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

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这些矿物需由海水或盐湖里的卤水经强烈蒸发形成,怎么会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呢?科学家推测,6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被切断,导致地中海水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晒盐场”,从而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科学家将这些生活在海底下部岩石里的微生物群称作“深部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储库,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

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以保证钻探船的稳定)。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这次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中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孢子。这是一种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水池和稻田里。5000万年前,这些植物居然漂浮在北极的水面上,这表明当时的北极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碳,因此可以说,北冰洋底具有重大石油前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船成了海洋科学的“航母”,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1998年,我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当时提出的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沉积记录,这是当时西太平洋海区的最佳长期沉积

记录。科学家由此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这一发现为探索气候变化打开了新途径。也使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开辟了17个钻探站位,为人类认识南海深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纵波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的现象,后来被人们证实,这一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

B.在莫霍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

C.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D.1999年,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为科学家发现气候演变的长周期提供了帮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莫霍计划”考虑在水下钻穿地壳。

B.科学家从地中海海底以下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石膏和岩盐,推测出600万年前地中海是“晒盐场”,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C.地质界对恐龙灭绝有两种解释:一是火山活动,一是小行星撞击。“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D.2004年,北冰洋钻探任务发现大量“满江红”孢子,这表明北冰洋在5000万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冰洋底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画横线部分说法的一项是()

A.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B.《管子》一书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析。C.1810年,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雷内尔总结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D.大洋科学钻探面向2050年科学框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栖居海底的生命类型。

4.请简要说明“莫霍计划”搁浅的原因。

5.从材料中看,大洋钻探取得成绩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捏面人

每次从这条小街上的那间旧屋子前路过,我的脑海里都会顿时浮现出一张清晰的面孔来。这张面孔是那样的令人难忘,它不仅带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还带给我一种精神和力量——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孜孜以求、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力量。这面孔是一位老人的面孔,它严肃、冷静、不苟言笑。我只要一想到这张面孔,就会对其肃然起敬,并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这位老人跟住在小街上的其他老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比其他的老人多了一门手艺而已。

这手艺,便是“捏面人”。

没有人知道,他的这门手艺是跟谁学的。在他之前,这条小街上从来没有一个人会这绝活儿;在他之后,这条小街上也没有第二个人会这绝活儿。或许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人世间,有些人原本就是天赋异禀的。他们一出生,上苍就传授给了他们一种过人的本领。这本领是其他人无论靠后天怎样的努力和勤奋,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擅长唱歌,有的人天生就擅长跳舞,有的人天生就擅长下棋。故仅凭会“捏面人”,他就理所当然地令小街上不少的人羡慕和嫉妒。要知道,在这条偏僻、落后的小街上,人们都是活得很务实的。很少有人能在活着本身之上,找寻到一种大于活着本身的意义。

而这个会捏面人的人,让整条小街上的人看到了活着的另外一种样态。可以这么说,这个老人的一生,都是一个“闲人”。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基本不干活儿了,成天都躲在屋子里捏他的面人。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龄,他也不出去社交。有媒人主动上门提亲,他也跟没事似的,将人拒之门外。如此一来,他的大好年华都被他给错过了。以至于有人说,他这辈子,都娶了他捏出的那些面人为妻了。但只有我心里清楚,他其实是一个活得非常明白、通透的人。他的内心有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哲学”。他经常通过捏面人来表达他的爱憎、悲喜和冷暖。比方说,他若讨厌小街上的某个人,就会偷偷地将这个人的面孔捏出来,且故意让这个人少一颗牙,或掉一只耳朵,或缺一个鼻孔。倘若他喜欢小街上的某个人,也会偷偷地将这个人的面孔捏出来,且将这个人的面孔捏得必然多出一份慈善、一份威严、一份凛然。有时候,他还会捏出一些似人似鬼的面孔来。这类面孔,

让人看了既陌生又熟悉。我曾私下问过他:“你捏的这些难以辨识的面孔到底是谁啊?”他淡淡地回答:“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他,可能是这条小街乃至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

此话让我惊愕。

这个手艺人到老都是另类和不合群的;也是寂寞和孤独的。

他好似每时每刻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跟他捏的那些面人相处。他的屋子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面人。那每一张面孔,都是他消磨光阴和躲避红尘的一个伴侣,也是他观察生活和认识人性的一扇窗口。然而,他平时是绝不允许有人走进他藏匿面人的那间密室里去的。

我是这条小街上仅有的几个去过他密室的人之一。

他对我的信任,让我至今对他心怀感激——这感激不是他领我走进了他的密室,而是他在那间密室里告诉了一个让我喟叹的秘密——关于他的理想和信念的秘密——他试图用一生的时光,以捏面人的方式,来记录这条小街上每个人的“命运史”和“心灵史”。他捏出的那些摆满屋子的面人,就是他所熟悉的这条小街上的人的面孔。

无疑,这都是些小人物的面孔。

这些小人物自己也未必清楚,他们正在被自己羡慕和嫉妒的那个手艺人捏进“历史”。

这真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且令人钦佩的手艺人。

凭我对他的了解,他是瞧不起他捏出的这些人物的,但他对这些人物又怀有巨大的同情。

他一方面厌恶他们,一方面又可怜他们。因此,他在捏这些人物面孔的时候,内心是充满了矛盾和苦痛的。

也许一切的艺术都诞生于苦痛吧——自己的苦痛,他人的苦痛。只有处于苦痛的状态,他创作的态度才是真诚的,精神才是饱满的,笔调才是冷静的,思想才是深邃的。

我每次回小街,都会抽时间去看看这个手艺人,问问他是否已经完成了他的“艺术梦想”。

但每次去见他,他似乎除了额头的皱纹又增多了一些,背脊又佝偻了一些,视力又下降了一些,头发又花白了一些,其他都没有什么变化和进展。后来,他大概

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将尽,担心完不成那长远得深具史诗性的“创作计划”吧,竟然连我也不愿意相见了。他整日都将自己关在屋内,跟时间做孤注一掷的搏斗。从那时起,我就再也没去打扰过他,只在心中默默地为他祝福和祈祷!

但就在前一个月的一天上午,这个老手艺人竟死在了他的“密室”里,这消息令我分外震惊。令我更为震惊的是,他在临死前居然毁掉了他这辈子捏出来的所有面人。我猜不透他为何要这样做,是他对自己失望了呢,还是他到底看穿了自己一辈子捏的这些面人,都只不过是一张张僵死的面具呢?

面具好捏,要捏出面具底下深藏的生命、道德、习俗和灵魂——难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天赋异禀,他没有跟任何人学过这门手艺,他的手艺在这条街上无人可比。

B.老人通过捏面人来表达他的爱憎、悲喜和冷暖,因为老人的生活是寂寞和孤独的。

C.老人后来连“我”也不愿意见,“我”认为他可能在和生命赛跑,完成“创作计划”。

D.老人临死前把所有的面人都毁了,因为他对自己,对面人都看穿了,满心失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使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老人的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B.小说中小街上的人们活得很务实,这是大众生活的缩影,而老人则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C.小说通过描写“我”来到密室后心理变化的过程,进一步凸显了老人的形象特征。

D.小说从介绍老人来到小街直到他去世,主要是通过第一人称“我”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8.为什么“我只要一想到这张面孔,就会对其肃然起敬,并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以老人把他辛苦一辈子创作的面人全部毁了结尾,有什么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材料二: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戲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多假之A资B自C以为贤D而不戒E则虽无F后嗣G不亦H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有,指有什么,与《曹刿论战》中“又何间焉”的“何间”,两者结构相同。

B.直,指只是,仅仅是,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字意思不同。

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用来代指太子。

D.“太宗数之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

B.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

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

D.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了军队逃走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2)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14.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意对此加以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岸贫

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岸边贫苦人家失去了土地,无法耕种与收获,也没有办法饲养鸡豚。B.他们用晒干的断梗枯枝烧蚌蛤吃,用“野芦”“青蔓”搭建居住的地方。C.小孩子们把荷叶穿在身上充当短裤,刻画了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形象。

D.全诗只描绘场景,客观直白,未加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16.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以廉颇自况,表达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2)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所言,六国足以抵御秦国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3)在许多古诗文中,常用“鸥”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惬意等情感,如“,”两句。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都知道,情绪不只有积极的,它也包括沮丧、愤怒、羞愧等一系列负面的。所谓存在即合理,你们有没有想过负面情绪存在的价值呢?

①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②要求参与者先通过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③然后让实验员给参与者展示一些人的照片,④照片上的人有脸红的和不脸红的。⑤根据实验结果显示,⑥即使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⑦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大。⑧大家不妨回忆一下,⑨当一个人冒犯了你但之后向你承认错误时,⑩你是不是对脸红的人更不愿意继续为难他呢?

内疚和羞耻有很多重合之处,当你没有达到期望或者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你可能会感到内疚和羞耻。但是,和羞耻相比,(1)。当我们做错事情伤害到他人时,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修复关系。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而(2),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这样的消极情绪并不会促使我们去改正错误,修复关系,反倒会使我们陷入自我贬低的死循环。因此,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当孩子犯错后教育孩子时,家长们最好让孩子感到内疚。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大多数是没落子的,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有的在庙会上去卖艺:踢两趟腿,练套家伙,翻几个跟头,附带着卖点大力丸,混个三吊两吊的。有的实在闲不起了,去弄筐果子,或挑些毛豆角,赶早儿在街上论斤吆喝出去。那时候,米贱肉贱,肯卖膀子力气本来可以混个肚儿圆;他们可是不成;肚量既大,而且得吃口管事儿的;干饽饽辣饼子咽不下去。况且他们还时常去走会:五虎棍,开路,太狮少狮……虽然算不了什么——比起走镖来——可是到底有个机会活动活动,露露脸。

2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札纳塔斯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但这风有时像草原上的“野马”。

B.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C.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D.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

21.文中加点词语是方言,用在这里传神有味,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和妙处。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只是摸摸这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看待“小”的问题上,古人见解颇多,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见解蕴含着真知灼见,给人启发。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预算大,成果少。②美国国会停止了对“莫霍计划”拨款。

5.①科学家们好奇心的推动以及他们的不断努力;②勘探计划的制订;③不断取得的勘探成果的激励;④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与合作;⑤勘探工具的助力,如破冰船、大洋勘探船的使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错误。由原文“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可知,“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只是“深海钻探计划”的更名、扩建、重构,另外,“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于文无据。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错误。由原文“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可知,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是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的证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主要讲的是我国在海洋勘探方面做出了贡献。

B.《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作品,而且其内容没有涉及到海底。

C.这一总结在1810年,而大洋勘探至少开始于1961年,且这一总结没有涉及到

海底的研究。

D.只有研究方向,未指出研究成果。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可知,莫霍计划预算大,成果少,导致“莫霍计划”搁浅。

由原文“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可知,美国国会停止了对“莫霍计划”拨款,导致“莫霍计划”搁浅。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可知,科学家们好奇心的推动以及他们的不断努力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可知,勘探计划的制订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可知,不断取得的勘探成果的激励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可知,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与合作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可知,勘探工具的助力,如破冰船、大洋勘探船的使用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6.C

7.A

8.①捏面人让人们看到了活着的另外一种样态,他活得非常明白、通透,让“我”肃然起敬。②捏面人另类和不合群,他厌恶小街上的人,却在密室把他们捏成面人。让“我”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9.①以老人把他辛苦一辈子创作的面人全部毁了结尾,表现出了老人内心的矛盾和苦痛。②以老人把他辛苦一辈子创作的面人全部毁了结尾,深化了人们对“面具底下深藏的生命、道德、习俗和灵魂”了解的艰难。③这样的结尾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说它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前文“他一方面厌恶他们,一方面又可怜他们”等情节中已有暗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他没有跟任何人学过这门手艺”错误。由原文“没有人知道,他的这门手艺是跟谁学的”可知,“没有人知道,他的这门手艺是跟谁学的”并不能说明“他没有跟任何人学过这门手艺”。

B.强加因果。原文有“他经常通过捏面人来表达他的爱憎、悲喜和冷暖”以及“也是寂寞和孤独的”,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

D.“因为他对自己,对面人都看穿了,满心失望”错误。原文写到“我猜不透他为何要这样做”,看穿和失望都是作者的猜测,并不一定是老人毁了面人的原因。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使用点面结合的手法”错误。开篇是对老人形象的一种概括性描写,并没有

使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老人。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而这个会捏面人的人,让整条小街上的人看到了活着的另外一种样态”“但只有我心里清楚,他其实是一个活得非常明白、通透的人。他的内心有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哲学’。他经常通过捏面人来表达他的爱憎、悲喜和冷暖”可知,捏面人让人们看到了活着的另外一种样态,他活得非常明白、通透,让“我”肃然起敬。

由原文“他若讨厌小街上的某个人,就会偷偷地将这个人的面孔捏出来,且故意让这个人少一颗牙,或掉一只耳朵,或缺一个鼻孔。倘若他喜欢小街上的某个人,也会偷偷地将这个人的面孔捏出来,且将这个人的面孔捏得必然多出一份慈善、一份威严、一份凛然。有时候,他还会捏出一些似人似鬼的面孔来。这类面孔,让人看了既陌生又熟悉”“这个手艺人到老都是另类和不合群的”可知,捏面人另类和不合群,他厌恶小街上的人,却在密室把他们捏成面人。让“我”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他一方面厌恶他们,一方面又可怜他们。因此,他在捏这些人物面孔的时候,内心是充满了矛盾和苦痛的”可知,老人在捏这些面人时内心是矛盾和痛苦的,所以以老人把他辛苦一辈子创作的面人全部毁了结尾,表现出了老人内心的矛盾和苦痛。

由原文“面具好捏,要捏出面具底下深藏的生命、道德、习俗和灵魂——难啊”可知,以老人把他辛苦一辈子创作的面人全部毁了结尾,深化了人们对“面具底下深藏的生命、道德、习俗和灵魂”了解的艰难。

由原文“凭我对他的了解,他是瞧不起他捏出的这些人物的,但他对这些人物又怀有巨大的同情”“他一方面厌恶他们,一方面又可怜他们”可知,这样的结尾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说它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前文的情节中已有暗示。

10.BEG

11.A

12.B

13.(1)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

(2)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4.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么?

“多假之资”,“假”为谓语,“之资”为双宾语,动宾结构,省略主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自以为贤而不戒”,主语相同,“而”连接前后两句,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不亦可乎”,“不……乎”固定句式,单独成句,G处断开。

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何有”属于宾语前置,“有何”。/“何间”,不属于宾语前置,“何”是副词,何必。句意:与我有什么关系。/你又何必参与呢。

B.正确。只是,仅仅是。/与“横”相对;跟地面垂直的。句意: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C.正确。

D.正确。数落。/多次。句意:太宗数落他说。/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说法错误,应是晋文公接受了寺人披的辩解,然后接见了他。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其……乎”,难道……吗;“置”,丢弃;“相”,任命作相国。

(2)“卒”,死去;“事”,侍奉;“不贰”,没有二心。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

结合“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可知,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外逃,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他,寺人披斩断了他的衣袖,文公逃跑到翟。晋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没有抓获文公。等到文公后来返回晋国,寺人披来求见。文公传话说:“蒲城之战,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你却马上就赶到;惠窦之战,惠公命令你三夜赶到,你却一夜就赶到了,怎么这样快呀!”寺人披回答说:“对于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除掉君主憎恨的人,我只怕不能胜任。您当时是君主憎恨的蒲人、翟人,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于是文公就接见了他。

有人说:齐国、晋国的宗庙断绝祭祀,不也是应该的吗?齐桓公能利用管仲的功劳而忘记他射中自己带钩的怨仇,晋文公能听从寺人披的话而不追究他斩断自己袖子的罪行,这表明桓公、文公能够宽容这两个人。他们后代的君主,明智比不上桓公和文公;而后代的臣子,贤能比不上管仲和寺人披。拿不忠诚的臣子来侍奉不明智的君主,君主如果不察觉,就会遭到燕将公孙操、子罕、田常这一类的残杀;君主如果察觉了,奸臣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披的例子来为自己开脱。君主如果不惩处他们而自以为有桓公、文公的德行,这是以仇人为臣而自己的明智又不能洞察他们的阴谋,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么?况且寺人披的话,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那就是忠于君主。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材料二:

冯立,唐武德年间东宫统帅,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后,他以前的随从

有很多都逃走了,冯立感叹道:“哪有在太子活着的时候受他的恩惠,太子死了各自逃走避难的道理!”于是率兵在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的手下随从说:“只有以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来报答太子了。”然后解散军队躲藏起来。第二天,冯立面见太宗李世民请罪,太宗数落他说:“你昨天带兵来和我的军队战斗,使我的军队受到严重的损失,你如何能够逃过这项死罪?”冯立哭着回答说:“我冯立生来侍奉太子,希望能够为他卖命,所以当时战斗的时候,我没有顾忌太多。”说完悲痛不已,太宗好言安慰他,并封他为左屯卫中郎将。冯立对他的亲信说:“遇到这样大的罪过却免于一死,我一定要以死报答圣上。”不多久,突厥攻打便桥,冯立率一百余名骑兵与突厥兵大战于咸阳,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太宗听说后大加赞叹。当时,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等敬君弘、中郎将吕衡被杀,士气低沉,秦王府护军军尉尉迟恭杀死李元吉并拿着李元吉的人头让谢叔方看,谢叔方下马大哭,离开了军队逃走。第二天便自首了,太宗说:“谢叔方真是个义士。”命令左右释放谢叔方。

15.C

16.①全诗真实反映了住在河岸边的贫苦人家无地、无房、无衣、无食的社会现状,充满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心和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政局和社会现实的关心,对朝廷无能的愤怒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刻画了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形象”错。孩子们没有衣服穿,也就只能用荷叶来当裤子遮羞了。表现的是河岸边贫苦人家的苦难。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诗人从不同侧面再现了水灾之后淮河两岸难民们的艰辛生活。诗人说这些难民,因为水灾,无法从事农耕生产,也没有家畜。他们只有捡水上漂来的朽木当烧柴,煮河蚌来吃。他们无家可归,只能围绕树根织成一圈蓑衣,再用野生的芦苇编成窝棚,最后拿青藤来当做门。孩子们没有衣服穿,也就只能用荷叶来当裤子遮羞了。多么凄惨的生活!诗人用他质朴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灾民们的生活。全诗真实反映了住在河岸边的贫苦人家无地、无房、无衣、无食的社会现状,充满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心和同情。

②他希望事以诗传,让统治者了解人民的悲惨遭遇,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诗中没有议论,没有抒情,可是言语之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稷安危的深刻忧虑。一个岸边贫家,却被诗人描写得如此真切,足见其非凡之功力。正如诗人自己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中表达了对朝廷政局和社会现实的关心,对朝廷无能的愤怒之情。17.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尚、拒、笛、盟。

18.(1)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2)羞耻会导致自我否定。

19.第②句可修改为:要求参与者先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第⑤句可修改为:实验结果显示。第⑦句可修改为: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高。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对应前面提到的“内疚和羞耻”,此处是和羞耻对比,结合后文“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可知,此处说内疚更积极一些,可填“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

(2)此处相对内疚谈羞耻,结合后文“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可知,这是否定自己,可填“羞耻会导致自我否定”。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②句,“通过”一词使用错误,导致句子中途易辙,可去掉“通过”,修改为:要求参与者先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

第⑤句,“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可修改为:实验结果显示。

第⑦句,“好感度更大”主谓搭配不当,可修改为:好感度更高。

20.A21.“管事儿的”指有点营养、吃了不容易饿的食物,这一方言抓住了词语的本义“管用”,体现了方言的诙谐幽默。22.①原句使用“凉、滑、硬而发颤”这样的形容词,给读者以画面感,改句则没有这种感觉。②“凉、滑、硬而发颤”这些词语衬托出了沙子龙内心的失落,改句则难以实现这种效果。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像”表示比喻。

A.句中的“像”表示比喻;

B.句中的“像”表示在形象上有共同点;

C.句中的“像”表示推测;

D.句中的“像”表示举例。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

前文说到“那时候,米贱肉贱,肯卖膀子力气本来可以混个肚儿圆”,“肚儿圆”意思是可以填饱肚子。但是这些人却不成,也就是不能只填饱肚子,“干饽饽辣饼子咽不下去”,可见吃的食物得是有营养的,吃了不容易饿的。

“管事儿的”本义是“管用”,这里用到食物上,食物的管用就是吃了不容易饿,体现了方言的诙谐幽默。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的区别在于“杆子”前面有修饰语“凉、滑、硬而发颤的”,而语句中加上这些形容词,让读者仿佛感受到了杆子的特点,给读者以画面感,改句则没有这种感觉。

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沙子龙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而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所以“凉、滑、硬而发颤”这些词语衬托出了沙子龙内心的失落,改句则难以实现这种效果。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在看待“小”的问题上古人的一些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不可能汇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成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高台,兴起于一筐筐泥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三句话蕴含了相同的道理:做人做事要重视从小处着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只有把小事干好了、办多了,才能聚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这不仅是一种作风、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用毅力和恒心把平凡的事做好,方能成就更远大的伟

业。我国如今的发展就是一个形象的印证,正是一代代人一点一滴不懈的努力,量变终会成为质变,造就了今天的中国。行百里者半九十,无数英雄前辈披荆斩棘,创祖国百年基业,伟大复兴,重任在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心有目标,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用青春和奋斗谱写民族振兴的新篇章。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就个人而言,我们应该做好每一件小事,扣好人生的“每一颗扣子”,从小事做起,朝着远方,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二、就集体而言,每一次成功的超越,都离不开每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个体;三、就国家和民族而言,每一个平凡“小我”的奋发有为,才迎来一个大国的逆势崛起。最后总结,小细节展现大情怀,小事情成就大格局。

立意:

1.积小成大。

2.从“小”做起。

3.“小”中见“大”。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这组作品在无规律的碰撞声音中反而形成了一种诗意,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歌德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半要归功于他那个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最好想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令人惊奇的现象在1824年的英国,在今天报刊纷纷闹批评,闹分裂的这种日子里,能否出现呢? 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今天我们的作家们都要面对群众,每天在五十个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评长论短,以及在群众中所掀起的那些流言蜚语,都不容许健康的作品出现。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 歌德说:“《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产生影响。我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青年时代的阴郁心情归咎于当时世界的一般影响以及我阅读过的几部英国作家的著作。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至于人们谈得最多的“维特时代',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它当然与一般世界文化过程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个人生来就有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幸运遭到阻扰,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 材料二: 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从作为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未来的机器人工程师,能够建造出在技术上非常高超的机器人,它可以说话、走路以及从事其他复杂的任务。你可能会根据特定的目的建造每一个机器人,并将它的能力调节到适应其预期的功能,如机器人警察会有武器,机器人服务员会有托盘。你还可以针对特定的环境条件设计每一个机器人,例如酷暑、极寒或水下的环境。但现在你正在奉命设计一些机器人,你不知道它们需要执行什么功能,或者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工作。那你要如何建造一个适应能力超强的机器人呢? 答案是,你将把每个机器人都设计成可以动态发展,这样它就能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调整其能力和功能。如果遇到水,它将发展出防水功能,而如果它需要从火中救人,它就会发展出阻燃能力。因为机器人是由大量集成零件组成的,所以你还需要使机器人的组件能够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彼此交互,从而使每个零件都功能正常并良好协作。例如,防水性能不会干扰其手臂或腿部的运动。 也许未来的工程师可能会获得这种设计能力,而由于进化的作用,植物和动物已经这样做了。生物体是通过基因与环境之间的无数相互作用发展而来的,所以能够构建极其复杂、高度集成的机体,不仅运作良好,而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当然,我们不能随意长出新器官,但许多器官在生长时如果遭受到压力,就会使它们的能力适应这种应对压力的需求。例如,如果你在儿童时期跑动比较多,那么你就是在给自己的腿部施以负荷,于是它们就会长得比较粗壮。其他一些调节机制在一生中都会对环境压力产生动态响应,即使在成年期也是如此。如果你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经常练举重,那么你的手臂肌肉就会感到疲劳,接着会变得更粗大、更强壮。相反,如果你卧病在床数月或数年,你的肌肉和骨骼也会萎缩。身体能应对环境压力,从而调整其可观测特征,即其表现型,这种能力的正式名称为表型可塑性。所有生物的生长和运作都需要表型可塑性,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的实例也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人的皮肤比较容易晒伤,那么他的肤色在夏天就会变得较深;然而,当关键的环境信号消失、减弱或异常时,就会导致失配。当从冬天进入春天时,我的肤色通常会变黑,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的长,因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开幕式上,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从埃及环境部长兼COP14主席亚斯敏·福阿德手中接过COP15主席锤。时隔3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时刻”开始了。 旨在同奏全球可持续发展乐章的COP15,被赋予引领未来的重要使命。中国作为COP15东道国,被广泛认为将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扮演重要角色。 开幕式上,短片《“象”往云南》在开场时播放,人们再次见到了几个月前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它们洗澡、漫步、吃庄稼……顽皮可爱,引发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考。这一路,人与象相伴同行,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在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看来,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也充分说明“无论国界、肤色、种族、语言,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我们最大的公约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只有不断提高国际各方和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借力金融、立法等各种工具,在大自然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平衡,才能够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样本。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代表提到,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中,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南南对话”的框架下,中国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如何谋求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中东欧区域代表也认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表现出足够的领导力。 黄润秋介绍,在非洲一些铁路沿线,中国专门修建大量动物的通道,保障野生动物自由迁徙。在加纳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中,还特意建立海龟孕产中心,保护并放生上万只小海龟。中国还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吸纳160多万贫困人口参与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最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战略上阐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主张“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倡导“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方向路径,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他强调:“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新时代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主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许多绿色就业机会……从技术交流到项目开发,从人员培训到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静安(王国维)的“境界”说重视感受作用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严沧浪(严羽)的“兴趣”说重视感发作用本身之活动,王阮亭的“神韵”说重视由感发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其重点虽各有不同,然而如果就这三种诗说产生之时代背景而言,则他们却都是因为有见于当时诗歌中属于兴发感动的这一种质素之逐渐消亡,因此才倡为种种诗说的。 沧浪之兴趣说,乃是针对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补偏救弊之言。阮亭之“神韵”说,则是针对当时格调派的模拟因袭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至于静安先生的境界说,则是针对清代词坛之宗法南宋,重视工巧堆垛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 从以上的论析来看,中国历代诗论虽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主张,然而其兴衰更替的变化,却隐然是有着一线脉络可寻的。其实在中国诗论中,除了重视声律格调用字用典等偏重形式之艺术美一派的各家主张外,其他凡是从内容本质着眼的,盖无不曾对此种兴发感动之力量,有所体会和重视,只是因为不同之时代,各有不同之思想背景,因此各家诗论,当然也就不免各有其偏重之点。周秦两汉之际,在儒家思想笼罩之下,于是遂有“比兴”“言志”之静论,虽然也曾注意及“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然而其重点却全以政教感化之实用的价值为主。如孔子论诗之从“可以兴,可以观”,到“可以群”“可以怨”以及“事父”“事君”之说,和《毛诗·大序》之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美教化,移风俗”,这种种说法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至于魏晋以来,则儒学既已逐渐式微,于是一般文士遂对于文学之独立性有了普遍的觉悟,于是当日之诗论,遂亦对“心”与“物”之感发作用,有了纯艺术性的体认,如陆机《文赋》所提出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及钟嵘《诗品》所提出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等种种说法,便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及至佛学盛行之后,其禅宗一派渐与中国固有之道家思想相融汇,因此对于“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遂又有了另一番新的体认,因此对诗之品评,乃又形成了一种玄妙的喻说之方式。严羽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 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⑤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社会思潮,它通过偶然性历史事件解读历史、摒弃崇高、拒绝神圣、嘲笑目标、丑化追求,以偶然遮蔽必然,抽离掉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的精神追求。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活动,大张旗鼓地想要实现某种政治诉求,比如明目张胆地发表和从事否定革命、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行,这是一种属于实践层面的显性历史虚无主义;二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活动,主要借助思想研究和文艺表演等形式以碎片化、微观化、主观化的隐性方式叙述历史,表达出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进步的否定。理论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拉拢民众认可其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与实践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相互印证,这种隐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思潮披着思想文化传播的外衣而不断为历史虚无主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出来的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变种。不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使用何种障眼法,我们都要透过现象剖析其本质和特点,认清其危害。 第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关注的议题和领域更为广阔。显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比较直白,关注的领域主要有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史、革命史、党史和国史等,议题和领域都较容易识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设置全面转向社会底层,不断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容易被理论文艺工作忽视的边边角角延伸,目前有效识别这种具有广泛性、日常性的议题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第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更为隐晦。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借助公众娱乐消费平台,这种相对难识别的传播手段更容易“吸引和俘获”普通民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学术研究、文艺表演以及宗教渗透等绵里藏针的形式传播:学术研究打着“学术”“学理”的旗号,借助学术论坛、学术期刊等载体,将个体的偶然性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其终极目的是扭曲正确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1亿辆迅速上升至2021年的3.02亿辆,这在极大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细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等多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和地球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经济带,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能达到30%以上,是雾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增长十分显著,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1990-2021年间,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由9400万吨增至9.6亿吨,增长了九倍。其中,公路运输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占总排放的80%以上,重型货车和乘用车占比排名前二。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政策下,交通领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减排压力,推动交通领域深度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 在国际减排大环境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以其低排放的特点得到了很多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猛,搭配上风头正盛的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当下最受资本追捧的香饽饽。一度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的特斯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小题。 材料一: AI正气势汹汹地向人类引以为傲的艺术领域宣战,这是机器向自由意志发起的又一次猛攻。面对这波技术浪潮,有人期待一场艺术领域的生产力变革,也有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智械危机”。 在此轮热潮之前,AI绘画几次”出圈”或是凭借其高昂的市场价值,或是其展现的高超艺术水平。2018年,一件名为《爱德蒙·贝拉米肖像》的AI绘画作品以超出估价40倍的43.25万美元成交,并在价格上“碾压”同场毕加索的作品,开出了全场最高价。2022年8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上,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画作在数字艺术类别比赛中一举夺冠,因该画作是由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使用AI绘图工具Midjourney完成,引来了不少艺术家的指责,他们认为这存在“作弊”嫌疑。无法否认的是,AI画作的创作水平至少达到了与人类艺术家并驾齐驱的境界。对于画作引发的争议,评委称,此前并不知道Midjourney是AI工具,即使知道,同样会授予该作品最高奖项。 AI绘画背后的运作逻辑是AI系统通过学习海量“绘画作品”数据,对人类绘画产生一定趋向性认识,继而从已有的图像中提取数字特征,再应用到绘画过程。在这样的技术加持下,即使是毫无艺术细胞的普通人,输入一串文字,也可收获一张高水平画作。 “从这样的运作逻辑来看,一幅作品背后有三方面的创作者:数据库原画的作者、技术创造者以及用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由于AI绘画的本质是基于海量绘画数据,因此,相比自由意志的“作画”,AI绘画更像拼接或是缝合。正因如此,反对声浪居高不下。有人认为,没有原创性的AI绘画作品并非艺术品,甚至将AI绘画称为“数字缝合怪””尸体拼接”。 “我认为这是大众对于过度机器化的一种隐忧。今天的人已经被工具、机器人制品包裹得密不透风,人对制成品、艺术品背后包含多少‘人味'非常介意。”在IT领域深耕多年的段永朝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来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全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新高考七省专用,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新高考七省专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