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与工程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与工程研究进展引言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是人们仿照自然湿地设计、建造,且可控制和工程化的水生生态系统,一般由人工基质(如土壤、碎石、卵石等)、特定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水葱等)、特定的水生动物(如鱼、蛙、水生软体动物等)等组成,是一种独特的“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水体”生态系统,具备水质净化与环境美化双重功能。
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够利用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调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笔者综述了有关人工湿地土壤(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对于污水净化的机理研究进展,对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1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人工湿地对污水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
一般认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净化污水。
物理作用主要是过滤、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沉积在基质中;化学反应包括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拮抗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生物作用则是指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在好氧、兼氧及厌氧状态下,通过生物酶将复杂大分子分解成简单分子、小分子等,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1.1基质净化机理人工湿地中的基质由土壤、细砂、粗砂、砾石、碎瓦片、粉煤灰、泥炭、页岩、铝矾土、膨润土、沸石等介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所构成,是湿地植物的直接支撑者,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污染物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不同的基质有不同的处理能力。
湿地基质的类型、结构和肥力状况直接决定湿地植物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并通过食物链影响湿地动物的类群、生长和发育,最终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基质也是湿地微生物、水生动物的生活场所,在基质颗粒的周围形成生物膜,通过提供能源和适宜的厌氧条件加强氮的转化。
研究表明,在不考虑植物因素的条件下,经过湿地处理的模拟生活污水的COD、BOD5、TSS、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下降,水质得到改善。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处理污水的生态学技术。
它是一种低成本、低能耗和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原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污水首先通过预处理单元,如格栅、沉砂池等,去除其中的大颗粒物和泥沙,然后进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
人工湿地分为自流式和灌溉式两种,其中自流式是最常见的一种。
自流式人工湿地由水平流和垂直流两种,垂直流的效果更好。
在人工湿地内,水通过湿地植物的根系,使污染物逐渐被降解和吸收。
同时,湿地内的微生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一系列的微生物代谢反应去除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
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1.低成本: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相比,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均较低。
2.易维护: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简单,维护成本低,处理后的固体废弃物也易于处理。
3.节能减排: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化污水处理系统来说,人工湿地在消耗能量和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对环境要求高:人工湿地需要一定的空地来建造,它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土地,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群落易发生变化: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质或者某些物质过度浓缩会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的改变,严重时甚至会完全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3.处理效果受到气候的影响:温度、降雨等环境因素对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方面,近年来涌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其处理效率和实用性。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进展:1. 含生物碳的修建材料:该材料可添加到湿地植物的根系中,提高湿地处理过程中的碳氮比,减少有机物对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2. 氢气反应器的应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需要一定的氢气来代谢污染物。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研究进展摘要:文章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 阐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及进展, 包括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去除效率研究, 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效率的因素研究。
根据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研究进展;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生态系统中独特的、重要的生物生存环境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景观之一。
它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被誉为“自然之肾”。
1 人工湿地1.1 人工湿地的高处理效率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根据水流型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型人工湿地。
潜流型人工湿地是一种为了能够去除氮、磷, 利用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的方案, 致使污水在湿地的一端进入填料床以后, 在填料缝隙中渗流, 并根据填料表面和丰富的植物根系和植物根系上面的生物膜进行吸附和截流的处理方式。
在潜流型人工湿地中, 水流在湿地表面下面流动, 那里的环境几乎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 所以植物可以在这种比较干燥的生活环境中生长。
表面流人工湿地可以说和自然湿地很相像, 且污水会从湿地表面流经。
这种人工湿地具有比较简单的结构, 所以工程的费用并不是很高, 然而, 人工湿地需要使用的面积比较大, 去污能力又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在填料表面, 污水流经的过程中, 容易繁殖许多苍蝇蚊虫, 这些都会对附近的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
1.2 人工湿地的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污水净化是创建人工湿地的目标, 另外, 人工湿地还具有多重生态服务的作用, 将二氧化碳充分吸收并释放出氧气以达到调节部分气候的目的, 为了能够消除噪音, 防止沙尘四起, 必须充分利用植物生物量制造出的固碳。
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可以使植物生长迅速, 扩大绿化的面积, 还能保护动植物, 给它们足够的栖息场所。
更重要的是, 人工湿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人们创造了舒服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在娱乐和教育方面也提供了便利。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废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废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优势,因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
一、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1.1 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来净化废水的技术,根据不同的设计和运行方式,可以分为自由水面流动湿地、浸没式流动湿地和零排放湿地等多种类型。
1.2 处理效果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在去除废水中悬浮物、氮、磷等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水质明显改善,能够达到或超过国家相关污水处理标准。
1.3 影响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效果的因素湿地植物的选择、环境温度、水质、水力负荷等都是影响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因素会对处理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协同作用。
二、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展望2.1 技术的改进和创新目前,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处理效果不稳定、废水处理周期长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进一步降低处理周期。
2.2 多项技术的融合应用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可以与其他废水处理技术相互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
例如,可以将人工湿地与生物膜反应器相结合,以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2.3 智能化的运行管理未来的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还可以结合智能化技术进行运行管理。
通过传感器、自动控制器等设备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人工湿地的自动监控和调节,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稳定性。
2.4 适应不同的环境需求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尤其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如何提高废水的再利用率是未来人工湿地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4年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范文

《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活污水的处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环境问题。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等,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二次污染。
近年来,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低能耗、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原理与特点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分解和基质的吸附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其特点包括:处理效果好、能耗低、运行成本低、生态友好等。
三、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1. 湿地类型与构造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有所不同。
目前,水平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是研究最多的三种类型。
其中,水平潜流湿地在处理生活污水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在构造上,湿地的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合理配置也是影响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2. 植物种类与配置研究植物在人工湿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吸收、蒸腾等方式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
研究表明,适合作为人工湿地植物的种类很多,如芦苇、香蒲、茭白等。
此外,不同植物的组合配置也能提高湿地的处理效果。
3. 微生物与酶的作用研究微生物和酶在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转化营养物质等方式,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近年来,关于微生物与酶的种类、数量、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为优化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提供了依据。
4. 影响因素与优化措施研究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温度、湿度、水质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优化措施,如合理配置基质、植物和微生物,控制湿地水力负荷等。
此外,通过组合多种处理方法,如与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等结合,也能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
试论人工湿地净化河道水质的研究进展

试论人工湿地净化河道水质的研究进展摘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问题日趋严峻,尤其天然河道水质的污染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的和谐,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饮水问题。
人工湿地是新型的污水处理方法之一,具有生物、物理、化学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净化河道水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仅就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工湿地;净化;河道水质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is becoming more severe problems, especially natural the pollution of river water quality directly related to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rmony,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drinking water problem. Artificial wetland is a new type of sewage treatment one of the ways, has the biological, physics, chemical technical advantages, and the purification of river water 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only the correlation problem for research.Keywords: artificial wetland; Purification; River water quality人工湿地是人们对于自然湿地系统的模仿,即利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去除各种污染物与杂质,以实现净化污水的目标。
《2024年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范文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问题逐渐凸显。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以其低能耗、低投资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对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污水净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其在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1. 常见人工湿地植物种类人工湿地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芦苇、菖蒲、香蒲、水芹菜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耐污能力强、对水质改善效果好等特点。
在选择植物时,需根据湿地类型、气候条件、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植物选择的原则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遵循适应性、耐污性、生长速度、根系发达程度等原则。
适应性强的植物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耐污性好的植物能够承受较高的污染物负荷,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能够快速覆盖湿地表面,根系发达的植物则有利于提高湿地的稳定性。
3. 植物选择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如芦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具有较好效果,而水芹菜则对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三、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转化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转化和降解等方式,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同时,植物还能分泌出一些酶,将部分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2. 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这些微生物能够进一步分解有机物,将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
研究表明,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 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比较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
《2024年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范文

《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迅猛发展,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友好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人工湿地的概述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植物、介质、微生物等自然过程的综合作用,对污水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净化。
其基本构造包括基质层、水生植物层和微生物层等。
通过人工设计和构建,为生物净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原理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主要依赖于物理吸附、生物膜法和植物吸收等作用。
水体通过湿地床体时,通过颗粒大小和密度差异被基质过滤;微生物利用水中的氧气和营养元素进行好氧或厌氧呼吸,形成生物膜并降解有机物;湿地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光合作用等过程,进一步净化水质。
四、人工湿地的研究进展1. 工艺设计与优化:研究人员在湿地床体设计、水力条件控制、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2. 新型材料的应用:利用新型复合材料、生物载体等,增强了微生物的附着和繁殖能力,提高了湿地的自净能力。
3. 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通过研究人工湿地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机制,如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途径和机理,为进一步优化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4. 智能化与自动化管理:引入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湿地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5. 环境效益与生态价值的提升:人工湿地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能提供生态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同时,其景观价值也为城市环境增添了绿色元素。
五、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如湿地的长期稳定运行、抗冲击负荷能力、对特定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1-08T16:26:59.8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作者:高林马文伟
[导读]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因其具有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运行投资低、维护方便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陕西环保集团水环境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危害。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经济简单有效的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因其具有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运行投资低、维护方便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关键词:人工湿地;水处理;研究进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人工湿地由于具有工程所需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廉以及生态效果较好等特点在污水处理方面备受青睐。
与此同时,目前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技术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
本文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出发,指出了当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工作要点,笔者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人工湿地概念
湿地广义上指长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是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仅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应,还具有显著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提供水和初级生产力,成为了很多鸟类、哺乳类动物、鱼类、爬行类动物以及其他水路两栖类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
湿地已经成为了影响珍稀禽类繁殖和生存的关键因素,所以,湿地也成为了鸟类优质的生活环境。
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在我国受到很大破坏。
在特殊时期和环境条件下,研究和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是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适度补充,也是对其功能退化的恢复性建设。
人工湿地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方法能对清除一些有机物能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却无法实现对氮磷的有效去除;一些化学技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将氮磷去除,但是需要耗费较高的费用,还能大大提高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在这个方面,人工湿地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无需耗费大量的成本,方便人工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并且其运行的成本较低,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也比较明显,能尽快适应符合的变化,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到使环境更加美观的作用。
与自然湿地相比而言,人工湿地在承载负荷量,地点选择,污水处理能力及可控性上具有较大优点。
2人工湿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2.1生活污水的处理
生活污水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主要是指人类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厨房用水、洗涤用水和卫生间用水所产生的排放水,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可生化性好,但排放量较大。
据统计,2015年仅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就达到了535.2亿t。
人工湿地由于其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营和维护简单等优点而被用于处理生活污水。
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会受到包括湿地类型、植物种类、温度和填料基质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通过菖蒲、千屈菜、水葱和香蒲在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研究,发现4种植物对生活污水COD 的去除率均表现为垂直下行流湿地>垂直上行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其原因可能是垂直下行流湿地中好氧环境众多,极大地增强了参与根系表面好氧过程的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具有很好的效果。
而在同种类型的人工湿地中,香蒲对COD的去除率均高于其它3种植物,可能是由于香蒲相较于其它3种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降解能力更强。
通过鸢尾、吊兰、马蒂莲3种植物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的研究,结果发现3种植物对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均较好,依次为鸢尾>吊兰>马蒂莲。
利用象草和美人蕉在不同温度下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发现2种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受温度影响,呈一定的正相关性。
可能是由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了硝化和反硝化效果,同时促进了磷的吸收同化;另一方面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植物根系生长旺盛,促进了对氮磷的吸收。
研究青石、砂子和砾石3种湿地基质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发现3种基质对生活污水中COD、氨氮、TP、SS的去除率均是砂子>青石>砾石,其原因可能是砂子的粒径较小,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污染物。
2.2缓解水资源危机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化学法相比更为卫生健康。
生物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对水源和环境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根据人工湿地之中生物的生长特点以及习性,与污水处理系统相搭配能够更好实现污水的净化作用,缓解水资源的危机。
在人工湿地的构建中,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单单采用生物处理这一单一的污水处理技术,往往还需要多种技术的优化和组合,来保证污水处理的结果。
人工湿地通常作为污水处理组合工艺的三级处理系统,与其他的工艺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方案组合使用时,能够更好地完成污水处理任务。
联合使用项目中,湿地系统中可以适当增加池塘系统水处理技术,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季节特点和环境变化,改变水力载荷,加强复合水处理系统对温度和季节的感知。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要远远高于单一的污水处理系统,尤其在处理高浓度的污水方面,有十分有效的应用价值。
此外,人工湿地与活性污泥法的组合工艺能够良好的应用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之中,用该方法处理城市中的污水,需要的投入较少,操作简单,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低,而且处理之后的水源的洁净度较高,能够有效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另外,人工湿地工艺与低氧接触氧化系统的组合在处理污染的河水项目中有很好的处理结果,避免了人工湿地在大量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和容易堵塞的问题,处理结果明显提升,且去除污染的效率很高。
2.3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分为不溶性有机物与可溶性有机物,微生物对湿地中有机物的去除起到重要作用。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巨大比表面积,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不溶性的有机物经沉淀、过滤、吸附作用快速地被截留,随之为微小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通过微生
物的代谢被去除。
植物可向土壤中传输氧气,因而土壤中好氧菌、厌氧菌和兼性菌共同存在。
好氧菌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厌氧菌发酵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甲烷。
谢龙等(2009)研究以总有机碳(TOC)作为模型参数,建立了1个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有机物去除机理模型,种植花叶芦竹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空白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总有机碳的去除率分别为92%和91%,去除的主要途径为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量占进水总有机碳的84%;植物对总有机碳去除有促进作用,但影响不大。
结语
人工湿地是中国极为宝贵的生态资源之一,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发展污水处理技术的大方向所在。
中国污水技术处理必定要趋于多种工艺技术,而不是单一的方式,未来发展前景有待各界认识的共同研究努力,为中国水资源处理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俞阜东,林媛媛,吴盛恩,等.农村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的有效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9):90-91.[2]周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6,47(5):8-12.。