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
哈尔滨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及其圈层结构

哈尔滨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及其圈层结构作者:刘向阳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第16期摘要:本文在剖析影响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了其空间地域范围,同时对哈尔滨都市圈的圈层结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都市圈;地域范围;圈层结构;哈尔滨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都市区、圈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地域发展的主要形态。
随着地区发展的宏观背景及自身条件的改变,哈尔滨都市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与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相比,城市化速度明显缓慢,城市化动力严重不足,需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和调控。
在此背景下,研究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地域范围、圈层结构及其地位,对于提高哈尔滨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解决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哈尔滨都市圈基本概况哈尔滨都市圈土地面积34882 平方公里,2006年底总人口868.1万人(表2-1),占全省总人口的22.7%,其中,非农业人口 575.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66.2(高于全省 52.6%和全国 40.5%的城镇化水平)。
总人口中哈尔滨城区总人口472.8万人,外围县市总人口395.3万人。
哈尔滨都市圈人口密度为 249人/平方公里,呈东低西高态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和交通干道沿线地区。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卫星城为重点,一般建制镇和集镇为支撑的三级城镇体系格局。
2006 年底哈尔滨都市圈生产总值为2672.8亿元,其中哈尔滨中心城区占78.34%。
实现工业增加值40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118.3亿元。
哈尔滨都市圈是黑龙江省的经济核心区,2006年底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0%,占全国的1.3%。
都市圈人均 GDP为 30789元,高于全省16268元和全国15973元的平均水平。
哈尔滨都市圈以占全省 7.7%的用地,容纳了 22.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3.0%的GDP。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工作探索与实践

十五 期间. 迈进新世纪的哈尔滨市和全国
一
组织编制完成 了 《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 划 (0 4 2 0
—
样 ,经济快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加速 .城市面 别是 国家实施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和加大 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等政策 沿边开放 以及对俄
松北 区 总体 规 划 ,江 湾 分 区 规 划 ,群 力新 区总 体
规划 师。
【 收稿 日期】2 0 — 7 O 6 0 —1 8
维普资讯
8 落 潜篷 o 尸 引G El 2 一哥 l L N 、 { T 至兰 只 , E
60
A nnl 8ar 0f t ve r Y e h
2 2 年 ) 各 区分 区规划;完成了控 制性详细 00 > 8 一到了 6 % 辩 萍 漕 莉 规划 4 2片 14 m ,覆盖率达品 斟8 2监H城区 鼹 4k 可开发建设 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已超过 了 9 % ;完成 了 《 0 哈尔滨生态型园林城市 绿地 系统
的服务方式 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方式 转变 由相对粗 放式 管理 向集 约化管理 方 向转 变 实施 科技兴规,服务兴局 的战略 ,创造
的城 市 规 划 工作 进 行 了展 望
【 关键 词 】 城市 规 划 ;实 践 ;成 效 ;展 望 ;哈 尔滨
RE SEARCH AND PR ACTI CEOFURBAN A N PL —
划学会理事 博士 研究员 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是坚持宏观 中观 微观 规划相结合 把
1 实践篇
十五”期 间, 在省 市领导的关心 ,重视和 支持下 , 哈尔滨市城市规 划工作 以 ” 三个代表 重 要思想为指针 ,认真贯彻国务院 《 关于加强城 乡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一面坡镇规划说明书

尚志市一面坡镇总体规划说明书(2005—2020)尚志市一面坡镇人民政府尚志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室二00五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规划的依据、原则、思路与期限 (1)一、规划依据 (1)二、规划原则 (1)三、规划思路 (2)四、规划期限 (2)第二章历史沿革与自然概况 (3)一、历史沿革 (3)二、自然概况 (3)第三章镇域现状 (4)一、社会经济基础 (4)二、村镇建设现状 (6)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8)第四章社会经济分析 (9)一、宏观地位评价 (9)二、发展优势潜力 (10)三、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12)第五章镇域规划 (13)一、发展目标 (13)二、村镇体系规划 (15)三、村屯建设规划指导措施 (16)四、公用工程设施与环境规划 (18)五、产业发展战略 (18)第六章镇域现状与存在问题 (20)一、发展规模 (20)二、用地布局 (21)三、存在问题分析 (24)第七章城镇规划目标性质 (26)一、规划指导思想 (26)二、发展优势 (27)三、发展目标 (27)四、用地发展方向 (27)五、城镇性质 (28)六、发展规模 (28)第八章城镇规划布局 (29)一、总体布局与结构 (29)二、居住建筑用地 (30)三、公用建筑用地 (30)四、工业仓储设施 (31)五、交通道路 (31)六、绿地系统 (32)七、城镇空间景观 (33)第九章公用工程设施 (33)第十章环境保护及防灾规划 (35)一、环境保护 (35)二、综合防灾规划 (36)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36)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措施 (37)第一章规划的依据、原则、思路与期限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4、《黑龙江省村镇规划定额指标》5、《哈尔滨市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6、《哈尔滨市总体规划》7、《哈尔滨市大都市圈规划》8、《哈尔滨市城镇体系规划》9、《一面坡镇总体规划》1997年二、规划原则1、市场经济原则。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为实现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一体化、合理调配区域产业布局、使哈尔滨及其周围地区互动联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开展了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工作。
成果已通过省专家技术委员会及国内高层专家论证会的鉴定。
点击图纸放大一、发展定位1、国际定位:在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交往与合作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富有重大影响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2.国内定位:我国与东北亚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国际大通道和协调枢纽,东北地区城市群体中的主要核心群体。
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3.省内定位:黑龙江省省域经济、城镇发展的核心,为黑龙江省全面推行"Y"形和"T"形的点轴开发模式的中枢灵魂,在促进全省的"南联北开"的发展战略中起关键作用的城镇群体。
二、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成为等级优化、类型完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化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这一区域性国际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三、规划范围哈尔滨大都市圈是指《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肇东市、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青冈、庆安、明水、绥棱、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0平方公里。
四、发展规模1999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20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27万,绥化部分493万2005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85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65万,绥化部分520万2020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620万,哈尔滨部分总入口1050万,绥化部分570万五、城镇体系发展目标促进城市规模结构合理化,城市类型完备,实现城市规模等级优化;完善城市职能结构,实现有序分工,功能互补;调整城市群体的空间结构,实现合理布局,促进大都市圈城市群体向网络比方向发展;协调规划和合理建设,完善大都市圈内的大型基础设施,提高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印经济效益。
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研究

结 合 国 内外 研 究 成 果 ,本 文 主 要 采 用 周 边 县 市 与 中心 城 市 之 间 的 经 济距 离 、引 力 以及 场 强 等
三 个 指 标 来 界 定 哈 尔 滨 一 小 时 经 济 圈 的 空 间 范
围。
1 经 济 距 离 。这 里 涉 及 到 两 个 概 念 :通 勤 距 .
为 哈 尔 滨 一 小 时 经 济 圈 的构 建 奠 定 了 一 个 非 常 好
的基础。
二 、理 论模 型
关 于都 市 圈 空 间范 围 的确 定 , 国外 通 常 采 用
以下 三 大指 标 :一 是 根 据 中心 城 市 人 口以及 非 农
式 中 :Y为城 市 间 的 引
交通工具组合 高铁 权数 O L 06 . 0 国道 、铁路 00 . 9 国道 10 . 0 高铁 、省道 07 .5 铁路 08 5
县 、延 寿 县 、肇 东 市 、安
达 市 、杜 尔 伯特 蒙 古 族 自
治县 海林市 等 l个地 级市市 区及所 辖 9
木 斯 三 市 的通 行 时 间 缩 短 为 1 小 时左 右 。 这 就 个
济 落差 ,对城市 间通勤距 离进行修正后得 到的距 离 。 主要 反 映城 市 之 间经 济 联 系 的强 度 。 经 济 落
改革开放30年哈尔滨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及规划方法的转变_李晓娜

哈尔滨市全市土地面积仅为 1637 平方公里,到 立与规划方法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工 化名城,我国东北北部经济、政治、贸易、科技、信
2007 年土地面积增至 5.3 万平方公里,增长了 作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规划多元、规划方法由被 息、文化、旅游事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本轮城
32.4 倍;全市总人口数由 1978 年的 782.95 万 动转向主动。
1.1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管理好”。同年 9 月,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成 迁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 立,城市规划进入了恢复阶段,并进行了改革开
2.1 总体规划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改革开放的 放后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年)(即建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市总体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区用地 252 平方公
人,增加到 2007 年的 987.37 万人,年平均增长
1994 年国务院确定哈尔滨市为第三批国家 里,城区人口 326 万人,进入了高密度城市的形
6.81 万人。此外,哈尔滨的社会事业在这 30 年中 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市于 1997 年开始实施《哈 成期;确定了城市向着南及西南方向发展“,形成
日伪殖民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受制于日本的侵华 思想解放、内容不断充实。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 2003 年哈尔滨又率先在全国编制了 《哈尔滨市
政策,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均带上了强烈的军 始,城市规划主动来适应规划大背景的变化,城 域城镇体系规划》。
事色彩,成为了发动战争的军事据点。新中国成 市建设的模式强调工业发展与居住项目并行,到
都市的蜕变,成为了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重 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改变分散建 轮总体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区用地 250 平方公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百题问答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百题问答甜甜冷可儿3位粉丝1楼一、城镇体系规划1、哈尔滨市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范围是什么?答案:哈尔滨市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是行政区划的范围(8个区、11个县)。
2、城镇化水平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3年哈尔滨市域城镇化水平为48.1%。
预测哈尔滨市域城镇化水平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多少?答案:2010年城镇化水平是60%,2020年是70%。
3、哈尔滨市域的空间布局结构是指一主一次两个中心为极核,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其中的十字型交通干线是指什么?答案:滨洲—滨绥,京哈—哈绥铁路4、市域提出了“两干两环十辐射”的公路网建设,其中两干、二环、十射分别指什么?答案:同三线、绥满线,城市四环路、公路外环,十个出城公路。
5、本次规划在市区布局了四处重点风景区具体是指什么?答案:松花江沿岸、太阳岛风景名胜区、长岭湖风景名胜区、天恒山风景名胜区。
二、城市性质6、哈尔滨市城市性质是什么?答案: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三、城市规模7、哈尔滨市城市的人口及用地规模有多大?答案: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458.0平方公里。
四、总体布局8、概括哈尔滨市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是什么,其具体含义是什么?答案: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
“北跃”——建设松花江以北,呼兰河两岸地区,建成以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商贸居住为主,以医药、新兴工业、绿色产业为辅的生态型园林新城区。
“西扩”——开发群力地区、哈西地区、续建迎宾路集中区,建成集居住、商贸、体育、高科技、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南延”——发展平房地区,建成国家机械制造业基地。
“东优”——整合现有以工业为主的东部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迁出重污染企业,净化、美化阿什河地区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
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
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 、“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
“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
传统产业集聚区。
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集聚区。
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
农业产业化集聚区。
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
生态空间结构:
以山脉、水系、交通通道等为骨架,以山、林、河、田、湖泊等为要素,构建由一个外圈生态屏障、一条松花江景观轴带、两个环城绿化带、道路绿廊和河流蓝廊、三个区域生态绿核和多个生态绿心构成的都市圈绿地开敞空间。
1、一圈
由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余脉山体、中东部大青山自然山体、北部呼兰河湿地防护林、肇东三北防护林、南部拉林河湿地防护林
构成。
2、一带
指松花江沿江景观带。
3、两廊
风车状绿廊:哈五、哈阿、哈双、哈同、哈伊和哈大六条高速公路绿化带。
树枝状蓝廊:松花江一级支流(拉林河、阿什河、蚂蚁河、蜚克图河)。
4、双环
指哈尔滨三、四环路环城绿化带。
5、三核
东部区域绿核:由张广才岭西麓余脉山地丘陵构成。
中部区域绿核:由大青山一线山体、长寿、金泉和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组成。
西部区域绿核:由肇东三北防护林和草原构成。
6、多心
主要由风景名胜区、水库等构成。
旅游景区规划:
1、以哈尔滨市市区为中心的冰雪、文化和都市旅游区
重点发展哈尔滨太阳岛公园、冰雪大世界、东北虎林园、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斯大林公园等旅游区。
重点完善道里中央大街地区、索非亚教堂周边的环境整治工程,保护好犹太人公墓、活动遗址及平房区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
遗址等革命教育基地。
2、以尚志市为中心的冰雪、避暑、森林旅游区。
结合亚布力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3、以宾县为中心的二龙山度假、休闲、冰雪旅游区。
依托二龙山山水资源,建设四季可游、集休闲、度假、冰雪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胜地。
4、以阿城为旅游发展中心的文化、生态、冰雪旅游区。
依托深厚的金源历史文化积淀,保护好历史文物及遗址遗迹,建立阿城金源文化中心。
利用阿城东部丰富的森林及现有设施,开发森林生态游及滑雪运动等旅游项目,将阿城建设成哈尔滨东部综合性的旅游中心。
交通体系规划:
分层次组织区域交通网络;构建快捷的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筑以快速路和干道网为骨架,连接各市和主要城镇,具有方便配套设施,行车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圈网络化交通系统结构。
推进都市圈“一环为主”、“8字型”加“七条放射”的公路网总体格局。
一环为主。
指城市四环路,是都市圈中心的快速路,路长约50公里。
“8”字型。
其上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宾西、方台、呼兰、肇东、机场再到双城;下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宾西、宾州尚志、五常、拉林、最后到双城。
“8”字型的道路经新建和改造后不低于二级公路标准。
七条放射。
指哈大(绥满线GZ15)、哈绥(G301)、哈同(GZ10)、哈阿(GZ15)、哈五(G202)、京哈(GZ10)、哈尔滨—机场专用高速公路。
这些线路是中心城市哈尔滨连接各卫星城的主要辐射路,均为高速路或一级公路。
哈尔滨都市圈市政重点项目建设:
新建500kV永源变、肇东变、绥化变,扩建哈南变,形成四角环网,总容量为6051MVA。
新建220千伏变电所12座,形成环网供电,各县市电网规划远期电网目标网架为一县一座220KV双主变的变电所。
利用磨盘山水源和松花江作供水水源,同时建设各县市供水工程:磨盘山水库、二甲沟水库、亚布力水库、白杨木水库、幸福沟水库、巴彦县龙泉水库及水库相应的配套供水工程。
建设哈尔滨垃圾焚烧热电厂。
以松花江干流堤防消险加固为重点,提高团结、民主、新发、新农、宾县、双城松花江堤防、太平镇的太平村片坡堤防及依兰牡丹江旧水堤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群力堤段提高到100年一遇,其余城郊堤防全部达到20年一遇标准。
社会设施规划:
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水平,减少都市圈城与城之间、城乡之间居民的生活差距,最大程度地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舒适、
生态的社会设施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
建成社会设施齐全的、完备和谐的国际性大都市,既有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社会设施,又有为普通市民服务的社
区型生活设施。
卫星城。
配置完整的教育设施系统和独立的科研机构,面向全市服务;医疗卫生系统则安排市医院、中医院、康复医院、保健院;文化体育设施有少年宫、影剧院、科技馆、体育馆、体育场,面向全市服务;休疗养设施有敬老院、疗养院,面向全市服务。
重点城镇。
配置小学、中学、卫生医院、文化站、科技中心、体育场、敬老院等。
一般性城镇。
配置小学、卫生保健站、文化站、科技服务中心、敬老院等。
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1、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实现内畅外联
2、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
3、以强化多核心为重点,完善圈层结构
4、以建设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推进产业分区进程
5、以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
6、以文化、生态为重点,营造和谐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