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4315937.html,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

作者:林萌哲

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12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要求逐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特色小镇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就是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条件,以生态宜居环境为吸引,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为例,探讨特色小镇如何打造。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外溢,[1]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推动新时代乡村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巴润别立镇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位置上,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立足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建设特色小镇,既能与都市经济融为一体,又能带动农

业农村的发展。[2]为此,巴润别立镇应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创新思路、主动作为,

以“绿洲生态”为依托、“休闲农旅”为引擎、“有机农业”为特色、“市场消费”为导向、“农民致富”为根本,建设有机田园小镇。

一、巴润别立镇建设特色小镇的基础条件

巴润别立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南部,总面积3295平方公里,有耕地9.89万亩,有可利用草场2183平方公里,总人口10395人,其中农牧业人口9283人,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2082人。近年来,全镇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引种谷子、土豆、洋葱、中药材等节水型农作物进行示范推广。稳步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建成“集市型”在线水权交易平台,地下水采补平衡基本实现。积极引导、扶持农牧民发展舍饲养殖,引进双丰、浩泽两家万头牛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注重将农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培育“旅游+农业”,将塔塔水嘎查97座温棚连片改造提升,打造有机绿色蔬菜休闲采摘示范区。依托南寺、月亮湖、农耕文化博物馆等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依托社区建设,改造一处旅游驿站;利用独特地势,促成虎克之路越野基地落户。

二、巴润别立镇建设特色小镇的优势分析

1.交通区位优势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产业融合研究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产业融合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5:49:30.0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胡利芬 [导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做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特色小镇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经,特色小镇的兴起同时也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党的十九大做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特色小镇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经,特色小镇的兴起同时也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从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产业融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产业融合 1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要素和分工的欠缺。 要素禀赋是分工专业化的基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分工产生的基础进行了深刻分析:分工并非人们自然衍生的智慧抑或政府干涉产生的结果,而应该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一自然行为的结果。但是,许多特色小镇的要素极其匮乏,绝大部分乡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种植,无法深入挖掘特色小镇的“特”字内涵,二三产业基础不牢固无法为特色小镇提供相应的现代化服务,如交通、供水、供电以及网络提供等方面。产业链各个阶段的企业没有充分的互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层次网络。集聚经济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没有体现。 1.2空间邻域内产业个体的排斥现象。 特色小镇特色产业下的各个企业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现象,产业内部组织松散,甚至根本未形成组织,更不要谈合作了。许多企业盲目跟风,但更多的是互损而不是共赢。由于企业从特色小镇的集聚效应中获利是不均等的,出现龙头企业不倾向于和小企业集聚,而小企业倾向于集聚;龙头企业倾向于和同类型企业集聚,小企业倾向于集聚在龙头企业附近。导致龙头企业缺乏带动和辐射能力,小企业也干脆进行偷工减料、仿制、低价出售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1.3消费集聚而不是产业聚集。 由于新兴产业小镇缺乏基础,容易停留于表面,旅游观光、历史文化小镇容易避实就虚,倾向于直接利用小镇现有的产业资源,而非结合产业进行创新建设,到最后就是没有产业集聚。事实上特色小镇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就是产业集聚,一味地强调环境、旅游、文化等,而忽视了特色小镇的“特”字和具体的产业创新。如,许多的人文历史和主打环境的小镇,未能以真正的内涵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无法实现产业的创新,而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在本质上和一般的景点同质化,与特色二字相去甚远。这些实质上的非产业集聚最终都会因为没有核心竞争力,而失去吸引力和市场。 1.4产业配套措施落后 交通压力大,建筑物粗制滥造,消费品结构单一,劣质施工。住房条件差、卫生状况差、水电等供应系统不完善,导致游客体验差。创意差、设计粗、品位低,体现不出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有些单纯模仿、复制克隆,以至于主题雷同、题材重复,使游客在大量的赝品面前审美疲劳,缺乏吸引力。不同的特色小镇有不同的产业系统,相关部门不能用一把尺子对所有的小镇进行绩效考核。同时,不同的小镇内部的管理制度也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地产业的特殊性,进而制定相关的规章条例,不能一以贯之。 2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产业融合措施 2.1打造主导产业,塑造发展支柱 主导产业的繁荣是特色小镇生计的基础,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立足地域特点,精准把握主导产业,从主导产业出发打造完备产业链,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些成为本土居民的生计保障。当前特色小镇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农业型小镇;二是产业型小镇;三是旅游特色小镇。由于各乡镇或街道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特色城镇的产业发展必须定位精准,错位竞争,不能一哄而上。这些小镇不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其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 2.2促进业态融合,推动整体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通过就地城镇化方式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了生活质量。在原有产业集中至聚集过程中,通过发挥小镇的载体作用发展特色产业,注重与乡村特色风貌相融合,优化各类高端要素的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以农业为主的特色小镇,要从信息、经济、金融、旅游、环保、健康和时尚等新产业及历史经典产业中,选择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来建设发展。为寻求高附加值,必须对特色小镇产业链进行高起点打造,发展高端产业、转型传统产业、产业链向两端不断延伸并与其他产业相融共生。比如,文化旅游型小镇可以尝试融入特色农业、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产业,在强化主导产业的同时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本土居民增收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此外,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必然践行绿色理念,设定生态红线和研究生态的承载能力。 2.3融入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治理 特色小镇建设是重构农村社区的过程,还需注意小镇的文化元素与当地的乡土民情相结合,一方面社会文化融入到小镇产业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小镇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经验提升了农村社区的治理水平。在当地的民风民情和地方文化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特色小镇体现出就地城镇化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小镇以独特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将优秀文化元素融入特色小镇创建全过程。很多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特色小镇打造特色产业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文化的保护、再造与传承。最终使小镇形成自己的人文标识,让小镇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滋养民风民情;其次,通过特色小镇运营改善乡村治理。一是充分运用特色小镇先进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的便利化、现代化。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农村社区治理的新型主体。三是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改良传统民风,宣传现代法治知识,形成以自治基础,结合法治和德治的特色小镇治理体系和乡村社区治理体系。 2.4落实服务型政府职能,为特色小镇发展保驾护航 (1)为小镇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当地政府在小镇建设初期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考查,确保建设方案的合理有效,为小镇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为特色小镇做广泛的宣传和要素动员。政府要为小镇的产业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扶持其发展,帮助小镇打造产业链和关系网,帮助小镇的产业建立宽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关系。为小镇的进一步发展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人才和各种技术。(2)妥善处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组织机制 第三章:编制内容 第四章:成果要求 第五章:审议程序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 (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高新、高端、高质、高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经验材料:特色小镇成为乡村振兴集成平台

特色小镇成为乡村振兴集成平台 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发挥自身资源和禀赋优势,推进“文态、生态、城镇业态”三态融合,有效提升了小镇品味,推动了产业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使特色小镇成为加快城乡融合,推动乡镇振兴的集成平台。 一、小镇建设全域覆盖特色鲜明 目前,丽水特色小镇发展已经构成全域覆盖、“两轮”驱动的形态布局。2017年新增丽水绿谷智慧小镇、青田千峡小镇、遂昌汤显祖戏曲小镇、云和木玩童话小镇等4个省级创建小镇,丽水微纳小镇等1个省级培育小镇。丽水全市共有12个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4个列入省级培育名单,创建个数位居全省第二,总个数位居全省第三。从小镇分布情况看,各县(市、区)都有1~2个省级创建小镇以及2~3个市级特色小镇,实现了省级特色小镇县(市、区)全覆盖,并形成了以省级特色小镇为龙头、市级特色小镇为支撑的“两轮”驱动创建形态。莲都古堰画乡小镇连续两

年获评省级考核优秀等次,龙泉青瓷小镇列入省级示范小镇名单,庆元香菇小镇成为全国香菇价格指数、发展指数和景气指数的发布地。 大部分小镇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投资。畲乡小镇累计完成50.2亿元,遂昌汤显祖戏曲小镇累计完成18.2亿元,千峡小镇累计完成29.56亿元,部分项目基本建成,小镇雏形初现。而且,部分小镇还在加大投入建设。例如,青瓷小镇与上海道铭公司签订协议,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30亿元,对青瓷小镇进行战略合作开发。松阳茶香小镇与云谷科技正式签约,搭建大宗商品线上交易平台,拟到2022年实现线上交易额达2000亿元。据统计,2017年,丽水全市特色小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53亿元,其中非政府投资占比83%,特色产业占比80%,并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658.02万人次,累计入驻企业1706家,“新四军”(指年轻大学生、出国留学归来的创业人员、大企业高管和连续创业者以及科技人员)创业人数764人,税收收入6.91亿元,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积极态势。仅2018年一季度,丽水全市特色小镇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

心得体会: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最新)

心得体会: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最新) 建设特色小镇是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生活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指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五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 我市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举全市之力,倾力打造特色小镇,全面构建具有陕南特色的“节点式”“网格化”特色小城镇集群,奋力开启乡村振兴之路,有力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X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2.7%,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260.52亿元,同比增长28%,6.69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幸福指数明显增高的健康发展之路。 特色小镇异军突起 X特色小镇快速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板块之一,已建成命名的特色小镇环境优美、人才齐聚、商铺云集、游人如织,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批国家级特色名镇名不虚传。围绕壮大特色产业,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全面提升服务设施,一批特色小镇分获国家部委表彰命名。镇安云盖寺镇,累计投资18.5亿元,修复了古景点,建成了中小企业孵化园、红豆杉基地、移民搬迁点,吸引了500余户企业、个体户前来投资发展,带动了2000余人就业,并获批4A级景区,X年8月被住建部认定为全国特色小镇。柞水营盘镇投资15.6亿元,打造了终南山寨、骑行绿道、国家青少年攀岩运动基地,吸引了一批企业前来投资建设,带动了3200多人就业,X年10月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首批运动休闲小镇,其朱家湾村还获“全国最美乡村”称号。 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华丽现身。依托旅游资源、名人效应和宗教文化,抓项目、优环境、育产业,一批特色小镇享誉省内外。X棣花文创小镇,围绕挖掘贾平凹文化名人效应,先后投资12.6亿元,打造了平凹文学馆、作家村,复原了贾平凹获茅盾文学奖作品《秦腔》里的“清风街”“千亩荷塘”,打造了实景演艺《棣花往事》,带动127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前来投资发展,并获批4A级景区,受到省内外广泛关注,X年底被省政府纳入创建类特色小镇名单。山阳法官秦岭原乡农旅小镇,先后投资14.3亿元,建成了秦岭原乡门户区、梯田及荷塘观赏区、民宿文化体验区、特色小吃街区等,形成了吃、住、购、娱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增加就业岗位2000多个,

心得体会:如何认识和发挥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最新)

心得体会:如何认识和发挥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最新) 一、如何认识推进乡村振兴中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牢牢立足产业兴旺,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特色小镇的新兴产业是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借助特色小镇建设的东风,原有特色产业的小镇就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竞争力,同时原来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的小镇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则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特色小镇不仅具有提供旅游服务及相关产品的功能,还具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独特功能,即特色小镇优越的生活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更容易跨界融合产生新兴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融合发展既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有“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正是具有了这些新兴的产业,特色小镇才能持续确立竞争优势,也才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现有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主要分为“消费服

务型”和“生产服务型”两大类。消费服务型特色小镇以生活服务、健康服务为主导,构建流程标准化、企业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个人和家庭,创造出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新产品或新服务。生产服务型特色小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面向企业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服务、辐射一定区域范围和市场范围。由于特色小镇与乡村联系紧密,在地理空间上一体化,在经济关系上资源互补,在产业链上相互协作。所以,特色小镇能够成为当前带动乡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城镇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二)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城市作为人口、经济、信息、科技等的集聚空间,一直是现代、先进、方便、快捷、高效、卫生等的代名词,而农村虽然随着科技和农业的发展有了较高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其发展速度慢,发展水平落后,农村居民享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带动一大批村镇的经济发展和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为许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同时也促进农民思想意识转变:无论是小镇特色产业的发

乡村振兴:不同类型特色小镇打造重点有何不同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b4315937.html, 乡村振兴:不同类型特色小镇打造重点有何不同?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eb4315937.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b4315937.html, 特色小镇建设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发展平台。从产业类型来看,除了农产小镇、工匠小镇、金融小镇、双创小镇、知识产权(IP)小镇外,旅游、文创、民俗、体育、艺术等文旅相关产业,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成为主角。旅游古镇: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近几年,古镇以其幽静的环境、传统的风貌建筑、丰富的人文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往,其历史传统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特色小镇的政策发布和大众旅游业的发展,古镇也掀起了一批开发建设热潮。 古镇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育核心在于主题文化的体验情境设计,发展关键在于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注重夜色经济,保证持续的人流和消费,从而保持古镇旅游的旺盛生命力。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b4315937.html, 例如,凤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将古迹景观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有机融合,并开启了“夜游”模式。夜晚,沱江把勾勒青瓦木舍的LED灯、千姿百态的霓虹灯、五彩缤纷的店铺灯、华丽辉煌的红灯笼倒映在江面上,打造了一个梦幻的水上凤凰。同时,沱江两岸聚集的以酒吧、餐饮为主的休闲娱乐业态,延长了消费时间,提高了商业设施的运营效率,提升了项目影响力。 文创小镇:创意产品“走出去” 文创小镇是以文化元素挖掘、文化价值构建为基础,利用现代化的手法进行创意设计,并与商业结合,打造的一种独特的商业体验空间,是融特色文化、特色景观、创意产业、市场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发展平台。 文创小镇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以文化创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赋予小镇更多的文化创意特色和城镇价值体系。就文创小镇的发展而言,人才的吸引和留住是前提,文化、产业、社区的融合是促进,“文创+”跨界融合是推动,形成创意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是目的。

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心得体会

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心得体会 高速工业化、城镇化引发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农村人口外流、农地荒废等乡村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分流大城市人口,解决高速城镇化导致的“城市病”和“乡村病”,发展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在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千镇一面”、过度房地产化、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仍如沉疴旧疾般难以治愈,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皆来自片面思维的禁锢。因此一定要在建设过程中警惕简单化、机械化、单一化思维模式,谨防陷入“镇”“区”“拼”三大误区。 特色小镇不能片面理解为“镇”,需“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打造多功能整合的“有机生命体”。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行政区域划分,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重要功能平台。所以打造特色小镇,仅仅依靠自身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要整合周边资源,全域一体推进,依靠自身特有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等资源,通过龙头产业带动周围发展,达到“一点促全域,一村带十村”,“富一村带一片”的效果。 特色小镇不能片面理解为“区”,需“长短”结合,“以长补短”,打造既具有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精神又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不是产业园区、景区,也不是新城区,既不能单纯地以工业制造为主进行园区开发,也不能盲目地以破坏

传统文化为代价进行千篇一律的景区建设,亦或过分依赖房地产扩张,将打造特色小镇简化为“造城运动”。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人文、风俗、物产、自然环境的特色,找到当地的差异基因。立足文化底蕴之“长”,补齐特色产业之“短”;立足高新科技之“长”,补齐全要素生产率之“短”;立足市场活力之“长”,补齐社区生活服务之“短”。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精准全面的定位,兼顾历史的延续性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才能引领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不能片面理解为“拼”,需“上下”结合,“以上带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三生融合体”。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产业园+风景区+博物馆+学校”的“大拼盘”,不是多样功能的机械相加,应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功能聚集区。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通过政府的号召力、凝聚力“以上带下”促进发展。各地政府需要更好地吸引国企、科研企业、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在深度挖掘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提升高品质、优服务、有特色的内容供给,才能将特色小镇的美好蓝图描绘出更多色彩。 特色小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承担着繁荣传统技艺,培育传承新人、发展当地经济等重要责任,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节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将特色小镇的特色亮出来、质量提上来、服务优起来,不要陷入“镇”“区”“拼”三个误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策略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策略 摘要: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 出为小镇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出路,提供了政策支持,也带动着特色小镇的建设, 支持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特色小镇的发展水平。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 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发展特点以及特色小镇创建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视角特色小镇发展创建策略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创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乡村建设 战略的一大举措,支持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形成具有地方 特色、独居风情的小镇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发展的一大任务,对此需要地方政府 加大对特色小镇的投入力度,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水平。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特色小镇发展特点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乡村逐渐振兴,国家逐步开 启乡村振兴战略,这使得乡村成为一种独立经济体慢慢地脱颖而出,从而需要形 成一种全新的城乡格局,城乡日益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农业获得大发展、农村 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这是十几年来城市支持农村战略 所取得的成绩,乡村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则改变了传统 的城乡空间布局与关系分配,乡村不再从属于城市、乡村逐渐获得了同城市一样 的地位,乡村特色经济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特别是一些地处特殊地域的小镇, 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等,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激励与支持下, 特色小镇的地方特色经济、特色文化席卷而来,这就使得特色小镇声名远扬,成 为众人关注、追求的理想生活空间,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招揽了无 数远方观光客,他们成为小镇的追求者,从而形成了地方特色小镇旅游产业,旅 游产业则带动了特色小镇的发展,形成了特色小镇旅游业,使得特色小镇的财政 收入、人均收入都稳步提升,甚至逐渐超越了其所处地域城市,特色小镇甚至成 为一个地域的代名词。由此可见,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城乡呈现出全新的结构布局,特色小镇正在以一股力量迅速崛起,小镇以其独到的特色优势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色小镇的创建是积极践行新型城镇建设,以及推动供 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支持和带动地域性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途径。 自从国家实行“三农”政策以来,我国就在逐步支持农业发展,支援农村建设、增 加农民收入,正在试图努力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战略”,这无疑 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创建特色小镇则以创建乡村田园经济体为依托, 以特色产业建设为突破口,逐步走向多样化、差异化的乡村城镇建设道路,着重 突出特色的城镇风格,规避单一化的小城镇风格,可以说发展特色小镇是乡村振 兴战略的有效出路,也是大力发展乡村的科学战略。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特色小镇创建策略 1、发展小镇特色产业 所谓特色小镇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全新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具有地方特色产业,这样才能凸显出乡村振兴的优势。对此,实际的乡村振兴视角下必须深入发 展地方特色经济,创办小镇特色实业。 地方乡村小镇应先自我剖析,深入挖掘属于地方的、特色的经济、历史与文 化特色,属于自身的优良因子,再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

特色小镇设计

特色小镇建设目前持续受到各界关注,掀起了建设热潮,如何建设好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成为了其中的重点。特色小镇设计到底该如何做呢?下面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就给大家带来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色小镇规划是集小城镇适用的产业规划、小城镇的人居环境规划及风貌设计、基础设施规划、文化挖掘研究、旅游规划、新技术的应用、体制机制创新和规划建设管理的行动计划为一体的综合规划,并在空间落地;是策划、产业、文化,在空间关系上的反映;是和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注重空间或产业等几个方面不同的;是全新的、不一样的规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规划;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综合规划,是在城市规划中所不能也不宜叠加在一起的建设指引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个定位策划+5个专题研究+2个提升+1个空间优化落地。

1个定位策划: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独特的潜力,抓准特色,明确特色小镇的精准定位,进行充分的策划来支撑特色小镇发展。 5个专题研究: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发展; 2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 1个空间优化落地:最终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以上主要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小镇规划体系,系统解决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其中每部分的内容的关键又各有侧重。 思纳史密斯集团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运营历史最悠久的设计和咨询集团,近二十年都在权威的世界建筑排名前十位,集团在中国设立策划设计和投资运营二大事业板块。 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SYM 836121)及其下属

工作心得:如何理解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如何理解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依靠房地产来造镇,且不说在用地规模上一定会对其他产业投资形成“挤出效应”进而导致资源错配,由于地产商缺少产业运作经验,而且本身房地产也缺少技术含量,结果造出来的特色小镇必然是一个缺乏内容与产业支撑的空心镇。无论产业怎么搭配,都应当突出核心产业对资源要素获取的领先优势与绝对份额。 故此,在特色小镇建设上,有必要设定一些产业硬指标,如必须至少有一到两个核心支柱产业,且旗下能够形成20个以上企业集群,贡献财政收入4亿元以上;还比如,特色小镇房地产占地规模不得超过15%等。 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乡村振兴蓝图中,与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几大物理载体一起,特色小镇被视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精品工程,同时也是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重要支点,由此昭示了特色小镇今后的发展将更加贴近乡村振兴的脉搏与心脏。 特色小镇的提法不是今天才有,起初的实操起于浙江,两年前住建部、发改委、

财政部联合发文,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于是迎来了一轮爆发期,农业小镇、科技小镇、经贸小镇、红木小镇、航空小镇、足球小镇、康养小镇等,各种称谓叫人眼花缭乱,而且种类繁多、花式迭出。按照计划,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而目前建成的特色小镇数量已达772个。不仅如此,根据全国已有的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公布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2020年特色小镇的数量共计将达1600多个,因此,接下来特色小镇将显加速扩容之势。 作为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的一个实验性物种,特色小镇外溢出了不小的经济价值。据国家发改委对全国225个特色小镇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这些小镇完成了特色产业投资2000亿元左右,吸纳了就业人口约130万人,创造了税收约200亿元。 但现在看来,特色小镇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其更具有非常显著的物理价值含量和化学反应功能。一方面,特色小镇在空间上距离乡村最近,完全可以凭借小镇的产业聚集功能,向乡村进行路径最短与效率最高的经济辐射;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可以面向目标乡村构建起后关联效应强大的农产品加工、分级包装与营销、信息咨询以及人才培养等服务产业,从而促成乡村一二三产业更好的粘连与

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发展特色小镇是推动中国由城镇化向现代化过渡的必经之路,但现阶段特色小镇的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严重房地产化、缺乏特色、缺乏清晰的运营思路等。因此,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就尤为重要了。下面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就来跟大家谈谈关于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色小镇规划是集小城镇适用的产业规划、小城镇的人居环境规划及风貌设计、基础设施规划、文化挖掘研究、旅游规划、新技术的应用、体制机制创新和规划建设管理的行动计划为一体的综合规划,并在空间落地;是策划、产业、文化,在空间关系上的反映;是和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注重空间或产业等几个方面不同的;是全新的、不一样的规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规划;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综合规划,是在城市规划中所不能也不宜叠加在一起的建设指引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个定位策划+5个专题研究+2个提升+1个空间优化落地。 1个定位策划: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独特的潜力,抓准特色,明确特色小镇的精准定位,进行充分的策划来支撑特色小镇发展。 5个专题研究: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发展; 2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 1个空间优化落地:最终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以上主要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小镇规划体系,系统解决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其中每部分的内容的关键又各有侧重。 思纳史密斯集团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运营历史最悠久的设计和咨询集团,近二十年都在权威的世界建筑排名前十位,集团在中国

设立策划设计和投资运营二大事业板块。 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SYM 836121)及其下属各专业咨询策划设计子公司负责集团的策划设计板块。思纳设计股份成立于2000年,是规划、建筑、旅游和产业的产品策划和设计专家,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建筑规划国家双甲资质单位,公司在大型城市综合更新、智慧模块建筑、城市和旅游产业策划规划、室内装饰和艺术设计、区域环境研究和景观工程、特色酒店跨界组合运营规划等领域都有卓越的人才及成功的案例。 思纳史密斯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负责集团的投资运营板块,同时作为华侨城云南文投集团的下属企业,思纳文创投资充分利用华侨城云南文投和思纳设计股份丰富的文旅行业资源和专业策划规划和研究咨询人才,与下属思纳小镇建设、思纳小镇运营一起共同打在拥有自身文旅IP的特色小镇,开展小镇的招商、运营、双创等具体的项目合作,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特色小镇等做出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4315937.html,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 作者:林萌哲 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12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要求逐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特色小镇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就是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条件,以生态宜居环境为吸引,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为例,探讨特色小镇如何打造。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外溢,[1]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推动新时代乡村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巴润别立镇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位置上,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立足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建设特色小镇,既能与都市经济融为一体,又能带动农 业农村的发展。[2]为此,巴润别立镇应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创新思路、主动作为, 以“绿洲生态”为依托、“休闲农旅”为引擎、“有机农业”为特色、“市场消费”为导向、“农民致富”为根本,建设有机田园小镇。 一、巴润别立镇建设特色小镇的基础条件 巴润别立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南部,总面积3295平方公里,有耕地9.89万亩,有可利用草场2183平方公里,总人口10395人,其中农牧业人口9283人,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2082人。近年来,全镇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引种谷子、土豆、洋葱、中药材等节水型农作物进行示范推广。稳步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建成“集市型”在线水权交易平台,地下水采补平衡基本实现。积极引导、扶持农牧民发展舍饲养殖,引进双丰、浩泽两家万头牛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注重将农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培育“旅游+农业”,将塔塔水嘎查97座温棚连片改造提升,打造有机绿色蔬菜休闲采摘示范区。依托南寺、月亮湖、农耕文化博物馆等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依托社区建设,改造一处旅游驿站;利用独特地势,促成虎克之路越野基地落户。 二、巴润别立镇建设特色小镇的优势分析 1.交通区位优势

风情特色小镇创业旅游规划方案

风情特色小镇创业旅游规划方案 建设规划: 按照“重构袜业、重塑大唐”工作主题,大唐镇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一座以袜子为图腾、具有袜业风情的特色小镇,按照规划方案,计划总投资55亿元(其中2015年25亿元,2016年15亿元,2017年15亿元),规划面积2.8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亩,建设用地1162亩),重点建设“智造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三大区域。 建设目标: 预计到2017年,可实现产值150亿元,税收1.6亿元,接待旅游人数30万人。通过建设,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袜业制造中心、全球最顶尖的袜业文化中心、全球唯一的袜业主题景观空间和全球唯一的袜业旅游目的地。 三大区域: “智造硅谷” “智造硅谷”是袜业特色小镇的智能制造功能区,旨在提升大唐袜业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重点建设三个园区: 一是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海讯两创园”。拟新增建设

用地116亩,吸纳100家左右企业进驻,旨在打造全球最先进的袜业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 二是建设总投资14亿元的“天顺生态园”。拟新增建设用地263亩,计划安排150家左右企业入驻,旨在打造全球新型的袜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三是建设总投资5亿元的“圣凯科技园”。计划新增建设用地50亩,旨在打造全球最齐全的袜业机械研发生产基地。 “时尚市集” “时尚市集”是袜业特色小镇的文化艺术旅游区。旨在为各类才华横溢的新兴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开放、多元的创作环境和交易平台,实现袜业艺术文化与商业的碰撞融合,为创意作品商品化提供实验舞台,培育系列时尚品牌,幵成为吸引大量外来游客的引爆点。 重点是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总投资5亿元的“创意体验区”。通过对沿线村庄中的废旧厂房改造,建设LOFT风格的国际艺术村,打造全球唯一的以袜子为主题的国际艺术村和时尚设计区。 二是建设总投资5亿元的“袜业风情街”。布局袜业城市家居、主题乐园、袜业咖啡馆、袜业风情酒店等项目,连

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开发

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开发 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各地对特色小镇进行了大量探索,做出了一些成绩。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那么,如何搞好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开发? 我想结合自己10多年来对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和策划设计实践,谈谈如下体会: 一、什么是特色小镇? 我认为:特色小镇,就是有特色的小地方。“有特色”主要是指产业有特色,不管是制造还是服务,也不管是文化还是旅游,其实都是产业,都必须有特色;“小地方”主要是指有一定数量的人口,集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上。这个空间不一定就对应某个行政区划,但在这个空间里活动的主体,一定有极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的联系。由业而聚人,由人而兴文,由文而引游,最后自然地、历史地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的有机体,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的生态圈。 大如小城,小如街市,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的韵味,虽偏居一隅,却从不乏人气,这是世界各地特色小镇留给乐游者们的最深印象。由于特色小镇设施齐全、景色动人,又各自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它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呈现的同时,它还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形态,备受青睐,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乐而忘返。小镇强劲的旅游功能及由此带来的自身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二、开发建设特色小镇的独特意义 特色小镇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尤其是在目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将会起到缓解突出矛盾、增强发展后劲、丰富发展内涵的独特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特色小镇的建设,由于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无论是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还是生活设施、现代服务,都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着手建设,这必将大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真正让群众感受到生态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2、壮大实业,提升地方经济实力。 国内外许多成熟特色小镇的运作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与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小镇的繁荣,必须有产业去支撑。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潜力巨大,每一项产业的培育和功能的发挥,不只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大

特色小镇产业规划设计九大要点

特色小镇产业规划设计九大要点 目前,全国各地有关特色小镇的概念基本得到统一。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生态、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而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九大要点: 一、产业布局题 1.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 从县域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布局适度集聚; 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镇要预留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避免来了企业无地可用。 2.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 不宜将工业园区作为小城镇现代化标志进行打造; 设定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限,绿地率不宜超过10%,产业集中地区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宜超过15米; 整理闲置企业用地,适度引导企业集中。 二、乡村田园环境 1. 保护山水田园,修复生态环境 保护山水格局,城镇建设与环境统一;预留视线通廊,做到显山露水。 2.全域协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镇域乡村建筑风格、色彩与形式的管控要求,保护乡村传统格局与历史空间,促进镇域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通过对乡村的农房、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水秀美、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三、整体格局 1.顺应山水,契合地貌 ①水网地区小城镇: 水网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原有水系形态进行布局、营造多样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城镇建设强行对河流水系截弯取直、填河围湖。

②山地、丘陵地区城镇: 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地势,建筑随地形条件布置,避免城镇建设削山平地、破坏地形起伏。 ③平原地区小城镇: 宜采取相对集中布局方式,避免侵占耕地; 保留镇区内部林地、池塘等自然资源,建设为公共开敞空间。通过防护林带或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外围农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镇区内部,构筑平原地区小城镇特色的风貌。 2.用地混合、新旧区协调 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适度混合,推进产镇融合发展。避免采取功能分区的方式割裂小城镇生产、生活空间。 镇区规划建设应延续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协调好新老镇区的布局关系和风貌特征,避免新老区各自为政。 3.路网格局合理 ①顺应地形,延续肌理 滨水地区的路网要顺应河流走向,随水岸线布局。 山地、丘陵地区路网要顺应等高线布局,人行步道可采取垂直等高线布局方式。 ②提高路网密度,增加支路和巷路 小城镇居民绿色出行特征明显,日常出行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为主,步行出行比例达50%,对支路和巷路需求高,需增加路网密度,小城镇的道路网密度不宜低于12km/km2(不含巷路),道路间距以100-150米为宜。 四、建设强度与街坊形态 1.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编制科学的详细规划,重视规划管理,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2.推行开放式街坊住区 ①住区不宜设置封闭围墙,实现破墙透绿、设施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亲切感。 ②街坊内部以巷路相连,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 3.建设小尺度街坊住区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大纲

(一)总则 说明规划背景、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等。 ——规划背景: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编制依据:提出规划编制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相关文件等依据。 ——规划范围:明确小镇规划和建设用地范围的四至界线,原则上要求小镇的物理空间集中连片或组团式发展(组团间须有通达的交通连接)。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为集中连片建设发展区,作为特色小镇的重点发展片区。研究范围根据小镇特色可适当扩大至小镇外围区域。 ——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原则上以规划编制的前一年为规划基准年,即2016年。 规划期限: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的期限至“十三五”规划期末(至2020年),亦可以对小镇发展远期(2025年)、远景期(至2030年)的规划建设提出展望和设想。 (二)现状分析 ——创建基础:小镇的建设、产业、资源、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等情况,突出特色优势说明。 ——发展分析: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历

史人文传承等方面分析小镇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规划目标与指标 ——规划目标:对照创建要求,阐述小镇的发展定位与目标、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等内容。基于产业定位目标,选择特色主题,树立、提炼、总结小镇特征。 ——规划指标:提出小镇产业发展、城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定性、定量指标。其中定量指标须可量化,作为考核指标。 (四)产业发展规划 须突出“特而强”,深挖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激发发展活力。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投资计划。分析特色产业的投资计划及安排,提出产业投资的主体及实施的可行性。 ——产业发展方向。分析细分产业发展趋势,突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健全产业链条,提出小镇产业培育重点、转型升级方向和路线图。 ——重点产业项目。明确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落实用地安排。——双创平台建设。围绕小镇产业发展,提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内容和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