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理念和方法探讨 冯博宇

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理念和方法探讨 冯博宇
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理念和方法探讨 冯博宇

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理念和方法探讨冯博宇

发表时间:2018-01-02T20:17:15.6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作者:冯博宇

[导读] 摘要:铁路站场设计应是铁路运输需求在工程上的具体体现,属于典型的系统设计。

身份证:12010619860610XXXX

摘要:铁路站场设计应是铁路运输需求在工程上的具体体现,属于典型的系统设计。工程节省与运营便利从来都有一定的对立性,新时期站场设计应以运营条件、能力最大化为第一考虑要素;并灵活运用工程类别和措施,优化工程设计,达到最优的工程、运输效果。本文分析了铁路车站及枢纽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阐述铁路枢纽设计、铁路区间站场设计。

关键词:铁路;站场;枢纽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交通网络成为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硬件平台。近年来,我国铁路工程在不断发展,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将为城市与地区发展带来机遇,集聚城市人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的可达性。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给客站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为标志的现代化铁路建设的推进,与之相匹配的一批功能强大、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铁路客站正逐步建成。高速铁路客站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专业众多、接口复杂,铁路站场及枢纽的设计技术至关重要。

一、站场的设计理念及方法

区间线路上分布若干越行站、中间站或技术作业站构成分界点,除了为列车提供交会、越行等基本功能外,还需要为地方经济提供运输服务。站场的布局设计具有两种站型方案,一种是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混合使用设计,另一种是分场专线使用,在设计过程中应贯彻以下设计理念:

1、客运、货运货共线铁路。1)客、货运量均较大的经济据点,宜分别设置客、货运站线路经过较大经济据点时,传统设计是客货功能集中的一站横列式设计。从近年的地方运输需求和建设实践看,一站式已凸显出客货功能相互制约、作业交叉干扰、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低的弊端,不再普适。因此今后此类车站宜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客货分站、客货纵列或客货并列等布置方式。2)客运车站选址应充分发挥其在城市交通枢纽中的核心地位,客运铁路的站场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工程条件合理选址,宜进入城市,利用站区形成社会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铁路输送能力大、安全、节能、环保、全天候等的优势。并利于站区形成社会综合交通枢纽,便捷居民出行。在前期研究中,应开拓思路,对主线顺直设站、主线绕行设站及主线顺直、另设联络线下线设站等类别方案综合研究比选。

2、铁路与城市枢纽间的相互疏解。货运站应结合所在地的产业规划,推进装、卸车基地站建设;开行车站设计应满足点线能力相协调,有多项技术,设计应满足不同作业平行进行的需要,尽量减少交叉干扰,点线能力协调,提高运输效率;线路应在车站内接轨,应保证列车运行顺畅,减少平面交叉和折角运行。在枢纽、地区铁路和线路交叉处,存在大量的线路分、合,客观条件制约必须在区间接轨时,应在接轨地点设置线路所或辅助所。

3、客运专线铁路。客运专线铁路站场设计中上述理念和方法仍适用。应合理确定折返站及折返方式,应设置在重要客源地和交路断点,并根据客运量和行车组织方式。

二、铁路区间站场设计

区间线路上分布着若干越行站、中间站或技术作业站,除为列车提供通过、交会、越行等基本功能外,尚需为地方经济提供运输服务。因此,铁路区间站场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客货共线铁路。1)客、货运站的设置。传统的客、货运站设置主要采用“一站横列式”布置,但是从地方运输需求和建设实践看,“一站横列式”布置已凸显出客、货功能相互制约、作业相互交叉、运输效率低和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所以对于此类车站的设计,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地采用客货分站、客货纵列或客货并列等布置方式。2)客运车站的选址。为充分发挥铁路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优势性,客运车站的选址应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现场条件,按“以点定线”的原则,应尽量邻近城镇,并利于站区形成社会综合交通枢纽,便于居民出行。客运车站线路选线往往需采用地形、地质、环保及规划选线等手段,“以点定线”确定的站址往往与走向顺直的要求相矛盾,难以选择。因此在前期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对主线顺直设站、主线绕行设站及主线顺直、另设联络线下线设站等方案进行比较和研究。

2、客运专线铁路。在客运专线铁路站场设计中,另一个重点是合理确定折返站及折返方式。客运专线折返站必须是重要客源地和交路断点,应根据客运量和行车组织方式,合理确定折返方式和存车设备。立折方式分为站后转线立折、站前原位立折两种。站后立折是车站尽端设折返环线、立交折返线或平面渡线完成调线、转向,交叉干扰少,到发线占用时间相对少,效率较高;站前立折是设置反发联络线或反发进路完成,列车走行少,但存在一定交叉干扰。

三、铁路枢纽设计

1、合理选择引入线路和进出站线路。传统的引入线设计是方向别引入枢纽前方站进行合并、车流排队,此方式必然造成一线能力制约多线能力,不利于能力最大化。因此引入线原则上应直接引入编组站、客运站,“大进大出”、立体疏解,保证各方向列车同时到达和出发。当各引入线行车量较小、合并后线路通过能力足够、工程能够节省时,才能考虑前方合并、平面疏解方式。

2、枢纽解编系统的设置。枢纽解编系统是货车车流的来源,其建设应符合路网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有利于直达运输、机车交路延长,除因服务对象和作业种类不同而需专门为工矿企业、港口单独设置工业站、港湾站外,应按集中作业的的原则只设置一个技术作业站,实现综合集成自动化,并预留进一步发展条件。

3、客运系统布局。客运站建设是新形势下规划建设的热点,随着客运专线建设和发展,一些特大型、大型客运站也不断涌现。客运系统布局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布局多个客运站,并使各站间相互联系。枢纽内因衔接方向过多、集中设置客运站困难时,可结合城市规划布置多个客运站。各站间应合理分工,有条件时应建立有机联系,实现一线连多点、多点均可往一线发车的总体布置,扩大客运站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2)客运站应按线路和运输需要设置。客运站规划设计的宗旨是综合能力最大化,而核心是到发线及咽喉通过能力。一般而言,一线一场模式利于运营管理,管理权限交叉少,简洁高效;咽喉简化、紧凑,交叉干扰少,利于能力最大化。故多线引入的客运站,宜采用引入线线路别分场模式,并遵循以下原则:线路别分场,按客车性质别分场并列布置,一般有高速一普速分场(避免列控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