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国粹赣南采茶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面国粹赣南采茶戏

去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采茶戏榜上有名。成为“国粹”后的赣南采茶戏再次为世人瞩目,人们在考究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它的现状与未来,莫不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此,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与演员,对成为“国粹”的赣南采茶戏展开了调查,并引发出种种思考——

一、久远的历史渊源

今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其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只有200年历史的京剧相比较,赣南采茶戏400年的历史可谓久远。

赣州古“六街”形成在南宋的说法,依据的是文天祥咏赣州的一句诗:“六街人往来,八境烟浓淡”。赣南采茶戏的出现至少在明代中叶,其依据也同样是一句诗“僻坞春风唱采茶”,这是《临川四梦》剧作者、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戏剧之祖明代汤显祖(1550-1616)在他的一首叙事诗里的诗句。此外,汤显祖还有一首赠别诗《看采茶人别》,表现他与一艺人的惜别之情,其中“采茶人”显然不是指从事采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采茶”的职业艺人。由此可见,采茶,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职业艺人出现的。

采茶戏与茶有关,由茶而生。凡有山必有茶,凡有茶便有采茶戏。仅就江西省而言,各地都有采茶戏在民间流行,如赣南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等等。但追究历史,赣南采茶戏历史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因此,说赣南是江西省采茶戏的祖地并不为过。安远县九龙山麓,峰峦叠嶂,茶林逶迤,是赣南采茶戏的最早发源地。在九龙山巅,茶林中矗立着一堵朴实的纪念碑,寥寥两行字——“赣南采茶戏发源地(载《中国音乐大辞典》)、清九龙茶贡品发源地(载《清安远县志》)”,把九龙山的性灵与文化写就得飘逸、深远。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这期间,有一文化人陈文瑞有一首《南安竹枝词》,非常通俗地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上犹县营前,当时属南安府,是一个山区小镇。一个采茶三角班,能在一个小小的圩镇从采茶开始,长日累月地演,演到采清明茶结束,这在今日的专业剧团也是很难办到的,可见那时的采茶三角班已有相当的吸引力。

二、持久的艺术魅力

大凡,一种文化艺术被人们接受了,民间便会有许多美好的故事传说附丽在其中。赣南人热爱采茶戏,也为之编了一个故事——传说,某朝某代,朝庭里有一位歌舞大师,名叫雷光华,遭到太监陷害后,离开宫廷,辗转来到赣州,隐居在安远九龙山,开荒种茶,改姓为田。由于他能歌善舞,很快将采茶动作与当地民歌揉合在一起,并借助当时盛行的马灯、龙灯和狮舞,创造了采茶歌舞——茶篮灯。这则故事,很大可能是后人为采茶戏起源于九龙山这一说法寻找依据而编制的。不过,茶蓝灯中的《板凳龙》倒的确是当年三角戏、今天采茶戏的母本。三角戏就是在茶蓝灯的基础上,以姐妹对唱、茶童插科打诨的“两旦一丑”格局而形成的。三人一台戏,自古如此说法。

传统的三角戏从古到今,魅力持久。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中对此记载得极为详细:“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看法,尽管满含贬意,但反过来看,正好说明当时群众对采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铁石口出煤),对“采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

一声?”的欢乐心情归去。

时至今日,往赣南各个乡村去,尤其是春节期间或夏日农忙过后的闲时,到处可见农村简朴如斯的庙会活动。庙会活动,祭祀乡神或走亲串友,但支撑整个活动与鼓噪热闹的一定是采茶三角戏。在于都、大余、赣县等县的乡村田野,每每可见一个个草台班子,一个个简陋戏台,旦丑们走着矮子步,甩着长水袖,为乡亲们唱着采茶调,演绎着采茶魅力,也用浸润了客家人灵魂数百年的采茶歌舞形式,替乡村百姓释放辛勤劳作后收获的简单快乐。这些民间自发组成的采茶三角班,平时隐于民间,一到节日或农闲时,便活跃于各个乡村。有的民间三角班,甚至长年在乡村演出,有的还远赴粤闽山村,高唱采茶。

然而,由于历史的三角戏大多低级趣味内容,官府认为有伤风化,自乾隆后期便被明令禁止,所以采茶戏进入赣州城是解放后的事。解放前,朱光明、刘日凤、邝功海等著名演员所在的采茶三角班多在城郊的水东、水西活动。至今,这一带都被视作保留了最传统的民间采茶三角戏的地方。后来,衍及城区的横街上、建春门口、郁孤台下等处,至今这几处仍有民间采茶三角戏表演。

解放后,大地春回,万物复甦。赣南采茶戏也得到了新生,走上了繁荣昌盛的新历程,成了赣州地区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1956年成立国营赣南采茶剧团,随之每个县都成立了采茶剧团,都有了自己的演出场所、经典节目和名角、名演员。特别是“改戏、改人、改制”的新中国文化“三改”完成之后,赣南采茶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历史的阴影中走往光明,开始登上大雅之堂,采茶戏迅速成了赣南家喻户晓、人人能唱爱哼的地方名戏。昔日被人称为“草台班子”的三角班,一举成为今天传统剧目丰富、表演风格成熟,集音乐、道具、服装、乐器于一体的专业采茶剧团。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赣南采茶戏苑中涌现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如导演张福林,编剧高宣兰,音乐钟定权、陈裕光,以及著名演员刘日凤、李宝春、张宇俊、张曼君、黄玉英、龙红等,几代艺术家们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得赣南采茶戏有了历史性的飞跃。采茶戏《怎么谈不扰》《茶童戏主》先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搬上银幕,《山歌情》《试妻》《围屋女人》等一批优秀剧目陆续进京上演,为赣南捧回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大奖,为家乡人民赢得了诸多的荣誉。可以说,新时期的赣南采茶戏,寓时代精神于传统艺术形式,精品迭出,不断精进,为世人瞩目。1999年,省文化厅甚至想在赣南采茶剧团的基础上组建江西省采茶剧团;2004年,纪念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主题曲采用的就是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长歌》旋律,使赣南采茶戏再度声名鹊起。以上种种,为今年赣南采茶戏荣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令人堪忧的现状

诚然,我们应该为解放以来赣南采茶戏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赣南采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今天的赣南采茶戏面临的诸多困惑与忧虑。

纵观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戏,其实是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与中国戏剧一样,赣南采茶戏也经历了几度波折。新中国解放,带来了采茶戏的新生,1960年,国家号召抢救与挖掘地方戏剧,《九龙山摘茶》(即后来的《茶童戏主》)得以问世;1964年,国家强调演现代戏,《怎么谈不扰》应运而生;十年“文革”,除十大样板戏之外,全国戏剧被生生扼杀,赣南的采茶戏、祁剧、南北词、东河戏、客家山歌也难逃厄运;打倒“四人帮”后,赣南采茶戏重放异彩,赣南采茶戏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文艺学校恢复采茶班,各县恢复采茶剧团,许多传统采茶戏改编上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文化封闭中解脱出来的观众对赣南采茶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一大批戏迷在这个时期产生,一大批优秀节目在这个时期获奖,如《试妻》,以及稍后的《山歌情》。可以说,这段时期机遇一次次青睐赣南采茶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与全国戏剧形势一样,赣南采茶戏的困惑出现了。多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