布局:
建设龙运、新香坊2个大型物流园区,新建哈东陶瓷建材、哈南工业新城、松北绿色食品、松浦、利民5个中型物流中心,结合现有仓库,整合或新建5处大型现代仓储物流集中区。
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至2020年,形成“环状-楔形放射-格网”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网络系统。
主城区绿地率达到38%以上,公共绿地面积4692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59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平方米。
主城区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在继续完善“两轴、四环、十射”路网格局的基础上,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越江通道建设。
江南地区以环形加放射型路网为主,江北地区以方格网为主,形成混合式路网格局。
主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规划中心和固定避难疏散场所64个,包括防灾公园、广场、大专院校和体育场馆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
以保护近代历史文化遗存及保持和发展20世纪初形成的城市风貌特色为主,重点保护城市形态、城市格局、传统风貌、历史建筑等,继承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