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

第27卷第3期2007年3月生态学报ACTA ECOL OG I C A SI N I C A V o.l 27,N o .3M ar .,200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05264);国家973资助项目(2004CB418506-1)

收稿日期:2006-02-12;修订日期:2006-07-20

作者简介:李晓东(1978~),男,山西太谷县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污水处理的生态技术.E -m ail :lxd l yl 2005@126.co m

*通信作者C orresponding au t hor .E -m ail :neu _l hb @yahoo .co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811108.html,

Foundation ite m :Th e p roj ect w as financiall y supported by t h e you t h foundation of L i aoning P r ovi n ce education hall (N o .2005264),N ati onal 973Prog ra m of Ch i na (No .2004CB418506-1)

Recei ved da te :2006-02-12;Accepted da te :2006-07-20

Biography :LI X i ao -Dong ,Ph.D .cand i date ,m ai n l y engaged in eco l ogica l techno l ogy for w aste w ater treat m en.t E -m ail :l xd l y l 2005@126.co m

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

李晓东1,孙铁珩1,2,3,李海波2,*,王 洪2

(1.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 110004;2.沈阳大学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044;

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

摘要:从人工湿地除磷机理着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湿地基质、湿地植物及微生物强化除磷的研究机理以及进展。深入研究多种基质组合对磷素的吸附与解析机理,可以从理论上推进诸多高效除磷基质的实际应用进程;植物间接净化作用及其与湿地水力停留时间的关系,是影响湿地植物选种和种植的重要依据;植物根际微环境以及植物与微生物的耦合作用可能是人工湿地除磷的主要途径之一;强调湿地的污水净化功能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是湿地运行中普遍存在的认识错误。最后指出:湿地运行应采取高水力负荷、低污染负荷的方式,强调强化一级处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工湿地;除磷;基质;耦合作用;生态功能

文章编号:1000-0933(2007)03-1226-07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researches and prospects of phosphorus re m oval i n constructed wetl and LI X iao -Dong 1,SUN Tie -H eng 1,2,3,LI H a i -Bo 2,*,WANG H ong 2

1S chool of R es ources &Ci vilE ngineeri ng ,Nort heastUn i versit y ,Shenyang 110004,Ch i na

2Key l abor a t or y of Envir onm e n t Eng i neeri ng ,Sh e nyang Un i versit y ,Shenyang 110044,Ch i na

3I n stit u te of Applie d Ecol ogy ,Ch i nes e Acad e m y of S ci ence ,Sh e nyang 110016,China

Act a Eco l og i ca Sini ca ,2007,27(3):1226~1232.

Ab st ract :The pape r present ed a r evie w of c urr ent researc h pr og r ess and mec hanis m of the phosphorus r e moval i n the constr ucted wetlands ,in which t he substr ates ,pl ants and m icroor ganis m s play the r o l e of strengtheni ng phosphor us r e mova.l Over a ll liter atur e ana l yses indicate that advanced r esearch on t he m echanis m of sor ption and desor ption pr operties of the co m bi ned substr ates can i m prove the effective r e moving phosphor us of t he substrat es and ther efore ,t heo r eticall y pro m ote t he pr ogr ess of w etl and application ;The r e l ationship bet ween the indir ect re m oval potential of t he pl ants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 me is an essential basis t ha t affect the pla nt se l ecti on and its gro w t h in wetlands ;The r hizosphere m icrosurr oundi ngs of the plants and coupli ng effects bet w een m icr oor ganis m s and plants may be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enhance t he re m oval r ate of phosphor us i n wetlands ;M uc h pursuit is f ocused on the purification function of se wage in w etl andswhile t he ecological ser v ice f unction is so meti m es neglected ,which is incorrect understanding in the wetland perfor mance .Fina lly t he r evie w points out that t he applying m anner should be hi gh hydra u lic l oad and lo w po llution load .M ean while t he pri m ar y strengtheni ng tr eat m ent is necessar y to be e mphasized .

K eyW ords :constr ucted wetland ;phosphorus r e moval ;substrat e ;c oup ling effect ;ecologica l se r vice f unction

氮素和磷素能刺激藻类和光合水生生物生长,并最终诱发水体富营养化。根据Lieb i g 最小定律(Lieb i g La w of the M ini m um ),磷常被视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

[1],因此,污水除磷对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湿地是自适应系统,在构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四大基本要素(水体、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中,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或三者相互之间通过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途径,可以完成对污染物的高效去除[2]。其中,利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磷元素,通常被

认为是一种廉价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3]。人工湿地除磷工艺具有投资少、效果处理好、维护方便、环境友好

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突出等优点,可作为传统的污水除磷技术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案[2]。自20世纪60年代中

期,Seide 和K ickuth 开发了“根区法”以来,人工湿地除磷技术就不断发展并得到推广应用[4],目前已广泛应

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以及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人工湿地因其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和高效的富营养化元素去除能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对此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当前湿地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湿地除磷的研究进展情况,系统分析了有关湿地基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对于磷元素去除的强化作用机理,并对今后湿地除磷研究进行了展望。

1 湿地基质除磷作用机制

湿地基质一直被公认为是进入湿地系统的磷的最终归宿。磷去除率与湿地基质类型密切相关,即:基质特殊的理化性质以及特定的吸附能力影响磷的去除

[5]。1.1 湿地基质类型对磷去除的影响

人工湿地处理含磷废水,基质的筛选原则一般应考虑磷吸附效率、水力传导性、材料易得性、价格等多方面因素。D rizo 等[6,7]综合比较了铝土矿、页岩、沸石、石灰石、轻质陶粒、飞灰、油性页岩等7种基质对磷的去

除效果,认为页岩对磷的去除效果最好。Sakadevan [8]等以土壤、沸石、鼓风炉渣、钢炉渣等材料作为人工湿地

基质进行了吸附磷的比较。研究表明:鼓风炉渣、钢炉渣的吸附效果明显好于其它基质,试验取用的两种土壤的最大吸磷量分别为1153、934m g /kg ,而鼓风炉渣最大吸磷量为44200mg /k g ,超过土壤吸磷量40倍;回归分析表明:活性铝的吸磷作用大于活性铁,两者联合作用效果更好。G ray 等以钙化海藻(m aerl )为基质,与以往试验数据比较,发现钙化海藻除磷能力等同于页岩和钢渣

[9]。袁东海[10],谭洪新[11]等人分别选取了几种基质作磷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钢渣的吸附效果最好,其最大吸磷量为50490m g /kg ,而同比砂子的最大吸磷量仅为302m g /kg 。

已有研究表明:在试验室和野外得到的基质除磷率存在较大差别,钢渣在野外和试验室的除磷率分别为72%、27%;而石灰石正好相反,分别为18%和64%

[12]。由于以往国内外关于湿地基质除磷的研究多数是在试验室小型模拟操作

[8~14],因此,诸如钢渣等是否可以作为高性能脱磷基质,尚需在今后湿地工程建设中进行检验。

1.2 多种基质组合对磷去除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钢渣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除磷基质[8~14],但是由于钢渣碱性强,不适合植物生长,为此在湿

地实际建设中一般不能直接采用。为了使得钢渣能在湿地建设中得到应用和推广,袁东海

[10,14]建议:钢渣和常用的基质(砂子)组合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除磷效果。D rizo [15]建议:采用3个湿地单元串联,第1个单元填充稳定性好的基质如砾石,便于植物生长和微生物附着;第2个单元填充钢渣以除磷,一般不种植物;第3个单元为植物床稳定出水,控制运行管理上采用干湿交替运行模式,从而保证湿地除磷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徐丽花、周琪等研究了沸石、沸石-石灰石、石灰石3种填料的人工湿地除磷能力,研究表明:沸石可促使难溶性磷的释放,使得石灰石吸附磷的能力加强,两者的协同作用使得总磷去除效果好于单独使用情况[16]。

1227 3期 李晓东 等: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 

1228 生 态 学 报 27卷 

Drizo等人比较了电弧炉钢渣、蛇纹石分别与石灰石混合的除磷效果,研究表明: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石后,其除磷效果不像预想的好,在蛇纹石中添加石灰石甚至使得除磷率下降[17]。

深入研究吸磷效果好的基质,并在实际湿地建设中应用,以及合理组合选定的高效基质,使其充分发挥功效,是今后湿地基质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

1.3 湿地基质理化性质及磷吸附能力

目前公认的湿地基质磷吸附能力受以下几方面关键因素影响:①吸附电位的数量;②基质颗粒的比表面积;③p H值。在碱性条件下,磷吸附于含大量钙离子的碱性基质中,形成几乎不溶的磷酸钙沉淀[18];在酸性环境下,磷与铝离子、铁离子及其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从而通过化学作用发生沉淀,反应速度与反应对象浓度呈正相关[19]。同时,大量的研究还发现:废水中的磷仅被吸附在基质表面,这种吸附沉淀不是不可逆过程,其中部分磷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溶解,进入水相,即,当污水中磷的浓度相对较低时,基质里部分磷就可以被重新释放到水中。基质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磷缓冲器”,其具体作用是调节水中磷浓度,吸附磷最少的基质最容易释放磷[20~23]。

袁东海等[10]考察了饱和吸附后的磷释放过程,研究发现:砂子的解吸率最大(9.43%),粉煤灰和钢渣的最小(分别为0.14%、0.35%);不同的基质有不同的解吸率,只要措施得当,可以调控基质中磷的解吸。高超等[24,25]研究指出:磷的吸持饱和度(DPS,the deg r ee o f phospho r us sa t u ra tion)是基质磷素水平和基质固磷能力的综合指标,反映基质中的磷进入液相的难易程度,可以作为评价水-土界面磷迁移能力的重要指标。

基质除磷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湿地基质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对基质除磷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还原环境中,Fe3+被还原成Fe2+,从而使与之结合的磷化合物溶解度升高,导致磷的释放。植物的输氧作用所形成的好氧环境也会促进湿地基质对磷吸附、沉淀、蓄积稳定,这也是种植植物的系统能够有比较好的除磷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26~28]。

磷的去除效果对水力负荷的变化十分敏感,在湿地基质吸附交换达到平衡后,去除效果明显下降[26]。然而,已有研究表明湿地基质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再与空气接触,可以恢复74%左右的蓄磷能力[15]。Andr ea等采用钙硅石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质用于去除二级废水中可溶解的磷,发现基质的作用与停留时间有关,当停留时间大于40h,出水中可溶解磷的浓度才能低且稳定[29]。

M oshi认为基质有机质含量会抑制磷的吸附,表现为:①有机质堵塞吸附点,②有机质阴离子和磷竞争吸附点[30]。徐德福研究表明:在湿地基质中添加有机物,会使pH值改变,磷去除率下降[31]。但是也存在不同的观点:Sanya l认为一些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增加磷的吸附能力,有机质与土壤中的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结合,给磷的吸附提供了一个活跃的表面[32]。

2 湿地植物除磷的作用机制

植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分为直接净化作用和间接净化作用。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和富集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水中污染物[33]。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根茎输送氧气,增强和维持基质的水力传输,影响水力停留时间;而且根系巨大的表面积会附着大量微生物,根际会创造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34,35]。

2.1 植物直接净化作用

学术界对植物直接净化磷的能力,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不同的植物除磷效果差别很大,选择合适的植物,在恰当的时间收割,既能有效除磷又有经济价值[36~43];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植物的作用主要是间接作用,收割只能去除磷素的5%,并且会影响湿地内水流状况及输氧、脱氮能力[27,44~46]。2.2 植物间接净化作用

由于构筑湿地内部的水力学特征影响污染物质转移,从而直接影响污水净化效果[47],为此许多学者研究了[48~51]人工湿地内的水力学特征及其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湿地植物根系所造成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效应是影响水力学特征的主要原因,污水在湿地内部的停留时间长短将直接影响其净化效果。

但是关于植物对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学术界存在分歧。一般认为:种植植物有利于出水,效果明显好于不种植植物[52,53]。但是吴振斌等人[47]研究表明:在负荷高的情况下,湿地植物的根系过度生长,使得湿地内部孔隙度下降,沙粒板结而水流不畅导致出水速率变慢,影响处理效果。而解决湿地供氧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输氧能力强的植物,即根系发达的植物,这就使得在湿地运行时,要合理选用植物,得出最佳的水力负荷与植物耕作密度,及水力停留时间的关系。

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是相互的,植物的根系及其根际分泌物,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及场所,为此一些学者研究了不同的植物根际分泌物与微生物的关系,来选取湿地植物

[54]。但是有关植物根际微环境在湿地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为止尚不清楚。

3 湿地微生物除磷的作用机制

进入构筑湿地系统中的含磷化合物主要包括颗粒磷、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酸盐。无机磷化合物的溶解性改变,有机磷化合物的分解矿化,无机磷的氧化、还原都需要磷细菌等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及酶的催化来实施[55]。W ang 等[56]的研究表明:微生物死亡后其体内吸附的磷几乎全部迅速分解释放,回到水体当中,所以

一般认为微生物的活动与总磷的去除效率之间并无显著相关,但是有机磷酶促水解无机化,却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磷被基质吸附沉淀和植物吸收利用的关键一步[57]。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磷细菌能将有机磷化合物转

化为简单的可供植物及微生物吸收的磷化物,并在厌氧条件下提供短链的挥发性脂肪酸,有研究表明:聚磷菌一般可直接利用的物质主要为短链挥发性脂肪酸,其它物质则需要转化为短链挥发性脂肪酸后才能被利用[58,59]。

微生物的作用,尤其是好氧微生物,依赖于氧气的供给。而传统上的认识:湿地植物具有天然曝气机的功能;但已有实践和研究表明:从植物根部渗透的少量氧气相对于城市污水在实际负荷所需要的氧气来说是微不足道的[60,61]。因此,对于植物-微生物耦合作用的研究还存在较多机理上的空白。

4 湿地运行过程中的除磷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湿地实际运行中磷的去除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涉及到磷的去除量基本上以去除率的形式加以报道,然而许多研究中进水的磷浓度很低,故去除少量的磷却表现为较大的去除率;第2个问题,新建人工湿地的磷去除数据不能代表长期运行后的湿地,新建湿地植物的吸磷量大于长时间运行的湿地植物,而且,长时间运行湿地的植物在枯死后将吸收的磷重新释放至湿地,另外新建湿地的基质具有较大的磷吸附容量,而经过1~2a 的运行,湿地基质已几乎饱和[62,63];第3个问题,湿地除磷受温度、季节影响很大,在春季

和夏季,植物生长迅速,生物量增加,对磷的吸收加快,出水中磷含量减少,而在秋季植物枯萎后,吸收速度放慢,冬季死亡的植株会释放磷到湿地中,致使出水磷含量上升,无机磷含量甚至高于进水

[20]。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除磷主要依赖湿地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以及三者之间的联合作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途径,实现磷素去除的目的。

湿地基质的除磷作用最大,富含A l 3+、Fe 3+、Ca 2+的基质通过吸附和沉淀反应有很好的除磷效果。大量的富含A l 3+、Fe 3+、Ca 2+的基质(钢渣)具有显著地的除磷效果,但限于材料自身的特性,不能实际应用。探索不同基质的组合除磷作用是今后湿地基质研究的热点,此外,深入研究基质中磷素解析释放,也是今后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

植物和微生物的耦合作用也是湿地除磷的一个重要机制。虽然植物和微生物单独作用对磷直接去除贡献率很小,但其协同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湿地水运输方式、供氧能力的方式改变湿地中磷素的赋存形态,从而促进磷素去除。深入研究植物和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查明植物根茎密度与水力负荷及停留时间的关系,揭示植物根际微环境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优化湿地植物选择和种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生态技术,应首先强调其生态功能,其次是净化功能,过度追求湿地除磷能力,可能会造成新建湿地快速失去生态服务功能,最终导致湿地系统瘫痪。湿地运行应采取高水力负荷、低污1229 3期 李晓东 等: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 

1230 生 态 学 报 27卷 染负荷的方式,强调强化一级处理的重要性。

R eferences:

[1] B iX J,Zhao G Q,B iH F.Pri n cip l e and p rogress of b io-che m i calm echanis m f or b i ological re m oval of phos phorous fro m w as t e w ater.Journa l of

Q ingdao Techno l ogical Univers it y,2006,27(2):9-13.

[2] Zhang H C.S tudy p rogress in cons tr u ct ed w etl and ecos yste m s for se w age pu rifi cati on.Techniques and Equ i pm ent for E nvironm en t al Po ll u ti on

Control,2004,5(2):11-14.

[3] H e F.Phys-c h e m ical charact er and nitrogen changes i n integrated cons tr u ct ed wetl and at t he i n itial stage of operation.Resou rces and E nvironm ental

in t he Yangtz e Basin,2002,11(3):279-283.

[4] Bai X H.Devel op m en t of con struct ed w etl and w as t e w ater treat m en t t echnol ogy and its app li cati on in Ch i na.Jou r na l ofH arb i n Un i versity of C ivil

Engineeri ng and A rch it ect u re,1999,32(6):88-92.

[5] Richardson C J.M echan is m s con trolli ng phosphoru s ret en tion capacit y in w etl ands.S ci en ce,1985,228:1424-1427.

[6] Driz o A,FrostC A,G race J.Physicoche m ica l s creening ofphos phate re m ovi ng s ub strates f or use i n constructed w etland s yste m s.W at er Research,

1999,33(17):3595-3602.

[7] Driz o A,Frost C A,Sm it h K A,et a l.Phosphat e and a mm on i um re m ovalby con struct ed w etlands w it h hori zon t a l s ub s u rface fl o w,using s h al e as

a s u

b strate.W at er S ci en ce and Technol ogy,1997,35(5):95-102.

[8] Sak adevan K,Bavor H J.Phos phate ad s orp ti on c h aract eristics of soils,slags and zeolit e to be u s ed as s ub strates in con structed w etl and s yste m s.

W ater Researc h,1998,32(2):393-399.

[9] Gray S,Kinross J,Read P.The nu tri en t assi m il ative capacity ofm aerl as a s ub strat e i n con struct ed w etl and syst e m s i n constructed w etland s yste m s

forw aste treat m en.t W at er Research,2000,34(8),2183-2190.

[10] Yuan D H,Jing L J,Gao S X,et a l.Anal ysis on t h e re m oval effi ciency of phosphorous in s ome s ub strat es u sed in con structed w etl and s yste m s.

Environm en t a lS ci en ce,2005,26(1):51-55.

[11] Tan H X,Zhou Q.C haracterizati on of ad s orp ti on on phosphoru s in s t uffi ngs and its re m ova l i n s ub strat um i n w etl and.Jou r na lofAgro-Environ m en t

S cience,2005,24(2):353-356.

[12] Sh ilton A,PrattS,Driz o A,et a l.'Active'filters f or upgrad i ng phosphor u s re mova l fro m pond s yste m s.W at er Sci ence and Technol ogy,2005,51

(12):111-116.

[13] Dri zo A,C o m eau Y,Forget C,et a l.Phos phoru s s aturation poten ti a l:a para m et er f or esti m ati ng t he l ongevit y of constru cted w etl and s yste m s.

Environm en t a lS ci en ce and Technol ogy,2002,36:4642-4648.

[14] Yuan D H,Ji ng L J,Zhang M Q.M ec h anis m of phosphor u s pu rifi cati on in so m e k i nds of s ubs trat es con struct ed w etl and s yste m s.Ch i na

Environm en t a lS ci en ce,2004,24(5):614-617.

[15] Dri zo A,F ros tC A.Physicoc h e m ical screen i ng of phosphat e re movi ng substrates for use i n con struct ed w etl and syst e m s.W aterRes earch,1997,33

(7):3595-3602.

[16] Xu L H,Zhou Q.S tudy on purification abilit y of artifi cialw etl and s w ith d ifferent fill ers.ShanghaiE nvironm ental Sciences,2002,21(10):603-

605.

[17] Dri zo A,ForgetC.Phos phorus re m oval by electric arc furnace s t eel s l ag and s erpen tinite.W at er Research,2006,40:1547-1554.

[18] S t umm W,M organ J J.Aquatic che m istry:an i n troducti on e m ph as i z i ng che m ica l equ ili b ri a i n nat u ral w at ers.New York:John W iley&Sons,

1970.583.

[19] Ari as C A,Bubba M D,B rixH.Phos phorus re m ovalby s and s for u s e as m edia in s ubsurface fl ow constru cted reed bed s.W at er Res earch,2001,

35(5):1159-1168.

[20] W u Z B,Chen H R,H e F,et a l.P ri mary s t ud i es on t h e pu rificati on effici en c y of phos phorus by m ean s of cons tr u ct ed w etl and s ys t e m.A ct a

H yd rob i ologiac S i n ica,2001,25(1):28-35.

[21] G ers berg R M,E l k i ns B V,Lynon S R,et a l.Ro l e of aquatic p l ants in w as t e w ater treat m en t by artificialw etl ands.W at er Research,1986,20

(3):363-368.

[22] B rix H.Fun cti on s ofm acrophytes i n constructed wetl and s.W at er Sci ence and Technology,1994,29(4):71-78.

[23] Tanner C C,C layt on J S,Up s dellM P.E ffect of load i ng rat e and p l anting i n con struct ed w etl and s Ⅱ.re m oval of n itrogen and phosphor u s.

W ater Researc h,1993,29(1):27-34.

[24] G ao C,Zhang T L.Phos phoru s s orp ti on and desorpti on ofup land s oils i n t h e h ill y areas of Tai hu Lake w at ershed.J ournal of Lak e S ciences,2001,

13(3),255-260.

[25] Litaor M I ,Reichm ann O ,Be l zerM.Spatial anal ys i s of phos phorus s orp ti on capacit y i n a se m iari d altered w etland .

J ou rnal of E nvironm ental

Qu alit y ,2003,32:335-343.[26] Tanner C C.Sub strat um phos phorou s accum u l ation du ringm at u rati on of gravel -bed con struct ed w etl and s .W 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40

(3):147-154.

[27] Zh ang J ,Zhou Q ,He R .M echan is m of nitrogen and phos phorus re m oval i n free -w ater surf ace constructed w etland .E cology and Environ m en t ,

2004,13(1):98-101.

[28] Patrick W H ,Khalid R A .Phosph at e re l ease and sor p tion by soils and s ed i m en ts :eff ect of aerob i c and anaerob ic conditi on s .S ci en ce ,1974,186:

53-55.

[29] B rook s A S .Phos phorus re m oval by w ollas t on ite :a constructed w etl and.E cological Engi n eering ,2000,15(1-2):121-132.

[30] M oshi A O ,G reen l and G D .E ff ect of organ ic m att er on the charge and phos phat e adsor p tion characteristics of K i kuyu red clay fro m K enya .

G eoderna ,1974,11:275-285.

[31] Xu D F ,Xu J M ,W u J J ,et a l .S tudies on t h e phos phorus sor p tion capacity of substrates used i n cons tr u ct ed w etl and s yste m s .Che m os phere ,

2006,63:344-352.

[32] Sanyal S K ,De Datt a S K ,Ch an P Y .Phos phorus tran sf or m ati ons and desor p tion behavior of so m e aci d i c s oil s of S ou t h and S ou t heast Asia .Soil

S cience S ociet y of America Jou rnal ,1993,57:937-945.

[33] Cheng S P ,W u Z B ,Kuang Q J .M acrophytes in artifi cialw etl and.J ou rnal of Lake Sciences ,2002,14(2):179-184.

[34] Vymazal J .The use of s ubsurf ace constructed w etl ands f or w as t e w ater treat m ent i n the C z ech Repub lic :10years experience .E cological

Engineeri ng ,2002,18(5):633-646.

[35] W ood A.C on struct ed w etl ands i n w ater pollution con trol :f unda m en t als t o t heir und erst anding .W ater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1995,32(3):21-

29.

[36] Sh i L ,Zhang X Y ,et a l .D ephosphorizati on effici en cy of p l an t in under ground -d itch -patt ern s oil treat m ent and artificialw etland .Eco l ogy and

Environm en t ,2003,12(3):289-291.

[37] N i u X J .Research progress on fl oral co mm un iti es i n constr u cted w etl and i n C h i na .Szec hw an Environm en t ,2005,24(5):45-47.

[38] L i u J T ,Qiu C Q ,C hen Z J ,et a l .Screen i ng st udy of t h e veget ational p l an t s peci es forN and P re m oval fro m do m es ticw ast e w ater i n t h e i n t egrat ed

eco -engi neering s ys t e m.ActaH yd rob i o l ogica S i n ica ,1998,22(1):1-8.

[39] Xu W W ,Zh ang B P .The functi ons of p l ant i n constructed w etland for w as t e w ater treat m en.t Safet y and E nvironm en t al Engineeri ng ,2005,12

(2):41-44.

[40] Cheng S P ,Kuang Q J ,X ia Y C.S tudies on artifi cialw etl and w ith cattail (Typha angustifoli a )and r u s h (Juncos effus es ) Ⅰ.t he perfor mance

of purif ying w ast ewater .J ournal of Lak e S ci en ces ,1997,9(4):351-358.

[41] Fraser L H ,Cart y S M ,S t eerD.A t est of fou r p l ant s peci es t o reduce t otal n itrogen and t otal phos phorus fro m s oil leachat e i n subs u rf ace w etl and

m i crocos m s .B i oresource Technol ogy ,2004,94:185-192.

[42] H uettD O ,M orris S G ,Sm it h G ,et a l .N itrogen and ph osphor u s re m ova l from p l an t nu rser y runoff in veget ated and unveget ated s ub s u rface fl ow

w etl ands .W at er Res earch ,2005,39:3259-3272.

[43] Jiang Y P ,Ge Y ,Yue C L .Nu trien tre m ova l rol e of p l ants in con structed w etl and on sigh ts eei ng w ater .Acta E cologica S i n ica ,2004,24(8):

1718-1723

[44] C iceka N ,La m bert a S ,Vene m aH D ,et a l .Nutrient re m ovaland bio -energy p roduction fro m Netl ey -L i bau M ars h atLakeW i nn i peg t h rough annual

b i om ass harves ti ng .B i o m ass &B i oenergy ,2006,30:529-536.

[45] Zh ang R S ,L iG H ,Zh ou Q.E ffects of p lants on n itrogen /phos phorus re m ova l i n subs u rface con structed w etlands .Environm en t al Science ,2005,

26(4):83-86.

[46] K i m S Y ,G eary P M.The i m pact of b i o m ass harvesting on phos phorus up t ak e by w etl and p l ants .W ater S cience and Technol ogy ,2001,44(11-

12):61-67.

[47] W u Z B ,Ren M X ,Fu G P .The infl uen ce of hyd rau li c characteri s ti cs on w ast ew at er purif y i ng effici en cy i n verti cal fl ow constructed w etlands .

Environm en t a lS ci en ce ,2001,22(5):45-49.

[48] M ach at e T ,No llH ,Beh rens H ,et a l .Degradati on of ph enan t h rene and hyd rau lic charact eristics i n a constructed w etland .W aterRes earch ,1999,

31(31):554-560.

[49] Torres J J ,SolerA ,eta l .S tudy of t h e i n ter na lhydrodyna m ics in t h ree f acu lt ative ponds of t wo m unici palW SP s in Spai n.W at er Res earch ,1999,

33(11):1133-1140.

[50] N a m eche T ,Vas e l J L .H yd rodyna m ic st ud ies and modeliz ati on for aerat ed l agoon and w as t e s t ab ilizati on ponds .W ater Research ,1998,32(10):3039-3045.

1231

 3期 李晓东 等: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 

1232 生 态 学 报 27卷 

[51] M itsch W J,W is e K M.W ater quality,fat e ofm etals,and predicti vem od elvali dation of a constructed w etl ands treating aci d m i ne drainage.W ater

Researc h,1998,32(6):1888-1900.

[52] B rix H.Fun cti on ofm acrophy t es i n constructed w etl and s.W at 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4,29:71-78.

[53] Luederit z V,E ckert E,Lange-W eb erM,et a l.Nutrient re m oval effici ency and resou rce econo m i cs of vertical flo w and hori zon t a l flo w con struct ed

w etl ands.E col ogical Engi neering,2001,18:157-71.

[54] Liang W,W u Z B,Zhan F C,et a l.Seasonal variati on ofm acrophytes root-zone m i croorgan i s m s and pu rification eff ect in t he cons tr u ct ed w etl and

s yste m.J ournal of Lake S ci en ces,2004,16(4):312-317.

[55] Xu G H,Zheng H Y.Th e handbook of anal yse means to ed aph on.Beiji ng:Agricu lt ure Pub l ishing House,1986.

[56] W ang N,M it sch W J.A det ail ed ecosyst em model of phos phorus dyna m ics i n created ri pari an w etlands.Eco l ogica lM odelli ng,2000,126(2-3):

101-130.

[57] W u Z B,Liang W,Cheng S P.S t ud i es on correlati on bet w een t he enzy m atic acti vities in t he rh i zos phere and pu rification of w aste w at er in t he

con struct ed w etland.Act a S cience C ircum ustan tiae,2001,21(5):622-624.

[58] Abu-ghararah Z H,Randall C W.The effect of organ ic co m pounds on biol ogical phos phorous re m ova.l W ater S cience and Tec hno l ogy,1991,23

(4).

[59] Tadw al ker A D,H s u C L.Enhan ced uptake of phos phoru s by acti vated s l udge eff ect of s ubstrat e add ition.W at er Res earch,1987,21(3).

[60] Del aune R D,Pezes hk iR.E ffects of s oil oxidati on-reduction cond itions on internal oxygen tran s port,root aeration,and gro w t h ofw etl and p l an ts.

Proceedings of a con f eren ce on s us t ai nabilit y of w etl and s and w at er resou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811108.html,A:Universit y ofM i ss i ssippi,2000.

[61] B rix H.Do m acrophy t es p l ay a rol e i n cons tr u cted treat m en tw etl ands W ater S ci en ce and Technol ogy,1997,35(5):11-17.

[62] U S EPA.C ons tr u ct ed w etland treat m en t ofm un ici palw aste w at ers m anu al ci n cinnati: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 op m en t,2000.

[63] Yin W,Li P J,et a l.App li cati on li m it ation and operation of s ub s urface fl ow constructed w etl and.Ch i naW at er&W ast ew at er,2004,20(11):36-

38.

参考文献:

[1] 毕学军,赵桂芹,毕海峰.污水生物除磷原理及其生化反应机制研究进展.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27(2):9~13.

[2] 张虎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污水净化研究进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2):11~14.

[3] 贺锋.复合构建湿地运行初期理化性质及氮的变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3):279~283.

[4] 白晓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6):88~92.

[10] 袁东海,景丽洁,高士,等.几种人工湿地基质净化磷素污染性能的分析.环境科学,2005,26(1):51~55.

[11] 谭洪新,周琪.湿地填料的磷吸附特性及潜流人工湿地除磷效果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2):353~356.

[14] 袁东海,景丽洁,张孟群,等.几种人工湿地基质净化磷素的机理.中国环境科学,2004,24(5):614~617.

[16] 徐丽花,周琪.不同填料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净化能力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0):603~605.

[20] 吴振斌,陈辉蓉,贺锋,等.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磷的净化效果.水生生物学报,2001,25(1):28~35.

[24] 高超,张桃林.太湖地区丘陵旱地土壤磷的吸持解吸特征.湖泊科学,2001,13(3),255~260.

[27] 张军,周琪,何蓉.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机理.生态环境,2004,13(1):98~101.

[33] 成水平,吴振斌,况琪军.人工湿地植物研究.湖泊科学,2002,14(2):179~184.

[36] 史莉,张笑一,等.地沟式污水土地处理+人工湿地中植物对磷的去除效果.生态环境,2003,12(3):289~291.

[37] 牛晓君.我国人工湿地植物系统的研究进展.四川环境,2005,24(5):45~47.

[38] 刘剑彤,丘昌强,陈珠金,等.复合生态系统工程中高效去除磷、氮植被植物的筛选研究.水生生物学报,1998,22(1):1~8.

[39] 徐伟伟,章北平.植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2):41~44.

[40] 成水平,况琪军,夏宜峥.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 Ⅰ.净化污水的效果.湖泊科学,1997,9(4):351~358.

[43] 蒋跃平,葛滢,岳春雷.人工湿地植物对观赏水中氮磷去除的贡献.生态学报,2004,24(8):1720~1725.

[45] 张荣社,李广贺,周琪.潜流湿地中植物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中试研究.环境科学,2005,26(4):83~86.

[47] 吴振斌,任明迅,付贵萍.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力学特点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环境科学,2001,22(5):45~49.

[54] 梁威,吴振斌,詹发萃等.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微生物与净化效果的季节变化.湖泊科学,2004,16(4):312~317.

[55] 许光辉,郑洪元.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57] 吴振斌,梁威,成水平.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土壤酶活性与污水净化效果及其相关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01,21(5):622~624.

[63] 尹炜,李培军,等.潜流人工湿地的局限性与运行问题.中国给水排水,2004,20(11):36~38.

人工湿地的磷去除机理

生态环境 2006, 15(2): 391-396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811108.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811108.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302);国家重大科技专项(K99-05-35-02) 作者简介:卢少勇(1976-),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Tel: +86-10-136********;E-mail: lusy@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811108.html, 收稿日期:2005-11-06 人工湿地的磷去除机理 卢少勇1, 2,金相灿1,余 刚2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环境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2.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磷负荷导致了全中国范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此磷负荷的廉价而有效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技术是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中的磷的存在形态主要有有机磷(生物态和非生物态的)、磷酸、可溶性磷酸盐和不溶性磷酸盐。文章总结了人工湿地中的磷去除机理,在防渗人工湿地系统中,主要的磷去除机理包括化学作用(如沉淀作用和吸附作用);生物作用(如植物吸收作用和微生物吸收与积累作用)和物理作用(如沉积作用)。在未防渗的人工湿地系统中,湿地系统和周围水体(如地下水)的交换量对湿地的磷去除有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是人工湿地中最主要的磷去除途径。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对磷的去除作用的大小和其所处环境中的氧状态密切相关,植物吸收对磷的去除作用的大小和收割频率与时期、进水负荷、植物物种和气候条件等有关。 关键词:人工湿地;磷;去除机理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2-0391-06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磷负荷导致了全中国范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此磷负荷的廉价而有效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技术是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工艺[1],自1974年在西德首次建立人工湿地工程(处理城市污水)以来,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领域和水资源保护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人工湿地是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人为地将污水投配到常处于浸没状态且生长有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和茭草等)的土地上,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污水在耐水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的协同作用下得到净化[2]4-5。由于人工湿地具有氮和磷去除效果好、投资低、运行费用省、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维护管理简便和生态景观性能好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在资金不富裕但有富余可用地的村镇以及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的深度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179-183, [3,4]。磷是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乃至限制因素,探明用于去除污水中磷的人工湿地系统中的磷去除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人工湿地的磷去除机理 湿地系统去除来水中磷的机理主要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5-12],详见表1。 磷在污水中常以磷酸盐(PO 43-、HPO 43-、H 2PO 4-)、聚磷酸盐和有机磷存在。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污水中的无机磷被植物的吸收和同化而合成ATP 等,通过收割而被带出系统。生物氧化 将绝大多数磷转化为磷酸盐。生物同化无机磷或微生物分解有机磷时,磷的价态不变。低氧化态磷热力学不稳定(即使在高还原性的湿地土壤中也易被氧化为PO 43-),土壤磷以+5价(氧化态)为主。土壤中膦化氢(气态磷)极少[5,13]。湿地土柱(soil column )中的磷几乎都是结合态磷(bound P )、无机磷和有机磷[14]。 图1(下页)为湿地系统中的磷形态转化图。防渗湿地系统中,进水磷的分配途径有出水、植物吸收、微生物的吸收和积累以及沉积吸附沉淀。未防渗湿地系统中,还要考虑湿地与周围水体交换的磷量,如图1中所示的过程⑥,下文中所提及的湿地均指防渗湿地。降水带入的磷的质量浓度一般很低。通常情况下,沉积、吸附、沉淀和微生物的吸收和积累是湿地中最主要的磷去向。另外,在湿地系统中,由于植物土壤蒸发蒸腾作用导致湿地中部分水分损失,而降水导致湿地水量增加,湿地与周围水体存在水量交换,因此进水量可能与出水量差别较 表1 湿地中的磷去除机理 Table 1 Phosphorus removal mechanisms in wetland 机理 备注 物理 沉积 固体重力沉淀 化学 沉淀 不溶物的形成或共沉淀 吸附 吸附在基质或植物表面 生物 植物吸收 适宜条件下植物摄取量较显著 微生物吸收与积累 微生物吸收量取决于其生长所需,积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最新资料推荐------------------------------------------------------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兴起于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家,80年代从欧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区和国家都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美国有600 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 400多处人工湿地被用于处理煤矿废水, 50多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物污泥,近40处人工湿地用来处理暴雨径流,超过30处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奶产品加工废水 ;在丹麦、德国、英国各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 ,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 其特点是: 出水水质好, 具有较强的氮磷处理能力, 运行维护方便, 管理简单, 投资及运行费用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 人工湿地投资和运行费用仅占传统二级生化处理技术的10%~50%。 比较适合于资金少、能源短缺和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工湿地是一种为处理污水而利用工程手段模拟自然湿地系统建造的构筑物, 在构筑物的底部按一定的坡度填充选定级配的填料( 如碎石、砂子、泥炭等),池底坡降及填料表面坡降往往受水力坡降及填料级配的影响, 一般选值范围为1%~8%。 1 / 6

在填料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良好, 成活率高, 生长周期长, 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 人工湿地类型人工湿地因水流方式的差异大致可分为 3 类: 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是一种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的长方形构筑物, 结构简单,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 易滋生蚊蝇, 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其处理效率较低。 潜流湿地( Subsurface Constructed FlowWetland) ,污水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 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作用处理污水, 出水水质好。 由于水平面在覆盖土层或细砂层以下, 卫生条件较好, 故被广泛采用。 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有一定底面坡降的、长宽比大于3 且长大于20 m 的构筑物, 污水流程较长, 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脱氮效果较好。 或方形构筑物, 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垂直流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沿垂

人工湿地机理

水质中的悬浮物的去除主要靠物理沉淀、过滤作用,对污染物的去除与影响物理沉淀可沉淀固体在湿地中重力沉降去除、过滤,通过颗粒间相互引力作用及植物根系的阻截作用使可沉降及可絮凝固体被阻截而去除。 BOD的去除主要靠微生物吸附和代谢作用,代谢产物均为无害的稳定物质,因此可以使处理后水中残余的BOD浓度很低。污水中COD去除的原理与BOD基本相同。 湿地基质的过滤吸附作用 污水进入湿地系统,污水中的固体颗粒与基质颗粒之间会发生作用, 湿地基质 水流中的固体颗粒直接碰到基质颗粒表面被拦截。水中颗粒迁移到基质颗粒表面时,在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学键和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被粘附与基质颗粒上,也可能因为存在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而被吸附。 此外,由于湿地床体长时间处于浸水状态,床体很多区域内基质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本身具有极大的吸附性能,也能够截留和吸附进水中的悬浮颗粒。 物理过滤和吸附作用是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湿地植物的作用 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湿地根据主要植物优势种的不同,

湿地植物 被分为浮水植物人工湿地,浮叶植物人工湿地,挺水植物人工湿地,沉水植物人工湿地等不同类型。湿地中的植物对于湿地净化污水的作用能起到极重要的影响。 首先,湿地植物和所有进行光合自养的有机体一样,具有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和其他物质的能力。植物通过吸收同化作用,能直接从污水中吸收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水体中的氮和磷等。水中的铵盐、硝酸盐以及磷酸盐都能通过这种作用被植物体吸收,最后通过被收割而离开水体。 其次,植物的根系能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植物的根茎叶都有吸收富集重金属的作用,其中根部的吸收能力最强。在不同的植物种类中,沉水植物的吸附能力较强。根系密集发达交织在一起的植物亦能对固体颗粒起到拦截吸附作用。 再次,植物为微生物的吸附生长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植物的根系是微生物重要的栖息、附着和繁殖的场所。相关文献表明,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微生物数量多得多,而微生物能起到重要的降解水中污染物的作用。 最后,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 由此可见,湿地植物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的消解作用 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力军。好氧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厌氧细菌将有机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硝化细菌将铵盐硝化,反硝化细菌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作用,污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同化,成为微生物细胞的一部分,其余的变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质回归到自然界中。 此外,湿地生态系统中还存在某些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甚至一些湿地昆虫和鸟类也能参与吞食湿地系统中沉积的有机颗粒,然后进行同化作用,将有机颗粒作为营养物质吸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物。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①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 、前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加剧,同时淡水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环境科学研究在迅速发展,正在积极探索水环境污染全球效应问题,各种水处理污染的方法层出不穷,其中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由于其低投资,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建造和运行费用低(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10----1/2),维护方便,氨氮去除率高,同时可使污水处理与环境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处理污水同时创造城市生态景观等特点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广泛应用。 2、人工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2.1 人工湿地的定义 用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来处理城市污水是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才兴起的生态处理法,它是为处理污水而人为地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1) 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N , P , SS , 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处理出水中BOD5的浓度在10mg/l左右,SS小于20mg/l。(2)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作为异样微生物的有机养分,最终被转化为微生物体及 CO2 , H2O。 人工湿地面积可视情况而言,可在市郊结合部,也可在污水处理厂出水的附近建造。一些人工湿地属预处理型,在那些目前还不具备建造污水处理厂的城乡结合部建造人工湿地,将生活污水排入,利用所种植物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入自然水系,保护水体;还有些湿地属于加强型,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建造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引入,再经过人工湿地的加强处理,提高其水质,然后排入自然水系,作为其补充水源。 2.2 人工湿地的分类 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人工湿地可分为:1、浮游植物系统; 2、挺水植物系统; 3、沉水植物系统。其中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浮游植物主要用于N , P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目前一般所指人工湿地系统都是指挺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根据废水流经的方式,可分为表面流湿地(SFW)、潜流湿地 (SSFW)、立式流湿地(VFW)。(3)表面流湿地和立式流湿地因环境条件差(易孳生蚊虫),处理效果受气

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现状

人工湿地系统是将污水引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选的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的根脉和其周围土壤微生物来联合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流经湿地时大量的污染物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而被除去。芦苇和香蒲在人工湿地中被广泛使用,它们既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常见物种,也是国际公认的最佳湿地植物。 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以其建设运营成本低、去污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工艺简单、组合多样化等优势,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褐煤热解、油砂废水、矿山废水、奶品加工、食品工业、造纸废水、烃类废水和垃圾场渗滤液净化处理等方面。 国外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展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 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它持续运行到1992 年;1953年,德国Seidel 在研究中发现,芦苇通过其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的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有机物,可以去除污染物。1972年Kickuth提出了根区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论,强调高等植物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1996年Kathe Seidel提出利用高等植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思想,通过芦苇等植物的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以至最终去除污染物。 人工湿地技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受到人们青睐,美国已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丹麦、德国开始利用河砾和河砂作为植物生长基质,构建了高分散度的废水处理设施并获得成功。人工湿地技术目前已被英国用于小城镇污废水处理,成为其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7月,在中国深圳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良好,除了氨氮效果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项目,在1997年6月通过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主持的技术鉴定,在1998年6月开始推广。 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可将人工湿地分为3种类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氨氮含量高的污水,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对污水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一般认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净化污水.物理作用主要是过滤、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积在基质中;化学反应包括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拮抗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生物作用则是指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在好氧、兼氧及厌氧状态下,通过生物酶将复杂大分子分解成简单分子、小分子等,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1.1基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中的基质由土壤、细砂、粗砂、砾石、碎瓦片、粉煤灰、泥炭、页岩、铝矾土、膨润土、沸石等介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所构成,是湿地植物的直接支撑者,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污染物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不同的基质有不同的处理能力.湿地基质的类型、结构和肥力状况直接决定湿地植物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并通过食物链影响湿地动物的类群、生长和发育,最终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基质也是湿地微生物、水生动物的生活场所,在基质颗粒的周围形成生物膜,通过提供能源和适宜的厌氧条件加强氮的转化.研究表明,在不考虑植物因素的条件下,经过湿地处理的模拟生活污水的CO D、BOD 5、"TSS、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下降,水质得到改善.研究还表明,选择合适的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和厚度,对提高人工湿地净化能力至关重要. 1.2植物净化机制 植物是湿地中最重要的去污成分之一,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植物对污水净化机理的差别,可分为直接净化作用和间接净化作用.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和富集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水中污染物.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根、茎输送氧气,增强和维持基质的水力传输,影响水力停留时间,通过根系巨大的表面积创造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

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1-08T16:26:59.8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作者:高林马文伟 [导读]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因其具有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运行投资低、维护方便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陕西环保集团水环境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危害。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经济简单有效的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因其具有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运行投资低、维护方便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关键词:人工湿地;水处理;研究进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人工湿地由于具有工程所需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廉以及生态效果较好等特点在污水处理方面备受青睐。与此同时,目前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技术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本文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出发,指出了当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工作要点,笔者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人工湿地概念 湿地广义上指长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是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仅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应,还具有显著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提供水和初级生产力,成为了很多鸟类、哺乳类动物、鱼类、爬行类动物以及其他水路两栖类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湿地已经成为了影响珍稀禽类繁殖和生存的关键因素,所以,湿地也成为了鸟类优质的生活环境。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在我国受到很大破坏。在特殊时期和环境条件下,研究和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是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适度补充,也是对其功能退化的恢复性建设。人工湿地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方法能对清除一些有机物能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却无法实现对氮磷的有效去除;一些化学技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将氮磷去除,但是需要耗费较高的费用,还能大大提高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在这个方面,人工湿地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无需耗费大量的成本,方便人工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并且其运行的成本较低,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也比较明显,能尽快适应符合的变化,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到使环境更加美观的作用。与自然湿地相比而言,人工湿地在承载负荷量,地点选择,污水处理能力及可控性上具有较大优点。 2人工湿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2.1生活污水的处理 生活污水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主要是指人类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厨房用水、洗涤用水和卫生间用水所产生的排放水,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可生化性好,但排放量较大。据统计,2015年仅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就达到了535.2亿t。人工湿地由于其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营和维护简单等优点而被用于处理生活污水。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会受到包括湿地类型、植物种类、温度和填料基质等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菖蒲、千屈菜、水葱和香蒲在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研究,发现4种植物对生活污水COD 的去除率均表现为垂直下行流湿地>垂直上行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其原因可能是垂直下行流湿地中好氧环境众多,极大地增强了参与根系表面好氧过程的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具有很好的效果。而在同种类型的人工湿地中,香蒲对COD的去除率均高于其它3种植物,可能是由于香蒲相较于其它3种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降解能力更强。通过鸢尾、吊兰、马蒂莲3种植物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的研究,结果发现3种植物对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均较好,依次为鸢尾>吊兰>马蒂莲。利用象草和美人蕉在不同温度下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发现2种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受温度影响,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可能是由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了硝化和反硝化效果,同时促进了磷的吸收同化;另一方面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植物根系生长旺盛,促进了对氮磷的吸收。研究青石、砂子和砾石3种湿地基质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发现3种基质对生活污水中COD、氨氮、TP、SS的去除率均是砂子>青石>砾石,其原因可能是砂子的粒径较小,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污染物。 2.2缓解水资源危机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化学法相比更为卫生健康。生物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对水源和环境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根据人工湿地之中生物的生长特点以及习性,与污水处理系统相搭配能够更好实现污水的净化作用,缓解水资源的危机。在人工湿地的构建中,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单单采用生物处理这一单一的污水处理技术,往往还需要多种技术的优化和组合,来保证污水处理的结果。人工湿地通常作为污水处理组合工艺的三级处理系统,与其他的工艺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方案组合使用时,能够更好地完成污水处理任务。联合使用项目中,湿地系统中可以适当增加池塘系统水处理技术,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季节特点和环境变化,改变水力载荷,加强复合水处理系统对温度和季节的感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要远远高于单一的污水处理系统,尤其在处理高浓度的污水方面,有十分有效的应用价值。此外,人工湿地与活性污泥法的组合工艺能够良好的应用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之中,用该方法处理城市中的污水,需要的投入较少,操作简单,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低,而且处理之后的水源的洁净度较高,能够有效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另外,人工湿地工艺与低氧接触氧化系统的组合在处理污染的河水项目中有很好的处理结果,避免了人工湿地在大量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和容易堵塞的问题,处理结果明显提升,且去除污染的效率很高。 2.3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分为不溶性有机物与可溶性有机物,微生物对湿地中有机物的去除起到重要作用。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巨大比表面积,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不溶性的有机物经沉淀、过滤、吸附作用快速地被截留,随之为微小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通过微生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综述论文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综述 09环境工程环建系 摘要:人工湿地是一项复合生态系统工程,其去除机理错综复杂。主要从人工湿地的组成及其功能综述了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机理及去除 途径。人工湿地处理效果受植物、基质、微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人工湿地;去除机理;影响因素 前沿 随着人口剧增、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加速, 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保护水环境的任务变得越来越艰巨。在各种污水处理方法中, 生态处理技术由于投资少、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抗冲击力强, 同时可使污水处理与创建生态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已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并广泛予以应用。湿地是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有着很高的生产力以及转换、储存有机物和营养盐的能力。湿地处于水陆交错带可对流经其的水流及其携带的营养物质起到过滤净化作用,由于其在水分和化学循环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 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基质、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利用生态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人工湿地对有机物、营养物质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在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可美化环境,实现废水资源化 [1]。 1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原理 1.1人工湿地的构建 人工湿地一般由以下单元构成:由填料、土壤和植物根系组成的基质层;能在

水饱和厌氧状态基质层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香蒲、水葱等;可在基质层中及基质表面流动的水体;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和原生生物等);底部防渗层。 1.2人工湿地类型 传统的人工湿地主要有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随着对人工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组合工艺和一些新型人工湿地也不断产生。 1.3人工湿地去污机理与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净化处理包括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作用。湿地系统在运转时,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2]。废水流经生物膜会使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也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湿地床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溶解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环境中依次呈现出好氧、缺氧和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氮、磷不仅能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而直接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将其从废水中去除。污染物最终通过湿地床填料的定期更换或收割栽种的植物从系统中去除,人工湿地中各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见图1.3)[3]。 1.3湿地中各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建设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720054203 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建设 收稿日期:2006209228 作者简介:赵晨洋(19772),女,硕士,助教,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赵晨洋 摘 要:对人工湿地的概念、构造、营造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强调了其生态环境效益,并结合美学原理,提出了 人工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以提升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关键词:人工湿地,生态景观,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TU985.14文献标识码:A 1 湿地 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 统。关于湿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出自于1971年2月2日 诞生的《拉姆萨尔公约》(也称《湿地公约》):“不问其为天然或人 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产、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小气候和物质循环、减缓自然灾害等强大的生态功能。 2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1989年,D ?A ?Hammer 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工业和农业废 水》一书中提到“人工湿地”:由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还可以有效地阻断水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育的有力措施。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显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正越来越多地以公园,科技园区,公共建筑,学校,住宅区景观及生态农业园区等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蓝绿色的水面、各种鸟类、多样性的水生湿生植物的生态景观,给人感官和精神以美的感受。因此,兼顾生态与美学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 式的设计,或惊叹于结构材料技术的应用,或流连于空间效果的创意,唯独忘记了这个建筑创作的原点,只是追逐表面的视觉效果,导致本末倒置。这样学来的只是肤浅的形式,并没有找到建筑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借鉴现代建筑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只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建筑才会流行,只有跟随流行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许这个建筑在当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矛盾,满足了人们现在对建筑的需要。但长远来看建筑总会发展,新的矛盾总要出现,现在的建筑虽然满足了目前人们的需要,但如果不继续发展只是应用现在的模式迟早要被淘汰。因此,即使是在当地受到欢迎的建筑也不能停滞不前,还是要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从地域看,别的地方流行的建筑不一定就适合,应从自己的原点出发看哪些地方值得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把不适合当地的建筑强加给人们并误导人们接受。可能一时的新鲜,人们会喜欢,但新鲜过后终会发现这种流行是强加给他们的,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借鉴先进的思潮时,也要从原点出发,不可人云亦云。对各种流行思潮的生吞活剥导致目前建筑思想的混乱。我国现代主义建筑还未发展成熟,而国外各种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发展的理论已经纷纷走向我们。一方面,避免了发展现代主义的许多弯 路;另一方面又陷入对这些思潮的迷惑中,不知该走哪条路。其实发展建筑没有固定的形式制约,只要依据自己的原点寻求适合发展的道路,就不必拘泥于思潮名称的限制,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贝律铭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人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这应该就是我国建筑创作的原点了。在设计具体的建筑时应认真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找到这栋建筑的具体的原点,并以这个具体的原点为基础指导人们从传统和现代中找到要继承和发展的对象,实实在在地设计人们真正需要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力不在于奇妙的几何形体的堆砌,建筑的进化也不在于使用多少新材料完成一个个复古或异想天开之举,建筑的灵魂在于从自身原点出发,提高建筑的应变力,满足人类多层次的需求,为人类创造出更为完美的理想。参考文献: [1]张复合.建筑传统与现代建筑语言[J ].世界建筑,1983(6):20221. [2]马国馨.丹下健三[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222. Pass through tradition and modern to return to origin SHI Dong 2ni G AO Ping WANG Jie Abstract :Based upon analysis of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in referencing trad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and develo p 2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Matters deservin g attention in referencing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advanced ideas in architectural de 2sign are analyzed.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roug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rigin of each building can be found in order to create architec 2tural works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s. K ey w ords :tradition ,mod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form ? 45?第33卷第7期2007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3No.7Mar. 2007

人工湿地植物布置设计说明

新密市来集镇王堂中心村 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人工湿地植物布置设计说明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零一二年二月

新密市来集镇王堂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人工湿地植物布置设计说明 一、工程情况分析 新密市来集镇王堂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采用四级潜流型人工湿地,对于所采用的湿地植物和布置设计有着特殊的要求。植物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湿地净化污水的作用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需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去污效果、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协调性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 选择植物的原则: (1)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后续处理上的许多麻烦。一般应优先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2)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 ①抗冻、抗热能力。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湿地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抗病虫害能力。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

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围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3)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 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4)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的冬季生长旺盛的植物类型。 (5)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 所选植物根据当地气候等现状条件确定,其应用较成熟和广泛,防止对本土植物形成生态威胁。 (6)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人工湿地除磷综述(一)

人工湿地除磷综述(一)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水环境氮、磷的污染日趋严重。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型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在实践中已得到成功应用。较之传统的磷的处理方法,人工湿地具有生态性、景观性、经济性等特点。本文在介绍人工湿地中磷的去除机理的基础上,探讨湿地中植物和填料,并指出影响系统除磷效果的影响因素。关键词:人工湿地除磷植物填料影响因素一、前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集生态性、景观性、高效低耗的废水处理工艺,正在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废水处理中,如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城市暴雨、富营养化景观水、矿山排水等等。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体氮磷的污染日趋严重。大量研究已证实:氮和磷能刺激藻类和光合水生生物的生长,而且最终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而磷被认为是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素。由于传统的除磷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化学沉淀法除磷,运行费用高,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泥;生物法除磷,工程投资高,工艺复杂,运行管理要求高。人工湿地除磷,是在一般的人工湿地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控制措施,优化系统达到以除磷为主要目标的废水处理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湿地中的填料、植物和微生物来完成除磷。人工湿地除磷,具有投资少,运行维护方便,经过优化后处理效果好等特点,在保护水环境,以及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二、人工湿地中植物对磷的去除植物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核心之一,它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发挥多种作用。植物主要通过自

身的光合作用吸收部分污染物,有些种类的植物可以吸收重金属或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植物通过茎、叶中的气孔向系统中输送氧气,以形成根际特殊的环境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人工湿地能否有效处理污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选择的植物种类是否合适。一般来说,人工湿地系统的植物种类应具备以下特征:耐污性能好,处理效果好,成活率高;根系发达,茎叶茂密,输氧能力强,生长周期长;抗冻,抗热,抗病虫能力强;易于维护管理;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植物的存在对于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功能的实现有极大的作用。吴振斌等通过实验,研究了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磷的净化效果,结果发现3个有植物系统的去除率分别是61%、65%和59%,而无植物系统的去除率仅为28%。Peterson的研究发现,对于轻度氮磷负荷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收割,可以占人工湿地氮总去除量的30%;而在重度氮磷负荷的处理系统中,虽然植物吸收氮的绝对量比轻度氮磷负荷的系统大,但其所占比例低,只有1%~4%。彭江燕等研究了黄昌蒲、美人蕉、水葱、芦苇、风车草5种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能力,结果表明,风车草去除磷效果最好,黄昌蒲和美人蕉次之水葱稍高于芦苇。三、人工湿地中填料对磷的去除人工湿地的填料是湿地的基质和载体,其去污过程主要包括基质的吸收和过滤等物理化学作用。填料的固磷作用主要包括化学沉淀、吸附作用、闭蓄作用等几个方面。化学沉淀受溶度积控制,可分为钙、镁或铁、铝控制的两种转化系统。可溶性磷酸盐与这些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自由能下降很多,可逆

新型人工湿地技术

精品整理 新型人工湿地技术 一、技术概述 以提升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并保证长效稳定运行状态为目标,通过嵌套式增氧和分段进水技术,显著增加系统内部的溶解氧水平和进水中的碳源利用效率,提高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通过人工弓棚(ZL200610070040.9)和季节性植物配置技术,综合发挥人工湿地内部保温和耐寒湿地植物生长等作用,实现冬季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大幅度提升,确保常年稳定运行,实现出水水质全年稳定优于地表水VI类标准。 二、技术优势 该技术以强化人工湿地为核心,构建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组合工艺,通过嵌套式增氧和分段进水技术,提高系统溶解氧水平、碳源利用效率,强化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提高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通过人工弓棚和季节性植物配置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内部保温和耐寒植物生长等综合作用,强化冬季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在冬季可提升有机物和氨氮去除率40%以上。工艺净化出水的主要水质指标稳定全年优于地表水VI类标准,净化出水可用于各类再生水回用途径。工程建设投资≤1000元/m3d,运行成本≤0.2元/m3.d。 三、适用范围 处理污染河水、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尾水、农业面源污染径流等 四、关键技术或设计特征 该工艺采用环流等人工湿地结构优化配置技术,显著提高了抗冲击负荷能力,有效减少了湿地短流。与传统表面流人工湿地相比,结构优化配置后人工湿地CODCr、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提高约17%、34%、28%和5%。 该工艺采用湿地植物混合配置冬季强化技术,搭配种植菹草、苦草等耐寒植物,突破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冬季稳定运行的技术瓶颈。相比常规湿地,冬季CODCr、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提高36%、44%、23%和11.7%,可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

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811108.html, 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作者:罗勇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年第21期 摘要: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就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和去污机理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为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人工湿地;研究进展;去污机理 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认为设计与建造的由基质、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的复 合体[1],与传统的耳机处理技术相比,具有建设运行成本低、能耗少,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系统配置可塑性强,对负荷变化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有机物、营养物质去除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并可美化环境,实现废水资源化等特点[2,3]。 1 人工湿地的发展历史 人类有意识地利用湿地系统进行污水处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人工湿地作为一个新发明,最早出现于1904年澳大利亚Brian Mackney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但在其发展历史中,德国是这一工程的先驱者。1953年,德国的Seidel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60年代中期,Seidel与Kickuth合作并由Kickuth开发了“根区法”,该方法的出现,推动了70年代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保持了天然湿地的原有结构并已泥沼的形式存在,而且常将湿地系统与氧化塘处理结合起来以提高氧化塘系统的处理效果;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湿地系统发展为由人工建造的、以不同粒径的砾石和豆石为填料基质的、并种植有一定去污能力的植物处理系统。从此进入了规模性的应用阶段。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丹麦、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及荷兰等国家都建立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用于小城镇的污水处理。90年代以来,国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得到极快的发展[4],已应用于农业污水、家畜与家禽的粪水、垃圾渗滤液、城市暴雨径流或生活污水、富营养化湖水、矿区重金属污水、炼油厂废水以及其他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水的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湿地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随着环境保护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湿地功能也有了广泛的认识。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 和处理功能。由于城市中天然湿地的逐渐减少和消亡,因此人工湿地以其独到的优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 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如何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 并且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中成了我们在营建人工湿地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 1.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许多麻烦。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1.2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 ①抗冻、抗热能力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抗病虫害能力 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污 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 和周围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1.3 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 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 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 物。 1.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1.5 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 1.6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若所处理的污水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其综合利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作饲料,一般选择粗蛋白的含量>20%(干重)的 水生植物;②作肥料,应考虑植物体含肥料有效成分较高,易分解;③生产沼气, 应考虑发酵、产气植物的碳氮比,一般选用植物体的碳氮比为25~30.5/1;④工 业或手工业原料,如芦苇可以用来造纸,水葱、灯心草、香蒲、莞草等都是编 制草席的原料。 由于城镇污水的处理系统一般都靠近城郊,同时面积较大,故美化景观也是必须 考虑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者和建设者考虑得最多 的是植物的独有性和观赏价值等表在因素,没有考虑到栽种该植物后的植株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