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困惑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困惑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困惑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困惑及对策研究

[摘要]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仅使我国在经济上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催产了新的价值观。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使青年盲目的追求世俗文化,过分关注关系,人情和面子,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取向弱化。这一演进过程,把青年的价值观带入了迷惘,不安,彷徨的困惑境地。如何确立一种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的正确价值观,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知识性探索,也引起了每一个社会人的深思。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的命运,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尺度对实践的规范,驱动和导向作用是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确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立足于这样一个前提来讨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问题,其意义就不止是一种观念上的设计,还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引导一种更新的,更为合理的价值取向,一种贯穿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论探求。这对于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现状

要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现状,首先还得明确价值观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在对价值观的研究上,克拉克洪(clyde H.kluckhohn)、罗克奇(Rokeach)、施瓦茨(Shalom H.Schwartz)的定义最流行。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价值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生活。罗克奇(1951)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

从以上三位心理学家对价值观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共识:(1)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它是个体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结合体。(2)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3)价值观有对主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功能。(4)价值取向是个体内化了的价值观,对人的行动起调节和定向作用,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倾向。

由此可见,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既受自身民族文化积淀的影响,也受社会体制、政策及自然环境的变革的影响。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无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传统的体制,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一结果也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在此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当然是成长过程中的青年。

字串8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中国的巨大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变革给青年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它给青年带来价值追求新境界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价值观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促进青年主体意识成熟的同

时,也诱发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意识的滋生和膨胀;实践方式的变革在推动了青年发展,求知观念的更新的同时,也淡化了他们的人民群众观念和祖国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引起青年个性追求丰富化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人产生享乐主义和消费上的盲目攀比的意识;在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实现的条件下,青年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全球意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诸如抽象人性论,西方的民主和人权观也会随之在青年中传播等等。把以上现象归纳起来分析,可以看出,价值观的转变对当代青年形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冲击:

(一)、以己为中心

中国社会转型以来,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已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然而,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岗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有永久的最大利益。况且,有些社会美德,社会公德性的行为也是不可能用利益来衡量的。在社会发展中,利益是转移的,波动的,然而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出现,就会使价值认知失调,价值认知的失调会使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出现矛盾。

为了追逐以己为中心的最大利益,使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出现“热”和“潮”,每一次“热”和“潮”都会使一批人“发起来”,从而对其他人形成强有力的诱惑,出现了学校老师追逐“下海热”,公司员工频繁跳槽,出现为求职称的学术腐败,为求私欲的官场腐败。同时一些人的工作态度也令人担忧,由于没有利益,该管的事不管,该负责的事不负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工作应付的态度。这些现象充分证明了利己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在此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也已经或正被这种价值观所影响。

总之,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出现社会浮躁心理,社会整体责任心下降,公众意识下降,并有可能在思想和行为的相互影响中形成恶性循环,使这种社会的恶性发展诸如贪污腐败现象难以遏制。最为严重的是影响青年一代科学人生观的形成。因此研究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机制及其特点,对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追逐世俗文化

由于经济生活上的富足和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在当代广大青年的思想当中,有一种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所谓物欲化就是对物质过分崇拜,重物质,轻精神。使中国的传统美德,诸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逐步弱化,出现了重利忘义,物质欲、金钱欲压倒一切,精神反而成为物质的奴隶。这种物欲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人变得贪得无厌,使人过于强调金钱,使人认钱不认人,使人失去理性变得贪心不足,使人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非分欲望。在当今不但增长的青少年犯罪,不少女大学生卖淫事件都说明了物欲化倾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然而,对一些精神财富,对一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却越来越被当代青年所冷漠。他们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但却很少在塑造自我价值上下工夫。

同时粗俗化倾向也是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因素。不少青年举止越来越粗,说话越来越俗,行为越来越荒唐。他们会为自己所崇拜的明星之死而悲痛欲绝,但同时也会在一个权威教授的讲座下面呼呼大睡,他们不会为说脏话做脏事而脸红,反而会为与之相反的行为而不屑一顾。这种现象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自甘堕落,与“狼”共舞,如果处理得不好,它最终会把人

拖入猎人的陷阱,从而会使社会的思想中多出一些失足青年的忏悔录。

这种追求世俗文化以为时尚的社会现象一旦在青年人中泛滥开来,后果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一代或后几代人的命运,决定中国整代人的价值观倾向,并影响着在此决定下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关系、人情、面子

在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体系中,关系、人情、面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使自己推及扩展到家庭、亲戚、朋友,甚至家族和宗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广大的人际关系网、社会关系网、家族关系网。例如,在生活常常会听到“我是某某的儿子”,“我是某某的学生”,“我是某某的朋友”。并以此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向别人展示自己来历的不平凡,以求得到支持和关照。

这种注重关系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影响到了青年一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把关系当成调节社会生活的主角,从而理所当然地忽视了对自身的培养。现在很多青年在找工作时首先出示的不是自己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而是关系这一有力的招牌式工具。这样就使广大青年受制于寻求相互间的依赖,从而使自身在知识才干方面得不到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必将使社会的良性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中断。

关系和人情、面子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既然存在这层“关系”,当然也要顾及到这层关系下的情面了。台湾心理学教授黄国光(1983)在其所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威游戏》中提出了他的人情与面子模式,他认为,请客者由于某种原因找到资源支配者,如果事情办成就有面子,反之则没面子。而事情是否办成要取决与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人情与面子的背后的支持者则是这层关系是否牢靠是否有力。

关系人情面子的价值模式可以说是中国已经存在并逐步强化发展的一种价值倾向,并且中国现在不断滋生的集体腐败现象,家族官僚体系的庞大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这种价值倾向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后果将是对中国用人体制造成极大的冲击,把中国的发展寄托于一种人际关系关系网络,而不是人才网络,把青年人的成长推向一种寻求关系寄托而不是知识才能寄托。这不能不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自身价值取向的弱化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它对个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定向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有明确的,较高的价值取向。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就向世人宣布了他的奋斗方向,并决定着他最后理想的实现。台湾学者李亦园和文崇认为,价值取向不仅注重情感(affection),还注重认知(cognition)和方向(direction)

因此,理智选择和方向确定的介入使得价值取向具有了动态性的特点,也更容易导致某种相应行为的产生。在当代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中,自身价值取向的弱化趋势越来越明

显。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让人担忧,很多学生麻木地学习只不过是为了争得第一名的头衔和丰厚的奖学金,很少有人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奋斗方向并坚持下去。这就会使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积淀越来越少,而且没有自己的专长和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的缘故,也是大学生放弃本科学历,追逐硕士、博士学位的直接社会动因。

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或者说是学习理想越来越市场化、通俗化。他们疯狂的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找到工作或者为找到好工作而建立的一个跳板。很少有学生有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创业的理想或者更高目标的价值追求。而是把自己定位在能为别人所用就算万幸的不利地位。诚然,当今社会发展使得大学生数目越来越多,可以说是人才市场上大学生过剩。然而,整个社会人才市场依然人才奇缺,原因就是市场缺乏真正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并不一定就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因而如果大学生能够有更高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自己的知识、才能,打造自己的人生品牌。那么整个青年一代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能力就会不断上升,整个社会的发展才生机盎然,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才有希望。

(五) 虚无主义

所谓的虚无主义就是一种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这种思想正迎合了当代一部分青年鄙弃民族文化的精华,崇洋媚外的思想。使青年的社会公德心堕落,私欲横流,几乎到了难以遏制的地步。如,对别人的痛苦、路人的求援、社会的丑陋面,青年大多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完全没有爱心和社会正义感;随地吐痰,乱扔脏物,践踏花草,骂街,闯红灯,挤公车,抢座位,皆是青年缺德的寻常举止。

造成中国青年社会公德心堕落、缺德成风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当前社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真空、信仰危机和文化虚无主义;传统的思想信仰衰落了,而市场经济价值观又没有建立起来;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很低,没有公共概念的小生产习气浓重;官僚的言行不符与堕落刺激着公民的自私行为;理论与现实的悖离一旦被发现,一些人便以行为怪张,愤世嫉俗,放弃公德来反抗。

欲扭转公德心的堕落、缺德的现象,唯有全民族从我做起;同时,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进行文明道德规范教育,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价值观和现代中华文明。总之,要实行两个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传统道德转向现代人类文明。

(六) 灵魂的瘫痪

现在广大青年当中广泛流传有关人际关系的顺口溜:50年代人育人----比学赶帮;60

年代人整人---阶级斗争;70年代人防人----万马齐喑;80年代个人顾个人---人心散了;90年代人宰人---惟利是图;新世纪人面兽心----灵魂瘫痪。当然这段顺口溜有点儿偏激,但它却生动、尖锐、形象的反映了当代青年的道德水平在逐步下降,呈现“冷漠化倾向”。社会学家将之称为“旁观者冷漠”现象。这种倾向反映了当代青年普遍缺乏同情心,见义而不为,惟利是图。当今社会的青少年犯罪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受人关注和令人担忧。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念也越来越低俗化,似乎把见利忘义当作社会认可,相反把一些高尚的行为看作是另类,并处心积虑地推测其背后有不可告人的企图。青年人在普遍追求个性的同时,把个性的丑陋面暴露无疑。为了寻求个性的“酷”,许多青年制造各种各样奇特的发型,把好端端的衣服剪几个洞,以求与众不同。借助吸烟来显示个性化的风采,等。这些低俗的,反面的社会思潮正逐步侵蚀着当代青年的灵魂,使其灵魂瘫痪,这就使青年们对应该遵守的基本公德和道德,都显示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有的还采取极其玩世不恭的痞子式的反道德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中,道德失去了它应该有的制约作用,人们的行为无拘无束起来,最后只得借助法律这一强制手段来解决。

青年的命运决定着国家的命运,青年道德水平的下降导致整个社会道德低下。了解到青年一代的道德低下,灵魂瘫痪的现实,对我们深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青年价值追求的新境界

如何摆脱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的困惑,近几年来探讨甚多。许多学者从道德、法律、心理学等领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此,我们将从综合的层面提出几点对策。

(一) 转变自我实现方式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在实践中为自己设定满足自己需要,发挥自身才干和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和社会价值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实践实现这一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的自我实现从本质上是人们把来自社会要求个人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外部动力,转化为主体内部动力并形成相应的个人发展的价值目标,然后在实践中自觉实现这一目标,达到发展自己水平,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着的生活和成长需要的现实生活。然而,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当代青年中,普遍存在一种试图通过外部一些不光彩的途径,如关系、人情、面子、权谋等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这显然是不符合自我实现发展规律的,长此以往必将对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引导一种合理的科学的自我实现途径,就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树立鲜明的主体意识,平等和自由的交往意识的人格,以社会的客观需要为根据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使自我实现逐渐走向成熟。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个人价值,使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和平等协作的追求价值,完成价值,最终实现自我。

2.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取向。不要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实现之中,使其被动的满足自身需要。而应该努力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找准自我发展的主要价值尺度和实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途径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自我价值的更好实现。

3.青年一代应该把创造财富而不是拥有财富作为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主要不再金钱和财富,而是知识和能力。商海沉浮,股市起落,社会需求日新月异,只有知识和能力不会贬值,拥有知识和能力,就拥有财富。于是,青年也应该将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和实际的社会贡献看作是衡量自我成败的尺度。

总之,科学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价值观的形成将引导21世纪的中国青年成为一代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新型人才。

(二) 健全个人人格体系

当代青年所面临的价值观困惑当中有很大一方面是由于个体人格不健全引起的。当今中国,追求个性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似乎有一种遭受了几千年封建人格压抑之后的历史总爆发的势头。这样就形成了矛盾,一方面,青年要展示自己的个性,要突出自己反社会的反叛精神。另一方面,社会,群体,道德准则也有他自身的要求,包括对个人人格的要求。如果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要求不相符时,就会受到排斥甚至谴责。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如何引导青年在健全人格下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著名的心理学研究家邵道生提出了健全人格的五个发展原则是很值得借鉴的。

1.发展健全人格的“价值性原则”

人格的价值是指凝结在人格中的功效和作用,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人的人格价值来决定的。过去,我们将人格的价值过于强调定位于社会,为此,我们的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而现在又把人格的价值定位于另一个极端,使个人主义严重泛滥,出现了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膨胀。因此,必须将社会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很好的结合起来,再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又张扬了个性,就使得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2.发展健康人格的“道德性原则”

当代青年所出现的道德低下,灵魂瘫痪的现实,就违背了人格的道德性原则。人格就是要将人置身于一定的“格”之中,置于一定的规范之中,这就是人格的道德内涵。所以青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也就成为青年之所以有价值观困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本质上讲,青年道德滑坡是由于道德规范的意识的弱化,道德认知的不足,道德习惯的缺陷,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脱节。另外,也还存在着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外来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加强青年人格发展中的道德性,将是引导一种科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没一个青年都要认真对待,不能等闲识之。

3.发展健康人格的“主动性原则”

当代青年之所以会出现自我价值取向的弱化,无理想,无兴趣,无效用,消极的适应社会,都是由于把握不住“主动”的结果。当人失去主动时,人的行动就会失去方向,不知

从何努力,不知道从何奋斗,不知道从何创造未来。取而代之的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乏味,无聊。所以,作为承担新世纪建设重任的青年,一定要注意个人发展中的主动性,进去性和创造性,只要有了这种精神之后,才会朝气勃勃,祖国的发展才是前景无限。

4.发展健康人格的“和谐性原则”

由于在不良价值倾向的指引下,就会出现利己主义等不良心理特征,在行动中就会产生两了后果:一是外部环境的不和谐,与他人,群体,社会的文化关系不和谐,将会出现关系的紧张化,彼此之间将不会有温暖,友情,缺乏同情心和关怀心,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矛盾、冲突、斗争。另一方面,个体内部环境的不和谐,使道德与行为失调,思想与行动脱节,这就会导致一个人发展的的不健全。因此,要解决这对矛盾,一定要注意个体人格的和谐发展。

5.发展健全人格的“美的原则”

青年只有坚持发展人格的“美的原则”,才会在自身的行动中树立一个美的标准,从而使自己去克服行动中的粗俗的,低级的行为。

(三) 树立社会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

前面两个方面都是从从个体自身出发,要求和引导青年如何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但是,青年是社会的青年,也是人类的青年,青年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青年的价值观培养也要兼顾到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在青年的价值取向中,要增强全球意识和人类,要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要突破民族国家的狭隘视野,用世界的眼光来看问题。21世纪的青年必须有更鲜明的“全球”,“人类”的眼光,必须更善于把握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即发展自我,又对全球,人类的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意识,人类意识的同时,也更要更新和加强民族国家意识,祖国意识和人民意识。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适合祖国需要,人类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人民网调查专栏“态度”第三期 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现状,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国内专业民意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青年人的职业观、婚恋观和亲情观。在调查实施中,除了对青年群体(15~34周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外,也对非青年(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群体关于青年人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线上线下调查同步进行,时间为2013年4月12日至4月23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在世界各地因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次调查使用我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定义,即:15至34周岁的人群,为青年。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业观 当代青年择业不惧压力,看重工作发展前景;工作中有较强的上进心,虽然压力偏大,但对工作基本满意;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基本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职业理想,并为此作出努力。 (一) 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发展前景、稳定性和薪酬福利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是发展前景 (70.5%)、稳定性(67.3%)以及薪酬福利(60.0%),而工作压力小(27.2%)对青年择业的影响较小。

此外,男青年与女青年在择业观上存在显著差别。男青年认为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的发展前景,而女青年则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才是影响择业的最重要因素。 (二) 工作状态 1. 当代青年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工作态度需要端正

数据显示,78%的被访青年认为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有上进心是主流现象,六成以上被访青年认为多数青年能够在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踏实肯干”。 然而,非青年(注:指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认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混日子”是当代青年在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 当代青年工作压力偏大 调查发现,青年人的工作压力得分为61.8分(注:百分制,下同),属于中等偏高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在对比不同性别的青年对于工作压力的感受时,男青年比女青年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当代青年价值观变化现状及原因的几点思考

当代青年价值观变化现状及原因的几点思考 近十年来,中国的巨变为世人所瞩目,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就是随着这种经济步伐的加快,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其中尤其对我们的当代青年的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拥有青年也就拥有未来”,这已是社会的共识。加强对青年价值观念问题的研究,正成为转型变革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几年随着部队院校、医院非现役人员、聘用人员的逐年增多,他们已渐渐成为基层一线的主体,特别是他们年龄都不大,绝大部分都是80后出生,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成长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耳闻目染了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承受的各种诱惑也很多,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定位也呈现出多样化,部分青年人中对成功的理解存在偏颇,对人生定位存在错误的现象。今天着重谈谈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对目前青年人价值观的影响。 发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1、社会体制、经济体制转型以及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转变对青年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得青年思想观念中所形成的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效益竞争意识打破了青年安于现状、追求中庸的传统状态。在这种状况下,青年能站在社会价值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个人价值,正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当代青年求实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市场经济中特别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市场双方利己行为又使得当代青年对自己从小所受到的利他行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教育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相左,从而产生困惑不解、心理失去平衡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他们很快吸收各种各样的新思维、新观念,由此使得当代青年价值观出现多元矛盾,摇摆不定的状况。另一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的各种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了原有的旧的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体制,使在各种体制转型期的青年一时没能适应,从而产生价值观念的不稳定。如教育方面,高等学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建立的收费制度、自主择业制度。原本“双轨”——国家包培养、包分配变为“双自”——学生自己承担部份培养费用,自主择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一方面鼓励青年学生更加关注自我,自觉增强学习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迎接社会的挑选。另一方面,也更直接地影响和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心态,从生存角度出发,更注重实惠倾向。在校期间他们所从事的勤工助学活动,以弥补必要开支,毕业后把经济收入作为择业重要考虑依据在所难免。又如用工人事改革,这一改革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改革打破青年思想上既已形成的“铁饭碗”的观念,对其自身存在着危机感,因此,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以期能在改革大潮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更大发展。另一方面,就来难成为青年最为关注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下岗失业所造成的压力超过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青年除了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锻炼提高自身生存竞争能力外,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谋生的出路,一些青年在工作之余搞第二职业、做小本生意等等现象也就出现。 2、西方腐朽思潮还在影响当代的青年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指的是青年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 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青年的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本文将对青年人生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考察,来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及 其特征。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的脉膊。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一个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 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生价值观发生变

异而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设恶果的同时, 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 。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企分开到多种 经济成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 并进……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思考的光芒。 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段。一种代表 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年,主要特征是 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为主题;(2)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 、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3)1985年至1989年,主要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 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年至今,主要特点是人生价值观趋于现实(谢维 和,1993)。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经历五个

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 杨晓宇2013201633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这个定义包含判断的成分,反映出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从总体上看,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宏观上的价值观。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的分析看来,中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的权利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阳光气质和阴柔气质的得分和排名在被研究对象中处于居中位置,而不确定性规避得分较低,长期取向中国排名第一。这说明,我们国家整体的价值观念是传统与开放并存,重视集体,尊重一定程度上的等级,追求男女平等,注重节俭、持久与传统。但同时,一个集体中的个体价值观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 当代中国的年轻人(这里主要指80后、90后)由于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影响,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所以,在新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下,相比于我们的父辈、祖辈,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显得更加开放和灵活,当然有时候这种所谓的开放也是一种讽刺。 2014年3月28日,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榜榜首是“文章姚笛偷情被拍”。文章是中国优秀的青年演员,通过《裸婚时代》、《蜗居》、《小爸爸》等电视剧塑造的新好男人形象被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可,现实生

活中他也与马伊琍演绎着幸福的生活,所以文章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新好男人的代表,很多人说“文章都出轨了,让我们还怎么相信爱情?”。姚笛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青年女演员,通过《裸婚时代》、《失恋33天》、《新恋爱时代》等作品塑造了一个开朗、阳光、自信、漂亮、直爽的都市白领的形象,被大众接受和喜欢。我们常常会混淆虚拟与现实,会因为一部剧而喜欢上一个人,就像我当年迷恋《裸婚时代》时也想象着如果他们两个真的在一起那该有多好,只是现实生活中文章已为人夫、为人父。当这件事情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了,很多当年与我有一样想法的人都极力的反对,并放出“文章姚笛滚出娱乐圈”的狠话。我们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传统的操守观念让我们鄙夷破坏别人家庭的行为,唾弃对家庭不忠的行为。不过,微博上支持文章与姚笛在一起的也大有人在。有些网友说“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在爱面前无所谓对错”;有些人认为文章与姚笛很般配,本来就应该在一起;甚至有的网友认为马伊琍大文章7岁,早就成了黄脸婆,被抛弃是迟早的事;还有的网友比较可爱,认为这有可能是在为《裸婚时代2》作势宣传。当事人没有站出来澄清也没有发表任何言论,每天只有无数网友自说自话的猜测、愤怒或是坐等好戏上场。我们作为局外人对这件事情本身本没必要过分在意,但从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到态度背后价值观的差异。放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件事情应该很少有人会为他们说话,但在今天,年轻人追求所谓的自由,竟然会有那么多人持有“爱无所谓对错”的态度。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开放的,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

2020年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 【提要】“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王开岭 《精神明亮的人》)伊格诺贝尔奖的目的正是西方鼓励各种有些并不 符合实际生活需要的奇思妙想。反观中国的科技奖励,多是经世致用,为现世社会做出直接贡献的发明。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待想象力和 创造精神有不同的标准。这归根到底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导致的,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心态文化与行为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产 生差异的原因,并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一、综艺节目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奇葩说与美国艾伦脱口秀的异同 《奇葩说》由马东主持,开播以来邀请到蔡康永、金星、罗振宇、张泉灵、高晓松担任导师。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 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辩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备受争议的 话题,通过辩论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思考。《艾伦秀》是美国由CBS电

视台推出的一档热门脱口秀,主持人艾伦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 受青睐,2003年9月3日首播,自开播以来,该节目结合了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已获得33个日间艾美奖,成就显著。两档 节目都以轻松幽默作为节目的特点。下面从两档节目内容形式、主持 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异同点的对比,从此探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首先是两档节目的相同点:1.内容形式。从内容上艾伦脱口秀和奇葩 说多选用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作为节目内容。艾伦脱口 秀邀请奥普拉?温弗瑞、贾斯汀和帕丽斯?希尔顿等名人。《奇葩说》 同样邀请在媒体领域比较有名的人物作为节目导师。《艾伦脱口秀》 和《奇葩说》每期的话题多是贴近生活,是当下热点,也是广大群众 所关心的问题,如“没钱要不要生孩子”“小朋友被欺负了是应该鼓 励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伴侣的钱是不是我的钱”等,这些话题很容 易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将观众的真实生活以节目的方式呈现 并进行探讨,给观众一种很近的感觉,能抓住观众的心。摆脱了以往 节目以道理说教模式。而不是趾高气扬地在大谈阔谈在很高端的东西,开启说教模式。2.主持风格。主持人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受青睐,《艾伦秀》里的笑话和明星采访,几乎都是节目组的原创,加入 艾伦的个人生活。 《奇葩说》也一向因幽默而深受观众喜爱。这两个节目都把生 活中的问题拿到台面上辩论,是在幽默愉悦且大胆的辩论中将观点说出,从而起到道德引导等作用。3.商业宣传。《艾伦秀》,艾伦会在 节目中大篇幅做广告,但做得不叫人反感。艾伦不仅明目张胆地跟全 世界人做广告,而且她做得大家都想看。这无疑体现了西方的开放。 这与中国许多植入广告就有明显不同。在广告植入这一块奇葩 说也比其他节目做得好,为中国节目的广告植入开辟了一个先河,应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刘文亮 摘要:青少年价值观是青少年评判是非、荣耻、优劣的尺度与准则,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通过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等。为更好地研究青少年价值观,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概念的共识、方法的多元、对象的全面以及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综述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选择 正确的人生道路,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术界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界定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定义的差异和青少年划分的分歧。 1.价值观的定义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有两种。一是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为主。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这一界定较为经典。二是我国学者对价值观的界定。杨国枢(1994)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对学者们的价值观概念分析,可得出价值观的共有特点: (1)从价值观的表现上看,它既可能是一种个体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社会现象,还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的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 (2)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 (3)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上看,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在给价值观下定义时应该考虑这些特点。 2.青少年的界定 在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上,对于青少年的年龄划分存在差异。有些研究根据年龄的量(岁)来划分,把年龄为14岁~18岁、13岁~22岁、12岁~20岁的人规定为青少年;有些研究根据教育阶段来划分,把中学和大学阶段界定为青少年阶段,或把高中和大学阶段定为青少年阶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期起止年龄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我国的发展心理学一直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林崇 德,2002)。而西方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界定更宽泛一些,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

青年人该有怎样的价值观

青年人该有怎样的价值观?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人是国家希望之所在,责任之所在。青年人的价值观就是社会未来的价值观。那么,青年人到底该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呢?我们该成为怎样的人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呢?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句话不仅指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给了我们问题的答案。我们作为社会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孙中山为解民疾出国学医,眼见中国人民任人宰割而从医人改为医国。他一生致力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直至生命垂危仍不忘告诫同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鲁迅弃医从文,以笔舌战。他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立自勉,最后以“我以我血荐轩辕”树立起民族当自强的大旗。 无数仁人志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血肉谱写着对国家的情怀。而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应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爱国精神落实到生活中。我们应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激发自身的创造精神。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做口号,把将祖国建设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国家当做目标。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准备。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以爱岗敬业的态度实践着真知,在攻关的前十年有七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钟南山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积极在本职岗位发挥着党员的先锋作用。他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的确定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了“三早三合理”的诊治原则,成为了抗击SARS 的领军人物。 敬业即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座桥梁,若是没有每个石墩的坚守,便难以负载千车万人的流动:一个乐队,若是没有每个成员的努力,便不会有余音绕梁的乐章。我们当代青年更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勤恳恳,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和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蔡锷说:“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民间有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由此可见,诚信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经过漫长岁月淘沥而出的赤纯之金。 前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得褒姒一笑,最终失去诸侯信任。西夷犬戎大举攻周之时,任周幽王呼天抢地也无人来救。致使西周霸业凋零,生灵涂炭;后有商鞅“立木为信”赢得人心,最终得到人民支持。商鞅变法推行之时,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最终秦国强盛,一统中原。 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诚信是人生立身之本,是国家立业之本。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举诚信的火炬,传承诚信精神,让诚信的火焰燃遍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 友善是人类千古流传的玉石,以其岁月凝聚的光泽,闪烁着亘古不变的色彩。“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青年时曾遇到一位在桥头的老人,老人故意将鞋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还是毕恭毕敬的将鞋捡了上来,并为老人穿好。并由此得到了一本传说是姜子牙兵法的兵书,继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张良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终生。这份与人为善的德行,为他指点江山,运筹万里奠下了基石。 友善是一种风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海洋一般博大的胸怀。它把高尚与友情,忠实和勇敢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与人为善,乐善好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DOC 29页)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DOC 29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人民网调查专栏“态度”第三期 2013年05月06日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现状,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国内专业民意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青年人的职业观、婚恋观和亲情观。在调查实施中,除了对青年群体(15~34周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外,也对非青年(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群体关于青年人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线上线下调查同步进行,时间为2013年4月12日至4月23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在世界各地因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次调查使用我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定义,即:15至34周岁的人群,为青年。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业观 当代青年择业不惧压力,看重工作发展前景;工作中有较强的上进心,虽然压力偏大,但对工作基本满意;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基本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职业理想,并为此作出努力。 (一)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发展前景、稳定性和薪酬福利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是发展前景(70.5%)、稳定性(67.3%)以及薪酬福利(60.0%),而工作压力小(27.2%)对青年择业的影响较小。 此外,男青年与女青年在择业观上存在显著差别。男青年认为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的发展前景,而女青年则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才是影响择业的最重要因素。

(二)工作状态 1. 当代青年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工作态度需要端正 数据显示,78%的被访青年认为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有上进心是主流现象,六成以上被访青年认为多数青年能够在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踏实肯干”。 然而,非青年(注:指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认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混日子”是当代青年在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 当代青年工作压力偏大 调查发现,青年人的工作压力得分为61.8分(注:百分制,下同),属于中等偏高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在对比不同性别的青年对于工作压力的感受时,男青年比女青年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3. 青年对目前工作单位的满意度接近55分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人生思考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人生思考 ——人生到底要什么 姓名: 专业: 学号:

一、人生意义的反思: 季羡林先生说过:“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我想,对这样的芸芸众生来说,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同样运用到我们今天的大学生,高兴时和同学聚聚会,不高兴时也和同学聚聚会,有人终日泡在知识的海洋中,有人陷入感情的深渊难以自拔,今日炫炫富,明日打打游戏,累了睡一觉,赖了就逃逃课。这就是当今一部分大学生们的生活现状。我认同季羡林先生的话,人们的确是没有想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从古至今就没有中断过,人们前赴后继,不断的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多年前听到有人这样说:“人活着,本来就没有意义,应该自己给自己一个意义。”其实细细品读这句话,可谓是用心良苦。回顾人类的历史,在放眼当今社会,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仅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地说,30年前的中国,在人们的思想价值里只有“建设祖国”这一概念;30年后,在人们的思想价值里出现了无数的概念。概括起来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化。的确,多元化价值观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当今的现状,在这样的价值观体系里,应该说,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正因如此,人们对人生的意义的追求也就越来越丰富,或者说越来越模糊,再或者说越来越没有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讨论人生的意义就是唤醒那些麻木的人们,抽出一点精力来思考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认识到人生究竟要什么,这决定了我们所有行为的一切目的。

浅谈新形势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浅谈新形势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梁启超就在《少年中国说》里面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形成,指导他们对生活中的价值评判和追逐取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一、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主观方面: 个人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较浅。成长期的青少年,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缺乏对世情国情、社情民意的深入了解和亲身感受,缺乏真实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人与人不同的价值观,显得有些迷茫甚至手足无措。 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导致价值观不稳定,可塑性较强。青少年阶段大多数为在校学生,这是一批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维情感变化较大的人群,因此价值观也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和波动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青少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心理负担和思想负担也越来越大。对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吸收快,效应强,可塑性较高。这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提出的“一打婴儿”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充分说明了可塑性对于一个人的重大影响。 客观方面: 主要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价值形成;而学校是他们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场地,师资力量、同学关系、校园文化等都直接关系着他们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塑造,以及观念的形成。这里我想重点说的是社会,尤其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影响着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网络信息膨胀,势必会有些许封建迷信的歪理邪说、对党不满、崇尚西方的不良信息充斥在青少年眼前,这势必会淡化青少年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倾斜,从而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困惑甚至异化。 二、当前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成长期的迷茫性。成长都是伴随着阵痛——有多少突破和进步,就有多少汗水和艰辛。破茧成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论文摘要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的核心观念,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多元化态势。价值 多元化引发的是传统价值观的变迁甚或是重塑。价值多元化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价值 多样性选择的空间,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在价值多元 化背景下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先就价值多元化进行了简单的 分析,其次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 生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包括将大学视为社会化的场所,正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主体的 差异性和适当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评价标准等。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价值观引导 一、引言 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看作是一种行为动力,它对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学生价值观实质上指的是: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以及在生 活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实现自身价值,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能够让其明白自己人生和事业中的追求是什么、动力是什么。有相关研究表明: 当代学生的价值观的主要呈现出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由于他们在生 活中的经历不多,同时涉世不深,导致他们有时会在分析和判断问题时,不能做出正 确的选择,可见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价值观的多元化 具有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其往往会具有不一样的价值观。随着一个人的不 断成长,其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中,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 影响。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所处的经济地位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价值观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影响群体的行为以及整个组织 的行为。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各不同,则对于同一个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就目前 而言,可以将价值观大致地分为如下几种: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12级德育课 课题研讨论文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班级: 姓名: 2012年12月30日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摘要:价值观在人生的前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价值观不同,人生的目标就不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因他们所在的环境,文化内涵的不同所影响。 关键词:信念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其中包括人、事、物等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其中价值观对人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和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而一个国家中社会能否健康的发展,其中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关键是他或她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也因此对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们迫切需要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价值观是人们对待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关于社会关系是非曲直的判断。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怎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喊出的“认识你自己”,本质上已经包含着对人的价值的追问。而价值观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仍然存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冲突日益明显,使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安、迷茫甚至恐惧。富士康员工的连续跳楼事件、大学生甚至博士由于生活、情感的压力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还有屡治不绝的矿难等社会问题时有发生。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要求背道而驰。这更加促使人们关注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和自己所拥有的权利,迫使人们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价值所在。因此,研究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呼唤人们审视人的价值观,促进价值观的实现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方面, 目前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研究: 第一是文化层面的研究,第二是社会层面的中国人价值观研究, 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讨论;第三是从个体层面对价值观进行的探讨, 这一层面的研究多关注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个体自身因素的分析, 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自我概念、认知风格、成长经历、教养方式、习惯、人格特质等, 也侧重探讨了价值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价值观研究中,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 对相应概念与理论也进行了本土化思考, 并结合实证研究去尝试建构有关中国人价值观的理论模型。 二、中国人价值观的构成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现行的普世价值观,并深深的影响着青年一代。而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切入点,浅论对青少年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青少年价值观;必要性;意义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革新,网络等传播手段的普及,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并深刻影响到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主导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因此,加强青少年主导价值观的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马克思说过,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总是程度不等、形式不同地反映和揭示时代的各种矛盾,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革自身的形态。哲学以一种批判的、革命的态度与时代的现实生活保持联系,并在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日趋完善的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1 2020年5月29日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人民网调查专栏”态度”第三期 05月06日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现状,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国内专业民意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青年人的职业观、婚恋观和亲情观。在调查实施中,除了对青年群体(15~34周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外,也对非青年(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群体关于青年人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线上线下调查同步进行,时间为4月12日至4月23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在世界各地因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次调查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定义,即:15至34周岁的人群,为青年。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业观 当代青年择业不惧压力,看重工作发展前景;工作中有较强的上进心,虽然压力偏大,但对工作基本满意;对自己所从事 1 2020年5月29日

的行业有基本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职业理想,并为此作出努力。 (一)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发展前景、稳定性和薪酬福利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是发展前景(70.5%)、稳定性(67.3%)以及薪酬福利(60.0%),而工作压力小(27.2%)对青年择业的影响较小。 另外,男青年与女青年在择业观上存在显著差别。男青年认为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的发展前景,而女青年则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才是影响择业的最重要因素。 2 2020年5月29日

(二) 工作状态 1. 当代青年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工作态度需要端正 数据显示,78%的被访青年认为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有上进心是主流现象,六成以上被访青年认为多数青年能够在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踏实肯干”。 然而,非青年(注:指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认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混日子”是当代青年在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 当代青年工作压力偏大 调查发现,青年人的工作压力得分为61.8分(注:百分制,下同),属于中等偏高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感受到了越 3 2020年5月29日

青年价值观原因分析

二、青年价值观问题原因分析 经过上文对青年价值观的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和网络时代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青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有其产生的特定原因,以下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市场经济的影响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特点以及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市场经济自主性鼓励了自主意识的发展,青年更加追求自由以及自我的价值选择,也使得当代青年价值选择更为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质的区别,但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仍然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因而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价值观的冲突与价值失范问题。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标准模糊化、价值选择多样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驱动复杂化、价值观念现代化等特征。而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造成了影响,其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现出明显的二重性:既重视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惠,淡化空头政治,厌恶形式主义;既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又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既重视对金钱的追求,又信守“取之有道”的君子行为。总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受到了市场经济原则的导向,在矛盾与冲突中发展前进。市场经济越繁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就越多,市场经济给青年带来无限上升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无法避免的问题。在利益至上价值观熏陶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无形中加大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压力,由此看,市场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弊端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开创性的。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快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对当代青年造成巨大影响。独立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等思潮使得当代青年逐步抛弃集体本位的思想,而选择个人本位。 1自由主义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脉搏。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异而且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设恶果的同时,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企分开到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思考的光芒。 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段。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年,主要特征是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为主题;(2)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3)1985年至1989年,主要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年至今,主要特点是人生价值观趋于现实(谢和,1993)。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经历了五个时期:(1)70年代末,价值观的解冻、复苏期;(2)80年代初,价值观的批判、讨论期;(3)80年代中期,价值观的裂变、探索期;(4)80年代末,价值观的冲突、分化期;(5)90年代中期,价值观的筛选、重建期。 上述见解对当代中国青年人生观的发展作了细致而深刻的研究,但事实上各阶段或各时期之间往往很难作出如此细致的科学界定。特别是社会发生的变化与人生价值观变化之间的那种必然联系、那种标志性的相互作用体现得不够清晰。笔者的意见是分成两个阶段:(1)80年代,青年思考的主旋律“人为什么活着”;(2)90年代,青年思考的主旋律是“人怎样活得更好”。这样的划分似乎是以时间坐标为出发点,其实不然,笔者的意见恰恰基于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革。

浅析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时代变迁及其原因

浅析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时代变迁及其原因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10-1班费强20105828 摘要:青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进步,青年群体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从“五四运动”青年群体的觉醒,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新世纪初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青年都有其特殊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集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鲜明特征,其背后也有着特定的原因。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理想信念时代变迁 价值观问题一直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关注的问题,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其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并用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社会和群体而言,同一个群体往往具有一些相同或类似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比如说教师们的共同认识就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与文化,医生们就是救死扶伤,为人类健康服务等等,青年这个群体也是如此,青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而且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特征,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彼此之间对比鲜明。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离不开青年的思想、文化等主观因素以及社会大背景等客观状况,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青年价值观的历史变迁 (一)“五四运动”与青年的觉醒 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宗法统治以及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欺压,中国青年一直处于被压迫的状态,虽然有个别的热血青年,但整体上是处于坚冰之下,直到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青年的觉醒与思想解放,揭开了青年运动的序幕。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驱积极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民主与科学,倡导社会改革和文化进步,要求解放思想禁锢,学习外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青年的觉醒和青年运动的开展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和实践上的尝试,大批青年摆脱了思想桎梏,摆脱了生活的狭隘的圈子,开始意识带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对社会与青年,青年与人生等问题作了大量思考和探索,并积极投入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去。这一阶段的青年群体,都具有极大的热情,都有着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爱,为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为了民族的振兴,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个时代的青年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大于一切,可以牺牲自己报效祖国,这一阶段的青年,受到帝国主义的影响,大多提倡外国的先进文化、制度观念,在思想上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文化模式,学习西方的改革之路,在服饰、饮食音乐等方面也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