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设计本文系2017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华盛顿州实践《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成效、争议及其对我省基础教育课改的启示”(SGH17H269)的阶段性成果。
思辨能力研究简述杜威(Dewey)首次提出批判性思维概念并把批判性思维称为“反思性思维”。
[1]恩尼斯(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2]”。
保罗(Paul)则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积极地、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信息的过程[3]”。
美国Facione 博士率领的“德尔菲”项目组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并在《德尔菲报告》中提出思维能力理论框架,即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4]。
国内英语教育领域中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始于黄源深(1998)提出的我国英语学习者“思辨缺席症”问题[5]。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_:一方面,构建思辨能力量具。
比如罗清旭、杨鑫辉(2001)初步修订《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中文版,以使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文秋芳(2009)构建我国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7]。
另一方面,努力探索思辨能力在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如张成伟、袁庆飞(2015)研究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8];何书利(2015)认为巧设批判性思维问题,可提高英语课堂有效性[9]。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定量研究等方面,关于教学实践层面的成果相对缺乏。
鉴于此,本文将以英语专业阅读课为例,构建阅读教学层级目标,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式阅读教学理论框架基于国内外有关思辨能力培养的文献研究,笔者认为The Delphi Project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和Anderson的认知能力模型[10]可作为思辨式阅读教学的理论框架。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起。不少外语系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为缺少论 哈佛大学 的使命之一是“ 鼓励学生尊重观 文而发愁 ,感到文 章难写 ,立论 不易 ,不得 已而
念及 其 自由表 达 ,乐于 发现 与 思 辨”( eoc 去编 写练 习手 册 来凑 数 。这 种 因缺 乏分 析 、综 r j ie i d c v r a dci a to g t 。剑桥 大学 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 n i o ey n ri lh u h ) s t c 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 对怀疑精神的鼓励”(h 象 ,我们 不妨称 之为“ te 思辨 的缺 席” 学外语 出身 。
第三 ,思辨能力是最重要的“ 可迁移能力”
( rn fr bes i )。 t sea l kl a 1
大 学教 育给 学 生 的最 宝贵 的取 之 不尽 的财 富是 “ 力 ” 能 ,更 准 确地 说 ,是 可 迁移 能 力 。可
迁移 能力指学生可以从大学教育中带走的能力
英语专业为什么要突 出思辨能力培养?
能 力 为导 向 ,全 面推 进课 堂 教 学 、教材 编 写 、 能 力培 养的重 要 性 ,这 是一个 历史 性 的进步 。
测试评价 、师资发展等方面 的探 索和创新 ,有 利 于将 英 语专 业 的教 学 改革 引向深入 ,使本 学
科 的人 才 培养 实现 质 的飞 跃 ,最 终 在新 一 轮 大 学 不同学科 之 间的 激烈竞 争 中立于不 败之 地 。
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日语专业学生为例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71收稿日期:2012-04-19基金项目:2010年海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qnjj1042);2012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2-08)作者简介:方海燕(1980-),女,海南临高人,讲师,硕士,从事日语教育及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日语专业学生为例方海燕(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口570228)摘要:思辨能力对于社会或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外语专业学生是沟通多元文化的桥梁,其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
由于学科特点等原因,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较为薄弱,近年来已引起教育界的批评和关注。
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应进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其思辨能力,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培养中图分类号:H3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175-04一、思辨能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辨析的抽象思维能力。
思辨一词来源于老子《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思辨能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人去开拓和引领。
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辨能力的人,其对于他人的言论多采取接受的态度,缺乏怀疑和创新的精神,遇事多随波逐流。
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环境下该如何行动和抉择,这都需要运用自己的思辨能力去分析应对。
尤其在当今,我们面临的是人类史上最丰富的媒体资讯、最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
网络、电子、广播、杂志、报纸等信息媒体每天充斥于我们的耳目之间,如何在短时间内透过现象甄别出其背后的本质进而做出判断,这都需要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习惯的时候 , 外语学习者 同时又陷人 了另一 困境 : 论说理 辩
收稿 日期 :0 0— 4— 5 2 1 0 1
可分割的一部分 , 它与解 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并称为大学生必
作者简 介: (9 1 )女 , 潘红 16 一 , 江苏江阴人 , 教授, 硕士生导师 , 从事文体学、 翻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
2 1 7月 0 0年 第2 9卷第 7期
黑 龙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u a o e o g a gC l g d c  ̄ n o r l f i n j n o e eo E u a o n H l i l f
J12 1 u. O O
V0. 9 N . 12 o 7
思维能力可从课程设置、 学理念、 堂教 学模 式、 教 课 第二课 堂和考试作业批改方式等五个方 面进行 。
关键词 : 思辨缺席症 ” 批判 性思维; “ ; 外语教 学 中图分类号 :6 24 G 4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1 )7— 0 8— 3 10 7 3 (0 0 0 0 3 0
化素质和心理 素质 ” …。可见 , 创新能力成 为外语人才 培养
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 , 目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培养 中的一
外语课堂教学重 模仿 、 创造 , 轻 重语 言准确 性、 轻内容创新 性。教师大多采用 注入 式教学 , 学生大 多处于课上记笔记 、 课后背笔记 、 考试默笔记的被动地位。师生间的有效交 际不 多, 教学重点的单一使学生 的 口头应对 能力低下 , 独立思维 能力根本无法提高 。这种以教师为 中心的课 堂教学方法 , 很 难达到知识交融的 目的 , 削弱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 辨析 能力 的培养。 3 .现行的大学 培养计划设置 缺乏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专
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界 , 定 黑 白 皆兄 弟 的 可 能性 。 杀 死 一 只知 更 鸟 》 以让 学生 认 肯 《 可 识 美 国 现实 的种 族 问 题 。 良正 直 的 黑人 汤 姆 ・ 滨 逊 被 诬 陷犯 善 鲁
有 强奸 罪 , 终 在 逃 跑 中被射 杀 。 是 被 残酷 的 “ 最 他 种族 歧 视 ” 害 杀
了 的无 害 的知 更 鸟 之 一 。
生 动 丰 富 , 言 地 道 , 真 实 而 全 面 地 展 现 语 言 的语 境 , 让 学 语 能 可 生 摆 脱 母 语羁 绊 , 进入 “ 语 思 维 ” 理 想氛 围 。 英 语 教学 中播 英 的 在 放 电影 , 使 传 统 课 堂 教 学 更 加 形 象 化 、 体 化 和实 践 性 , 发 可 具 激 学 生 学 习 英语 的 兴趣 、 助学 习纯 正 的 英 美 发音 、 帮 培养 学 生跨 文
是 本 课 题 下 教师 重 点 探 讨 的对 象 。 因语 言 地 道 而广 泛 应 用 的 电 影 也 是 不 容 错 过 的平 台 。本 论 文 以桂 电英 语 专业 的专 业 选 修 课 《 语 电 影 剧 本 词 汇 导 读 》 案 例 , 流 培 养 学 生 思 辨 能 力 的教 英 为 交 学经验。 电影 在 教学 中 已经 得 到 广泛 应 用 。 电影 教 学 情景 直 观 , 内容
途径之一。
关键 词 : 文 电影 教 学 思 辨 英
“THIEVES”阅读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THIEVES”阅读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封 杰
摘 要:从英语专业学生技能课程中“思辨缺席”的现状出发,基于”THIEVES”阅读教学法,阐释了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以期 为阅读课程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THIEVES”阅读教学法,英语专业,思辨能力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引起学者的关注。文 秋芳、孙有中等从实证、理论的角度论述了该专业学生思辨能力 的“缺席”,呼吁教育者容思辨能力培养于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 方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而现实教学中,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 教学仍停留在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 仿,使得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 展。如何在技能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需引起教育 者 的 注 意 。 本 文 从 英 语 专 业 阅 读 课 程 教 学 入 手 ,论 述 了 “THIEVES”阅读教学法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THIEVES”阅读教学法及其课堂应用
“THIEVES”阅 读 教 学 是 阅 读 课 程 教 学 的 阅 读 策 略 。 “THIEVES”代表了七个单词的缩写,分别为“title, headings, in⁃
troduction, everything I know, visuals, end of materials, so what”。 通过文本的大胆假设、合理猜测、积极联想、反思写作达到了对 文本的思辨性阅读。
二、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THIEVES”阅读教学法是实现学 生批判式阅读的关键。该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不 断质疑、分析、推理、验证、反思中实现对文本思辨的阅读。该教 学法的使用,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奠 定基础。
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一、引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对单词、句型、语法的记忆,却忽视了对信息消化、吸收、分析、推理、判断、表达的思辨过程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模仿一些书面的表达方式,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思辨能力的概念思辨能力可以理解为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及思维能力模型,包括“双维结构模型”(APA,1990)和“三元结构模型”(Paul & Elder,2006)。
其中“双维结构模型”将思辨能力划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而“三元结构模型”将思辨能力划分为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
国内文秋芳教授提出了思维能力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
元思辨能力是指对思辨计划、评估、调整的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与认知相关的一些技能和标准,以及思辨品质方面的情感特质,包括勤学好问、客观评价、勇于探索等特质。
从以上阐述的概念不难看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侧重于让学生全盘接受课本知识,注重学习和模仿,缺乏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与精髓。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1.忽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还停留在简单的记忆、模仿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记忆单词、句型、语法知识,甚至背诵英语原文。
对于英语教材中的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根据事件进行讨论,结合实际论述自己的观点等,本可以作为思辨能力培养的材料,但教师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不讲或留在课下完成,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缺乏整体的思考和辨别,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无法认知其内在的本质。
2.应试教育束缚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表面化现象严重应试教育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的是背诵与答题,而非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2 年 12 月 第 29 卷第 12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c. 2012 Vol. 29 No. 12
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朱建斌
( 忻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摘 要: 目前的高级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对课文的分析和鉴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
作者简介: 朱建斌( 1978 - ) ,男,四川遂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思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 年) 》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 践能力”。学科 教 学 要“注 重 学 思 结 合”、“倡 导 启 发 式、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就英语专业 而言,2000 年制定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 纲》也明确提 出 了 新 的 英 语 专 业 的 人 才 培 养 目 标,特 别强调了把英语专业学生培养为具有获取知识的能 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能独立提 出见解和 具 有 创 新 能 力 的 新 世 纪 人 才。 新《大 纲 》同 时也强调要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 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改 进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 环节,有力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期培训的几点感悟
2015年8月8日-9日,我与侯深燕、徐灵芝、吴颖芳、李丽,参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系统学习了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法。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有“理解思辨能力”(孙有中),“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原则与实践”(金立贤、Martin Cortazzi),“思辨教学理念与操作”(孙有中),“思辨能力培养教学策略---以读写课程教学教学为例”(侯俊霞),“口语课堂中的思辨能力培养”(金立贤、Martin Cortazzi),“EFL教学实证研究中的思辨能力测试”(孙旻),“国外思辨能力教学研究前沿”(金立贤、Martin Cortazzi)。
除了专家的“讲”,还有老师们的“练”。
为期两天的培训,老师们撰写了两篇反思日志,还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这次讲练结合的讲座,我感到受益匪浅,并有很多的感悟。
8月8日的第一个讲座是孙有中教授的“理解思辨能力”。
孙教授讲述了“为什么要critical thinking”:人们的生活质量,创作力都取决于我们思维的质量,然而好的思维需要系统性的培养;思辨能力与人的学习和工作成就大小有着直接关系;中国文化在思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高等学校外语类本科教学
质量国家标准》。
总之,他从古今中外文化对比等角度,为我们指出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使命“Rejoice in discovery and critical thinking”“The encouragement of a questioning spirit”“Education is nothing more, nor less, than learning to think”。
他还讲述了“什么是思辨能力”,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思辨能力不仅是一个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系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是一个基本的调查工具”。
孙教授还引用了布鲁朗的“认知能力模型”: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就此,我反思自己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在综合英语的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是教学停留在“识记”和“理解”的基本语言层面,而忽视了较高层次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应该运用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学习的理念,使未来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学科的、系统的、思辨的模式。
孙有种教授关于“思辨能力决定语言能力高低”的理念,我非常赞同,并决心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引用探索。
孙有中教授导入“思辨”概念之后,金教授夫妇以合作教学、师生互动的形式,在200多人的教学班里,用实际操作的方法向我们深入浅出的解析了“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原则与实践”,对我今后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起到了非常大的启示作用。
从事教学多年的我,非常佩服金立贤夫妇的敬业精神,他们系统的了解到了思辨能力的集中模式,并且不止于这几种模式,而这本身就是思辨能力培养的体现,创造性思维和思辨能力本身就是相
互促进的。
至于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灵活的问题,必须针对学生,具体课程以及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
这本身也是教师自身进行思辨和提高的一个过程。
另外,从教学形式上,这一场讲座确实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如何让听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而不只是被动接受。
之后,孙有中教授又做了“思辨教学理念与操作”报告,主要讲述了两方面内容: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思辨教学方法举要。
第一方面内容,他提到了为思辨确立目标(国家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师大脑,学生心灵);为思辨提供材料,提倡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学习,并强调from “learn now for use later”to“learn as you use, use as you learn”;为思辨树立标准(课堂活动标准、课程测试标准);为思辨提供资料;为思辨培养教师,提出教师的使命--teaching for thinking,教师要首先学会思辨。
第二方面,主要通过一些实例,具体讲述思辨教学的方法及具体操作流程。
反思自己的教学,比如说presentation,在以前的教学中,把语音、表达是否流畅、句法、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很少去关注思想性;也很少设定其他学生公共评判的具体标准,因此,presentation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流于形式,学生整体收获不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将思维融入到具体的语言教学与学习中,使枯燥的语言教学与学习鲜活起来。
之后,是国防科技大学侯俊霞老师“思辨能力培养教学策略--以读写教程教学为例”的精彩的示范课。
在她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有非常明确的学期学年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在具体操作环节,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研究,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等形式做口头报告;并要求学生每周撰写反思周记,阶段性反思回馈,口头报告录像反思,同伴研究报告。
她把思辨很好的融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去。
此外,侯老师提到,她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行动研究。
她真正做到了语言与思辨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在侯老师的汇报中,可以看出,侯老师非常的敬业投入,不断开拓创新,做到了教学为先,育人为本。
侯老师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她对教学研究工作的投入与付出,坚持系统的研究型教学,课后必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和反馈学生活动。
总之,她的示范课实践性很强,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如让学生撰写反思日志,以任务为基础,通过项目和科研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执行力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时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并对日后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及改进。
8月9日上午金立贤夫妇又做了一堂“口语课堂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的示范课,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口语课的操作模版。
通过他们的讲座和示范课,我很有感触:他们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启发性和操作性兼备,不愧是学者。
下午,主要是孙旻关于“EFL教学实证研究中的思辨能力测试”的讲座。
她主
要讲述了“测什么”“如何测”两方面内容。
在“侧什么”中,我们了解到了,“思辨概念”的理论共识和“思辨能力”的分项技能。
在“如何测”中,我们了解到了思辨能力评估方法以及EFL学习者思辨能力评测方法。
她的讲座对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两天的学习虽然非常的短暂,但却收获颇丰,专家们从宏观、实证等多维度讲述、阐释了思辨能力。
这也是我第一次即从教学方面又从研究方面全面系统的接触了解了“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思辨能力的框架、标准、模型以及测评方式。
我深刻的认识到,思辨能力不仅折射于我们的教学中,而且还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充分认识到思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能力全面培养的重要性。
总之,这次培训,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都给打开了新的视角,给予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对思辨能力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能力的培养者,我们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此外,作为教师我们应先从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入手,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有思辨能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张丽
20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