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一、机电一体化起源与定义:

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一般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两层含义。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工程机械、汽车、智能化仪器仪表、CAD /CAM系统等。

P26间隙的影响

三、机电一体化的目的(功能)

使系统(产品)高附加值化,即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可靠性化、省材料化、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多样化需要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要。

四、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萌芽阶段”“蓬勃发展阶段”“智能化阶段”

1 智能化、

2 模块化、

3 网络化、

4 微型化、5、绿色化、6、人格化

五、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1、执行元件(主功能)

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主功能。主功能是系统的主要特征部分,完成对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储存。

主功能包括三个目的功能:

(1)变换(加工、处理)功能;

(2)传递(移动、输送)功能;

(3)储存(保存、存储、记录)功能2、机械本体(构造功能)

机械本体包括机架、机械连接、机械传动等,它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起着支撑系统中其他功能单元、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作用。

3、动力源(动力功能)

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能量供应部分,其作用是按照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

4、传感检测单元(计测功能)

对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要求:体积小、精度高、抗干扰

5、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控制功能)

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

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控制整

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能顺利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接口包括:电气接口—实现系统间电信号的连接。

机械接口—完成机械与机械部分、机械与电气装置部分的连接。

人机接口—提供人与系统间的交互界面。

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种是输入/输出;另一种是变换、调整。

控制信动力

———————————————————————————————————

1、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特殊要求(机械功能)(1)较高的定位精度

(2)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响应快、稳定性好。(3)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大刚度。

(4)高的谐振频率、合理的阻尼比。

2、主要措施和手段

(1)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撑件。如:滚珠丝杠副、滚动导向和支承、动静压导向和支承。

(2)缩短传动链,提高传动与支承刚度。如:大扭矩、宽调速的伺服电动机;轴端预紧或预拉伸、滚珠丝杠副或滚动导轨副预紧消除间歇提高刚度。

(3)选择合理(最佳)传动比,提高系统分辨

率,减少等效到执行元件输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尽可能的提高系统的加速能力。

(4)尽可能地减小或消除传动误差和反转误差、减少支承变形,最终缩小反向死区误差。

(5)改进和合理设计支承件和机架结构,提高刚度、减少振动和噪音。

(一)机械系统组成及功能

1、传动结构:主要功能是传递能量和运动,是一种力、速度变换器。

2、导向机构:支撑和限制运动部件按给定的运动要求和给定的运动方向运动,为机械系统中各运动装置安全、准确地完成其特定方向的运动提供保障。

3、支承件:机座或机架是支承其他零部件的基础部件。它既承受其它零部件的重量和工作载荷,又起保证零件相对位置的基准作用。

三者功能总结:实现传递运动和动力,支撑和导向,联系机电一体化系统各部件并实现其构造功能。

(二)常见的机械传动装置及功能

1、机械传动部件的主要功能是传递转矩和转速;

2、它的实质是一种转矩、转速变换器;

3、它的目的是使执行部件与负载之间在转矩与转速方面得到最佳匹配。

4、对传动件的要求:间隙小、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运动平稳、传递扭矩大。

(三)丝杠螺母机构基本传动形式

滑动丝杠螺母机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低,且有自锁功能,但摩擦阻力较大、传动效率低(30%~40%)。

滚动丝杠螺母机构:结构复杂、成本高、无自锁功能,但摩擦阻力小、传动效率高(92%~98%)、传动精度高。

1)滑动丝杠螺母机构传递运动基本条件:应有足够的滑移间隙和充分地润滑,热胀冷缩补偿空间;因而,存在一定的空回间隙。

2)滚珠丝杠螺母机构传递运动的基本条件:应有足够的润滑储油空间和热胀冷缩弹性补偿能力,可实现无间隙工作;因而,存在一定的表面应力;为了实现连续运转,需一滚珠的回珠装置(内或外)。

丝杠螺母传动的类型与特点

1)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2)丝杆转动、螺

母移动3)螺母转动、丝杆移动

4)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5)差动传动方式

(四)、滚动螺旋传动

1、滚珠丝杠副的组成及特点P48

(1)、滚珠丝杠副是一种新型螺旋传动机构,其螺杆和螺母的螺纹滚道间置滚珠,当螺杆或螺母传动时,滚动沿螺纹滚道滚动,使螺杆和螺母作相对运动时为滚动摩擦,提高了传动效率和传动精度。

(2)、滚珠丝杠结构组成

1-反向器2-螺母3-丝杠4-滚珠

(3)、滚珠丝杠的特点

优点:①传动效率高(0.9~0.95);

②传动精度高;

③摩擦小、不易磨损,寿命长;

④运动的可逆性;

⑤结构复杂,工艺性差,成本高。

⑥轴向刚度高(即通过适当预紧可消除丝杠与螺母之间的轴向间隙);

⑦运动平稳。

缺点:成本高,不能自锁,传动可逆,在用作升

降传动机构时,需要采取制动措施。

2、滚珠丝杠副的典型结构类型

滚珠丝杠副的结构类型可以从滚珠丝杠副的结构类型可以从①螺纹滚道的截面形状、②滚珠的循环方式和③消除轴向间隙的调整方法进行区别。

预紧方式

1)、单螺母变位导程预紧和单螺母滚珠过盈预紧式

2)、单螺母增大钢球直径预紧

3)、双螺母垫片预紧

4)、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

5)、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

6)、弹簧式自动调整预紧式

滚珠丝杠副支承方式的选择

1)单推——单推式

结构:止推轴承分别装在滚珠丝杠的两端并施加预紧力。

特点:轴向刚度较高,预拉伸安装时,预紧力

较大;

轴承寿命比双推一双推式低;2)双推一双推式

结构:两端分别安装止推轴承与深沟球轴承的组合,并施加预紧力,其轴向刚度最高。

特点:该方式适合于高刚度、高转速、高精度的精密丝杠传动系统。但随温度的升高会使丝杠的预紧力增大,易造成两端支承的预紧力不对称。3)双推——简支式

结构:一端安装止推轴承与深沟球轴承的组合,另一端仅安装深沟球轴承,其轴向刚度较低,使用时应注意减少丝杠热变形的影响。

特点:双推端可预拉伸安装,预紧力小,轴承寿命较高,适用于中速、传动精度较高的长丝杠传动系统。

4)双推——自由式

结构与特点:一端安装止推轴承与深沟球轴承的组合,另一端悬空呈自由状态,故轴向刚度和承载能力低,多用于轻载、低速的垂直安装的丝杠传动系统。———————————————————————————————————————在伺服系统中,通常采用负载角加速度最大原则选择总传动比,以提高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

得到传动装置总传动比i的最佳值的时刻就是JL换算到电动机轴上的转动惯量正好等于电动机转子的转动惯量Jm的时刻, 此时, 电动机的输出转矩一半用于加速负载,一半用于加速电动机转子, 达到了惯性负载和转矩的最佳匹配

传动链的级数和各级传动比的分配

【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

1)小功率传动装置

各级传动比分配的结果应遵循“前小后大”的原则

2) 大功率传动装置

传动比分配的基本原则仍应为“前小后大”。

【质量最小原则

1)小功率传动装置

2)大功率传动装置

各级传动比表现为“前大后小”的传动比分配方式。

【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

各级传动比应按“先小后大”原则分配(1)对于传动精度要求高的降速齿轮传动链,可按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设计。

(2)对于要求运转平稳、启停频繁和动态性能好的降速传动链,可按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和

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设计。

(3)对于要求质量尽可能小的降速传动链,可按质量最小原则设计。

谐波齿轮传动

优点:

①传动比大(单级传动比可达60~250);

②承载能力强;

③传动精度高、回程误差小;

④传动效率高;

⑤体积小,重量轻;

⑥噪声低传动平稳;

⑦结构简单。

缺点:

对材料、加工、热处理要求把高,散热条件差,转动惯量大。

齿轮传动间隙的消除措施

1、圆柱齿轮传动

(a)偏心轴套调整法

(b)轴向垫片调整法(锥度齿轮调整法)(c)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法周向弹簧式(不用于功率驱动)周向可调拉簧式

2、斜齿轮传动齿侧隙的消除方法

(a)垫片调整法

(b)轴向压簧调整法

3、锥齿轮传动

(a)轴向压簧调整法

(b)轴向弹簧调整法

一、伺服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一般组成

(一)伺服系统定义

伺服系统:以机械参数(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和力矩等)作为被控制量的一种自动控制系统。它在控制命令的指挥下,控制执行元件工作,使机械运动部件按照控制命令的要求进行运动,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实现机电一体化的驱动(操作)功能。

(二)一般组成

2、按其驱动方式

——电气伺服、气压伺服、液压伺服

3、按其被测控量的性质

——速度、位置、同步、扭矩控制等形式;

4、按其执行元件

——步进伺服、直流伺服、交流伺服等形式。

应用提示:开环系统的执行元件大多采用步进电

机、闭环和半闭环伺服系统的执行元件大多采用

直流伺服电机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其伺服系统的要求

1)快速性:

2)精确性:

3)稳定性:

P67步进电机是一种将脉冲信号变换成相应的直线位移(或角位移)的数字/模拟变换器

一、步进电机的特点

1、输出转角与输入脉冲严格成正比,且在方向上与输入脉冲同步。每输入一个电脉冲,电机

就转动一个角度(步距角),当连续不断地输入脉冲,就一步一步不断转动。

若控制输入脉冲数量、频率及电机各相绕组的通电顺序可以控制电机转角、转速与转向(很容易用微机实现数字控制)。

2、输出转角的精度高,虽有(相邻)步距角误差,但无累积误差,有步距角误差,但转子转速转过一转以后,其(一转内)累积误差为“0”,不会长期积累。

3、可实现平滑无级调速。调速范围较宽。

4、步进电机的工作状态不易受各种干扰因素影响(如电压波动,负载变化,环境误差的影响),只要干扰因素不引起“丢步”,就不影响正常工作。

5、其它:启停时间短,一般在信号输入几毫秒后就使电动机达到同步转速,信号切断后电机立即停止转动。

二、步进电机的种类

(一)按运动形式:有旋转式和直线步进电机;(二)从励磁相数分有(3、4、5、6相等)。(三)就常用的旋转式步进电机的转子结构来说可分为三种:

步距角

步距角越小,分辨力越高

步进电动机驱动系统原理示意图

(一)步进电机的环形分配器P70

(二)功率放大器

作用和定义:从计算机输出口或环形分配器输出的信号脉冲电流一般比较小(只有几个毫安),不能直接驱动电动机,必须采用功率放大器将脉KPZ 0360=α)相数()拍数(P K m =,

PKZ

f n 60=

冲信号放大,使其增大到能够驱动电动机运行(几至几十安培)。这种装置称为功率放大器

1、步进电机对放大器要求

①为步进电机绕组提供幅值足够,波形良好的脉冲电流(电流波形尽量接近矩形)。

②功耗低,效率高。

2、常见的驱动电路P76

(1)单电压驱动电路

(2)双电压驱动电路

(3)恒流源功率放大电路

(4)斩波恒流功率放大电路

(5)调频调压功放电路

直流伺服电动机种类与典型特点

种类:直流电动机有永磁式、它激式、串激式和并激式几种。永磁式和它激式直流电动机具有线性的机械特性,有良好的起动、制动和调速性能,特别适合伺服驱动。

直流电动机伺服驱动系统组成:包括直流电动机、位置或速度反馈装置、直流电源及控制驱动电路等几大部分。此处只对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动特性进行分析,以掌握直流电动机伺服驱动的原理及特点,以便在选择驱动类型时做出决

(1)调压调速

工作条件:

保持励磁

= N ; 保持电阻 R = Ra 调节过程:

改变电压 UN

U U n

n0 调速特性: 转速下降,机械特性曲线平行下移。

(2)调阻调速

工作条件:

保持励磁

= N ; 保持电压 U =UN ; 调节过程: n C I C C R C U C R I U n m a m e a e a e a a a -=?-=-=0φφφφφ特性曲线 特性曲线

增加电阻 Ra

R

R n

n0不变;

调速特性: 转速下降,机械特性曲线变软。

(3)调磁调速

工作条件:

保持电压 U =UN ;

保持电阻 R = R a ;

调节过程:

减小励磁

N

n n0 调速特性:

转速上升,机械特性曲线变软。

调磁调速特性曲线

改变电阻只能有级调速;减弱磁通虽然能够平滑调速,但调速范围不大

自动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往往以调压调速为主。 T e T L N 1 2 3

机电一体化总结

机电一体化课程总结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机电一体化结课总结历时半个学期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就这样结束了,真的是太快了。下面我就先来总结总结自己在这半个学期的机电一体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然后再谈谈一些自己的感想哈。 首先,谈谈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哈。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来的新一代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时也是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的综合及集合,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 第一点就是它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了哈。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

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然后就是它的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了哈。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 再然后就属使用性能的改善啦。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 除此之外,其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啦。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教学文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机电技术也在各关键领域取得了普遍应用,为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在未来得到快速发展,应当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推广,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开了解,进一步明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本文主要分析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并使其能够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技术更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自动生产线、数控机床等领域都有较多的应用意义,因此绿色化、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自动化的发展提升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有效减少人力物力在生产加工中的多余消耗,并降低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因此在煤炭行业、建筑行业中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包含信息传感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接口技术、机械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并能够综合应用在实际操作中。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范围 1.1建筑材料

在当前建筑施工的工作中,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施工中比例较多的内容,对其的质量要求标准也更高。要想保证建筑材料能够有更高的质量发展特征,就要确保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能够在建筑材料中得到科学应用[1]。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调配对建筑质量有直接影响,若是材料调配没有满足规定要求,将会减少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寿命,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产生经济损失。正因如此,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到建筑材料中,就能实现建筑材料的正确配比,以免误差产生,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1.2自动生产线与数控机床 作为一个生产大国,我国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对机床的使用量非常大,这也造成国家生产总值的提升。通常情况下,机床建设同数控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在国家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机电技术也更加成熟,但是综合水平的发展依然处于世界的中级水平,因此对其要逐步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推动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此外,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生产线中也有普遍应用,且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更多的生产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被用于工业化建设的工作时,使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就当前阶段的发展来说,工业化的发展还具有一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完善人机界面系统设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趋势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环境,有效发挥在各个领域中的主导性功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技术保障。本文系统阐述了机电一体化的涵义,对其应用领域和背景进行了探讨,大胆展望了其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性技术类型,包含多种学科的知识,发挥各自优势,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前行的结果。在科技的推动下,机电一体化在诸多领域中产生影响,在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因此,要对机电一体化涵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对其应用环境进行深入探讨,明确发展方向,推动这一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对机电一体化涵义的阐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凸显综合性的特征,融合多种学科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机械、电子等技术领域。凸显全面性与综合性,具体分析,机电一体化主要关注的是机械设备的生产以及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重视对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电子器材的探索和研究,目的是更好地支持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机电一体化发展实践中,重点集中在信息与产品的组成,主要是关注传感、信息以及机械技术的全面发展。之所以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逐渐渗透在生产环节中,加快产品创新,促进改革,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必然。 2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状况的分析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介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和应用下,整个生产操作的精度显著增强,功能更加多样化。另外,在结构方面,拥有紧凑的构造,模块化突出。在功能领域,开放性更强,推动数控机床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升机床的精确度,为整个生产提供更加全面、先进的技术支持。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计算机制造和集成系统中的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的支持下,计算机制造以及集成系统能够满足动态管控的目的,达到对目标的优化,突破传统模式的制约,保证信息的顺畅性。同时,实现诸多功能的融合,如开发、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1.机电一体化: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设置与电子设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2.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1机械系统(机构)2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3动力系统(动力源)4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5执行元件系统(电动机) 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互补法、融合法和组合法 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类型:1开发性设计2适应性设计3变异性设计 5.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准则:考虑人、机材料成本等因素,而产品的可靠性、适用性与完善性设计最终可归结于在保证目的的功能要求与适当寿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以成本为核心的设计准则。 6.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规律:根据设计要求要求首先确定离散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然后研究其相互间的物理关系,这样就可根据设计要求和手册确定其结构关系,最终完成全部设计工作。 7.滚珠丝杠副的典型结构类型:从螺纹滚道的截面形状、滚珠的循环方式和消除轴向间隙的调整方法进行区分1我国螺纹滚道有单圆弧形2滚珠循环方式:内循环、外循环3外循环:螺旋槽式、插管式、端盖式 8.滚珠丝杠副;公称直径d0;指滚珠与螺纹滚道里在理论接触状态时包括滚珠球心的圆柱直径。基本导程Pb;滚珠螺母相对滚珠丝杠旋转2π弧度时的行程。公称导程Ph0;用作尺寸标识的导程值。行程;转动滚珠丝杠或滚珠螺母时,滚珠丝杠或滚珠螺母的轴向位移量 9.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的调整与预案;1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特点;结构简单,刚性好,预紧可靠,使用中调整方便,但不能精确定量的进行调整。2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特点;可实现定量调整,即可进行精密调整,使用中调整较方便。3双螺母垫片调整式。特点;结构简单刚度高,预紧可靠,但使用中调整不方便。4弹簧式自动调整预紧式;能消除使用过程中因磨损或弹性变形产生的间隙,但结构复杂轴向刚度低,用于轻载场合。5单螺母变位导程预紧式。特点;结构简单,紧凑,但使用中不能调整,制造困难 10.滚珠丝杠副支撑方式组合方式;1单推---单推式;轴向刚度高,预拉伸安装时预紧力较大,但轴承寿命比双推---双推式低。2双推---双推式;适合高刚度,高转速高精度的精密丝杠传动系统,但温度的升高会使丝杠的预紧力增大,易造成两端支承的预紧力不对称。3双推---简支式;适用于中速,传到精度较高的长丝杠传动系统。4双推---自由式;多用于轻载,低速的垂直安装的丝杠传动系统 11.滚珠丝杠副的结构选择;根据防尘,可以防护条件以及对调隙及预紧的要求,可以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1允许有间隙存在---单圆弧形螺纹滚道的单螺母滚珠丝杠副。2有预紧或使用过程中因磨损而需要定期调整---双螺母螺纹预紧或齿差预紧式结构3良好的防尘条件,只需在装配时调整间隙及预紧力时可采用结构简单的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式结构 12.滚珠丝杠副结构尺寸的选择;选用滚珠丝杠副时通常主要选择杠的公差直径和公称导程。公称直径应根据轴向最大载荷按滚珠丝杠副尺寸系类选择。螺纹长度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要短,一般取螺纹长度/公称直径小于30。基本导程应按承载能力、传动精度及传动速度选取13.谐波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依靠齿轮产生的可控变形波引起齿间的相对错齿来传递力和运动。Wr=C 14.同步带传送;综合了普通带传动和链轮链条传动优点的一种新型传动。它在带的工作面及带轮外周上的、均制有啮合齿,通过带齿与轮齿作啮合传动。特点;传动准确,传动效率高能吸振噪声低传动平稳,能高速传动,维护保养方便 15.间歇传动机构分类:棘轮传动,槽轮传动,蜗轮凸轮传动 16.棘轮传动机结构组成:棘轮,棘爪 17.棘轮传动机结构工作原理:棘爪装在摇杆上能围绕O转动,遥杆空套在棘轮凸缘上做往复摇动。当摇杆做逆时针摆动时,棘爪与棘轮2的齿啮合,克服棘轮轴上的外外加力矩T,推动棘轮朝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止动爪在棘轮齿上打滑。 18.槽轮传动机构组成:拨销盘、槽轮 19.槽轮传动机构工作原理:拨销盘以不变的角速度W0旋转,拨销转过2β角时,槽轮转过相邻两槽间的夹角2a。在拨销转过其余部分的角2(π-β)时,槽轮静止不动,直到拨销进入下一槽内,又重复以上循环。这样将拨销盘的连续运动变为槽轮的间歇运动。 20.导轨副的基本要求:导向精度高,刚性好,运动轻便平稳,耐磨性好,温度表化影响小以及结构工艺好。1导向精度:导轨的结构类型,导轨的几何精度和接触精度,导轨的配合间隙,油膜厚度,导轨和基础件的刚度和热变形。2刚度:导轨副应有一定的接触精度(施加预载荷,以增加接触面积,提高接触刚度)3精度的保持性:进行正确的润滑和保护(多层金属薄板伸缩式防护罩)4运动的灵活性程低速运动的平稳性:采用滚动导轨、静压导轨、卸荷导轨、贴塑料导轨等;普通滑动导轨上使用含有极性添加剂的导轨油;用减小结合面、增大结构尺寸、缩短传动链、减少传动副等方法来提高传动系统的刚度。 21.静压导轨副的工作原理: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油或气体介质通入导轨的运动件与导向支撑件之间,运动件浮在压力油或气体薄膜上,与导向支承件脱离接触,致使摩擦阻力(力矩)大大降低。运动件受外载作用后,介质压力会反馈升高,以支承外载荷。 22.方向精度:运动件运动时,其轴线与承导件的轴线产生倾斜的程度。置中精度:任意截面上,运动件的中心与承导件的中心之间产生偏移的程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素质,知识,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素质、知识、能力要求 一、素质结构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岗敬业,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较强的文字表达与语言沟通能力、坚强的意志与坦荡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知识结构要求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复合度高的特点,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机械工程图的识图、绘图知识;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机电产品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电气维修和PLC控制的基本知识;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的基础知识;数控原理、编程和数控机床结构与操作的基本知识等。 三、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结构 1、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1)机电设备维护、修理企业 (2)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科技开发公司 (3)各种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的工厂、企业 (4)与机电有关的各种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企业 (5)机电产品营销及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关的其他单位 2、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业务分析 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业务分析见表1

表1 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业务分析 3、能力结构及要求 实施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学生可考取绘图员、数控设备操作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PLC设计师等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1) 具有较强的机械识图与绘图能力; (2)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运用绘图软件绘制机械工程图,并获得绘图员中级以上操作证; (3) 具有较强的电工操作能力和维修能力,并获得维修电工操作证书; (4) 具有一般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计算能力; (5) 具有阅读本专业相关的一般英语资料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数控机床等机电设备安装维护、检测及故障排除能力 (7)具有较强的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等机电设备操作能力; (8)具有机电产品营销和一般的企业管理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见表2。

机电一体化复习要点

机电一体化复习知识总结(ML制作) 第一章绪论 1 Mechatronics机电一体化,由机械学与电子学组合而成。 2 机电一体化含有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3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系统的附加值,即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 省能源。 4 机电一体化系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有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 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密机械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 5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 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电动机)等五个子系统组成。 6 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必须能顺利的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 换和传递。 7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类型有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与变异性设计。 8 确定机电一体化系统目的功能与规格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 进行设计、制造的整个过程为“机电一体化工程”。 9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并行工程、虚拟产品设 计、快速响应设计、绿色设计、反求设计、网络合作设计。 第二章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 1 机械系统部件的设计要求低摩擦、短传动链、最佳传动比、反向死去误差少、高刚性。 2 机械传动部件实质上是一种转矩、转速变换器,其目的是使执行元件与负载之间在转矩与转速方面得到最佳匹配。 3 机电一体化发展要求传动机构不断适应精密化,高速化,小型、轻量化要求。 4 滚珠丝杠四种基本类型(1)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2)丝杠转动、螺母移动,(3)螺母移动、丝杠移动,(4)丝杠固定、螺母移动并转动。 5 滚珠丝杠副中滚珠的循环方式有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内循环方式的滚珠在循环过程中始终与丝杠表面接触。 6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的调整与预紧(1)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2)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3)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式,(4)弹簧式自动调整预紧式,(5)单螺母变位导程预紧式,(6)单螺母滚珠过盈预紧式。 7 四级齿轮传动系统总转角误差 =++++ 已知:四级齿轮传动系统,各齿轮转角误差为==…==0.005 rad,各级减速比相同,即==…==1.5。求: (1)该系统最大转角误差;(带入上式即可) (2)为缩小,应采用何种措施。 ①在设计中最末两级的传动比应取大一些

机电一体化简答分析

1-5.机电一体化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分别实现哪些功能? 机械系统:构造功能;信息处理系统:控制功能;动力系统:动力功能;传感检测系统:计测功能;执行元件系统:操作功能。 1-7.根据不同的接口功能说明接口的种类。 1.根据接口的变换,调整功能:零接口、无源接口、有源接口、智能接口 2.根据输入/输出功能: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1-11.说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评价内容 高性能化、低价格化、高可靠性比、智能化、省能化、轻薄短小化、高附加价值化。 2.机械传动部件通常有螺旋传动、齿轮传动、同步带传动、高速带传动、 各种非线n???)/?(??i knmaxk传递转矩和转速。性传动部件等,其主要功能是1?k2-5.丝杆螺母机构的传动形式及选择方法有哪些? (1) 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该传动形式因螺母本身起着支承作用,消除了丝杆轴承可能产生的附加轴向窜动,结构较简单,可获得较高的传动精度。但其轴向尺寸不易太长,刚性较差。因此只适用于行程较小的场合。(2) 丝杆转动,螺母移动该传动形式需要限制螺母的转动,故需导向装置。其特点是结构紧凑、丝杆刚性较好。适用于工作行程较大的场合。(3) 螺母转动,丝杆移动该传动形式需要限制螺母移动和丝杆的转动,由于结构较复杂且占用轴向空间较大,故应用较少。(4) 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该传动方式结构简单、紧凑,但在多数情况下,使用极不方便.故很少应用。(5)差动传动方式多用于各种微动机构中

2-16.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原则是什么?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是什么?(1)重量最轻原则? 小功率传动装置各级传动比(等传动比分配,等模数原则)? 各级传动比确定,应遵循“先大后小”原则,再由经验、类比方大功率传动装置 法和结构设计紧凑等方法确定。(不等传动比分配,不等模数原则)(2)输出转角误差最小原则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齿轮传动系统传递运动的精度,各级传动比应按“先小后大”原则分配,以便降低齿轮的加工误差、安装误差以及回转误差对输出转角精度的影响。设齿轮传动系统中各级齿轮的转角误差换算到末级输出轴上的总转角误为,则: 3)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各传动轴转动惯量等效到电 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最小。(机械传动部分响应特性最佳原则)。 2-18.谐波齿轮传动有何特点?传动比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答:(1)谐波齿轮传动特点有:结构简单、传动比大、传动精度高、回程误差小、噪声低、传动平稳、承载能力强、效率高等特点。谐波齿轮传动的波发生器相当于行星轮系的转臂,柔轮相当于行星轮,刚轮则相当于中心轮。故谐波齿轮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可以应用行星轮系求传动比的方式来计算。设Wg、Wr、WH分别为刚轮、柔轮和波形发生器的角速度,则 2-20.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的调整方法有哪些? 圆柱齿轮传动、斜齿轮传动、锥齿轮传动、弹簧 2-25.轴系部件的基本要求 旋转精度、刚度、抗振性、热变形、轴上零件的布置

浅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浅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由于受传统机械理念的影响和约束,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方面始终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机械的弊端,因此,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发展新技术,加大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 标签: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十分的激烈,我国在工业制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将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到工业行业的制造中,才会提高我国科技的技术含量,打破传统的工业行业中存在的成本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不良现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最初的阶段是简单的机械与电子的融合,在机电一体化的最初阶段人们只是具有了电子与机械相结合来运用的简单的构想,只是停留在理论思想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现电子与机械的相互融合。第二段时期主要是技术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的理论思想,虽然电子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把理论思想应用在实践中也仍然不能实现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就是电子技术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当今社会,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等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智能化的世界。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相应的知识理论。目前,机电一体化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已经实现了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 二、机电一体化的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 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支持下,产品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即使是单一的产品由于功能的多样化,从而实现了能够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的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创新的投入资金规模相对来说较小,商家只需要将很少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于扩大机电一体化的使用范围,那么企业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的目标,从而在市场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总之,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更是社会层面的需求。 (二)产品结构的创新 产品结构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产品结构上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传动方式、物理机械结构、动力装置以及周边设备搭接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对于产品

电大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习题汇总 第一章:概论 1.关于机电一体化的涵义,虽然有多种解释,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什么? 2.机电一体化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重要的实质是什么? 3.为什么说微电子技术不能单独在机械领域内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机电—体化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5.试列举20种常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6.试分析CNC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要素,并与人体五大要素进行对比,指出各自的特点。 7.机电一体化产品各基本结构要素及所涉及的技术的发展方向。 8.机电一体化设计与传统设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9.试举例说明常见的、分别属于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和变异性设计的情况。 10.为什么产品功能越多,操作性越差?为何产品应向“傻瓜化”方向发展? 11.试结合产品的一般性设计原则,分析和理解按“有限寿命”设计产品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机械系统设计 1. 机电一体化产品对机械系统的要求有哪些? 2.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由哪几部分机构组成,对各部分的要求是什么? 3. 常用的传动机构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4. 齿轮传动机构为何要消除齿侧间隙? 5.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对传动有何影响?采用什么方法消除它? 6. 滚珠丝杠副的支承对传动有何影响?支承形式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7. 试设计某数控机床工作台进给用滚珠丝杠副。己知平均工作载荷F=4000N,丝杠工作长度l=2m,平均转速=120r/min,每天开机6h,每年300个工作日,要求工作8年以上,丝杠材料为CrwMn钢,滚道硬度为58—62HRC,丝杠传动精度为±0.04mm。 8.导向机构的作用是什么?滑动导轨、滚动导轨各有何特点? 9.请根据以下条件选择汉江机床厂的HJG—D系列滚动直线导轨。作用在滑座上的载荷F=18000N,滑座数M=4,单向行程长度L=0.8m,每分钟往返次数为3,工作温度不超过120℃,工作速度为40m/min,工作时间要求10000h以上,滚道表面硬度取60HRC。 10.滚动直线导轨的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1. 塑料导轨的特点是什么?常用的塑料导轨有哪些?如何使用? 第三章:接口设计 1.试述机电—体化接口设计的重要性。 2.试述机电一体化产品接口的分类方法。 3. 试述人机接口的作用和特点。 4.人机接口中,常用的输入设备有哪几种?常用的输出设备有哪几种? 5.设计键盘输入程序时应考虑哪几项功能? 6.七段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动态工作方式和静态工作方式各具有什么优缺点? 7. 在进行PP40打印机接口设计时,可否直接将STB连到WR上?为什么? 8.试述机电接口的作用和特点。 9. 在机电接口的控制输出接口中,常用的电力电子器件有哪些? 10.在机电接口中,光电耦合器的作用是什么?

机电一体化复习题(附答案)分析

机电一体化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机电一体化 2伺服控制 3闭环控制系统 4逆变器 5 SPWM 6单片机 7 I/O接口 8 I/O通道 9 串行通信 10直接存储器存取(DMA) 二、判断题: 1 在计算机接口技术中I/O通道就是I/O接口。(×) 2 滚珠丝杆不能自锁。(√) 3 无论采用何种控制方案,系统的控制精度总是高于检测装置的精度。(×) 4 异步通信是以字符为传输信息单位。(√) 5 同步通信常用于并行通信。(×) 6 无条件I/O方式常用于中断控制中。(×) 7从影响螺旋传动的因素看,判断下述观点的正确或错误 (1)影响传动精度的主要是螺距误差、中径误差、牙型半角误差(√) (2)螺杆轴向窜动误差是影响传动精度的因素(√) (3)螺杆轴线方向与移动件的运动方向不平行而形成的误差是影响传动精度的因素(√)(4)温度误差是影响传动精度的因素(√) 三、单项选择题 1. 步进电动机,又称电脉冲马达,是通过( B )决定转角位移的一种伺服电动机。 A 脉冲的宽度 B 脉冲的数量 C 脉冲的相位 D 脉冲的占空比 2. 对于交流感应电动机,其转差率s的范围为(B)。 A.1

浅析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浅析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技术,其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自动化。它的产品在家用电器和其他行业中得到了应用,其功能是通过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的。本文将对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谈一点简要的想法。 标签:机电;应用;发展趋势 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不是很高,离开了工业基础谈这种问题只能是空中楼阁,信息化这种新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事。由于我国工业化的完成率很低,所以我们必须坚守传统产业,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上。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放弃夕阳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朝阳产业。这种观点是“放弃——跨越论”,即放弃传统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2.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目前,专家系统、模糊系统、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实现智能化的4种主要技术,它们各自独立发展又彼此相互渗透。随着制造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会出现智能制造系统控制器来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制造活动,并会对制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1.2.2 集成模块化 集成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总结演示教学

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功能要素: 机械本体,动力单元,传感检测单元,执行单元,驱动单元,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 2.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 3.上线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 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和数据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采用工业控制机(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单,多回路调节器,单片微控制器,总线式工业控制机,分布计算机测控系统)进行信息处理。 4.伺服驱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 常见的伺服驱动系统主要有电器伺服(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和液压伺服(液压马达,脉冲液压缸等) 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有:1.取代法2.整体设计法3.组合法 6.为满足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良好伺服性能,不仅要求接卸传动部件满足转动冠梁小,摩擦小阻尼合理,刚度大,抗振动性能好,间隙小的要求:P11要求机械部分的动态性能与电机速度环的动态特性相匹配。 7.齿轮传动齿侧间隙的消除:1刚性消隙法2柔性消隙法 8.丝杠螺母间隙的调整:1垫片式调隙机构2螺纹式调隙机构3齿差式调隙机构 9.齿轮副级数的确定和各级传动比的分配按一下原则进行:1最小等效转动惯量原则2质量最小原则3输出轴的转角误差最小原则。

在减速齿轮传动链中,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各级传动比按“前小后大”原则排列,则总转角误差较小,且低速级的转角误差占的比重恒大,因此,为了提高齿轮传动精度应该减少传动级数,并使末级齿轮的传动比,尽可能大,制造精度尽量高。 10.传感器的静态性能指标:1线性度2灵敏度3迟滞性4重复性 11.常用直线位移测量传感器:电传感器,电容传感器,感应同步器,光栅传感器 常用角位移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光电编码盘等 12.速度加速度传感器:直流测速器,光电式转速传感器,接近式位置传感器(原理分:超声波式电磁式光电式静电容式气压式) 13.传感器前期信号处理放大方法:1测量放大器2程控增益放大器3隔离放大器 数字量斐线性矫正框图 被测量→传感器→放大器→A/D→数字量非线性矫正电路→数字处理或显示 15.电机控制方式:开环,半闭环,闭环 种类: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 16.驱动电源由环形脉冲分配器,功率放大器组成 17.步进电动机的选用:首先根据机械结构草图计算机机械传动装置及负载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然后分别计算各种工况下所需要的等级力矩,再根据步进电机最大静转矩和起动运行矩频特性,选择合适的步进电动机 18.直流伺服电动机如下特点;1稳定性号2可控性号3相应迅速4控制功率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测量 2.灵敏度 3. 压电效应 4. 动态误差 5. 传感器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滚珠丝杆中滚珠的循环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 顺序控制器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50条/mm,光栅条纹间的夹角θ=0.001孤度, 则莫尔条纹的宽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续路径控制类中为了控制工具沿任意直线或曲线运动,必须同时控制 每一个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它们同步协调到达目标点。 6. 某4极交流感应电机,电源频率为50Hz,转速为1470r/min,则转差率为_____________。 7.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累计式定时器工作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复合控制器必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钻孔、点焊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一般说来,如果增大幅值穿越频率ωc的数值,则动态性能指标中的调整时间ts ( ) A. 产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定 2.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是( ) A. 阻尼—质量系统 B. 弹簧—质量系统 C. 弹簧—阻尼系统 D. 弹簧系统 3.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 )

机电一体化就业前景分析

机电一体化就业前景分析 一专业介绍 它是以培养现代机械工程师为目的的专业,也是我国高校开设得最久的专业之一。多年来,它长盛不衰的奥秘就在于:无论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都离不开机械制造,它是人们物质生活用品供应的基本保障。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因为在现代社会高度智能化、生产专业化,要求机械与电子、电气的高度结合,但在这个领域是一个交叉的领域,目前人才缺乏,就其专业来说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率非常高,在就业的时候还有许多的选择余地,但可能职位与自己的期望有所不同! 目前在国内,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都非常好的行业,除了模具行业以外,就数汽车行业了。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服务过程中专门从事用电脑绘图设计、信息处理和资料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二核心课程辅助课程证书 主要开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电机及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传感器技术应用》、《电力电子与电机调速技术应用》等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工厂电气控制实训、PLC应用技能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等实践环节。 考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及<<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AUTO CAD高级绘图师”证书>>。一般中职学校对于此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有:电工基础,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数控加工基础,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及其应用,电子装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等本专业有实习的机会期间可考该实习单位证书。 考证要求:1.学生考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2.考专业技能证书。中级钳工或电工证 3.可提供选考专业技能证书供学生参考。 三就业发展方向 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1 机械类专业的就业方向,除了教学、营销等等外,常见的有:生产总监(生产主管)、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机电产品开发、机械产品开发、液压产品开发、仪器仪表开发、武器开发、汽车工业、环保设备开发、矿业设备设计、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等,可在机械设计及制造企业和研究所,尤其适于重型设备研究所等单位工作。 (1)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2)从事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 (3)从事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 (4)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以及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目前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包括自动化技术都和机电技术相互融合相互叠加,并且形成了目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先进性,采用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可靠的质量,目前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的产品也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充分享受着高科技技术的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入手,来详细分析一下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会经历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不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工业实践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积累并且伴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科技的发展而自然而然出现的。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我们还要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电子技术刚刚兴起,很多信息化设备只是用于军事方面。在经历了二战以后,很多军事上的信息化产品逐渐转为民用,从那时起机电一体化技术就开

始了萌芽阶段。但是那时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所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机电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是在70年代以后,这个时候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工业化,信息化,电子技术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了方便制造行业和人们的生活,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机电仪化技术在实际生产和制造上的使用。在这个大趋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出现了很多机电一体化产品,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90年代以后,是互联网技术的爆发时期,所有的技术似乎都想跟网络沾点边。网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力,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运用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未来的生活就像一张大网,我们处于中央,对于周围的一切就可以进行方便的控制。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会更加智能化,通过与计算机的融合,让机电一体化产品通过人类赋予的程序自动运作,对我们的制造业是一种解放。通过信息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开始在智能化方向上已经崭露头角。 纵观我们目前的生活,从智能家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等家居产品,到我们的出行,汽车电子的智能化发展,甚至出现的智能楼宇,智能机器人等等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技术都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机电一体化的运用会使人们的生活得到颠覆性的改变。

机电一体化个人学习总结范文

机电一体化个人学习总结范文 想要成为一名机电一体化维修技师,必须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驾重驭轻,轻车熟路。下面是由整理的机电一体化个人学习总结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机电一体化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篇一经学校安排,我和同事于20XX 年7月14日至7月31日去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参加了为期十八天的PLC与变频调速技术培训,通过十八天的上课培训,时间虽短,我还是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将培训内容及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PLC,前十天由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李波教授主讲,内容包括:西门子S7-300/400和组态WinCC 的相关知识。首先李老师讲了PLC的结构、硬件、编程指令、组织块、数据块,以及PLC的最高级应用组态组网。着重为我们讲解了S7-300、400系列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的使用方法。其次讲解了组态软件WinCC的使用方法。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在PLC实训室做了一些针对性练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二部分为变频器调速技术与应用,后八天由有9年变频器维修经验的陈少明讲师主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变频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及在交流传动的应用领域等; 2、电机的知识,异步电机的简单原理,异步电机对变频器的要求,变频器的原理;

3、变频器的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 4、电动机和变频器的选择,包括容量的选择,形式的选择; 5、变频器的安装要求; 6、变频器的功能,全面的讲了变频器的各种功能及参数的设定。 7、IGBT模块的测量。 通过后八天的听课学习,我对异步电机的原理、变频器的原理重要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由于以前接触变频器相关的知识很少,而且时间有限,陈老师也没有仔细讲解,所以还有很多地方都似懂非懂,以后还要结合笔记和培训教材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在这次培训中我发现在工业生产领域的诸多方面都必须要用PLC 控制,所以在这新的时期,PLC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它将在自动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十八天对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尤其是PLC在机械控制中的应用、编程和调试让我对机械控制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以后在教学中和科研中指明了一定的方向,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机电一体化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篇二为切实提高我省烟草加工企业设备维修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强维修人员的互动交流,共同提高,河南中烟工业公司组织了高技能人才机电一体化轮训班。在20XX年11月的第九期高技能人才机电一体化轮训班为期一周的培训交流中,经过来自行业的多位专家的精心讲解,我们在理论技术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在很多维修保养方面受到很大启发。在这次学习培训中,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大纲教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学时/学分:32学时/1.5学分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学》、《可编程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课教研室:机电一体化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选修课程,强调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完整性的统一,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较全面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各元部件的选择、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能力。 2.课程任务:任务是使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学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涉及的相关技术,重点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构建、设计,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电一体化的一般知识。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各部分的性能、特点。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交流逆变技术,位置检测技术,plc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常用电动机基本工作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机械部件与气液控制技术基本原理。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能设计电气电路图(就是控制电机启停、正反转,星三角这样的),并能完成配线。二、能进行PLC编程,能设计PLC控制电路。三、能用AUTOCAD画机械零件图,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三、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看懂设备的说明书等。

4.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占30%左右,期末占70%左右。 三、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绪论 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意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作的组织;机电一体化系统所代表产品的范围及分类;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 2.第二章交流逆变技术 内容:熟悉电力电子器件,掌握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熟悉PWM逆变原理。 重点: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难点:PWM逆变原理。 3.第三章位置检测技术 内容:熟悉包括行程开关、接近开关、光电开关检测开关原理及功能。 重点:在了解各种开关原理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设计。 难点:传感器接口技术,以及各传感器和plc输入模块连接。 4.第四章PLC控制系统 内容:PLC控制系统,系统组成与PLC结构,PLC的工作原理,PLC的规格与型号,PLC连接技术 重点:PLC连接技术,程序编制。 难点:PLC的应用与实践。 5.第五章伺服传动技术 内容: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分类,直流伺服系统结构和原理,直流伺服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直流伺服系统的动态校正,交流伺服系统的分类及应用。异步型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环形分配器;功率驱动器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重点: 直流伺服电机特性和调速原理,直流伺服系统组成的基本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变频调速装置的基本原理。 难点:直流伺服电机特性和调速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 6.第六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