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元稹及其爱情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8讲-元稹《遣悲怀三首》

大家好,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一谈唐诗中的悼亡诗这一特殊而经典的题材,以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为核心,同时也会涉及韦应物和李商隐的悼亡诗。

一、元稹及其爱情诗

中唐诗人中,元稹与白居易合称“元白”。两人同时应试书判拔萃科,一生交谊深厚,论诗观点也大致相近,相互唱和之作很多。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元白诗、元白诗派,他们诗歌的体格也被以当时唐宪宗的年号“元和”命名,统称为“元和体”。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生于长安,自幼丧父,家境贫困,随母亲刻苦自学。贞元九年(793)15岁时即以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元年(806)28岁时,又举制科中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名列第一,除左拾遗,历监察御史,颇有直声,因得罪宦官,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改而依附宦官,在唐穆宗朝,官职不断升迁。长庆二年(822)44岁时官至宰相,但只做了几个月,就为时论所不满,出为同州刺史,转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后又任武昌军节度使。唐文宗大和五年,卒于武昌任所,时年53岁。

元稹一生,经历了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个皇帝,这五十多年正是唐王朝由开元、天宝年间的极盛转为衰败的时期,是一个复杂多难的时代。元稹和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诗,反映

了当时知识分子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走向衰败的趋势的愿望。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引陈绎曾语云:“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所谓“务欲为风俗之用”,就是希望以诗歌的方式干预现实政治。这是有其时代意义的。元稹的诗歌与白居易的诗歌从主题到风格,也都比较接近,白居易有《新乐府》,元稹也有《新体乐府》,白居易有《长恨歌》,元稹有《连昌宫词》。元稹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律讽、艳诗等十体,后人公认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新题乐府和艳诗这两体之中。当然,在总体成就上,元稹比白居易是稍逊一筹的。但是,在艳体诗尤其是悼亡诗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

元稹的艳情诗,多与其恋情有关。而悼亡诗则是专门悼念其亡妻韦丛的。都是属于唐代爱情诗歌中的不同题材。中唐是唐代爱情诗歌的繁盛时期,而元稹诗歌在推动唐代爱情诗歌的繁盛方面有突出的贡献。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爱情诗的个人化倾向。唐代中期以后的爱情诗,无论是题咏自己的爱情,还是吟诵别人的爱情,其对象逐渐由前期的模糊变为清晰。描写自己的爱情以元稹最为典型,他早年与所托崔莺莺的爱情,虽然没有结果,但事实是具体的,后来与韦丛的爱情,是非常真挚的,在元稹集中,留下了不少思念之作和悼亡之篇;描写他人的爱情以白居易《长恨歌》最为典型,这首诗把天子的爱情写得惊心动魄,缠绵悱恻,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叹赏,也赢得了不少文人的仿效。

二是爱情诗与爱情小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受小说叙事化影响的爱情诗,也向着通俗化的道路上发展。唐代将小说和诗融合在一起描写爱情的作品,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张鷟的《游仙窟》,这篇作品用了一万多字的篇幅,写了主人公河源出使途中的一次艳遇。被郑振铎先生称为“我们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恋爱小说”。中唐传奇小说兴盛,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崛起,传奇小说受到了各个阶层的喜爱,逐渐趋于繁盛。(1)爱情题材的小说融进了诗歌作品。如元稹的《莺莺传》融入他自己的作品《会真诗》,还融入了杨巨源的《崔娘诗》;(2)同样一个爱情题材或者爱情人物,有许多诗人咏叹。如白居易有《长恨歌》,陈鸿有《长恨歌传》;元稹有《莺莺传》,李绅有《莺莺歌》;白行简有《李娃传》,元稹有《李娃行》;白行简作《崔徽传》,元稹作《崔徽歌》。(3)爱情题材的小说对于诗歌产生了一些影响。爱情小说是爱情题材的载体,中唐爱情小说的繁盛,使得爱情题材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一方面为诗歌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诗歌的叙事手段提供了参考的技巧,我们阅读《长恨歌》等诗的诗化故事式的描写,就可以体会到爱情小说对于诗歌影响的痕迹。

三是爱情诗艳丽化的特点,在唐代诗人中,元稹是最擅长写作艳情者之一,他不仅写艳诗,而且还写小说《莺莺传》。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 元稹的艳诗与他的婚外恋有关,而婚外恋更是唐代爱情诗表现最多的素

材之一,且远远超过与正式配偶相关的爱情诗。元稹这方面诗作最著名者是《会真诗三十韵》。

附:《会真诗三十韵》: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栊。宝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浦,将朝碧帝宫。因游李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清镜,残灯绕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警乘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度,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悼亡诗本来是生者为死者而写的悼念之诗。魏晋之前并没有“悼亡”之名,潘岳写了《悼亡诗三首》,开了写作悼亡诗的风气,从而也使“悼亡”诗特指悼念亡去的妻妾而言。唐代写悼亡诗最著名的诗人有韦应物、元稹、李商隐三人。后来词体文学繁兴之后,宋代的苏轼、贺铸、清代的纳兰性德等也都有著名的悼亡词。

艳情诗与悼亡诗,在情感的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生命中一种情感体验的呈现。在古代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这两者事实上并不矛盾,只是对象不同而已。当然,对象不同,毕竟也会造成一些差异,一般来说,艳情诗的特色在“艳”,而悼亡诗的特色在“悼”,诗中的语气轻重,也往往会有一些不同。而这些特征,可以说,都是从元稹的悼亡诗开始奠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