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习俗 温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 温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 温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温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习俗: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

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

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

井神、土地神、财神)。

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

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

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

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

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

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

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

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

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

在庙宇守等。

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

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

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

"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

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

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

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

过年的习俗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

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

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

"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

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

最后撤馔。

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

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

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过年的习俗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

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

"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

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

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

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

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

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

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

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

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

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棕子。

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

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

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

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

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

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

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春节饮食文化 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春节饮食文化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 导语:中国春节饮食风俗,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中国春节饮食风俗,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现简述我国部分地区的饮食习俗,以飨食客: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 生活常识分享

(完整版)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北京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辽宁省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春节习俗:中国人过年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中国人过年习俗大全【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 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 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 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 王爷,只限于男子。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 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 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 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 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 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 家老小的平安。 1、大扫除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 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 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

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 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 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 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 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 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 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 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 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 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 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 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 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2、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 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为主题作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为主题作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为主题作文(一) 中国人的年承载着太多中国人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她可以是祈年祭祀、敬天法祖、祗敬感德;她可以是驱逐年兽、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她可以是腊肉腌货、汤圆水饺、举杯共庆。但离不开的永远是对于来年美好生活的期待,对于团聚生活的渴望,对于自己根的重新审视和永远化不开的乡愁。 我生长于上海,亲人们也都在上海。对于乡愁的体会可能是周遭朋友同事的春运大潮,是中央电视台全国各地亲人重逢的激动景象,是舌尖上的中国团圆桌上的饕餮盛宴。乡愁更多的是符号,是再相见的喜悦,乡愁,她并不愁。 工作已有十余载,每逢假期,我都会到国外游览。或是去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美景,或是去农家体验民俗之乐,更多的是离开,离开我的日常生活,离开我的家乡,但是往往在脱离了习惯的人与事,在这特殊的时节,我也能体会到这难得的短暂的思念,就如同无法回乡的人们,乡愁,她也愁。 思乡,皆来源于对于团聚的渴望,对于共同体的归属感。2020年年初,我去瑞士度假,突然暴发的疫情一下打散了我的悠闲心境。犹记得当时的心焦,父母在家防疫用品是否够用,是否还在走亲访友,家中长者是否都好好宅着,慢性病常用药是否备齐,恐有思虑不周之处,却又鞭长莫及、分身乏术。当时,乡愁被具象化了,她是对身在

家乡亲人的担忧,是对家乡城市的关注,是对祖国人民平安的无限期盼。 2020年,把过年、乡愁、共同体这三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人与人之间,城与城之间,国与国之间,无数的逆行者、志愿者,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领悟,也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追求,让中国人民在这2020年的春节里再一次体会到团结、相守、努力和期盼,这也正是中国文明刻在基因里对于过年的真正含义,“过年”的真正禀赋! 2021年是“开局之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每颗心紧紧团结在一起,期盼尽快恢复到日常生活之中。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在新的一年再出发前,打下的一剂强心针,让中国人民为来年的生活,吹响胜利的冲锋号!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为主题作文(二) 年,是365天的总括,是一年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共同祈祷,共同消愁,共同解忧。共同迎接新的一年,但在今年特殊的这一年,病魔不能让我们如愿以偿,纵使这样,纵使原地过年,纵使隔海相望,不能相聚,纵使千里望同月,纵使南风北吹,但热忱之心,不可泯灭。 那么什么才是年呢?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中国人的过年文化习俗有哪些_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中国人的过年文化习俗有哪些_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首,其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远大于其他所有节日。那么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大年初六到大年初十的习俗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送穷的日期: 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 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唐姚合《晦日送穷》诗之一:”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 以正月初三为送穷日。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远平志》:

正月三日,人多扫积尘于箕,并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 2、穷鬼的传说: 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民间相传穷鬼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从那之后,穷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穷鬼了。 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我国唐代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没人说得清。 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从最后两

中国春节习俗

中国春节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

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

中国新年习俗小论文

试论中国的新年风俗 金沈涛 桐乡六中八年级五班 1.新年的大致日期. 新年,即新一年的第一天或若干天,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在中国古代,也称元旦,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 2.新年的习俗. (一).看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小事件。但是如今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TV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2000年以后,综艺节目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媒体文化形式。而春节联欢晚会为中国电视综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蓝本。 (二).2.放鞭炮、贴对联.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火光还有声音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种种习俗。到了大年初一,亲朋好友就互相拜访,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逃过“年”的这一难关,所以“过年”又称“年关”,这也是拜年的由来。 (三). 过年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谚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来历: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21世纪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21世纪以后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

春节有哪些习俗2020年春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春节有哪些习俗2020年春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那么春节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下吧!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 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 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 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 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 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 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 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 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 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 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 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 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 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 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

过年的民俗文化

过年的民俗文化 一、贴年画的讲究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早期人类对自然和神祗的崇拜,逐 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 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 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 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门神种类大体分为两种,即文武门神,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 门神多为秦叔宝尉迟、敬德两位盛唐名将。 贴门神也有讲究。一般在大门口贴的是武门神,进入院子后,在外 屋的门上贴的就是文门神。进门后,在屋子里面的门上,一般都会贴上 一对门童,对开的年画,如刘海戏蟾等等。 二、贴春联的讲究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 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 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木板所制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规矩。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为下首。贴春联时上联贴上首,下 联贴下首。上下联不可贴反。读的时候“从右到左,再是横批。”横 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三、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 现在一说到新年在大门上贴“福”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大概都会说,这得倒着贴福字,因“倒”和“到”同音,倒贴福就是福到了,这 其实是个误解!“福”字左边礻字旁表“示”意,右边“一、口、田”,《说文》中“一”是,“房梁”,“口”是“人口”,“田”是有田有买卖,如 果将“福”字倒过来贴在你家大门上,则使房梁倒置,意味着你家把 福气倒在门外,福气就都跑到人家去了!如此费了半天劲,不是本 末倒置了?贴在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着贴,才寓意着开门迎福, 福气临门! 贴福字本是为了在新一年祈福、迎福、纳福,而且大门是全家人、客人出入的必经之处,应是让人感觉庄重、恭敬的处在,倒贴的福 只会让人觉得滑稽,有失庄重。著名作家冯骥才评说:“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失滑稽, 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 但有些地方的“福”字是可以倒贴的。 1、垃圾桶和水桶上的“福”字可倒着贴,因为水是财运,由于人 从这两处把东西倒出来。为了避讳将家中福气倒掉,便可巧用“倒” 谐音“到”,倒贴福字。 2、家里的柜子上是可以倒贴福字的,因为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财气)一直来到、留在家里、屋里、柜子里。 四、除夕必放的三挂炮:闭门炮、迎新炮、开门炮。 第一挂爆竹辞旧炮,第二挂炮竹迎新炮,第三炮竹开门炮。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人们习惯在关门吃年夜饭之前放炮,这俗称“闭门炮”,这一挂一定是红色小炮,满地彩虹, 然后关上大门,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起饮酒谈笑,这个叫辞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为主题征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篇一】 新一年即将到来,再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又收获了什么?你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目标?问自己几个问题,来迎接美好的又一年吧! 当然,在迎新年的时候,我们还要度过快乐的春节,为整整一年劳累的学习做一个消遣。让我们来_地区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吧! 江苏 按江苏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取火、汲水,告诫不能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河南 一般进入腊月之后,人们便开始陆续地置办年货了。腊月初八熬腊八粥;腊月二十八贴春联;腊月三十晚上饺子包好后就开始放炮,晚上全家人坐一起守岁;然后零点的钟敲响后齐放炮,听着震耳欲聋,此起彼伏的炮声,这时候的年味应该是最足的。 大年初一亲朋好友互相拜年;初二走娘家(女方的父母都在的);初三走娘家(女方的父母有一个过世了或两个都过世了),去的时候要带上些烧纸;初五要放炮,俗称“破五”,也就是这天过后,日子还像平常一样过,过年这几天不能做的,比如针线活等等,以后可以照常做。 西藏 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首先是将培育好的青苗供在佛前的双柜上,到了月中,各家各户便开始用酥油和面粉炸果子。接近年关岁尾时,每家必备的五谷斗上便盛满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

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导读:过年习俗有哪些? 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夜年夜饭(团年饭) 祭祖守岁回娘家初六送穷接财神红包(压岁钱) 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迎春 具体一点: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正月初一:[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正月初二:[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春节的来历习俗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

‘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

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征文800字

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征文800字1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征文800字2 春节文化有多个方面的意义,我认为团圆和谐、辞旧迎新、传承孝道应该是春节文化意义中最为重要的三种。

中国人过年从小年到元宵习俗大全

中国人过年从小年到元宵习俗大全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 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饺子、汤圆、火烧、 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小年至元宵每天都有不同寓意!】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 清苦。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 代替。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 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 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 竹张灯。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 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 宵节观灯。

不一样的新年习俗

根据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小组完成探究任务+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与环境,以制作版面为任务,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呵护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活动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活动建议设计意图 图片呈现?看图片,认?出示少数民?通过图片激引出课题识民族。族服饰及有发兴趣。 关少数民族?通过引导交 名人图片。流,认识有关 民族。 确立探究步?自发组合,?引导学生为?组织学生选知道根据活 骤形成探究小小组取名。择一个不同动目的来有组。?引导学生思的少数民族步骤地开展 ?取名。考如何对自作为探究对探究。 ?说说如何探己感兴趣的象,自发组合 究。民族进行探成立探究小 究。组。 分类和师选?把自己课前?引导学生成?要求学生事?提高收集和制作的资料立探究小组。先了解少数搜索资料的 卡进行分类?对资料卡进民族的新年能力。 ?按照收索关行相应的归习俗,制作信 键词的方法类,并从资料息卡。 筛选资料卡卡中进行有 上的信息。效地筛选,获 取相关内容。 制作版面?以小组为单?出示制作要?可以提供设?体验探究过位,利用收集求。计好的版面。程,增强感性 的信息,合作?巡视、指导认识。 完成版面。学生应先估?体验合作学

教研员评课: 爱学乐学善学 《不一样的新年习俗》活动的重点是学会将收集到的资料分类、筛选, 会针对不同的民族新年习俗进行对比,能制作版面进行展示。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爱学、乐学和善学。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认名人这个环节设计,使学生从感兴趣的出发,从而自发组合,形成几个探究小组,并取名使学生有意识的加入到相应的角色中,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课前让学生通过书籍、报刊、上网方式去收集有关少数民族过年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然后通过搜索关键词来对资料进行筛选,从而获取相关的内容。 3、加强实践活动中的合作教学

家乡的春节习俗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家乡春节的习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二、教学重点: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家乡有关春节的习俗。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图片,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 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爆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板书:春节 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 1. 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视频等) (1) 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见补充材料) 熬年守岁(观看动画“年”的故事) (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 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 (5)过年期间在衣着、言行举止上对人们有什么要求? 2.小组交流:你家里是怎么过年的?如何庆祝的?向同学描述一下过年时的欢乐情景。 3.畅想:现在过年的习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些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 三、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你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不同的习俗?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可直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在家乡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这是学生最熟悉、最乐意交流的话题。 四、实践活动收集描写春节的诗词。 补充材料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习俗、食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