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uenza-感冒
如何预防伤风感冒

如何預防傷風感冒耳鼻喉科柯政郁醫師傷風,又名感冒或普通感冒(common cold, colds),有別於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傷風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包括鼻病毒(rhinovirus)、冠狀病毒(coronavirus)、呼吸道融合性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及一些腺病毒(adenovirus)、腸病毒(enterovirus)、副流行性感冒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其中鼻病毒所引起的比例佔1/3到1/2,鼻病毒至少有100種以上,只感染人類及黑猩猩,在接近鼻子溫度的33℃環境下,生長得最好,潛伏期很短,2到4天,一般疾病持續7天左右,好發於秋冬季,症狀包括喉嚨痛、刺激感、鼻塞、打噴嚏、流鼻水、輕微頭痛、畏寒及倦怠,只稍微或沒有發燒。
若是冠狀病毒所引起的,在小孩子也會引起胃腸炎。
呼吸道融合性病毒在成人引起的再次感染,類似鼻病毒引起的症狀,但它卻是小孩和嬰兒主要的呼吸道致病原,起初症狀類似感冒,但後來會引起嚴重的肺炎、細支氣管炎及氣管支氣管炎。
腺病毒佔成人感冒的2到5%,除了引起類似鼻病毒的症狀外,會伴有發燒、發抖、肌肉痛等,其中第1、2、5、6型主要發生於1歲以內的小孩,也是腺樣體及扁桃體內最常發現的病毒;第3、7型也會引起結膜炎、頸淋巴腺腫。
腸病毒的寇沙基病毒(coxachievirus) A10、A21、A24、B3型也會引起感冒,其他型還會加上口咽部的水疱、潰瘍;手、足部的水疱樣紅疹;無菌性腦膜炎;胸壁痛;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甚至糖尿病、心肌病變等。
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較大孩子及成人,只引起非發燒性的上呼吸道炎,即一般的感冒;但在1歲以內小孩的初次感染,會引起喉氣管炎、支氣管炎,甚至細支氣管炎、肺炎,不可不慎。
至於流行性感冒較嚴重,很多人同一時期出現類似的症候:畏寒、倦怠,持續3天左右的發燒、肌肉痛、虛脫,以及上呼吸道黏膜細胞的壞死,併發症並不常見,很少數會出現肺炎、心肌炎、腦脊髓炎、Guillian-Barre氏症候群或雷氏症候群。
传染病学-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Influenza目前,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
这三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同属流行性感冒病毒,发病机制也相同,只是由于病毒的致病强度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所差异。
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流感病毒(i nfluenza virus)属于正黏病Array毒科(Orthomyxoviridae)。
1933年,Smith等人从雪貂体内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确定了流感的病原体。
1982年,我国学者郭元吉等分离出猪的丙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RNA病毒,由包膜和核壳体构成。
病毒颗粒的包膜表面有两种形态不一的糖蛋白突起:HA、NA,即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它们在流感病毒的感染、复制及扩散、传播、变异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病毒核蛋白和膜基质蛋白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Array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按照HA和NA抗原的不同,又将同型病毒分为若干亚型。
甲型根据H和N的抗原性不同分为若干亚型,H分为16个亚型(H1~H16),N有9个亚型(N1~N9)。
以甲型流感病毒威胁性最大,可感染人类及不同种类的动物,包括鸟、马、猪及海洋哺乳动物;而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毒则主要是人类流感的致病原。
甲型流感病毒大多呈球形,直径80~120nm ,有囊膜。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 ,在丙烯酰胺-琼脂糖-尿素凝胶上电泳可得到8个基因片断。
依其外膜血凝素(A )和神经氨酸酶(N )蛋白的抗原性,目前可分为16个H 亚型(H 1~H 16)和9个N 亚型(N 1~N 9)。
甲型流感病毒H1~H 3亚型和N 1、N 2亚型与人流感有关。
H5和H 7亚型通常只感染禽类,其中的一些毒株(以H 5N 1、H 7N 7为代表)所引起的禽类疾病称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influenza )。
已明确禽类能将上述毒株传染给人(主要为H5N 1、H 9N 2、H 7N 7、H 7N 2、H 7N 3),具有启动人类新的流感大流行的潜在威胁。
流感病毒

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
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即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 发生变异,或者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甲型流感病 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基因重组,出现新亚型,由 于人群对变异病毒株缺少免疫力而容易引起流感 的大流行。
Antigenic drift and antigenic shift
复习
• 病毒的大小、形态与结构。
Q:什么是H7N9?
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概
述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 病毒科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 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 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 的病原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 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H1N1 haemagglutinin "H"
neuraminidase "N"
H1N1
drift
low affinity = partial immunity
shift
high affinity = immunity
H5N1
no recognition
= no immunity
(三)培养特性
流感病毒能在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增 殖。增殖的病毒游离于羊水或尿囊液中, 用红细胞凝集试验即可检出。
5.变异性
• 形态结构变异:
–结核杆菌的L型:颗粒状、丝状
• 毒力变异:
–卡介苗(BCG):1908年,Calmette和Guerin 将有毒的牛分枝杆菌培养在含甘油、胆汁、马 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 毒活疫苗株,用于预防结核病。
• 耐药性变异: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某些感染禽类亚型 中的一些毒株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H5N1引起者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 传染源主要是禽类。潜伏期一般在7天 内,常为2-4天。
36
甲型H1N1流感
是由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所致 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H1N1是人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禽流 感病毒通过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而形 成的“混合体”。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为1-7 天,多为1-3天。需隔离热退后2天。
自然突变学说: 病毒自然突变与人群免疫力的选择
动物源学说: 人→动物→人 动物→人 基因重组→人
10
流行病学
( epidemiology )
11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动物 传染期约1周(潜伏期末到病后5天) 健康带病毒者因排毒时间短且数量少传 播意义小。
传播途径:
直接--空气飞沫为主 间接--污染物品
肺炎支原体肺炎:
起病缓慢,白细胞无变化 红细胞冷凝结试验阳性
链球菌咽炎:
咽痛明显; WBC↑
29
治疗
( therapy )
30
一般治疗 :
隔离(1w);休息;饮水; 饮食;卫生
对症治疗 :
退热:可予解热镇痛药 补液:适当补充能量及电解质等 止咳:止咳祛痰
31
抗病毒治疗:
金刚烷胺:抑制进入;甲型;不良反应多 奥司他韦:抑制NA;各型;75mg/bid×5d ABOB:抑制RNA聚合酶及蛋白合成 利巴韦林:抑制增殖;各型
流 感 肺 炎
肺泡透明膜形成
流感发病原理示意图
17
临床表现
( clinical situation )
浅谈流行性感冒的药物疗法

浅谈流行性感冒的药物疗法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导致流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医生在治疗时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一、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流感的发病主要由于流感病毒直接造成呼吸道粘膜细胞损伤所致,根据病变主要部位及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单纯型、肺炎型和中毒型等。
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侵入呼吸道,借助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吸附其上,神经氨酸酶同时作用于上皮细胞的核蛋白受体并与之结合。
侵入的病毒可在上皮细胞内繁殖,损害柱状纤毛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和腺体分泌,并导致上皮细胞的增生、坏死、粘膜局部充血、水肿和浅表溃疡等卡他性病变,这是单纯型流感的基本病变;如病变继续扩散到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支气管周围组织,可引起粘膜水肿、充血、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微血管栓塞、坏死、小动脉瘤形成和出血等,即形成临床上的肺炎型流感;如病变波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充血及脑组织软化等,即中毒型流感。
附着细胞表面的病毒可迅速扩散,侵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继而引起全身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流感起病急骤,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等。
1.单纯型最常见,主要症状有头痛、畏寒、高热、腰背及四肢酸痛、乏力等,高热常持续2~3d后逐渐下降,此后,呼吸道症状出现,如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
各种症状持续约1周左右。
2.肺炎型可由单纯型转变或直接发病为肺炎型,多见于婴幼儿、年老体弱者。
起病初同单纯型流感,1~2d后症状加重,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促发绀、咯血性痰、两肺湿啰音。
胸部X线检查见双侧肺野呈散在性絮状阴影。
少数患者可因心血管功能不全及肺水肿危及生命。
3.中毒型流感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引起中毒症状,临床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出现持续高热、昏迷、谵妄或抽搐、可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细胞数可轻度增加。
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学教学 ppt课件

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学教学 ppt课件
28
接种禁忌
对鸡蛋或疫苗其他成分过敏 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 慢性病急性发作期 急性传染病患者 精神病、严重癫痫和精神分裂症者 妊娠前3个月的孕妇 发热、感冒者
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学教学 ppt课件
接触史、发热、呼吸道症状和外周 血WBC计数下降 确诊要依赖病原检测
32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 病毒的禽类
传播途径:由禽到人,经呼吸道、 消化道、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儿童和特殊职业人群
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学教学 ppt课件
33
【临床表现】
因感染的亚型不同而不同 H9N2型:轻微上呼吸道感染 H7N7型:结膜炎 H5N1型:重型
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学教学 ppt课件
14
2、肺炎型流感:起病相似,但于发 病1~2天内迅速加重,分轻型和重型
轻型:症状较轻,无明显体征,X线 呈肺炎,1~2周后恢复。
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学教学 ppt课件
15
重型流感:全身衰竭、剧烈咳嗽咯 血性痰、呼吸急促,抗菌治疗无效。
双肺呼吸音低,满布湿罗音、哮鸣 音。
痰液分离出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学教学 ppt课件
病原学检查: ① IFA法检测鼻黏膜 印片抗原;② RT-PCR法检测呼吸 道分泌物RNA;③ 病毒分离:起病 3天内标本接种于鸡胚。
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 抑制试验
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学教学 ppt课件
21
【诊断要点】
流行季节、流行区 呼吸道症状轻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血WBC减少,病原学、血清学阳性
16
X线:肺部絮状阴影
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一、前言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据统计,流感每年的发病率为10 %一30 % ,其流行病学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然爆发,迅速蔓延,播及面广。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冬夏两季。
流感的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
流感病毒上有两种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 ) 和神经氨酸酶(NA )。
根据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 型。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常引起流感局部爆发;丙型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
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较快,所以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流感临床症状较重,起病急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且可以引起死亡,死亡者大多为年迈体衰、年幼多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对上述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是控制流感的主要方法。
人群通过感染或接种会产生免疫力,但对新的变异病毒株并无保护作用。
目前认为抗流感病毒治疗是流感控制的重要手段。
而早期诊断对开展有效的特异性病原学治疗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流感的高发区,20 世纪4 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有3 次起源于我国。
为提高对流感的早期诊断水平、早期开展治疗,减少流感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于广大临床医师使用的流感诊断和治疗指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一).临床表现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 一3 天。
起病多急骤,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发热通常持续3 一4 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 一3 周。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
(二).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是诊断流感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但在流行初期,散发或轻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
确诊往往需要实验室检查。
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流行性感冒 课件

流行性感冒课件流行性感冒(Influenza,也被称为流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它通常通过空气传播,例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周围的人。
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例如H1N1和H3N2,这些亚型是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种类命名的。
流感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病毒后的一周内出现,但有时也可能在感染后长达两周的时间内出现。
流感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例如普通感冒和RSV呼吸道病毒感染,因此诊断流感需要医生的诊断和实验室检测。
流感的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感染流感的风险,并减轻流感症状的严重程度。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经常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避免拥挤的场所等,也可以帮助减少感染流感的风险。
流感的治疗通常包括休息、饮食均衡、保持水分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流感症状,例如发热和咳嗽,但这些药物并不能治愈流感。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总之,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但通过预防和及时治疗可以减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风险。
如果大家怀疑自己感染了流感,应该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流行性感冒健康教育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因此每年的流感疫苗都会针对最有可能流行的亚型进行预防。
除了接种疫苗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例如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悬浮在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感染。
此外,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
由于流感病毒的存活能力较弱,一般的清洁和消毒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
对于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来说,流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